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5地球概况

球球幼儿园教案

发表时间:2022-02-12

5地球概况。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5地球概况”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三地理基础强化小专题5:地球概况

一基本点: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地球属于太阳系中的第三颗大行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km,合8分钟多的光程。

2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系光和能量的源泉,也是太阳系的质量中心和引力中心。

3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有平均11年的周期。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活动高峰期,强烈射电和带电粒子流会引起电离层、地磁场的扰动,导致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磁暴、极光等现象,并对航天飞行构成威胁。太阳活动的盛衰,还会影响到地球上的天气和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的发生等。

4行星新定义: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太阳共有八大行星,它们的公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点。

5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平均气温为15℃)④质量和体积适中,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层⑤形成并存在大量液态水。

延伸阅读

2.1.5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1.5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知识梳理

一、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

1.地球公转的方向及轨道: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向下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地球公转的轨道为近似于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2.公转周期:地球公转一周360°,所需时间为365天6时9分10秒,这叫做一恒星年。

3.公转速度:地球的公转速度与距太阳的远近有关,地球在近日点时(1月初)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7月初)公转速度较慢。

思考讨论

一恒星年是否就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的周期?

提示:不是,一恒星年是地球公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而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的周期是一回归年,时间是365天5时48分46秒。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龙海二中高一地理组黄秋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1.4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拓展


课内知识补充

1、纵波(Pwave)和横波(Swave):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的震动。岩石,受到打击,会产生两类弹性波从源向外传播。一种纵波(Pwave)是质点震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平行的地震波.另一种横波(Swave)是质点震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地震波。

2、地震: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像一个巨大的花坏,把大陆与海洋分隔开来。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至印度尼西亚、至堪察加。

3、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较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大陆地壳是双层结构,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大洋地壳往往是单层结构,硅铝层很薄,甚至缺失。地壳厚度的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指导


课文学习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