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老师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2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案。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
2.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
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目前,人类活动对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灾害,施加了多方面影响,后果不一。人类从种种残酷现实中,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在人类活动中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重要性。因此,《课程标准》把“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作为学习目标。这个学习目标突出了人地关系,十分重要。要使学生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然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对人类本身而言,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由于人口的剧增,增加了地球的负载量,人为灾害与人为诱发的自然灾害不断增加,从而加深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义,寻求达到化害为利、趋利避害目的的途径。
1.目前,人类活动对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灾害,施加了多方面影响,后果不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然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对人类本身而言,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2.特别要认识到:由于人口的剧增,增加了地球的负载量,人为灾害与人为诱发的自然灾害不断增加,从而加深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义,寻求达到化害为利、趋利避害目的的途径。
3.在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时,可以运用一些图像和文字资料,其目的是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
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
当堂训练:
单项选择题:
1.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引发的环境问题有:
①加剧了风暴潮灾害②加大了洪涝威胁③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
④引发海水入侵⑤引发土壤盐碱化⑥海岸侵蚀加剧
A.①②③④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⑥D.①④⑥
2.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是
A.致灾因子强度B.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
C.孕灾环境大小D.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3.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①干旱②洪涝③地震④风暴潮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B.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D.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
当地时间8日8点50分(北京时间8日11点50分),南亚次大陆发生里氏7.6级强烈地震,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家都有强烈震感,据报道仅在巴基斯坦共造成53182人死亡,75146人受伤,灾后重建资金至少需要50亿美元。据此完成5-6题
5.解释该次地震需要考虑
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D.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6.防震减灾,需加强科学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已经很低
B.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已经很低
C.发展中国家地震多发,其造成的损失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D.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提高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对灾情有“缩小”作用
读世界主要农业灾害的分布表,分析回答7-8题。
地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主要
灾害
种类干旱
洪水
沙漠化
水土流失
台风
龙卷风酸雨
雪灾干旱
洪水
沙漠化
蝗灾干旱
洪水
飓风
龙卷风
水土流失
酸雨干旱
洪水
水土流失干旱
土壤盐碱化
生物灾害
7.亚洲与北美洲相同的农业灾害是
A.台风、洪水、沙漠化B.干旱、洪水、飓风、龙卷风和酸雨
C.干旱、洪水、蝗灾D.热带气旋、干旱、水土流失、洪水和龙卷风
8.欧洲雪灾明显多于其他大洲的主要原因是
A.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B.冬季气候温湿,气旋活动频繁
C.冬季气候寒冷,一月均温低于O℃D.地形以平原为主,地表水源丰富
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东六区)发生里氏8.5级强烈地震并引起海啸,高达近10米的巨浪袭击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国沿海地区,这次罕见的灾难在印尼总共造成至少18万人死亡,许多人被卷入大海,尸骨无存。
9.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地震时,当地区时约为
A.26日10时58分B.26日6时58分
C.25日6时58分D.25日8时58分
10.该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右图中的
A.①B.②
C.③D.④
11.海啸是属于海水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属于
A.波浪B.潮汐C.洋流D.风浪
12.海啸造成该地区人员重大伤亡的原因是
①人口老龄化②沿海人口密度大
③多河流入海口④缺乏海啸预警系统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3.此次东南亚、南亚地区和北印度洋海域发生的海难事故属于
A.气象灾害B.洪涝灾害C.地质灾害D.水文灾害
2004年8月16日,第14号台风“云娜”在浙江登陆,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踪,受灾人口达129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81.28亿元,据此回答14~15题
14.台风登陆后,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灾害产生的主要成因是
①强风②风暴潮③特大暴雨④海啸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5.关于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正确的叙述是
A.只有直接损失,没有间接损失B.间接经济损失通常大于直接经济损失
C.商贸金融的损失属于直接经济损失D.台风灾害的经济损失远少于地震灾害
一、综合题:
16.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根据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般年份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
灾害种类粮食损失(亿千克)直接经济损失(亿元人民币)
干旱200—250150—200
洪涝100150—200
风暴潮2.5—550—60
冰雹与低温15—2520—30
森林火灾/50—100
崩塌、滑坡、泥石流2.5—520—30
风沙和沙漠化2.5—520—30
(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简述其形成原因。
(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2004年秋季,渭河流域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就怪罪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站在水库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什么?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简述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
17.(15分)下图中(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判断回答:
(1)我国位于灾害带与灾害带的交汇的位置,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
(2)根据自然灾害的分类,上图所示的自然灾害分别出现了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3)根据各图判断,III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4)与其它地区相比,Ⅳ地区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D3.A4.D5.C6.D7.D8.B9.B10.D
11.A12.C13.D14.C15.B
二、综合题:
16.(1)干旱与洪涝(2分)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因为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威夷高压的强弱、进退决定的,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得旱涝灾害影响加大(4分)。
(2)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理由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导致黄河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也使得渭河许多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2分)
(3)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有“放大”作用。(3分)
17.(1)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环太平洋灾害带(4分)
(2)气象灾害,如干旱;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水文灾害,如风暴潮(6分)
(3)干旱、洪水、风暴潮、台风、泥石流等(3分)
(4)泥石流(2分)
延伸阅读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案(人教版选修5)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案(人教版选修5)
1.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结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理解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灾情变化。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的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①__________,可以增加环境的②________。
2.人类③__________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④______,致使环境更⑤________,导致多种自然灾害⑥______。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人口是⑦__________的受灾体,也是⑧________的受灾体。
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
3.工程措施可以⑨______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人类可以“⑩______”灾情;反之,会“________”灾情。
2.自然灾害的__________是人类活动对灾情产生“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不同时期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下图中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方法技巧练
方法 图示法理解不同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
读“某地区不同年份地理环境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1965年到2011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两图中地表环境稳定程度较高的是________,易发生自然灾害的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
(3)若乙图中发生7.0级地震,东西两岸易损程度高的是哪岸?阐述判断依据。
(4)乙图中要减轻自然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方法技巧
“思考”教材P21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耕还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作物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
“思考”教材P22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有更多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等。
“活动”教材P22
配合“世界防灾日”,出一期板报,首先要了解“世界防灾日”。“世界防灾日”即“国际减灾日”。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1991年到2010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依次是:
1991年:减灾、发展、环境
1992年:减轻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1993年: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要特别注意学校和医院
1994年:确定受灾害威胁的地区和易受灾害损害的地区——为了更加安全的21世纪
1995年:妇女和儿童——预防的关键
1996年:城市化与灾害
1997年:水:太多、太少——都会造成自然灾害
1998年:防灾与媒体——预防从信息开始
1999年:防灾的效益——科学技术在灾害防御中保护了生命和财产安全
2000年:防灾、教育和青年——特别关注森林火灾
2001年:抵御灾害,减轻易损性
2002年:山区减灾与可持续发展
2003年:面对灾害,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
2004年:总结今日经验,减轻未来灾害
2005年:利用小额贷款和保险手段,增强抗灾能力
2006年:减灾始于学校
2007年:减灾始于学校
2008年:减少灾害风险,确保医院安全
2009年:让灾害远离医院
2010年: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
在明确了“国际减灾日”的来龙去脉后,充分理解每个主题的内涵,并围绕着主题写出个人对于自然灾害及减灾主题的认识,择优登在板报上。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良性循环 ②稳定性 ③超强度 ④恶化 ⑤不稳定
⑥频发 ⑦最脆弱 ⑧最活跃 ⑨改变 ⑩缩小 放大 高风险区 社会经济活动 发展水平
基础达标练
(1)关系:正相关(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也高)。
原因:A地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大,所以应提高防洪标准。
(2)植树造林,生态退耕;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迁出高风险区。
解析 第(1)题,考查读图能力,从图中不难看出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从地形和社会经济水平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题,考查国土整治的措施,B地区处于丘陵地区,洪水可能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以需要采取植树造林、生态退耕等生物措施,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等工程措施,并且要相互结合。
方法技巧练
(1)林地变成城市用地(建筑用地)和耕地。
(2)甲 乙 林地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洪水加剧。
(3)西岸。建筑用地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4)植树造林;完善排水系统,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提高城市建筑物的抗震强度,降低易损性;迁出洪水高风险区的居民,加强抗灾减灾教育,加强救援立法,“缩小”灾害效应。
解析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及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解答本题关键是全面提取图中信息:(1)森林破坏,地理环境稳定性下降,水土流失,洪涝灾害。(2)城市建筑规模扩大,地震易损程度高。(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当改变及进入高风险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危害程度增大。(4)针对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1.3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3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题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型
新课
授课
教师
邓美儒
授课
对象
高二年级
课
时
2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与要
求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
重点
与难
点
重点: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
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
教
具
课本插图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学案
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
2、运用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差异形成机制。
4、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1.自然灾害的影响
2.自然灾害危害形成机制
3.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定义:由于造成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自然灾害作为诱因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
形成条件
作为承受灾害的
圈
孕育灾害的环境圈
圈
圈
灾情
环境
自自然灾害系统致灾
受灾体
然灾情大小的衡量标准:
孕灾环境
灾灾情大小的影响因子
害伤害;心理和伤害
人员伤亡脆弱群体:
及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不易受灾害损害群体
影经济损失:财产损毁
自然灾害财产损失
响的影响(灾情)经济损失: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方面等的损失
具有和隐蔽性
自然资源
与环境破坏具有(可再生、非可再生)
影响因素:
自然灾害的危害
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发展水平和灾害具体差异
知识结构
当堂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781年冰冰岛拉基山火山喷发,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饥荒使冰岛人口减少了解1/5;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9.2万人死亡;1985年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一次中等规模喷发也造成了2.3万人死亡。据此回答1-3题。
1.火山喷发()
A.不属于自然灾害B.属于孕灾环境
C.属于致灾因子D.不属于自然异变
2.火山喷发时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玄武岩高原的是()
A.哥伦比亚的火山B.印尼的火山C.台湾的火山D.日本的火山
3.材料中三次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不同,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A.致灾因子强度不同B.人口密度不同
C.抗灾救灾投入不同D.太阳高度不同
4.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2006年2月2日,山西寺河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23名矿工遇难,53人一氧化碳中毒。
B.2006年1月31日,香港旅行团在埃及胡尔加达城市发生车祸,造成14人死亡
C.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发生5。7级地震,至27日已死亡13人
D.某一地区发生连续性暴雨
据史料记载,晋咸和三年(328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木,苗嫁荡然。据此回答5~7题。
5.材料中的自然灾害属于()
A.气象灾害B.水文灾害C.生物灾害D.地质灾害
6.在晋咸和三年的雨雹灾害中,主要造成的影响是()
A.人员伤亡B.财产损失C.自然资源损失D.环境受到污染
7.榆次位于陕西省,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
A.位于黄土高原,地形崎岖B.季风气候大陆性强,气温降水变率大
C.受太行山脉的影响,降水量大D.位于非季风区,气候要素多变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04年月12月29日发布的消息,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零时9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9级地震,至发消息时,至少造成8万人死亡。据此回答8-10题。
8.苏门答腊岛附近(东六区)海域发生地震时,当地时间为()
A.26日2时9分B.25日22时9分C.25日零时9分D.26日23时9分
9.当地震发生时,地球位于运行轨道的()
A.近日点附近B.远日点附近C.春分点附近D.秋分点附近
10.下列属于地震灾害受灾体的是()
A.桥梁、厂矿B.沉损船只C.粮食作物D.滑坡和泥石流
二、综合题:
11.阅读下表,回答有关问题:
1947-1970年全世界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表
自然灾害火山爆发地震水灾热带风暴
死亡人数0.72万15.1万17.3万74.5万
(1)写出孕育表中各灾害的地球表层环境,火山爆发、地震,水灾,
热带风暴。
(2)表中四种灾害所造成的灾情不同,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
(3)热带风暴迁居死亡人数最多的原因是什么?
。
12.读自然灾害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孕灾环境是由、、
、共同组成的环境。
(2)致灾因子是对人类及其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造成损害的变化。
(3)灾情的大小通常以和的损失为衡量标准,
如、、等。
(4)由图可见,是自然灾害发生的必要条件;是自然灾害形成的充分条件;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是、和,灾情的形成是该三因素的结果。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A3.B4.C5.A6.B7.B8.B9.A10.A
二、综合题:
11.(1)岩石圈水圈大气圈(2)致灾因子强度不同、受灾体的易损性不同(3)热带风暴影响的地区多为人口稠密、经济含量高的中、低纬沿海地区,热带风暴发生频率高。
12.(1)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2)自然异常。(3)人类社会、自然资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4)自然异变作为诱因;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综合、相互作用。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高二年级_地理学科导学案审核:
授课时间: 班级:高二() 姓名:小组:
课题: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课型:自学+展示
1.通过实例体会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所诱发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2.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3.了解环境污染诱发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4.实例体会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1.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2.环境污染引发哪些自然灾害。
自学辅导小组讨论
之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1.生态破坏
(1)原因:人类对自然界实行了的利用。
(2)表现:土壤侵蚀、土地沙化、、草原退化。
(3)影响:加剧了、风沙、干旱、、山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频度和。
2.土壤侵蚀
(1)概念: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在的基础上,由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2)举例: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成因:人类不断加剧的活动)
(3)后果:①侵蚀区:土层变薄,、蓄水能力降低,、山洪灾害加剧;②沟谷区: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③远离侵蚀区的下游:增加灾害的发生频率。
3.土地荒漠化
(1)原因:和不适当的,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2)危害:生产力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减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1.范围:①区域性(例如20世纪中期八大公害事件);②全球性:表现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2.全球气候变化
(1)原因:大量燃烧等燃料,导致大气中含量增多,使全球气温上升。
(2)影响:一是造成;二是加剧洪涝、和其他气象灾害;三是影响农业和;四是影响人类健康。
3.臭氧层耗竭
(1)臭氧层的作用: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2)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人类大量排放。
(3)臭氧层破坏的危害:紫外线照射增强,损坏热的免疫力,使、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的发病率会增加。
4.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1)原因:人类对的大规模破坏和对的过度利用。
(2)危害:物种的灭绝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将逐渐瓦解的基础。
三、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1.大城市由于的过量开采和高层建筑物的重力作用导致、地裂缝等问题。
2.矿区地下形成了大片的,致使地表沉降、和塌陷问题出现。
3.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容易诱发崩塌、滑坡。
4.修建水库会使库区及其邻近地区的环境发生改变,诱发。
:
1.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①水土流失的形成:
②危害:(2)土地荒漠化
①成因:②危害:2.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1)全球气候变暖分析: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二氧化碳增多
全球气候变暖
导致结果
对策
(2)臭氧层破坏(3)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①原因:
②危害:
:由各组学生代表展示探究结果.
1.下列事件中,属于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发展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灾害的是()
A.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质B.高速公路、大型水利工程等建设不当
C.水土流失、荒漠化D.人口过多、工业集中
2。下列关于水土流失灾害的直接危害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变浅,洪涝增加B.山体滑坡渐增
C.泥石流危害日益严重D.土地肥力下降,人类生存条件恶化
2009年7月3日,暴雨侵袭桂林市,由于地下管道宣泄不畅,某些路段积水成灾,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依据材料回答3~4题。
3.这次暴雨给城市带来的损失远比附近郊区大,对城市“突发性考验”,远比郊区严峻,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B.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低压区,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高于郊区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筑物多而集中使暖湿气流长期滞留
D.城市交通拥挤
4.由于暴雨而形成的城市地面径流,汇入河湖,可能引发的人为灾害是
A.水体富营养化,导致鱼类缺氧而亡B.泥沙淤积,导致河湖面积减小
C.水质变坏,危及人类健康D.水量剧增,淹没农田,冲毁交通
5.我国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昔日风光已经不在,代之而起的却是“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了()
A.过度放牧,草场退化B.鼠害猖獗
C.草场的季节变化D.草场载畜量将可继续增加
读漫画“人类破坏了我的伞”,回答6~8题。
6.图中的“伞”——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的层,该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
A.平流层递增B.对流层递减
C.高层大气递减D.平流层递减
7.下列关于“伞”的破坏,说法不正确的是()
A.破坏“伞”的主要物质是人类活动大量排放出的氟利昂
B.“伞”被破坏后会危及人类健康
C.“伞”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是北极地区
D.图中的“伞”能吸收紫外线
8.以上情况告诉我们()
A.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B.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C.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
D.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暴雨等极端天气频繁
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
备注
(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