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新课标语文二上《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

发表时间:2020-05-21

新课标语文二上《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新课标语文二上《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课前准备: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五、抄写古诗。

六、课外延伸。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第二课时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情导入

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

2、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师配乐读

4、揭题解题

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5、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jab88.com

二、理解读领略美

(一)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二)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三)放手合作学习三、四句。新课 标第一网

在学习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做上记录,请教老师和同学。

(四)、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三、反复读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二)体会情感

1、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用心读读好。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三)朗读比赛。

1、播放一组组枫树林图片: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的美呢?比一比,赛一赛,谁最有杜牧的气质。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下面的两首诗,《秋词》和《临平泊舟》,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汇报学习成果。

3、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山行》,拓展学习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习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五、选择作业表现美

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学了这首诗,你想选择什么作业呢?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

扩展阅读

人教课标版二上:《古诗两首》_语文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课标版二上:《古诗两首》_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周末。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

生:请客。

师: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

生:做客。

师: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写。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初读古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先认真听一听这首诗的朗读,注意诗中生字的读音。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2.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4.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认识作者部分,简介作者。

5.师: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谁能说一下诗题的意思?

提示:

《回乡偶书》的偶书,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三、领悟诗意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自读诗歌,勾画。

4.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例:(1)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2)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3)他不是客。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4)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5.师:是呀!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读诗句。

6.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答,例: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7.师: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练说。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四、感悟诗情

1.师: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感受。

2.师: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师适时指导语气和节奏。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提示: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4.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书写生字。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2.生自由读诗。

七、表演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学生分角色试练表演。

八、自选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给诗配画,并试着将组内的作品组合成表现整首诗的连环画;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 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如果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离开的时候,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送了好远的路才分手,这时,你最想说什么呢?

指名回答。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他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情感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把握课文基调。

二、初读

1.师:请同学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2.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 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师补充。

李白(一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3.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给谁的?

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 他怎么见到李白的呢?

生答,师补充介绍其中的典故。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赠汪伦》。

4.师: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三、理解

1.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诗的意思谁来说说看?

指名答。例: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2.师: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1) 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蹈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现在,苗、瑶、纳西等民族还有这种舞蹈。到这些地方参观游览时,一般都会有这种表演,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现学现跳、

(2)重点指导: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

师:1米=3尺,千尺相当于333.3米,想象一下千尺深到底有多深呢?

生:如果一层楼高4米的话,比83层楼还高。

师: 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例:用哪怕也翻译,诗句意思是: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用即使也,意思: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用就算也,意思:就算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用纵使也,意思:纵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乡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用感叹句、反问句来翻译这两句,能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例: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哪里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还可以用设问句来翻译: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夸张。

师: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整句又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比喻,用桃花潭水千尺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提示: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4.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不是我一个人送,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抬着美酒,踏歌相送,这才能感动李白。起立,一起吟诵一下。要做动作的可以做动作。

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

四、体会感情

1.师:此时此刻,望着匆匆赶来的汪伦,李白一定会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会对汪伦说些什么?汪伦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同座位一个演李白,一个演汪伦,在下面说一说,好吗?(引导:抱拳相向,依依惜别)

学生情境表演,指名两对学生表演。

2.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三读古诗:

(1)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齐读)

(2)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齐读)

(3)对,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

3.师:《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面,感受一下吧!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

五、扩展延伸

1.师:同学们,这番离情别意是那样的熟悉,望着踏歌赶来送行的汪伦,我们似乎又看见了痴痴东望的李白站在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似乎又听见了他那深情的吟唱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如果说李白对汪伦是以诗相赠,那么对孟浩然便是以目光相送了。(齐读)

2.师:我们再看看古代诗人还有什么样的送别方式?出示:《别董大》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有感情的诵读,生齐读。

师:这里诗人是用什么来送别友人的?

提示:鼓励的语言。

3.再出示: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一起读,体会这首诗中诗人以酒相送的情意。

六、总结

1.师: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

2.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背诵)

七、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生字的书写。

八、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能默写;

2.推荐阅读: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新课标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_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 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 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

1、 范读

2、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 说说自己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 朗读感悟

1、 听老师范读,说说自己从老师那里听出了什么?

2、 自读课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读出诗的韵味。

3、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4、 展示读课文

5、 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 认读生字,指导写字

1、 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集体认读。

2、 指导书写

五、 拓展练习

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会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

1、 出示图片。他们在干什么?谁送别谁?诗人离开时心情怎么样?

2、 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赠汪伦》

二、 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 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学习要认的字。

3、 同桌互相读全文。

三、 熟读

1、 自己试着按节奏读

2、 指名读

3、 有韵味地读一读。读出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4、 请同学读。

5、 指名读

6、 学生自由背诵。

四、 指导书写

1、 自己边读边画出要求会写的字。

2、 指名读。你准备如何记住它?

3、 练习书写。

新课标语文二上《识字5》教学计划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课标语文二上《识字5》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的学习,在识字方面,学生已经能比较熟练地根据拼音读准字音,也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如:加部首、去部首、猜字谜、编口诀、字形分析等。因此,在教学时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来做小老师落实生字的音、形,温故而知新。

在阅读方面,多数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有些基础好的学生还能读出句子的语气。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和朗读水平的提高,学生能够初步读懂一些短小、浅显、有趣的文章,初步尝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初步体会谚语的含义。

3.培养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识记10个生字是本课的重点。

2.对5条谚语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策略:

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采用了游戏、图片、动作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实验质疑,导入课题。

1.折一根筷子。

师:小朋友们,我们先来做个实验吧!在咱们班里,谁的力气比较小?(抽生折一根筷子)

2.折一把筷子。

师:在咱们班里,谁的力气最大? (抽生折一把筷子)

师:小朋友,看了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自由谈感受。

4.导出课题,齐读。

二、学习生字(自学检测一)

1. 读生字(带拼音)

移 柴 谋 焰 折 搓 绳 独 易 斤

2.开火车读生字,检测学生识字情况

师:小朋友,谚语里的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

师:小朋友们真棒!生字宝宝可高兴啦!让我们开着火车把它们请出来吧!

3.去拼音读,生领读。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把生字宝宝全认出来了,哪个聪明的小朋友愿意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再读一读这些生字呢?

4.字理识字。

移:形声字,本义是拔秧后再栽种,秧长大了,太密太多了,就要移插到田里去,引申为迁移、搬动等义。

易:会意字,古文字形似用器皿盛酒以赏赐人,本义是赏赐,你有功于我,我将物赏赐余你,含有交换的意思,引申为交易、交换,又借为容易:烈日下,勿站久,换地方,是不难。

折:会意字,斤是斧头,表示手持斧头砍事,所以有折断的意思。

三、朗读谚语,初步体会。

1.把句子读通顺。

师:小朋友们,生字宝宝玩累了,回到了谚语里,谁来把你喜欢的谚语读给大家听听?可别读错了哟!(课件展示五句谚语。)

2.齐读谚语。

师:小朋友们,人心齐,泰山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谚语,好吗?

3.指导朗读

(1)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自由读谚语。

(2)抽生读。

(3)师生合作读。

师:小朋友们真会学习,不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还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了,老师也想和你们合作读一读谚语好吗?那老师读谚语的前半句,你们读谚语的后半句吧!

4.体会谚语含义。

师:团结合作的力量真大!小朋友们的读书声多洪亮啊。通过刚才的朗读,相信小朋友们对这几句谚语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请选择你最喜欢的谚语,向你的同桌说说你的理解和体会好吗?

学生自由谈体会,教师补充交流。

四、指导书写。

1.观察发现。

师:真是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啊!小朋友们的识字方法真是又多又好,相信小朋友们也有办法写好这些生字,请大家认真观察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教师重点强调:根的木字旁变捺为点;满字是左右结构;挑字的笔顺。)

2.范写满字。

3.学生描红、写字。 教师随时提醒学生写字的姿势。

4.请两名学生展出作业,集体更正后,学生及时修改。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5句谚语,相信小朋友们已经牢牢地记在心里了。下课以后,请小朋友们去搜集更多的谚语,让自己成为一个小小谚语专家,好吗?

六、作业(学案)设计

搜集谚语,理解意思

板书设计:

识字5

团结就是力量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时二(三上)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时二(三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nyn空蒙kōngmng

淡妆浓抹dnzhuāngnngmǒ相宜xiāngy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一、导入新课,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

(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二、学习古诗《春晓》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2.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n不读mn。闻:前鼻音wn。

4.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2.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2)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3)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4)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3.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4.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齐读古诗。

(2)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3)自由练习朗读,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2.感悟节奏。

(1)老师范读,学

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2)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3.想象意境。

(1)课件或挂图: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

(2)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绝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一)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1.引导认识折文。2.捺要写出小脚丫。(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二)学生练习。

苏教版语文四上: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课题:3、古诗两首

教材解读: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课文《秋天》是一首现代诗歌,描写了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诗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语言生动优美,易于朗读和背诵。

整首诗歌共有七小节,第一小节为课文的第一部分,总写秋天的特点。主要是抓住了秋天的太阳和空气这两方面来写。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

第二到第六小节是课文的第二部分,详细描绘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秋天到,秋风来,桂花开。接着从不同的视角,抓住稻穗、向日葵、野野菊花、苹果等事物,描绘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第七小节是课文的第三部分,写作者在明丽的秋阳下,捡一篇秋叶珍藏,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留恋之情。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准备: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2、(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三、作业: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

2、熟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 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村居》则是另一种情调,千里莺啼。春风杨柳,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放飞希望。意境悠远。学习本课重点是识字和古诗的朗读背诵。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落、少、扬、烟、童”等11个生字。

2.会写“少、处、忙、村、放、春、学”7个字。

3.学习“竖心旁”“反文”两个部首。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准11个会认字。按正确笔顺书写7个会写字,并注意安排好字的间架结构。认识并正确书写2个部首。

2.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建议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们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认读“古、诗、首”

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拼音节、结合上下文猜字、问同学、问老师等。)

1.检查读音情况:

(1)抽读卡片指名、开火车认读:夜、落、少、、知、处。

(2)讨论认准这些字的方法:春

(三)再读诗文:检查读音。

1.自由读。

2.同桌互相读。

3.指名读。

4.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四)识字、理解、感悟、朗读:

学生自读诗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具体解决问题:

(1)理解题意,学习“春”。理解“晓”。

A学习“春”时可以采取猜字谜的形式:“三个人看落日”。既而理解“春”的意思,指名进行组次练习。

B读题目质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C结合“日字旁”理解字义——与太阳有关。指早晨。

D再读课题,导入:这首诗表现的是春天早晨怎样的景象呢?

(2)分别朗读每一个诗句,感受其中的意境:

A:春眠不觉晓: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并读出春天的早晨沉睡后舒服的感觉。引导朗读:春眠/不觉晓。

B:处处闻啼鸟:通过课件演示,理解“处处”。(分别在不同的方位出现小鸟及叫声,使学生如临其境。)引导朗读:处处/闻啼鸟。

学习“处”:分析字形:半包围结构,先外后内。与“外”、“夜”对比记忆。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通过课件或图片展示被春雨打落的花瓣,使学生感受诗人对落花的怜惜之情。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

D:学习“知”:分析结构,认识“失字旁”。重点指导第四笔不出头、第五笔是点。

E:学习“少”: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容易错的地方,与小对比。第二笔是竖,不要写成“竖钩”。区别这个多音字。

F:整体感悟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熟读成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背诵,如自由练习、指名背诵、师生互相提示合作背诵等

(五)写字:

少:独体字,注意笔画间的间架结构,位置安排。(自己描、写。互评。)

处:正方形,外边三笔老师带写,注意撇短捺长、找准斜度。

知:左右对比,可以用画线法比较:

左高右低、左长右短,特别是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春:学生小组学习,讨论。教师指导(横与横之间的距离、长短。)

[针对不同的字,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指导,调动学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提供合作时间与空间。重点突破难点。]

(六)布置作业:

1.必做:背诵古诗、抄写生字。

2.选做:查阅作者孟浩然的其他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村居》

步骤:

(一)谈话导入、解题、学习“村”。

1、上节课我们学习学习了《春晓》,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

2、学生背诵《春晓》

3、激趣:下面我们再学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村居》。

4、齐读课题,学习“村”:

问:关于这个字你都知道什么?(音?义?写?部首及形声特点等,)

(二)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1、带入情景:诗中描写的就是在乡村居住是看到的一种春天的景象。(出示课件你们想看吗?

2、整体感受: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什么想法?[鼓励学生个***展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

3、导入识字:诗中有一些我们不认识的字,你能试着认会吗?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1、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鼓励合作互助。

2、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3、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四)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学习: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读懂的内容、讨论不懂的词句。

3、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重点指导词义:

拂:轻轻地擦、扫。

纸鸢:风筝。

烟:春天蒸腾起的烟雾。

(五)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学生自己试读,小组汇报、评议。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给全班同学听。

师生共赏。

教师要适时适度地通过看图、课件演示及结合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想象,开启思维,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帮助了解内容。

在师生评议、竞赛探究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朗读的指导: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六)熟读成诵。

自由背诵、同桌检查。

(七)指导写字。

1.同桌研究,重点指导:

忙:重点板书“竖心旁”,注意左右笔画的穿插。(右边的横插在左边点的下面。)

村:左右同高同长,注意“木字旁”和“村”中两点的位置关系。

放:板书四笔反文的书写方法。可采取笔画拼摆的方式让学生形象感受。

(八)布置作业:

必做:抄写、听写字词、背诵。

选做:到户外去放风筝,体会放风筝的乐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识记生字,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出示苏轼画像或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等物品,让学生直观认识苏轼及其经典诗句。(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

2、简介苏轼: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出色。

3、解诗题: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醒读准后鼻音。

二、释字词,明大意

1、初读。自由读这首古诗,画出生字。

2、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词语可课前板书,也可做成卡片。)

3、再读。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教师范读,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5、再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6、质疑。同桌互相读一读这首诗,再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教师点拨——

荷尽:荷花枯萎。

擎雨盏:托住雨珠的叶子。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风霜。

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还绿的时候。

三、品诗句,悟诗情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读诗句,对照插图细细品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

(1)荷尽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说明这是一个什么季节?

(2)菊残

交流:秋风中,虽然菊花凋谢了,可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想象回答: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只有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3、做填空练习:秋天的景象真美呀,秋天还是一个_______的季节!

4、难怪作者感叹: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板书:好景、君须记)

四、诵诗句,写生字

1、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出示要写的字:首、枝、记、刘,学生认读。

4、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识记,怎样写正确,写美观。

5、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6、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生字;抽读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归纳学法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

2、教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诵诗句。

3、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三、学习《山行》

鼓励同学们当“小老师”,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

1、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

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

山行: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3、读诗句。

(1)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

(2)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

4、明诗意。

(1)词语点拨: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斜(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坐(因为)、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等。

(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小结,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5、悟诗情。

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于、枫”两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昕,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二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二”,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 枝 记 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2、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六)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习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

课后我会填。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联想言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9.11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注意音韵节奏。

(2)生字词。

焚烧千捶万击墨梅乾坤

三、学习《石灰吟》

1.指名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逐字逐句的理解。

捶:敲打。击:撞击。若:好象。

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说说阵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教师启发:山石承受千捶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5.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1)理解字词。

(2)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讨论。

(1)理解字词。

吾:我。淡墨痕:素净雅洁。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2)指名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4.小结。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9.12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

2.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二、背诵课文

1.听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2.看图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自由练读,背诵。

三、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四、教学生字词

1.指导书写。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焚烧清白洗砚乾坤

2.解释诗句。

(1)千捶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板书:

3古诗两首

石灰吟

千捶万击粉骨碎身若等闲

烈火焚烧(坚强不屈)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洁身自好)

墨梅

素净池边树朵朵淡墨痕(写实)

清香不要只流(明志)

(寄寓贞洁自守的情操)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小诗,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

三、学生自由读诗,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

四、生字教学:

1、出示字卡认读: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离离|

原上草,

一岁|

一枯荣。

野火|

烧不尽,

春风|

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

原上草,一岁|

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六、朗读全诗

七、试背全诗

八、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2、学生范写

九、拓展延伸

1、读书后古诗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以图引文

1、幻灯出示图片,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然后,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小男孩、黄蝶、花、小路)

2、大家来到这里,你认为这里的景色怎样?(美丽)人呢?(可爱)

想知道这是哪里呢?这里是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店的地方,唐代诗人杨万里就住在这里。(教师随手板书课题和作者)

3、让生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二、自由读诗,扫除生字障碍

师语:杨万里看到美丽的景色,他写了一首诗

1、圈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2、请小老师上讲台进行生字教学,班内交流识字方法,筛出难字进行教学

3、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认读。

三、学习古诗

1、出示全诗画出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唐杨万里

篱落|疏疏|

一径|

深,

树头|

花落|

未|

成阴。

儿童|

急走|

追|黄蝶,

飞入|

菜花|

无处|

寻。

2、教师范读古诗

3、学生自由以组学习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诗句

4、班内交流学习情况,(重点理解前两句古诗)

四、指导朗读

1、师语:这么美的春天,我们读诗时应该怎样读?

2、录音范读,学生模仿朗读

五、背诵古诗

六、指导书写

七、布置作业:

1、背会古诗,2、积累古诗

八、板书设计:

野火烧不尽

美丽

宿新市徐公店

春风吹又生

可爱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根据你对春天的观察画一幅画,能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谈谈在你的眼中春天是什么样的吗?

同学们,你们说得都很好,如果能把你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古时候的人常常以诗歌的形式写出他们对美好景色的喜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

板书课题(认读古、诗、首)

2.商讨学法:你认为学古诗应该学什么?怎样学呢?(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总结归纳:学生字读古诗背古诗。)

二、随文识字,体会诗意

1.(课件展示主题图)请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说一说你看了哪些景物?这美丽的景色被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尽收眼底,写了一首《春晓》,而且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2.(课件展示古诗《春晓》,生字眠、处、闻用红字显示)

(1)读题目,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刚亮的时候。)

(2)借助拼音初读古诗,画出生字。

(3)指名朗读,正音。

3.(课件展示朗读)

(1)听课件朗读,整体感受诗的节奏与韵律。

(2)认读眠、闻、处(同桌自学,汇报识字方法)

比一比:闻问处外

形声字:眠(冬眠)(睡眠)

(3)指名朗读:边听边思考:诗人听到了什么?哪个字与听的意义一样?(闻在这里表示,听一听,而不是闻一闻。)

(4)诗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诗人看到了地上飘落的花瓣,仿佛看到昨夜的春风和春雨来到窗前)。

(5)小结:《春晓》描写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美丽景色。就请我们继续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春景的美丽吧!

三、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读诗的语气和停顿。如:春眠/不觉晓

2.学生练习朗读古诗。

3.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4.边想象边背诵,感受春景的美丽。

5.小组比赛,看谁背得好。

四、指导书写,巩固练习

1.出示生字古、声、多,学生观察字的结构,说出字的部件在田字格的位置,教师范写笔顺,提示不容易写好的笔画及容易写错的地方,如:多字的撇、横撇;声字的上半部是士,不是土等。学生先描红,后临写。

2.练习

(1)连线诗眠处古首闻

shīwngǔminchshǒu

(2)填一填

()眠()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

()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到处见闻乡村春色满园

2.口头扩词(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诗诗人()闻见闻()()

古古人()()

3.背诵《春晓》,回顾学法。

(1)借助拼音读古诗,学生字。

(2)朗读体会诗意。

(3)熟读成诵。

二、随文识字,体会诗意

1.(课件展示主题图)说一说人看到了什么?图中画的是城镇还是乡村,从哪看出来的?(主题图中显示题目与作者,认读村、居,口头扩词,理解题目。)

2.(课件展示古诗,生字醉、烟、童、散、忙用红色字显示)借助拼音初读古诗,画出生字。

3.(课件展示朗读)

学习一、二句

(1)指读第一句,说一说,这句诗写了什么?(齐读,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

(2)春天的乡村还有什么迷人的景色呢?(读第二句,认读醉,烟。)

(3)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齐读一、二句。)

学习三、四句

(1)自由读,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读(认读童、散、忙,理解纸鸢)。

(3)请你谈谈自己放风筝时的心情,把自己想象成图中那几个刚散学归来的小孩,请你欢快地读三、四句,读出心中的喜悦。

4.质疑:诗中哪一句最不好理解?

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去掉拼音熟练读,比赛读。

2.配乐背诵,边读边想象在美丽的春天里快乐的生活。

四、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处、知、忙,观察字的结构,课件展示笔顺,教师范写处字,学生描红、临写。

五、扩展活动

1.你还知道哪些写春天的古诗?

2.请你也来编一首描写春天的小儿歌吧!

《新课标语文二上《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诗经两首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