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地理II(必修.人教版)第三章 农业区域的形成与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发表时间:2022-02-07

地理II(必修.人教版)第三章 农业区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地理II(必修.人教版)第三章 农业区域的形成与发展》,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地理II(必修.人教版)第三章 农业区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大连市 25中学 地理组 乔雪

●课标要求:

1.读图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2.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分析对比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涉及亚洲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在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学习掌握世界主要粮食生产的地区分布、作物类型、生产特征等知识的一节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亚洲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思想。

相关知识

必修二地理第3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全章教案(人教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必修二地理第3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全章教案(人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课标分析:本课程标准在本节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结果,以利于学生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通过两种不同农业景观图的对比,引出农业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通过教材p43的活动的第1、2题,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课本p43活动的第3题,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变化较大,使学生掌握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农业地域的形成,教材中以案例2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说明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知识与技能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3、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区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的形成。
知识讲授、案例分析、问题探究与讨论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引入新课)在前面两章的内容中我们学习了人口和城市的知识,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发展都要求有更多更丰富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这就要依赖农业生产。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最密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农业地域的形成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读图)读教材第42页图3.1“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图3.2“澳大利亚牧场”,思考: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为什么不同?(见下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分布在湄南河平原等地,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等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图中信息引申信息经营方式
泰国
湄南河平原水稻种植湄南河平原地区人力耕种的水稻田、地势低平、红色土壤;气候湿热、机械化程度低。人力耕种
的水稻田
澳大利亚
牧场澳大利亚牧场上放养的羊群、草茂密,远处有树林;地势平坦,降水较湄南河平原少。牧场

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农业的区位因素。
(过渡)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P42图3.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思考以下问题:①图中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哪些属于自然因素?哪些属于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运输、政策等。)②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等等对农民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③农民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什么?(农业区位选择,实质上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的选择。)
(1)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素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条件不同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
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
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





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
交通
运输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机械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要以机械化为基础
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承转)各种农业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的,下面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43“活动”。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43“活动”,并完成相关问题。
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正好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条件;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补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江西的千烟洲是丘陵山区,属于我国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丘陵山区耕作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适宜发展林业和人工草场。坡度小的缓坡和地势更为平坦的谷地,土层较厚,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宜发展耕作业。地势更为低洼的地区,容易积水,出现洪涝灾害,因此因地制宜发展鱼塘养鱼业。地形条件是这里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影响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一甘蔗地一鱼塘一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①候均温是指连续5日的平均气温。(一般来说,受市场价格影响,同样的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花卉产品,农民收益是逐渐递增的。同时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鲜花消费逐渐兴起。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紧邻港澳台地区,便于出口,市场需求量大。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需求变化影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过渡)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我们既要从产品种植的本身条件考虑,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如地价、产值、投入成本、市场等。那么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都是一成不变的吗?我们来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
(案例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44“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并完成P44“活动”的相关问题。
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历史中,分析如下问题。
(1)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随着欧洲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加强了生产地与市场的联系。通过技术投入改善了该地区降水季节分配的不合理性,有利于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市场和交通运输因素、自然灾害对该地区时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法国比,西班牙具有劳动力费用低、低温冷害少的优势;法国时鲜业具有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近消费市场的优势。两国可以优势互补,利用气候的季节差异分别占领不同季节的市场,西班牙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法国以中高档产品为主……)
2.以你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此问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任意发挥,进行讨论。)
(讲解、分析、归纳)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过渡)不同的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是不一样的,既有自然条件,也有社会经济条件。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就会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农业生产地区,这就是“农业地域”。那么农业地域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为例,来学习这一问题。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形成和特征:
(1)农业地域的概念: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农业地域的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3)农业地域的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承转)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为更好的理解这一问题,我们来看一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的案例。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1)混合农业概况
①概念:是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②分布: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注: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2)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案例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45-45“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并思考:①澳大利亚具有哪些发展小麦种植业和牧羊业的自然条件?(气候:气候温暖,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地形: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灌溉条件较好。)②澳大利亚的农业早期是以牧羊业为主,后来才发展成以小麦—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促进此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的因素有哪些、以什么因素为主?(政策、交通、科技等社会经济因素)③从以上两个问题你对于“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能得出怎样的结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当地居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逐渐发展形成的结果。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起了主导作用。)④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分布、生产结构和生产特点及其生产优势。(如下表)
分布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主营带是墨累—达令盆地
经营方式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生产特点多为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生产优势①土地休耕、轮作,交替使用,形成良性农业生态系统;②两种生产交替进行,可有效安排农业时间;③生产安排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市场的适应性。
(学生回答后,引导、分析、归纳)[可着重引导学生读图分析:P45图3.9“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形成和分布”(得出:澳大利亚具有发展小麦种植业和牧羊业的自然条件)、P46图3.10“澳大利亚一个小麦—牧羊农场的土地利用”(得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生产的优势。)]
①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当地居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逐渐发展形成的结果。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起了主导作用。
②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分布、生产结构和生产特点及其生产优势:
分布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主营带是墨累—达令盆地
经营方式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生产特点多为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生产优势土地休耕、轮作,交替使用,形成良性农业生态系统;两种生产交替进行,可有效安排农业时间;生产安排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市场的适应性。
本课主要学习了有关区位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基本知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学习,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形成和特征: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农业地域的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3)农业地域的特征: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1)混合农业概况
①概念:
②分布:
注: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2)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①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当地居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逐渐发展形成的结果。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起了主导作用。
②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分布、生产结构和生产特点及其生产优势:

必修二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教学案(湘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必修二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教学案(湘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11讲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考点一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强化专练

1.下列各类产业活动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联系最为密切的是( )

A.工业与农业B.商业与服务业?C.农业与矿业D.农业与商业

答案 C

考点二 产业活动在的地域联系

强化专练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和人员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散的现象。

材料二 苏州、东莞电子信息企业与全球生产网络的联系示意图

材料三 东莞本地人口约150万,外来人口约200万,其中港澳台同胞70万,海外侨胞20万。世界著名十大电脑公司总裁指出,若东莞通往深圳皇岗口岸的公路瘫痪,全球70%的电脑将会加价。现东莞有3 000多家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已有“北中关村,南东莞”之说。

(1)东莞电子信息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要功能是 。

(2)与东莞相比, 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是 。

(3)运用工业区位原理,解释国际跨国公司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生产企业的原因。?

答案 (1)生产基地?

(2)高端产品或新产品开发和研究?

(3)濒临香港,交通便利;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较低;市场广阔。

命题视角一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008•山东文综)下表是中美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的相关资料。据表回答(1)~(2)题。

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

(mm)1月平均

气温(℃)夏季平均

气温(℃)生产成本

(元/千克)

中国某产区8~12490~660-1~-819~230.64

美国某产区15~17470~5206~818~212.05

北半球最适宜区8~12560~750>-1419~231.20

(1)表中的美国产区最可能位于 ( )

A.30°N~40°N西海岸B.30°N~40°N东海岸

C.密西西比河三角洲D.五大湖区

答案 A

(2)表中的中国产区与美国产区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 )

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条件更适宜 ②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 ③夏季光照条件较好 ④劳动力成本较低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C

变式演练

1.据报道,云南凭借自身的优势条件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已逐渐成为我国的花卉产业带。据此回答(1)~(3)题。?

(1)云南发展花卉产业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

A.气候B.地形?C.土壤D.生物多样性

(2)与世界主要花卉生产国相比,云南发展花卉的社会经济优势是( )

A.劳动力B.科技C.交通D.市场

(3)制约云南花卉走向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主要因素是( )

A.经营理念B.交通运输?C.劳动力D.土地租金

答案 (1)A (2)A (3)B

……

附件下载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章末总结学案(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章末总结学案(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专题一 海洋表面海水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寒、暖流的判断
1.海水温度的水平变化判读图解
(1)判定北半球、南半球的依据:海水温度由低纬→高纬递减。北半球,从低纬→高纬(南→北),故一般水温由南(下)→北(上)递减即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2)洋流对沿岸海域水温有影响,即暖流增温,寒流降温,导致沿岸等温线弯曲。一般可理解为:①暖流增温,使水温高于同纬度,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寒流降温,使水温低于同纬度,等温线向低纬弯曲;②沿岸地区可以认定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与洋流流向一致。
(3)根据洋流分布模式,一般中低纬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为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为寒流,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北半球中高纬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为寒流,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为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2.寒、暖流的判断
(1)洋流概念法: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的是暖流,反之是寒流。一般地,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是寒流,反之是暖流。
(2)洋流成因法:根据洋流分布海区的风带来判断(风海流)。根据相邻海区表层海水的温度、盐度差异来判断(密度流)。
(3)海水等温线图中寒暖流的判读方法
①“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海区。如图a,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
②“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如图b,该图是海洋局部等温线分布状况,则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
③判断洋流名称
根据等温线凸向判定洋流流向,进一步确定其性质;根据等温线数值及其变化判定纬度位置和南北半球,最后确定洋流名称。
如图c,该图若为太平洋年等温线分布图,洋流甲的推理过程是:等温线凸向低值区→流向较高纬地区的暖流,水温较高→中低纬海区,水温由北向南降低→南半球,结论:东澳大利亚暖流。
[专题练习1] A、B两地位于同一纬度的不同海区,曲线代表等温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海区位于________(南或北)半球
(2)判断A、B处的洋流性质及流向:
A________,流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流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A、B分别位于大西洋西岸和东岸,则流经A处的洋流名称是____________;流经B处的洋流名称是________。
专题二 水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缓解的措施
1.背景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体总量的2.53%,其中包括人类难以利用的冰川,它占了淡水总量的2/3。人类目前比较容易利用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共占地球淡水总储量的0.3%。
2.产生水危机的主要原因
(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差别大。从总量看,亚洲最多,大洋洲最少。从人均占有量看,大洋洲最多,欧洲最少。
(2)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
(3)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污染严重。由于水污染日益严重,许多原本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并影响经济发展和人体健康。工业排放物、农药和化肥、生活用的含磷洗涤剂和杀虫剂是当前水资源的三大污染源。
3.缓解措施
(1)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等。
(2)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
(3)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节约、合理利用水资源,提倡综合利用。
(4)注意环境保护,防治水污染,治理、净化污水,提倡清洁生产。
[专题练习2] 由于许多地方出现淡水资源紧缺,联合国将2003年定为“世界淡水年”,全球环境基金组织决定抽调部分资金用于帮助严重缺水且缺乏资金的国家解决水源问题。据此回答(1)~(3)题。
(1)下面四组国家中,需要全球基金组织帮助解决水源问题的是()
A.蒙古、朝鲜、沙特阿拉伯
B.苏丹、伊朗、阿富汗
C.中国、印度、埃及
D.伊拉克、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
(2)造成许多国家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是()
①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及空间分布不均匀 ②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 ③环境污染使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减少 ④水资源的浪费
A.①B.①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
(3)下图是部分城市生活用水价格,从中可知()
A.北京、新德里人均水资源都很丰富
B.伦敦、纽约位于海边,水资源丰富
C.东京人均水资源最少
D.发达国家通过价格手段控制用水量
专题三 我国各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分析
1.华北地区
降水集中在7、8月,故汛期为7、8月或稍晚一些时间;由于冬、春降水少,枯水期出现在12、1、2月份。本区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的季节变化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2.东北地区
由于纬度较高,冬季严寒,积雪深厚,春季积雪消融,4、5月份出现第一次汛期(春汛);7、8月份夏季风带来降雨,河流又出现第二次汛期(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小河流会断流。
3.西北内陆地区
降水稀少,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冰川消融量随气温的增高而增加,故该地区河流7、8月水量最大;冬季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河流断流;由于冰川融化量有限,加之蒸发强烈和下渗量大,故该地区河流流量一般不超过250m3/s。
4.南部沿海地区
每年5月因夏季风带来降雨,出现第一次汛期;该地区8、9月份多台风雨,故出现第二次汛期;本地区纬度低,又濒临海洋,是我国降水最丰富的地区,所以流量大,汛期长,无结冰期,水位差较小。
5.西南喀斯特地区
溶洞、暗河等发育,河流与地下水关系较密切,补给量稳定可靠,径流量一般变化比较小。
6.多数河流有多种形式补给,如黄河夏、秋季时以雨水补给为主,冬季时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春季时又有积雪融水补给。因此,要注意综合分析。
[专题练习3] 读“我国东部某河2008年流量过程图”,它大体反映了该河流量变化的多年平均状况,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流量最大值出现在________月,这时期该地区出现了特殊的________天气,这种现象是由________造成的。
(2)该河位于________地区,河水主要补给来源是________和________,河流除冬季枯水期外,最低水位出现在________月,这是由于________天气造成的。
读右图,回答1~2题。
1.若a点所在的线是大陆西岸,b点所在的线是大洋西岸,且都在低纬度,则()
A.a点附近有暖流流经
B.b点附近有寒流流经
C.a点附近有寒流流经
D.b点附近有西风漂流
2.若a、b两点同在南半球,且分别位于1月份的海洋和陆地上,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点附近的等温线向较低纬凸出
B.b点附近的等温线向较高纬凸出
C.a点附近的等温线向北凸出
D.b点附近的等温线向北凸出
3.下列地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方式及造成的后果,叙述正确的是()
①新疆绿洲地区—上游过度利用河流水—下游绿洲萎缩 ②华北平原—大水漫灌—地下水漏斗区 ③天津—过量开采地下水—土壤次生盐渍化 ④黄河中上游—过量引用黄河水—黄河下游断流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①④
新华网北京2008年8月13日电:中国水利部官员表示,奥运会期间北京的供水是有保障的,没有从河北调水,也没有开采深层地下水。据此回答4~5题。
4.北京市水资源的利用主体是()
A.河流水B.浅层地下水
C.淡化海水D.水库的水
5.为保障北京水资源的持续供应,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A.倡导节约用水
B.南水北调,缓解供水紧张
C.适当提高水价
D.大规模开采地下水
读“某河相对流量过程曲线示意图(该河以雨水补给为主)”,回答6~7题。
6.该河流域内的气候类型不可能是()
A.热带草原气候
B.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7.该河可能位于下图中的()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题号1234567
答案
8.阅读下图,图中甲表示: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中有灌无排的不当人类活动。图中乙表示:人类过量开采地下水的不当活动。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1)绘制完成图中甲、乙两地的地下水水位线。
(2)甲处农业生产活动中只灌不排会产生什么危害?避免危害的措施有哪些?
 

 
(3)乙处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带来什么危害?避免危害的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专题探究区
[专题练习1] (1)北 (2)暖流 由南向北 寒流 由北向南 (3)墨西哥湾暖流 加那利寒流
解析 由图中等温线的分布——自北向南温度增高,可判断该海区为北半球;因A处的等温线凸向高纬,而B处等温线弯曲方向恰好相反,可判断A处为暖流,从南向北流动;B处为寒流,从北向南流动。若A处为大西洋西岸,B处为大西洋东岸,即该海区为大西洋中低纬度之间的大洋环流,则A应为墨西哥湾暖流,B为加那利寒流。
[专题练习2] (1)B (2)B (3)D [第(1)题,全球环境基金组织帮助的国家一定是地处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同时还是经济落后缺乏资金的国家。第(2)题,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如选项①。也有人为原因,如选项②③④。第(3)题,城市水价是通过政策来调节用水量的重要措施。衡量一个城市水资源的丰歉程度以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标准,而影响径流量大小的因素是降水量。北京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小;纽约虽然地处海边但降水量并不丰富;东京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远远大于位于半湿润地区的北京,而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相当,因此东京不可能是人均水资源最少的城市。]
[专题练习3] (1)6 梅雨 准静止锋
(2)江淮 雨水 地下水 7~8 伏旱
解析 我国东部属季风气候区。河流径流的变化与夏季风的移动有关,5月夏季风到达南部沿海,与冷空气交汇形成的锋面雨不定期的在南部沿海产生大量降水,受其影响的地区河流进入汛期。6~7月初,夏季风与北方冷空气形成的锋面雨带徘徊在江淮地区,形成该地区的梅雨天气,并使得6月是该地区降水最多的月份。当夏季风7、8月控制华北、东北时,江淮地区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的控制,形成伏旱天气。9月夏季风退到长江以南,10月退出我国大陆。
课后练习区
1.C 2.D [本题组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及不同季节海陆温度的分布规律。从题中可判断考查的是低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洋流的分布状况,依据洋流分布规律,其大陆东岸即b点附近为暖流,大陆西岸即a点附近为寒流,如北美大陆低纬度大陆东岸是墨西哥湾暖流,大陆西岸为加利福尼亚寒流。若a、b点同在南半球,且分别位于1月份的海洋和陆地上(此时为南半球夏季),由于海洋比热容大于陆地比热容,故陆地升温快,温度高于同纬度海洋,a点附近的等温线应向北凸出,即向较低纬度凸出,b点附近的等温线应向南凸出,即向高纬凸出。]
3.D [该题目出现的问题中,学生比较难以分析的有大水漫灌、地下水漏斗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等知识点。大水漫灌能使土壤次生盐渍化,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4.D [北京市地处华北地区,地表径流较少,河流水不能满足众多人口的需要;大规模开采地下水易引起地面下沉等环境问题;海水淡化不可能解决北京用水问题。]
5.D [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可能造成地面沉降,危及建筑安全。]
6.D 7.D

题目选项
ABCD
6有明显的干湿季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冬季多雨,夏季干燥终年多雨
7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5~9月少雨,10月至次年4月多雨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5~9月多雨,10月至次年4月少雨北半球温带大陆性气候区5~9月多雨,10月至次年4月少雨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5~9月少雨,10月至次年4月多雨
8.(1)
(2)危害:土壤盐渍化。措施:合理灌溉,有灌有排。
(3)危害:地面沉降。措施:合理开采地下水;人工回灌;科学灌溉,节约用水;跨流域调水等。
解析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少,蒸发旺盛,灌溉农业得到发展,但由于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不当方式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易造成土壤盐渍化。在地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降低,出现地下漏斗区,继而导致地面沉降。

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我国的地形特征。由于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教材,而且是认识和学习中国地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所以本章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之首,成为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教材。这一章知识内容与其它教材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教材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贸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此外,本章还与世界地理的关于地形类型、分布和形成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它要以这些知识为基础,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认识中国地形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在认识中国地形特征中,使这些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和更加深入。可见,中国的地形一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章教材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1~4节是讲述中国地形特征的;第二部分即第5节,是讲述中国的地震区和火山的有关知识。第一部分教材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安排知识内容的。第一节地形的概况,从中国地形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状况;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第二、三、四节,分别讲述了我国各种地形类型的分布和特点。这种从中国地形整体规律出发,进而学习各种类型的地形特点的教材安排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国地形这一知识点多、内容复杂的教材。也正如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第一节地形的概述对于其它三节教材的宏观指导作用。

在第二部分教材中(即第五节地震和火山),中国的地震知识,从其知识性质来说,虽不属地形知识,但考虑到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同时地震与火山同是地球内能释放,在地球表面的表现形式,与地形知识有关,因此在本章单设一节,专门讲述我国的地震和火山是合理的,并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节中,有关地震知识是重点内容,因为无论从分布上看,还是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上看,在我国地震的重要性都远大于火山。所以本节主要讲述了我国的多发地震区和一些有关地震的知识。此外还需要指出,若从增强学生抗御地震的常识和能力的角度看,本节在这方面的内容稍显薄弱,因此有必要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的知识内容。尤其在地震多发的地区,有可能的话还应增加抗御地震灾害的训练。

本章教材在培养学生地理记忆和地理分析能力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首先大量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状况,需要学生掌握。这就要学生必须学会正确的记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地形知识的记忆能力。其次在学习地形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时,又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地形分析的能力。培养这种分析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已经学过的地形类型、分布和成因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例如,运用已有的地形类型的知识对我国地形进行分类,用板块构造理论认识我国地形、地震和火山的分布规律等等。毫无疑问,在上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都必须重视地图的运用。因此,继续提高学生识读地图的能力,也自然是本章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章的思想教育因素也十分丰富,除了可以促进学生深入认识我国国土的重要组成要素——地貌特征,从而进行国情教育外,还可以通过珠峰探险,我国的地震历史记录等知识的讲解,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不仅如此,由于地形是构成我国国土资源的基础因素,所以本章题材还具有对学生进行珍惜国土资源教育的作用。

 

地形概况

教学目的

1.了解地势的概念,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掌握三级阶梯的界线。了解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掌握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对地势特征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3.通过对我国地势及地形等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面貌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地形的兴趣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本节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为主。

课时 1课时。

教具 中国地形图,中国阶梯状示意图的投影片,中国地图册。

教学提纲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的概念

2.三级阶梯的概况

3.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4.我国地势对降水、河流的影响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五种地形齐全

2.山区面积广大

3.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为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就该学习我国的自然地理特征。请问,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根据大家在世界地理学习中的经验,说说应该先学习哪个地理要素呢?(地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我国的地形情况。

学习新教材

第二章 中国的地形 [板书]

第一节 地形概况 [板书]

[读图练习] 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然后沿北纬32°纬线画一幅东西方向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

[提问] 通过对地形剖面示意图的分析,说出我国地形高低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西部高,东部低,由西向东像阶梯似的一阶一阶地降低的。)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板书]

1.地势的定义: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三级阶梯各自的海拔高度、主要地貌类型及阶梯间分界线的山脉名称。(学生回答后,教师将正确答案填入下表内)。

2.三级阶涕的概况 [板书]

注:括号内为要填写的内容。

[教师讲解] 我国大陆上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东延伸就进人了海洋。这部分被称为大陆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较浅的蓝色表示大陆架。

[读图练习] 读“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大陆架的分布状况。

3.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板书]

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的全部海底,东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

[过渡] 前面我们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地势的总体趋势,下面我们来具体地分析一下我国地形的特点。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板书]

[提问] 什么叫地形?地形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地形是指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具体形态。根据海拔高度和形态大致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种类型。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看“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都有哪些地形类型?(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各种类型都有。)

1.五种地形齐全 [板书]

[分析示意图] 让学生看课本第12页“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说出哪种地形最多,哪种最少?(山地最多,丘陵最少。)

[教师讲解] 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那么大家再根据“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来分析我国地形类型的组成时,就可以看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2.山区面积广大 [板书]

[小结] 地形种类齐全和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这种地形特点对我国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3.地形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

[讨论] 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教师归纳] 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有利条件:广大的山区为我国发展旅游业和采矿业提供了条件。不利方面:平原面积少不利于耕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崎岖的山区又使交通不便。

复习巩固

[填图练习] 在“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的空白图上,填注三级阶梯、主要地形区、阶梯间分界的山脉。

[思考] 根据我国地势的特点,说明我国哪些地区水能资源可能最为丰富,其原因是什么? 

教案说明

地形概况一节主要从整体讲述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揭示我国地形分布的基本规律,在全章起着重要整体控制的作用。但是全节知识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本教案主要采用了指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具体的做法例举说明如下。

1.让学生画出地形剖面图的简化示意图。初看起来,让学生画地形剖面示意图好像过于简单,也不必要。但是真的让学生画时,他还必须花费一定的精力、认真思索才能完成。因为这里需要学生对原剖面图作一次仔细的分析,还要他考虑简化示意图的绘图的方法。通过这样一画,学生对我国三级阶梯的地势分布特点认识更加深刻;同时还提高了他们抽象、概括图象知识的能力,进而有益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读图、填表。在学习我国三级阶梯具体特征时,教案中使用了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与“中国地形图”并填注表格的方法。这一方法除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作用外,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将示意图与地图结合使用,既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知识,又拓宽和提高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其二,用表格概括、总结学生口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并提高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对于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一类知识,学生已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接触过。所以通过讨论的方法,让他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是可以获得完整的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