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分析

高中历史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05-19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分析。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分析”,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分析

教学内容

明朝君权的加强的表现、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的表现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的建立,掌握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文字狱的危害。

3、学会分析君主集权强化的利与弊。

教学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文字狱的危害

教学难点

分析君主集权强化的利与弊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让学生根据知识提炼进行自学,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1、巡回指导学生自问和互问

2、教师准备提问以下重点知识:

(1)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清朝君权强化的表现?

(4)文字狱有何危害?

三、质疑释疑

1、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2、与学生一起探讨以下问题

(1)秦、西汉、元、明、清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的?

(2)秦、元、明在中央和地方各设置了什么机构加强对中央和地方的管理的?

(3)秦、西汉、明、清在思想文化方面个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

四、让学生小结知识并做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一、自学: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书,填写本节课的自学提纲,填完后,小组成员共同交流。注意要提高效率。(自学提纲见区下发的学案中的知识提炼)

二、自问:

1、合上课本自问自己掌握了知识提炼中的哪些知识,没记住的抓紧记住。

2、小组内同学相互问答,有选择性地提问知识提炼上的问题

3、回答教师的提问

三、质疑释疑

1、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展示

2、小组间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展示

3、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师准备的问题并展示

4、随时记要点。

四、反思与巩固

1、小结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点。

2、做当堂练习,巩固知识。

系列训练

见区下发学案中的随堂训练

板书设计

一、明朝的建立

二、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思想文化上

三、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

军机处、文字狱

教后体会

相关推荐

七年级历史下册《君主集权的强化》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七年级历史下册《君主集权的强化》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下册《君主集权的强化》学案


1、基础知识:知道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记住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理解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2、过程与方法: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学习重点: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学习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女真是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领_____________统一了女真各部。______年,他自立为汗,国号_______,史称_______。后迁都________,改成________。
2、清朝的建立:_______改女真族名为满洲,_______年,他在_______称帝,改国号为______。他就是________。_________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3、问题归纳: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主要功绩各有哪些?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中央机构大致沿用明朝制度,设置和。
2、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置________________,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__________________的设立,标志着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强化。
3、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和三朝实行“”。(注:文字狱的危害:造成了,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严重阻碍了。)

合作探究一
材料一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付议政诸王大臣,然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宪皇习知其弊,故设立军机大臣------然后机务慎密,议政之弊始革。
材料二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材料三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由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只供转述膳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些都说明军机处是皇帝集权的最好的工具。
请回答:
①材料一、二、三反映了清朝初期政权机构的设置有什么变化?
②材料一中的“议政之弊始革”的“弊”指的是什么?
③清朝初期,“议政之弊”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消除的?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合作探究二
“雍正四年,礼部侍郎查嗣庭到江南主持科举考试,所出试题为“维民所止”。这本是《大学》中的一句话,清政府却在“维”“止”二字上做文章。结果查嗣庭被押回京,关进监狱,病死于狱中。雍正帝气恨难消,命人戮尸示众。其子坐死,家属流放”。
①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朝的什么政策?②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③实行这一政策的后果是什么?
④历史上还有哪些帝王的哪些做法与该政策的后果是类似的?

()1、清朝的开国皇帝是:A、努尔哈赤B、皇太极C、康熙帝D、乾隆帝
()2、清朝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标志是
A、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置B、设六部C、军机处的设置D、内阁的设置
()3、满洲前后建立的政权有①元②金③后金④清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文字狱最严重的朝代是
A、秦朝B、汉朝C、明朝D、清朝
()5、“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这里的“执政之府”是
A、市舶司B、中书省C、锦衣卫D、军机处
()6、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刘明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求》《论军机处与集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论文,下列论文题目最符合他的想法的是
A、浅议“焚书坑儒”B、叙说清朝的对外交C、简论“闭关锁国”D、略谈清朝的君主专制
()7、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8、历史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都是
A、防止人民反抗B、压制知识分子C、巩固封建统治D、统一思想
()9、后金和清朝的关系类似于
A、隋朝和唐朝B、北宋和南宋C、契丹和辽朝D、蒙古和元朝
()10、我国的满族是由唐朝的靺鞨族发展而来的,以下称为与其演变有关,其先后顺序是
①女真②靺鞨③满族④满洲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①③④D、①②④③

从明清大兴文字狱展开联想:谈一谈解放思想和重视人才的培养,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哪些促进作用?(下列观点仅供参考)①文字狱禁锢了人们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我们得到的启发是:社会要想进步,必须解放思想。②文字狱使许多的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造成人才的浪费。要想使国发展,必须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因为人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只有重视人才,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③我们要从明清的文字狱当中吸取教训,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注意对人才的培养,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这样才能实现。

七年级历史下册《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七年级历史下册《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下册《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掌握满洲的兴起,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要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读书、讨论、分析与归纳,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抓历史发展主线,理解分析历史现象的一些方法,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拓展历史思维,看历史、更看社会现实,发挥历史的资源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
②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二、教学简析:
教学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利用。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导入。同学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哪一个吗?)
二、教学新课
1、①大清国的建立者是女真人,他们是怎样发展来的呢?②学生自学,找出其间的重大事件,了解满洲的兴起过程。③师显:1616,努力哈赤、金(后金)
反明迁都盛京(沈阳)
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1636,清太宗称帝“清”
1644迁都北京,逐步建立对全国的统治。
④你觉得努尔哈赤与我们已学过的宋元时期的一些少数民族首领有相似之处吗?
2、入主中原后,清王朝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一步步强化了君主集权。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二目,找一找,清采取了哪些强化君权的措施?
三、课堂小结

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人教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人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人教版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设计说明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专制迈向顶峰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时期,明朝君权的加强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情景、层层设问的方式开展教学过程:通过相关的历史图片,描述明朝君权加强的种种措施,并引导学生探究出现的原因。整个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体会当时的历史发展状况,比直接的讲授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考模式。课标精解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明朝加强君权的原因。
教材分析
知识与能力:
明朝建立,废除丞相加强君权,设锦衣卫和东厂,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迁都北京。通过对“明朝前期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权的权力”的探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②通过编排历史剧,加深学生对八股取士危害的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民族国家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开始。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他们才能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而本节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从而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朝建立,废除丞相加强君权,设锦衣卫和东厂,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迁都北京。通过对“明朝前期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权的权力”的探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编排历史剧,加深学生对八股取士危害的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民族国家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开始。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重点解读: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加强君权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处理方法:课件展示加强君权的措施,结合故事,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
2.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难点解读: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因此其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以及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
处理方法:多媒体教学结合教师直观、通俗,带趣味性的讲解,来突破难点。
课时1课时(共计总课时:二十三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策略
1.史料教学法:展示图片或文字资料,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得出正确结论,获得新知识。
2.情境导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讨论问题,以感知历史和理解历史。
3.启发式教学:使用设疑启发、类比启发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4.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图片或文字资料展开讨论、评说,通过合作学习,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5分钟
设计:有一个故事(课件展示),明朝国子监宋濂某日独坐生气,面有怒容。第二天上朝时,明太祖问他为何生气,宋濂大吃一惊,照实说了。明太祖叫人把检校(厂卫特务)偷着给他画的像给他看,宋濂大吃一惊。这故事说明明时特务十分猖獗,无孔不入,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设计说明:通过带有悬疑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讲授新课30-35分钟
一、明朝的建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8页第一自然段,并进行自主学习,、简单复述明朝的建立情况。由学生分组回答,然后教师课件展示这一内容
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南京)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在介绍明朝开国皇帝的时候,提出问题:哪位同学可以向班上同学介绍下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呢?学生介绍,教师归纳总结: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幼时甚贫困,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元至正十六年(1356),攻占集庆路后改为应天府。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先后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洪武十三年(1380年),诛杀丞相胡惟庸,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8-91页,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请学生分别归纳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课件展示)
1.改革机构
2.设立特务机构
3.八股取士
然后教师针对改革机构提出问题:
1.对比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明朝的中央政权机构示意图,有什么变化?
2.对比元朝的行省制度与明朝的三司,有什么不同?
3.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谁的权力增强了?学
生积极思考,教师总结:
1.少了三省这一环节,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地方三司直属中央。
3.皇帝。
教师针对设立特务机构提出问题:
1.明朝为加强君权,在司法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2.明朝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的目的、职能、特点是什么?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总结
1.设立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
2.特点:它由皇帝直接指挥;职责:兼管侦察、审讯任务,监管官吏和人民。课件展示一则故事: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然后引导学生得出:锦衣卫,法理之内,执行国法;法理之外,排除异己。
教师针对八股取士提出问题:
1.明朝为加强君权在思想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2.八股文的影响。教师总结:
1.采取八股取士。
2.消极方面: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积极方面: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借鉴意义。
最后,引导学生总括“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并探讨:
1.明朝时期的科举取士和隋唐时期有什么不同?
2.其相同点又是什么?
3.如何评价这一制度?学生回答,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归纳总结:明朝科举制与唐朝科举制之比较
(1)主要不同:①具体目的不同:唐朝是为了选才纳贤,而明朝是为了严厉控制士人思想。②考试范围不同:唐朝是经义、时务和读经史,而明朝的出题范围主要是四书、五经,没有时务和历史。③考试文体不同:唐朝主要是诗赋、帖经墨义等,而明朝则是八股文。④结果不同:唐朝的科举制选拔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而明朝的科举制则严重束缚了士人的思想,培养了皇帝的忠实奴仆。
(2)主要原因:①唐朝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朝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选拔有用人才。②明朝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统治者采用各种手段加强君主专制,所以明朝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士人的思想控制,科举制成为加强君权的一种手段。

(3)评价: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和繁荣的基础,唐朝的科举制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提供了充裕的人才储备。而明朝的“八股取士”不仅摧残了人才,而且它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说明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失去了初创时的积极意义,走到了穷途末路。
2.相同点,都是为统治者服务。
科举制保证了官员素质,提高了行政效率;为出生低微者提供入仕的途径,扩大统治阶层,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民间形成持久的向学风气;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使科举走向僵化。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教师简要介绍“靖难之役”的有关情况: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提问学生:
1.你可以在历史上找出一个和“靖难之役”类似事件么?
2.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利用多媒体总结:
1.汉初的“七国之乱”相似于“靖难之役”;
2.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继续执行削藩政策,特务机构:东厂。继而分析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巩固自身统治。
最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明朝的君权加强了但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却逐步走向衰落了呢”?材料补充:“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课件显示答案:从其采取的措施看,是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对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地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它标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从而只得依靠用强权,靠利用皇权的绝对化、特务,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
课堂小结
课件出示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图。强调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但是明朝时期我国封建制度开始逐渐衰落。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