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7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祖通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集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对比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明朝的中央政权机构示意图,有什么变化?
——少了三省这一环节,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对比元朝的行省制度与明朝的三司,有什么不同?
——地方三司直属中央。
朱元璋为什么要取消三省,设立三司。
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谁的权力增强了?——皇帝
明朝时期,皇帝的权力空前加强。丞相被废除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
2、特务统治
朱元璋设立的特务机构:锦衣卫。
说明特务机构的功能在于监视官员、平民的活动及生活。
3、八股取士
朱元璋用什么方法选拔人才。
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做“八股文”。
想想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他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升官发财。读书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出示《举子看榜图》)
可以想象这些人当上官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顾炎武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外郊坑儒还要厉害。”
想想朱元璋为什么要采取这样死板的考试方式。——加强思想控制
评价: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
思考:你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权对当时的社会有何作用?”
经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得出结论:“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难之役
简要介绍靖难之役的经过。
4、明成祖强化君权
(1)1421年,迁都北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此举意在加强边防,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勇气的行为”的结论。
(2)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5、小结(略)
6、作业:课后作业
相关阅读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和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读书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教学简析:
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是八股取土。
三、教学准备
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朱元璋的身世及其攻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
2、教师提问导入新课:明朝是我国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时期。朱元璋和他的继承人是怎样加强君权,发展君主专制的?
二、讲授新课
(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秦朝、西汉、东汉、隋朝、唐朝、北宋、元朝的历史,提问: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都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政治措施、经济措施、思想文化措施等)
2、学生预习本子目第2—3自然段。
思考: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立特多机构。
3、课堂探究:
(1)明太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2)你认为明太祖加强君权对当时的社会有何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点拨: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隋唐的科举考试的内容和作用。学生预习本子目第4自然段,思考:明朝的科举考试有怎样重大变化?
5、课堂讨论:八股取土有什么影响?教师利用P90“动脑筋”思考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
6、引导学生阅读P90有关顾炎武抨击八股文的引文,比较秦朝的焚书坑儒与明朝的八股取士的异同。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学生预习本子目第一段,思考:靖难之役是谁发动的?我国古代史上还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吗?
学生作答后,教师点拨:朱棣很像唐太宗李世民,他们都是皇子,都是依靠武力夺取帝位的。
2、教师展示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指出明初定都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到北京。请学生思考: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此举意在加强边防,这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勇气的行为。
3、学生预习本子目第二自然段,归纳:明成祖为加强君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师点拨:明成祖继续削藩,增设东厂的举措是强化君主专制的继续和发展。
三、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现过的?说明了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点拨: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理下了危机,由此可见,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
四、课堂巩固
明朝前期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人教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人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人教版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设计说明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专制迈向顶峰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时期,明朝君权的加强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情景、层层设问的方式开展教学过程:通过相关的历史图片,描述明朝君权加强的种种措施,并引导学生探究出现的原因。整个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体会当时的历史发展状况,比直接的讲授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考模式。课标精解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明朝加强君权的原因。
教材分析
知识与能力:
明朝建立,废除丞相加强君权,设锦衣卫和东厂,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迁都北京。通过对“明朝前期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权的权力”的探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②通过编排历史剧,加深学生对八股取士危害的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民族国家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开始。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他们才能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而本节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从而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朝建立,废除丞相加强君权,设锦衣卫和东厂,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迁都北京。通过对“明朝前期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权的权力”的探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编排历史剧,加深学生对八股取士危害的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民族国家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开始。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重点解读: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加强君权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处理方法:课件展示加强君权的措施,结合故事,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
2.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难点解读: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因此其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以及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
处理方法:多媒体教学结合教师直观、通俗,带趣味性的讲解,来突破难点。
课时1课时(共计总课时:二十三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策略
1.史料教学法:展示图片或文字资料,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得出正确结论,获得新知识。
2.情境导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讨论问题,以感知历史和理解历史。
3.启发式教学:使用设疑启发、类比启发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4.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图片或文字资料展开讨论、评说,通过合作学习,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5分钟
设计:有一个故事(课件展示),明朝国子监宋濂某日独坐生气,面有怒容。第二天上朝时,明太祖问他为何生气,宋濂大吃一惊,照实说了。明太祖叫人把检校(厂卫特务)偷着给他画的像给他看,宋濂大吃一惊。这故事说明明时特务十分猖獗,无孔不入,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设计说明:通过带有悬疑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讲授新课30-35分钟
一、明朝的建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8页第一自然段,并进行自主学习,、简单复述明朝的建立情况。由学生分组回答,然后教师课件展示这一内容
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南京)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在介绍明朝开国皇帝的时候,提出问题:哪位同学可以向班上同学介绍下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呢?学生介绍,教师归纳总结: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幼时甚贫困,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元至正十六年(1356),攻占集庆路后改为应天府。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先后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洪武十三年(1380年),诛杀丞相胡惟庸,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8-91页,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请学生分别归纳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课件展示)
1.改革机构
2.设立特务机构
3.八股取士
然后教师针对改革机构提出问题:
1.对比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明朝的中央政权机构示意图,有什么变化?
2.对比元朝的行省制度与明朝的三司,有什么不同?
3.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谁的权力增强了?学
生积极思考,教师总结:
1.少了三省这一环节,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地方三司直属中央。
3.皇帝。
教师针对设立特务机构提出问题:
1.明朝为加强君权,在司法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2.明朝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的目的、职能、特点是什么?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总结
1.设立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
2.特点:它由皇帝直接指挥;职责:兼管侦察、审讯任务,监管官吏和人民。课件展示一则故事: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然后引导学生得出:锦衣卫,法理之内,执行国法;法理之外,排除异己。
教师针对八股取士提出问题:
1.明朝为加强君权在思想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2.八股文的影响。教师总结:
1.采取八股取士。
2.消极方面: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积极方面: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借鉴意义。
最后,引导学生总括“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并探讨:
1.明朝时期的科举取士和隋唐时期有什么不同?
2.其相同点又是什么?
3.如何评价这一制度?学生回答,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归纳总结:明朝科举制与唐朝科举制之比较
(1)主要不同:①具体目的不同:唐朝是为了选才纳贤,而明朝是为了严厉控制士人思想。②考试范围不同:唐朝是经义、时务和读经史,而明朝的出题范围主要是四书、五经,没有时务和历史。③考试文体不同:唐朝主要是诗赋、帖经墨义等,而明朝则是八股文。④结果不同:唐朝的科举制选拔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而明朝的科举制则严重束缚了士人的思想,培养了皇帝的忠实奴仆。
(2)主要原因:①唐朝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朝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选拔有用人才。②明朝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统治者采用各种手段加强君主专制,所以明朝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士人的思想控制,科举制成为加强君权的一种手段。
(3)评价: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和繁荣的基础,唐朝的科举制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提供了充裕的人才储备。而明朝的“八股取士”不仅摧残了人才,而且它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说明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失去了初创时的积极意义,走到了穷途末路。
2.相同点,都是为统治者服务。
科举制保证了官员素质,提高了行政效率;为出生低微者提供入仕的途径,扩大统治阶层,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民间形成持久的向学风气;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使科举走向僵化。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教师简要介绍“靖难之役”的有关情况: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提问学生:
1.你可以在历史上找出一个和“靖难之役”类似事件么?
2.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利用多媒体总结:
1.汉初的“七国之乱”相似于“靖难之役”;
2.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继续执行削藩政策,特务机构:东厂。继而分析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巩固自身统治。
最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明朝的君权加强了但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却逐步走向衰落了呢”?材料补充:“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课件显示答案:从其采取的措施看,是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对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地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它标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从而只得依靠用强权,靠利用皇权的绝对化、特务,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
课堂小结
课件出示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图。强调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但是明朝时期我国封建制度开始逐渐衰落。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
一、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安徽民谣《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明朝的建立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导致农民起义,年初,以为都城,改称,建立朝。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①改革行政机构,掌握全国军政大权:
在地方,废除,设立直属中央的,分管、和。
在中央:废除,撤销,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负
责。全国的大权,都集中到_________手里。
②建立特务机构:
明太祖为了对臣民的、建立的特务机构,这个机构由________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③“八股取士”选拔官吏:
明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答卷的问题必须分成八部分,称为“”,许多读书人为了做官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
做官后大部分人称为皇帝的。从而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的思想控制。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难之役
明太祖为了巩固统治,将子孙们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明太祖死后,继位的实行。北平的燕王打出“”旗号,起兵反对,史称“”。
4、明成祖强化君权
靖难之役”后朱棣称帝,他就是明成祖,年,明成祖迁都。目的是为了加强。
明成祖为了巩固统治,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执行政策。在锦衣卫之外,增设特务机构。由皇帝的亲信宦官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
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1、明朝前期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2、听说,英国的文官选拔制度就源于中国的科举,你对这一制度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3、靖难之役爆发的原因是什么?靖难之役是一场怎样的斗争?靖难之役最后的结果怎样?你可以在历史上找出一个类似事件么?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1、行政机构中央废丞相设六部
明朝强化君权2、厂卫特务明太祖锦衣卫
机构明成祖东厂
3、八股取士
4、削藩迁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