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人民版历史选修四专题三第四五课导学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01

人民版历史选修四专题三第四五课导学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民版历史选修四专题三第四五课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军事天才”拿破仑波拿巴

1.简述拿破仑参加法国大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称霸欧洲和改造法国等主要政治活动。分析其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培养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以问题探究、分析比较的方法,了解拿破仑的重要活动,分析拿破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探讨拿破仑与重大历史事件间的互动关系,剖析拿破仑对历史的影响与功过得失,介绍对拿破仑评价的各种看法和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了解拿破仑主要活动的过程中,正确理解历史人物与其所处时代之间的关系,正确看待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3.拿破仑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个叱咤于历史舞台上的伟大人物。通过对拿破仑丰富的人生经历的认知和分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社会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


1.荒野雄狮
(1)下列是拿破仑在法国布里埃纳军校读书时领头打架时的图片:
照片体现出拿破仑的哪些性格特点?青年拿破仑的思想深受哪些人的影响?

(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是怎样崭露头角的?

2.称霸欧洲
(1)欧洲各国封建君主为什么策划组成反法联盟,干涉法国革命?拿破仑为什么被派远征埃及?

(2)阅读教材第51页[学思之窗],思考:上述公报,反映了拿破仑的哪些个性特点?

3.拿破仑改造法国
拿破仑建立帝国后,对内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4.走向末日
(1)拿破仑为什么要颁布“大陆封锁令”?它的内容是什么?这对法国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2)拿破仑为什么要远征俄国?产生了什么严重影响?Jab88.COm

(3)归纳拿破仑失败的原因。


1.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战场上的拿破仑缔造了传奇。所以艺术家们首选的题材就是“在战场上意气风发的拿破仑”。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代表雅克路易大卫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右图),描绘的是1796年拿破仑为攻打意大利而率兵取道阿尔卑斯山大圣伯纳山口的场景。年轻的拿破仑骑在一匹直立的烈马背上,手指高高的阿尔卑斯山峰,英雄气概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拿破仑前期和后期的对外战争有何不同?

2.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所产生的影响
有人说他是个英雄?他改变了欧洲的历史。
有人说他是个疯子,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有人说他具有政治与军事才能,但只有在法国革命的形势
下,他才能渐露头角。
有人说他执政时的措施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应该肯定。
有人说他称帝,建立法兰西帝国,是历史的倒退,对他应该否定。
(1)拿破仑建立帝国是历史的倒退吗?请说明理由。

(2)拿破仑颁布的《拿破仑法典》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何贡献?

(3)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延伸阅读

人民版历史选修三专题一第二三课导学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民版历史选修三专题一第二三课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二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1、知识与能力: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从战争引起各国人民的革命,各国人民革命又加速战争结束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体味战争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刽子手,激起人们珍视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过程和重大事件②凡尔登战役③索姆河战役


1、一战的主要战场战线及交战双方
2、战争的主要阶段及重要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1、主要战场、战线及交战双方
(1)欧洲战场(三条战线)
①西线(北海往南,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南线(巴尔干战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亚洲战场:
①在亚洲南高加索地区,有_____________军队交战
②在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有_____________军队交战。
2、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
阶段战役或重大事件影响
第一阶段
(1914)()战役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施里芬计划)
第二阶段
(1915——1916)()战役、
()战役
()海战
飞机首次被使用,对人类战争史产生重大影响。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第三阶段
(1917——1918)()发动无限制潜艇战
美国参加对德作战
()退出大战
中国等参加协约国作战
()年11月,德国投降协约国力量增强,
一战以同盟国失败告终

3、一战结果:(同盟国失败,协约国胜利)
(1)大战结束的时间和标志:年11月,德国政府代表在福煦车厢签署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德国宣布投降.
(2)战败原因:(分析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总体上,协约国的力量大于同盟国的力量。
①美国、中国等国家的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
②德奥集团挑起的一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非正义的战争是必然失败的。
③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并退出了战争。各国的反战运动和革命浪潮,如德国的十一月革命,成为结束战争的主要推动力。
④德、奥两线作战,同盟国经济崩溃,也是战败的因素。
(3)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


关于美国参战问题:
(1)一战爆发后,美国采取了什么政策?有何目的?

(2)1917年,美国参战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1、在巴尔干问题上矛盾最激烈的是()
A、俄国与英国B、英国和德国C、俄国与奥匈D、英法俄与奥匈
2、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爆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A、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B、奥国皇帝储斐迪南大公
C、法国国王路易十四D、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3、在下列各项中,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理位置②民族矛盾③资源丰富④大国干预
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4、在一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线是 ()
A、东线 B、西线 C、南线 D、欧洲战场
5、使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的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日德兰海战 D、索姆河战役
6、一战的规模从欧洲阶段转变到全球阶段是在()
A、1914年B、1915年C、1917年D、1918年
7、下列关于美国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援助英法协约国集团B、维护世界和平
C、争夺世界霸权D、遏制俄国二月革命的影响
8、在一战中,德奥集团战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美国参战B、俄国退出战争
C、意大利倒向协约国一方D、协约国综合实力占优
9、“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最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10、1907年,欧洲各国在海牙召开了第二次和平大会,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尽可能人道”的战争行为准则。从以后十年的历史看,这样的“准则”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阻止战争的爆发B.承认了战争的合法性
C.阻止了不人道的武器的研发D.有力地宣传了人道主义
11、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12、一战期间,美国对一战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保持“中立”到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密切②“无限制的潜艇战”给美国造成重大损失
③美国爱好和平④谋取战后霸权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是发生在法国境内的重要战役有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
1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从欧洲阶段转变到全球阶段是在()
A、1914年B、1915年C、1917年D、1918年
15、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德作战,反映的实质是()
A、意大利背信弃义B、协约国一方具有一定的正义性
C、列强之间的关系以自身利益为转移D、同盟国内部不稳定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刚开始时,美国仍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帝国皇储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州”,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到1917年4月美国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只有2700万美元。
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政策是什么?从材料中找出美国采取这种政策的优越条件是什么?
“中立”政策。“在地理上的超然的位置”

(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矛盾之处?这种矛盾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结果如何?
材料一宣称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而材料二显示美国明显偏于协约国。这种前后矛盾的表现正说明美国统治集团不甘心置身事外,而是打着“中立”的旗号,积极地参与战争,表现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结果:在战争进行了两年多的时间,双方都精疲力竭的情况下,美国于1917年迫不及待地参加对德作战。

第三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知识与能力: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识记、合作探究、习题演练等方式完成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战的危害,为和平事业而努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一、战争引起革命
1、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
①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影响欧美工人运动;
②德国与匈牙利:
原因:俄国十月革命首先取得成功,为欧洲许多国家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指明了方向。
表现: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无产阶级革命等。
结果:都遭到失败。
意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伟大尝试,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2、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①原因:一战期间,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忙于战争,一定程度上放松控制,使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业有所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得以壮大;
②意义: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二、摧毁四大帝国
1、1918年战况
(1)1918年3月至7月,____________发动五次攻势,结果损失惨重,战争的主动权转移到____________手中。
(2)1918年8月,协约国联军全线出击,迅速突破德军防线。
(3)1918年9月,保加利亚士兵发动起义,保加利亚政府宣布投降。
(4)1918年10月,____________宣布投降,退出战争。
(5)1918年,____________土崩瓦解,11月3日正式投降。
2、一战结束
(1)1918年11月,德国爆发____________革命,推翻德皇威廉二世的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政府。
(2)1918年11月11日,德国同协约国集团签订____________,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3、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诞生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
三、大战的影响
1、大战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战争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对比,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3、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4、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
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③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5、战争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制造了许多新的矛盾,这些新矛盾为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播下了火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霸权的削弱表现在哪些方面?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人数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是()
A、7350万人、3000多亿美元B、1000多万人、3000多亿美元
C、2000万人、4000多亿美元D、1000多万人、4000亿美元
2、在一战中损失特别惨重的协约国()
A、英国B、德国C、法国D、美国
3、在一战中,没有衰落,反而崛起的列强是()
A、日本、美国B、英国、美国C、日本、英国D、美国、德国
4、从国际格局来看,一战的重要影响是()
A、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B、欧洲在世界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
C、美国开始独霸世界D、英国霸权地得到进一步加强
5、英国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开始衰落是在()
A、第一次世界大战前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前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6、一战后,欧洲相对衰落体现在下列哪些方面()
①经济衰退②信仰出现危机③政治危机④对殖民地控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7、对一战后美国经济表述不正确是()
A、战后美国为世界上最大债权国B、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资本输出国
C、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D、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8、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政治打击最为严重的事件是()
A、俄国十月革命B、德国十一月革命
C、匈牙利革命D、波兰独立
9.早在1887年,恩格斯就警告欧洲各国的统治者:如果你们开始跳一场最后的大战舞,那么,在悲剧结束时你们必将垮台。下列哪些国家的历史可以佐证这一预言?
①德意志帝国②沙皇帝国③奥匈帝国④奥斯曼帝国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材料反映了“一战”带来的影响是
A.欧洲出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B.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C.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D.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1、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了世界大战,其原因包括①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 ②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 ③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战争,会影响到它们控制下的区域 ④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变得空前激烈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2、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曾说:“整个欧洲的灯火正在熄灭”,这是一个时代的写照,开始于()
A、19世纪初B、19世纪末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3、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的标志性事件()
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B、德国十一革命
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D、德意志、奥匈帝国毁灭
14、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其中正确描述是()
A、西欧交战国的经济受到重创,但战后迅速得以恢复
B、英国依然保持着世界工业第一强国
C、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D、日本经济在大战期间停滞不前
15、当我们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审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一些极为重大的变化就是从此开始的,一战对人类历史发展带来了一些重大意义的深远影响。试从以下几点加以简要说明;
(1)西欧相对衰落:
经济衰退,工业倒退,生产力水平降低,海外投资锐减,债务加重欧洲在世界的工场和金融中心的领导地位向大西洋彼岸转移。政治危机,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欧洲许多国家工人运动高涨。在精神领域,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2)美国、苏联的崛起:
美国和苏联崛起:一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倍增,成为世界上最大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转向纽约,其国际地位也大大提高,参与国际事条并发挥重大作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使一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诞生,许多国家和民族有了新的斗争方向。
(3)世界殖民体系开始动摇:
一战引发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沉重打击了列强的殖民统治,从而开始了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过程。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专题三导学案


扬中树人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导学案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课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时间:25分钟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1)“一五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①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影响;②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当时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新中国,只有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才能增强国防力量;③因为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①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必要性:A、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首先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B、1950年土地改革建立的农民土地私有制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小农经济自身的弱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使小农经济易破产、分化。
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要性: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相比,是一种落后的、剥削的经济;B、资本主义私有制难以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容易造成生产的盲目性,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1.(2009年,江苏单科,1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
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2010年,江苏单科,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1.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结束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化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3.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B.人民政权与国内外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右面这幅宣传图(图中火车运载的是一根玉米长棒)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
B.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
C.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D.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1.“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
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
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2.下表为我国l957—1958年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粮食植物油猪肉
1957年2032.45.1
1958年163.51.851.55
A.1959至1961年我国出现严重自然灾害B.互助合作运动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D.公私合营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专题三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参考答案(006)

题号12
答案DD


题号1234
答案DDDB


题号12
答案CC

扬中树人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导学案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三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完成时间:25分钟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对外开放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全面理解经济体制改革
(1)概念: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必要性: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4)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5)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7)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时间1950—1952年1953—1956年1958—1978年1978年—至今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
内容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提高公有化制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和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典型例题1: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3.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
阶段政策性调整阶段(1984—1992年)制度创新阶段(1992年—今天)
中心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内容,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措施①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②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分配制度:把平均主义分配改为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②“抓大放小”,在大中企业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小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典型例题2: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008年,广东单科,15)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1.下列属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是:①确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②重新确立了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③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④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④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允许农民自行处理全部农产品B.实质属于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
C.解决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问题D.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B.扩大国企生产经营自主权
C.国有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D.增强企业活力
4.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5.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上海的对外开放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长江沿岸的全线开放D.开发开放上海浦西
6.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其标志是()
A.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召开B.中共十四大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D.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五大
7.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改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8.下列有关中共十五大内容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的规模
C.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D.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并取得空前大丰收,这从根本上表明这
种形式()
A.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B.符合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C.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D.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2.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催化剂,其背景是:()
①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②中国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风波;③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严峻挑战;
④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
的“方向”指()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右图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
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
②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③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④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5.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请分别指出每幅图片反映的中共采取的重大举措,概述其历史意义或影响。(16分)从中能得出哪些经验教训?(6分)

专题三第二、三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参考答案(007)

题号12
答案CC


题号1
答案A


题号12345678
答案CBDABCAB


题号1234
答案CACB
5.答案要点:
(1)图一:举措:中共八大召开。(2分)意义:它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初步成果。(2分)
(2)图二:举措:“大跃进”运动。(2分)影响: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分)
(3)图三:举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分)
(4)图四:举措:对外开放(2分)意义:引进了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2分)
(5)经验教训:①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发展。②必须反对“左”的“右”的错误干扰中国革命和建设,特别防止“左”的错误干扰中国现代化建设。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革命和建设才无往而不胜;党只有探索中,改正错误和缺点,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6分)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四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教学案


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主要活动
理论研究革命实践
马克思(1)系统学习哲学,使自己转变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2)与恩格斯合作《神圣家族》,批判唯心主义,赞扬唯物主义
(3)与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历史唯物主义
(4)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写成《资本论》(1)1847年,把“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同盟拟定纲领,发表《共产党宣言》
(2)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创办《新莱茵报》
(3)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
(4)发表《法兰西内战》,总结经验教训
恩格斯(1)1845年发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2)1848年2月,与马克思一起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逝世后,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完成马克思未竟事业
(4)在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同时,发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1847年,与马克思改造“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2)1848年,参加德国革命
(3)马克思逝世后,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4)19世纪末,指导和推动了第二国际的成立及活动
列宁(1)创办《火星报》,宣传革命理论
(2)列宁主义诞生,被称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3)发表《四月提纲》
(4)写出《伟大的创举》(1)早期参加反对专制政府的斗争
(2)创建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3)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新生政权
(5)实施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继承关系
1.思想路线的继承性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毛泽东依靠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中国革命从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的统治下拯救出来,走上正确的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领导党和国家从机会主义和“左”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道路选择的继承性
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实际上走的也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极大成功后才推向城市的。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催逼着城市经济的转机变型,这种独特的改革道路也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
3.统一战线运用上的继承性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不仅对民主革命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人民民主专政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平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起了重要作用。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推进了统一战线,如发展完善了人民民主专政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一国两制”等。
三、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一百六十多年来的发展史,是一部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不断与时俱进的历史。
(1)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时代的精华,就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体现了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生产的现实,适应了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
(2)列宁根据俄国形势的变化,适时推动着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进行。
①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局势的分析,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并成功地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②随着国内局势的发展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工农联盟巩固了政权,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3)毛泽东依据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之路。
①揭示了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②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对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补充。
③新中国成立以后,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改造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4)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就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开辟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是具有鲜明时代品格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这充分说明,一代又一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把握时代主题,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不断开拓前进。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在中学毕业作文中,马克思以“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目标,并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实践上述理想。他在19世纪40年代取得的实践成果是()
A.参与第一国际的创立 B.领导了十月革命
C.声援巴黎公社的斗争D.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解析:选D 第一国际成立于1864年;领导十月革命的是列宁;巴黎公社成立于1871年;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故D项正确。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被后人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合作”。下列革命理论和实践不属于两人合作的是()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②写作《共产党宣言》 ③完成《资本论》 ④改造正义者同盟
A.①③B.①
C.②④D.①③④
解析:选B 1845年,他们在布鲁塞尔进行了第三次会晤,两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从此开始了共同的战斗历程,直到1883年马克思去世,中间所有的活动和著作基本都是两人合作的成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个人的著作,因此答案为B。
3.下列事件与右图人物无直接联系的是()
A.领导武装起义并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C.领导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D.起草《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解析:选C 右图所示的是列宁。1917年3月15日,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但资产阶级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成立了临时政府,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当时正在国外。
4.列宁曾经说过:“现在必须弄清楚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下列哪个史实最能体现列宁的观点()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首先取得胜利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领导人民战胜协约国集团的进攻
解析:选B 列宁的观点是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突破了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发达国家同时展开的认识,实现了在一国的首先胜利,这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结果。
5.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历史寓意的是()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遵义会议前的中国革命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问题的能力。A项与史实不符;C项绝对否定;D项与词的风格不符。
6.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说过:“我想谈谈我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毫无疑问,他的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材料中的“一条路”是指()
A.坚持“城市中心”B.工农武装割据
C.坚持持久战D.实行人民民主
解析:选B “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指的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新中国。
7.1978年邓小平访日期间,曾经乘坐日本新干线的高速列车。在车上,一名日本记者采访他乘坐此车的感受,邓小平回答说:“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更适合坐这个车了。”下列论断中最符合这句话含义的是()
A.“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B.“如果现在不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C.“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致富不一样,社会主义国家的致富要达到共同富裕。”
D.“实现四化,永不称霸。”
解析:选B 邓小平回答是一语双关,在讲“日本新干线”快的同时,又引入到中国经济发展,意指中国经济发展落后,需要高速发展,与B项意思一致;其它项材料没有体现。
8.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解析:选D 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都是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即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故答案为D项。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9.社会主义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又是一种人类的重要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材料二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根据材料一,“两位学者和战士”指的是谁?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是什么?(5分)
(2)材料二出自哪一部历史文献?概括材料二的中心内容。(6分)
(3)上述理论在哪些国家得以成功实践?举2个例子。(4分)
解析:第(1)问,“两位学者和战士”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第(2)问,从材料中“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信息归纳;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材料二的中心内容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第(3)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1)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
(2)文献:《共产党宣言》。中心内容: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3)俄国(或苏联);中国。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正当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
材料二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
(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的手里。
……
(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主义观点并归纳其得以提出的历史条件。(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是如何继承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7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说明其观点;从工人运动发展和巴黎革命实践等历史事件中总结条件。第(2)问,结合新经济政策特点来说明。
答案:(1)观点:发展性观点。
条件: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正当组织的发展;工人革命运动的实践发展。
(2)说明: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从苏俄国情出发;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小农经济的存在,实行固定粮食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列宁《论欧州联邦口号》
(1)材料一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的革命观点?结合材料二,说明列宁是如何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丰富发展这一观点的?(6分)
(2)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材料一、二有何共同点?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发展列宁的革命理论?(9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的内容可以分析恩格斯的观点;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提出了一国革命胜利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俄国进行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2)问,从材料可以看出,不管是恩格斯还是列宁,都是强调革命应该在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但是毛泽东则是提出了革命分两步走的策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革命建立社会主义。
答案:(1)只有各国联合,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胜利。理论:创造“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建成”的理论。实践:列宁发动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2)强调必须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发生。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创造性地提出革命分两步走的策略,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再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自称为“第二提琴手”的恩格斯逝世后,作为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之一的考茨基曾经说:“恩格斯的逝世使我们感到悲痛远远超过了马克思的逝世,因为我们觉得,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
材料二 恩格斯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独立决定本国的革命方针和策略。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也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邓小平也曾经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国亡党。”
——《世界历史参考资料》
(1)材料一中,马克思对伟大人物是如何认识的?(4分)
(2)材料二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毛泽东、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是如何实践这一原则的?(11分)
解析:第(1)问,马克思认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即“时势造英雄”。第(2)问,总结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的话可知其相同点都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结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分析其实践。
答案:(1)认识: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2)共同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
实践: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第一节积贫积弱的北宋

课程标准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表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实施庆历新政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教学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三冗”和“岁币”

1、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把权、权、权都收回中央,加强了。

2、为加强中央集权,北宋的军事部署实行政策,禁军频繁调动,形成了“,”的局面。

3、北宋之初,朝廷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每年又通过和的方法大量授予官职,造成北宋官僚机构。

4、军队和官员的激增必然促使的激增。除了“”“”的费用外,还有、的费用,再加上宋仁宗统治时期皇室开支,北宋又出现之弊。此外,每年向辽和交纳的,也是相当沉重的财政负担。

5、北宋中期,统治者对内无法平息此起彼伏的,对外逐渐无力抗击。

6、北宋对辽采取被动的方针,北宋在檀渊打了胜仗,却订立了屈辱的。

7、北宋在对西夏的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和迅速加深,、富弼等有名望的大臣纷纷要求宋仁宗,将《》作为改革的基本方案上奏仁宗。

一、背景: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三冗”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一)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造成局面(财政危机)

1.出现背景:赵匡胤为防止割据和分裂,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加强集权.弊端也明显

2.弊端表现:⑴冗兵:①从开始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

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

③为防止侵扰,在边防大量。

⑵冗官:①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

②每年通过和方法大量授予官职。

③官吏因循苟且,相互牵制,效率低下,庞大官僚机构日益糜烂。

⑶冗费:①庞大(冗官,冗兵)。

②大兴土木,修建寺院。

③开支不断增大。

④每年给辽夏“”(冗费)。

3、产生危害:“”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4、产生根源:北宋初年加强的措施。

为什么说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二)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战争失败——造成局面(边境危机-----外患)

1、策略失当:

⑴军事部署:实行“”政策,一半禁军驻守及附近,造成相对空虚。(目的是?)

⑵频繁调动:实行禁军轮流驻守,形成“,”的局面。(目的是?)

2、对辽夏作战失败:(外患)

⑴对辽作战:太宗被动防御,1004年之战胜利却订立屈辱“”,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

⑵对夏作战:屡败和议,给西夏“”白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

⑶战争结果:不仅没有解除辽、西夏的威胁,还是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三)阶级关系上——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政治危机----内忧)

1.原因:⑴北宋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期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

⑵变相增加苛捐杂税,拼命压榨农民。

2.影响: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给北宋统治者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二、庆历新政-----揭开改革序幕(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1、背景:对惨败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有远见的官僚要求革新弊政。

2、方案:《》。

3、中心:。

4、结果:历时仅一年多,于年失败。(范仲淹被罢官后创作《》)

5、原因:⑴触犯了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根本原因)

⑵逐渐动摇,下诏罢废新法。

6、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增设官僚机构(实行,每年又通

过和的方法大量授予官职)——冗官

扩充军队(灾年将收编入伍;为应付辽和夏的侵扰,在边防;军事部署实行政策;禁军频繁调动,形成了“,

”的局面)------冗兵

养兵、养官、战争赔款(由“”“”带来的财政开支大激增;统治者奢侈腐化:大兴土木等;每年向辽和西夏交纳“”)-----冗费积弱:冗兵----军队战斗力弱,素质低下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形成:

2、揭开改革的序幕--------庆历新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请回答:(1)“三冗”指哪“三冗”?(2)分别指出“三冗”给宋王朝带来的危害有哪些?答案: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第二节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归纳王安石在“富国”、“强兵”、“育才”等方面采取的主要变法措施。 

过程与方法

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育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内容;

(2)认识变法各项措施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艰巨性。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富国”、“强兵”和“育才”

1、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是而不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从年开始,先后制定和推行了以下新法:法、法、青苗法、法、方田均税法和法。

2、为了革除军队中的弊端,使其内足以,外足以,便成为王安石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3、王安石执政以后,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军队进行了整顿:法、将兵法、法和。

4、王安石在育才方面主要的措施有和改革。

5、王安石变法,使增加,抑制了的势力,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变法中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的局面。

6、变法的思想偏重于谋求,获取尽可能多的,而且新法实行显得。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造成局面(财政危机)

2、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战争失败——造成局面(边境危机---外患)

3、阶级关系上—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政治危机----内忧)

4、庆历新政-----揭开改革序幕。

二、变法目的和性质:

1、时间:1069年。2、人物:宋神宗、王安石。3、中心:富国(理财)。

4、目的:,,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5、性质:在不触动的前提下,对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改革。

三、变法措施:

(一)富国之法(理财之法)

1、思想和策略:

⑴对社会问题认识:

①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而在于。

②农民贫困是由于,由于政府把加在农民身上。

⑵变法的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依靠农民积极开发自然资源,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1)均输法:

①措施:必须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需要情况采购。

1)②作用:物资需求和物资供应得到配合;不合理负担有所减轻;节省和,增加财政收入,也避免。

2)市易法:

①措施:政府设立“”,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时再卖。商贩向缴纳抵押品,可成批官府的货物到各地出售,半年利息。

②②作用:限制对市场的控制,增加的财政收入。

3)青苗法:

①措施:各州县在每年时,两次或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并加收利息。

②作用:使农民免受,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4)免役法:

①措施:废除轮流充当州县官府差役办法,改由州县充役,征收募役费用。

②作用:减轻农民负担,保证了,扩大了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5)农田水利法

①措施:规定各地兴修,其工料由当地居民高下分派。②作用:农田水利有了很大发展,大量薄地变良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减轻农民负担,保证了,扩大了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6)农田水利法

①措施:政府重新,根据划分等级,作为赋税负担的依据。

②作用:克服官僚地主,的弊病,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二)强兵之法

1)将兵法:

①措施:A.对禁军,整编后军队进行训练;B.各路设置负责操练的将官,教阅戍守当地的军队。

②作用:改变了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

2)保甲法:

①措施:A.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B.农闲保丁操练,维持治安。

②作用:壮丁受到军事训练并和相参为用,国家费用减少,负担减轻。

3)保马法:

①措施:废掉依靠政府的,由代养官马;同时以优惠政策,使民户踊跃养马。

②作用:节约,降低。

4)设军器监:

①措施:在开封内设置,专门管理武器制造,依其制作的精粗进行赏罚。

②作用: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产量提高,数量足够十年之用。

(三)育才之法

1、改革科举制度(王安石认为科举的变更是除旧布新的开端)

⑴内容: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取士,在《》《书》《易》《》《》中选一经。

⑵作用:选拔大量能够的有用人才。(也是目的)

2、改革学校制度

⑴认识:要统一思想,培养改革派人才在于的变革和发展。(也是目的)

⑵原因:

①作为全国最高的学府,长期以来是高官子弟的地方,已徒有虚名。

②太学被保守派所把持,成为反对变法的。(甚至以“王莽变法”考题攻击王安石)

⑶内容:

整顿太学,把改革派编纂的《》《》《》(合称《》)作为必读教材,也使科举考试的依据。

⑷作用:使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3、育才之法的影响: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直到仍在太学中流传

四、改革的结果和认识(短暂的变法)

1、变法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局面

⑴改变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经济很大发展,国库积蓄够年之用.(理财中哪五个?)

青苗法:取代高利贷;方田均税法:限制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商业利润中一部分收归国家;募役法:使农户赋税剥削减轻;农田水利法:促进农业的发展.

⑵抑制兼并,人民负担减轻.

⑶改变积弱局面:扭转屡战屡败局面,1072年拓地千里,是北宋军事空前大捷.(强兵措施)

2、改革的失败

⑴失败标志: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⑵失败原因:

①变法触犯了、的利益遭强烈反对(主要原因)②指导思想上,且新法实行。③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④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⑤指导思想有误,违背规律。

⑶失败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而且要注意用人。

3、改革评价:

⑴变法不足:

①它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危机。

②变法以的统治为出发点,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⑵进步意义:

①增加了,加强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

⑷改革启示: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材料二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

材料三 清朝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引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回答:①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②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

③在材料二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④材料三赵翼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的目的是否矛盾?说明你的结论。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