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密度、质量

小学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05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密度、质量。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密度、质量》,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密度、质量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固有性质的物理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这种性质表现为: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具有的质量不同;或者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2、定义式:P=M/V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3.密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
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4.物质密度和外界条件的关系
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通常变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
固体、液体质量减少或增加时他们的密度也发生变化吗?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
一头大象约6t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游码归零,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横梁平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扩展阅读

八年级物理上册《质量》知识点讲解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质量》知识点讲解沪科版

一、概念

质量是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的标量。质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因此不随物体形状、状态、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单位

常见的质量的单位有吨、千克、克、毫克、微克。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

常见质量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克=1000毫克

1毫克=1000微克

二、测量质量的工具

实验室:托盘天平、学生天平。

生活中:电子秤、杆秤、磅秤、案秤、台秤、物理天平、托盘天平、公斤秤

三、天平的使用方法

1、要把天平放置在水平的地方,将游码归零。

2、调节天平两端的平衡螺母调节零点直至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3、左托盘放药品,右托盘放砝码。根据药品的性状应放在玻璃器皿或纸上,事先应在同一天平上称得玻璃器皿或纸片的质量,然后称量待称药品。

4、添加砝码从估计药品质量的最大值加起,逐步减小。加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直至指针再次对准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

5、过冷过热的药品不可用天平称量,应先在干燥器内放置至室温后再称。

6、药品的质量和读数=砝码+游码。

7、取用砝码必须用镊子,切忌用手拿,取下的砝码应放在砝码盒中,称量完毕,应把游码移回零点。

8、称量固体药品时,保证药品要干燥,应在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的纸,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9、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1、长度单位及单位间换算

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

1km=1000m1m=10dm1dm=10cm1cm=10mm1m=100cm

1mm=1000m1m=1000nm

2、时间单位及单位间换算

小时—h分钟—min秒—s

1h=60min1min=60s1h=3600s

3、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取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4、运动的快慢:

(1)速度的定义: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计算公式:v=s/t

(4)速度的单位: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

(5)1m/s=3.6km/h1km/h=1/3.6m/s

(4)(6)平均速度的计算:v=s/t

5、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

6、声音的特性: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色(声音本身的一种性质)。

人们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7、声的利用:

(1)声音传递信息:雷达、B超、声呐系统

(2)声音传递能量:去除人体内的结石、清洗物体

8、噪声的控制:(1)在声源处-----阻止噪声的产生

(2)在传播过程中-----阻止噪声的传播

(3)在人耳处-----阻止噪声进入人耳

9、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温度计的使用规则:(1)温度计的液泡全部进入液体,不能碰到容器的底部或壁部;(2)温度计的液泡放入液体一会儿,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的液柱的液面相平。

10、体温计的量程:35~~42,分度值时0.1。

1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吸热

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

非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没有固定的熔点。

1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

汽化的方式:

(1)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持续加热。

(2)蒸发:再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缓慢地汽化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14、液化:物体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放热

液化的方式:(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15、升华: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

16、凝华:物体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常见自然现象的形成:

雨-----液化露-----液化冰-----凝固雹-----凝华

雾-----液化白气----液化霜-----凝华

1、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同种均匀介质。

3)、光线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4)、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5)、光在真空中的速度:3×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近似和真空中的速度相同。

2、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内容: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即: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4、光的折射:

1)、概念: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的两种情况: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光在密度不均匀的同种介质中传播,也会发生折射。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光折射的特点: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5、光的色散

1)、定义:太阳光通过棱镜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散的实质: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折射,且不同的色光通过三棱镜后其偏折程度不同,这样白光就被分离开了。

3)、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6、透镜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有发散作用。

7、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投影仪(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放大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8、透镜成像规律:

9、眼睛和眼镜:

1)、眼睛中的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从物体射入人眼睛的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近视眼:人眼只能看到近处的物体,可利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来矫正;

远视眼:人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可利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来矫正。

10、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是由两组透(目镜和物镜)镜组成,每个透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被观察的物体经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被观察的物体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最终人眼看到的相当于被观察的物体的倒立、放大的虚像。

2)、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物体经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体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1、质量

1)、定义:物理学中,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单位:国家单位:千克-------kg;

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3)、单位换算: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4)、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学生天平

5)、托盘天平的使用:

放、拨、调、测、读、收。

12、密度

1)、概念: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ρ=

3)、单位:千克每立方米---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物态变化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物态变化”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

a.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b.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c.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四、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一)熔化和凝固

1、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3、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4、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5、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6、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7、晶体熔化的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收热量;

8、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9、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0、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AB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2)B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

(3)BC物体股、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4)C点为液态,温度仍为50℃,物体刚好熔化完毕;

(5)CD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6)DE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7)E点位液态,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50℃),开始凝固;

(8)EF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9)F点为固态,凝固完毕,温度为50℃;

(10)FG段位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二)、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

(3)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4)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4、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三)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四)、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