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学案河大版

小学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3-22

八年级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学案河大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八年级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学案河大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学案河大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把握豪放派词的特点。
2、思想目标
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让学生体会艺术美的感染力;
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能力目标
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能力;
培养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景物与情感的自然结合
【媒体运用】多媒体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
【教学思路】复习知识——诵读全词——讨论鉴赏——对比阅读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入课题。(板书)
二.复习知识,了解背景
出示幻灯:本词是他被贬黄州时,游览黄州赤壁联想到了历史上的古战场赤壁而作的。
三.诵读全词,感知意境
配乐范读——全班齐读(教师点评)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品词的意境。
(提问:读完这首词的感受是什么?)
四.课文分析,讨论鉴赏
(一)分析上阕
1、(出示幻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提问:把“大江”改为“江水”,“千古”改为“无数”好不好,为什么?)
2、(展示赤壁风光图片)体会景与情的自然结合。
①讨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
②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赤壁美景。
③用词语概括赤壁景色的特点。
3、分析“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提问:这句话在本词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4、教师小结,总结上阕。
(二)分析下阕
5、(出示幻灯)周瑜图片和周瑜生平简介。
(提问讨论:为什么要写周瑜,本词从哪些角度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
板书: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潇洒风姿(柔)
雄姿英发——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刚)
羽扇纶巾——从容闲雅、儒将风度(文)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镇定自若、用兵如神(武)
6、播放“赤壁之战”视频,感受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7、师生共同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④词的结尾,作者为何会生发那样的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人从自己与周瑜的对比中,看到了自己的悲哀。
(出示幻灯提问:这句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项目周瑜苏轼
年龄24岁47岁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业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就
基调豪壮感伤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五.
六.拓展练习,巩固知识
A级基础题(选择题)
B级提高题(问答题)
七.学生质疑,布置作业
“强虏”有的版本作“樯橹”,你同意哪种说法?请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来探讨。

延伸阅读

北师大版初二语文下册《念奴娇赤壁怀古》知识点复习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北师大版初二语文下册《念奴娇赤壁怀古》知识点复习》,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初二语文下册《念奴娇赤壁怀古》知识点复习

一、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二、翻译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三、字词
1.纶巾:以青丝做成的头巾。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远想。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8.华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酒杯。
10.大江:长江。
11.淘:冲洗。
12.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14.雪:比喻浪花。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16.英发:英俊勃发。
四、中心
《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五、习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纶(lún)巾酹(lè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B.纶(lǔ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催(cuí)
C.纶(guā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D.纶(guān)巾酹(lè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2.《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这首词里的写景,用词洗炼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出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3.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几项()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E.“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描写宋文帝刘义隆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答案:
1.D
2.这首词上阕主要写赤壁景色,下阕主要写人物事迹,篇末借怀古抒发感情,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雄伟,一泻千里。不过,词末几句,抚今追昔,情调低沉。封建士大夫失意时往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是作者思想上消极的一面。
在写景方面,如“乱石穿空”写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写江水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江山,有声有色。

八年级上册《明湖居听书》学案河大版


八年级上册《明湖居听书》学案河大版

一、学习目的
1、识记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
2、了解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知识链接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
①人物烘托:人物烘托即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各种描写来间接地描写主要人物形象的方法。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就是通过旁人的言谈来体现主要角色的某一特色;二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动作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三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心理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
②环境烘托: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的描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摆设”,而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场面烘托:场面,又叫场景,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发生关联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它既为作品中的人物提供发一定的生活和行动的环境,又努力烘托人物形象。人物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活动的,只有写好人物活动的场面,才能使人物具有立体感。其作用有:第一,通过场面点出人物身份;第二,通过场面凸显人物性格;第三,通过场面折射人物心理。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作者及其作品
1、作者简介(将名时地评著用横线画出来)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小说家,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2、关于《老残游记》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
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写的就是老残在明湖居听王小玉说书的情景,盛赞了民间艺人演唱梨花大鼓的超人技艺。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认为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二)带疑初读
一、环节要求:细读默想整体感悟
1、注音
镶()滚歌喉遽发()屏气凝神()偌大()铮铮铁骨()
周匝()花塢()皓齿()作揖()嘁()喳()橘()髻()铮铮()羯()鼓遽()
调()门煞()熨()啭()
仞()骋()坞()
2、字词积累:将本课的词语积累在这里
3、识记并解释下列短语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于我心有戚戚焉: 
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重点是什么?
(一)(1~2)戏园子的盛况戏园里人挤
戏园里嘈杂的场面
戏台的简陋
(二)(3)琴师的弹奏(先抑后扬)
(三)(4)黑妞的演唱(水涨船高)
重点写妆束
(四)(5)观众的议论
(五)(6)白妞的出场(重点写眼睛)
(六)(7、8)白妞的演唱(重点)(正面描写)
(七)(9)梦湘先生的评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总结:本文中,白妞的演唱艺术是描写的重点,除了从正面细致地描写她的声音外,还以戏园子环境的嘈杂、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
第二课时
重点分析白妞说书指名读7、8段,填写下表
过程:见下表——
过程观众感觉描写角度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你知道吗:
在“白妞说书”一节中,作者用多种感觉为大家描摹了美妙的视听感受,这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也即“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个感觉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修辞方式。
5、指出下边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①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1、“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十分形象地写出了眼睛的形态特征,画龙点睛地勾勒出白妞眼睛的动人之处,表现出一种灵动的美;
②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屏气凝神”写出了观众神情的专注。“少”通“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用在这里十分具体地形容出观众“屏气凝神”的神态,从侧面表现白妞演唱的美妙;
③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3、“新莺”指幼小的黄莺,“乳燕”指幼小的飞燕,当它们“出谷”、“归巢”时,会发出动听的鸣叫。这里借以形容歌声清脆悦耳,娇嫩婉转。
④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和,有如花坞春晓,白鸟乱鸣。
4、“花坞”指长满了花的山坳,“春晓”指春天的早晨。这里形容白妞的演唱和琴师的轮指弹奏相和相合的声音。“百鸟乱鸣”则突出多种声音交相配合的音乐效果。
(5)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夸张的修辞,渲染白妞说唱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6)几啭以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使用通感的修辞,使一发即逝的说唱化这形象可感的画面,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品味到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从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明湖居听书》学案(生用)
一、学习目的
1、识记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
2、了解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知识链接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
①人物烘托:人物烘托即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各种描写来间接地描写主要人物形象的方法。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就是通过旁人的言谈来体现主要角色的某一特色;二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动作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三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心理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
②环境烘托: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的描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摆设”,而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场面烘托:场面,又叫场景,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发生关联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它既为作品中的人物提供发一定的生活和行动的环境,又努力烘托人物形象。人物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活动的,只有写好人物活动的场面,才能使人物具有立体感。其作用有:第一,通过场面点出人物身份;第二,通过场面凸显人物性格;第三,通过场面折射人物心理。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作者及其作品
1、作者简介(将名时地评著用横线画出来)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小说家,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2、关于《老残游记》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
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写的就是老残在明湖居听王小玉说书的情景,盛赞了民间艺人演唱梨花大鼓的超人技艺。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认为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二)带疑初读
一、环节要求:细读默想整体感悟
1、注音
镶()滚歌喉遽发()屏气凝神()偌大()铮铮铁骨()
周匝()花塢()皓齿()作揖()嘁()喳()橘()髻()铮铮()羯()鼓遽()
调()门煞()熨()啭()
仞()骋()坞()
2、字词积累:将本课的词语积累在这里
3、识记并解释下列短语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于我心有戚戚焉: 
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重点是什么?
(一)(1~2)
(二)(3)
(三)(4)
(四)(5)
(五)(6)
(六)(7、8)
(七)(9)
总结:本文中,
第二课时
重点分析白妞说书指名读7、8段,填写下表
过程:见下表——
过程观众感觉描写角度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你知道吗:
在“白妞说书”一节中,作者用多种感觉为大家描摹了美妙的视听感受,这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也即“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个感觉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修辞方式。
5、指出下边语句所用的修辞或表现手法,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①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1、“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十分形象地写出了眼睛的形态特征,画龙点睛地勾勒出白妞眼睛的动人之处,表现出一种灵动的美;
②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屏气凝神”写出了观众神情的专注。“少”通“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用在这里十分具体地形容出观众“屏气凝神”的神态,从侧面表现白妞演唱的美妙;
③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3、“新莺”指幼小的黄莺,“乳燕”指幼小的飞燕,当它们“出谷”、“归巢”时,会发出动听的鸣叫。这里借以形容歌声清脆悦耳,娇嫩婉转。
④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和,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4、“花坞”指长满了花的山坳,“春晓”指春天的早晨。这里形容白妞的演唱和琴师的轮指弹奏相和相合的声音。“百鸟乱鸣”则突出多种声音交相配合的音乐效果。
(5)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夸张的修辞,渲染白妞说唱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6)几啭以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使用通感的修辞,使一发即逝的说唱化这形象可感的画面,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品味到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从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教案分析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教案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CAI)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赤壁之战》
二、新授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
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初步感知
1、听音频朗诵,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释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及意思。
诗句的含义: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教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
(五)小组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这首诗的亮点:
1.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a.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b、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2.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心情。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这首咏史吊古诗。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杜牧的《赤壁》与胡曾的《咏史·赤壁》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