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物理电压教学设计13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22

八年级物理电压教学设计13。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八年级物理电压教学设计13”,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导学流程

中心任务:1、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2、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学习目标:
1.知道电压的大小、单位、符号,知道生活中常用的电压值。2.记住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3.能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学习重点: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
学习难点:电压表的使用
器材准备:干电池、灯座、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电压表等。
补充:

一、新课导入
实验:闭合示教板上电路中的开关,灯泡亮了,说明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思考: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答:
实验:取下电路中的干电池,闭合开关,灯泡不发光。
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电路中不能形成电流,电源的作用是什么?答:
实验:改变电池节数,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答:
二、学科探究
1.电压的作用
(1)阅读教材P4第一段和看图6.1-1,了解“电压”与我们息息相关。
(2)动手完成“想想做做”:
①小灯泡亮度一样吗?____________
②现象对我们的启示是:
③要使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的作用是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
2.认识电压
阅读教材,知道电压的符号、单位。
(1)电压的符号:(2)电压的单位:
(3)单位换算:1kV=________V1mV=________V.

三、课堂小结:
1.电压用符号_____表示,其国际主单位是_____,符号为_____。
2.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
(1)电路符号是________(2)有_____个量程,分别是______、________;对应的有____个分度值,分别是_____、______。
(3)使用时要注意:要与被测电路部分____联;电流要从___接线柱流入,从____接线柱流出;要选择合适的量程。
四、课堂检测:
1.如图,L是灯泡,且两灯均正常发光,“○”?处可以连接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a为电流表,b为电压表,c为电流表B.a为电压表,b为电压表,c为电流表
C.a为电流表,b为电流表,c为电压表
D.a为电流表,b为电流表,c为电流表
?2.在图所示的电路图中,能用电压表正确测出灯L1两端电压的是()

3.如下左图是一种常用电压表的表盘。请在图上画出用它测量1节干电池两端电压时的接线情况及指针所在的位置。【ZFW152.cOm 趣祝福】

4.电压表可以用来判断电路中的常见故障。如上右图所示,闭合电键后灯不亮,用电压表测得电源两端电压为6伏,灯两端电压为零伏,电键两端电压为6伏。已知导线良好,导线与接线柱连接正常。某同学据此(4)阅读教材“小资料”,认识常见的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两极间的电压:,一节蓄电池两端
的电压:_________,对人体安全的电压:,家庭电路的电压:。
3.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看图6.1-4和阅读P6的使用说明书,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小组讨论)
(1)电压表应该怎样跟被测用电器连接?_____________
(2)电压表的“+”、“-”接线柱应该接在什么位置?
(3)怎样选取量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不知被测电压大小的情况下,为保护电压表,应先选用大量程,还是小量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说明书中你还看懂了什么?
(6)完成“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4.电压表的读数方法
回想电流表读数的方法,说出电压表的读数步骤:
(1);(2);
(3)
5.完成教材P7中的“想想做做”
每节电池的电压:V,这个电池组的电压:V,它们之间的关系:

认为电路的故障是断路,可能是电键接触不良,而小灯灯丝未断。你认为对否?请说说你的理由。
5.现有两节干电池,2个小灯泡L1、L2,一个电压表,开关、导线若干。请设计电路图使L1、L2串联,并切使电压表测量L2的电压。然后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并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际操作。
6.请读出下图电压表的示数分别是;。

7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们知道,电压和由电压而产生的电流是引起电击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停在裸露的高压线上的小鸟是不会受电击的,原因是,虽然小鸟处在高压线上,但小鸟的身体各部分的电势都和高压线的电势相同,在小鸟身上没有电压存在,因而小鸟的身体没有电流,所以小鸟不会受到电击.但是,如果小鸟伸开它的翅膀碰到邻近裸露的电线上,小鸟很快就会死亡.而空中的高压线相距都超出小鸟翅膀展开的限度,所以小鸟一般是不会遭电击的.
(1)小鸟停在裸露的高压线上却不会受到电击,这是为什么

(2)电力部门是采用什么办法避免鸟类触高压死亡的

相关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考点归纳:电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考点归纳:电压
一、电压
1.产生电流的原因: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必须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也就是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闭合的。
3、电压的单位:国际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V常用单位:kV、mV换算关系:1Kv=103V=106mV1mV=10-3V=10-6Kv
4、常见的一些电压值:一节干电池1.5V;一节蓄电池2V;家庭电压220V;人体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5、电压测量: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电压电阻wbr知识点总结仪器:电压表,符号:
读数时,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量程:0——3V分度值:1大格1V,1小格0.1V
0——15V分度值:1大格5V,1小格0.5V
6、电压表的使用规则:两要、一不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④电压表可以直接连在电源两端,此时电压表测得是电源电压
7、电压表使用不当的危害:
①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烧坏电压表。
②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V和0~15V。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压小于3V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压大于15V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压表。
8.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U=U1+U2+…+Un
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各支路电压相等,且等于电源电压;U=U1=U2=…=Un
串联电路具有分压作用,并联电路具有分流作用
9、电流表、电压表的比较
电流表
电压表

符号
连接方式
串联
并联
直接连接电源
不能

量程
0-0.6A和0-3A
0-3V和0-15V
分度值
0.02A和0.1A
0.1V和0.5V
内阻
很小,几乎为零相当于短路
很大相当于开路

使用前调零;读数时看清量程和分度值;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不能超过量程
10、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
I.电流表示数正常而电压表无示数:
“电流表示数正常”表明主电路为通路,“电压表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电压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压表损坏;②电压表接触不良;③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短路。
II.电压表有示数而电流表无示数
“电压表有示数”表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流表无示数”说明没有或几乎没有电流流过电流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流表短路;②和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开路,此时电流表所在电路中串联了大电阻(电压表内阻)使电流太小,电流表无明显示数。
III.电流表电压表均无示数
“两表均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两表,除了两表同时短路外,最大的可能是主电路断路导致无电流。
IV、使用电压表时如果指针迅速偏到最右端说明:电压表所选量程太小;如果指针向左偏到没有刻度说明电压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如果电压表指针偏转角度很小说明电压表所选量程太大。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
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3m;1dm=10-1m;
1cm=10-2m;1mm=10-3m;
1μm=10-6m;1nm=10-9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1cm。
2、长度的估测
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
3、长度的测量
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展示:各种类型的长度测量工具[尺子、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标卡尺(精度高)、螺旋测微器(精度高)等]。
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学生看课本P21并读出图2-15及图2-17的长度)。
活动1:(1人一组):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长度和宽度(结果填入P22的表格中)。
(选择两个较为典型的、有点问题的测量数据进行评价。)
活动2:(两人一组):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教师巡视,并对同学进行指导。)
介绍:国际乒联为了我们限制我们中国乒乓球选手,同时也有利于乒乓球活动在全世界更好地开展,把乒乓球的直径从原来的38mm提高到40mm(即所谓的小球改大球),把乒乓球比赛从原来的一局21分制改为现在的一局11分制。但在刚结束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表现依然锐不可挡,取得男双、女单、女双三块金牌。
4、特殊长度的测量
问题1.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①曲线;②规则(圆)。测量方法:①直接用卷尺测量;②化曲为直:用细线绕硬币一周再拉直测量或将硬币在直线上转圈;③利用圆周公式C=2πr=πd:两块三角板一把尺子夹紧硬币即可量出直径或用纸将圆描下,再将纸上的圆对折即可测出直径或利用几何方法(有多种方法)找到直径来测量。
问题2.漳泉肖铁路通过惠安的唯一一条铁路线,如何知道这条铁路的总长度呢?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距离太大,难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测量方法:①上网查找(现场上网查找,搜索关键字:漳泉肖铁路全长128km);②借助福建省地图间接测量。
问题3.如何测出一盘蚊香燃完所需的时间?
思路:被测时间特点:时间太长。测量方法:①直接用手表测量(要有耐心,可边做事情);②利用比例测出一小段燃完所需时间即可。(现场实验,小段蚊香长度约为1.5cm,蚊香的燃烧速度约12cm/h)
说明:上述三个问题先分析特点,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一一评价。鼓励学生多找方法,并尽量找到简单实用的方法。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时间的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时间的估测
活动3:(集体活动):估测1分钟的时间长度。(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1min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谁对1min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
3、时间的测量
讲解:时间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活动4:(2人一组):停表的使用。(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停表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喊口令,学生按停表计时,请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
活动5:(2人一组):跑圈测时。(请三位自认为速度较快的同学分别从教室前门绕到教室后门再回到前门跑一圈,各组同学分别测出每位同学所用的时间,然后请其中一组同学用他们的测量结果判断谁的速度更快。)
三、测量误差
介绍测量误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3信息窗内容)
[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显现本节知识结构进行小结。通过对一些特殊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问题的探讨,除了掌握这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你的学习生活当中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善于把你的思路打开,如此你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板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1、时间的单位
2、长度的估测2、时间的估测
3、长度的测量3、时间的测量
4、特殊长度的测量
三、测量误差
布置作业
1.20分钟能力试卷;
2.完成练习册题目;
3.自制一个1米的厘米刻度尺,并用它测量课桌的高度和长度。
教学反思:学生对减小实验误差有了初步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介绍具体的减小方法。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学习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方式
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min)
〖师〗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十章内容,认识到多彩的物质世界,知道了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都有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那么这些物质存在的状态如何呢?
[讨论]
[总结1]今天,我们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静止?(板书本章课题)
[总结2]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机械运动(10min)
1.现象
[问题]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回答](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4)地球是运动的;(5)分子是运动的;……(6)黑板是静止的;(7)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8)公路是静止的;(9)大桥是静止的;……
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问题:(1)星星是静止的;(2)太阳是静止的;……
[分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总结]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2.概念
[问题]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
[观察]大家观看[播放视频1]:运动的自然界。
[总结]
凡是运动的物体,它们的位置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
(二)参照物(15min)
1.概念
[问题]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
[讨论]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总结]参照物: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2]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
2.特点
[问题](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
[分析]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做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做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如选汽车司机中靠椅,则会判断小汽车是静止的,所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3.练习
(1)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①某车站并排停放着两列待发的列车甲和乙,过了一会儿,甲列车内一个人看见窗外树木向东移动起来,然而,乙列车内的人通过窗口看甲车是静止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上述表明。
②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车匀速向东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则当时刮的是风。甲、乙、丙三个骑车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所选的参照物。
①(2005年温州中考题)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A.桥B.河岸C.水D.岸上的树
②在一条东西取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乙知甲车比乙车快,比丙车慢,则以为参照物时,三辆汽车均向西行驶。
(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0min)
[问题]同一情况,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会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
[结论]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图片展示]空中加油机;高空观缆车。
[播放视频4]航天器的起飞和降落。
[播放视频5]联合收割机。
[播放视频6]生活中运动现象举例。
[播放视频7]同步卫星,火箭起飞和降落。
[类比]1.说某一同学个子高,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它与谁相比个子高,同理说某一位同学矮,也是不科学的。
2.某人问路,到某地要用多长时间,该人不答,待问路人不耐烦开始走时,该人才说1小时左右,问路人不解,该人答曰:不知你走多快,如何判断用多长时间呢?这里的参照就是走路人的快慢,可见,我们表达话语时,一定要说话严密些。
(四)思考与练习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虽然运动是绝对的,但我们平时为了研究方便,仍然说某个物体是静止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平时我们判断某个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选择了一个作标准的物体,这个物体我们叫做参照物。
对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而言,参照物的选择不止一个,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却并不一定相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叙述严密,说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一定要加以参照物。如果没加,一般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言的。
四、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
二、参照物
1.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反思:学生对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或说物体是如何运动的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还有待于继续深化。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1m/s=1×=3.6km/h
练习:1km/h=______m/s。
[一些物体的速度]
阅读课文第31页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
A.蜗牛:1.5毫米/秒
B.炮弹: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
D.火车:360千米/时
[例题]两例题先让学生看,然后变换一些数值进行计算,变换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再命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另外的学生计算。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0min)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同情况。看课本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播放视频4]运动的快慢。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
[计算]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平均速度。
[播放视频5]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速度表]
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
[匀速直线的图像]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练习:有关图像的判断、选择题等。
[播放视频6]频闪灯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作业布置
P30动手动脑学物理2、3、5。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对物理上讲的速度有了新的认识,它区别于数学课上的速度。

八年级物理《杠杆》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杠杆》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从学科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从认知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模型。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遵循学生对模型的认知规律,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属于杠杆的工具入手,通过观察分析,抽象出杠杆的概念;通过系列活动,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杠杆五要素,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组织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结合杠杆的平衡条件探讨杠杆的科学使用,增强用科学服务社会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能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根据杠杆的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

(3)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中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

2.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课件展示:生产生活中使用杆秤的图片。

提问:杆秤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呢?

【设计说明: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工具引入,体现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

二、什么是杠杆?

生活中的杠杆有很多,下面我们看一组杠杆。

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杠杆(撬棒、跷跷板、活塞式抽水机手柄)。

讨论: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总结杠杆的特征。(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

学生活动:列举生产生活中的杠杆。

课件展示:古代劳动人民用于汲水的桔槔,现代工地上的塔吊。

杠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必须研究杠杆。

【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建立杠杆的模型。通过列举生活中的杠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杠杆的特征,同时也增强学生学好杠杆内驱力。】

三、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一:利用自制杆秤模拟称物体质量的过程。

总结:我们把杠杆处于静止状态叫杠杆的平衡。

学生活动二:分别在杆秤上不同两点用弹簧测力计竖直拉秤杆,让杆秤平衡。观察需要的拉力分别是多少?两个力一样大吗?

总结:杠杆的平衡与固定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有关。

学生活动三:在同一点用弹簧测力计分别竖直和斜着拉秤杆,让杆秤平衡。观察需要的拉力分别是多少?一样大吗?

总结:杠杆的平衡与力的作用点和方向都有关。

科学研究发现,固定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既与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有关,还影响杠杆的平衡。我们把固定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力臂。

【设计说明:通过系列自主探究活动,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理解力臂的概念和力臂对杠杆平衡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究热情,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和杠杆相关的名词

自学课本77页内容,了解和杠杆相关的名词。

课件展示:结合撬棍实例讲解和杠杆相关的名词。

教师示范:画出活动三中,杆秤同一点不同方向两个拉力的力臂。

学生练习:画力臂。

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作出杠杆各力的力臂?

总结力臂的画法:找支点(找点);画力的作用线(画线);从点向线引垂线段(作垂)。

【设计说明:自学和杠杆相关的名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结合实例讲解力臂,学生动手画力臂,并总结方法,突破难点。】

五、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活动中,我们发现杠杆的平衡与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有关。究竟这些量存在什么关系时杠杆平衡?

思考:杠杆在什么位置平衡,测力臂最方便?为什么?

学生根据学案提示完成合作探究。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上。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发现杠杆在什么条件下平衡?

总结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设计说明: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六、生活中的杠杆

我们为什么要使用杠杆?

课件展示:撬棍的使用。

观察,利用撬棒撬石头时,它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哪个更长呢?我们在使用时,是省力了?还是费力了呢?

总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的杠杆是省力杠杆。

列举:生活中的省力杠杆。

想一想:我们在使用省力杠杆时,得到了省力的利益,同时我们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呢?

课件展示:船桨的使用。

观察,赛艇的船浆在划水时,它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哪个更长呢?我们在使用时,是省力了?还是费力了呢?

总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的杠杆是费力杠杆。

列举:生活的费力杠杆。

想一想:使用费力的杠杆,有什么好处呢?

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物理实验室中,我们使用的天平就是等臂杠杆。

【设计说明:结合杠杆的平衡条件探讨杠杆的科学使用,增强用科学服务社会的意识。】

七、想想议议:

售货员使用的杆秤如果秤砣磨损了,会对测量结果造成怎样的影响?如果秤砣生锈后,结果又会怎样呢?

【设计说明: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的科学,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八、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说明:总结知识、方法、情感上的收获,养成学生反思、总结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