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认识梯形》学案

认识小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4

《认识梯形》学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认识梯形》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认识梯形》学案
一、教学内容:认识梯形P66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梯形的概念及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理解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回忆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它有什么特征?怎样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指名回答)
2、今天我们认识另一种特殊的四边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出示主题图P66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指名汇报)
2、总结:我们把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3、你会画梯形的高吗?自己动手尝试。(P66例3主题图第二个)指名汇报画法。]
4、教师介绍梯形的上底、下底、腰、高
5、生活中会有特殊的梯形,如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自学书本P66
[6、思考:直角梯形的高怎样画,自己动手画一画后你发现了什么?(直角梯形中的成直角的腰就是高)]
7、思考并总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四边形,都有平行的对边
不同点: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
[8、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四边形?(小组交流总结,并说一说每一种四边形的特征)
(1)指名汇报学过的四边形
(2)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3)思考: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4)教师总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5)那么四边形怎样分类呢?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另一类是不规则四边形。
(6)在特殊的四边形里按照对边平行的情况分成两类:两组对边分别平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梯形)
(7)出示P66例4图]
(三)巩固发散
1、P66做一做,想一想一个梯形里可以画出几条高。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认识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上底等腰梯形
直角梯形
腰高高
下底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并理解梯形的概念及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学会画梯形的高。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概念性的知识点学生需要记忆。

小编推荐

梯形的认识


梯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67页的例3和例4,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的第4、5、6题。
【教学内容】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初步掌握梯形的特征及底、腰、高的概念;
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识别梯形的上、下底和腰,能作梯形的高;知识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
1.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2.通过观察、测量、作图、分割、剪拼等操作活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来自发现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梯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作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课件、教师自制梯形教具
学具:一组梯形卡片(等腰梯形和一般梯形)量角器、直尺、三角板、剪刀、小棒方格纸、点子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复习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多媒体显示四个形状、大小、方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强调: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的四边形。
2.显示图形,引出课题。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登高用的梯子,堤坝的横截面、沟渠的横截面等类的图形(教师边说边用多媒体显示上述实物图像)。问:上面出现的这些图形是什么图形?你们认识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梯形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梯形的定义
1.研究梯形的特点。
(1)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等方法得知有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图形是梯形。
(2)课件演示:梯形只有一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另一组对比在延长之后总会相交。
总结得出: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3)想办法做一个梯形。
学生利用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学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梯形。
(4)课件演示制作梯形的方法。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学什么叫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
(2)让学生互相说说什么是梯形的高。从上底一点引一条垂线,这点到垂足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由于书上没有规定从哪一点画垂线,我们可以在上底任取一点再画一条高。
示范画高。
(3)让学生讨论,梯形的高可画多少条?为什么?
(4)让学生动手给课本上的图形画高——教科书第66页的做一做。
3.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课件演示: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课件演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4.认识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含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图形。要求学生先按照从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的次序,分一分。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
三、巩固练习
1.先说出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再分别指出这些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
学生利用手中的作业纸指一指。
2.学生利用手中的作业纸量一量梯形的高。
3.区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4.画一画,分一分。
(1)在梯形里画一条线,使分割成的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2)在梯形里画一条线,把它分割成两个梯形。
(3)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
5.在七巧板中找到梯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梯形的认识
1.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梯形的底和高
3.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梯形


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操作中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 1.梯形有哪些特征?。

2.说出生活中常见的运用梯形特征的现象。

3.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继续研究等腰梯形。(板书课题)

独立思考后汇报。

学生举例说明。

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题3

1.出示例题3,认一认,量一量。

说说这些是什么?

观察思考: 水渠的横断面与拦水坝的横断面都是梯形,他们有什么不同?

2.量一量

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结: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独立观察

先独立操作,然后可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独立操作,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又了解了什么?

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3题。

2、练习二十第2题。用1张长方形纸剪一个等腰梯形。

独立用七巧板拼等腰梯形。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剪的?

课堂作业 1、练习二十第4题。

2、练习十九第5题。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独立在书上完成。

独立在书上操作,小组交流。

发展练习 练习二十 思考题

说一说你时怎样摆的?

学生先独立操作

再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梯形》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梯形》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梯形,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能测量或画出梯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梯形的认识过程,了解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厅性的高的概念,画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配套教材、直尺、三角尺等。

教学流程:

一、生活导入

1、出示例1的图片,你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重点可让学生上台指一指梯形)

2、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梯形吗?

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梯形。你还记得我们昨天是怎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吗?

根据学生回忆板书:

(1)探究特点

(2)认识高、底

(3)多种练习

有了这些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想自己来进行研究活动吗?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你们准备开展哪些活动来完成(1)和(2)。

老师的友情提醒:研究梯形时注意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将使你事半功倍。

二、小组活动

(一)探究特点

1、展示小组内制作的梯形,介绍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2、归纳梯形的特点: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二)认识高、底

1、介绍小组内的研究成果

2、在此基础上指导看书自学:

量出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这就是梯形的高。这样的高有多少条?为什么? 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是,梯形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说说什么是上底、下底、腰、等腰梯形。

3、试一试: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量出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4、说明:第二个梯形是直角梯形。在直角梯形中有几个直角?

三、练习提高

想想做做1-5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同桌间说说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梯形的认识》数学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梯形的认识》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梯形的认识》数学教案

第5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5课时 梯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页例3。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定义以及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并学会画梯形的高。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梯形的定义以及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正确地画出梯形的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下面这样的图形你见过吗?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3。

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概括并板书: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今天我们学习梯形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梯形)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说明:平行的两条边分别叫做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3)梯形的高在哪儿?

(4)教师画高。

教师边画高边讲解。通过上底一个顶点向对边(下底)引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5)让学生画高。教师巡视,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然后展示学生作品。

3.认识两种特殊的梯形。

边出示图边说明: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4.巩固练习:

(1)教材第66页“做一做”。

先自己独立练习,小组内说一说,互相交流检查。

(2)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画在教材上。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

(1)小组内讨论交流,数一数,说一说。

(2)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一”第6题。

(1)小组内讨论交流,该怎样剪?

(2)试着剪一剪,说一说。

3.教材“练习十一”第7题。

说出图中我们学过的图形,用字母表示,如梯形?BCDF?。

(1)小组之间说一说,看谁说出的图形最多。

(2)小组代表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认识角》学案分析


《认识角》学案分析

认知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能力目标: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做角,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一种过程性的教学活动经验,在合作交流中获得一种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掌握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抽象出角。
在这个环节里,我又设计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利用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接着,课件展示:剪刀、吸管、水管让学生通过观察,经历由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
第二步:出示三角板,提问:这个三角板上有角吗?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引出——顶点、边。
第三步:让学生动手画角,并讨论交流画角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四步:让学生找一找周围物体上的角,并给出一些图形,让学生进行判断。
(设计理念:在课始阶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要学的愿望。接让学生经历看角——摸角——画角——找角的活动过程,逐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
2、动手操作,感受的大小。
通过设计问题:生活中的角真多啊!我们自己能创造一个角吗?
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自己想办法做一个角,并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做的角。
(设计理念:这样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交流,感悟,推动课堂教学的过程,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并为下面比较角的大小做准备。)
3、合作探究,体验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又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师生一起玩活动角。要求:(1)做一个比老师做的角大的角。(2)做一个比老师做的角小的角。(3)做一个和老师做的角一样大的角。
结合第三个要求提问:怎样才知道你做的角和老师做的角一样大呢?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第二步:课件展示活动的角:剪刀、扇子、钟。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但这点只要学生了解,不要求掌握。
第三步:课件出示四个不同的钟面,提问: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余下的两个角谁大谁小呢?
(设计理念:“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怎样才知道你做的角和老师做的角一样大?”和“余下的两个角谁大谁小呢?”两个问题的提出,为学生创设了合适的问题情境和交流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上升他们对角的认识。)
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通过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上升对角的认识。
(2)课件展示生活中的角,让学生感受角的美,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并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主要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线来进行教学。活动开始时,我先通过看角,让学生经历由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接着通过摸角,让学生经历疼的感觉,平滑的体验,从而加深对顶点和边的本质认识。然后通画角,建立角是表象;最后通过找角,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在第二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中,我多次安排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去感受,去经历,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本质认识。)

认识路线导学案


课题

认识路线

课型

学案导学课

年级

二年级

教师

学习内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1~33页

1、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借助认识路线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认识路线,并准确地描述.

学案

导案

试点

1、观察31页“路线图”,你看懂了什么?

2、完成31页“试一试”1路车的行车路线

(1)那个小男孩想做什么?

(2)从开始到结束一路车一共经过几个站?

(3)你认为小男孩要到哪里?

(4)汽车要向那个方向行驶?行驶几个站?

(5)完成填空:

从广场出发向()行驶()站到电影院,再向()行驶()站到商场,再向()行驶()站到少年宫,再向()行驶()站到动物园。

(6)小女孩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请你想一下,完成填空:

我从动物园出发,向()行驶()站到(),再向()行驶()站到()。

3、完成32页“说一说”:

(1)小明从商场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

(2)小红坐了3站在少年宫下车,她可能是从哪站上车的?(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写出你的行车路线

布置课前预习

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4、矫正、评价两道习题:通过上面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1、完成32页“练一练”1:说出小红上学和放学回家的路线。

小红从家出发向()走()米到打谷场,再向()走()米到小树林,再向()走()米到小商店,最后向()走()米到学校。

小红从学校出发向()走()米到(),再向()走()米到(),再向()走()米到(),最后向()走()米到自己家。

2、完成32页“练一练”2:看图回答问题

(1)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气象站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2)居民区的居民怎样走可以到达山洞?

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以后我会在方面更加努力的。

我的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学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

教学目标:

知识点: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会画角和直角。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能力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三角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同学们都在做早操,同住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抽出实物中的角,问:你们认识他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二、自主探究:

1、找角。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把你看到的告诉你的同桌。

2、角的概念。

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仔细观察,角是什么样的?

生:有一个点,有直直的线。师解释边和顶点。

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和边?

3、判断下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4、做角。利用学具自制角。交流做法,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边不一样长的角,让学生判断哪一个角大。怎样判断?

师生共同操作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5、用尺子画角。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学生画角。

三、拓展运用:

1、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2、自由用角做画。

动手画画,动脑想想就会做。在下图中增加两条线段,使它有4个角。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探索、尝试掌握直角的画法。

3、培养学生的教学猜测意识。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德育点: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教学难点:会判断直角,掌握直角的画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角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作一个角?

学生展示角,并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

问:这个角和你刚才的角有什么区别?

师:我们就把像这样的角叫作直角。

二、自主探究:

1、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直角,请你找一找,小组交流。

2、判断老师找得是不是直角。

3、画直角。

学生试画。

师:怎样才能画出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样画图工具,三角板。找出三角板的直角。

学生试着用三角板画角。

指导画法:先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比这三角板把另一条边画好。

4、用纸折直角。

三、拓展运用:

1、做43页第6题。

思考题、一个正方体的盒子的表面上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课后小结:

认识容量和升学案


认识容量和升学案

教学内容
认识容量和升
第2课时
总课时5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2、让学生练习估计一些常见的容器的容量,并能对自己的估计作适当解释,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3、让学生练习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景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4、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1升有多少;难点:培养学生对容量的估计能力。
课前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制做量器
1、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概念,并学习了升这个容量的单位,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出示课题:认识升)
2、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瓶子。我们将用这个瓶子来制做自己的量器。
3、师用量杯给每个小组的瓶子里倒入一升水。现在,每个小组的瓶子里都有了一升水。请小组的同学在瓶子上贴上一张纸,并在一升的地方做上记号。
4、接下来,请小组里的同学把纸条1升处以下的部分平均分成4份,分别做上记号。现在,我们自己的量器就完成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器,感觉一下1升,升,升,升各是多少。
5、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纸杯,试试你们量器中的一升水能倒满几个纸杯?(小组活动)
6、各小组汇报结果(结果不同可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7、请同学们再拿出另一个容器,小组里先估计一下它的容量比1升多还是比1升少。再用你们的量器量一量,大约有多少升。
8、(小组里如果还有不同的容器,让学生多做几次)
二、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师拿出6种不同的容器,分发给6个小组,并将一升水分别倒入几个容器中。(生可下面观察其他小组)
2、请同学们观察水面各在哪里。
3、你能估计出它们的容量是多少吗?说说你的理由。
4、请同学们将它装满水之后再量一量。
想想做做2
1、指名读题后生独立完成。
2、师公布答案后了解学生完成情况。
想想做做(课前完成)
1、课前让同学们在家里称一称1升的水有多重,谁来汇报一下。
板书
设计
课后
心得

二、升和毫升
教学内容
认识容量和升
第1课时
总课时5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课前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桌子上的杯子瓶子有什么用途?
可以用来盛水、油、饮料等物体,这些器皿都叫容器。(板书:容器)
(一)认识容量
1、水是生命的源泉,人要生存可离不开水,现在请你仔细回想一下,你每天大约要喝几杯水?杯数多一定就喝得多吗?
大杯子比小杯子能盛得水多,大杯子的容量较大,小杯子的容量较小。(板书:容量。)
2、观察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观察(容量差别较大的容器),哪一个容器的容量较大?为什么?
3、实验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个容器(容量相差较小)。
提问:这两个杯都是空的,猜一猜,哪一个的容量较大?你能想办法验证吗?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选择较好的方法,并根据学生汇报演示实验,把甲杯倒满水,再把甲杯的水倒入乙杯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倒水实验操作的方法推测比较容量的大小。
4、比较三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在每小组里有3个容器(容量较接近),分别是高脚杯、水杯和塑料杯,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请学生先猜测,然后学生交流怎样验证。
验证是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先倒满容量最大的、容量次之的、容量最小的杯子。
小结:我们可以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比较多个容器的容量。
5、按要求找出容器。
(1)老师这儿有一个可乐杯,你能在桌子上找到比它容量大的容器吗?和它容量相等的容器呢?比它容量小的容器呢?(2)你能找到和老师手中容量相同的容器吗?(3)观察容量相等的这两个容器,你发现了什么?
到它们,介绍给大家。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板书:认识容量和升。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常用的容量单位是升和毫升。本节课先认识升,升可以用大写的英文字母“L”表示。(3)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容器。
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容器上都标有容量单位升,你知道图中的这些容器盛的水、油、饮料各是多少?明确:计量这些容器盛了多少水、油、饮料通常用升作单位。
这里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净含量而不用容量呢?净含量和容器的容量有什么关系呢?“净含量”是指某种容器中实际容纳物体的多少。如,一瓶饮料的净含量是1升,是指瓶子里装的饮料本身有1升,但瓶子的容量可能会比1升略大,因为通常不会装的满满的。
3.感知一升有多少。
(1)认识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2)实验将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倒满,倒入量杯后,你发现了什么?。
4.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一:我们的身体每天需要两升水,其中的1升可以从食物中获取,剩下的1升需要喝水补充。1升水可以倒在不同的水杯中,桌上有好多杯子,想想看要验证1升水可以到在多少个可乐杯中,需要准备什么,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请选一个杯子试验一下,看1升水可以倒几杯。
学生活动二:师: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把1升水倒在这些容器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估计这些容器的容量吗?
估计老师手中的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学生活动三
师: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水,我们做那些事情需要用水?你估计一下1升多还是少。
师:我们家中也有很多容器,都有哪些?你能估计一下它们的容量吗?
板书
设计
课后
心得

线的认识导学案


审核:授课时间:9月6日班级:姓名:小组:
课题线的认识1课时授课教师王秀萍



学学习目标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对线段、射线与直线概念的理解。
学法指导自学、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导学案、课件、直尺
导学案师生随笔




习合



组班展示
教师点拨
同桌对学
导学一:激趣导入

导学二: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课件出示)

活动一:认一认(独立完成)
让学生通过课件,从现实中的铁轨、课本、射灯的光柱等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活动二:记一记(同桌合作)
用体位法记。
活动三:读一读、画一画

导学三:联系与区别。(小组合作)
猜一猜
有始有终是什么段有始无终是什么线无始无终是什么线

名称图形读作共同点不同点
直线
线段
射线
课堂
检测一.填空
1()有2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有1个端点,不能测量长度;射线和线段可以看成是()上的一部分。
2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能得到一条();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能得到一条()。
3画一条10厘米长的()。
二画一画
1过A点画一条直线,看谁画得多。

A

2过CD两点画直线。
CD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三、思维拓展
过三点你能画出多少条直线?

《10的认识》导学案苏教版


《10的认识》导学案苏教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分析]
认识10的教学仍然按“数物体个数—用算珠表示个数—用数表示个数—写数指导与练习”的线索进行。“想想做做”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认识。渗透10个一是1个十,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这项活动中感受10根和1捆的关系,直观接触10个一和1个十,为以后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作些铺垫。学习按群数数,引导学生2个2个地数樱桃的个数,5个5个地数手指的个数,既提高数物体个数的效率,又具体感受10与2、10与5的关系。体会双数和单数,10只鸭排成一行,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一一间隔。从左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2、第4……第10只,这些数都是双数。从右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1、第3……第9只,这些数都是单数。学生照这样数一数,感受了双数和单数。辨认左和右,在数物体的个数时,联系左边和右边等内容,帮助学生正确分辨左和右。直观看出相差数,正方形和三角形上下两行对齐着排列,不但能比出哪种图形的个数多,哪种图形的个数少,还能数出正方形比三角形少3个,三角形比正方形多3个。这些都是以后探索相差数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经历10的认识过程,知道10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初步会用不同方式数物体的个数,会读、写10;理解、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的形成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数数能力,体会数是表示事物数量的符号,初步感受10个一是1个十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认,写10,理解10以内的顺序。
初步孕伏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思想。
资源学情:学生已有认识6~9各数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情境:(例7主题图:9个各民族小朋友)
引导:马上就是10月1日国庆节了,全国各民族的小朋友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庆祝国庆。
数一数,共有几个小朋友在跳舞?
提问: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9?(拨珠数一数)
2、引入新课:
情境图中增加1个小朋友。
提问:现在又来了一个小朋友,现在有几个小朋友?(对,9个再添上1个就是10个)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认识数10
1、数数。
谈话:这里究竟有几个小朋友在跳舞?请小朋友伸出小手数一数。
谁能上来数一数?(指名数)
谁还有不同的数法?
师:刚才这2个小朋友都是按顺序有序的来数数的,我们在数数时也要像这样按顺序数,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
一起跟着老师数一数。数到10,就表示一共有10个。
谁能帮老师数出10本作业本?(指名数)
你还能数出哪些物体是10个的?在教室里找一找,数一数。
交流。
2、数珠表示。
追问:图上有10个小朋友,数出的10本练习本,10个手指,10张桌子……都是几个?
提问:10在计数器上再怎样拨珠就可以表示它?
齐说:9个添上1个就是10个。
数一数计数器上的数珠。
追问:这里的数珠表示几?
3、读数写数。
说明:“10”可以用这样的一个数来表示。(板书:10)
让学生读10。
提问:10这个数和我们以前认识的数有点不一样,它是由哪两个数字合起来的?
10的写数:写10的时候要摆好两个数字的位置,教师范写。学生描写后仿写。
追问:今天又认识了数字几?
4、感受10以内数的顺序。
提问:你知道10排在几的后面吗?
出示直尺:从0开始读一读。还可以怎样读?
提问:9的前面是几?后面呢?还可以怎样说?
在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几?最小的呢?
8离10近一些还是离5近一些?
三、巩固深化,掌握新知
1、数数练习。
⑴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数10根小棒排在桌上,说说是几个一根。再把10跟小棒捆成1捆。
提问:1捆小棒是几根?这1捆是几个十根?(引导学生仿说:1捆是1个10根)
追问:1捆又是几个1根?
像这样一个10一个10地在一起的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出示10元钱,10个鸡蛋一盒,10支笔一捆。
像这样一个10一个10在一起,可以让我们一眼就知道这里有几,以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
⑵做“想想做做”第2题。
①数一数共有几颗樱桃?
你是怎样数的?(指名上台数)有没有不一样的数法?
指导2颗2颗地数后写数。
②伸出左手,数数有几个手指;伸出右手,数数有几个手指。
有没有不一样的数法?
交流:五个五个地数一数。
指出: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数,也可以像刚才这样,几个几个地数出一共是几个。
2、巩固数序。
⑴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看直线上表示的数,想想□里填哪个数,再填一填。
出示填写的结果,让学生一起按顺序读一读。
提问:比8小的数有哪些?比8大的呢?
⑵做“想想做做”第5题。
写一写,再按要求读一读。
按不同的顺序数一数。
3、练习几和第几。
⑴做“想想做做”第4题。
说明题意,让学生说说从哪边数起的。
填空后交流。
追问:这样数,第6张是哪个数?第4张、第7张呢?
1在第几张?2和7呢?
⑵做“想想做做”第6题。
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并填空。
从左数起,哪几只小鸭戴帽子?还可以怎么说?
从右数起,哪几只小鸭戴帽子?还可以怎么说?
提问:10只小鸭和第10只小鸭的意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5、比较大小。
⑴做“想想做做”第7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76、79表示什么?
⑵做“想想做做”第8题。
学生数一数,填一填,再交流每次各用几根。
提问:哪个图用的小棒最多,哪个图用的小棒最少?
像这样摆,后一个图比前一个图要多用几根?
⑶做“想想做做”第9题。
出示图形,观察图上一个对一个比。
提问:△和□比,哪个多?你能指出△多的个数吗?画竖的虚线分开。
填一填,再交流结果。
三、回顾总结,感受收获
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个数,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你还知道什么?

《乘法的初步认识》导学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课题】数学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所有乘法和除法教学的基础,也是第一次出现乘法的概念,因此在整个学段的教学中地位很重要,教学从生活情境入手,引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问题,并通过摆小棒进一步强化“几个几相加”的概念,为认识乘法做好准备。接着通过求一个有多少台电脑,让学生体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就是乘法。在整个过程中教材没有把乘法的意义机械的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不断体会乘法的实际含义。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想像力丰富、好表现自己。形象直观的内容在思想上占主导地位,所以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学习的愿望。在10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一位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少,显得比较生疏。为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模仿说出许多相同的数连加的算式,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理解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
为了完成以上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法选择上主要以“谈话法”“指导法”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带路人、向导的作用。在学法上主要是以“观察法”“讨论法”‘操作法“,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同时采用了课件辅助教学。
【设计思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掌握了加、减法的含义和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乘法的知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一次飞跃。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对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和乘法计算及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比较熟悉两个数相加或不同的数相加,对几个相同的数相加接触较少。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
①(出示主题图)
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小白兔和它的邻居鸡一起来到绿油油的草地上,一边玩着,一边寻找食物。请仔细看图,小白兔是几只几只在一起的?鸡呢?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设计意图:《新课标》注重情境的创设,通过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数学知识。)
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
③谁能用算式表示小白兔一共有几只?
2+2+2=6(只)
这里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板书:3个2相加得6)
④谁能用算式表示鸡一共有多少只?
3+3+3+3=12(只),4个3相加得12
⑤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加数,它们有什么特点?
(同组小朋友互相讨论)
加数都相同。
(2)试一试
一次摆2根小棒,摆5次。
学生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
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2+2+2+2+2=10
5个2相加得10。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乘法
①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出示: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4张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
你是怎么知道的?
4个2相加。
2+2+2+2=8
②加入有6张桌子呢?9张桌子呢?
请学生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
③你们在列式时感觉怎么样?
学生可能会说算式太长了,很麻烦。
说明:有一种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想学吗?
(2)感知乘法。
①像4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算。
写作4×2=8或2×4=8
②介绍乘号、乘数、积的名称
(板书4×2=8或2×4=8并在算式下边标注乘号、乘数、积)
③算式的读法
4×2读作:4乘2;2×4读作2乘4.
(3)反思乘法的意义
①4个2相加中“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表示相同的加数。
“4”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
②4个2相加,是怎么样用乘法算的?
4×2和2×4
③在这里,4×2和2×4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
4个2相加。
(4)试一试
出示小鸡图。学生说一说图意。
5个4相加。
加法算式:4+4+4+4+4=20(只)
乘法算式:4×5=20(只)或5×4=20(只)
(5)回顾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及时回顾,为下面的活动和习题做好铺垫。)
三、知识运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你能用图在括号里填上数,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吗?
学生填好后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第2题
一起来玩一个摆圆片的游戏,按要求摆。(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在“玩”和“动”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每堆摆3个,摆4堆。
摆完后,在练习本上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每堆摆4个,摆3堆。
摆完后,在练习本上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同桌互相读和说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自己在这节课上表现
怎么样?
【作业设计】:
根据题意写乘法算式
3个2
4乘2
两个乘数都是3
2+2+2+2
1+1+1+1+1+1
【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4个2相加
2+2+2+2=8
4×2=8或2×4=8
乘号乘数乘数积
思考题:
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2+2+3=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整体规划

一、教材分析

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之一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平行与相交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本单元的内容分成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第二部分,继续通过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

由于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一些表面有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的物体,因此教材提供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图片,如伸缩门、楼梯栏杆、梯子、足球网架等,让学生在图中分别找出这些物体上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从而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表象。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在初步感知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上,教材分别安排做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活动,让学生把已经建立的表象以物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再一次丰富学生的感知。抽象出图形后,教材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自主地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从而形成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正确认识。此外,通过图形的变换,引导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图形变换的练习。如,用完全一样的两块或四块三角板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把用七巧板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改拼成长方形;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巩固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编写的一篇你知道吗介绍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感受平行四边形的应用价值。安排的一道思考题让学生体会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把梯形剪拼成长方形、把长方形剪拼成三角形。既有利于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图形变换的一些基本策略,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单元教学总体目标

1.使学生在联系生活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高,能正确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概括和判断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在第一学段中已经直观的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学生在第七册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平行线与垂线的知识,已会作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学生通过《三角形》单元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探究平面图形特征的方法,对平面图形的高及高的作法已经有一定的感知。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单元与《三角形》这单元的教学来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单元每一课时安排的内容相对集中,跨度相对较大。但正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水平的支撑,教材在这一单元只安排了两课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完全能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高,能正确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学生在联系生活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高,能正确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难点: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概括和判断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单元要通过学生眼看、动手、脑想,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几何图形的直观表象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主要体现以下理念:

1、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再现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通过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同时积累了认知表象,为新学知识的探究做好铺垫。在探究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直观呈现学生的探究操作的过程与结果,辅助学生交流、概括,使学习过程活动化、直观化,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运用中,以通过多媒体直观呈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2、尊重学生的已有认识水平和经验。

数学学习活动应以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经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交流、操作、验证等活动来主动获取新学知识。第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平行四边形,所以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出发,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回顾已有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构成知识系统。

学习新知识前,复习了长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结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后,又及时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比较,并利用集合图来表示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逐步将四边形的知识系统化。

六、教学思路:

根据本单元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动手操作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合作交流、观察发现法为主,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教学中,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学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动为静,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课时安排:两课时

1.认识平行四边形1课时

2.认识梯形1课时

八、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探索并发现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2、能力目标:

(1)、在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

基本特征的过程,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

(2)、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

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高涨的情绪中渗透对比、分类的数学思想。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之一,本单元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平行与相交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全单元的内容分成两部分编排:先教学平行四边形,后教学梯形。使学生在联系生活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高,能正确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概括和判断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本组练习分两课时进行,我科组三个老师、先后四次在四年级两个班进行了反复地试用,反复地修改,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角的初步认识(二)导学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二)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尚美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五段”教学导学案
年级二年级备课教师
教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够借助方格纸画出锐角和钝角。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经历锐角、钝角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锐角和钝角。
2.能够借助方格纸画出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角。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问题呈现
情境导入教师:节假日,同学们一定去儿童公园玩过,谁愿意把你都玩过些什么告诉大家?(让学生充分地说。)
教师:今天,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儿童公园玩玩,好吗?出示公园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根据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说说图上哪里有角?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吗?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后谈话导入:你们知道吗?在数学王国里,“角氏家族”有三兄弟,我们已经认识了它们中的老二——直角。你们还想认识直角的弟弟和哥哥吗?今天,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小朋友最先认识它们,并和它们交上朋友!
生看大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目标展示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锐角和钝角。
2.能够借助方格纸画出锐角和钝角

引导自学1.找一找,哪些是直角?
2.比直角小的是什么角?
3.比直角大的是什么角?
4.怎样在方格纸上画角?学生自学34,35页上的内容。

探究交流1.把自学中的收获和问题与小伙伴分享、交流。
2.请同组的小伙伴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
3.小组长把小伙伴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好。
4.小组汇报本组同学的收获。
5.报告员把小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精讲释疑在学生汇报基础上,强调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要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
在方格纸上画角,一定要引导学生把点打在方格纸的交叉点上,然后在横线或竖线上画一条线,再画另一条线。提醒学生线一定要画直。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讲解。

检测练习1.用一只手臂比出大小不同的角,师提要求,学生比。
2.用纸折一个直角,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并写上名称。
3.用小棒摆一个直角,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4.分一分。(书上36页第4题)
5.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锐角、直角、钝角。(书36页第5题)

尚美评价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表现,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然后教师评价。

教学板书
设计角的初步认识(二)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教学反思

《《认识梯形》学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认识小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