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伶官传序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17

伶官传序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伶官传序教案”,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⒉介绍“序”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⒉质疑解难
⒊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具体分析
㈠中心论点
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明确: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⒉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中心论点
探讨:
①为什么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
明确:强调“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②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明确:例证法――后唐庄宗
“得天下”之“盛”→天下豪杰莫能争
对比论证
“失天下”之“衰”→身死国灭天下笑
引证法――《尚书》
㈡具体论证
⑴导入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⑵析“得天下”
a、课文是如何表现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武。
明确:“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忧劳可以兴国”﹤“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b、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c、小结
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终得天下,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⑶析“失天下”
a、庄宗“好俳优”,一些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致使“群臣愤激,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贿赂交行”,最后终于众叛亲离,不可收拾。课文怎样写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惨情景。
明确:“仓皇东出”
“逸豫可以亡身”﹤“士卒离散”
“泣下沾襟”
b、小结
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灭。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运,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评曰:“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唏飒,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
㈢结论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应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写第四段?
明确:引出教训,借古讽今
①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②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课文小结
本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叙事生动形象,精警有力;抒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明茅坤《唐宋八十家文抄》卷七十一评:“这等文章,千年绝唱。”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卷十四评:“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

扩展阅读

《伶官传序》学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伶官传序》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伶官传序》学案
学习要点
1.积累掌握“与、归、易、告、虽”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重点讲解
本文题解
本文选自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伶官传》。《新五代史》是和北宋初年的史官薛居正等人编写的《五代史》(即《旧五代史》)相对而言的。五代,指唐王朝灭亡以后,在中国北方相继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十分短暂的政权。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后唐庄宗李存勖取得政权后,荒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为了提供历史借鉴,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写了一篇《伶官传》,记述了上述史实。本文是《伶官传》前的序,作者通过对史实的评论,针对当时所谓“天命”的观点,谈了自己的进步见解。
本文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比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示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对下面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C.此三者,吾遗恨也恨:愤恨
D.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
2.选出加黑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3.选出加黑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函梁君臣之首B.仓皇东出
C.一夫夜呼D.负而前驱
4.下面两组句子中加黑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④与其所以失之者
A.①与②中的“归”相同,③与④中的“其”不同;
B.①与②中的“归”不同,③与④中的“其”相同;
C.①与②中的“归”相同,③与④中的“其”也相同;
D.①与②中的“归”不同,③与④中的“其”也不同。
5.对下列句子的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A.兴盛衰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哪能是由人支配的事呢?
B.国家兴盛和衰亡的道理,即使说是由于天事,也不能不与人有关吧?
C.兴盛而后又衰败的道理,虽然有人说是天命,其实不也是由于人事吗?
D.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6.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传说晋王李克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支箭,目的是希望在宗牢记遗命,为父复仇。
B.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
C.李存勖把父亲交给的三枝箭“藏之于庙”,作战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
D.作者认为,祸患往往是从微小的事情日积月累而成,而那些有智谋、有勇力之人也往往为他所溺爱的事物所困扰,这是一条普遍的历史经验。
二、填空题
1.欧阳修,北宋、,晚号,谥号,是北宋中叶的倡导人,善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
都出自他门下。《伶官传序》选自他编修的。
2.作者在论证中紧扣庄宗的“成与败”“盛与衰”,从而得出“”的结论,更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最后一段,通过对比推论出“”的道理,把逸豫亡身之理推而广之,意味深长。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满把损,谦受益。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存勖,克用长子也。初,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还军上党,置酒三垂岗,伶人奏《百年歌》,至于衰老之际,声甚悲,坐上皆凄怆。时存勖在侧,方五岁,克用慨然捋须,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存勖年十一,从克用破王行瑜,遣献捷于京师,昭宗异其状貌,赐以鸂鶒卮、翡翠盘,而抚其背曰:“儿有奇表,后当富贵,无忘予家。”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1.下列加黑的词意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
B.从克用破王行瑜。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
A.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
B.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酒三垂岗——在三垂岗设宴庆功。
B.克用慨然捋须——李克用手握着自己的胡须大发感慨。
C.遣献捷于京师——派他到京师去进奉战利品。
D.儿有奇表,后当富贵——这个孩子外表奇特,日后定当富有。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存勖通大义,善骑射,胆勇过人。
B.李存勖喜音乐歌舞排优之戏,应追溯到五岁那年在三垂岗的熏陶。
C.李存勖外表奇丑,但从小却深受昭宗的喜爱。
D.李存勖五岁就随父亲征战,屡立战功,李克用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己业。
参考答案
一、1.C(遗憾)2.D3.A(A为名词作动词,其余为名词作状语)4.D5.D6.B(文中并没否定天命)
二、1.文学家、史学家、六一居士文忠诗文革新运动三苏父子王安石曾巩《新五代史》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4.①(一个人)骄傲自满,就会受到损害,而谦虚谨慎,虚心接受人家意见就会得到好处。②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身毁灭。
三、1.C2.D3.D4.A

《伶官传序》导学案


《伶官传序》导学案
[目标展示]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名言名句。
2、理清全文思路,分析论证结构。
3、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导学过程]
一、解题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和王安石等都出于他门下。《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二)写作的时代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三)人物介绍
毛泽东曾有一句名言:生子当如李亚子。李亚子指的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勖。他是李克用的长子,小名亚子,幼时体貌出众,而且忠厚沉稳,喜欢独来独往,很受李克用的喜爱。十一岁时便跟随父亲出征作战,得胜后随父亲进见唐昭宗。昭宗见了他,非常惊讶:“这孩子真是长相出奇!”然后轻抚着他的背说:“小儿日后必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要忘了为我大唐尽忠尽孝啊!”接着,昭宗又赏赐他翡翠盘等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了解庄宗的生平。
二、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正字音:
盛衰之理盛以锦囊及仇雠已灭
契丹三矢逸豫
(二)掌握重要句式和重点词语(原、函、夜、四、东、兴、亡、忽微等)的意义和用法。
1、特殊句式
A、此三者,吾遗恨也B、盛以锦囊C、系燕王父子以组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E、智勇多困于所溺 F、燕王,吾所立
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判断句:
2、重点字词理解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词活用为词②函梁君臣之首 词活用为词
③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夜、东:
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用法
⑤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词用作词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①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四)、通读课文,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
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转败、由盛转衰的事实。
正反对比论证:
盛---- 衰----
格言警句:
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三、文旨: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深化拓展]
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取一句,说说它对你的启发。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满招损,谦受益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梯度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抑(或者)本其成败之迹原(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此三者,吾遗恨(仇恨)也及凯旋而纳(收藏)之
C.至于誓天断发,泣(眼泪)下沾襟,何其衰也负(背着)而前驱
D.尔(你)其无忘乃父之志及仇雠(仇人)已灭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与例句中加粗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A.自然之理也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3.下列句中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A.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B.举以予人
C.举世无双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4.下列句中的“可以”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学不可以已
C.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下列四句中的“其”与其他三项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是
A.请其矢,盛以锦囊B.与其所以失之者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下列四句中加粗的“之”字,不是代词的一项是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及凯旋而纳之
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D.子孙视之不甚惜
7.下列四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智勇多困于所溺
D.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8.下列四句加粗的词,与“函梁君臣之首”的“函”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晋军函陵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9.下列各句默写有误的一句是
A.此三者,吾遗恨也。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C.《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甲)何泽为洛阳令。唐庄宗好田猎,数践民田,泽乃潜身优草间伺庄宗。当马谏曰:“陛下未能一天下以休民,而暴敛疲民以给军食。今田将熟,奈何恣田游以害多稼?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陛下不听臣言,愿赐臣死于马前,使后世知陛下之过。”庄宗大笑,为之止猎。
(乙)庄宗好田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众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耶?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从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偶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13.下列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当马切谏切:急切B.请亟行刑亟:赶快
C.何以出租赋以:因为D.县令乃得免去乃:却,反而
14.与“当马谏曰”的“当”字,讲法相同的一句是
A.汝罪当死B.则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一夫当关,万夫莫开D.有大石当中流
15.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词词类活用观象
①陛下未能一天下以休民
译文:________
解释:一:________。休:________。
②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
译文:________
解释:饥:________。
16.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17.甲、乙两文就内容与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写的都是对庄宗的进谏,进谏的方式相同。
B.写的都是对庄宗的进谏,但进谏的方式不同。
C.甲文写何泽进谏用的是详笔,乙文写伶人敬新磨进谏用的是略笔。
D.甲文写何泽进谏,语言强硬,乙文写敬新磨进谏,有意附和唐庄宗的作法。
[跟进反思]

参考答案
[导学过程]
1、特殊句式
A、此三者,吾遗恨也B、盛(之)以锦囊C、系燕王父子以组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E、智勇多困于所溺 F、燕王,吾所立
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BCE
被动句:DE判断句:AF
2、重点字词理解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名词活用为动词,推原,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②函梁君臣之首 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盒子里
③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夜、东:名词作状语 四:数词作状语
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使动用法
⑤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①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事呢?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四)、通读课文,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
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转败、由盛转衰的事实。
正反对比论证: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梯度训练]
一、1.B2.B3.A、C4.C5.D6.C7.D8.C9.C
二、13.B14.D
15.①陛下还未能统一天下,使百姓休养生息。
统一使……休养生息
②为什么不使你县的百姓受饿而空出这块土地呢?
使……受饿
16.D17.B

高一语文教案:伶官传序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1.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三、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找出文中名句。

①满招损,谦得益。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找出文中观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熟读课文。

四、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1.补充注释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②函梁君臣之首。

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2.词类活用: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动词→使动。

亡,使……亡,动词→使动。

②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名→状语。

③仓皇东出。

东,向东,名→状语。

3.句式(被动句)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联系已经学过的《六国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解答课后练习四。

二、分析论证结构。

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

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义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从而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

三、分析史论的特点。

任何一种文体都会不断发展变化,史记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论,指史家在史传后所写的一段评论性文学,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中》中的“赞曰”等。后来慢慢扩大到凡是就史实生发议论的,文章均称为史论。

从本文及以前学过的《六国论》等文可看出史论的特点:

1.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2.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3.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

4.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段

2.积累相关词语。

附: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1.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三、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找出文中名句。

①满招损,谦得益。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找出文中观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熟读课文。

四、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1.补充注释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②函梁君臣之首。

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2.词类活用: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动词→使动。

亡,使……亡,动词→使动。

②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名→状语。

③仓皇东出。

东,向东,名→状语。

3.句式(被动句)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联系已经学过的《六国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解答课后练习四。

二、分析论证结构。

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

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义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从而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

三、分析史论的特点。

任何一种文体都会不断发展变化,史记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论,指史家在史传后所写的一段评论性文学,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中》中的“赞曰”等。后来慢慢扩大到凡是就史实生发议论的,文章均称为史论。

从本文及以前学过的《六国论》等文可看出史论的特点:

1.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2.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3.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

4.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段

2.积累相关词语。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与、归、易、告、虽”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讲析课文:

1.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一篇史论)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找学生翻译此句并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概括:盛衰在于人事。

3.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依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与如何失天下的内容。

4.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找同学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6.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7.从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8.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明确: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9.小结:这一部分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10.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本文是从序文的角度命题的,《六国论》《过秦论》是从史论的角度命题的,如果也从史论的角度给本文命题,而且也有一个“论”字,怎样改好?

如:《兴亡论》等。

七、本文语言特点。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时注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课后练习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