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伶官传序》学案

幼儿园五官五官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5

《伶官传序》学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伶官传序》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伶官传序》学案
学习要点
1.积累掌握“与、归、易、告、虽”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重点讲解
本文题解
本文选自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伶官传》。《新五代史》是和北宋初年的史官薛居正等人编写的《五代史》(即《旧五代史》)相对而言的。五代,指唐王朝灭亡以后,在中国北方相继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十分短暂的政权。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后唐庄宗李存勖取得政权后,荒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为了提供历史借鉴,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写了一篇《伶官传》,记述了上述史实。本文是《伶官传》前的序,作者通过对史实的评论,针对当时所谓“天命”的观点,谈了自己的进步见解。
本文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比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示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对下面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C.此三者,吾遗恨也恨:愤恨
D.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
2.选出加黑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3.选出加黑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函梁君臣之首B.仓皇东出
C.一夫夜呼D.负而前驱
4.下面两组句子中加黑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④与其所以失之者
A.①与②中的“归”相同,③与④中的“其”不同;
B.①与②中的“归”不同,③与④中的“其”相同;
C.①与②中的“归”相同,③与④中的“其”也相同;
D.①与②中的“归”不同,③与④中的“其”也不同。
5.对下列句子的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A.兴盛衰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哪能是由人支配的事呢?
B.国家兴盛和衰亡的道理,即使说是由于天事,也不能不与人有关吧?
C.兴盛而后又衰败的道理,虽然有人说是天命,其实不也是由于人事吗?
D.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6.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传说晋王李克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支箭,目的是希望在宗牢记遗命,为父复仇。
B.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
C.李存勖把父亲交给的三枝箭“藏之于庙”,作战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
D.作者认为,祸患往往是从微小的事情日积月累而成,而那些有智谋、有勇力之人也往往为他所溺爱的事物所困扰,这是一条普遍的历史经验。
二、填空题
1.欧阳修,北宋、,晚号,谥号,是北宋中叶的倡导人,善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
都出自他门下。《伶官传序》选自他编修的。
2.作者在论证中紧扣庄宗的“成与败”“盛与衰”,从而得出“”的结论,更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最后一段,通过对比推论出“”的道理,把逸豫亡身之理推而广之,意味深长。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满把损,谦受益。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存勖,克用长子也。初,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还军上党,置酒三垂岗,伶人奏《百年歌》,至于衰老之际,声甚悲,坐上皆凄怆。时存勖在侧,方五岁,克用慨然捋须,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存勖年十一,从克用破王行瑜,遣献捷于京师,昭宗异其状貌,赐以鸂鶒卮、翡翠盘,而抚其背曰:“儿有奇表,后当富贵,无忘予家。”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1.下列加黑的词意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
B.从克用破王行瑜。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
A.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
B.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酒三垂岗——在三垂岗设宴庆功。
B.克用慨然捋须——李克用手握着自己的胡须大发感慨。
C.遣献捷于京师——派他到京师去进奉战利品。
D.儿有奇表,后当富贵——这个孩子外表奇特,日后定当富有。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存勖通大义,善骑射,胆勇过人。
B.李存勖喜音乐歌舞排优之戏,应追溯到五岁那年在三垂岗的熏陶。
C.李存勖外表奇丑,但从小却深受昭宗的喜爱。
D.李存勖五岁就随父亲征战,屡立战功,李克用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己业。
参考答案
一、1.C(遗憾)2.D3.A(A为名词作动词,其余为名词作状语)4.D5.D6.B(文中并没否定天命)
二、1.文学家、史学家、六一居士文忠诗文革新运动三苏父子王安石曾巩《新五代史》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4.①(一个人)骄傲自满,就会受到损害,而谦虚谨慎,虚心接受人家意见就会得到好处。②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身毁灭。
三、1.C2.D3.D4.A

相关推荐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虚词:原,函,告,抑,本。
B、一词多义:与,归,易,告。
c、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3、能力目标:
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二、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三.讲解:
(一)思考第一段: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2.问:找学生翻译此句。(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2)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例证法
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3)重点字词:
原----名词用作动词,推究,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所以━━……的原因
(4)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二)第二、三段
(1)由时间理出过程
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给)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系:缚)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被动)

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2)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告:祭告,祷告。
盛:装。
盛以锦囊:“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
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3)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夜,东:名作状。夜:在夜间。//东:向东。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4)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
此句用了正反对比。
抑----或者。
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三).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于:被动。
所: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的短语。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
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伶官传序》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伶官传序》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伶官传序》教案

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为选修教材中的一篇,属论说类体裁,文章层次分明、说理严密透彻,是难得的佳作。然而教师授课时大可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针对其重难点问题选择一个角度,提纲挈领、有的放矢,再以点带面。我认为本文最大的价值在于通过对后唐庄宗由盛到衰经过的讲述,总结了国君治国理政的教训,这些教训同时也是为人处事的格言,至今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高中生来说,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所以,如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并感悟这些道理应是教学设计的重点。我尝试紧扣“盛”“衰”二字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梳理庄宗为政由极盛而致极衰的经过,让学生切身体会一代大家的忧国情怀与深邃思考,最后延伸拓展到自身和周围,鼓励学生广泛联系现实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学情分析:

1.经过必修阶段五册教材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作品的能力。
2.鉴于古文晦涩难懂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太浓厚。
3.学生关注较多的是文言文中字词相关的知识,对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理解不深。
4.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很强,回答问题主动热烈。

教法学法

1.诵读法—因声求气、走近作者。
2.探究法—由浅入深、领会内涵。
3.合作学习法—尊重主体、培养能力。
4.多媒体演示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原纳函意气仇雠抑逸豫”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伶官序少牢从事宗庙”等相关的文化常识。
2.了解”序”以及作者的生平.
(二)情感与价值目标
1.理解“满招损,谦得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意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2.通过体验庄宗的“壮”与“衰”的气势和情感,用古代“人事”鉴今人生活,明确个人的习惯品质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作用。

教学重点:

1.后唐庄宗为政由盛到衰的教训。
2.理解文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发掘文中名言警句的启示意义和时代内涵。
一、导入

图片中的这些演艺明星相信同学们都很熟悉吧!是的,他们用自己精彩的表演,把快乐带给了千家万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说不定其中还有你们的偶像呢。那么大家知道这些演艺明星在古代的称谓吗?对了,就是“伶”。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国君唐庄宗就特别宠幸伶人,有些伶人还被授予了官职,也就是“伶官”。随着伶官的权势越来越大,他们开始犯上作乱,最终连庄宗自己都死于伶官之手。后唐庄宗宠幸伶人以致国亡身死的结局让后人唏嘘不已,连宋代大家欧阳修在编写《新五代史》的时候,还不忘单独写了一篇《伶官传》,总结教训,告诫当时的统治者。本文就是《伶官传》前面的序,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教师板书:伶官传序

关于“序”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是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于读者理解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识作者

欧阳修,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幼年丧父,出身寒微,由母亲亲自教学,因家贫,不具纸笔,用荻画地作书。历史上,他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金石学家。与宋祁等合写了《新唐书》,又自撰了《新五代史》。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如“三苏”父子、王安石、曾巩等都是出其门下。

二、课前预习检测

1.正确解释加点字词。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及凯旋而纳之
函梁君臣之首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此三者,吾遗恨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白话文。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三、分析探究

1、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
师问:第一段出现了哪些句末语气词,有何特点?
生答:有“呜呼哉矣”等,它们都是表示强烈感叹语气的词语。
师问:作者因何感叹?
生答:庄宗得天下又失去天下。
师:很好,作者感叹于庄宗的得而复失,个中的心情应该是沉重的、惋惜的,希望大家能把这种悲叹的感情色彩在朗读中体现出来,好吗?
(学生再次集体朗读)
师问:作者是如何理性看待庄宗亡国的这段历史的呢?
生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师:很好,虽然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作者的心情是惋惜的,但他还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庄宗亡国的原因,这也是一位史学家编修史书时的正确态度。
2、学生集体朗读二三两段。
师:二三两段紧扣上文的论点进行论述,叙述了庄宗由得天下到失天下的具体经过。
(学习任务分解,安排如下)
第一学习小组:概括庄宗是如何“得天下”的。
第二学习小组:概括庄宗是如何“失之”的。
第三学习小组:从论证方式的角度总结这部分的写作特色。
第四学习小组:仔细揣摩语句中蕴含的感情,然后做示范朗读。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

得天下:受父三矢负而前驱凯旋而纳
失天下: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士卒离散不知所归
师问:第一小组同学们,设想你是意气正盛时的庄宗,你会是什么心态?
生答:可能会有唯我独尊、忘乎所以之感吧。
师问:难道没听过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告诫么?
生答:安于享乐,而不居安思危,这也许就是人性吧。
师问:第二小组同学们,设想你是仓皇逃亡时的庄宗,你又是何种心情?
生答:肯定是悔不当初啊!
师问:那你最想对第一小组同学们说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作答)
生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第三组同学作答
明确:对比论证
第四组同学范读
师问:庄宗得天下的经过可以用文中哪一字概括?失天下呢?
明确:“盛”与“衰”
师:刚才第四组同学们情感把握很到位,前半部分写得天下之“盛”,所以诵读是语调需激昂嘹亮一些;后半部分从“及仇雠已灭”开始,语调要重新转为悲叹、惋惜。
(学生集体朗读)
3.学生集体朗读第四段
师问:本来行文到第三段,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应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写第四段?
明确:
再次强调庄宗亡国的历史教训,深化了思想内涵。
.
突出该教训的普遍意义,借古讽今.
四.合作交流(投影)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一句,结合自己或身边的事例发表见解。

明确:商纣王
唐玄宗
网瘾少年
投机商人
腐败官员

五、课后作业

文章的名言警句蕴含的道理其实大家都懂,但最困难的是践行,请大家就如何践行这个问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200字。

伶官传序教案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⒉介绍“序”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⒉质疑解难
⒊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具体分析
㈠中心论点
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明确: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⒉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中心论点
探讨:
①为什么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
明确:强调“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②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明确:例证法――后唐庄宗
“得天下”之“盛”→天下豪杰莫能争
对比论证
“失天下”之“衰”→身死国灭天下笑
引证法――《尚书》
㈡具体论证
⑴导入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⑵析“得天下”
a、课文是如何表现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武。
明确:“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忧劳可以兴国”﹤“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b、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c、小结
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终得天下,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⑶析“失天下”
a、庄宗“好俳优”,一些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致使“群臣愤激,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贿赂交行”,最后终于众叛亲离,不可收拾。课文怎样写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惨情景。
明确:“仓皇东出”
“逸豫可以亡身”﹤“士卒离散”
“泣下沾襟”
b、小结
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灭。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运,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评曰:“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唏飒,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
㈢结论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应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写第四段?
明确:引出教训,借古讽今
①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②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课文小结
本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叙事生动形象,精警有力;抒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明茅坤《唐宋八十家文抄》卷七十一评:“这等文章,千年绝唱。”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卷十四评:“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

高一语文教案:伶官传序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1.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三、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找出文中名句。

①满招损,谦得益。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找出文中观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熟读课文。

四、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1.补充注释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②函梁君臣之首。

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2.词类活用: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动词→使动。

亡,使……亡,动词→使动。

②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名→状语。

③仓皇东出。

东,向东,名→状语。

3.句式(被动句)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联系已经学过的《六国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解答课后练习四。

二、分析论证结构。

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

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义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从而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

三、分析史论的特点。

任何一种文体都会不断发展变化,史记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论,指史家在史传后所写的一段评论性文学,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中》中的“赞曰”等。后来慢慢扩大到凡是就史实生发议论的,文章均称为史论。

从本文及以前学过的《六国论》等文可看出史论的特点:

1.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2.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3.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

4.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段

2.积累相关词语。

附: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1.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三、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找出文中名句。

①满招损,谦得益。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找出文中观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熟读课文。

四、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1.补充注释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②函梁君臣之首。

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2.词类活用: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动词→使动。

亡,使……亡,动词→使动。

②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名→状语。

③仓皇东出。

东,向东,名→状语。

3.句式(被动句)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联系已经学过的《六国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解答课后练习四。

二、分析论证结构。

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

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义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从而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

三、分析史论的特点。

任何一种文体都会不断发展变化,史记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论,指史家在史传后所写的一段评论性文学,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中》中的“赞曰”等。后来慢慢扩大到凡是就史实生发议论的,文章均称为史论。

从本文及以前学过的《六国论》等文可看出史论的特点:

1.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2.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3.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

4.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段

2.积累相关词语。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与、归、易、告、虽”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讲析课文:

1.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一篇史论)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找学生翻译此句并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概括:盛衰在于人事。

3.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依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与如何失天下的内容。

4.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找同学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6.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7.从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8.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明确: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9.小结:这一部分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10.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本文是从序文的角度命题的,《六国论》《过秦论》是从史论的角度命题的,如果也从史论的角度给本文命题,而且也有一个“论”字,怎样改好?

如:《兴亡论》等。

七、本文语言特点。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时注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课后练习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