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秋游北师大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17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秋游北师大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秋游北师大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秋游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简单问题,学习连减计算的过程。
2.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地进行100以内的连减计算。
3.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连减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进行100以内的连减计算。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秋天到了,天高云淡,正是出游的好时节。同学们喜欢秋游吗?(喜欢)
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情境图。
师:看!同学们出去秋游的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这条船可以坐90人。
·有两队,一队有45人,一队有25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准确。你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一共有多少人?
生2:船上能坐得下这两队人吗?
生3: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
……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梳理,并组织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没有出现教材中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设计意图:用学生生活中喜欢秋游的话题引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数学信息,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乘船问题。
师:是啊,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呢?你们觉得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可以从90个座位中先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就是船上剩下的空座位数。
生2:可以先求出两队一共有多少人,再从90个座位中减去两队的总人数,就是船上剩下的空座位数。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现在就请同学们尝试自己列式,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算法。
师:哪位同学愿意汇报一下自己是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我是从90个座位中先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90-45=45(个),45-25=20(个),所以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
·我也是从90个座位中先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但是我的算式是90-25=65(个),65-45=20(个),所以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
·我是先算出两队的总人数,然后用90一次减去两队的总人数,就是船上的空座位数:45+25=70(人),90-70=20(个),所以船上也是还有20个空座位。
师:刚才大家用不同的算法得出了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这些算法都是正确的。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用竖式计算的过程。
请不同算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书。
师:从90中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可以写成一个算式为90-45-25=20(个)或90-25-45=20(个),这样的算式叫连减算式,计算连减算式一般从左往右计算,竖式的写法:
9
0
-
4
5
4
5
-
2
5
2
0

9
0
-
2
5
6
5
-
4
5
2
0
【设计意图:不同算法的交流,使学生认识算法的多样化。竖式计算是大数计算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2.乘车问题。
师:同学们之前的表现非常棒!解决了乘船时的问题。如今啊,同学们的秋游就要结束了,要乘车返回学校。
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乘车返回学校”情境图。
师: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你能算出还有多少人没上车吗?自己试一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尝试解答后小组内交流解法,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的写法。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连减的意义,及时巩固连减算式的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整理与归纳的学习习惯和意识。】
教学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好习惯,体会收获的成功和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秋游
90-45-25=20(个)90-25-45=20(个)
9
0
-
4
5
4
5
-
2
5
2
0
9
0
-
2
5
6
5
-
4
5
2
0
答: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

编辑推荐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买文具北师大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买文具北师大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买文具北师大版

教学内容:
买文具。(教材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10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实际情境中认识10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课件、人民币票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呀,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也来了,他们也想和我们一起去商店买文具。你们高兴吗?(高兴)
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购物时要用到人民币,我们都要爱护人民币。但是我们也不可以盲目地崇拜金钱,因为“金钱不是万能的”。
【设计意图:教学之初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并能正确看待金钱,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二、探究新知
1.认一认,填一填。
师:要想购物就离不开人民币,你认识图中的人民币吗?能完成填空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插图。
学生能够认出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这些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看出人民币的面值的。
结合生活经验及图片,完成填空,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师:瞧,淘气和笑笑跟我们一起来到了文具商店。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0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能自己买文具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最上面的插图。
师: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用你手中的人民币票样,演示给大家看看。
学生可能会说:
·我想直接给售货员一枚1元的硬币或一张1元的纸币,这样比较简单。
·我可以给售货员2张5角的。
·我可以给售货员10张1角的,因为1元=10角。
·我可以给售货员1张5角、1张2角和3张1角,这样加起来也正好是10角,就是1元。
……
师:同学们的付钱方式真多。实际生活中,我们这些付钱的方法都是可以的。
3.用1元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师: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没有正好足够的零钱,就需要付整钱后再由售货员找回零钱。这样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如果用1元钱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同学们算一算,一会儿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生1:1把尺子8角,1元等于10角,减去买尺子的8角,还剩2角,所以就应该找回2角。
生2:算应找回的钱数,就是计算剩下的钱数,应该用减法计算,所以1元-8角=2角。
师:是啊,就是这样用减法计算应找回的钱数,或者说找回的钱数与买东西用去的钱数和正好是付出的钱数。
4.和同伴说一说: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
师:如果你有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呢?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然后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
·我可以买1把尺子和1个练习本。
·我可以买2块橡皮和1把尺子。
·我可以买2支铅笔。
·我可以买1支铅笔,2个练习本和1块橡皮。
……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只要你们所用的钱正好是1元,不能多不能少,就说明你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创设的实际购买文具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购买同一种物品可以有不同的付钱方式,同样多的钱也可以买到不同的物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记忆1元=10角。】
三、教学总结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买文具
1元=10角1角=10分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案:买文具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买衣服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买衣服北师大版

教学内容:
买衣服。(教材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
2.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3.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
难点: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课件、人民币票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去哪转转吗?今天我们一起去服装店看看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长袖上衣的价钱是26元,短袖上衣的价钱是31元。
·我知道了一套连体衣的价钱是41元。
·我知道一条裙子的价钱是23元。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获得的信息真不少!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买衣服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学习较大面值人民币的计算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1.认一认。
师:你认识这些面值的人民币吗?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教师依次出示100元、50元、20元、10元面值的人民币样张,让学生回答问题,介绍自己能认出这些人民币的依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为下一环节探究不同的付钱方式奠定基础。】
2.妈妈买一件短袖上衣,可以怎样付钱?
师:如果妈妈买一件短袖上衣,可以怎样付钱呢?用你手中的人民币票样摆一摆,然后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用人民币票样讨论付钱的方式,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付钱方式后,组织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
·我拿1张20元,1张10元和1张1元,一共是31元。
·我拿1张20元,2张5元和2张5角,一共是31元。
·我拿3张10元和5张2角,一共是31元。
……
只要学生说的符合生活实际、是正确的,教师就要予以肯定。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师:你还能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后,可以当场引导学生回答;有难度的就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探究解决,或给予适当的提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富有现实性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北师大版
师:学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买衣服
1张20元,1张10元和1张1元,一共是31元。
1张20元,2张5元和2张5角,一共是31元。
3张10元和5张2角,一共是31元。

二年级数学上册《买文具》教案新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买文具》教案新北师大版

买文具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购物情境,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经历购物过程,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积累购物经验。

3、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使用价值,懂得要爱护人民币。

教学过程

1、教科书呈现了小面额的各种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进行换算的十进制关系。

2、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这个问题主要目的是在解决如何付钱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元与角之间的关系。同时,使学生根据“1元=10角”这一关系,体会1元可以用不同的角币来组合,进而体会购物时付钱方法的多样化。

3、用1元买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通过探究买尺子的活动研究如何找钱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人民币,进一步体会不同面值人民币的换算,同时,体会“1元=10角”也是找钱的根据,并体会减法在购物中的应用。

4、和同伴说一说,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主要巩固“1元=10角”,使学生体会1元的使用价值。上面这些活动都仅仅围绕“认识人民币”而展开,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认一认,填一填

教学时,教师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1)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教师可以利用附页1中的人民币模型或提供一些真实的小面额的人民币,请学生认一认,把认识的人民币在小组里介绍一下,然后认真观察人民币上都有什么,说一说自己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别这些人民币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人民币的材料,大小,颜色,图案及文字,使学生能准确、迅速地辨认各种小面额人民币。

学生对小面额的人民币比较熟悉,说出币值并不难,但是对上面的一些字和图案可能不认识,如贰、国徽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适当讲解。教师可以指出:“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小朋友要爱护它们,不要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更不要损坏人民币。”

(2)认识元、角、分

在学生认识了小面额人民币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对人民币进行分类。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按照材质分为硬币和纸币,第二种是根据面值把5元、2元、和1元分为一类,5角、2角和1角分为一类,5分、2分和1分为一类。

结合第二种分类的方法,教师可以讲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兑换活动,让学生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再利用真实的人民币进行兑换,教师拿出1元,学生拿出10张1角。也可以同桌的两个人开展这样的兑换活动,使学生直观地看到1元=10角,1角=10分。

6、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买东西找钱是日常购物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类问题基本的思路是:付出的钱-物品的价钱=找回的钱。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上的问题独立思考,寻找结局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购物经验在小组内说一说,再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快乐的动物》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快乐的动物》教案

教材分析:

《快乐的动物》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六节内容,“倍”是小学数学教学比较抽象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概念,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本节是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事实上,“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同时,由于“倍”的概念建立和解决倍数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把初步解决倍数问题列入本节课的目标之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和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但“倍”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主动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目标:

1.在比较小动物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圆片学具、练习本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孩子们,今天森林里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瞧!小动物们多开心,多快乐啊!这节课让我们和快乐的动物们一起走进数学王国,探索新的数学奥妙!

2.请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快乐的动物》。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二、探究新知

(一)搜集整理数学信息。

1.孩子们,赶快走近可爱的小动物们,看看它们带给我们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独立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

2.快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汇报找到的数学信息,其余同学手势判断。

3.谁能把我们刚刚找到的数学信息记录下来?指名白板上整理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寻找、整理数学信息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画一画、圈一圈,初步认识“倍”。

1.小猴和小鸭来向大家打招呼啦!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们请到你的练习本上吗?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它们?独立思考。

2.把你的想法悄悄告诉老师。

3.快行动吧!注意,让它们各站一排。一名学生独立在白板上画,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一周,寻找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4.展示交流学生作品,学生自己介绍作品,引导学生完整表述:“我用什么来表示什么”。

5.仔细观察学生作品,比一比小松鼠和小鸭的数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独立思考。

6.指名汇报自己的发现。

预设:小鸭比小松鼠多或小松鼠比小鸭少。

小鸭子比小松鼠多4只或小松鼠比小鸭子少4只。

6能分成3个2。

7.你能圈一圈,分一分,让大家一眼就看出6能分成3个2吗?学生独立尝试,圈一圈,分一分,指名白板上圈一圈,分一分。

8.说说你是怎么想到把小鸭子2只2只分的?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9.孩子们,你们真像一个个小小数学家,这么快就发现了6只

里面有3个2只,因为6里面有3个2,在数学王国里,我们就说6是2的3倍,也就是小鸭只数是小松鼠的3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倍”的认识。板书知识课题。

10.你能用算式表示6只小鸭和3只小猴之间的这种倍数关系吗?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尝试列出算式。

11.指名汇报算式。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12.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

13.温馨提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商后面不写“倍”。赶快把这个小知识再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三)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

1.体会一倍数相同,倍数不同,结果不同。

孩子们,其它小动物已经等不急了,瞧!谁来啦。出示小鸡。想一想,我们刚刚是怎样研究小鸭只数和小松鼠只数的倍数关系的?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出先画一画,再圈一圈,并列算式表示。

你能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看看小鸡只数和小松鼠只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倍数关系?

学生独立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指名白板上完成。

学生完成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

孩子们,都是和小松鼠比,可是,为什么刚刚我们说小鸭只数是小松鼠的3倍,现在小鸡只数又是小松鼠只数的4倍呢?学生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自己的想法。

小结:原来比的对象不同,倍数就不同。

2.体会一倍数不同,几倍数就不同。

孩子们,紧张了半天,我们来放松放松,一起做个小游戏吧!

学生明确游戏要求。

摆一摆。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你摆的积木是孔雀摆的3倍吗?学生圈一圈。

你能用算式表示吗?学生独立列算式。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接着玩下去,你敢吗?如果要求你摆的块数是孔雀的8倍,该摆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孩子们,刚刚小鸭只数也是小松鼠的3倍,为什么都是3倍,鸭的只数是6只,孔雀摆的积木却是3块呢?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内交流想法。指名汇报。

小结:一份不同,3份就不同,比较的时候不能只看倍数,还要看一份是多少,一份不同,几份就不同。看来一份真的很重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有活动经验,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实现方法迁移,同时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

三、巩固应用:

过渡:让我们用数学家的眼光走进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小鸟的意见你同意吗?(判断)蜻蜓只数是蝴蝶的2倍

明确题目要求。

你同意吗?说说自己的想法。

修改小鸟的说法。蜻蜓只数是蝴蝶的3倍。

2.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教材71页第2题)

寻找数学信息。

独立画一画,并列式计算。

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

3.画一画,填一填。(教材第72页第3题)

明确题目要求。

独立画一画,填一填。

指名汇报。

4.动动脑,想一想。(教材72页第5题)

找数学信息。

填一填,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独立提出问题,组内交流。

四、课堂总结:

1.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板书设计:

快乐的动物

——“倍”的认识

小鸭的只数是小松鼠的3倍。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新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新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的活动,体会在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着重理解“平均分”,为学习除法打下基础。
2、注重学生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经历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
教学难点:发现、经历多种分法的操作过程。
教学准备:挂图、每人20个圆片或者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谈话: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摘桃子,俩人合作摘了8个桃子,回来后,开始分桃子。
2.板书课题
二、问题探究
1.同学们帮他们想一想,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吃几个好呢?(猴哥哥吃几个?猴弟弟吃几个?)
2.磁性黑板并贴上8个桃子图片。
师听汇报后根据学生说的板书:
3.评价:同学们的分法都有道理,日常生活中我们分东西时常会碰到分得一样多和不一样多的事物。刚才分的这几种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公平呢?
板书:同样多
4.请学生分小棒,老师巡视,指导。
5.出示“小猫分鱼”,要求分得同样多,
6.出示小狗分骨头,老师相机指导,平均分=分的同样多.
三、体验感悟
3题师问:
一个奥运会标志须要几个圆环。这些圆环可以拼几个五环。
2.师出示8本本子奖给近阶段表现好的同学4位,第二次9本本子奖给上课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同学(4名)请全班同学帮老师想想平均每人可以分几本?还剩几本?
针对(2)题,问:剩下的1本还能不能再分?
四、实践应用
1.试一试第5题,飞走了一半后,还剩几只?
一半是什么意思。一共有几只,这里的一半是几只,还剩的一半是几只。
2.下课后,请同学们
细心观察,找一找生活中平均分的事物,和你的家人,朋友说一说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
分桃子
一样多、同样多、平均分
1.8个桃子分给2个猴子,每个猴子分(4)个桃子
2.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每只小狗分到(6)根骨头

分苹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2、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
教学重点:进一步领会等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挂图、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谈话:淘气家里来客人啦,妈妈拿出了一些苹果招待客人,要淘气把苹果分一分.
2.板书
二、问题探究
1.出示12个苹果图片和4个盘子图片贴在磁力板上。
2.问:看到了什么,能帮淘气分一分吗?
3.老师收走盘子,问:现在没有盘子了,还可以怎样把这些苹果平均分呢?
A老师巡视,指导。
B老师边听汇报边板书:
12个苹果,每个盘放()个,需要()个盘子。
三、体验感悟
尝试第1题
你还发现了什么?
基本练习
试一试第2题,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四、实践应用
试一试第4题
1.出示做操图
2.还可以怎样排?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
分苹果
平均每个盘子放3个
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放6个盘子

分糖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并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而且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黄豆一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一、参加生日聚会,唤起“主角”的意识。
一上课,我就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
然后,我很神秘的告诉他们:“今天呀,是老师的生日!”接着说:“我买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我的生日Party,好不好?”
等他们稍微安静,我就为难地说:“可是老师今天太忙了,你们能不能帮帮老师?老师想摆六桌,你们能不能帮我把这些好吃的东西(同时在电视上出现这些小吃的数量:柑桔42个、果冻34个、花生95颗、糖果100颗、板栗49个、饼干72块)都平均分成6份?”出示课题“分食品”。接着,我让他们小组自由选择想帮老师分的东西,小组长到讲台前领取要分的物品。
二、问题探究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该如何将手中的物品平均分成6份,然后请一个小朋友来分,小组长做好记录,看哪一组分得又好,又快。
学生开始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分一分。分完后,进行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各个小组长汇报小组分的情况,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分。要鼓励学生分法的多样化,并评价哪个小组做的较好。
三、体验感悟
讲述:大家都留意到了每张桌子上都摆了黄豆,是不是有点奇怪吧?我们老家有个习俗是:要在生日那天吃黄豆。所以我为大家准备了黄豆。在吃黄豆之前,我拿黄豆来跟大家玩个游戏,好吗?
玩游戏之前,跟学生讲清楚游戏规则:小组内派个小朋友抓一把黄豆,然后拿这一把黄豆来分,如果能平均分成2份,得2分;如果还能分成3份,再得3分;如果还能平均分成4份,再得4分;一直分下去,能分成几份,就再得几分;看哪一组得分最高。
学生开始活动。完成后将他们的分数打在准备好的表格里,在电视机里呈现出来。都做完后,让学生根据打出来的分数,判断哪一组获胜,然后给获胜组奖励。
四、实践应用
五、小结
讲述:在老师的生日Party上,玩的开心吗?
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学到了什么?是怎样学到的?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
分糖果
第一组
姓名
姓名
姓名
姓名
姓名
1次

分香蕉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在具体环境中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算式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你们知道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吗?出示智慧老人画面以及挂图
谁能把这幅图意说给大家听.
2.板书
二、问题探究
1、通过看图,同学们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把12个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多少?
同学用小棒代表香蕉分一分.
2、谈话:把12根香蕉分成2份,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法的运算符号是÷读作:除以
(把12分成2份怎样列式?为什么等于6?
如果把12平均分3份能用除法表示吗?)
3、讲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三、体验感悟
出示18根小棒图片,让学生自己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
组织学生汇报,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二1,2,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新北师大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新北师大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新北师大版

第六单元测量
课桌有多长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呢?
(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2.找一找
(1)认识刻度尺
①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②学生汇报,并试着说一说尺子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③教师补充。
(2)认识1厘米
①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试说,教师纠正。)
师: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同桌互说。)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此端,看图钉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地抽出图钉,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③练一练。
a.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b.找一找: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评。)
(三)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第14页量一量,第15页1,2,3题。
(四)概括总结,拓展延伸
师:如果以厘米为单位去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去量特别远的距离,你们觉得方便吗?因此,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作单位,就很不方便了,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新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新北师大版

数松果(5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体会口诀的优越性。
2、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复习准备。出示下面各题,指名口算,并把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
3+3+3=2+2+2+2+2=4+4+4+4=7+7=
二、学习新知。
1、创创设数松果情境,导入新课。
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1)看着主题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2)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那可以怎样数呢?
①1,2,3,4,…1个1个地数。
②5+5,10+5,15+5,20+5,……连续加5算出得数。
③5,10,15,20,…5个5个地数。
(3)大家的数法真多,你喜欢哪一种数法?为什么?
(4)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
生答师板书:1×5=52×5=103×5=154×5=20
5×5=256×5=307×5=358×5=409×5=45
(5)你知道这些算式表示的意义吗?
(6)刚才我们根据松果的排数,写出了这些乘法算式。看着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想法?(算式和得数都有一定的规律。)
(7)你能记住这些算式吗?动脑筋想想,然后4人小组商量一下,看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学生讨论。)
(8)利用口诀顺口、方便。1个5是5,为了记起来顺口,编成口诀是:“一五得五”。你们能编出下面的口诀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先看图数一数有几个5,再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编制口诀,组织汇报,教师将相应的口诀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巩固练习。
(1)教师和学生对口令记口诀。
(2)任意两小组“开火车”背口诀。
(3)同桌一人说口诀,另一人口答相对应的两道乘法算式。
(4)自由读口诀,比一比,谁能最先背出口诀。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进步?
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问题可以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
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1、结合“摆筷子”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编制2的乘法口诀,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利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在家里会做家务吗?(投影仪出示主题图)
2、星期天,家里来了好多客人,爸爸妈妈都忙着招待客人,烧菜、做饭,小明也过来帮着做家务活,你们看小明在做什么呢?
3、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做家务(摆筷子)”这一情境来学习2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做家务)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看图说一说。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摆碗筷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说,再汇报。)
(2)请同学们看看小明是怎样摆筷子的呢?你们能帮助小明把其余的筷子摆好吗?
2、摆一摆,数一数。
(1)请每位同学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想一想:共要摆几次。(9次)要求边摆边说: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
(2)学生自己动手摆,边摆边说。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帮助,请个别同学示范。)
(3)你摆了几双筷子?共几根?你是怎样数的?
(4)比一比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数:1,2,3,4,…,18根;有的学生两根两根跳着数:2,4,6,8,…,18根。)
先让每个学生看着摆的小棒与同桌互相说,然后全班闭着眼睛说,小组内说,个别说。
3、填一填。(用小黑板出示这个表格)
几双筷子123456789
几根筷子24
(1)观察思考。这个表格表示什么意思?
(2)试一试。独立把书上的表格填完整。
(3)你填的数是几?为什么填这个数?说说你的算法。
4、试一试。
(1)根据表格写乘法算式。
①1双筷子2根也就是几个2?(1个2),那么1个2是2,用乘法算式表示,你们会吗?(同桌交流、汇报。老师板书:1×2=2。)
②2双筷子呢?(2个2)2个2是4,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又是怎样的呢?
(交流、汇报。老师板书:2×2=4。)
③同学们很聪明,那你们能根据表格写出3双、4双、5双……9双所对应的乘法算式吗?
(2)根据乘法算式,编一编乘法口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学了5的乘法口诀。想一想,5的乘法口诀是怎么编的呢?你们能根据这9个乘法算式编出对应的2的乘法口诀吗?(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3)交流订正。让个别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其他小组同学补充,根据学生的回答按顺序写出乘法口诀。
(4)学生齐读乘法口诀。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2的乘法口诀”;仔细观察,同桌讨论“2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学生口述发现的规律,老师用彩色粉笔圈注。)
5、读一读、记一记。
(1)按顺序齐背。
(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口令。
(3)教师指表格中任一组信息,学生说口诀。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游戏(对口令)。两道乘法算式与一句口诀对。如,2×3,3×2,对口诀二三得六。
2、圈一圈。观察这些圈起来的数,你发现了什么?没有圈起来的数呢?
3、比一比,看看谁最棒!每一个同学先独立完成第15页第3题。
4、综合拓展题(15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请小朋友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需要几个轮子(3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交流活动,体会记忆的策略,培养数感。
3、会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教学重难点:探索、编制、掌握2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坐过三轮车吗?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三轮车与车轮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习“3的乘法口诀”好吗?
2、板书:3的乘法口诀。
3、1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2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呢?3辆呢?……9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呢?
二、直观操作,解决问题。
1、画一画、说一说。
(1)你们能在这张草稿纸上通过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果一个方格表示一辆三轮车,在一个方格里,你准备画几个小圆圈代表它的轮子呢?请同学们来画一画。(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2)同学们,同桌能互相说一说“2辆车有几个轮子吗?3辆车呢?……9辆车呢?”
2、填一填,议一议。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页,每个同学都动笔把“填一填”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学生动手填,教师加强巡视。)
(2)“需要几个轮子”的答案,都可以从这张表格中找到。究竟需要几个轮子,取决于有几辆三轮车。
(3)小组讨论一下,从这张表格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4)小结:轮子随着车辆的增加而增加;每多1辆三轮车就要增加3个轮子。
三、利用表格,编制口诀。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页,利用“表格”,独立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
(1)请同桌同学互相交换课本,互相检查,再读一读,看口诀编得顺不顺口。
(2)展示一位学生所编的乘法口诀,让大家再读一读。
2、乘法口诀会帮助我们做乘法运算,所以要把3的乘法口诀记牢。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有什么好办法?
四、加强练习,熟练口诀。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7页,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2、完成“练一练”的第3题,同桌进行“过河”比赛。
五、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请大家都来欣赏第17页的“数学故事”,谁看懂了这个故事,并愿意说给大家听?
六、总结收获,体验成功。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谁愿意来说一说?
小熊请客(4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结合“小熊请客”的具体情境,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掌握4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用口诀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小朋友,喜欢看动画片吗?那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片吧!
2、课件出示:小朋友们,你们好!我的生日马上就要到了,那一天,我想请大家吃果子串。可是我一个人忙不过来,你们能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帮帮忙?我想给每桌小朋友串9串果子,每串请串4颗。
二、探究新知。
1、小熊想把4个红果串成一串,那么2串有多少个红果呢?3串、4串……9串分别有多少个呢?你能用所学的方法列式解答,并编出乘法算式吗?
(1)独立思考,填写表格。
红果有几串123456789
红果有几个
(2)小组交流填表结果和自己的思路。
(3)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2、板书算式和口诀。
3、帮助了小熊,你感到开心吗?
4、请仔细观察你们串的果子,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5、你们会看着果子提问了吗?能不能把问题解决了?请四人小组试一试!
6、请2个四人小组来汇报活动成果。
7、谁来评一评,他俩说得怎么样?如果你们四人小组说得跟他们一样棒,请你送给自己一些掌声!你们小组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你帮助了别人,你感觉怎么样?
8、你有信心把个表格填对吗?给你3分钟时间。填好的小朋友,请你想一想,你是怎样知道答案的?(用数的,用加法,用乘法。)
9、你们都很棒!看到这个表格,你能猜到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什么吗?(板书:4的乘法口诀)有没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出4的乘法口诀?请打开书20页动手试一试。
1×4=一四得四
2×4=二四得八
3×4=三四十二
4×4=四四十六
4×5=四五二十
4×6=四六二十四
4×7=四七二十八
4×8=四八三十二
4×9=四九三十六
10、小熊也把口诀写出来了,你们写的跟它一样吗?请你大声读出来。
11、谁来说说,编这些口诀时,你是怎样想的?
12、请你把4的口诀读给同桌听,看谁能最快把乘法口诀背出来。
13、谁记得这些乘法口诀?然后抽2至3人背一背。
14、小朋友,你们观察这些口诀,相邻两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联系?
相邻两个口诀之间相差4。
15、你打算怎样记住这些口诀?(让学生讨论并汇报)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记忆口诀。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背好了请同桌互背;师生对口令;小组选代表比赛对口令,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请你想一想,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
3、“练一练”第1题“连一连”。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4、“练一练”第3题。
此题也应先让学生弄懂图意,再独立填写算式,说说自己列算式的思路和算式的含义。
5、“数学游戏”先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小组合作找出复数的规律,按规律走出迷宫。
四、巩固练习,深化应用。
1、看图,想一想,填空。
一辆汽车有()个轮子,乘法算式:______或_____。口诀:_________
二辆汽车有()个轮子,乘法算式:______或_____。口诀:_________
三辆汽车有()个轮子,乘法算式:______或_____。口诀:_________
四辆汽车有()个轮子,乘法算式:______或_____。口诀:_________
2、实际应用
有4条船,每条船只能坐4人,有15名学生能坐下吗?
□×□=□(人)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回家路上(2~5的乘法口诀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2-5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2~5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口诀解决数学问题,熟练掌握口诀。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展现信息。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动物学校去看一看(出示主题图)。真巧,正好赶上小动物们放学。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蹦蹦跳跳地往家走。
1、仔细看图,你能把看到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吗?
2、自己在下面练习说一说。
3、同桌互相说一说。
4、指名说。
二、利用信息提出问题。
1、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小组合作写出所提的问题看哪一小组提的问题最多,同时找一组学生到黑板上书写所提问题。
船上有几只小动物?4×4=16(只)
河里有多少条鱼?3×4=12(只)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5×3=15(只)
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多花?2×6=12(朵)
岸上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3×3=9(只)
3、同学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会解答吗?
三、运用信息解决问题。
1、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看哪个小组解决的问题最多。
2、你解决了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3、有没有不会解决的问题?
4、同桌合作,你问我答。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基本应用。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中的1~3题。
(第2题组织学生交流时,让学生讲清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列出算式。)
2、拓展应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室,你能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请你喜欢的同学帮你解答问题。
(引导学生应用口诀解决现实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也便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口诀,自觉地记忆口诀。)
五、走出课堂,感受数学的价值。
1、在我们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在商店中你留心看就会发现很多的乘法问题。
2、出示一箱酸奶,谁能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下课后,请同学们走出教室,到我们的教学楼内找一找、到操场上找一找;放学后,我们走出校园到大街上找一找、到商场中找一找……你一定会有许多欣喜地发现。
练习三(复习2~5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通过1~5的乘法口诀和1~5乘法口诀以内两个数相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能发现其中积相同的部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创设情境,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竞争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发现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能发现其中积相同的部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2~5的乘法口诀。
1、口算。
2、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提供数学信息。
(1)老师星期天去超市,观察了一些商品的价格,请同学们看。(老师边往黑板上贴图片,边让学生说出图片上商品的名称和价钱。)
(2)这样贴,好不好?为什么?那应该怎么办呢?谁能帮帮我?
(把它们整理整理,归归类。)
(3)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对贴在黑板上的图片进行整理。
2、提出数学问题。
(1)看着黑板,同学们能提乘法问题吗?
(2)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二、游戏。(采用比赛形式)
1、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桌相互检查。
2、集体交流、反馈。
3、评一评:哪个小组完成最好,并给这个小组一颗星星。
4、请小朋友说说怎样读表内乘法。
5、对口令,同桌相互提问。
6、卡片抢答。(完成练习一第2题)
三、数学活动。
1、出示卡片,用“开火车”的形式,说出乘法口诀。
2、找朋友,用数学语言描述题中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汇报成果。(完成第3题)
四、游戏。
1、谁能说说青蛙的形状。
2、播放歌曲《数数歌》片断。
3、独立填写第4题。
4、小组相互检查。
5、集体交流反馈。(完成练习一第4题)
五、找座位。
1、“摘果子”活动,将算式写在卡片后,让学生扮演小动物上台“摘果子”。
2、对号入座。悄悄的坐上,然后说明原因。
六、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谁的得分高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谁的得分高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掌握连加运算的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养成工整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3.养成发现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
难点:利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套圈游戏吗?老师告诉你们,淘气和笑笑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他们进行一次套圈比赛,想知道他们的比赛成绩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及成绩统计表。
师:这是淘气和笑笑进行套圈比赛的成绩记录。观察这张表,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30分,第三次得41分。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笑笑第一次得23分,淘气第一次得分比笑笑高。
·淘气第二次得30分,笑笑第二次得44分,笑笑第二次得分比淘气高。
·淘气第三次得41分,笑笑第三次得29分,淘气第三次得分比笑笑高。
·淘气有两次得分超过了笑笑。
……
师:同学们发现的数学信息真不少。还有同学们看出了淘气有两次的得分超过了笑笑,真细心!
【设计意图:由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套圈比赛)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表格描述数学信息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式,本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读表,了解、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
1.进行估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他们谁说得对?”对话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对要好的朋友因为比赛的输赢发生了争执,你觉得他们谁说得对呢?为什么?
生1:淘气说得不对。虽然他的确是有两次都比笑笑得分高,但不能因此就说淘气肯定获胜。因为淘气的总分不一定比笑笑的总分高。
生2:笑笑说得很有道理。像笑笑说得那样,淘气两次比笑笑共多2分,而笑笑却一次就多出了3分,当然总成绩是笑笑的高,所以应该是笑笑获胜。
【设计意图: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是需要经常训练的。估算方法本身就是个性化的,通过交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分享他人的快乐,学习更好的估算方法。】
2.尝试计算。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了粗略的比较,觉得笑笑说得有道理,可能是笑笑获胜了。那么到底谁获胜呢?让我们来算一算,看结果是怎样的。先计算淘气的总得分吧!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多种算法:
(1)20+30+40=90
4+1=5
90+5=95
(2)
2
4
+
3
0
5
4
5
4
+
4
1
9
5
(3)
2
4
3
0
+
4
1
9
5
(4)
2
4
+
3
0
5
4
+
4
1
9
5
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算式的基本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三个数连加的竖式以前没有用过,如果交流时计算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提示学生观察:由于这三个数中有一个是整十数,计算时,采取竖式计算和口算结合的方式,比较简单。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淘气的得分是95分,现在大家再计算一下笑笑三次一共得了多少分?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师: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和同桌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通过实际计算和比较发现:笑笑多一分,笑笑获胜。
【设计意图: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互相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多样化。】
三、教学总结
师:这节课一开始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淘气和笑笑套圈比赛的问题。现在,老师提一个建议,下课后,请同学们自由组合(2人、3人都可以),也进行一次套圈比赛。把比赛的情况记录下来,下节课大家汇报一下。
四、板书设计
谁的得分高
24+30+41=95(分)
2
4
3
0
+
4
1
9
5
23+44+29=96(分)
2
3
4
4
+
2
9
9
6

答:淘气共得了95分,笑笑共得了96分,笑笑获胜。

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二导学案(新北师大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二导学案(新北师大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练习二

【学习内容】教材P24—25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加强对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并能灵活运用乘法。

2、进一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能自觉地在练习中把两者有机结合统一。

3、能熟练读、写乘法算式,并加强对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重、难点】进一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能自觉地在练习中把两者有机结合统一。

【学习过程】

回顾要点:

(1)“几个几相加”可以写成简便的乘法算式,乘法算式的意义就表示“几个几相加”

(2)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3)计算乘法算式的积时可以想加法算式。

自主学习:

1、数一数,填一填

方法一:横着数,是()个()相加。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方法二:竖着数,是()个()相加。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2、乘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2读作()

3×2=6

....

....

()()()()

3、照样子画一画。

表示4个2相加:

4×2

表示2个4相加:

表示()个()相加:

3×5

表示()个()相加:

4、动脑筋想一想。

一个文具盒6元钱,如果买8个这样的文具盒需要多少钱?你会列乘法算式吗?你知道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吗?

【当堂检测】——技能拓展应用,搭建晋升平台

1、学生独立完成P23练一练错题改正及整理

【你对你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能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

能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在活动中能积极思考。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买文具》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买文具》教案

上课解决方案教学设计设计说明:

本节课讲的是用竖式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课教学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教学设计从“买文具”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索口算与笔算的方法,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的“有效对接”,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抓住关键,引导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关键问题,适时引导,使学生体会问题的本质。本节课的关键在于把笔算除法的计算步骤、书写格式及商的定位等问题从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中迁移过来。因此,本教学设计在引导学生探究、归纳计算方法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试商的方法及商的定位:除到哪位商哪位,使学生较顺利地掌握商的定位方法,归纳和概括能力也得到培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买文具(一)

情境导入:

今天,淘淘和笑笑带着近期攒下的80元零用钱去文具店给“手拉手”活动中需要帮助的小伙伴买文具。到了文具柜台,他们犯愁了。原来,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助他们算一算怎样买文具吗?

[板书课题:买文具(一)]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为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1)明确数学信息。从情境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如:钢笔每支8元,文具盒每个10元,书包每个20元,计算器每个30元)

(2)提出数学问题。根据获得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如:80元可以买多少支钢笔?80元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

(3)解决相关问题。出示问题: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

明确列式。求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就是求什么?应该怎样列式?

(明确求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就是求80里面有几个20,列式为80÷20)

尝试计算,汇报方法。80÷20等于几?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预设生1:我是利用想乘法算除法计算的。因为20×4=80,所以80÷20=4。

生2:我是利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因为8÷2=4,所以80÷20=4。生3:8张10元,每2张买一个书包,8里面有4个2,所以能买4个书包。

2.探究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1)感受竖式计算的必要性。80÷20由于数据比较小,又都是整十数,我们能口算。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比较大,不能一眼看出商是几,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体会竖式计算的必要性)

(2)探究两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提出竖式计算要求,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80÷20。

(同桌讨论、计算,教师巡视,并选出计算正确和错误的同学各一名,分别板演)

讨论商的定位方法。观察两个竖式,想一想商“4”应该写在哪一位上?

(被除数是80,就是8个十,除数是20,就是2个十,80除以20,就是8个十除以2个十,商是4。4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

强化笔算除法的计算步骤及书写格式。

教师讲解竖式计算步骤及书写格式,学生修正自己的竖式。

(3)探究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提出问题:160元能买几个计算器?还剩多少元?

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注意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性)

指名板演。

交流试商过程,明确商的书写位置。说一说在计算过程中,你是如何试商的?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

(5×30=150,比160小,6×30=180,比160大,所以应该商5,表示5个30,商应该写在个位上)

汇报计算过程。

除数是整十数,计算时,要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16比30小,再看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因为除到了个位,所以5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

3.观察比较,归纳算法。

(1)观察、比较80÷20与160÷30两个算式,你发现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小组内讨论,体会“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看三位的算法”。

(2)归纳算法。(课件出示)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不够除,就看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有余数,余数要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亲身体验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除法竖式计算时商的定位方法,使学生理解、总结出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巩固内化

1.完成教材67页1题。

(学生根据方块图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2.完成教材67页2题。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一说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教材67页3题。

板书设计买文具(一)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观察物体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相对独立的单元,与前面所讲的内容联系不是很大,主要是通过一些观察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从上面、侧面、正面观察到的物体是不同的,并能正确辨认从各个位置看到的物体或图形的不同形状,从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从各个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不同形状有所了解,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日常生活中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一玩的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单元目标:

1、在观察简单物体的实践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观察简单物体的过程,体会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并能直观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知道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难点是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对学困生采取的方法及措施:

1、利用直观的图像为他们建立数学模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

2、采取优带差的方式,建立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学习模式。

单元课时计划:

3课时

教学课题

看一看看一看(一)

课时进度

1

课型特点

新授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2.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从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教学重点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教学难点理解物体正面、侧面和上面的正确含义教学(具)准备若干个长方体形状的实物,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实践

认识正面、侧面和上面

小结

1.认真思考问题,无法确定答案。

2.认真观察讲台。

3.讲述自己看到的讲台形状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4.观察书本上的图画,结合自己的体验,正确完成习题,初步建立自己的空间观念。

1.分组实践观察,兴趣大增。

2.积极讨论、交流,代表发言: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桌子的不同几个面。

3.观察、思考,回答老师提问。

4.认真听老师讲解,结合观察,体会结论。

1.仔细观察,认真听讲,正确理解人为规定:一般朝上的那面称为上面;面对自己的那面称为正面;两侧的面称为侧面。

2.将实物与平面图形相结合,体会对面的理解,正确完成练习。1.引导提问:同学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相同吗?

2.请学生坐在位置上观察讲台。

3.请坐在教室不同方位的同学描述所看到的讲台形状。

4.引导学生完成教材“连一连”的内容。

1.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桌子。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3.引导提问:从不同位置分别看到桌子的几个面呢?

4.总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1.借助实物讲解物体正面、侧面和上面的含义。

2.板书,并指导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猜一猜,激起兴趣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亲自实践体验数学的乐趣

培养合作精神,相互探讨,自行摸索求知

运用到实践,学以致用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看一看(一)一.观察物体二.认识物体的面课后反思教学课题

看一看(二)

课时进度1课型特点新授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能辨认简单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形状。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观察并能识别由几个正方体组成的简单物体。教学难点辨认描述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教学(具)准备几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积木或纸盒)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设计意图情境创设

问题探究

实践应用

小结

1.拿出准备的正方体,按照老师讲台上的模型进行拼、摆物体。

1.观察自己摆的物体,得出:从上面和正面看到的图形能够都是长方形,侧面是正方形。

2.根据结论,很快完成练习题。

3.动手实践,相互交流,小组代表总结

正确地完成练习,学有所获。

1.今天老师要给大家看个图形

2.按照教材中“看一看”中的图形,引导学生拼、摆物体。

1.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拼摆的物体,并说说观察的结果。

2.请学生独立完成“连一连”

3.以小组为单位,用三个正方体搭图形,然后进行观察与交流。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困难时拼摆实物

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动手能力

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增加学习的兴趣

反馈信息适当指导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看一看(二)一.看一看

二.观察物体课后反思教学课题

节日广场

课时进度1课型特点新授教学目标

通过有趣的情景,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继续学习、体会从上面、正面和侧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从上面、正面和侧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教学难点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设计意图情境创设

问题探究

小结

学生看图并回答

积极讲述自己看到的节日广场见闻

生:有多少花盆?

有多少小朋友在跳舞?

有多少人在照相?

。。。。。。

认真思考、计算

展开想象,进一步体会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各个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正确完成连线题

故事导入: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到节日广场去。哪里现在是一片欢腾的景象。小朋友们想不想去啊?

出示情境图。

提问:在节日广场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讲述自己在节日广场中的所见所闻

看这幅情境图,完成智慧老人的要求。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

让学生想象图中小鸟、小狗、淘气所看到的“烈士纪念碑”的形状,完成连线题。

总结本课主要内容,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培养观察能力

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及提问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空间想象力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节日广场

一、节日广场1.四组气球的个数2.表演节目的人数

二.纪念碑前1.小鸟的个数2.碑前小朋友的人数

课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儿童乐园》教案新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儿童乐园》教案新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乘法的具体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让学生对具体情境进行观察、理解和思考,进而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用乘法表示的简便性,从而喜欢数学的运算符号和表示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乘法的含义,学会用乘法算式解答问题。

难点: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质疑。

幻灯片出示果子图,问5盘果子你会算吗?学生口答出示加法算式。10盘呢?15盘呢?让学生在列加法算式的过程中感到麻烦,引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用乘法计算。

2、激趣。

教师由“星期天儿童乐园里的小朋友真多”这一话题引入情境,然后出示主题图中的各部分内容。

3、发问:引导学生就以上画面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我们可以以这几个问题为重点:有多少人乘坐飞机?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划船的有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幻灯片出示主题情境图。

1、活动一。

展示学生所提问题“有多少人乘坐飞机?”

(1)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各自列出算式向教师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2+2+2+2=8(人)。

(3)教师指出:4个2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随后板书:2×4=8(人)。

(4)同桌商量:上面的乘法算式中的“2、4、8”各表示什么?(2表示每架飞机上坐了2人,4表示有4架飞机,8表示一共坐了8人,算式的意思是4个2相加得8。)

(5)由学生发现或教师点拨第二种列式方法,引导学生说说该算式的含义。(也表示4个2相加得8。)

(6)依次出示乘法算式和算式中各部分的各称。

2×4=8(人)

┋┋┋┋

乘数乘号乘数积

(7)让学生说第2个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各称,并自由举例。

(8)学习乘法算式的读法。(猜读、练读。)

2、活动二。

展示学生所提问题二: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各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情况。

(4)伴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相应的加法,乘法算式。

4+4+4+4+4+4=24(人)4×6=24(人)或6×4=24(人)

(5)师生质疑、互动研究。6是从哪来的?(有6节车厢,有6个4人。)4×6表示什么意思?6×4呢?(都表示6个4相加)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都表示6个4相加,结果都是24;乘法比较简便。)

(6)在小组内说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活动三。

展示学生所提出问题之三:划船的有多少人?

(1)学生尝试独立列式,由于初次学写乘法算式,教师应注意巡视指导。

(2)学生展示算式并说明列式理由。

(3)教师应引导学生并全面讲解:算式的意义、两个“3”的不同意义、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算式的读写法等。

4、活动四。

出示“连椅画面”。

(1)提出挑战性问题:连椅上坐着多少人?能用乘法解答吗?

(2)学生观察、思考,小组内展开讨论。

(3)统一认识:连椅上的人数只能用加法求出,而不能用乘法求出。因为每个连椅的人数不一样多。

(4)课件动态演示:前面连椅上的小男孩走到后面,与右边连椅上的小女孩坐在一起。让学生列式解答。

三、巩固应用。

完成试一试中的第1、2题。(独立读题,列式计算,交流汇报,订正答案。)

四、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谈收获或体会。

五、完成其他练习题。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花园》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花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花园》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全体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进一步体会“倍”与乘、除法运算的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看图收集信息、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引导学生看图同学们,你们经常到花园去玩吗?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图,图画上是花园的一角,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发现的多。

二、问题探究

1.理解图意

出示挂图让学生自己看图,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懂图意了吗?根据图一提问题适时鼓励

3.解决问题

三、体验感悟

出示试一试1题:让学生理解图意,自己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

订正结果:16÷4=4

出示2题:笑脸是哭脸的2倍

请画出笑脸

订正结果:

4×2=8(个)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1,2,3题

1题:让学生自己估计,测量,让后填写

2题:先数一数在提问

3题:让学生收集正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五、小结

你在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花园

小鸟是蝴蝶的几倍?24÷4=6

蜜蜂有多少只?4×2=8(只)

红花是白花的几倍?8÷2=4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秋游北师大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