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骑桶者

拾穗者高中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14

骑桶者。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骑桶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骑桶者
教学目标:
1、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
2、了解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教学重点:领会文章内涵
教学难点:“虚构”“事实”“真实”“想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或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骑马、骑牛、骑自行车、孩子骑扫帚、骑木棒,你可听说过能骑桶的人?
二、感知情节,探究主题
1、骑桶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2、你认为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预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性格弱点;交流方式……)
3、走进作者: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被共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作品回眸: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4、了解了卡夫卡和他的几部代表作品,对小说《骑桶者》有新的认识吗?
卡尔维诺对《骑桶者》的解读,认为这是一篇用“轻”来化解“重”的文本。
缺煤、寒冷、乞求,这都是一些沉重的主题;飞翔则是一种轻灵的举动。在这里,“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而且让作品的层次丰富起来。
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
补充资料:
很多人在对卡夫卡有所了解后给他的标签更多的是异化,说他表现的是一种制度对人的异化,而且会举出大量的例子比如说“变形者”“地洞里的人”。然而,我不以为然。西德批评家安得特斯曾如此说:“作为犹太人,他(卡夫卡——引用者加)在基督徒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卡夫卡最初的确是这样——他在犹太人当中也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作为替工人保险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但是在职务上面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就此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卡夫卡的写作是一种内心化的寻找自己的行为,而所有的努力也只是在寻找一个生命的支撑点,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他在给女友的信中说他自己是一个什么也不能抛弃的人,这种一无所有的感觉使得他随时都处在一种游离状态。桶的经常起飞,扇地轻易使它起飞,都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卡夫卡的生存状态:那么我们在对卡夫卡的小说做异化化的评论时,是否更应该注意到他最终的着眼点是在寻找一条路,一条林中之路上呢?那么我认为“飞翔”则成了他的寻求中的一种方式,正如《地洞》里的人在努力地去营造自己的房子一样,卡夫卡也在建造自己的家园。
三、比较阅读,感受虚构的魅力
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和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比较异同。
相同——
A、人物相同,都是生活在生活最底层,连温饱都得不到解决的穷苦百姓
B、主题相同,都表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都揭露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C、人物的欲求相同,他们没有太高的生活要求,一个只要能把火柴卖掉,一个只要有一点点煤来取暖便可——要求非常卑微
a)结局相同,最后都在寒冷中离开的人世
b)采用的写法相同,都借助幻想的写作手法
不同——
A、语言基调不同,《骑》运用夸张虚构的方式,有着冷幽默的感觉,是一种辛酸的自我解嘲的幽默(可让学生举例体会);《卖》直接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B、结局略有不同,《骑》骑着桶主动离开了这个冷酷、让人绝望的世界;《卖》被活活冻死在富人家的墙角。
C、主题也略有不同,《骑》还暗含了自我反省:害怕失败,所以才骑着桶去;结果由于骑桶这一交流方式的不当,才导致了要不到煤的结局。
D、富人的作用不同,《卖》中的富人用来反衬小女孩的可怜;《骑》里的老板好像还不错,夫妻恩爱,比较关心穷人。
四、关于卡夫卡《骑桶者》的虚构和真实的问题
1、设想《骑桶者》里的主人公是拎着木桶,而不是骑着木桶去讨煤,小说将会有怎样不同的艺术效果?
备用材料:如果作者用一种沉重的笔触写主人公拎着煤桶去借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样的作品内涵和指向就比较单一。而现在这样用“轻”来处理“重”,则使每一方都有两个或更多的层面:主人公的处境是悲惨的,但他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她是否真的听到了借煤者的吁求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者的下面接触;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现了沟通的匮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总之,“骑着桶”去要煤,就使《骑桶者》显得新颖而内涵丰富。
小结:虚构使我们富有!
2、文中还有哪些虚幻的情节?
骑煤桶的过程……停留的位置……用围裙把我扇起……
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
3、从这篇小说看来,你觉得虚构与真实之间有何关系?
虚构意义的本质:一种想象艺术,一种心灵的真实。
阅读课本97页:事实与真实的区别
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4、你看过像《骑桶者》这样充满虚幻情节和特技处理的书或电影吗?能结合具体细节说说其中表现出来的真实与虚构吗?

五、作业:
想象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只鸟(或其它动物),写出你飞翔的感受!(www.551336.cOM 合同帮帮网)

扩展阅读

高二语文《骑桶者》学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语文《骑桶者》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语文《骑桶者》学案

一、教学目的:

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

2、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重点:

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

2、骑桶者的形象。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因而终生未娶。1924年6月3日

因肺痨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死。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从小对卡夫卡实行“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阻影中”。母亲气质抑郁、多愁善感。这些对后来形成卡夫卡孤僻忧郁、内向悲观的性格具有重要影响。而社会的腐败,奥匈帝国的强暴专制,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双重困扰,人民生活的贫穷困苦,经济的衰败,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郁的卡夫卡内心的苦闷。于是,时时萦绕着他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努力,强大无形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使你身不由已地伴随着恐惧与不安,最终归于灭亡。在渗透着叛逆思想、倔强地表现了不甘放弃希望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内涵。因此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争取人生必须的温暖总是非常急切的,这关系到生与死的抉择,因而人不能只当旁观者。灌木从或树木都不能保护我们,生活不是齐斯卡山。每个人都可能跌在轮下面。弱者、贫者比有足够燃料的强者、富者更糟。可以说,弱者常常在被轮子碾轧之前就垮倒了。”(卡夫卡)

本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谈谈读后感受,卡夫卡描写骑桶者这个形象想表达什么?

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2、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明显是虚构的情节。卡夫卡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

(1)如果拎着桶走着去赊煤,情节走向可能是怎样的?

明确:“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

(2)为什么骑桶者要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呢?情节走向是怎样的?

明确:家里无煤,天气寒冷,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显然“飞”着去比“走”着去要快。

一个穷得起煤都买不起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去,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非但没借到煤,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讨论)

明确:两者都有可能。

听到看到的理由:老板妻子对老板“他要买什么?”的回答是“什么也不买”,如果真的没有看到“我”,应该会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文中三次强调没有听到,“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恰好体现了掩饰说谎的心理,她怕老板心软会借煤给“我”。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应该会惊讶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而老板娘解下围裙扇可能是觉得围裙上有煤灰想抖掉。而“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4)如果老板娘的确看到了“我”并且拒绝给“我”一铲最次的煤,那么她的确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如果老板娘没有听到看到“我”,那么,“我”借煤的失败又该如何理解?

文中的“我”的确是物质匮乏者,他仅仅是想早点赊到煤才选择“飞”去的吗?如果他想赊到煤,完全可以直接骑着桶冲进煤店,这样,老板娘就一定会看见“我”了,说不定,老板娘会被“我”的这种赊煤方式所惊骇,稀里糊涂中就把煤赊给“我”了;或者这个老板娘很会算计,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但是“我”没有这么做,“我”只是在空中呼喊,这说明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我”尽管贫穷,但“我”有强烈的自尊心,“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听说“我”没钱付时那种鄙夷的神色。因为贫穷“我”已经变得畏缩自卑了。“我”选择飞翔这种方式是因为“我”害怕失败,所以“我”飞着去,并且随时准备撤走。而且“我”的要求是最卑微的,“一铲最次的煤也行”“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

“我”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是个畏缩、自卑的小人物。借煤的失败不是正面交涉的失败,而是因为借煤者选择了飞翔的方式,而如果煤店老板并没有看到、听到,没有借煤难道有什么值得责怪吗?或许,我们也可以把“借煤”看做发生在作者想像里的一件事,这件事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5)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义是什么?小说的主旨又如何理解?

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理想的彻底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底弃绝。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彩,耐人寻味。

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小说的一贯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三)关于小说中的虚构分析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明确: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我”的飞翔也显得像现实中发生的一样合情合理。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火炉里透出寒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必须有煤!我不能冻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匈牙利文学批评家卢卡契指出:“卡夫卡的作品的整体上的荒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

五、板书设计

骑桶

表面原因:物质困乏,无煤天冷,“飞”比“走”快

深层原因:畏缩自卑,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虚构骑桶飞翔

人民生活艰难,社会冷酷;缺乏关爱、缺乏沟通

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第2节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1.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1.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其结构通式是,分子结构的特点是至少都含和,并且都有连接在上。
2.氨基酸分子之间通过,形成的化学键为。
3.肽键数==氨基酸总数-。
4.在细胞内,每种氨基酸的数目,形成肽链时,不同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多肽链的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的。
5.蛋白质的功能主要有:①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的重要物质,称为;②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的催化,绝大多数都是蛋白质;③有些蛋白质具有的功能;④有些蛋白质
起作用,能够机体的生命活动;⑤有些蛋白质
有功能。
6.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
例1、
1、图中①是(),④是(),⑦是()
2、该化合物由()个氨基酸通过()方式而形成。
3、该化合物含有()个肽键
4、该化合物中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是由()决定的。
5、该化合物含有()个氨基,()个羧基,若完
全水解成为氨基酸则需要()个水分子。
例2、丙氨酸的R基为-CH3,赖氨酸的R基为-C4H10N,在它们缩合成的二肽分子中含有的C、H、O、N原子数分别为()
A.9、21、4、3B.9、19、4、3
C.9、19、3、3D.9、19、3、2
例3.人体免疫球蛋白中,LgG由4条肽链构成,共有764个氨基酸,则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数分别是()
A.764和764B.760和760C.762和762D.4和4
例4、(07上海)免疫球蛋白IgG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其中—s—s表示连接两条相邻肽链的二硫链。若该lgG由m个氨基酸构成,则该lgG有肽键数
A.m个B.(m+1)个C.(m—2)个D.(m—4)个

5、20种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8,由100个氨基酸构成的1条肽链,其分子量约为()
A.12800
B.11000
C.11018
D.7800
6、猪促黑色素细胞激素由13个氨基酸构成,平滑肌舒张素有10个氨基酸构成,每种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则猪促黑色素细胞激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比平滑肌舒张素的相对分子量多。
巩固练习
1、(08年上海高考题)现有氨基酸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分别为
A.798、2和2B.798、12和10
C.799、1和1D.799、11和9
2、(08天津理综试题)下列关于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酶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B.高等动物能合成生命活动所需的20种氨基酸
C.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是同一种蛋白质
D.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会产生新的蛋白质
3、(09上海)某蛋白质由m条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该蛋白质至少有氧原子的个数是
A.n-mB.n-2mC.n+mD.n+2m
4、(09上海)某条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778,若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10,如考虑终止
密码子,则编码该多肽的基因长度至少是
A.75对碱基B.78对碱基C.90对碱基D.93对碱基
5、(09天津)下列过程中,涉及肽键数量变化的是
A.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复制
B.用纤维素酶处理植物细胞
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
D.蛋清中加入NaCl使蛋白质析出
6、谷氨酸的R基为C3H5O2,1分子谷氨酸含有的C、H、O、N原子数依次是()
A.5、9、4、1B.4、8、5、1 C.5、8、4、1 D.4、9、4、1
7、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对昆虫有致病作用的细菌,其杀虫活性物质是一类伴孢晶体蛋白。某一种苏云金芽孢杆菌所产生的伴孢晶体蛋白含2条多肽链,共有126个氨基酸组成。经昆虫肠液消化成毒性肽。该伴孢晶体蛋白中含有的肽键数是()
A.123B.124C.125D.126
8、.通常情况下,分子式C63H103O45N17S2的多肽化合物中最多含有肽键()
A.63个B.62个C.17个D.16个
9、一个由n条肽链构成,共含有m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彻底水解后至少要()
A.产生(m-n)个水分子B.产生(m+n)个水分子
C.消耗(m-n)个水分子D.消耗(m+n)个水分子
10、(多选)下列关于蛋白质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B.有些蛋白质分别具有催化、运输、调节、免疫等功能
C.能量的主要来源D.储存遗传信息
11、血红蛋白分子中含574个氨基酸,共有4条肽链。在形成此蛋白质分子时,脱下的水分子数、形成肽键数、至少含有的氨基数和羧基数分别是
A.573、573、573、573B.570、573、571、571
C.570、573、4、4D.570、570、4、4
12、现有A、B、C三种氨基酸,当每种氨基酸数目不限的情况下,可形成三肽化合物的种类数及形成含3种氨基酸的三肽化合物的种类数分别为
A.3,3B.6,3C.9,27D.27,6
13、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千差万别,即使像催产素、牛加压素、血管舒张素等由相同数量的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生理功能也差异很大。其原因不可能是
A.组成肽键的化学元素或合成场所不同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同
C.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14、关于人体内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全部为必需氨基酸B.蛋白质也可被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C.组成肌肉细胞的有机物中蛋白质含量最多D.有些蛋白质具有调节新陈代谢的作用
15、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⑴图中A表示、D表示、G表示;
⑵某一化合物水解过程中得到了甲、乙两种化合物,它们的名称是:、;经分析知道,若需将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则水解过程中用于每分子该化合物的水分子数为150个,则这种化合物是由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综合形成。
⑶某同学说:“图中B、C、E、F所示结构均为肽键”,其说法正确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16、某蛋白质由51个氨基酸、两条链构成,结构图中—S—S—为两个—SH形成。其结构模式图如下:
⑴该蛋白质分子形成过程中形成了个水分子和个肽键;形成过程中消耗掉的氨基和羧基数分别是、;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还有游离氨基和羧基数分别是、。
⑵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R基,在形成此蛋白质的氨基酸中最多含有种不同的R基。
⑶如果形成该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则该蛋白质的分子质量是,控制该蛋白质分子合成的基因至少含有碱基对。

1、B2、D3、C4、D5、A6、A7、B8、D9、C10、AB11、D12、D13、A14、A
15、.⑴氨基羧基甲基
⑵三肽二肽151
⑶不正确。依据定义:肽键是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判断时可根据该结构水解时是否形成氨基酸来确定,B、C、E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属于肽键,F结构不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因而不是肽键。
16、:⑴4949494922
⑵20⑶4212153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必修1第2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1.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1.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其结构通式是,分子结构的特点是至少都含和,并且都有连接在上。
2.氨基酸分子之间通过,形成的化学键为。
3.肽键数==氨基酸总数-。
4.在细胞内,每种氨基酸的数目,形成肽链时,不同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多肽链的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的。
5.蛋白质的功能主要有:①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的重要物质,称为;②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的催化,绝大多数都是蛋白质;③有些蛋白质具有的功能;④有些蛋白质
起作用,能够机体的生命活动;⑤有些蛋白质
有功能。
6.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
例1、
1、图中①是(),④是(),⑦是()
2、该化合物由()个氨基酸通过()方式而形成。
3、该化合物含有()个肽键
4、该化合物中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是由()决定的。
5、该化合物含有()个氨基,()个羧基,若完
全水解成为氨基酸则需要()个水分子。
例2、丙氨酸的R基为-CH3,赖氨酸的R基为-C4H10N,在它们缩合成的二肽分子中含有的C、H、O、N原子数分别为()
A.9、21、4、3B.9、19、4、3
C.9、19、3、3D.9、19、3、2
例3.人体免疫球蛋白中,LgG由4条肽链构成,共有764个氨基酸,则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数分别是()
A.764和764B.760和760C.762和762D.4和4
例4、(07上海)免疫球蛋白IgG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其中—s—s表示连接两条相邻肽链的二硫链。若该lgG由m个氨基酸构成,则该lgG有肽键数
A.m个B.(m+1)个C.(m—2)个D.(m—4)个

5、20种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8,由100个氨基酸构成的1条肽链,其分子量约为()
A.12800
B.11000
C.11018
D.7800
6、猪促黑色素细胞激素由13个氨基酸构成,平滑肌舒张素有10个氨基酸构成,每种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则猪促黑色素细胞激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比平滑肌舒张素的相对分子量多。
巩固练习
1、(08年上海高考题)现有氨基酸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分别为
A.798、2和2B.798、12和10
C.799、1和1D.799、11和9
2、(08天津理综试题)下列关于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酶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B.高等动物能合成生命活动所需的20种氨基酸
C.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是同一种蛋白质
D.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会产生新的蛋白质
3、(09上海)某蛋白质由m条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该蛋白质至少有氧原子的个数是
A.n-mB.n-2mC.n+mD.n+2m
4、(09上海)某条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778,若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10,如考虑终止
密码子,则编码该多肽的基因长度至少是
A.75对碱基B.78对碱基C.90对碱基D.93对碱基
5、(09天津)下列过程中,涉及肽键数量变化的是
A.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复制
B.用纤维素酶处理植物细胞
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
D.蛋清中加入NaCl使蛋白质析出
6、谷氨酸的R基为C3H5O2,1分子谷氨酸含有的C、H、O、N原子数依次是()
A.5、9、4、1B.4、8、5、1 C.5、8、4、1 D.4、9、4、1
7、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对昆虫有致病作用的细菌,其杀虫活性物质是一类伴孢晶体蛋白。某一种苏云金芽孢杆菌所产生的伴孢晶体蛋白含2条多肽链,共有126个氨基酸组成。经昆虫肠液消化成毒性肽。该伴孢晶体蛋白中含有的肽键数是()
A.123B.124C.125D.126
8、.通常情况下,分子式C63H103O45N17S2的多肽化合物中最多含有肽键()
A.63个B.62个C.17个D.16个
9、一个由n条肽链构成,共含有m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彻底水解后至少要()
A.产生(m-n)个水分子B.产生(m+n)个水分子
C.消耗(m-n)个水分子D.消耗(m+n)个水分子
10、(多选)下列关于蛋白质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B.有些蛋白质分别具有催化、运输、调节、免疫等功能
C.能量的主要来源D.储存遗传信息
11、血红蛋白分子中含574个氨基酸,共有4条肽链。在形成此蛋白质分子时,脱下的水分子数、形成肽键数、至少含有的氨基数和羧基数分别是
A.573、573、573、573B.570、573、571、571
C.570、573、4、4D.570、570、4、4
12、现有A、B、C三种氨基酸,当每种氨基酸数目不限的情况下,可形成三肽化合物的种类数及形成含3种氨基酸的三肽化合物的种类数分别为
A.3,3B.6,3C.9,27D.27,6
13、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千差万别,即使像催产素、牛加压素、血管舒张素等由相同数量的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生理功能也差异很大。其原因不可能是
A.组成肽键的化学元素或合成场所不同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同
C.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14、关于人体内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全部为必需氨基酸B.蛋白质也可被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C.组成肌肉细胞的有机物中蛋白质含量最多D.有些蛋白质具有调节新陈代谢的作用
15、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⑴图中A表示、D表示、G表示;
⑵某一化合物水解过程中得到了甲、乙两种化合物,它们的名称是:、;经分析知道,若需将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则水解过程中用于每分子该化合物的水分子数为150个,则这种化合物是由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综合形成。
⑶某同学说:“图中B、C、E、F所示结构均为肽键”,其说法正确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16、某蛋白质由51个氨基酸、两条链构成,结构图中—S—S—为两个—SH形成。其结构模式图如下:
⑴该蛋白质分子形成过程中形成了个水分子和个肽键;形成过程中消耗掉的氨基和羧基数分别是、;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还有游离氨基和羧基数分别是、。
⑵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R基,在形成此蛋白质的氨基酸中最多含有种不同的R基。
⑶如果形成该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则该蛋白质的分子质量是,控制该蛋白质分子合成的基因至少含有碱基对。

《新时代的劳动者》教案分析


《新时代的劳动者》教案分析

1、知识技能目标:
识记劳动和就业的意义,识记并理解几种正确的就业观;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劳动者依法维权的途径。
2、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大量实例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在法制国家,应如何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深切领悟诚实劳动、积极创业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
2、增强学生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
当我们全面分析了教材、学生并确立教学目标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了。
教学重点是: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这是由于:今天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每个劳动者和未来的劳动者不得不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能够指导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教学难点:劳动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是由于:高一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同时,学生对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比较陌生,特别是在途径这方面。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创设情景案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环节:
首先是,导入新课部分
回顾商界尔康的知识点并通过马克思的名人名言,让学生初步思考,感知劳动的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这样既巩固复习了上节课知识点,并且通过名人名言很好的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下面是讲解新课部分
首先抛出问题:我国宪法为什么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并且向学生展示休谟有关劳动的一句话
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的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得的享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休谟
先由学生回答发言,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从个人、国家、人类社会三个维度来理解劳动的意义。
一、劳动和就业
1、劳动的意义(板书)
(循序渐进的引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同时也积极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中来)
接下来材料展示:关于就业的数据资料
并且设置问题:
1、就业对个人、社会有何意义?
2、我国的就业形势如何?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并结合教师讲解来掌握知识点——
2、就业的意义和3、我国的就业形势(板书)
为了讲清楚重点----4、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板书)
我将情境展示:就业面面观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表,并设置问题如何看待生活中“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这样一种现状?在此基础上讲解
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板书)
(这里情境的展示,以及相关文字材料的阅读,扩充学生知识面,由浅入深,便于知识的把握理解,同时调动课堂气氛)
下面,我将向学生展示《劳动法》文本实物,指出这部法律正式实施于1995年1月1日。劳动法全面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并且向学生设问,大家了解的劳动者有那些权利和义务?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二、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板书)
1、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义务(板书)
接下来,创设情境——朝闻天下
并且问题设置:1.小王的哪些权益受到了侵害?2.党和政府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3.劳动者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观看视频,并一一予以讨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为了达到巩固,我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所见所闻和大家分享一些劳动者维权的例子。
从而突破难点——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板书)
(这里呢,视频播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结合教师讲解有利于学生系统理解知识)
接下来呢是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巩固知识。
(这里我运用的是提纲式板书:这种形式的板书能够突出课文的重点,便于学生抓住要领、把握内容、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也就是教学评价环节
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就业?为了在不久的将来更好地就业,我们应该准备些什么?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本作业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非强制性)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就到这里。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板书设计:
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劳动和就业
1、劳动的意义
2、就业的意义
3、我国的就业形势
4、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二、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义务
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