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八单元明治维新学案

小学英语单元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8

第八单元明治维新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八单元明治维新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八单元明治维新学案

●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1)幕府统治危机加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深。
(2)幕府高压政策激化了社会的内部矛盾,有志之士通过幕府改革挽救民族危机的希望破灭。
(3)条件:武装倒幕和明治政府的建立,改革条件的成熟。
2、目的:巩固天皇新政权,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
3、内容:
(1)政治: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②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③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
(2)经济:①改革币制,以日元为唯一货币。②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③实行地税改革,征收土地税,以货币支付。④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⑤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⑤重视科技和人才。
(3)文教:①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即“文明开化”。②改革教育制度,确定了国民皆学的方针。③介绍西学,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④改变社会习俗,提倡衣食住行的西化。
(4)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一支常备军,进行武士道教育,创办军事院校。
4、结果: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5、影响:
(1)积极:①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走上近代化的道路。②政治: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始民主化。③经济: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到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④军事上: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⑤国际地位:日本完全废除了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并逐渐成为强国。
(2)局限:①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②走上对外扩张之路,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3)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第八单元明治维新

(09年山东卷)(10分)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扣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为了“打破鸡蛋”,明清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按照大久保利通的殖产兴业计划,政府直接从西方拿来了法国式的缫丝场、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国外技师。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迅速向工业化迈进的日本,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公历取代了农历,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剪掉发髻,修剪成西式短发。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容:“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与此同时,日本实行了果子酱政治改革,以便至少为自己提供议会制政体这种装饰品。首先成立了内阁和枢密院,然后,按正式仪式于1889年颁布了宪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日本改革的原因和成果。

(2)材料二、三、四分别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列三幅图片与日本明治维新具有重要的联系。

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回答:
(1)据材料一,图1、图2、图3之间有何关系?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综合上列图文材料,说明“明治维新”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1)原因:西方列强入侵。成果:摆脱民族压迫,实现现代化,成为亚洲强国。
(2)经济上实行“殖产兴业”,实现经济上的现代化;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实现了思想观念上的变革;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实行了政治民主化。


(1)1853年,美国军舰对日本迫使日本开闭关已久的大门。面对民族生存危机,日本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在推翻幕府统治后,1871年派出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对邻国大肆侵略扩张。
(2)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成为亚洲强国;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主义、军国主义因素,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扩展阅读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八明治维新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八明治维新

第一节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

课程标准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知识与能力

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主要经过与结果

过程与方法

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成长、人民起义不断和陷入半殖民地危机等基本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日美亲善条约》的影响;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教学难点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1861年2月19日宣言》”“俄国近代化进程”

1、幕府统治末期,由于_____________的提高,日本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_____________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2、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日本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全国商品流通网络;_________资本和__________资本发达起来;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资本主义的_____________普遍发展起来;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新兴的阶级。

3、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国家,农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而且城市中经常发生_______________事件,

______________起义显示了幕府统治的危机。

4、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____________率领舰队驶入日本______________;1854年3月,日本被迫签订了________________。而这一事件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打开了日本的国门,从此日本彻底结束了____________的状态。

5、面对民族危亡,日本国内出现了_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争论,幕府政权采取______________的高压恐怖政策,兴起了“__________”,打破了改革派____________的幻想,并促使他们开始了武力推翻幕府统治的________________。

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1、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

3、思想上:出现反对和的新思潮

4、军事上:的失败,加剧社会危机。(直接原因)

5、统治阶级:酝酿改革

二、1861年农奴制改革

1、改革的概况:

1)时间人物:1861年俄历2月19日,________________。

2)改革文献:《1861年2月19日宣言》、《________________》。

3)改革目的:

2、1861年“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1)政治上:废除________________,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2)经济上: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________________由地主决定;份地须________________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3)组织上:建立“________________”加强对农民管理。村社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还实行连环保以约束农民按时完成各类赋役。农民由过去受个别地主支配转变为受________________控制。

3、改革评价:

(1)性质:是一场的的改革运动;也是地主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

(2)进步性:

①作用:使获得自由,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的发展和有利于的扩展。

②地位: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折点)。

(3)局限性:

①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②保留大量________________,严重影响资本主义发展速度,使之日后具有________________特点

③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后的农民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仍然受地主的剥剥和奴役。

改革的两面性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改革具有两面性?根本原因是什么?

(1)两面性:农奴制改革具有性质和不彻底性。

(2)具有两面性的原因:

①从改革本身来看,改革的内容具有性质,对生产关系进行了革新。农奴变为(通过改革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与农民之间关系改变(通过赎买份地结束了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封建生产关系,使农民经济转入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关系),自然经济向转变,生产方式也由个体独立经营向合作经营转变,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都带有的特点。

(比较改革前后生产关系的不同以及产生的新变化)

②从改革对封建制度的改变程度上看,改革是的:没有结束制度;没有彻底,没有完全变封建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农奴制残余还保留着;社会中阶级和阶级仍然是对立的两大阶级,所有制不变,地主土地占有制依旧存在。

(3)根本原因:这次改革仅仅是一场改良,是封建统治者进行的改良,始终代表着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三、19世纪70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

1、目的:

为了使专制统治适应发展需要。

2、政治近代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司法和军事);

措施

影响

政治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设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城市杜马和自治局)。

司法废除等级法院,建立统一的各级法院,公开诉讼程序。

军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取代过去的募兵制,改革军事管理系统,更新设备,设立军校培养人才,提高了军队素质,增强了战斗力。3、经济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特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与农奴制残余相交织。

总体水平仍于欧美。(2)工业:

①19世纪末完成工业革命,主要部门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②纺织业最为发达;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巴库成为重要石油产地。

③形成新的工业区,铁路建设发展快。

(3)农业: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P87-88)

(4)原因:

①农奴制的废除。

②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提供了资金。

(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

③吸收两次工业革命成果,借鉴西欧技术。

④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象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3)材料三中队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二节自上而下的改革

课程标准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何理解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为什么说改革是不彻底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民改革法令》的主要内容,农奴制改革后农民处境的变化;农奴制改革的性质。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为什么说改革是不彻底的;探讨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1861年2月19日宣言》”“俄国近代化进程”

1.1861年3月3日,沙皇__________________签署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开始改革。

2.政治上:宣布废除____________,给农民____________,农民获得了自由权和____________等公民权利。

3.经济上:规定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将得到一块____________和一块____________,但必须交纳____________和得到地主的同意,份地的____________要由地主规定。

4.组织上:为了管理农民还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_________”,把农民纳入了____________的控制之下。

5.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一场________________的改良运动,是一场______________性质的改革;它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保有了______________,使俄国逐渐形成了以___________为特征的帝国主义。

6.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皇政府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在地方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后来在城市建立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此外,还对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改革等等。

7.19世纪末,俄国基本完成了________________,建立一些重要的石油产地和新兴的工业部门,形成了一些新的________________,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1、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

3、思想上:出现反对和的新思潮

4、军事上:的失败,加剧社会危机。(直接原因)

5、统治阶级:酝酿改革

二、1861年农奴制改革

1、改革的概况:

1)时间人物:1861年俄历2月19日,________________。

2)改革文献:《1861年2月19日宣言》、《________________》。

3)改革目的:

2、1861年“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1)政治上:废除________________,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2)经济上: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________________由地主决定;份地须________________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3)组织上:建立“________________”加强对农民管理。村社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还实行连环保以约束农民按时完成各类赋役。农民由过去受个别地主支配转变为受________________控制。

3、改革评价:

(1)性质:是一场的的改革运动;也是地主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

(2)进步性:

①作用:使获得自由,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的发展和有利于的扩展。

②地位: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折点)。

(3)局限性:

①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②保留大量________________,严重影响资本主义发展速度,使之日后具有________________特点

③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后的农民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仍然受地主的剥剥和奴役。

改革的两面性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改革具有两面性?根本原因是什么?

(1)两面性:农奴制改革具有性质和不彻底性。

(2)具有两面性的原因:

①从改革本身来看,改革的内容具有性质,对生产关系进行了革新。农奴变为(通过改革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与农民之间关系改变(通过赎买份地结束了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封建生产关系,使农民经济转入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关系),自然经济向转变,生产方式也由个体独立经营向合作经营转变,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都带有的特点。

(比较改革前后生产关系的不同以及产生的新变化)

②从改革对封建制度的改变程度上看,改革是的:没有结束制度;没有彻底,没有完全变封建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农奴制残余还保留着;社会中阶级和阶级仍然是对立的两大阶级,所有制不变,地主土地占有制依旧存在。

(3)根本原因:这次改革仅仅是一场改良,是封建统治者进行的改良,始终代表着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三、19世纪70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

1、目的:

为了使专制统治适应发展需要。

2、政治近代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司法和军事);

措施

影响

政治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设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城市杜马和自治局)。

司法废除等级法院,建立统一的各级法院,公开诉讼程序。

军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取代过去的募兵制,改革军事管理系统,更新设备,设立军校培养人才,提高了军队素质,增强了战斗力。3、经济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特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与农奴制残余相交织。

总体水平仍于欧美。

(2)工业:

①19世纪末完成工业革命,主要部门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②纺织业最为发达;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巴库成为重要石油产地。

③形成新的工业区,铁路建设发展快。

(3)农业: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P87-88)

(4)原因:

①农奴制的废除。

②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提供了资金。

(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

③吸收两次工业革命成果,借鉴西欧技术。

④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象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3)材料三中队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八明治维新

第一节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

课程标准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知识与能力

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主要经过与结果

过程与方法

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成长、人民起义不断和陷入半殖民地危机等基本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对幕府统治的冲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日美亲善条约》的影响;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教学难点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日本的幕府统治”“黑船来航”

1、幕府统治末期,由于_____________的提高,日本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_____________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2、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日本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全国商品流通网络;_________资本和__________资本发达起来;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资本主义的_____________普遍发展起来;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新兴的阶级。

3、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国家,农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而且城市中经常发生_______________事件,

______________起义显示了幕府统治的危机。

4、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____________率领舰队驶入日本______________;1854年3月,日本被迫签订了________________。而这一事件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打开了日本的国门,从此日本彻底结束了____________的状态。

5、面对民族危亡,日本国内出现了_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争论,幕府政权采取______________的高压恐怖政策,兴起了“__________”,打破了改革派____________的幻想,并促使他们开始了武力推翻幕府统治的________________。

一、历史背景: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

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一框题)

(1)原因:

(2)表现:

①城市: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发达,形成江户、大阪、京都三个中心,并开始参与藩政。

②农村:商品经济也渗透到农村,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③这些人在经营商业、高利贷或资本主义家庭劳动同时,还投资于土地,变成____________。

2、阶级:人民抗争使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第二框题)

(1)人民起义此起彼伏;

(2)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统治;

①原因:中下级武士____________恶化,对现实不满,

②影响:③地位:(3)大名也开始挑战幕府权威;

(4)天皇力图恢复统治权;

3、民族危机:佩里叩关(“黑船来航”)。(第三框题)

(1)时间:(2)条约:(3)结果: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答案:影响:使日本彻底结束闭关锁国的状态。

①政治上:日本的国家主权受损害,内政遭干涉,沦为,民族危机加深。

②经济上:

A.日本成为列强。中下级武士生活恶化,幕府大名财政更困难。

B.列强侵略客观上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

③阶级上:激化了日本社会的矛盾,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

④思想上:先进思想的传入,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要求变革的呼声更加强烈。

4、政治:幕府的腐朽统治。

(1)____________激化了阶级矛盾:日本社会被分为士(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四个等级。

(2)____________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____________政策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二、从“尊王攘夷”到倒幕运动(第四框题)

(一)面对列强侵略,日本各阶层态度。

1、“开国”与“攘夷”之争;

(1)开国者认为:(2)攘夷者主张:2、德川幕府维护统治;

(1)对内:(2)对外:(二)倒幕运动的兴起。

1、原因:____________打破了改革派大名的幻想,使人们认识到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推翻____________。

2、倒幕力量:3、领导力量:4、倒幕经过:

(1)1867年:

①倒幕派京都秘密会议,获得明治天皇讨幕密旨。

②德川庆喜提出“大政奉还”和辞去“征夷大将军”,却暗中伺机反扑。

③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宣布废除幕府体制。

(2)1868年:

①鸟羽、伏见战役,打败幕府军队,德川庆喜投降。(戊辰战争)

②明治政府迁都江户,改名东京。

5、胜利原因:6、历史意义:

(1)是使日本从封建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关键步骤。

(2)使日本免遭中国和印度的厄运,保卫了民族独立。

(3)为明治维新的实施创造了和平的国内环境。

日本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1)必然性——阻碍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社会矛盾尖锐,幕府封建统治动摇;

农民————受沉重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

工商业者——受严格限制和掠夺——日益不满

中下级武士—迫于生计——————滋生反抗幕府统治的思想;

大名————部分受到排挤————不满现状;

②外患:入侵,黑船事件(1853年)引发了民族危机。日本被迫和美、英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主权遭破坏。幕府统治的危机进一步加剧。

(2)可能性——倒幕运动的胜利为维新的开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柏利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中册

回答:

(1)材料一中柏利的访问为什么不受欢迎?依据所学知识说明“潜在的盟友”的含义。(3分)

答:材料二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

——《大国崛起》解说词

回答:

(2)材料二说明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曾出现什么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3分)

答: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八明治维新

第二节明治维新的举措

课程标准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知识与能力

概述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探讨明治维新成功意义,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改革能够解放生产力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认识新政策的资本主义性质。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明治维新”“废藩置县”“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

1.1868年,日本新政府公布了__________,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改革封建制度,向西方学习。

2.1871年,日本新政府实行_________的改革,在全国废除__________,使日本在政治上向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体制迈出了重要一步。另外,日本新政府还废除____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取消武士特权。

3.明治政府在经济上大力实行__________政策,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保护和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4.日本国内的自由民权运动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反对政府以__________为主的经济方针。

5.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认为只有依靠强大的__________才能保证国家的独立与发展,为此实行了__________政策。

6.__________是明治政府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推行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等,借以改造日本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____的文化运动,从而实现日本的资本主义近代化。

7.1871年,明治政府设立__________,统辖全国的教育事业;1872年,颁布了教育改革的法令——__________。

8.明治维新运动没有彻底根除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日本竭力推行__________,从而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幕府统治的严重阻碍。

2、阶级:人民抗争使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3、民族危机:佩里叩关(“黑船来航”)打破了日本社会闭关锁国的封

闭状态。

4、政治:幕府的腐朽统治遭到日本社会各阶层的反对。

5、倒幕运动的胜利为维新的开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6、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施政纲领:《五条誓文》;

1、《五条誓文》:2、《政体书》:

三、维新内容;

(一)政治上:破除旧政治体制。

1、目的:

2、主要内容:

1)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3)派使节团考察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3、意义:

(1)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为后续改革创造了条件。

(2)为________________扫清了道路。

(3)形式上的“四民平等”相对于幕府时期的等级身份制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二)经济上:殖产兴业。

1、目的:

2、主要内容:

1)大力创办官营业带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大力扶植、保护私人资本主义;3、意义:(三)军事上:富国强兵。

1、目的:2、方针:3、主要内容:

(1)建立新式军队;

(2)设立军事大学;

(3)改革军事机构;

(4)扶植军事工业;

(5)建立近代警察制度;

3、意义:

(1)使日本能够依靠自身的实力,逐渐废除不平等条约,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

(2)为侵略亚洲各国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后盾,加速了日本的_________。

(四)文化教育上:文明开化。

1、目的:2、主要内容:

1)整顿旧的教育机构;

2)推行军国主义教育;

3)宣传资本主义思想;

4)废除旧风俗和陈规陋习;

3、意义:

(1)教育改革促进和推动了日本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使日本教育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2)培养了大批资本主义国家所需的人才,促进了日本______________的迅速发展。

(3)改造了旧文化,建立了新文化(具有自己特色,符合世界潮流的日本近代文化)。

四、评价:

1、目的:

2、性质:

3、特点:4、评价:

1)积极作用:2)局限性:

探讨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1,3,5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3.5

回答:

(1)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向西方学习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3分)

答: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注: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的国家。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回答: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3分)

答: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八明治维新

第三节迅速崛起的日本

课程标准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知识与能力

了解1889年日本宪法确立的政治体制和侵略亚洲邻国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顺应世界潮流与追求和平发展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

教学难点日本被称为“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近代天皇制”“大陆政策”“甲午中日战争”

1._________________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工业革命出现了高潮,以_________为中心的轻工业部门发展异常迅速;以_________为代表的日本财阀资本和国家资本也迅速发展起来。

3.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靠国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实行自上而下的_________和资本主义工业化。

4.__________________(时间),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5.1889年2月11日,日本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部基本上属于_______________性质的宪法,但是又带有浓厚的_________。

6.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寻求废除_______________,争取_________。

7.1910年7月,日本向11个欧美国家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通知,同时着手签订新的主权对等的_____________,实出了_________和_________上的平等。

8.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1910年强迫朝鲜签订了__

____________,正式吞并朝鲜;后又打败中国,强迫中国签订________;

1904年日俄战争中打败俄国,双方签订______________。

一、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框题)

1、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表现;

(1)工业化高潮的出现;

①时间:②行业:以________为中心的轻工业部分发展异常迅速。

③作用:

(2)以重工业为代表的财阀资本和国家资本迅速发展;

①政策:对垄断资本采取________政策,把官营企业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与政府关系密切的资本家。

②作用:

(3)垄断组织产生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①垄断的特点:依靠________的扶持和保护,实行自上而下的产业革命和工业化,垄断组织较早地产生。

②主要垄断组织:2、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局限及影响;

(1)局限:(2)影响:

3、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意义;

(1)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二、政治上: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第二框题)

1、原因:2、《大日本帝国宪法》;

(1)颁布:

(2)内容:见书本第110-111页。

(3)性质:

(4)特点:

(5)进步性:

(6)历史意义: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三、军事上:踏上军国主义道路。(第三框题)

1、废除不平等条约;

(1)条件:(2)废除:①1909年,②1910年。

2、对外侵略扩张;

(1)吞并朝鲜;(2)中日甲午战争;(3)日俄战争;

3、日本成为亚洲强国;

(1)原因:

①外交上,废除了,取得了民族独立。

②军事上,三次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的胜利,树立了日本在东亚的强国地位。

(2)表现:外交和军事上的成功,表明日本已成为区域霸权国家,成了帝国主义角逐行列中的正式成员,并大踏步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下图:

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图1、图2之间的因果关系。(4分)②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4分)举两例说明19世纪末日本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4分)

1、明治维新后日本近代化过程;2、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3、英国和日本政治制度的比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材料二(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土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请回答:

(1)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和方式有什么相同点?(4分)

(2)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4分)

(3)从国内国际两方面说明日本明治维新的作用。(4分)

明治维新


(考试内容:选修一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一、单项选择题(30*2=60分)
1、日本社会中,“士”的构成包括()
①将军②大名③商人④武士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据《世事见闻录》记载:“三井家在江户有3座大店铺,雇佣着1000多名伙计。据说每天的生意,要做到黄金2000两以上才算好生意。黄金2000两,也就是白米5000袋。5000个农民一整年的辛苦耕种,才能缴上贡米5000袋。。。。。。此外,三井家还有许多田地,租地收入每年多达黄金2万两。。。。。。江户以外,三井家在大阪。。。。。。等地方都有分店;此外,还有分布在各藩的经销店。。。。。。”这段材料反映了()
A、日本重农抑商B、资本主义萌芽C、日本商业发展D、封建统治动摇
3、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呼、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本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C、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实力有所上升
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统治的阶级基础
4、日本尊攘派形成的原因是()
①外国势力入侵,日本民族危机加深②幕府统治者对外妥协,对内恐怖镇压
③中下级武士得到部分大名和人民的支持④各地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在日本的武装倒幕中()
A、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成为领导力量B、中下级武士积极参加了斗争
C、明治政府进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D、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得以建立
6、日本倒幕派之所以打败幕府军队,是由于()
①倒幕派得到天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②倒幕派士气高昂,武器先进,战斗力较强
③大名与幕府决裂,参加对幕府的战斗④西方列强保持中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天皇不满自己的傀儡地位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并得到发展
C、农民不堪忍受幕府的残酷剥削D、大名、武士不满将军的独裁统治
8、日本从“锁国”走向“开国”的重要转折点是()
A、“黑船事件”B、戊辰战争C、“大政奉还”D、尊王攘夷
9、(2007上海历史)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人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10.(04江苏19)下列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废藩置县,建立府、县、道的地方体制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保留武士特权
③推行征兵制,建立一支绝对忠于天皇的军队④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了允许土地买卖的法令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11.(07天津综)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官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A.革除封建礼仪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C.带动文明开化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12、明治维新中推行了“文明开化“政策,其核心是()
A.用西方文化改造日本文化B.废除身份制度,实现形式上的平等
C.提倡武士道精神,实现民族振兴D.大力提倡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13.(08全国I)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14、木户孝允明确指出:“立国之本,惟在用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而无穷者,惟在于教育而已。”材料反映明治政府“文明开化”的重点是()
A、教育改革B、军事改革C、培养出国人才D、社会生活习俗改革
15、《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一书中认为:每种外来文化都被采用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只要外来文化有助于日本进步,就把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实来接受。这种态度造成了“和魂汉才”的观念。“和魂汉才”反映了()
A、日本文明的中国化B、儒家文明的日本化C、中国文明的日本化D日本文明的儒家化
16、明治维新中,天皇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①取消幕府的封建领地,逐步收回各藩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②将全国划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派员直接管理
③废除封建等级制度④将大名集中东京居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7、马克思说的:“用暴力方法缩短由旧生产方式到近代生产方式的过渡时期的人为手段”是针对()
A、明治政府的“废藩置县”措施B、明治政府的“殖产兴业”措施
C、明治政府的“文明开化”措施D、明治政府的“近代天皇”制度
18、明治维新诸措施中,能够体现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这一目的的有()①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③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④实行军事改革,建立新式的军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9、明治维新措施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是()
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20、日本明治维新后较之明治维新前的变化有()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②由半割据状态转变为中央集权国家;③封建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取代;④资本主义文化完全取代了封建文化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1.(08天津文综)下表为1800~1950年日本东京人口变化状况(单位:千人)
年份1800年1880年1900年1950年
人口800105016005425
表中人口变化的趋势表明日本()
A.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B.工业化速度加快
C.消除了封建生产关系D.成为世界商业中心
22、(2004年南京高三质测题)与中国的戊戌变法相比较,日本的明治维新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显著背景是()
A.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B.自上而下实行经济改革
C.封建经济比较薄弱D.农民阶级全面支持改革
23、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之处是()
A“行宪法,开国会”B改革土地制度
C“脱亚入欧”“文明开化”D民族危机严重
24.(08四川)21.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25、明治政府实行的改革措施中,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有()
①宣布“四民平等”,平民有更多的自由②华族和士族只要不当官也可以经营工商业和农业③政府以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④取消封建割据局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6.(2006年北京卷)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受其影响,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开展工业革命②废除封制度③实施“大陆政策”④推行“文明开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7、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大肆侵略扩张。这是因为()
A.国家倡导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B.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C.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D.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享有特权的资本
28.日本在近代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过程中,更多地依靠军事手段来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不是靠经济手段。其主要原因在于()
①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②国内市场狭小③资源不足④农业落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9.(07海南历)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治大权,内阁辅佐天皇。包含相似规定的宪法是()
A.《德意志帝国宪法》B.英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英国《权利法案》
30、下列不平等条约,在性质上同《日美亲善条约》最为相似的是()
A、中英《南京条约》B、中日《马关条约》C、中法《黄埔条约》D、中俄《瑷珲条约》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分数_________
12345678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31、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8分)

材料二日本最初的一批近代企业,主要由国家经营。政府创办近代工业的重点始终放在军火工业方面。……后来,政府开始把一大批官营工矿业转让给资本家。高利贷富商岩畸首先接受了原属土佐藩的轮船,创立了三菱公司。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工业化起步与英国的主要不同之处。(8分)

材料三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一文中说:“为今日计,我国不能再盲目等待邻国达成文明开化,共同振兴亚细亚,莫如与其脱离关系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支那(指中国)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特别客气,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我们日本人要……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福泽谕吉的观点被称为“脱亚入欧论”。
(3)根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对亚洲邻国持何种态度,主张对它们采取何种政策。(8分)

材料四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4)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请说明另外两种观点的可理解之处(16分)

衡阳市一中2010年上学期高二历史周周清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30=60分)
123456789101112131415
CCCABDBABACADAC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CCDBDBCDADCCBAA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参考答案:
(1)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的建设人才;政府投资兴办近代工业。(答出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可酌情加分)(8分)
(2)英国工业革命由私人资本推动,日本工业革命中政府发挥了重大作用;英国以轻工
业(棉纺织业)为主,日本以重工业(军事工业)为主。(8分)
(3)对亚洲邻国持轻蔑态度。主张模仿欧美列强侵略亚洲邻国。(8分)
(4)①“改革”说;“明治维新”由天皇主持,自上而下完成,日本由此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②“革命”说:“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的前提下进行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
③“中兴”说:维新前,日本遭受外来侵略,天皇被幕府架空,维新后,天皇重掌朝政,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16分)

明治维新导学案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23课明治维新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

识记理解运用

废除旧体制废藩置县

四民平等明治维新各项改革措施内容、特点及影响政治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发展新经济币制改革

土地改革

殖产兴业日本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与英美等国的不同

倡导文明开化文明开化

教育改革

生活西化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作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建立新军队改革军制日本军事改革对世界的影响

一、废除旧体制

1、加强中央集权

⑴内容

①取消幕府的,逐步收回各藩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

②1871年,政府宣布“”,由中央派官员直接进行管理。

⑵作用:开始建立起统一的。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⑴内容

①取消大名和公卿的名称,确立皇族、华族、士族和等四种身份。

②宣布“”,废除武士佩刀和“格杀勿论”的特权。

③以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

⑵作用:建立起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

二、发展新经济

1、措施

⑴币制改革:1871年,以金本位的纸币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⑵土地改革

①措施:废除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影响:经营农业的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⑶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并以货币支付。

⑷殖产兴业

①引进先进的、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企效的。

②建设近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2、特点: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的发展。

三、倡导“文明开化”

1、含义:政府大力倡导学习西方。

2、表现

⑴派遣学生到国家留学,翻译西方著作。

⑵依照欧美国家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1871年成立,统一管理全国教育。

⑶生活习俗方面,大力推进。

四、建立新军队

1、措施

⑴1873年,开始实行,建立常备军。

⑵建立,仿制先进武器,改进军事装备。

⑶设立,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2、结果:建立起一支。

3、特点

⑴日本军队称为“”。

⑵军人接受教育,必须效忠天皇。

⑶只向天皇负责,不受干预。

2、课堂识真

一、选择题

1、关于下图人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指挥新政府军在鸟羽、伏见战役中打败幕府军?

B.出任日本第一任内阁首相?

C.负责起草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D.曾与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

2、下列关于明治政府废藩置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全国废除封建领主制,建立府、县、道的地方体制?

B.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C.废除藩国,设立府县,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

D.废藩置县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3、明治维新后,明治政府的军队的突出特点主要包括()

①军队由陆军省和参谋本部等机构组成②军部只向天皇负责

③所有日本军人要接受武士道教育④运用近代先进武器装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5、木户孝允明确指出:“立国之本,惟在用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而无穷者,惟在于教育而已。”材料反映明治政府“文明开化”的重点是()

A.教育改革B.军事改革

C.培养出国人才D.社会生活习俗改革

6、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是()

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B.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7、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废藩置县”的”藩”是指()

A.天皇的领地B.将军的领地C.大名的领地D.武士的领地

8、“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

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明治政府采取了()

A.废藩置县,取消对下层人民的限制

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C.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D.大力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9、明治时期确立了“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提高日本国民的素质

B.培养了大批掌握科学知识的人才

C.有利于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

D.彻底屏弃了封建教育的因素

10、日本某藩知事到任不久,又被中央政府改称县知事,此事发生的时间与下列哪一事件相同?()

A.征兵令》的颁布B.改革币制

C.地税改革D.日本第一条铁路建成通车

3、课后见功

——《简明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

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

——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

材料四最迫急之事,在军务方面,……朝廷能在海陆军方面稍作准备,主要以朝廷

兵务,开拓朝鲜釜山港。

——明治元勋木户孝允1869年初的一封信

材料五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

——1872年征兵告谕

回答:

⑴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朝廷”与各藩关于“奉还”的真正含义。

⑵材料三的含义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⑶据材料四,明治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⑷材料五中“征兵告谕”有什么影响?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探究:背景材料

材料一1872年日本政府以最高行政长官太政官的名义颁布了一份《学制令》,主旨在于培养“治产昌业”之才,其序文强调建立新型学校和新设学科,普及教育,“必使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材料二1880年,天皇侍讲元田永孚以根据天皇巡视中了解的一些情况,以天皇名义颁布了一个《教学圣旨》,其内容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在小学生中进行传统的“德育”训练,在学堂中悬挂古来的忠臣、义士、孝子、节妇的画像,培养小学生对仁义忠孝产生“自脑髓而发的感觉”;二是批评当时的教学有“高尚的空谈”倾向,在课堂上高谈自由、民主、宪政,对于日后将务农、经商、做官的学生们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反而会使一些人自夸学识,轻侮官长;三是多教致用之学,使受教育者长大以后可以谋生、利国。

材料三

问题:⑴根据材料一,指出倡导“文明开化”的原因

⑵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

⑶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根据相关知识和材料三,回答日本的明治维新,又是如何进行社会风俗变革的?如何评价其变革?

参考答案(第24课明治政府)

1、课前导学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2、课堂识真

一、选择题

1-5ABADA6-10CCCDB

3、课后见功

、⑴朝廷的含义是先奉还,再由天皇授予;各藩含义是奉还是假,要求重新授予是真。

⑵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及租佃关系承认土地私有。交纳地税表明法律确认土地私有。

⑶目的是为了防止和抵御外国入侵,同时为了加强对内镇压和对外扩张。

⑷实行征兵制,废除武士对军事垄断,标志着建设新军的开始;新军成为对外扩张的工具。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思路引领:风俗习惯是指各国各民族在加史发展中形成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本民族心理、志趣、信仰等的反映。风俗习惯有两面性,其变化是社会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日本明治维新中的西化,有倡导新风俗、革除陈规陋习的积极作用。但是,要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追求时尚的问题,要把移风易俗和盲目追求时尚区别开来。

答案提示:⑴培养学会和掌握西方科技的人才

⑵作用: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⑶实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推进,吸取西方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学习西方。看法:这些做法革除陋习,促进日本的文明开化,社会进步;配合了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改革,有利于改革深入发展;但是,日本在推行西化的同时,出现了“全盘西化”的不良倾向。(在社会风俗变革中要注意对传统文化习俗的有益部分的保留,避免绝对化。)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倒幕前的日本的封建统治阶级;改革力量的出现;美国首先打开日本的大门;倒幕力量的形成;德川幕府被推翻;明治维新

2.思想教育目标:

①国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造成了日本幕府封建统治的严重危机,倒幕运动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建立了明治天皇政府。

②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划时代的资阶改革运动,它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3.能力培养目标:

①分析倒幕运动前日本改革力量的形成,帮助学生掌握从生产关系变化入手,正确认识新旧社会交替时阶级关系变动的科学方法。

②论述明治维新对日本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既有重点又能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

2.难点: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引起的日本社会的深刻变化和对明治维新的评价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法,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日本和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古代史部分,我们曾经讲过:1192年,日本进入了什么时期?

[导入新课]统治日本将近700年的封建幕府,终于在1868年被推翻了,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称为“明治维新”。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是怎样的呢?

[讲授新课]

一、倒幕前的日本(板)

19C中期,日本还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延设在京都,但实权掌握在将军德川庆喜手中,将军的政府设在江户(今天的东京),称幕府。德川家族就占有全国土地的1/4,将军以下有大名,全国共有260个,大名的领地叫藩,为了加强对大名的控制,规定大名须隔年到江户参观,侍奉将军一年,妻子儿女留作人质,常住江户。将军和大名有自己的家臣——武士,全国有200万人左右,所以说:“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的统治阶级。

占日本人口80%的是农民,幕府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德川幕府主张将农民置于不死不活的境地,“不要让他们困难,也不要让他们自由,就是对农民的慈祥”。农民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他们终年辛苦,却要将收获物的一半以上交给封建领主,还要担负名目繁多的苛税和徭役。统治者公然声言:“农民象芝麻,越榨越出油”。正是由于这样,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另外,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属于封建等级的下层,也受到幕府的歧视和压制。

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在日本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当时全国雇工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有三、四百家,有的手工工场雇工达一百多人,大阪、京都等城市成为商业中心,一些商人和高利贷者还在农村把农民抵押而过期无力赎取的土地据为己有,并召幕农民开垦土地,成为新兴地主。由于封建经济的衰败,大名、武士生活水平下降,一些大名、武士开始经商。总之,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他们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取得政治上的统治权,而一些大名和武士日益资产阶级化,由原先封建统治的支柱变成了反对幕府的一支力量。可见,封建的幕府已成为日本社会的众矢之的了。

日本除了内忧,还有外患。长期以来,统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锁国的政策,日本各藩不必向中央政府请示,可以随意击沉一切有登陆日本企图的外国战舰。19C中叶,西方列强打开亚洲许多国家的大门,中国首当其冲地遭到资本主义的侵略。同学们思考一下,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不久,西方列强也敲响了日本的大门。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闯入日本浦贺港。第二年,它第一个强迫幕府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在这以后,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依仗着军舰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的入侵,激化了日本人民和以幕府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苦难深重的日本人民对幕府的统治更不满。内因和外因结合,造成了幕府统治危机的总爆发。

二、倒幕运动(板)

早在1837年,下级武士出身的大盐平八朗,在大阪发动武装起义,反对幕府的暴政,有几百人参加。尽管在一天之内被镇压下去,这次起义成为打倒幕府统治的一个信号。从60年代中开始,日本人民掀起了斗争的高潮。在这一过程中,日本西南部的长州、萨摩、土佐、肥前四藩中的下级武士,迅速扩大实力,成为日本资产阶级和倒幕的主要力量。

1867年,倒幕派加紧在宫延活动,联络一些权贵,争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获得讨幕密诏。陷于孤立境地的德川庆喜见势不妙,立即采取了以守为攻的政策略,辞去将军的职务,“奉还大政”于天皇,妄图以此来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时机,卷土重来。1868年初,德川庆喜潜出京都,逃往大阪,集结兵力,待机反扑,于是一场公开的内战爆发了。在京都附近的伏见、鸟羽一带,倒幕军与政府军展开了决战。这场战役,幕府军队全线溃败,倒幕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倒幕军乘胜追击,直逼江户,德川庆喜被迫投降。这样,日本最后一个封建幕府政权被推翻了。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往东京,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

三、明治维新(板)

(P161大字)明治维新是日本天皇政府自1868年开始实行的一场资阶改革运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取消大名对各藩的统治权,打破了国内封建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国家的统一;②在经济上,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实际上是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还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积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由于明治维新的领导权掌握在地主资阶的代表武士集团的手中,作为幕府统治的支柱,他们同封建势力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起以天皇为中心的地主资阶专政。同时,也由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间较晚,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占有殖民地等都落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后面,强迫日本的地主资产阶级特别狂热地运用对外侵略、掠夺和杀戳的血腥手段,来补充本国财政资本的不足。

[巩固小结]

本节课主要掌握一主题三方面:一个主题,就是明治维新。三个方面是指:产生明治维新的国内外因素;打倒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明治维新及其对日本社会构成的影响。明治维新是在日本的封建制度日趋瓦解、民族危机沉重的背景下发生的,明治维新又是地主资阶为代表的倒幕力量通过军事手段摧毁幕府统治、建立新政府而实现的。明治维新不仅使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摆脱了民族危机,很快成为亚洲的强国。

(六)板书设计

第20课明治维新

一、倒幕前的日本

二、倒幕运动伏见、鸟羽战役

三、明治维新

1.内容

2.影响

(七)作业:P163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