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小学英语单元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4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起源: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

2、内容:①中央:王位世袭制;相、卿士、卜、祝、史、师等的设立。②地方:侯、伯。(定期向王纳贡;奉命征伐)

3、特点: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②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③承前启后,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4.影响: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⑴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⑵内容:

A、土地和人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对象:①王族(燕、鲁、卫、晋、吴)、②功臣(齐)③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最初分封的诸侯没有秦国.

C、义务与权利

①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②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⑶评价:

A、积极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B、消极影响:①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②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根源。

⑷特点:

①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主要是土地、人口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绝对服从周王④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⑸崩溃的时间、原因、表现:

A、时间:西周后期

B、原因:①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②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

C、表现:①楚王问鼎;②诸侯争霸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⑴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⑶内容:①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②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④大宗与小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⑷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②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③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④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⑤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⑸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②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③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3、礼乐制——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政治制度)

①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②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商(铜鼎和甲骨文)——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②宗法制——以宗法制为核心,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③分封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夏400多年、商600多年、周800多年——具有开创性和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形成背景(秦的统一)

1、统一的经过:①灭六国(时间:前230年—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②平越族,设三郡,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③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

2、统一的原因

A、客观原因:①社会基础: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分裂阻碍经济发展)②政治基础:兼并战争,出现局部统一③民心基础: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④理论基础:韩非子的法家思想;⑤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有利于统一

B、主观原因:①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其他国家②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任用外来人才;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远交近攻)

3、统一的影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⑴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⑵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⑶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⑷军事上:北击匈奴,南平越族

⑸法律上:颁布《秦律》;

⑹建筑上:修筑长城、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直道,修建灵渠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具体内容

1、皇帝制度的建立

⑴名称来源: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⑵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⑴三公九卿:最高官三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御史大夫: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狱、司法)

⑵作用:①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皇权独揽;②减少决策失误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A、背景:①历史原因:分封制的弊端(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分裂割据);②现实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李斯建议);③实施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B、内容:①郡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其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负责承受中央命令,督责所属各县;②县是郡的下一级行政机构,其长官是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③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④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作用: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

⑴相同点:①目的:巩固自己的统治;②性质: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③作用: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⑵不同点:

分封制郡县制

官员产生方式世袭产生,有封地皇帝任免,无封地

划分标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

与中央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但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

影响易形成分裂割据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⑴积极:

A、对秦朝: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②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能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抵御外敌、进行工程建设)③有利于以及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B、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⑵消极:中央集权制之下的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导致了秦的短命。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3课从汉制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阶段朝代地方制度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秦郡县制加强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巩固

汉初郡国并行削弱

武帝推恩令加强

完善唐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削弱

加强宋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加强;但三冗;积贫积弱

新发展元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端

1、汉朝:郡国并行制度

特点: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②“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

2、唐朝:设置节度使

唐朝在地方设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

措施、特点

措施:①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上: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 

特点:从军权入手

影响:利: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行省制度

实行原因:①历史原因: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②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③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影响:对当时: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一。对后世: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朝代措施影响

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建立专制主义制度;丞相权力很大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汉西汉的中、外朝制度;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一分为二

隋唐三省六部制一分为三

北宋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一分为三

元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相权反弹

1、汉:中外朝

⑴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⑵汉武帝时设立中外朝①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②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执行。

⑶结果: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⑴源流: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⑵运作程序: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礼部(主管礼仪)、吏部(主管官吏)、户部(主管户口)、工部(主管工程)、兵部(主管军事)、刑部(主管刑法)

⑶影响:①对当时:A、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B、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C、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②对后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北宋:“二府三司”:

①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②枢密院(军政)合称“二府”。③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④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A、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实行察举制度①目的:搜罗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②创立、依据:汉武帝;品德和才能③影响:选拔了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西汉的强盛

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①依据:门第②影响:世家大族控制了选拔途径,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①背景:世家大族衰落②概况:隋文帝-隋炀帝-唐宋元③依据:考试成绩

4.评价科举制

⑴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B、发展规律:

①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②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③选择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与相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与地方: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选官制度: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4课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背景

1、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

㈠明朝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1、中央:废宰相,权分六部

⑴原因: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②废行省设三司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具体原因)③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④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⑵影响:利——有利于加强皇权,防止了权臣乱政。弊——①易造成皇权过分集中;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③也易造成太监乱政。

◎内阁的出现: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A、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B、形成的过程:

(1)明太祖:置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2)明成祖:置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3)明宣宗:置内阁大学士授予阁臣票拟权发展

(4)明神宗:置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C、职权:侍从顾问,不能制约皇权

①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②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D、机构性质:非法定的内侍机构

2、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⑴原因:行中书省权力过大⑵职能: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⑶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

㈡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清初中枢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和南书房

2、军机处设置——专制顶峰(雍正)

⑴原因:①用兵西北,为了保密(直接原因)②为了加强专制皇权,解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限制(根本原因)

⑵性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⑶特点(地位、人员确定、职能、机构设置、决策)①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但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地位);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亲臣、重臣),可随时被撤换(人员确定);③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承旨下达,不能决策)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职能);④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机构设置);⑤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决策)

⑷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⑴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⑵消极作用:(世界潮流、政治、思想文化、经济)①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世界潮流);②皇权专制,容易形成暴政,出现政治腐败(政治);③文化专制,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思想文化);④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经济)

相关推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时期的世袭制和基本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影响。2、西周的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3、西周的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4、通过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容、作用和影响方面的分析,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

1、西周的建立:年,伐灭商,建立周朝。

2、内容:周王把王畿外的分别授予。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同时,诸侯在内,又对实行再分封。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义务。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的森严等级
的秩序。
诸侯有为周天子、、和的义务。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如、、等。
3、影响:(1)积极方面: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加强了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了王权。
(2)消极方面:西周后期势力日益强大,衰弱,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重要原因;
4、影响:


一、材料一:尧舜时期,洪水泛滥。尧命令夏族首领鲧治理洪水,鲧因治水无功被杀。舜又命鲧之子禹治水。禹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用疏导的方法治理了水害。因禹治水有功,舜将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传给他。这种传位给贤能人的制度被认为是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模式。
材料二:但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并分析指出两者的区别。
二、

1.材料三地图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

2.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周天子分封的对象有哪些?并结合地图予以说明。

4.根据材料简述分封制的内容,并指出维系周王与诸侯的纽带是什么?

5.概括西周王朝分封制的特点?

6.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综合分析西周王朝分封制的作用和局限性有哪些?

三、材料五: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宗法制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材料六:

1.请在材料五上用横线划出西周王朝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

2.简述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并分析其特点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怎样?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宗法制的作用如何?

综合归纳1.仔细阅读课文,夏、商、西周王朝为巩固奴隶制统治共采取了哪些制度与措施?

综合归纳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一)选择题: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
A、部落联盟争夺首领位置的结果B、生产力推动下的社会进步
C、专制代替民主的历史倒退D、私有制代替公有制的倒退
2、西周的分封制规定,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的义务有()
①镇守疆土②随从作战③交纳贡赋④朝觐述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3、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B、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
4、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一直影响到()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D、清朝
5、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的()
A、周天子的亲属B、功臣C、先代的贵族D、归附的部落首领
6、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截然不同结果的主要因素是()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发展C、诸侯争权夺利D、井田制的破坏
7、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对人民的压迫
8、分封建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
A、完全割裂B、互为表里C、前者决定后者D、后者决定前者

(三)问答题:
1、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案参考答案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
1、(1)约公元前2070;(2)夏禹;(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父子相传;兄终及弟;
3、(1)相、卿士;政务;
(2)候、伯;向商王纳工;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公元前1046,周武王,纣;
2、广大土地和人民;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自己的封疆;卿大夫;卿大夫;士;卿大夫和士;作战等;
贵族统治阶级内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独立性;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3、(1)周天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2)诸侯国;王权;
三、血缘关系的宗法制:
1、父系血缘关系;政治等级;国家统治;分封制;
2、天子;嫡长子;大宗;诸侯;小宗;大宗;(3)分封制;
3、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稳定和团结;
4、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加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一、选择题:
1、B2、C3、C4、D、5、B6、A7、B8、B
二、材料解析题:
(1)分封制。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
(2)臣属关系。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3)周天子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由于一些诸侯国实力的强大,使得王室衰微。
三、问答题:
内容:它是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①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和小宗之分。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
③与分封制紧密结合。
影响: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在以后的三千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成为君主承传的定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一、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统一的背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
(1)周室东迁: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________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________年,周平王东迁________,史称东周。
(2)春秋争霸: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的地区。________、_______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________和________,相互间进行战争。
(3)战国变法:战国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纷纷改称“________”。一些诸侯国为了__________,开始对本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________来统一天下。
(4)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
2.秦朝统一:_________变法以后,秦国的实力日益强大,秦王_______在公元前_______年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_______。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1)建立:从秦朝开始,“________”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凭据_______由皇帝控制、发给。(2)特征: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_________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______________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1)职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机构中,_______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_______执掌群臣奏章并负责监察百官,_____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______,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2)评价:①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②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建立:(1)出现:_______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2)建立: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_______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__________,全国分为____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2.建立地方官僚机构:_____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______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_______或(_______)。,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和兵役等。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响:
(1)秦朝通过______,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人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2)秦朝形成的____________,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探究一
阅读课本第九页第一段和历史纵横,哪些可以说明皇帝独尊成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这说明皇帝制度的本质是什么?

探究二
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请根据所学知识以结构(或图形)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出来。
提示:理解秦朝专制主义集权的金字塔结构特点

探究三
1、阅读下列材料:
丞相绾等言:“诸候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然。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旨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开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迁尉议是。
回答:1: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他采取“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
2、试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说明郡县制的特点
相同点:性质:
目的:
不同点:
分封制郡县制
时代_______社会_______社会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影响
划分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以_______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_______划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下列有关秦朝官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B.三公九卿实际上名额分别是三和九
C.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任免D.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2.秦阳陵虎符(见课本P9),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铭文:“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将帅发兵时必须左、右半符验合后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面的空缺部分应是
A.皇帝B.太尉C.御史大夫D.丞相
3.秦时,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对该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A.继承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B.削弱了皇权
C.随着秦朝的灭亡而取消D.使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皇帝独揽大权
4.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5.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职责,他应当首先找()
A.御史大夫B.县令C.丞相D.郡守
体验高考
1、(08.上海单科20)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
2、(08.江苏单科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
3(07.广东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
答案
一(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号曰‘皇帝’。天子自称曰‘朕’”。
(2)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的建议,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
(3)“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三、1答案:1:分封制的废或立问题。2:李斯。措施:屈从发封制、实行郡县制。影响:秦废分封,高郡县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2:试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说明郡县制的特点
相同点: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不同点:
分封制郡县制
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被分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封位世袭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影响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划分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
四⑴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需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
⑵但也有明显的弊端: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统治,皇帝个人作用对政局影响大,容易产生腐败和专权,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腐败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积极意义日益减少,消极因素逐渐增大
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有功亦有过,功大于过
五其“功”主要表现在:(1)结束长期分裂和混战局面,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推动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2)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基础);(3)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秦始皇的“过”主要表现在:(1)推行暴政,压迫人民,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埋下了秦亡的祸根;(2)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文化发展。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________;汉武帝颁布“_______”,规定诸侯王死后,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_______。
(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2)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祸根。
4.元朝:(1)措施:实行________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的节制。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__________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
(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_______,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时期:(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2)影响: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北宋:(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1)制度:主要实行________。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1)制度:________。
(2)影响: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1)制度:________。________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________,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2)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小组合作探究
1、阅读子目“中央集权的发展”,说出相关问题:
(1)汉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怎样解决的?

(2)北宋时期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带来了什么影响?

(3)元朝又实行什么制度?具有什么作用?

比较提升
分别参阅教材P5《西周分封示意图》、P8《秦朝疆域图》、P13《元朝行省图》,在对比的基础上分析这三种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不同点。

2、阅读子目“君主专制的演进”,说出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过程

3、阅读子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说出相关问题
(1)阅读教材归纳从汉至宋元时期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人才选拔制度?其选拔人才的标准或依据分别是什么?

(2)应该怎样认识科举制度?
递进探究
根据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巩固练习
1.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A.交唐太宗裁定B.交门下省审议C.交枢密院出兵D.交尚书省执行
2、元朝时期,由中央直辖的省份是
①河北②河南③山西④山东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4、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
A.三省六部制B.郡县制
C.分封制D.科举制
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障皇权
B.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相权确立了对皇权的强势地位
6、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
A设立六部B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
C分化相权D.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
7.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B.察举制
C.科举制D.皇帝直接任命
8.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9.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ABCD
10、阅读材料:
材料一:汉初诸侯,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赵翼《22史札记》
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三: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前2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殒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不取于列侯之外。——(同上)
材料四: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预闻政事。
——《汉书》
问:(1)材料一中所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原因。
(3)材料四叙述的什么制度?材料三四叙述的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答:分封制下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地方和权力可以世袭;郡县制中的郡县则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通过对比分析增强学生辨别历史现象的能力)。

BBBBACACB
(1)由贵族将相变为布衣将相
(2)汉武帝在列侯以外选任丞相。原因:列侯为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列侯后代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
(3)中外朝制度(或内朝制度)。实质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1)历史原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2)元朝教训:明太祖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认为丞相的使用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现实原因:明太祖废元朝,在地方设,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4)导火线:“胡惟庸案”成为废除宰相制度的导火线。
2.经过:年,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和,以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秦以来的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
1.直接目的:帮助皇帝。
2.形成过程:(1)明太祖设立,作为侍从顾问;
(2)明成祖选拔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此出现
(3)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认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依皇帝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
二、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1)清朝初年,仿照明朝制度,设负责奏章票拟;
军国机要,由定夺,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亲政后,将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和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2.目的:(1)根本目的:加强。(2)直接目的:办理军务。
3.时间:年间。
4.职权:跪受笔录,按皇帝旨意拟写成诏书,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执行。
5.认识:(1)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
(2)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手中,空前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1、归纳宰相制度的演变

2、结合所学,比较宰相与内阁制度

3、军机大臣是宰相吗?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影响(讨论)


1、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A内阁B军机处C三司D枢密院
2、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
3、明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明()
A内阁和军机大臣职权渐重B皇帝任人唯亲
C内阁和六部职权加强D专制皇权加强
4、明朝建立以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指的是()
①承宣布政司②提刑按察使司③奴儿干都司④都指挥使司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说明了明朝()
A皇权日益加强B中央机构健全C相权受到削弱D地方权力加强
6、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明宣宗时D皇太极时
7、关于明朝内阁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在明初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②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
③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④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以下关于“票拟”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随着明朝政治制度的发展,内阁大臣取得票拟权
②票拟是指内阁大臣替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处理意见
③票拟权的取得反映了内阁地位的提高
④票拟权的取得使内阁成为最高决策机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皇帝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康熙D雍正
10、史载:“军国大计……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这一现象始于()
A明朝早期B明朝末期C清朝早期D清朝末期
11、材料解析题: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请回答:
(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做了那些改革?

(2)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3)这则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课堂检测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课堂检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课堂检测

1、我国奴隶社会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主要政治制度:夏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以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

2、夏商时期政治制度: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②特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③行政管理:中央:设想、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伯。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3、西周分封制:

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内容:周王授予诸侯土地和人民,诸侯有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自己的疆域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的权利。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瓦解:①原因:受封的诸侯国实力强大,王权衰弱。

②表现:出现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

4、西周宗法制: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形成相对独立的大宗和小宗。

特点:由嫡长子继承,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一、分析理解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表)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里)

3.礼乐制度是维护保证分封制、宗法制推行的工具。

二、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1.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复习


1、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这样,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2、自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2)消极作用:①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民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始至终相伴而存在;以明清时期为界,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了上风。


一、选择题:
1.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在诸神中祖先神最为尊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商朝社会弥漫着神秘色彩②对后世形成的宗法制有一定的影响
③祭祖现象可能已经存在④王权只有依附于神权才能使统治稳固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选C。主要考查商朝政治的特点。本题可用排除法,④说法有些绝对化,可排除。因为稳固统治可以有多种手段,依附神权只是其中之一,并非“只有依附于神权才能使统治稳固”。
2.(2010安徽省巢湖市高三模拟)2010年初山东淄博陈庄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丰般作文祖甲齐公
尊彝”铭文(图2)。(“丰”:国名,“般”:人名,“作”:制作,“文祖甲”:对先辈的尊称,“尊彝”:泛指祭祀的礼器。)这件青铜器及铭文可用于研究
①西周分封制②当时的冶铸业
③秦朝郡县制④隶书的特点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选A。本题可用排除法作答。题中铭文书写方式非隶书,可排除④;由“丰”国的存在,可知当时分封制依然存在,故③错误。
3.《三字经》中所说“周辙东,王纲堕。”透视出的深层政治信息是
A.统治中心实现转移B.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
C.君主权威发生动摇D.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崩溃
:选B。“周辙东,王纲堕”指的是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后,王室威望低落,纲纪和政治地位每况愈下。诸侯们各自为王,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干戈相向,天下从此变得纷乱不堪。
所以反映出:当时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
4.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
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
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
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
:选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秩序其原因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的结果。符合这一原理的只有B.
5.《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
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选C。“鼎”作为一种礼器在西周时期是王位和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意在向周王室发出挑战,企图夺取王位,反映了这一时期分封制受到破坏,王权衰微。
6.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以王位世袭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B.以禅让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C.以分封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D.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选D。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是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里,分封制是表。
7.读右图,公元前221年,我国政治文明历程出现拐点,有关说明错误的是
A.从分裂割据到实现统一
B.从分封制发展为郡县制
C.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D.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秦朝疆域图
:选D。公元前221年嬴政并吞六国,完成统一,建立秦朝。确立了以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央集权制度。D项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反映了王位世袭制取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是指夏朝的建立。
8.《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
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这说明秦朝采取
A.皇帝制度B.郡县制C.统一度量衡D.世袭制
:选B。从材料可以看出秦朝吸取周灭的历史教训,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9.(2010浙江元济高中高三模拟)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
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以下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为削弱相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设置处理国政的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选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10.唐朝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
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参知政事
:选B。结合门下省的职责是封驳审议分析可得。
11.两汉的“七国之乱”与唐朝的“安史之乱”
①都是地方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
②都由中央“削藩”直接引起
③叛乱平定后,中央集权都得到强化
A.①B.①②③C.①③D.②③
:选A。两汉的“七国之乱”是由中央“削藩”直接引起,叛乱平定后,通过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唐朝没有。
12.为解决“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下面有一组关于汉代以后,历
朝限制丞相权力的说法。根据你的理解,存在明显错误的是
A.为了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
C.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以此分割和限制相权
D.宋代废除丞相,为减轻帝王工作压力,设参知政事
:选D。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是否牢固,宋代设立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目的为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13.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
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明清的君主专制
C浅议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选D。雍正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空前强化;康熙帝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14.权力的高度集中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这造成深远的历史影响包括
①君权与相权矛盾重重②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
②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④是造成官僚政治腐败的重要因素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选D。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要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两方面、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去考虑。
15.若你想做有关明代内阁的研究,最有价值的资料应该来自
A.记录片B.《明史》记载
C.民间传说D.经过证实的带有“票拟”和“批红”的奏章
:选D。最有价值的资料应该是第一手材料——历史遗物、遗迹。
1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其出身草莽,自小颠沛流离,且又当过和尚,即位后且残杀功臣,其长相
如何在民间有多重版本,而大体可分为两类:①宫廷版:方面大脸,慈眉善目②民间版:五官不正,相貌丑陋(见下图),对此表述恰当的是
A.图①符合朱元璋真相B.图②符合朱元璋真相
C.图①图②都毫无史学价值D.真相有待科学考证
:选D。对历史人物的判断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在宫廷版的画像自然是慈眉善目;由于朱元璋从出身草莽到为强化皇权残杀功臣,民间也有丑化其的因素。
17.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力
:选C。明初废丞相,六部皇帝听命于皇帝,各个衙门分工不同,管理较细,形成了相互之间的牵制,但是正时都由皇帝亲自处理。
18.下列各图反映的重大历史活动,哪些是专制决策的结果
①长城②大运河③十三行④票号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选A。①②③是秦、隋、清朝为加强封建统治而兴建。④是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19.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映皇权和相权之争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之中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秦朝、唐朝、元朝、明朝四朝的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
:选D。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唐朝、明朝和清朝四朝中央机构设置情况。
20.到清末为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两种主要形式是
A、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B、皇帝制和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和皇帝制D、分封制和郡县制
:选A。秦以前的政体大体是分封制;秦之后是中央集权制。

二、材料解析题:
21.古代中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创设了若干制度。这些制度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二十六年……遂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混战),周天子弗(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甚足易制(容易控制)。……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秦王赢政即位那一年(即秦王赢政元年)是公元前246年,那么材料中“二十六年”指哪一年?(1分)李斯主张建立郡县制,根据材料,指出他的理由是什么?(2分)

材料二: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级人员(六百石俸禄)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二千石俸禄)的成绩和罪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这种官职叫“刺史”。
注:“石”为粮食重量单位,品级高的官员俸禄高,汉代俸禄折算成粮食。
——赵俪生《赵俪生文集第三卷》
材料三:(西汉)成帝末,翟方进、何武乃言:“《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请罢刺史,……”而朱博以汉家故事(指汉代的传统制度),置部刺史,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指为获皇帝赏识,积极性高)。……”于是……复置刺史。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
(2)请将材料二和材料三进行对比阅读,然后用材料二中的信息解释材料三中“以卑临尊”的含义。(1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解释刺史“秩卑”有什么积极作用?(2分)
材料四: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3)根据材料,判断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采用这种划界原则的原因。(2分)
(4)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演变的特点。(3分)

解析:本题以有关不同时代地方制度的材料创设情境,考察各朝代的地方行政或区划制度:秦朝郡县制、西汉的刺史制度和元朝的行省制度。第(1)问的材料很容易理解,纪年的转换掌握方法就很容易,就是246-26+1=221。关于李斯主张郡县制的理由,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很容易解答。第(2)问解释“以卑临尊”在材料二中能直接找出答案,“秩卑”的积极作用材料三也能找到答案。第(3)问原则的解答可结合材料的出处,原因在材料可找到。第(4)问在总结上述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公元前221年。(1分)分封制下诸侯混战,天子失势;(1分)郡县制有利于集权。(1分)
(2)“以卑临尊”指用六百石监察二千石。(1分)秩卑的官员积极性高;(1分)便于控制。(1分)
(3)犬牙相入。(2分)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1分);加强中央集权。(1分)
(4)中央对地方进行多层级管理(地方行政区划)(1分);中央对地方官员进行多渠道控制;(1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分)

22.14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
皇帝

御史大夫丞相太尉
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

材料三:“(明)太宗皇帝入继大统,首擢翰林编修,初建内阁于奉天门,简任翰林之臣七入其中,所职代言,属时更新,凡制造……咸属焉。”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赵翼《薝曝杂记》
请根据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1)秦朝、隋唐、明朝、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各是什么?(4分)
(2)中枢权力机构的发展演变有什么规律?(2分)
(3)材料一的制度有什么特点?(2分)
(4)材料四中的机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4分)
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2分)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教材的重点知识。四问都可以通过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1)秦朝: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4分)
(2)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被废除;皇权日益加强(2分)
(3)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2分)
(4)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2分)
作用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2分)
反映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2分)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考点1:雅典民主政治(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1课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1、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1)希腊地理概况及影响:古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多,海岛星罗棋布,导致经济上农业不发达,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半岛上重峦叠嶂和海洋的天然阻隔,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导致政治上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

(2)希腊城邦制度

城邦含义:是一种国家形态,也称“城市国家”;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形成:公元前8~6世纪,希腊出现两百多个城邦,最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是城邦的主要特征。

实质:城邦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3)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古希腊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扩张及经济文化交往活动,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观念,利于民主政治的形成。②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君主专制始终发展不起来;③古希腊靠近古代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便于从亚非文明的成就中汲取丰富的营养。④主观努力——梭伦、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改革

2、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1)确立过程:①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贵族与平民的尖锐对立(主要因债务奴隶制),引发了梭伦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击了原有的氏族制度残余,为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②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实行陶片放逐法等,在雅典确立起奴隶制民主政治。③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当政,他进一步进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2)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①扩大公民参政范围。各等级男性公民可以担任除十将军以外的几乎所有官职;②重要机构:改革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并有发言权和表决权;改革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构成和权限;提高国家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陪审法庭的权力和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规定首席将军执掌国家军政大权;③鼓励保证所有公民参政的措施:制定“公职津贴”制度,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等等。

(3)基本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4)根本目的:把本城邦的公民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防范外敌,保持独立;对外则是夺取异邦的财富和奴隶。

(5)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是奴隶制的民主政治制度。

3、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优越性:①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民主运作的新方式(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②多数人参政和群众监督,减少了决策的失误和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③它重视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④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基础,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局限性:①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而且是对男性公民而言。妇女及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都没有享受民主权利。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②对外,雅典政治上奴役统治其盟邦,推行霸权政策,经济上进行残暴掠夺,所以,雅典民主制是建立在剥削、压迫非雅典公民的基础上的,依然是维护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考点2:罗马法(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第2课、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1.罗马法的基本内容

(1)罗马法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前6世纪末——7世纪,罗马制定和实施的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习惯法与成文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

(2)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①背景、诞生: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②评价:a这部法律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从此,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3)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万民法的形成:

背景原因:①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控制欧、亚、非三大洲的广阔疆域,统治了许多不同的民族。②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特别是被征服者,由于得不到公民法的保护,对罗马统治表现出强烈不满。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形成过程:①罗马帝国的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把法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②法学家也积极立法,进行法律解释,以充实罗马法律。③为巩固统治,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④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其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罗马法的作用

(1)①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②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近代欧美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③公民法的实施,使公民的地位空前提高,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热情和参政的积极性。万民法较好地理顺了各种利益关系,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帝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