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7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作用。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2、过程与方法:史料研析、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阶级分析法分析诸子百家的主张,认识诸子百家的主张中有利于构建当今和谐社会的成分。

重点难点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自主学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体原因

①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阶级关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思想文化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含义:

所谓“百家争鸣”是指代表当时不同阶级、阶层、学术流派的思想家,宣传自己的政治、学术主张,攻击反驳不同的及对立的主张,互相辩论。

3、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诸子百家

(一)儒家

1、创立:春秋晚期的孔子

(1)思想主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育教学

(3)文化典籍

2、发展: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

(1)孟子的思想主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的思想主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道家学派

1、历程:________时期,________创立;________时期,________发展

2、思想主张

(1)老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法家

1、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

2、思想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墨家

1、创始人:________

2、思想主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法点拨

联系西周晚期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填写①②,阅读教材第一、二段或者引言填写③④

阅读第4页的历史纵横,了解诸子百家

孔子认为“仁”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仁”?“仁”在当时和今天各起什么作用?

“克己复礼”的“礼”指什么?反映孔子当时怎样的思想?

联系所学的知识,想一想孔子有哪些教学原则至今还沿用?

孔子、孟子、荀子有哪些相同的思想主张?

孟子和荀子对立的思想主张中是什么?

战国后期,儒学的地位有何变化?什么原因导致?

阅读第6页的学思之窗,完成对应的思考题。

第6页的资料回放反映老子怎样的思想观点?

合作探究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中国历史有何重要影响?

2、儒家思想中哪些主张有利于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A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变化B“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十分活跃C私人办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D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落

2、“诸子百家”活动的宗旨是

A游说君主,寻求进入统治阶层B研究科学知识,解决生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C传播文化,发展学术D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3、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战国时期儒家各流派都主张“性本善”

4.孔子办私学的主要意义在于

A促进了儒家学说的传播B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C使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开始普及D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5、儒家经典的“六经”不包括

A《诗经》《尚书》B《礼》《易》

C《乐》《春秋》D《论语》《孟子》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子贡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诲,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慧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二“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三“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归纳,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归纳,孟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3)从材料三中归纳,荀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4)据以上材料概括出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共同点。

相关阅读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案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案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本课为第一个历史阶段: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建议:
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建议教师向学生讲明确:
1.“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科书以四个子目分别讲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提炼诸子思想主张知识要点,以利于记忆。方法可以选择结构法或表格法。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填写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派代表主要内容影响
老庄
之学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法家
思想李悝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墨家的主张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指导学生填表,之后启发他们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记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还有吴起、申不害等。法家内部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个不同学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三、建议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那么,儒家思想又是怎样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九、板书设计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2.孟子
3.荀子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老子、庄子、韩非子的主张。
二、预习内容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学(1)政治思想:“”为核心;“”,即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
2.孟子
(1)把孔子的“仁”思想发展为“”,进一步提出了“”的民本思想;
(2)在伦理观上,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
(1)主张施政用“”和“”,“”。(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观点。(3)主张“”,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改造的影响:
(二)、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①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③提出“”的政治主张。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1)韩非子:主张君主要,提出了。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墨家(1)墨子:主张“”;宣扬“”;提倡节俭;主张“”
(2)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说出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
2.说出老子、庄子、韩非子的主张。
3.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影响。
4.归纳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
学习重难点: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以及对儒家思想的贡献。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说出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
2.说出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的主张。
(二)合作探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具体原因
①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②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了私人讲学。
2.代表人物
(1)道家老子和庄子。(2)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3)墨家:墨子。(4)法家:商鞅、韩非子。
3.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运动。
(3)“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三)精讲点拨

时期人物主张贡献
儒家春秋孔子(1)核心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3)主张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孟子

荀子(1)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主张“性本善”
(1)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观点。(3)主张“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1)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2)战国后期,儒家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2008海南历史)“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子
2.(山东临沂一中)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
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3.(山东师大附中)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
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
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
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一法,丙—道B.甲—儒,乙—道,丙—墨
C.甲一墨,乙一法,丙—道D.甲—道,乙一墨,丙—儒
4.(山东泰安英雄山中学)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
与道德沦丧并存等问题。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D.“有教无类”
5.(2009年海南模拟)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6.(2008年潍坊模拟)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7.老人们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8.战国时期的有一学派提出“以法为本”和“法不阿贵”,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B.韩非子C.庄子D.墨子

课后练习与提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三“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四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材料五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归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变化的过程。

(2)根据材料四,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五,指出儒学对韩国的影响。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参考答案
(四)当堂检测
1.本题的关键词“法”,强调“法”对国家的重要性。故正确选项为D项。D
2.孔子希望恢复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C
3.甲生主张以德教化,可见是儒家思想;乙生主张对违纪行为严格惩罚,可见是法家思想;丙生主张要让学生自我觉悟,可见是道家思想。A
4.B项是孔子的核心主张。B
5.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谐”、“兼爱”、“非攻”;“政在得民”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说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A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本课教材主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情况。

三维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理解运用

“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通过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分析材料;概括归纳;史论结合“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

孔子及儒

学的勃兴孔子的思想文化教育成就;孔子“仁”的思想和教育思想;阐释历史

联系现实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历史比较

问题探究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课标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课标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课标安排:1课时;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先秦诸子。

◎问题设计:先秦诸子大致生活在什么历史时期?那时期社会发展有何特点?这种社会形势当时学术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回答:

①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②社会特点:诸侯纷争,社会动荡,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

③文化影响:各大学派就“治国济世”纷纷发表不同的见解,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时社会形势下出现了“百家争鸣”“争芳斗艳”的热闹局面。

※教师过渡:同学们说得很好!那同学们清楚当时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的吗?各家分别提出了什么样的“治国济世”主张的呢?今天,我们通过对“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起来探讨其成因和主张。

新课传授: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百家争鸣”的含义。

◎问题设计:什么叫“百家争鸣”?诸子有哪些“争鸣”形式?

◆参考回答:

①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有“十家”“九流”。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争鸣:争论和辩难。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宇宙万物,对社会做出的解释。

②形式: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见解。

◎问题设计:诸子学者学派以什么为宗旨?呈现什么特点?

◆参考回答:

①宗旨: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②特点: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小结过渡:“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请同学们结合必修①②和本课第一目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分析归纳。

1、出现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方面: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②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

①各种力量对变革现实发表不同看法,提出改革的不同方案,必然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②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的思想不受束缚制约。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①各国诸侯出于富国强兵,争夺霸权,特别注意礼贤下士。

②“士”阶层希望实现治国济世的思想政治意愿。

(4)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形成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学派。

①学在官府:商周时期,“官学合一”——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

②学在民间: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民间私学兴起。

※小结过渡:由此可见,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争鸣”局面,对当时和之后的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什么的历史作用呢?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百家争鸣”的影响。

2、历史影响

(1)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各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小结过渡:“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早期儒学的创立

(1)创立时间:春秋晚期。

(2)创立人物: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①孔子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言行载于《论语》,后世尊之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孔子。

材料一:

材料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问题设计:材料二中,对孔子这段言论,你有什么感想?

◆参考回答:

讲析:孔子这段言论概括自己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

十五岁时下决心学习;三十岁时建立起自我;四十岁时成为智者,不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认同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却不违反礼制规矩。

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②孔子思想:

思想观点基本概况

哲学

思想

仁的思想含

义①“仁”者爱人;

思想

核心

②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

实现

手段①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道德思想“克己复礼”克制自己,恢复“周礼”,使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保守

政治

思想德政

学说①为政仁德: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体现民本思想

②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

思想内容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意义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学术下移运动。

②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③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人性思想“性相近”;

③文献编著:《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儒家“六经”。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孔子思想学说的影响。

◎问题设计:请说说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国内外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回答: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问题设计:我们该如何对待孔子的思想?

◆参考回答:孔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应加以批判地继承,特别是对当今社会的有效成分,应予以借鉴。

2、早期儒学的发展

(1)时间:战国时期。

(2)代表:孟子和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孟子和荀子简介。

①孟子、荀子思想学说:

代表基本观点

孟子

生平战国中期邹国人,著《孟子》,后世尊称之为“亚圣”。

政治

思想①主张实行“仁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②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伦理

观点①“人无有不善”——“性本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②主张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生平战国末期赵国人,著《荀子》,杂取百家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政治

思想①主张施政以“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舟民水”,体现了民本思想。

伦理

观点①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本性是恶的。

②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唯物

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提出了“明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人定胜天思想)

①孟子、荀子思想评价: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探究性学习:

A.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比较。

人物人性论治国理念民本思想历史观

孔子性相近“仁”,“为政以德”。强调“爱人”。“克己复礼”,较保守。

孟子性善论“仁政”,“施仁政于民”。提出“民贵君轻”。主张社会进步。

荀子性恶论强调“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B.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人的人性观对比。

子曰:“性相近也。”——《论语阳货》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孟子告子上》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问题设计:上面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参考回答:

①评论:都有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没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②看法:从客观上说,人性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从主观上说,人性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C.早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①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②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③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三、道家、法家、墨家学派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简介。

老子地位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

主要

观点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③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以“无事取天下”。

④理想社会为“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⑤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①万物和社会对立运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庄子地位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

观点①继承发展了老子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③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散文庄子斯文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

法家

子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观点①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②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③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

价①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秦代的官学。

②韩非子的学说为秦朝统一,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墨家

墨子地位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代表小生产者)

观点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之分,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

②“非攻”:谴责战争造成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③“尚贤”:主张治国以贤,反对任人唯亲。

评价墨家思想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位评价。

①儒墨两家最具实力,时称“非儒即墨”;

②道家:对抗儒墨的实力派;

③法家:战国时期倍受推崇;

备受推崇

的原因①法家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法家思想符合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法家思想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法家思想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突出表现,也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的反映,更是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真实写照。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传承中的创新。经过他们的创立、总结、改造和创新,儒学的体系更加完善,更加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巩固训练:

1.孔子的思想主张有…………………………………………………………………………()

①“克已复礼”②“为政以德”③“节用而爱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

2.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B.②C.③D.④

3.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重D.民水君舟

4.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5.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6.中国历来有推己及人、关爱天下苍生的优良文化传统。下列语句体现这种情怀的是…()

A.其身正而天下归之B.爱其亲,敬其长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D.言而有信,见贤思齐

7.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A、社会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的变革时代B、思想家著书立说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

C、私人讲学兴起D、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8.“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反映了哪一思想家的主张………………………()

A、老子B、韩非子C、庄子D、孔子

9.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基本起自先秦时期,主要是指………………………………()

A.原始社会B.夏商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魏晋时期

10.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

1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妈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请回答: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之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称其所畏以楚其哀,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均摘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以上四种主张哪种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2.D3.B4.D5.D6.C7.D8.A9.C10.C。

11.答案: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3分)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12.答案:

(1)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各自主张:材料一:儒家,主张用德和礼;

材料二:墨家,主张尚贤;材料三:道家,主张无为;材料四:法家,主张严刑重罚。

(2)社会大变革,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的主张;

(3)材料四的严刑重罚主张影响最大;因为代表法家思想,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必修3历史同步教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

1、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社会原因?

教师:“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

学生:讨论。借助于教材

教师:投影归纳以下几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教师小结,要学生明确:一定是思想观念是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3、主要派别代表:(教师投影头像插图,学生列举学生)

教师: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学生:列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

教师: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道家、法家和墨家

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以表格形式归纳总结。不作重点解释。

本课小结: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堂巩固:

一、本课测评:

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二、学思之窗和学习延伸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课程标准:
(1)①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

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

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发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④列举李贽,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情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

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

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知识,注重探究学习,善

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

的认同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

文材料的能力,增强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
(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注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

其他资料。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重真正理解原文,而现

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必须注意各家思想在

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许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

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

实物的),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在同学们间

进行讨论,或向教师请教,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思辩学习法:本专题涉及许多思想流派与历史人物的观点,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上,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及思想流派的观点,产生个人的置疑,认识和判

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同时,也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它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较

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在思辩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

概括等形式,有意识和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重点知识整合]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

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

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传统儒学为基础,适应当时的时代需要,建立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他提出的

以儒学作为统一思想的原则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
(4)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激烈地反对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主张复兴儒学之道。
(5)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

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

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

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

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情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

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第1课百家争鸣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
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

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

括和阐释。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

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

国主义情感。

1.本课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列

表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

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2.本课难点: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在学习过程中,

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

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教学过程]
导入: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
一、百家争鸣
1、概念: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

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3)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4)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

者重用。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A:孔子——创始人
1.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2.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
3.主张与成就
(1)思想主张:
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
知识链接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怎样实现仁?

什么是礼?)
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

善矣。”(仁在政治上的推行)
材料四敬鬼神而远之。(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
评价:
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c、“爱人”然是有阶级性的。
“礼”的学说: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2)教育方面:
①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②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④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
(3)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
B:孟子——继承发展
1.生平及地位: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

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

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

一。
2.思想主张
(1)政治主张:
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2)伦理观: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C.荀子——丰富完善
1.生平: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50岁到齐国游学

,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2.主张:
(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

”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3)伦理观: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
3.评价:
(1)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

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2)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阅读材料,比较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史料1:有关孟子的思想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史料2:有关荀子的思想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思考:
1.苟子的“性恶论”及其与孟子“性善论”的比较
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好逸逐利,如果顺其发展,就会天下大乱,因而要

有道德和制度的约束。这种道德和制度的集中体现,就是“礼”。
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

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