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生物上册《认识生物》教学设计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发表时间:2020-11-10

七年级生物上册《认识生物》教学设计。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七年级生物上册《认识生物》教学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七年级生物上册《认识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与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能力目标

1、能主动地观察生物与非生物的各种现象,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照给出生物的特征。

2、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

3、既能独立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表达小组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逐渐形成珍爱生命、保护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够从生物的各种现象中归纳出生物的特征。

2、逐步形成热爱生命和保护自然的情感。

难点

从生物的各种现象中归纳出生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Jab88.COm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一定想尽快步入生物学的殿堂去探究其中的奥秘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生物学的大门!首先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判断缤纷的世界里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

激发兴趣开门见山

一、狗的特征

教师提问:

1、在我们的校园里哪些是生物?

2、以下图片中哪些是生物?

教师展示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其中包括:非常容易辩认的生物一到两种、非生物一到两种和容易混淆的一到两种。如电脑、钟乳石等

学生判断并回答。

3、现在大家来看看这幅图,它们是生物吗?

学生回答:宠物狗是生物。

4、小明家的宠物狗不幸死亡了,这只死亡的狗还是生物吗?

学生讨论并说明道理。

我们能够很明确地确定宠物狗是生物,而绒毛狗不是生物,让我们来看看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指导小组学习的方法。

学生讨论:宠物狗与绒毛狗的区别并填写在相应在表格内。

教师问:狗在什么情况下会叫呢?

学生回答:来人了、饿了等等

说明:这实际上是狗对外界刺激和内部的刺激作出的反应。

提问:

1、一对京巴狗会生出什么品种的狗?

学生回答:肯定是京巴狗。

说明:生物中这种现象非常普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生物的遗传现象,可以保证物种的稳定性。

2、这对京巴狗的后代与它们完全一样吗?

学生回答:并不完全一样,还是有区别的。

说明:生物这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说明孩子与父辈及同辈之间的不同,这种现象我们叫做变异。每种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独特的,并且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所以说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教师告知学生,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与生活密切联系

提出问题引起争辩。

引导研究,首尾呼应。

学法指导。

学会小组学习

查缺补漏,提前预设。

鼓励学生课外学习,因材施教。

二、动物的特征

提问:

上面我们说的是狗的特征,那么其他动物也具有上述的特征吗?比如鱼、蚯蚓、鸟、水母、乌龟和蝴蝶等。

学生回答:不一定。

学生一起分析去掉狗所特有的一些特征,如有感情、会看家等。归纳出动物具有的特征:动物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排出废物、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能够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

从具体的一种动物到动物共同的特征比较,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三、植物的特征

提问:1、生物包括哪几类?

学生回答: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和病毒。

师生讨论:以上动物的特征中,有哪些是植物也具有的呢?把不具有的特征去掉。

学生讨论并回答

2、你们知道植物有特征是动物不具有的吗?

学生回答:光合作用、一般生长在土壤里等。

3、这些特征是生物的特征吗?

学生回答:不是,只有动植物都具有的特征才是生物的特征。

4、植物需要哪些营养?

学生回答: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等。

教师展示图片并讲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

5、植物如何呼吸?

学生: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6、在这个实验过程中,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氧气被消耗了。

说明:植物也和动物一样时刻地进行着呼吸,而且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且有光的时候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是同时进行的。

7、动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植物怎么排出呢?

学生回答:落叶和呼出气体等能带走植物产生的废物。

8、植物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吗?

学生:有,如含羞草等。

说明:植物对外界的刺激也能作出反应,只是没有那么容易被人们观察到。教师展示图片并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等。

正反比较,学会思辨。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学生的基础

为起点,构建起新知识的体系,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归纳生物的特征

说明: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其他的生物如细菌和真菌等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如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内钉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小结

说明:今天我们探讨了生物的特征,现在我们想想小明家死去的狗是不是生物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是。因为死去的狗不需要营养、没有呼吸,了能生长和繁殖等,它已经没有生命的特征。

教师进行总结。

判断: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

巧妙小结,首尾呼应。

精选阅读

七年级生物上册《单细胞生物》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单细胞生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与人类关系密切。

2.教学难点

(1)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

三、课前准备

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棉花、吸水纸、放大镜、镊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牛和蚊子的对话。牛:讨厌的蚊子你别碰我,我刚用清澈的河水洗得干干净净的。蚊子:哼,你以为河里的清水就真的干净吗?那里面有很多比我还小的生物呢!

(二)学生质疑

牛和蚊子谁说得对呢?水中有没有微小的生物呢?这些生物是怎样生活的?

(三)作出假设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作出假设,大家都一致认为水中有微小的生物。这些生物能独立生活。

(四)探究实验

在你们实验桌上的盘子中的载玻片上也有一滴水,这是我们取自清澈的河水,再经过培养后得到的水。请问它干净吗?

学生可能什么也没看到,说明肉眼的观察是有限的,可以借助显微镜来进一步观察。

认真观看图片,对实验桌盘子中载玻片上的水进行观察,仔细观看水滴并回答问题。(生:一部分学生没有观察到草履虫,回答干净,一部分学生观察到了草履虫,回答不干净。)

学生探究活动一:制作装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1.制作装片:草履虫子培养液里游动的速度快,不容易找到,制作载玻片是一定要放上几丝棉花。

2.用显微镜观察:观察你所看到的生物的外形,一定要有耐心。为了观察清楚,可以选择运动相对缓慢的草履虫来观察。

3.教师利用投影适时地播放实验注意事项。学生最终看到草履虫的外形及运动状态。

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了解草履虫的外形特征,并注意草履虫具有运动这一生物的生命活动。

学生探究活动二:草履虫的结构与功能

1.阅读教材提供的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

2.用多媒体展示草履虫的内部结构图,学生填写各部分名称及讲述功能。

3.自学检测:学生在一体机上完成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填图及连线题。

理解单细胞生物的概念

1.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动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对比这两幅图,同学们思考动物细胞的结构与草履虫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草履虫是一个细胞构成的,并且草履虫又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我们把这样的生物叫做单细胞生物。

学生活动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单细胞生物与人类关系的图片和文字,学生观看分析单细胞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草履虫的例子了解了单细胞生物的生活,你通过自己的观察都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在课下亲自制作草履虫结构模型。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课题

生物的特征

课型

新授

个性化

修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石头、菊花(带有枯枝)、树叶、蝗虫、蚯蚓、杯子、水等。

观察并区分以上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你区分的理由是什么?

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2-5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物?

(2)生物有那些共同特征?

(3)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怎样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4)教材中的10幅图片各说明生物的哪项特征?

(5)观察一下教室,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

(人是生物吗?拖把、扫帚是生物吗?粉笔是生物吗?菊花的枯枝是生物吗?)

(6)说一说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独立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共同总结。

(1)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根据某一物体是否需要营养、呼吸、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来判断其是否是生物。

(2)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3)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方式不同: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的有机物。

(4)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出汗、呼气、排尿。

下列现象,各反映了生物的哪一特征?

1、蟑螂捕蝉,黄雀在后。

2、葵花朵朵向太阳。

3、蜻蜓点水、金蝉脱壳。

4、望梅止渴

5、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

四、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课本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对于生物的特征,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生物现象你有疑惑,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

1、阅读以下短文,说出小球藻是生物吗?从文中找出证据。

宇宙航行时代的到来,使“宇宙食品”的供应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径只有3—5毫米,却能够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阳光,使自身产生大量营养物质并且放出氧气,净化太空飞船中的空气。它还能用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繁殖,一昼夜产生2—3代。

2、一个苹果、一个鸡蛋、一粒小麦种子、一棵小树苗,它们都是生物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p6练习2

五、巩固训练,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是()

A.机器人弹钢琴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A.呼吸B.排出体内废物C.对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繁殖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运动B.都能呼吸C.都有细胞结构D.都生活在水中

5.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花开花落B.北雁南飞C.孔雀“开屏”D.潮涨潮落

(二)、拓展题1.请说出散曲名家马致远的《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判断依据是;___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2)猫生小猫属于。

(3)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六、梳理总结,反思升华: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生活需要营养

能进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产生的废物

2、生物的特征

生活需要营养

能进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产生的废物

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教后反思: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分析: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
学习内容学 生 活 动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学生提问。四人一组,捕捉鼠妇(课前);
发言说明如何捕到鼠妇,提出问题。带领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的回答,留下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二、逐步深入,体验探究的过程思考回答遗留下的问题,作出各自的假设;
在讨论发言中设计出实验方案;
四人一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组汇报结果;
讨论数据的处理方法;
处理数据;
汇报处理结果;
得出结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讲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引导提问,将个别学生未想到的实验方案的细节讲清楚,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纠正错误做法,表扬表现好的实验小组;
评价结果;
启发学生利用好数学工具;
鼓励结果不同的学生思考原因;
评价结论。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记录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思考怎样对待实验动物。恰当给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提醒学生处理实验动物。
四、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发言,举出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例子。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举例子。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发言,举出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相关的内容;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举例子。
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教师:全班分组,4人一组分成若干组,带领各组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准备教具(大托盘、湿土、纸板、透光的塑料板等)
学生:以组为单位捕捉10只鼠妇,对半放入装有湿土的两个黑色瓶中。

教学过程:
一、学生发言,引出问题
师:昨天,同学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瓶子里,下面我们首先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怎样捉到鼠妇的。
生(女):我在草丛里和墙角落发现它们,用草杆引它们爬上去,然后放进瓶子里,不过鼠妇老是从草杆上掉下去,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10只。
(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好几位男生同时举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开石块后找到它们的,然后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里。
生(女):我们小组的同学把我家的花盘全部挪动了一遍,在花盘底下找到了好多,由于不敢直接用手抓它们,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纸卷成漏斗状,然后设法让鼠妇爬进“漏斗”,把它们从瓶口“漏”到瓶子里去。
师:看来大家在捕捉鼠妇的时候都动了脑筋,有些同学还想出了很好的方法。那么,同学们在捕捉鼠妇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鼠妇生活的地方又阴暗又潮湿,长年累月。这样,它们受得了吗?
师:每种生物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习惯在干燥的地方,有的习惯在潮湿的地方,比如说蚯蚓它就长期生活在土壤里面。
生:鼠妇生活在潮湿的土壤表层,它们吃什么呀?
师:这个问题真厉害,把老师给问住了,老师回去查查相应的资料,下节课再回答你,好吗?
生:好。
生:鼠妇是不是胆子特别小呀?我小心搬开花盘的时候既没有碰到它,也还没有动手捉它,它就四处乱爬。
师:是啊,搬开石块或花盘以后鼠妇很快就爬走了,它们为什么爬走呢?是胆子特别小吗?
(老师板书——问题:搬开石块或花盘,鼠妇为什么爬走呢?)

二、逐步深入,带领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
(1)作出假设
(思考一会儿后,好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石块或花盘搬开,对鼠妇来讲是一种刺激,它感到危险,知道有人来抓它了,所以就爬走。
生: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一旦你把石块或花盘拿开的话,阳光照进来,生活的环境温度升高,它们不适应,就爬走了。
生:鼠妇不喜欢光,光对它们来讲是一种刺激,光照进来让鼠妇感觉到不安,所以它们就跑掉了。
师:那就是说,你认为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或者说,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使它逃离明亮的地方,选择阴暗的地方。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同学们的看法,不一定都正确。因此,我们把这些看法作为这个问题的假设的答案,怎样验证谁说得假设对呢?
生:做实验。
师:老师也同意通过做实验去验证。但我们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们先选择听起来最合理的第三种假设(环境变明亮使鼠妇爬走)去验证,时间有多的话,我们再去验证其余两种假设。
(老师板书——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环境变明亮会使鼠妇爬走。)

(2)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
师:那么,这个实验怎么做呢?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想应该准备一些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然后设法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然后把鼠妇放进去,看看哪边的数量多。
师:怎么样才能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呢?
生:我可以用一个大托盘,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放在里面两边,然后在托盘相应的一边盖上纸板,另一边盖上透明塑料板。
师:看来,这位同学受到了我们桌子上准备的实验器材的启发,不过我想问这位同学,不盖透明塑料板不是也保证了光线明亮吗?
生:盖上可以防止鼠妇爬出来。
师:同学们对这位同学的实验方案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觉得应该把两边的土壤改成都是干的土壤或者都是湿的土壤,不然的话,就说不清楚是土壤的干湿还是光线的明暗使鼠妇爬动。
师:很好,所以要研究鼠妇爬走是不是和光线变明亮有关,只有在其它的条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才能看出光线的明暗这一对不一样的条件对鼠妇有没有影响。
师:像这样的光、水、温度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条件,我们把它们叫做非生物因素。(老师板书——非生物因素:光、水、温度等)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一些生物我们就把它们叫做……
生:生物因素。
(老师板书:生物因素)
师:那么,改成都是干的土壤好呢?还是改成都是湿的土壤好?
生:改成湿的土壤好。
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们看到鼠妇一般是在潮湿的地方,在干燥的地方没有看到,推测鼠妇习惯生活在潮湿的地方,把鼠妇放到湿的土壤中它更容易适应,很快安静下来,有利于我们观察鼠妇的活动,避免造成大的实验误差。
生: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刚才推测人掀开石块这种刺激也可能是鼠妇爬走的原因,把鼠妇放进去对鼠妇来讲是一个很强的刺激,它不会四处乱爬吗?
师:会。
生:那怎么计算鼠妇哪边爬得多呢?
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说说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可以把鼠妇静置几分钟,等它脱离了这种刺激的影响后再开始计数。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因此,我们要让鼠妇静静地在里面呆上几分钟,让它适应一下实验装置的环境,避免由于鼠妇的紧张而造成实验误差,这同时提醒我们做实验时要保持教室里的安静,以免干扰了鼠妇。

师:大家对这个实验装置考虑得很严密,看来同学们都意识到了要想研究某个条件影响鼠妇的生活就得把其它的条件控制起来,避免它们的干扰。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二个具体的操作问题想问一下大家。实验第一步,大家就会遇到一个问题,鼠妇怎么样放进去呢?我们每个实验小组两个瓶子里各装了5只鼠妇,是一起放进托盘的某个地方呢还是分两部分放到不同的地方?放到哪里比较好?
生:我觉得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比较好,很容易看出它往哪边爬。
师:有其它的意见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仅仅看出它们往哪边爬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具体的在明亮和阴暗中的鼠妇数量来证明鼠妇喜欢哪种环境,而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不方便计数,因为中央区域处于阴暗交接的地方,不好把处于这一区域的鼠妇算作哪一边的。
师:那你觉得怎么做好呢?
生:我觉得应该同时在托盘的两边一起放,5只鼠妇放在明亮区域的中央5只鼠妇放在阴暗区域的中央,这样便于计数。
师: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好,根据我们的实验设计,应该是依靠鼠妇安静下来2、3分钟后分别呆在明亮的区域和阴暗区域的鼠妇数量来判断它喜欢哪种环境,但是,有的鼠妇可能适应能力比较差,放进去5分钟还不能适应这个环境,还在乱爬;还有,你在计数的时候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有鼠妇爬到明亮的地方,感到不适应,正往回爬但又还没越过明暗交接的地方,你已经计数了。这二种情况都会带来误差,怎么样解决它们呢?
生:首先保持周围的环境安静,然后等到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
生:(着急的解释)我指的是没有很大的爬来爬去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别的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让鼠妇安静几分钟后,可以多观察几次,每次观察都作记录。
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包含各种情况对实验的影响,减少误差。
师:不错,能想到这一点真是不容易。好,我们确定下来,将鼠妇静置的时间是2分钟,2分钟之后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共统计10次。一会儿各小组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鼠妇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的时候注意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纠正他们错误的做法并对分工合作表现好的实验小组予以及时表扬。)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下两个表格)
表格一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
环境2min3min4min5min6min7min8min9min10min11min
明亮
阴暗
环境1组2组3组4组5组6组7组8组9组10组11组12组13组
明亮
阴暗
表格二不同环境下各小组的鼠妇平均数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分工的情况以及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上讲台)我们小组是这样分工的:甲同学负责把鼠妇放进去,并盖好纸板和塑料板;乙同学计时;丙同学统计鼠妇的数量;丁同学负责记录。我们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在黑板上的第一个表格内记录实验数据)。
师:看上去这一组同学的实验结果中,每次记录的数字大都是阴暗处的比明亮处的大,其它小组的情况也是这样吗?
生:是这样。
师:10组数据挺多的,有没有更简单明确的表示实验结果的方法呢?
生:可以运用数学中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进一步追问)具体怎么求?
生:明亮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阴暗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
师:(启发提问)这可能会得到小数,怎么处理呢?
生:四舍五入。
师:有没有反对意见?
(同学们思考了一会儿,有几位同学急不可耐地举起了手)
生:我不同意用四舍五入来处理!因为数学老师讲过,应用题要按实际情况处理,这是实际问题,鼠妇超过半只才能算一只,所以应该是小数点后的数字大于0.5才进一位,并且只保留整数。
师:很好,每个小组计算一下自己的平均值,然后各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各小组依次在黑板上的第二个表格中记录数据)
师:看,用平均数表示大家的实验结果就十分简单明了。实际上,我们班有13个组,相当于做了12次重复实验,我们知道,实验重复的越多,就越容易减少误差,得到的结果就越可靠。比如说我们扔一枚硬币,落地时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扔一次的结果假如是正面朝上的话,我们并不能得出“扔硬币落地正面会朝上”的结论,因为大家都知道,多扔几次就可以得到硬币正面朝上和正面朝下的结果是一样多的。那么,我们怎么样来处理这13组实验数据呢?
生:将每一组的平均值加起来再求一次平均数。
师:很好,这位同学反应很快,说明他理解了处理重复实验数据的方法,请大家算一下这个平均值。
(学生计算,汇报)
师:明亮处的平均值是2,阴暗处的平均值是8,这两个平均值可以说明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从而可以得出结论,环境变明亮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师:其实不仅是光,在我们完成刚才这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想到鼠妇的生活也许还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土壤的潮湿程度以及温度等等。请大家参照我们课堂上设计的这个探究性实验的装置和步骤,设计一个类似的探究实验,看看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其它的因素的影响。由于时间的原因,同学们只能下课以后去试一试了。最后提醒大家一下,课后完成自己设计的另一个探究实验后,鼠妇怎么处理呢?
生:放回到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师:好,我们就要养成这种爱护实验动物的好习惯。
四、从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引申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师:同学们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说过,人掀动石块或移动花盘会使鼠妇爬走,影响鼠妇的生活,除了人之外,其它的生物当然也可能影响鼠妇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提到过的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际上,自然界中这种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很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的就是螳螂对蝉生活的影响和黄雀对螳螂生活的影响,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捕食关系,大家还知道哪些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举例子)
五、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转而讲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大家举的例子都不错。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会影响生物的生活,但是,生物只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它对环境就不会有一定的影响吗?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10页图1-6“土培中的蚯蚓”阅读相关文字,思考这个问题。
生:蚯蚓在土壤里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
生:蚯蚓会吃掉落叶和一引起生活垃圾,能清除一些环境污染;蚯蚓的粪便是植物生称的好肥料;还有,蚯蚓是高蛋白的,营养丰富。
(同学们“哄”的一声都笑了)
师:看来这位同学的课外知识挺丰富的。通过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生物确实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但我们可以想到,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它已经适应了这个环境。比如说蚯蚓没有适应在土壤中生活的话,它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影响土壤的。请大家翻到课本第8页,观察节头情影图“沙漠中的仙人掌”,这是一个典型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学生观察、思考)
师: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其它的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举例子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