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三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

食物幼儿园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0

第三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三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三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

1、食物中对人有用的物质称做营养物质。
2、营养物质可以分为六大类:糖类、脂肪、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水。
糖类:在馒头、米饭、面条等谷类食品中含量较多。
脂肪:在食用油、肥肉和一些豆类食品含量较多。
蛋白质:在蛋、鱼、奶、瘦肉、豆制品等含量较多。
3、营养物质的作用
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供给能量;也是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之一。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不可缺少的成分;也可以提供人体能量。
脂肪是人体重要的储能物质和组织细胞的结构成分。
水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含量最多。
无机盐对人的身体非常重要,如钙、铁、锌、碘等缺乏会引起人类疾病。
维生素:人体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离不开,人体缺乏就会患病。
4、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综述如下:
建造我们的身体
给我们提供能量
维持生命和健康
5、1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放出的能量,叫做这种物质的热价
蛋白质和糖类的热价都是16.736kJ,脂肪的热价是37.656kJ
6、合理膳食应做到哪些?
科学的食谱既要包括比例适当的营养成分,又要注意热量的合理分配。要做到:食物多样饥饱适当粗细搭配三餐合理。
7、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口、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胰腺、肠腺、肝脏。
8、胃的功能:1、暂时储存食物2、初步消化食物。

9、小肠适应消化、吸收的特点:
①、长②、表面积大③、有肠腺
④、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10、消化的概念: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被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11、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12、各种营养物质的化学性消化:(括号内为起始消化部位)
①淀粉的消化:(口腔)
淀粉—(酶)→麦芽糖—(酶)→葡萄糖
②蛋白质的消化:(胃)
蛋白质—(酶)—→氨基酸
③脂肪的消化:(小肠)
胆汁酶
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13、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如下图)

一、选择题
1、下列营养物质中,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
①糖类②脂肪③蛋白质④水⑤无机盐
A、①③⑥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⑤
2、下列食物中含糖量较高的是()A、鸡蛋B、豆腐C、肥肉D、馒头
3、试管中有一些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震荡置于37℃温水中,一小时后植物油不见了。配制的消化液可能是()
A、唾液、胃液、肠液B、胃液、唾液、胆汁
C、胰液、肠液、胆汁D、肠液、胰液、唾液
4、下列消化液中含有一种、多种和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依次是()
A、胃液、肠液、胰液B、唾液、胰液、胆汁
C、唾液、胃液、胆汁D、唾液、胃液、胆汁
5、在消化道中能消化蛋白质的消化酶来自()①唾液腺②胃腺③肝脏
④肠腺⑤胰腺
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④⑥D、①③⑤
6、有些同学只爱吃肉,不爱吃水果蔬菜,长此以往会造成身体缺乏()
A、蛋白质和维生素B、脂肪和无机盐C、维生素和无机盐D、蛋白质和脂肪
7、下列哪项不是小肠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A、小肠长约5-6米B、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
C、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小肠壁内有肠腺
8、小肠绒毛不能直接吸收的物质是()
A、氨基酸B、麦芽糖C、维生素D、脂肪酸
9、能吸收维生素的器官是()
A、食管和胃B、小肠和大肠C、口腔和小肠D、胃和大肠
10、下列食物成分中,不经消化就可直接吸收的是()
A、淀粉B、脂肪C、蛋白质D、葡萄糖
11、在消化道内,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起始部位依次是()
A、口腔、胃、小肠B、口腔、小肠、大肠C、胃、小肠、大肠D、口腔、胃、大肠
12、消化系统中不与食物接触的器官是()A、胃B、小肠C、食道D、肝脏
13、吃标准粉比吃精粉好,可预防脚气病等,其原因是标准粉含丰富的()
A、钙B、蛋白质C、淀粉D、维生素B1
14、人类的生长发育以及受伤组织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
A、糖类B、脂肪C、蛋白质D、维生素
15、微微的爷爷患糖尿病,微微到食品店给爷爷买饼干,她应该特别注意下列哪一项()
A、饼干的名字B、饼干的生产日期C、饼干的成分D、饼干的生产厂家
16、淀粉、蛋白质、脂肪被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分别是()
A、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B、甘油和脂肪酸、氨基酸、葡萄糖
C、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氨基酸D、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
17、膳食中不搭配哪类食物,会造成身体缺乏能源物质()
A、谷物B、蔬菜水果类C、奶和奶制品类D、肉类
18、位于腹腔右上部的器官是()A、胃B、盲肠C、肝脏D、心脏
19、蛋白质的消化部位是()
A、胃和大肠B、小肠和大肠C、胃和小肠D、胃、小肠和大肠
20、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时,水浴温度是37,这是因为()
A、接近人体内温度,酶的催化能力最强B、接近室温,容易保持恒定
C、是各种酶维持其生物活性的最佳温度D、随机温度,无特殊意义
21、下列液体中不含消化酶的是()A.胃液B.胆汁C.胰液D.肠液
22、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A.口腔B.胃C.小肠D.大肠
23、胃的主要功能是()
A.消化蛋白质的主要场所B.消化糖类
C.消化脂肪D.暂时贮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质
24、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A.胰腺B.肠腺C.肝脏D.胃腺
25、如果胃的结构发生了病变,首先影响哪种食物成份的消化()
A.糖类B.脂肪C.蛋白质D.维生素
26、有吸收功能而没有消化功能的结构是()
A.食道B.胃C.小肠D.大肠
27、肠壁能直接吸收的营养成分是()
A.无机盐B.淀粉C.蛋白质D.脂肪
28、下列物质中不能被消化道壁直接吸收的成分是()
A.维生素B.淀粉C.水D.含铁的无机盐
29、维生素D在哪种食物中的含量较多?()
A、鱼类B、肉类C、禽蛋类D、蔬菜类
30、对青少年的骨骼正常生长发育最有利的一组食物是:()
A、新鲜蔬菜和水果B、豆浆和胡萝卜
C、黄色玉米和猪肝D、禽蛋类和虾米
31、维生素D在哪种食物中的含量较多?()
A、鱼类B、肉类C、禽蛋类D、蔬菜类
32、一般贫血患者应多吃一些:()
A、含蛋白质和铁质较多的食物B、含糖类和维生素较多的食物
C、含无机盐和维生素较多的食物D、含水和脂肪较多的食物
33、脂肪在消化液的作用下,最后分解成:()
A、麦芽糖B、葡萄糖C、氨基酸D、甘油和脂肪酸
34、胃能吸收的物质是:()
A、维生素B、葡萄糖C、氨基酸D、水
35、下列营养物质中,大、小肠都能吸收的有:()
A、葡萄糖、氨基酸B、甘油、脂肪酸
C、氨基酸、脂肪酸D、无机盐、维生素
二、非选择题
1、右图为人体消化系统模式图,请据图回答:①最大的消化腺是(),它能分泌,
促进被消化。②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是()、
()和()。③()、()、
()三种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淀粉酶。
④淀粉开始消化的部位是();蛋白质开始消化的部位是();脂肪开始消化的部位是()。
2、右图中的曲线表示食物通过消化道时,糖类、蛋白
质和脂肪被消化过程中数量的变化,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l)甲表示的消化曲线,因为其到了()才开始被消化。
(2)丙表示消化曲线,因为其在()就开始被消化。
(3)这三种营养物质在()中都可以被消化,而在()中则都不能被消化。
3、分析说明题:请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下列现象的原因
1)某同学有一段时间,每到晚上就看不清东西,但吃了一段时间胡萝卜后,这种现象消失了。原因是。
2)某人每天早晨刷牙,牙龈就会出血,而且经常发现皮肤下青一块紫一块的。原因是。
3)吃牛肉、黄豆及粗粮可以治疗脚气病。那是因为。
4)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除了强调合理营养外,还要经常注意补充牛奶、鸡蛋等食品。请分析其中的道理:

相关知识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复习提纲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复习提纲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呼吸系统的组成: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
一.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叫做呼吸道。
1.呼吸道的骨或软骨做支架,保证呼吸道的畅通.
2.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温暖进入体内的空气,保证体内的温度恒定在37.5°C左右
3.鼻腔内的鼻毛和鼻腔黏膜分泌的黏液,以及气管壁的纤毛和黏液可以阻挡和粘着进入的细菌和灰尘,起到清洁空气的作用.
4.鼻腔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进入的空气.
二.呼吸道作用:
1.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
2.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三.不过,呼吸道对气体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保持环境中的空气新鲜、清洁是非常重要的。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共有的器官.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进入肺,在肺里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
2.吸气时,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肋间肌收缩,使胸廓前后径增大;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
3.呼气时,肋骨在向下向里运动,肋间肌舒张,使胸廓前后径缩小;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呼出。这就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1.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2.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有利于气体在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交换。
3.当你吸气时,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而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沪教)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沪教)”,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
回答: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增多。
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
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提问: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我想问: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你又能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并不是酚酞扩散?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总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三、微粒之间有空隙
阅读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间隙;
2.构成水的微粒间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阅读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1.50mL水+50mL水2.50mL酒精+50mL酒精3.50mL水+50mL酒精
结果:等于100mL等于100mL小于100mL
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3.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提问:有水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解释: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提问:我们在一量筒中,现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情况。待全部溶解后,再观察液面,试解释。
回答: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举例:还有那些事例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隙
注意:与海绵结构中间隙相区别
提问:在压缩空气的时候,发现体积被压得越小,所需的力要越大,空气不能被压缩到体积为零,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空气中的确存在微粒。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讲述: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固体和液体的微粒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就是因为一切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例题解析
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3.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A.不变B.增大C.减小D.不能确定
答案:B。宏观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增大。为什么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就增大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比较流行的是“假晶体”的存在。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分子原子
1.复习知识
【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设计意图:
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交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交流讨论
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
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箔。
【设疑】你能对α粒子运动路径的改变作出解释吗?
在讨论α粒子运动路径改变使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归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讲述科学家对原子探索的历程,讨论原子中微粒电荷数的关系。
【回答】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和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相互抵消使原子还是呈电中性。
【讨论】大多数α粒子运动路径没有改变方向,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设计意图:
针对史料交流谈论,认识原子构成的事实,并通过“对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认识到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4.引导探究
【指导】阅读P67-68“原子核由什么构成?”
【课件】原子及原子核构成的模型图片。
【问题】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设疑】根据原子核的构成你能解释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吗?
【归纳】原子中各微粒的电荷数关系。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阅读】原子核的构成。
【回答】原子核还能再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讨论】原子核带正电的原因
【回答】因为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
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建立原子内部构成的直观形象,理解原子内部微粒数和电荷数的关系。
5.知识拓展
【讲解】简单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及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知道稳定结构的特点,为原子转移电子变成离子的规律建立知识储备。
三、离子
6.指导学习
【设疑】根据刚才的知识请同学们试着画出Na和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请讨论这两种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电子可能的转移方式。
【问题】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呈电中性?
【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带电的原子就称为离子,下面我们通过视频和动画来看一下,原子在什么情况下、又是如何转变成离子的。
【讲解】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分别带上负电荷和正电荷,我们把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把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讲解】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来表示离子。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问题】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
教学意图:
知道原子得失电子会变成离子认识一些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离子结构示意图。

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学习目标】
1.认识一些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元素和元素符号
[引入]补铁、补钙广告中的“铁”、“钙”指的是什么?什么是元素?
阅读教材P73内容,要求熟记表3-4所列元素符号。
过渡:你知道现在已知的元素有多少种吗?把课本翻到149页元素周期表,该表共有多少种元素?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什么位置,非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什么位置?它们的名称各有什么特征?
过渡:组成物质的元素总共只有一百多种,而知道构成我们大千世界的物质的种类却有几千万种,元素是如何组成物质的呢?比如:氧元素不仅可以组成氧气(O2),还可以组成臭氧(O3),一种元素就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了,那不同种元素相互组合的情况可想而知。
[疑1]既然都是氧原子,为什么再称之为氧元素?
[疑2]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难道同一种原子之间还有区别吗?
[答疑]氧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8,由于核内中子数不同,就可以有几种氧原子。其他的大多数原子也是这样。如果忽略这种差别,就可以把所有的氧原子归为一类,因为它们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都是8,并且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我们把这一类氧原子称之为氧元素。
[思考]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呢?
[问题1]有一则饮品广告称:“本品纯属天然制品,不含任何化学元素”,你认为他说的对吗?
[问题2]“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的成分如下(mg/L):硒:0.0130,锶:0.596,锌:0.00162,钠:18.4,钙:4.36。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元素还是原子?
[过渡]有了元素的知识,我们就可以采用一种标准将纯净物划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阅读教材P74后回答: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将纯净物划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的标准是什么?
[活动探究]P75表3-5
二、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千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的物质含的元素不同,在不同的物质中元素是如何分布的呢?
阅读图P753-21、22、23,分析在地壳、海水、人体中元素分布,太阳中呢?
[活动与探究]查阅资料,了解在地核中主要含有哪些元素。
三、元素与人体健康
人体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对健康的生命所必需的元素称为生命必需元素。这些元素在人体中的功能往往不能由别的元素来替代。
[思考]1、元素不足和过量对哺乳动物的影响
2、膳食标准
3、10种最好的食品、10种最差的食品
[交流讨论]从化学角度怎样衡量食品的质量?
[活动探究]
请从家中找几种食品,从包装袋上了解该食品中主要含有哪些元素。想想看,如果让你来给这些物质分类,你怎么分类?

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
2.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内容要点:
1.通常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
2.可以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3.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通常写在左边,负价元素通常写在右边。原子的数目用阿拉伯数字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在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非金属元素一般呈负价;在非金属氧化物中,非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根据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确定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原子的数目。
4.简单化合物的中文命名原则。
5.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两种元素中间用“化”字连接,如氧化铜(CuO)。
6.化学式中元素的名称从右向左读,与化学式的写法刚好相反,如氯化钠(NaCl)。
7.元素的原子个数在该元素之前先读出,如五氧化二磷(P2O5)。
8.含有复杂原子团的化合物,要根据其特征来称呼,不需读出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如氢氧化钠(NaOH)、碳酸钙(CaCO3)、硫酸钠(Na2SO4)等。
教学内容:
一、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
1、化学式(formular),就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提出的依据: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
2、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一般包括宏观和微观角度)
微观上:表示某物质;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宏观上: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者一个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
我们以水(H2O)为例说明
化学式的涵义以H2O为例
宏观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有哪些元素组成的表示水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
微观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一个水分子
表示一个分子里有多少个原子表示一个水分子中由2个氧原子和1个原子构成
质量表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Mr(H2O)=2Ar(H)+Ar(O)=2+16=18
表示物质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
表示物质中各种元素的质量比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
3、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周围的数字的意义,如aRbc
a表示有a个这样的微粒
b表示一个微粒中有b个原子或原子团
c表示一个该离子中带有c个正(负)电荷
如:3H2SO4Ca2+表示钙离子,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注意:同元素符号的意义相似,在化学式前有数字后,就不能表示宏观含义,只能表示微观含义
二、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1、各种物质的化学式都是通过实验方法测定出来的,一种纯净物只能由一个化学式来表示,不能主观臆造。
2、化合价。大量的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原子数目中都是一个固定的比值,体现这种关系的数值就是化合价某种元素的化合价数值与它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密切相关的。
3、单质的化学式的写法
(1)金属单质、固体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如金属单质:Fe(铁)、Na(钠);固体非金属:S(硫)、P(磷)等;稀有气体:He(氦)、Ne(氖)等
(2)氧气等多原子分子构成的单质,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添上下标,表示一个分子含有多少个该原子。如:O2(氧气)、O3(臭氧),Cl2(氯气)
4、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根据化合价来写化学式
(1)一般是正价的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左边,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右边。
(2)在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非金属呈负价;在化合物中,氧元素一般呈-2价,氢元素一般呈+1价。
(3)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2
注意:(1)标注某元素的化合价时,务必要写在该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先标电性,后标数目,如CuO
+2表示在氧化铜中铜元素呈+2价
(2)某些元素具有可变价态,它们表示在与其他元素化合形成化合物时,会出现多种可能。
特别:Fe在命名时,+3价就是铁,而在+2价时要被称为亚铁
补充:初中一般常见的原子团及化合价
原子团化学式化合价原子团化学式化合价
氢氧根OH-1硝酸根NO3-1
碳酸氢根HCO3-1高锰酸根MnO4-1
碳酸根CO3-2锰酸根MnO4-2
氯酸根ClO3-1硫酸根SO4-2
磷酸根PO4-3亚硫酸根SO3-2
氨根NH4+1

识记:课本P80的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三、简单化合物的命名
1、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命名
根据元素的名称,从右往左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ZnO读作“氧化锌”,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但要注意,H2O就是“水”,不能读成“氧化氢”,NH3就是“氨气”。
2、含有OH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命名:一般命名为“氢氧化某”
如:NaOH读作“氢氧化钠”,Cu(OH)2读作“氢氧化铜”
3、含有其他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命名:一般根据原子团和另一元素的名称从右到左的顺序读作“某酸某”。
如:CaCO3读作“碳酸钙”,Cu(NO3)2读作“硝酸铜”
但注意,H2CO3就读作“碳酸”,H2SO4就读作“硫酸”等。
4、某些比较复杂物质的命名
如:Cu2(OH)2CO3读作“碱式碳酸铜”,H2O2读作“过氧化氢”等
四、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
(1)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将化学式中所有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和,即是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如:Ca(OH)2
答:Mr[Ca(OH)2]=Ar(Ca)+2(Ar(O)+Ar(H))=40+2(16+1)=74
(2)计算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之比:
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表示该元素原子的个数,因此这些数字的比值就是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
如:Fe2O3中,铁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就是2:3,碳酸钙CaCO3中钙、碳、氧原子个数比为1:1:3
但注意某些物质的化学式中,同种元素并不写在一起的,这时要注意原子个数。
如:NH4NO3中,氮、氢、氧原子个数比应该为2:4:3
Cu2(OH)2CO3中,铜、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2:5
(3)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
在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就是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积之间的比值
如:氯酸钾(KClO3)中,m(K):m(Cl):m(O)=39:35.5:16×3=78:71:96
硝酸铵(NH4NO3)中,m(N):m(H):m(O)=14×2:1×4:16×3=7::1:12
(4)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该元素在物质中的质量分数
如:求60gMgSO4中含有氧的质量
m(O)=m(MgSO4)×ω(O)=60g×53.3%=32g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构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了解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和使用,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

(3)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4)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

(5)了解化学式的涵义,记住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6)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知识复习,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还没有系统复习,故学生对本章知识在理解和运用方面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理念: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分析、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投影展示】

二、专题讨论【重点提炼】

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2.从微粒的观点认识和区分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

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仅是微粒间的间隙发生了改变,而微粒本身没有改变;但当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即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3.关于原子结构

(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电子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3)原子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4.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种类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区别粒子

结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粒子

电性不显电性显正电性显负电性

符号用元素符号表示用阳离子符号表示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联系得电子得电子

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失电子失电子

5.元素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元素的分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的倾向化学性质

金属元素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不稳定

稀有气体元素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一般不参加化学反应,性质稳定稳定

6.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书写

化合价离子

表示

方法用+1,+2,-1,-2等表示,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1”不省略)用+,2+,-,2-等表示,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1”省略不写)

实例

Na、Mg、Al、Cl、OH、SO4Na+、Mg2+、Al3+、Cl-、OH-、SO42-

联系同种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和离子,通常数值相等,正负号书写位置不同

7.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宏观上:(1)表示某物质;(2)表示该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微观上:(1)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

8.化学式与化合价的关系

根据“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这一规律,可以应用化合价解决以下几种类型的问题:

(1)检验化学式的正误;

(2)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3)书写实际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9.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计算化合物中原子个数之比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表示该元素原子的个数,这些数字的比值就是化合物中原子个数之比。

(2)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

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就是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与相对原子质量乘积之比。

(3)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三、典例分析【思路点拨】

例1.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汽中都存在碘的微粒,馒头遇到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成蓝色。这一实验事实说明了()

A.微粒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B.微粒之间存在间隙

C.微粒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D.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例2.某同学在家做如图所示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在容器外壁划一条线,然后向水中放人一块蔗糖,再在容器外壁沿液面划一条水平线,在原来那条线的(填“上方”或“下方”)。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液面比原来水平线(填“上升”或“降低”)了。通过这一现象请你解释其中的原因。

例3.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产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例4.下表是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

氢101

碳666

氧888

钠111211

氯171817

通过此表,可以总给出的规律有:

(1),(2),

(3),(4)。

例5.偏二甲肼是火箭推进器的常用燃料。根据偏二甲肼的化学式C2H8N2。你知道哪些信息(即化学式表示的意义)?请写出三点:

(1);(2);(3)。

例6.由Na2SO4、Na2SO3和Na2S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氧元素的质量分数22%,则其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23%B.32.6%C.46%D.无法确定

四、牛刀小试【练习实践】

1.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阴离子、阳离子中,按照要求填写下列空格: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3)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是;

(4)构成原子核的微粒是;

(5)带正电荷的微粒是;

(6)带负电荷的微粒是;

(7)不带电荷的微粒是。

2.由某科技节目报道,夏威夷联合天文中心的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了氢元素的一种新粒子,它的组成可以用H3+表示。一个H3+粒子中含有质子,个电子。

3.西汉刘安曾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这里的“铜”是指()

A.铜元素B.铜单质C.氧化铜D.铜原子

4.甲醛(化学式为CH4O)是室内装潢时的主要污染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甲醛是由水分子和碳原子构成的

C.甲醛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D.甲醛由一个碳元素、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5.关于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它们的质子数相同B.它们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C.Na+比Na多一个电子D.Na+最外层电子数为稳定结构

6.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组成为C60的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的分子中含有60个原子B.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C.它是一种新型的混合物D.它是一种单质

7.在符号2H、2SO2、2Ca、2H2O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不尽相同,其中“2”的意义表示分子个数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8.现有①四氧化三铁;②食盐水;③水;④高锰酸钾;⑤洁净的空气;⑥液氧;⑦二氧化锰;⑧铁粉;⑨澄清石灰水;⑩碱式碳酸铜10种物质。其中属于单质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合物的是;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其中含有氧分子的物质有;含有物质种类最多的物质为;含有元素种类最多的纯净物为。

9.指出下列化学符号中“2”所表示的含义

(1)2H;(2)S2–;

(3)2Ca2+;。

10.用化学符号表示:磷元素;2个硫原子;钠离子;n个镁离子。

11.如图所示,把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无色氢气的集气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不要振荡),可观察到A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就趋于一致(两种气体不发生反应),而B中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观察、对比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有:

⑴;

⑵。

12.人体中钙元素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以羟基磷酸钙晶体[Ca10(PO4)6(OH)2]形式存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牛奶含钙丰富而又易吸收,且牛奶和钙的比例适中,是健骨的理想食品。右图是某乳业公司纯牛奶包装标签的一部分文字,请仔细阅读后回答问题:

(1)包装标签中脂肪≥3.3g,是指100mL牛奶中含脂肪质量至少要3.3g,那么一盒牛奶含钙至少g。

(2)求羟基磷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保留为0.1%)

(3)若人体每天至少需要0.6g钙,且这些钙有90%来自于牛奶,则一个人至少要喝多少盒牛奶?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反思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