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发表时间:2020-11-27生物性污染。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生物性污染,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辅导教案
1.根据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不同,可将污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常见的生物性污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______________是病原体污染的一种主要形式,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有计划地__________,可迅速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加快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从而有效地预防该种传染病的流行。
3.预防超敏反应的首要条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变应原的类型与性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做好相应的呼吸道保护措施;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注意“病从口入”;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减少接触或使用会引发过敏的物质;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避免变应原进入体内。
4.生物由________经__________________传播到另外的地方,损坏入侵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并影响当地的农、林、牧与渔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这个过程称为生物入侵。
5.外来物种的入侵途径一般有三种: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而传入。
参考答案
1.物理性污染 化学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 病原体污染 变应原污染 生物入侵
2.传染病的流行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
3.远离致病的变应原 吸入性 食入性 接触性 注入性
4.原生地 自然或人为途径 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人类健康
5.人为有意引入 人为无意带入 自然入侵
1.什么是科赫原则?
答案:科赫原则是确定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四条标准。具体如下:(1)在所有的患者身上都能找到这种病原体,而健康人没有;(2)从患者身上分离出的这种病原体能够在实验室培养和繁殖;(3)把从实验室中分离出来的病原体再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可以使该动物得与人同样症状的疾病;(4)从患病实验动物体内分离出这种病原体,证明这种病原体还能够在实验室中继续培养。
2.超敏反应有什么特点?引起超敏反应的变应原与一般的抗原有什么区别?
答案:超敏反应的特点是:第一,发病时出现功能性紊乱,但一般不出现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且症状出现快、消退快;第二,特应性是可遗传的;第三,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对不同的变应原发生超敏反应;第四,具特应性体质的人对同一种变应原的易感性亦存在明显的差异。
变应原是一类特殊的抗原物质,它与一般抗原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能引起某些具特应性体质的人产生以组织细胞损伤和功能紊乱为特征的异常免疫反应。
3.外来物种与入侵种的区别是什么?外来入侵种的扩散机制怎样?
答案:外来物种是指由原生地经自然或人为途径引入到另外地区的物种。能造成危害的外来物种称为入侵种。
一般认为外来物种的传入扩散过程分为传入、定植和扩散三个阶段,但有人对此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如:传入期、归化期、促进期、扩散期、与本地生物互动期和稳定期等。虽然很多人承认入侵过程中存在“停滞期”,但有关停滞期出现在哪一个阶段,也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在传入和定植之间“停滞”,而更多的人认为在定植和扩散过程存在“停滞期”。事实上,每一种入侵种生物都有其自身的入侵特性,扩散过程也不尽一致,不可能用统一的模式准确阐明每一个入侵过程。
下列不属于生物性污染的是()
A.生物入侵 B.酸雨
C.赤潮D.医院污水
解析:生物性污染是指对人和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生物。酸雨是化学性污染。
答案:B
1.下列生物性污染中属于病原体污染的是()
A.甲型肝炎病毒B.福寿螺
C.紫茎泽兰D.水葫芦
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近年来因抗药菌株增多等原因,使人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结核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B.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接种卡介苗后,T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D.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
解析:结核杆菌是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只有拟核。抗药性是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诱导的结果。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不是T淋巴细胞产生的。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
答案:D
2.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就是指艾滋病
B.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C.HIV主要由DNA、RNA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
D.HIV在离开人体后还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
关于超敏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是机体再次受到相同变应原的刺激时发生的反应
B.是机体首次受到一种变应原刺激时就可以发生的反应
C.凡发生超敏反应的人,对变应原都可发生反应
D.超敏反应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解析:超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变应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超敏反应的物质叫做变应原。机体首次受到一种变应原刺激时,产生的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但是不能够引起超敏反应,只有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才能发生超敏反应。不同的人引起超敏反应的变应原是不同的,并不是对所有的变应原都可发生反应。超敏反应时,变应原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的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活性介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会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但一般不出现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
答案:A
3.变应原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区别主要是……()
A.化学成分B.分布部位
C.作用机理D.形成过程
外来物种入侵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破坏。下列入侵种中属于有意引种的是()
A.紫茎泽兰B.薇甘菊
C.水葫芦D.豚草
解析:紫茎泽兰是由中缅、中越边境自然扩散进入我国的;薇甘菊是随风力自然传入我国的;豚草是随交通工具无意传入我国的;水葫芦是20世纪初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的。
答案:C
4.江苏省农林厅于2004年12月9日向全省下达了紧急“剿杀令”——《关于切实做好加拿大“一枝黄花”防控工作的通知》。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最早于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20世纪80年代扩散蔓延到河滩、路边。它的根系极为发达易连接成片,一棵“一枝黄花”能结两万多粒种子,极易和其他作物争光、争肥,形成强大的生长优势,对绿化灌林乃至棉花、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产生严重影响,并能改变道路、宅旁、荒地的景观。下列有关“一枝黄花”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枝黄花”属于外来物种,进入我国后将可能使我国生物多样性锐减
B.“一枝黄花”成灾最可能的原因是本地缺乏其天敌
C.为控制“一枝黄花”可以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
D.为控制“一枝黄花”应从本地寻找其天敌
参考答案
课堂反馈
1.A 解析:B、C、D都属于生物性污染中的生物入侵,甲型肝炎病毒属于病原体污染。
2.B 解析: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两类,即先天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就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HIV在离开人体后就不能存活。HIV是一种病毒,主要由RNA和蛋白质构成,没有细胞结构。
3.B 解析:变应原刺激特应体质的人产生的抗体吸附在致敏靶细胞表面,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原分布在血清等体液中。两者的化学成分、作用机理和形成过程是类似的。
4.C 解析:“一枝黄花”属于外来物种,引入我国后由于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繁殖率高等原因大量增殖,对我国生物的多样性造成威胁。为控制“一枝黄花”应从本地寻找其天敌,不能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可能是新一种入侵种。引进外来物种一定要谨慎,引进前必须经过科学论证jaB88.COm
相关阅读
生物污染与生物净化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污染与生物净化”,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1章生物污染与生物净化
1.简述生物净化的概念,概述生物净化的原理和方法。
2.举例说明生物净化。
3.尝试搜集利用生物净化原理治理环境污染的资料。
生物净化的原理。
污水处理的原理。
讲授法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
1课时。
(情景导入)教师:教师用课件展示资料介绍“从社会中来”1991年,科威特油井在中东战争中被炸,石油污染了大片土地。石油污染越来越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的环境问题之一。石油中含硫、含氮及有机烃等化合物是重要的环境污染源,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科学家利用吞噬石油的细菌来分解废油。从上述实例中可以看出生物也可以净化污染。
提问:什么是生物净化?
学生回答:生物净化:是指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使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轻,有害成分转化、分解,直至消失的过程。
阅读教材98页,试分析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起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1.吸收大气中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有害气体。
在浓度较低时,植物可以吸收SO2(阔叶树比针叶树能够吸收更多的硫);橡树和刺槐等可以吸收光化学烟雾;柑橘可以吸收低浓度的HF;而夹竹桃、芒果、细叶榕等树种可以吸收Cl2等。
2.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物质
每平方千米山毛榉林可以一年中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达68吨
3.分泌抗生素等物质杀灭空气中的细菌
微生物有哪些净化作用?
1.降解作用:细菌、真菌和藻类都可降解有机污染物。
2.共代谢:是指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基质,但是确不能利用这种基质作为能源和组成元素的现象。
3.去毒作用:微生物通过转化、降解、矿化、聚合等反应,改变污染物的分子结构,从而降低或去除其毒性。
请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分析,展开讨论回答,生物净化应用实例有哪些?
1.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净化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
(1)遏制风沙灾害,减少水土流失
(2)降低大气污染
2.植物可以净化土壤中的各种污染物
(1)吸收作用(2)富集作用(3)降解作用
3.生物净化污水
目前人们常常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综合运用,以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
1、位于某大城市风景区的一个湖泊,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生活废水的严重污染,出现了“水华”现象。生物科技工作者经过研究发现,在发生“水华”的水域适量放养一种鱼,不仅可以解决“水华”问题,而且可以收获大量的鱼。那么,放养的这种鱼应该是()
A.捕食浮游植物的链鱼B.捕食浮游动物的鳙鱼
C.捕食水草的草鱼D.捕食各种螺狮的青鱼
2、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磷,处理污水时要不要去除磷,以下几种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A.磷是生物的营养元素,不必除去B.含磷的污水是很好的肥料,
C.过量的含磷污水会导致水体藻类增殖,水质恶化,必须除去
D.磷对人体无害,除去与否无关紧要
3、生物净化的原理是生物通过(),使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轻,有害成分转化、分解,直至消失的过程A.自身的代谢B.生存斗争C.变异D.种间关系
4、下列叙述不是体现绿色植物净化作用的是()
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 B.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污染物
C.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D.将有机污染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
5、下列生物中能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的是()
A.月季B.丁香C.山毛榉D.圆柏
答案:ACADD
课后练习题
教材的内容包含了植物的净化作用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两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侧重选择其中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例如以污水处理为主题,带领同学参观污水处理厂,或调查当地水源的净化情况,也可以对城市的某处治理成功的水域进行分析、总结,也可对某处污染水域进行调查,尝试提出治理方案,并将建议提交环保部门等。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如果选择植物的净化作用为主题,就可以对学校和小区的绿地面积进行统计,查阅资料,评价目前选择的树种和栽种密度是否适合,提出方案,并向学校或环保部门提交建议等。
高二生物教案:《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生物教案:《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教学目标
1.能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2.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难点: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提问:
2011年3月,日本东部发生特大地震,地震造成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由此引发严重的核污染。生活在核电站周边几十公里内的居民被疏散,留守处理核泄漏问题的抢险人员被称作“敢死队员”,可见核污染会对生物造成严重危害。你还能说出哪些环境污染的实例呢?(温室效应、酸雨、雾霾等。)这些环境污染对生物都会造成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二)新课展开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关于环境污染的实例,同学们已经说出不少,下面通过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来理解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提问1:春雨潇潇,滋润万物。然而有些雨水,却能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使植物枯萎,甚至能伤害人的皮肤和黏膜。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雨水具有较强的酸性,叫做酸雨。)
提问2:雨水是否具有较强的酸性,可以用酸碱度(pH)来表示。任何溶液都有一定的pH,常温下其范围在0~14之间。那么下面来看一下大屏幕上的资料,想一想雨水的pH值在什么范围内可以被称为酸雨?(pH等于7的溶液呈中性,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正常雨水的pH不小于5.6,pH小于5.6的雨水是酸雨。)
提问3:为什么有些地方会下酸雨,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进行思考。(有的学生想到了工厂生产中排放的废气,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废气,比如煤等燃烧。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
提问4: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多媒体播放酸雨的形成过程。(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气体和水蒸气结合,形成酸雨。)
提问5: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酸雨真的对生物有不利的影响吗?在实验室条件下,怎样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呢?根据课本中的提示,你能设计一个探究方案吗?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探究方案,讨论结束后进行汇报。(①配制“酸雨”:用食醋和清水配制供实验用的模拟酸雨。②挑选适宜的种子或幼苗:测定在酸雨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或幼苗的生长状况,作为判断酸雨是否对植物有影响的指标。③设置对照组:清水组和不同pH值组,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或幼苗的生长状况。④设计表格,进行数据统计。)
教师总结注意事项,注意实验不能只做一组,这样得到的结果是不可信的;并总结实验得出结论:酸雨对植物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提问6:说一说模拟的酸雨和真实的酸雨有什么差别?(二者的成分有差别,真实酸雨由水、硫酸、硝酸等构成,模拟酸雨由水和食醋构成。)
提问7:酸雨一定是由本地区的有害物质排放造成的吗?(不一定,有些物质会随大气流动,到其他地区形成酸雨。)
(三)小结作业
小结:以同桌互相提问的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作业:要求学生将课上设计的实验回家完成。
四、板书设计
治理大气污染
第三课时治理大气污染
【教学重点】大气污染的防治
【导入】20世纪是一个辉煌的世纪,人类在创造了一个亘古未有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几乎控制了所有的生态领域,可在这种快速“生产文明”的过程中,日益严重的污染与能源危机问题一样,正日渐成为人类威胁自身存在的隐患。在本单元的第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主要污染物给我们的空气质量带来的不良影响。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如何来治理这些大气污染物。
【板书】§1.1.3治理大气污染
【提问】目前很多大理石雕像在近几十年间的腐蚀程度远远超过前几百年,大家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讨论回答】是由于大气受到了SO2、NO2等酸性气体的污染,致使雨水的酸度增加,与大理石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大理石被腐蚀。
【讲述】酸雨分为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请大家思考教材第5页的“问题解决”,我们一起来学习酸雨的形成过程。
【板书】(分析酸雨的形成过程,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1.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1)2SO2+O22SO3
SO3+H2O=H2SO4
(2)SO2+H2OH2SO3
2H2SO3+O2=2H2SO4
2.硝酸型酸雨的形成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练习】要防止酸雨的产生,最直接的方法是阻止SO2及氮氧化物排放到空气中。以下提供几种治理方法,请大家根据原理写出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回收SO2,常见的有石灰石--石膏法及氨水法;
石灰石脱硫的原理如下:石灰石在高温下发生分解,生成的氧化钙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钙,亚硫酸钙和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钙,硫酸钙可用来生产副产品石膏。(生石膏:CaSO42H2O、熟石膏:2CaSO4H2O)
氨水法脱硫的原理:氨水和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亚硫酸铵,亚硫酸铵和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铵,硫酸铵可用作氮肥。
2.汽车尾气中含有NO及CO,若直接排放会严重污染空气,因此,在许多汽车的尾部常装有尾气净化装置,通过使用催化剂(如:钯Pd),促使NO和CO反应生成无害的N2和CO2。(注:简单介绍无铅汽油的意思)
【学生回答并板书】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石灰石脱硫:CaCO3CaO+CO2↑
CaO+SO2=CaSO3
2CaSO3+O2=2CaSO4
氨水脱硫:2NH3+SO2+H2O=(NH4)2SO3
2(NH4)2SO3+O2=2(NH4)2SO4
2.汽车尾气净化:2NO+2CON2+2CO2
【提问】在我们进行化学实验时,必须考虑到保护环境。请大家思考:若在实验中有二氧化硫气体排出,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加以处理?
【讨论小结】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处理:
(1)二氧化硫作为一种酸性氧化物,能与碱液发生反应,因此可以用碱液吸收(如:NaOH溶液);
(2)二氧化硫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用氧化剂(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将二氧化硫氧化。
【提问】在我国可吸入颗粒物也是一种主要的污染物,而可吸入颗粒物包括自然界的沙尘以及工厂排出的烟尘。请大家思考应该分别采用什么措施加以处理?
【回答】对于沙尘,解决的关键是防止土壤的沙漠化,主要应采取植树造林的方法;而对于工厂的烟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排放。
【总结】目前主要采用静电除尘方法除去悬浮颗粒物。静电除尘的原理在教材第6页的“检索咨询”里面有详细的解说。那么除了目前空气质量报告中已经列出的三种主要污染物外,像一氧化碳、氟氯烃等也是常见的污染物,而且氟氯烃是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物质。
【布置作业】
1.写出形成硫酸型酸雨的相关化学方程式
2.写出形成硝酸型酸雨的相关化学方程式
3.写出石灰石脱硫的相关化学方程式
4.写出氨水脱硫的相关化学方程式
5.写出汽车尾气净化的相关化学方程式
6.请大家课后自己查阅资料,总结氟氯烃破坏臭氧层的原理以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水污染及其防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选修6
4.1水污染及其防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污染概念、类型和我国水污染状况。
2.了解水体富营养化过程和常用的污水处理方法。
3.掌握水污染的危害和防治原则。
4.认识水污染的区域差异及解决的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样手段收集水资源信息,学会对水资源进行监测,根据有关数据判断水污染状况。
2.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水污染的措施和方法。
3.能够将自己对水资源的认识,通过适当的方法传递给他人,并影响他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正确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观。
2.关心我国水污染状况,关注我国水污染发展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增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养成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水污染的类型、水污染的危害、水污染的防治
[教学难点]水污染的防治
[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讲授过程]
人类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饱尝环境污染带来的苦果:横流的污水、弥漫的烟雾、成堆的垃圾……怎样还地球以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和如茵的草地……
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播放黄河水污染、滇池蓝藻爆发、渤海赤潮等图片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
案例1——1956年日本水俣病事件
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外围的“不知火海”是被九州本土和天草诸岛围起来的内海,那里海产丰富,是渔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渔场。水俣镇是水俣湾东部的一个小镇,有4万多人居住,周围的村庄还(居)住着1万多农民和渔民。“不知火海”丰富的渔产使小镇格外兴旺。
1925年,日本氮肥公司在这里建厂,后又开设了合成醋酸厂。1949年后,这个公司开始生产氯乙烯(C2H5Cl),年产量不断提高,1956年超过6000吨。与此同时,工厂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排放到水俣湾中。
1956年,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称为“自杀猫”。随后不久,此地也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患者由于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感觉障碍、视觉丧失、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当时这种病由于病因不明而被叫做“怪病”。这种“怪病”就是日后轰动世界的“水俣病”。
案例2——淮河水污染
淮河是一条受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淮河在评价的2000公里的河段中,78.7%的河段不符合饮用水标准,79.7%的河段不符合渔业用水标准,32%的河段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据统计,全国3000家污染严重企业中,属排放工业污染的废水企业,淮河流域占了160家。流域内182个城镇中有排污单位1.55万家,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6.1亿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排放量7亿立方米。用淮河污水灌溉农田,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1989年春节之际,上游开闸污水下泄,致使淮南、蚌埠两市自来水受到严重污染而不能饮用,淮河流域市民的饮用水发生危机,老百姓怨声载道。淮河流域许多地区癌症发病率比正常地区高出十几倍到上百倍,一些村庄2/3的人肝肿大。同时由于河口的污染,溯河性鱼虾资源遭到破坏,产量大幅度下降,部分内湾渔场基本荒废。
案例3——黄河水污染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近20年来,黄河排污量增加了一倍,十几条重要支流成为“排污沟”,干流近40%的河段丧失水体功能。
案例4——昆明滇池污染严重,暴发蓝藻
2007年6月24日,连日来,因天气闷热,滇池蓝藻大量繁殖,在昆明滇池海埂一线的岸边,湖水如绿油漆一般。绿浪翻滚的湖水涌向岸边,带来一阵阵腥臭味道。滇池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污染最严重的一个,现在水质为劣Ⅵ类,每年夏天气温上升,加之富营养化严重,均要引起蓝藻爆发,造成严重污染
什么是水污染?为什么会发生水污染?
一、水污染概念
水污染(Waterpollution)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利用价值,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阅读课本材料“敲晌水污染的警钟”,了解我国水污染状况。
我国水污染严重,是什么原因导致水污染如此严重呢?
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
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大都含有氮和磷。这些污水大量排放到河流、湖泊中,引起水中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水中含氧量下降,导致鱼类因缺氧而死亡,水体也因此变成臭水。
水体富营养化是水污染的最普遍的现象。
1.河流湖泊中藻类生长迅速,表明水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试归纳水体富营养化过程。在你的家乡有富营养化的地表水体吗?如果有,它是怎么形成的?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较为普遍,大部分地区都会发生。其结果是水中的鱼类大量死亡。那么,人类如果长期饮用受污染的水会怎样?
长期饮用受到污染的水会造成哪些危害?使用污染严重的水进行灌溉,会不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影响?
略
水污染危害:长期饮用受到污染的水,可引起人体急性或慢性中毒、致癌等。灌溉用水中污染物的浓度过高,会使农作物物种发生变异,甚至会导致农作物大面积死亡。水污染还会改变水生生态系统,不适应新环境的水生生物将大量死亡,从而使水生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简单和脆弱。
水污染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
判断下表所列材料各属于哪种类型的水污染,并填入表中。
相关资料污染类型
材料一:l965年澳大利亚流行一种脑膜炎,后经科学家证实,其祸根是一种变形虫。由于发电厂排出的热水使河水温度增高,这种变形虫在温水中大量繁殖,造成水源污染而导致了这次脑膜炎的流行。
材料二:2000年6月,渤海湾南部海面约l亿个海蜇尸体浮出水面,引起海蜇死亡的原因是由于渤海湾南部海域暴发的赤潮。赤潮是因为向海洋排放的水体含大量的氮、磷物质,导致海水中藻类迅速繁殖,水中含氧量下降。
材料三:l991年,海湾战争造成的石油倾泄使得波斯湾的海鸟身上沾满了石油,无法飞行,只能在海滩或岩石上坐以待毙;鲸、海豚、海龟、虾、蟹以及各种鱼类都被毒死或因窒息而死。它们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大受害者之一。
材料一主要是物理污染,材料二主要是生物污染,材料三主要是化学污染。
水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任何生物生存都离不开水。然而,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的有限的,并且由于水污染,有限的水资源还在减少,许多国家出现了水荒。那么,如何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如何防治水污染呢?
二、水污染防治
阅读课本正文内容,回答问题
(1)水污染的防治原则是什么?并解释其含义。
(2)对工业污染源,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什么?
(3)什么是清洁生产?
(4)科学的管理包括哪些?。
(1)水污染防治的原则是预防、治理和管理。
预防主要是指通过有效控制,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减少到最小量。
治理是通过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确保污水在排人自然水体前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管理是指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以管促治。
(2)对工业污染源,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
(3)清洁生产包括改进原料选择及产品设计,用无毒低害的原料和产品代替有毒有害的原料和产品;减少对原料、水及能源的消耗;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回收利用废水中的有用成分,使废水中污染物浓度降低等。
(4)科学的管理包括对污染源、污水处理厂以及水体卫生特征的监测和管理。
阅读课本第63页材料“常用的污水处理方法”,了解常用污水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
我国小城镇和农村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不可能照搬大城市修建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模式来处理生活污水。据调查,小城镇和农村的生活污水中主要富含氮、磷、钾等元素,而氮、磷、钾等元素又是水生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请查找我国小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实例,并谈一谈怎样处理小城镇和农村的生活污水。
对于小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可以采取以下几中措施:一是污水处理与发展副业相结合,把生活用水为发展农村副业服务,如把生活废水用于养猪、养鸡等牲畜;二是把污水处理与发展能源相结合,把农村的人、畜粪便以及污染水体的有机物用于发展农村沼气,既解决了污染,又发展了能源;三是把污水处理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如把人、畜粪便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把富含氨、磷、钾等的污水收集在一起,经过沉淀等过程,变成肥沃的土壤,用于农业生产;四是大量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
一、水污染概述
1.概念
2.类型
3.危害
二、水污染防治
1.预防
2.治理
3.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