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学案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发表时间:2020-11-03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学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学案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他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学习重点: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他们的区别
学习难点: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生物吗?相信你一定认识不少的生物。你认为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请各小组讨论后出示各组的结论。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2-7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内容
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生物能进行,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生物能对外界刺激
,生物能,生物都有的特征。生物还有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
构成的。
二、小组讨论与合作探究
1、生石花的肉质叶看起来像石头,为什么说它是生物?
2、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为什么说它不是生物?
3、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4、植物需要从外界吸收氧气吗?
5、植物能排除体内的废物吗?
三、课堂小结
1、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该怎么回答?
2、什么是生物学?
3、生物的特征有哪些?
四、拓展创新
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2)猫生小猫属于。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五、课堂达标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A.机器人弹钢琴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A.需要营养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A.呼吸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发育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运动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D.都生活在水中
5、科学家对蜜蜂群体的自然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实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D、分类法
6、非生物。(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7、请将左右两列中相关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起来。
动物取食应激性
鲸喷出水柱营养
向日葵朝向太阳繁殖
植物开花结果生长
人体排汗排泄
蘑菇由小长大遗传
子女与母亲相似呼吸

相关知识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学案新人教版

生物的特征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接触生物学这门学科的开始,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高。本节课的教学可以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阐述生物的共同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植物和动物的图片,在课上让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并尝试总结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教师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鼓励。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观察的方法进行说明。生物广泛存在于学生的身边,本节的教学也可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教师设计适当的思考题:1.你知道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生物吗?2.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非生物?学生通过思考,知道人、花草等是生物,桌子、椅子、黑板等是非生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人、花草等在生活的过程中需要营养物质,需要吸收氧气,需要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遇到不良刺激会作出反应,并且能够繁殖等。而桌子、椅子、黑板等不具备这些特点。使学生认同具有这些特点的物体才是生物,一般的生物都具备这些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周围的物体(或教师提供的物体),了解什么是生物。
2.通过观察教材中展示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尝试说明生物的共同特征包括哪些。
3.教师出示思考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资料,了解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养成爱护植物的良好习惯。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并尝试理解科学与生活、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如实地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在课前准备相关的实物、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资料。师生一起欣赏图片中碧蓝的天空、流动的白云、遍地开放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原、悠闲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别致的毡房。
教师提出问题: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学生观察后,小组内交流展示观察的结果,最后达成共识:花草、树、牛羊等是生物,白云、毡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课题。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什么是生物
方案一: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资料。
当你漫步在美丽的乡村小路时,你会听见晨起公鸡嘹亮的鸣叫,各种鸟儿婉转、清脆的歌声。勤劳的村童牵引着敦实的黄牛悠闲地走在和煦的晨光中,偶尔一只调皮的小狗从你的身边悄然跑过。放眼远眺:一片葱绿映入眼帘,那是翠绿的稻田、仪仗队般的玉米和肥硕的大豆苗。继续前行,一条弯弯的小河从你脚下潺潺流过,清清的河水中有自由游泳的鱼儿和小虾,偶尔也会有一、两只螃蟹探头探脑。水面上鸭唱鹅鸣,好一幅乡村欢腾图!

学生欣赏如画的景色,并思考以下问题。
(1)资料中哪些属于生物?哪些不属于生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后达成共识。
资料中的人、公鸡、鸟儿、黄牛、小狗、水稻、玉米、大豆、小鱼、虾、螃蟹、鸭、鹅等属于生物,而阳光、空气、水等不属于生物。因为前者是有生命的,具有生命现象,属于生物。而后者不具有生命现象,所以不属于生物。
教师强调: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的主要标志是物体是否具有生命现象。
方案二:教师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实物(天竺葵、小白兔、石块、玻璃瓶等)或者图片。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实物或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什么是生物,通过分析达成共识: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是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不是生物。
学习目标二:生物的特征
花草树木、小鸟等属于生物,是因为它们具有生命现象,那么,这些生物具有哪些生命现象呢?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教师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后完成下列问题。
资料1:小麦能够从外界吸收水分、二氧化碳和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还可以直接或者间接被其他生物利用。

资料2:动物、多数细菌和真菌等生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者间接以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食物,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

(1)通过分析上述两则资料,你认为小麦和海豚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自然界中的生物需要的有机物最终来自于哪里?
学生观察、思考,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
小麦和海豚的一生都需要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维持正常的生活。小麦属于植物,能够利用吸收的水分、二氧化碳等物质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维持自身生活需要。而海豚属于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以植物或者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所以,生物的生活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这些生物需要的有机物都直接或者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生物能进行呼吸: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资料1:下图是鲸在呼吸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资料2:杨树、柳树等高大的乔木每天需要从大气中吸收大量的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维持自身生活的需要。
(1)通过分析上面的资料你认为鲸在呼吸的过程中吸入和呼出的分别是什么气体?
(2)从上面两则资料可以看出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展示。
鲸在呼吸的过程中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从上面两则资料可以看出,植物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有些细菌和真菌能够进行无氧呼吸。所以,能进行呼吸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教师强调:植物和鲸的呼吸只能说明呼吸的表面现象,真正的呼吸发生在细胞内。
3.生物能够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完成下面的问题。

(1)动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产生多种废物,你知道这些废物是通过哪些途径排出体外的吗?
(2)植物的体内会产生废物吗?是通过什么途径将废物排出体外的?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多种废物,并且能将这些废物排出体外。动物和人排出废物的途径有多种,例如: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途径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学生质疑:人和动物体内产生的废物主要有哪些?)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人和动物体内产生的废物主要包括:物质分解产生的多余的水、二氧化碳、尿素、无机盐等物质。植物体内也会排出产生的废物,例如:落叶能将一部分废物带走。所以,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一。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并尝试说明资料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讨论后,尝试说明。
资料中显示,猎豹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羚羊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受到人的碰触后,展开的叶片会迅速合拢。这说明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教师强调:在一般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植物的应激性明显得多,植物的应激性主要表现在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和向肥性。
教师质疑:谁能再列举一些生物应激性的实例?(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巩固所学知识)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教师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示“种子的萌发”“破壳而出的幼鳄”“蘑菇的生长”等图片,并引导学生尝试说明这些图片的含义。
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
从这些图片资料中可以看出:植物体产生的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幼苗可以慢慢长大;鳄鱼卵通过孵化可以发育成鳄鱼;蘑菇能够由小长大。说明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学生质疑: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哪些?)教师引导学生从周围的实例进行分析,多数植物(如大豆、花生、玉米等)可以利用种子繁殖,有些(如甘薯)还可以利用根、茎(如马铃薯、月季等)或叶(如天竺葵)进行繁殖。鸟类的生殖方式是卵生,猫、狗、兔等动物通过产仔繁殖下一代。
另外,细菌的个体微小,结构比较简单,是通过分裂生殖产生下一代的。多数真菌利用孢子进行繁殖。
教师进一步强调: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多种。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体生长到一定的程度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请学生分析以下几句话代表了怎样的现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学生思考后回答:第一句描述的是遗传现象,第二句描述的是变异现象。教师进一步展示“狗的一家”“同一株碧桃上的花”等图片,使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进一步引导、启发。
生物除了具有上述特征外,还具有哪些特征?
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讨论,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生物还有一定的寿命;生物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教师继续引导、启发:
自然界中的生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生物个体与周围的环境存在一定的联系,请你根据自己的经验,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
学生进行积极的准备。(教师适当给予点拨)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物的生活需要依赖于环境,即生物要适应环境,同时也会影响环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师质疑:任意列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们也具有这些特征吗?
学生举例,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对学习的知识及时进行巩固)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通过观察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点拨观察的基本方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物的特征,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请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
(2)生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展示。
牛、马、树木等是生物,因为它们是具有生命的物体。在生活中需要营养,能够进行呼吸,能够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能够生长、繁殖等。有些生物虽然微小,却是地球上不可缺少的一员,我们都应该热爱和保护它们。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概念
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
二、生物的共同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多种废物,并且能够将废物排出体外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体生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典例精析
1.下列物体中全部属于生物的一项是()
A.小狗、小猫、玩具熊 B.弹钢琴的机器人、运动的机器狗
C.慢慢生长的钟乳石、逐渐长大的小狗D.细菌、蘑菇、小猫
答案: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的辨析。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小狗、小猫、细菌和蘑菇属于生物,因为它们具有生命特征,在生活中需要营养、能够进行呼吸、能够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够生长和繁殖。而玩具熊、弹钢琴的机器人、运动的机器狗、慢慢生长的钟乳石不具有生命现象,所以不属于生物。
2.下列关于生物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所有的生物都能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C.生物能够排出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答案: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特征的认识。生物的一生中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多数生物能从外界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而少数生物(如部分细菌)能够进行无氧呼吸。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多种废物,并且能将废物排出体外。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生命现象?()
A.植物种子发芽并长成一株较大的植物体
B.一个酵母菌变成两个酵母菌
C.蝌蚪长出后肢
D.珊瑚礁由小长大
答案: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的认识。植物种子发芽并长成一株较大的植物体,说明植物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征;一个酵母菌变成两个酵母菌,说明酵母菌进行生殖;蝌蚪长出后肢,说明动物具有生长的特征。而珊瑚礁由小长大,是珊瑚虫的骨骼堆积的结果,不属于生命现象。
教材习题答案详解
1.(1)× (2)√ (3)× (4)×
2.进行呼吸 狗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人排尿、排汗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含羞草受碰触后叶片合拢 生长和繁殖 小鸡生长成为大鸡,母鸡下蛋并孵出小鸡 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孩子与父母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之处
3.(1)珊瑚不是生物,是由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珊瑚虫是生物,因为珊瑚中具有可以呼吸,可以排出身体产生的废物等生物的基本特征。
(2)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探究、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不同的观点勇于质疑。本节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图片资料,吸引学生进行观察和探究,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及整合能力,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技能,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感。

[设计思路]
本节课侧重通过观察、整合了解生物的主要特征,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对问题的整合能力。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导学—展示—整合—测评”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沿着问题进行探究、展示,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并利用适量的练习题进行查缺补漏。
[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吹小号的机器人”和“生长的钟乳石”的图片。

教师质疑:机器人和钟乳石是生物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和指导,由区别生物和非生物引入课题。
2.导学
教师借助“吹小号的机器人”和“生长的钟乳石”两个图片资料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提出自己想要探索的问题,并在组内进行展示、交流,达成共识(即预习提纲)。例如:(1)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植物和动物分别通过哪些方式获得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
(3)生物进行呼吸时需要的主要是哪种气体?
(4)动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植物也可以吗?
(5)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哪些?
(6)生物有哪些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小组成员合作分析并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既了解了基础知识,又为下一步展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展示
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的结果,并接受同学们的点评;不完整的地方,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补充。通过学生展示交流的内容,使学生对重、难点能够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成果共享。即:掌握什么样的物体是生物,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在展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思、善辩的能力,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予以评价、点拨和调控。
4.整合
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回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形成科学完善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即: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大知识点。1.生物的概念: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就是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够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5.测评
教师引导学生做相关练习,在检测的过程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并通过查缺补漏完成补偿教学。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能对生物与非生物区别并举例,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命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突破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来突破。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比较法

四: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和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五:学生分析

对于一群才接触生物的初中生来说,生物无疑是新奇的、有趣的。所以我们在上课时切忌枯燥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多运用一些多媒体资源,让学生首先对这门课感兴趣。

六: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者准备实物、图片;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七:教学设计(以讲稿内容为主)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有许多千姿百态的物体,它们有的是生物,有的不是生物。你能把生物与非生物很快的区分出来吗?(学生回答)下面老师组织了二十个同学们很熟悉的物体,请大家把它们一一辨别出来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老师将用1min给大家展示,所以需要大家快速记忆、仔细观察和细心辨别,能做到吗?(学生回答能够,随后开始播放ppt播放期间会有一定时间的暂停。)好,现在请同学们将看到的图片,三人一组,你们认为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写在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纸上,比比看哪组同学写得最多。(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后写完)好,现在在你们写的基础上,重新列举两个写在下面,老师来看看你们都写了些什么。嗯,非常好。现在,我要请同学们说说理由了,你为什么把这些物体认定为生物或是非生物?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呢?每个组请一个同学代表发言。(学生回答,并可以请学生举例)好,每一组都有自己的观点,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又要紧张起来了,同学们试着总结出来生物的特征,可以查阅课本,也可以从大自然中或生活环境观察书上没有的(给出5min的时间)。现在请一个同学来说生物的特征,在说完之后,其他人可以做出自己的补充(老师要在学生的表述中总结特征,并将总结出的特征写在黑板上)。特征写完了,现在我们就来探索是不是生物就一定具备这些特征,非生物就不具备这些特征呢?那么,老师随机写出几种生物与非生物(斑马、向日葵、夕阳、空调)在黑板上来对应同学们刚刚列举出来的特征。对应完毕,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有5点是生物的共同特征,虽然非生物也有一些生物特征在里面,但是只是一些表象而已。其实,在我们肉眼可见的生活环境中,有许多我们看不见的非生物。下面我们展示几张微生物图片,在这里生物还有一个特征,老师将直接给出就是除细菌外,生物均有细胞构成。今天我们的课到这儿就结束了,请同学们自习理解生物的特征。如果以后有人询问你们什么是生物,同学们能够回答得出吗?嗯,非常好,下课。

另附: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除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能生长和繁殖

八:板书设计

生物的特征

斑马向日葵夕阳空调

需要营养√√╳╳

进行呼吸√√╳╳

能排除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生长和繁殖√√╳╳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材解析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材解析”,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材解析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的特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10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小学的自然课里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你能说出一些生物吗?(要求:每位同学说出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复)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思考后回答。
2.新授
(1)什么是生物
教师:你能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吗?请你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
⑵生物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1—5,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问题1:①每幅图说明了什么含义?②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③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④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⑤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
每组派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
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了解的,教师可简单解释一下其概念,以加深学生对其问题的理解。
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不太准确,教师要加以指导。
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6—10,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2:①图6---7说明了什么问题?②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些都属于应激性,并补充说明含羞草叶片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在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
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3:①图8—10说明了什么问题?②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小组同学回答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出:狗、猫等动物可以产仔,有的植物可用种子繁殖、有的可用根、茎、叶来繁殖,有的还可用细胞来繁殖。还可补充说明细菌能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能进行出芽生殖等。完成开放性作业3、4题。
问题4: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
师生共同整合得出结论
问题5: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这些特征?②请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这些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③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怎样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3)练习:
①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师再提出问题:刚才你们描述的生物特征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与基本要求。
3、教学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⑴生物的共同的特征⑵怎样判断一个生物是否具有生命⑶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4、拓展
针对这节课,你还有什么建议吗?
5、板书设计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