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六单元 6.4 城市化 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9

第六单元 6.4 城市化 教学设计。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六单元 6.4 城市化 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德育目标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运用导学法来讲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运用讲练结合法,将图6.17与本课活动两方面结合,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来区别、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图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投影片

图6.18──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并说出此歌曲的含义,然后教师引导。

此歌曲反映了我国南部沿海特区──深圳的变化。深圳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一个小渔村发展为今天南部沿海的一个大城市。这说明,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农村人口就会离开土地,进城去打工,从事第三产业,其中有些人就会在城市中定居下来,转变为城市人口;另一方面,在城市里,随着新建工程的不断增加,也需要吸收大批农村人口进城。这样,城市人口就会逐渐增多,城区所占的范围也会逐渐扩大。这样的发展、转变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

[新课教学]

6.4城市化(板书)

一、城市化及其标志(板书)

1.城市化的含义(板书)

(打出下面的投影片)

教师引导:该图表示的是一个地理事物由t1→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请同学们认真读图分析并思考:

(1)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地区的城市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2)该地区城市的占地面积(地域范围)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

从上图可以看出,这个地区的城市数量是在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加;同时,随着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多,城市所占的地域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

教师归纳: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很认真。随着一个地区城市数量的逐渐增多、占地面积的不断增大,才会吸引着周围地区较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并逐渐地转变为城市人口,这个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或者简单地说就叫“城市化”。

讲解:由刚才的分析、举例和课文中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的过程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是哪两个方面呢?(教师提问、归纳,然后板书)

解释、分析: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当一个地区经济搞上去了,才会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反过来说,城市的发展也会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此外,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别在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也逐渐趋同。

承转:看一个地区是否达到城市化,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呢?衡量是否达到城市化,有三个主要标志。

2.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板书)

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结合课文给学生解释说明即可。要强调: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

提问、承转: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教师板书)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板书)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加以分析、归纳:18世纪中叶前的漫长历史阶段,世界城市化缓慢发展。自18世纪中叶到二战阶段,由于西方各国相继实现了产业革命,城市化加速发展,世界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都增长很快。自二战结束后到现在的第三个阶段,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规模和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通过以上分析加以归纳并板书)

出示投影片图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指导学生读图:阅读图例,区分开四类情况,然后进行课堂活动──填表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教师对学生的填表情况进行抽查检查,然后引导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归纳:(1)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快;(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快;(3)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都上升很快。

结合课文指出城市化第三阶段的三个特点(①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②大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多;③特大城市不断涌现),并说明: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出示投影片图6.18──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来分析说明。

承转: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在逐步加快,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却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三、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板书)

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填出下表:

项目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其他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让一位学生到黑板上填写。在学生填写后进行指正。

附:正确填写内容如下

项目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其他特点

发达国家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城市发展不合理

教师结合表格逐项加以说明,并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于什么时间?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为什么?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在何时达到高潮?此后为何发展缓慢?

3.什么是逆城市化?它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于何时?主要原因是什么?

5.结合实例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存在着哪些不合理的现象?

6.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如何?

(学生活动)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纠正、解释,并结合备课资料进行补充说明。

[课堂小结]

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熟记城市化主要标志和重要指标,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课后作业:

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2.列表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课后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错误的是()

 A.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B.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C.城乡居民劳动方式、收入、文化教育差别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趋同
 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答案:C

2.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B.大城市发展迅速,中等城市发展缓慢
 C.城市用地规模减少
 D.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标志着该国的综合国力的强弱

 答案:D

3.二战后,城市化发展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速度有所下降B.大城市发展速度很快
 C.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D.城市用地规模不断减少

 答案:B

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表现正确的是()

 A.起步晚发展快B.城市化水平低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美国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

 答案:C

5.城市化规模叙述,错误的是()

 A.在大城市周围建设卫星城 B.郊区城市化
 C.控制大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D.限制大城市发展

 答案:D

6.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是( )

 A.城市的用地规模 B.城市的人口规模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D.特大城市数目

 答案:C

7.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

 A.起步早,发展慢B.城市化水平低
 C.城市发展较合理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答案:B

8.18世纪中叶开始,城市化开始加速的原因是( )

 A.欧美各国相继实现了产业革命
 B.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提高
 C.城市基础设施改善
 D.二战的结束

 答案:A

●板书设计

6.4城市化

一、城市化及其标志

1.城市化的含义

2.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三、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项目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其他特点

发达国家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城市发展不合理

(摘自:http://202.98.56.84/down.asp)

扩展阅读

6.4城市化 授课教案


本教案是曹富祥老师在宁波参加浙江省地理优质课评比所上课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临场表现又作了较大修改.

6.4城市化授课教案

【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基于地理科学本身的发展和对地理课程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理念要求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6.4城市化"一节在第六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核心地位。本章前几小节介绍了城市起源、城市的分布和区位因素,本节内容介绍城市的发展(即城市化)过程。城市化过程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农村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教材通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的比较,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理解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城市化的主要标志,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分析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2)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认识到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

高中地理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6.4“城市化”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6.4“城市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学内容分析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非常突出的社会现象,教材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城市化的含义、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等。

教材中利用了一些实例和图表加以说明,充分运用这些图表和实例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

二、教学思想设计

1.理论联系实际:城市化和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应密切结合学生身边实例来分析,验证这些抽象性的理论。

2.注重案例的探究: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发挥“导”的作用,提出启发性问题或提供材料,由学生自己解决,培养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理解城市化及标志,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及原因。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差异及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德育教育: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城市化含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差异及原因。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式等

六、教学过程

[导入]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取得巨大进步。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大批乡村人口涌入城镇,使得原有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通过县改市、乡改镇的途径,新设一大批市镇。

材料二:《深圳的崛起》影视片断。

结合材料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

①深圳的发展,体现了城市化进程,结合“材料一”,分析城市化的含义。

②城市化使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用地发生哪些变化?

一、城市化含义及主要标志

1.城市化水平高低衡量的最主要标志(略)

2.读下表分析,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GDP的关系,思考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1970年

1992年

国家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人均GDP(美元)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人均GDP(美元)

埃塞俄比亚

9

69

13

114

韩国

41

282

74

6777

英国

89

1912

89

15625

美国

74

4861

76

23180

日本

71

1946

77

29486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读“世界城市化进程”图,结合教材分析:

①世界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②简析各阶段特点及成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各阶段分析:①产业革命之前低水平缓慢发展,原因:生产力水平低。

②产业革命后加速发展,原因:产业革命后,生产力发展迅速。

③二战结束后城市空前发展。原因:二战之后,世界进入和平发展时期,生产力迅猛发展。

问题: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生产力发展。

问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上有没有差异呢?

读教材表格及英、美、巴西、印度等城市化进程图,分析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进程上有哪些方面的差异。

学生读图思考。

提示学生:从哪些方面比较?

①城市化时间;②城市化水平差异;③城市化速度差异;④各国城市化未来发展趋势。

学生回答,总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所处阶段的不同,如图(见下图):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看,城市化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尽管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但都处于城市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上。

②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讨论分析原因。

③发展中国家二战结束之后发展迅速,分析其原因。

④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其城市化由于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造成,导致城市人口用地规模扩大,出现劳动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城市向郊区城市化发展。

三、知识运用检测

1.读“我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回答:

我国城市化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试析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前,增长缓慢,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以后迅速增长,原因是:政治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1958年~1978年前后,增长缓慢,由于“左倾”政策和十年“文革”内乱的影响,经济发展较慢。1978年后,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原因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发展迅速。)

2.读图分析:

亚洲5个国家城市化趋势图

(1)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五个国家的城市人口有何变化?

(2)日本和其他几个国家的城市化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专家点评:该--选取城市化非常突出的深圳为典型材料导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总结相关地理概念和规律。总体上,突出了图表的作用,以图表来带动学生的分析、总结、运用和概括。这是对新课程中教师作用的变化进行的尝试,强调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图表能力。教学实施中,应激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应加强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及时观察、分析和反馈,以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第六单元 6.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教学设计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六单元 6.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教学设计”,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结合实例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有关文字或图表资料,综合分析某地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的主要途径。

德育目标

针对某地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类的居住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尤其是城市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

●教学难点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教学方法

1.借助课文插图和有关资料,运用谈话法向学生介绍、讲述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以上海市和当地城市为例,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如何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教具准备

投影片:(1)城市环境污染类型分析表。

(2)上海的主要卫星城和浦东新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来看问题: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利的一面。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的繁荣、发展,会带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但是,随着城市或者城市化的发展,也会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有哪些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教学]

6.5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板书)

一、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板书)

1.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板书)

首先给学生解释“城市环境”的概念。城市环境──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产物,它包括自然环境以及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

解释:自然环境在城市中已很少见到它的踪影,只有在城市郊区或公园中能看到一点点自然环境的景象:如田野、池塘、自然生长的树木等。在城市中绝大多数是经过改造后的人工环境,如街道、楼房等。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共同构成了城市环境。

(学生活动)

让学生阅读课文中图6.20~图6.23四幅插图及图下小字内容,然后填出表中内容。

项目

来源

危害

举例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运用谈话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并尽量用身边的事例举例来说明,然后打出投影片──城市环境污染类型分析表进行归纳、小结。

项目

来源

危害

举例

大气污染

烟尘、烟气、尾气

使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体健康

光化学烟雾、酸雨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污染江河湖海和地下水,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鱼类死亡,某些金属导致“公害病”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塑料袋、易拉罐、废电池等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人体健康

工厂、施工场地的机器声,车辆的噪声、商店中的音响发出的噪声等

教师设问: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污染类型。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

在学生自由、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主要是高科技带来的新公害,如空调病、电脑辐射、手机的危害等(教师也可根据有关资料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补充)。

承转:在城市化过程中,除了造成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外,还产生了一些其他问题,请大家看图6.24、表6.1和图6.25。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板书)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板书)

对于这两点问题让学生看课文及图表即可明确,教师不需过多讲解。

城市化过程中还会带来其他的社会问题,如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

承转:既然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我们就应该面对现实,引起重视,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国最大城市──上海市是如何来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

(板书并出示投影片──上海的主要卫星城和浦东新区)

二、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板书)

首先给学生简要介绍上海市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点位置,北邻江苏,南靠浙江,处在长江的入海口位置,所以上海既是海港又是河港。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也是世界著名的城市之一。

上海市近年来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努力控制城市中心区人口的发展,制订了城市规划,采 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下面我们来共同分析。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图例,说明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时期建设的不同的城市区域,并解释“卫星城”。

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从建国以后,上海市为了分散市中心区的人口,就开始在城市中心区附近地区修建卫星城。请同学们在图上找一找,看有哪些卫星城市?

学生找到后,老师再引导读图:首先找到黄浦江,在黄浦江以东地区一片绿颜色,这就是1990年以后新建的浦东新区,目前这里已成为上海新的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和居住区。这是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采取的第一条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板书)

原来住在市中心的人,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迁往卫星城和浦东新区,有效地控制了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近20年来,上海市在改善城市交通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如加宽主干道、修建地铁、大桥(南浦和洋浦)、城市高架公路等。另外,上海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让学生读图,教师板书)。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板书)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板书)

讲解:上海市为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近几年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如历时两年半的河流污水治理工程全面通水,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全线开工,净化空气,大力加强绿化建设等。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上海市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我们学校所在的城镇近20年来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解释说明,并结合有关资料进行讲解、补充。

[课堂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作用于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是( )

 A.城市B.乡村C.牧区D.水域

 答案:A

2.世界城市化过程发展最快的时期是( )

 A.产业革命以前B.产业革命至20世纪初C.二次大战期间D.二战结束至今

 答案:D

3.城市化发展得最早和首先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国家是( )

 A.美国B.德国C.英国D.法国

 答案:C

4.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不应该( )

 A.加强城市管理B.进行全面规划C.控制经济发展D.扩大绿地面积

 答案:C

5.解决城市交通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是( )

 A.在城市繁华地段建设多个停车场
 B.控制和减少小汽车数量,禁止大货车入城
 C.工厂、商店和办公室安排不同的上下班时间
 D.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答案:D

6.关于城市化的标志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人口减少、乡村人口增加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
 C.乡镇企业萎缩
 D.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

 答案:B

7.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有力措施是()

 A.阻止乡村人口流入城市
 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C.丢弃旧城,建立新城市
 D.扩大城市的面积和规模

 答案:B

8.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对汽车实行分类牌照进入市区,其目的是()

 A.抑制私人出租车 B.优先发展公交车
 C.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D.减少就业的压力

 答案:C

二、读图分析题

读下图回答:

(1)图A到图E反映了________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E到图F反映了________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图按经济发展水平属于________国家。

答案:(1)城市化城市人口的比重逐渐提高

(2)逆城市化城区人口达到饱和状态(或答城市中人口过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加等),导致城区人口向郊区移动(3)发达

●板书设计

6.5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一、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
 城市环境污染类型分析表(见前面)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二、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摘自:http://202.98.56.84/down.asp)

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

1、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类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城市功能区的作用、形态和区位特征。
3、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发展变化。

重点:1、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
2、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解释其成因。
难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解决方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案例论证法、读图分析法、主题讨论法

第三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1.什么是城市化?
2.城市化有哪些主要标志?
城市化水平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三、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一)、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二)、解决办法:
1.改善城市环境:
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2.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
3.控制城市规模

 第一课时

一、城市化的含义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5教材内容,思考:
1.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包括人口城市化和城市地域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为什么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经济发展水平?
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3.城市化有哪些主要标志?
城市化水平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55
城市化阶段时间城市人中比重城市化进程
第一阶段1750年前1%—2%缓慢增长
第二阶段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13.3%(1900年)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
第三阶段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1%(1990年)城市化速度、规模、范围达到空前程度
综合上述表述,可以看出,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读《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填写P57活动题表格内容并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年份1960年1980年2000年
世界人口(亿)304560
发达国家总人口(亿)101215
城市人口(亿)5811
城市人口百分比(%)506772
发展中国家总人口(亿)203345
城市人口(亿)3620
城市人口百分比(%)15204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城市化主要特点有:1.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2.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3.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4.城市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读《上海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图》,城市化用地规模扩大,实际上是变农业用地为非农业用地的过程。
读《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表分析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参考]《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表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村、城市人口发展状况。
(发达国家自18世纪中叶开始,欧美各国相继实现产业革命,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图中显示1920年—2000年城市人口稳定增加,而农业人口逐步降低,城市人口占绝对优势,体现出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发展较合理的特点。发展中国家总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近年来,城市人口数量及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而农村人口同样增长,迅速上升,体现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起步晚、水平低、发展快、不合理的特点。)
地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特点起步早起步晚 发展快
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水平低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
阅读课文P56-P57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世界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乡村人口少于城市人口的国家是。
第二、发达国家城市化达到高潮的时间是。
第三、为什么发达国家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英国,英国;1925年前后;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噪音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
第四、逆城市化的表现有哪些?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市迅速发展,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第五、为什么说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主要是因为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造成的,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分析:城市化会带来城市规模扩大,它还会带来周围地区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是不是越大越好?城市是不是越多越好?
(上述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数目增多可引发很多城市问题。关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待我们下节课回答。)
P35面活动题
第二课时

城市化会带来经济效益,但也会带来消极因素,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分析这些城市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三、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一、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阅读《环境污染组图》填写下表:
污染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污染源居民燃烧燃料排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放出尾气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城市固体垃圾
污染物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等造成水源污染噪声废弃物
为什么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污染,使城市环境质量日趋下降。)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读《环境污染组图》思考:造成交通拥挤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原因:汽车的增加、汽车数量与道路状况的比值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思考: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科学技术提高,机器化大生产使劳动者数量要求降低,城市人口本来就未充分就业,再加上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导致失业人数增多。)
二、解决办法:
(以上海市为例,讲解解决的办法。)
1.改善城市环境:
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为改善城市环境,上海市全面展开对大气、河流、噪声等多方面的治理工作。如苏州河的治理、降低城市污染物浓度、加强绿化建设,截止1990年,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3%。
2.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
扩宽主干道,修建环城公路,修筑了南浦大桥和扬浦大桥,新修城市高架公路和地铁,改造住宅。
3.控制城市规模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地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P38面活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