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6.4城市化 授课教案

小学授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2-01-09

6.4城市化 授课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6.4城市化 授课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本教案是曹富祥老师在宁波参加浙江省地理优质课评比所上课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临场表现又作了较大修改.

6.4城市化授课教案

【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基于地理科学本身的发展和对地理课程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理念要求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6.4城市化"一节在第六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核心地位。本章前几小节介绍了城市起源、城市的分布和区位因素,本节内容介绍城市的发展(即城市化)过程。城市化过程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农村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教材通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的比较,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理解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城市化的主要标志,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分析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2)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认识到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

精选阅读

第六单元 6.4 城市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德育目标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运用导学法来讲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运用讲练结合法,将图6.17与本课活动两方面结合,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来区别、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图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投影片

图6.18──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并说出此歌曲的含义,然后教师引导。

此歌曲反映了我国南部沿海特区──深圳的变化。深圳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一个小渔村发展为今天南部沿海的一个大城市。这说明,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农村人口就会离开土地,进城去打工,从事第三产业,其中有些人就会在城市中定居下来,转变为城市人口;另一方面,在城市里,随着新建工程的不断增加,也需要吸收大批农村人口进城。这样,城市人口就会逐渐增多,城区所占的范围也会逐渐扩大。这样的发展、转变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

[新课教学]

6.4城市化(板书)

一、城市化及其标志(板书)

1.城市化的含义(板书)

(打出下面的投影片)

教师引导:该图表示的是一个地理事物由t1→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请同学们认真读图分析并思考:

(1)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地区的城市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2)该地区城市的占地面积(地域范围)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

从上图可以看出,这个地区的城市数量是在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加;同时,随着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多,城市所占的地域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

教师归纳: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很认真。随着一个地区城市数量的逐渐增多、占地面积的不断增大,才会吸引着周围地区较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并逐渐地转变为城市人口,这个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或者简单地说就叫“城市化”。

讲解:由刚才的分析、举例和课文中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的过程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是哪两个方面呢?(教师提问、归纳,然后板书)

解释、分析: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当一个地区经济搞上去了,才会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反过来说,城市的发展也会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此外,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别在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也逐渐趋同。

承转:看一个地区是否达到城市化,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呢?衡量是否达到城市化,有三个主要标志。

2.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板书)

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结合课文给学生解释说明即可。要强调: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

提问、承转: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教师板书)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板书)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加以分析、归纳:18世纪中叶前的漫长历史阶段,世界城市化缓慢发展。自18世纪中叶到二战阶段,由于西方各国相继实现了产业革命,城市化加速发展,世界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都增长很快。自二战结束后到现在的第三个阶段,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规模和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通过以上分析加以归纳并板书)

出示投影片图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指导学生读图:阅读图例,区分开四类情况,然后进行课堂活动──填表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教师对学生的填表情况进行抽查检查,然后引导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归纳:(1)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快;(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快;(3)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都上升很快。

结合课文指出城市化第三阶段的三个特点(①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②大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多;③特大城市不断涌现),并说明: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出示投影片图6.18──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来分析说明。

承转: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在逐步加快,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却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三、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板书)

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填出下表:

项目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其他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让一位学生到黑板上填写。在学生填写后进行指正。

附:正确填写内容如下

项目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其他特点

发达国家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城市发展不合理

教师结合表格逐项加以说明,并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于什么时间?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为什么?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在何时达到高潮?此后为何发展缓慢?

3.什么是逆城市化?它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于何时?主要原因是什么?

5.结合实例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存在着哪些不合理的现象?

6.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如何?

(学生活动)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纠正、解释,并结合备课资料进行补充说明。

[课堂小结]

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熟记城市化主要标志和重要指标,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课后作业:

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2.列表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课后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错误的是()

 A.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B.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C.城乡居民劳动方式、收入、文化教育差别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趋同
 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答案:C

2.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B.大城市发展迅速,中等城市发展缓慢
 C.城市用地规模减少
 D.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标志着该国的综合国力的强弱

 答案:D

3.二战后,城市化发展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速度有所下降B.大城市发展速度很快
 C.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D.城市用地规模不断减少

 答案:B

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表现正确的是()

 A.起步晚发展快B.城市化水平低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美国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

 答案:C

5.城市化规模叙述,错误的是()

 A.在大城市周围建设卫星城 B.郊区城市化
 C.控制大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D.限制大城市发展

 答案:D

6.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是( )

 A.城市的用地规模 B.城市的人口规模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D.特大城市数目

 答案:C

7.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

 A.起步早,发展慢B.城市化水平低
 C.城市发展较合理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答案:B

8.18世纪中叶开始,城市化开始加速的原因是( )

 A.欧美各国相继实现了产业革命
 B.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提高
 C.城市基础设施改善
 D.二战的结束

 答案:A

●板书设计

6.4城市化

一、城市化及其标志

1.城市化的含义

2.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三、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项目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其他特点

发达国家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城市发展不合理

(摘自:http://202.98.56.84/down.asp)

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

1、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类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城市功能区的作用、形态和区位特征。
3、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发展变化。

重点:1、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
2、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解释其成因。
难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解决方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案例论证法、读图分析法、主题讨论法

第三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1.什么是城市化?
2.城市化有哪些主要标志?
城市化水平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三、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一)、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二)、解决办法:
1.改善城市环境:
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2.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
3.控制城市规模

 第一课时

一、城市化的含义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5教材内容,思考:
1.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包括人口城市化和城市地域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为什么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经济发展水平?
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3.城市化有哪些主要标志?
城市化水平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55
城市化阶段时间城市人中比重城市化进程
第一阶段1750年前1%—2%缓慢增长
第二阶段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13.3%(1900年)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
第三阶段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1%(1990年)城市化速度、规模、范围达到空前程度
综合上述表述,可以看出,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读《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填写P57活动题表格内容并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年份1960年1980年2000年
世界人口(亿)304560
发达国家总人口(亿)101215
城市人口(亿)5811
城市人口百分比(%)506772
发展中国家总人口(亿)203345
城市人口(亿)3620
城市人口百分比(%)15204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城市化主要特点有:1.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2.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3.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4.城市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读《上海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图》,城市化用地规模扩大,实际上是变农业用地为非农业用地的过程。
读《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表分析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参考]《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表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村、城市人口发展状况。
(发达国家自18世纪中叶开始,欧美各国相继实现产业革命,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图中显示1920年—2000年城市人口稳定增加,而农业人口逐步降低,城市人口占绝对优势,体现出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发展较合理的特点。发展中国家总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近年来,城市人口数量及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而农村人口同样增长,迅速上升,体现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起步晚、水平低、发展快、不合理的特点。)
地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特点起步早起步晚 发展快
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水平低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
阅读课文P56-P57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世界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乡村人口少于城市人口的国家是。
第二、发达国家城市化达到高潮的时间是。
第三、为什么发达国家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英国,英国;1925年前后;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噪音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
第四、逆城市化的表现有哪些?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市迅速发展,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第五、为什么说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主要是因为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造成的,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分析:城市化会带来城市规模扩大,它还会带来周围地区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是不是越大越好?城市是不是越多越好?
(上述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数目增多可引发很多城市问题。关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待我们下节课回答。)
P35面活动题
第二课时

城市化会带来经济效益,但也会带来消极因素,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分析这些城市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三、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一、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阅读《环境污染组图》填写下表:
污染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污染源居民燃烧燃料排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放出尾气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城市固体垃圾
污染物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等造成水源污染噪声废弃物
为什么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污染,使城市环境质量日趋下降。)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读《环境污染组图》思考:造成交通拥挤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原因:汽车的增加、汽车数量与道路状况的比值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思考: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科学技术提高,机器化大生产使劳动者数量要求降低,城市人口本来就未充分就业,再加上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导致失业人数增多。)
二、解决办法:
(以上海市为例,讲解解决的办法。)
1.改善城市环境:
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为改善城市环境,上海市全面展开对大气、河流、噪声等多方面的治理工作。如苏州河的治理、降低城市污染物浓度、加强绿化建设,截止1990年,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3%。
2.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
扩宽主干道,修建环城公路,修筑了南浦大桥和扬浦大桥,新修城市高架公路和地铁,改造住宅。
3.控制城市规模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地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P38面活动题。

城市与城市化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城市与城市化”,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小题)
(2010安徽潍南一中高一检测)若下图城市功能区分布合理,据此回答1~2题。
1.高级住宅区适宜布局在城市的()
A.M处 
B.N处 
C.O处 
D.P处
2.沿图中EOF线所作地租水平曲线正确的是()
 1.A 2.C
 高级住宅区适宜布局在地势较高、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区,越靠近市中心,接近交通干线,地租水平越高。
(2009重庆)下图是某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方案突出优点是规划中的()
A.居住区紧靠旧城、临近铁路
B.居住区环境好、建筑工程量小
C.工业区靠近水源、铁路交通方便
D.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下风向
4.适合布局在防护带的是()
A.停车场、日用品仓库
B.幼儿园、日用品仓库
C.幼儿园、医院
D.医院、停车场
 3.D 4.A
 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规划中的工业区靠近水源(河流),地势平坦,且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对居住区环境污染小,但离铁路线较远,铁路交通不便。第4题,在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建立卫生防护带,在卫生防护带中,一般可以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例如消防车库、停车场、仓库、市政工程构筑物,而体育馆、学校、儿童机构和医院等,就不应布置在防护带内。
2008年春节前,我国南方遭遇了5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冻雨、大雪灾害,许多城市交通阻断,供电停止,湖南郴州市尤为严重,从省会长沙到郴州的各种交通几乎全部中断,但党和政府带领人民群众勇抗灾害,终于使灾区人民过上了一个祥和的春节。据此回答5~6题。
5.关于郴州市和长沙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郴州市比长沙市等级高,同级别城市数目少,服务范围大
B.郴州市比长沙市等级低,同级别城市数目少,服务范围大
C.长沙市比郴州市等级高,同级别城市数目少,服务范围大
D.长沙市比郴州市等级低,同级别城市数目少,服务范围大
6.关于不同等级城市及其服务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等级以城市用地规模来划分
B.城市一般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广州、长沙属于大城市
C.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D.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等级的城市之间距离越近
 5.C 6.C
 本题组以南方雪灾为切入点,考查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第5题,对一省而言,最高级别的城市是省会,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郴州市是一个地级市,相对于长沙市来说等级低,服务范围小。第6题,城市等级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广州市、长沙市人口都超过百万,应属于特大城市。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等级的城市之间距离越远。
下图是“巴西利亚的城市布局示意图”,读图回答7~9题。
7.该城市盛行风的主导风向是()
A.东南 
B.东北
C.西南
D.西北
8.该城市的最主要职能是()
A.文化中心
B.商业中心
C.行政中心
D.经济中心
9.商业中心最宜布局的区域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A 8.C 9.D
 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之上,盛行东南信风,其主要职能是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应位于城市中心④附近。
读下面“中心商务区内部结构中零售业的空间分布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0~11题。
10.对图示含义解释正确的是()
A.距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零售业专门化程度越低
B.距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商品档次越高
C.距市中心越远,租金越低,零售业专门化程度越高
D.距市中心越远,租金越高,商品档次越低
 B
 离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商品档次越高。
11.在图中“角落部位”租金曲线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交通通达度较好,租金较高,各零售业均付不起高昂租金
B.地域狭窄,不适合零售业用地
C.交通通达度较差,无法吸引大量人流,对零售业无吸引力
D.交通通达度较高,适合作为商务机构的办公楼
 C
 角落部位交通通达度较差,租金低。
读下面“伦敦的城市规划和布局图”,回答12~13题。
12.从伦敦市规划和布局图来看,伦敦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城市的政治和文化职能
B.实现城市的工业和商业职能,突出城市中心区地位
C.实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主要目标
D.实现城市郊区为城市服务的主要目标
 C
 从绿地的建设及规划看,其发展趋势是为了实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目标。
13.伦敦既是英国的首都,又是老工业城市,城市中曾经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改善城市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分散和减少大城市的职能
B.在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
C.把政治职能为主的首都和经济完全分离
D.改变城市的各功能区的分布
 B
 从图中可以看出,伦敦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可以改善城市环境。
读下面“世界城市化水平分布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乙国城市化程度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开发历史悠久
B.经济发展水平高
C.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D.社会福利优越
 B
 美国属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都属于发达国家
B.甲国属于城市化速度较快的国家
C.乙国是目前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
D.丙国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
 B
 中国属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较快。
(2010黄冈中学高一期末检测)读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图,回答16~17题。
16.1975年,与英国相比,巴西城市化特点是()
A.城市环境质量更高
B.城市化水平更高
C.城市化速度更快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7.1950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城市环境恶化
②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
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④城市中心区的萎缩
A.①②
B.③④
C.③④
D.②④
 16.C 17.A
 1975年,巴西城市化速度比英国更快。1950年之后,英国城市化水平有所下降,与当地环境恶化,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关。
(2010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上海世博园位于卢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带,规划用地5.28km2,其中浦西1.35km2,这里原来是大片棚户和老工业区。据图完成18~19题。
18.世博园布局在黄浦江两岸,其主导因素是()
A.靠近中心商务区
B.地价低廉
C.有利于城市改造
D.缓解跨江交通压力
 C
 世博园所在地原来是大片棚户和老工业区,借举办世博会对老城区进行改造,使城市功能分区更加合理化。
19.目前上海正在打造的“四个中心”,不属于第三产业的是()
A.国际贸易中心
B.国际金融中心
C.国际航运中心
D.国际经济中心
 D
 第三产业一般包括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如商业、金融、保险、运输、公务(其他公益事业)等,是为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服务的产业部门,即广义的服务业。
结合2010年世博会召开,目前上海市正在以低碳经济理念,全力打造国家环境友好型城市,为实现“天蓝、水清、地绿、住佳”的目标而奋斗。回答20~23题。
20.为实现“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目标,上海市的哪类用地将会增加()
A.工业用地
B.中心商务用地
C.高级居住用地
D.休闲娱乐用地
21.上海浦东新区的地域结构为开敞式——多核心模式,对多核心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建立不同的功能分区,分散城区职能
B.避免人口与工业等过分集中而引起城市环境问题
C.可有效减轻交通压力,缓解交通拥堵
D.目的是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建立国际化大都市
22.为实现“天蓝、水清、地绿、住佳”的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加强绿地建设
B.鼓励使用一次性用品
C.大兴别墅建设,改善居住条件
D.鼓励“花园式工厂”的建设
23.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4月30日开幕,10月31日闭幕,展馆位于外滩,布局于此的理由是()
A.外滩地价便宜,可节省投资
B.位于中心商务区,可吸引更多的人群,获得最大效益
C.外滩开发程度低,空闲土地多
D.目的是接近东方明珠电视塔,方便实况转播
 20.D 21.D 22.A 23.B
 “环境友好型”城市可使休闲娱乐用地增加。多核心的地域结构并不是为了扩大城市用地规模,是为了缓解城市化带来的种种问题。加强绿地建设,可改善城市环境。外滩是上海的中心商务区,人流集中。
(2009上海)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24~25题。
24.该城市2000年与2007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
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
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
④城市规模扩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①蔬菜种植基地 ②高新技术开发区 ③大学城 ④美术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4.C 25.B
 本题组考查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相关内容和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第24题,读图可知,远郊地价升值幅度应低于市中心;市中心外围范围减小,说明中心城区的范围缩小了;2007年的地价整体高于2000年;2007年的远郊区的范围向外延展了,说明城市规模扩大了。第25题,蔬菜种植基地的付租能力较低,不能使近郊形成峰值,而美术馆则一般位于市中心;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学城对环境要求较高,占地面积较大,并有一定的付租能力,所以宜布局在近郊区,并能形成地租的峰值。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26~27题。
26.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D
 由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中各要素对比分析可知,城市建设使地下径流减少了18%,地面径流增加了33%,蒸发量减少了15%,故降水后,大量雨水迅速汇集到河流中,从而导致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7.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C
 城市建设必然会导致地面硬化面积增加,从而使雨水下渗减少,造成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28.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北京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是()
A.市中心规划建设高级公寓
B.广建大型游乐场
C.大力发展高级轿车
D.加快环行道路建设
 D
 加快环形道路建设可改善交通环境条件。
(2010山东临沂高一期末)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变化图”,读图完成29~30题。
29.如上图所示,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数量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B.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C.我国城市化水平总体上已经与发达国家持平
D.城市化水平上断上升,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有关系
30.读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等级越高的城市,数目越少
B.等级越高的城市,服务范围越小
C.职能越低的城市,数目越少
D.城市数目越少,该等级的城市相互间距离越近
 29.C 30.A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不到5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综合题(共55分)
31.(2010广东佛山高一质检)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简述图示地区中等城市的分布规律,并说明城市规模与数量的关系。
(2)根据重庆的发展可以推测,其主要的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A~D中的________点,说明判断依据。
(3)重庆市是长江上游重要的钢铁基地之一,简要分析发展钢铁工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1)多分布在海拔低于500米的地区;多分布在河流沿岸 规模越大,数量越少,反之越多。
(2)A 位于城市中心地区,河流交汇处,是城市早期发展的中心,交通便利。
(3)排放酸性气体,造成酸雨危害;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和污水,污染城市环境。
32.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
(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_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图2中的①、②两线,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_____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
(4)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
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D.增加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1)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2)公路
(3)①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环境污染(或交通拥挤)、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
(4)①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生物多样性
②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
③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
④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5)ABD
33.近几年,由于上海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了上海市的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市区依托黄浦江西岸,向北、西、南三个方向延伸,此外还兴建了大批的卫星城并建立浦东新区。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上海市地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上海市城市等级提升的最主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上海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扩大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化会带来哪些问题?
(4)从城市等级的大小与服务范围的关系角度,分析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1)优越的地理位置
(2)经济因素
(3)地理环境要素发生改变;产生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产生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
(4)城市等级越高,其服务范围越广。上海市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可涵盖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区域中心,上海市的发展会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34.(2010长沙一中高一期末)下图是某发达国家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在城市形成________阶段,由于同一类经济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________,开始出现城市功能分区。
(2)阶段Ⅱ商业用地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阶段Ⅲ商业用地出现的新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厂在城市区位中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阶段Ⅲ中住宅区出现了分化,分析判断图中甲为________住宅区,乙为________住宅区。
 (1)Ⅱ 集聚
(2)位于城市几何中心 在交通干线相交处出现了新的商业中心
(3)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保护城市环境 降低生产成本
(4)低级 高级
35.读下面“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8分)
年份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城市
人口
(亿)城市
化水
平%城市
人口
(亿)城市
化水
平%城市
人口
(亿)城市
化水
平%
19507.4329.24.4753.82.8717.0
196010.3234.25.7160.54.6022.2
197013.7137.16.9866.66.7325.4
198017.0439.67.9870.29.6629.2
199022.3442.68.7772.513.5733.6
200028.5446.69.5074.419.0439.3
201036.2351.810.1176.026.1246.2
 (1)发达国家,在1950~1980年间,城市化水平上升__________%,从1980年~2010年,上升了__________%,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展中国家,在1950~1980年间,城市化水平上升了________%,从1980~2010年,上升了________%,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城市人口数量看,在__________年代内,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逐渐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到2000年,两者之比约为__________,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6.4 5.8 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变慢 (2)12.2 17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3)70 2∶1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2.2.3 城市化 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2.3 城市化 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三节 城市化

从容说课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及案例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含义,认识城市化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本节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环境污染,鼓励学生讨论、探究其原因。教师也可利用生动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对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产生更深切的感受。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富强而学习。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l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从我们学校放眼四周,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城市景象。可是八年前我们学校刚刚搬迁到这里时,周围是一片农田,夏天晚自修的时候,还能“听取蛙声一片”。我们真切地感受着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的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究的——城市化。

(课件展示课题:城市化)

师: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

(板书)一、什么是城市化?

师:究竟什么是城市化呢?

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

第一课时下载

第二课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