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小学卫生与健康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04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本节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四个问题。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化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
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要求教师多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给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
1、图表、图片展示法
2、学案导学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初步把握城市化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点拨:
出现导致引起形成发展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时间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产业革命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早慢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晚快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过渡: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阅读知识窗“城市热岛”了解城市对气候的影响。
材料二:阅读课后活动及其图“2-1-8人口密集的城市”
结合材料,思考城市化对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占用大量土地,是耕地面积减少
2.地下水等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生态问题
3.环境污染严重
4.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来源危害
大气圈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人们的健康
水圈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生物圈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岩石圈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其他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的发展会带动社会的进步。但随着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也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经验和教训都表明,在经济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你提出建议如何解决?

二、就如何协调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条件
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三、城市化对地理化境的影响
1.积极影响
2.不利影响:
十、教后反思
1、要给学生展示充分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自己梳理一些知识点,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给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适时点拨,最大限度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如引导学生针对城市化的发展对地理化境的影响展开讨论,不要让学生被条条框框。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2、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知识点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主干知识
(1)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与、以及
的出现等密切相关。
(2)城市生产的基本前提是。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2、表格填写:阅读教材文字,思考并填写下表:
时间主要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产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知识点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主干知识
(1)城市化一般指人口转化为人口,
地区转化为地区,活动转化为活动的过程。
城市化主要表现为。通常以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2)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3)逆城市化现象最早出现在,随后出现在和等发达国家。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的一个新阶段,表明城市化的
在提高。
2、表格填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知识点三:城市化及其特点
1.产生资源、生态问题: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减少;水资源短缺,有些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下沉、恶化等生态问题。
2.产生环境问题:导致污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3.产生社会问题:、、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2.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学法指导:通过讲授、看图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二、学习过程
问题探究
知识点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问题:1、你能解释城市是怎么起源的吗?

2、表格填写:阅读教材文字,思考并填写下表:
时间主要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产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知识点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表格填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教材图2-1-7“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气温曲线有什么分布特点?

(2)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带来什么影响?哪些措施可以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

合作探究
1.城市中过度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哪些问题?

2.近年来,许多大城市纷纷实施“大树进城”计划,将乡村、山区的大树乃至百年以上的古树移栽进城,大树移植成了不少城市绿化的时髦做法。大树移植进城,对改善城市环境固然起了一些作用,但也存在争议。你认为此举有何弊端?
三、总结反思

四、当堂检测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这两幅图反映出:城市建设后,农田为水泥、柏油等硬化路面所取代,地表植被减少,降水后雨水多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走,或从下水道排走,雨水下渗少,可供蒸发的水分减少。第(1)题,雨水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到河里,使河流汛期洪峰流量加大。第(2)题,城市硬化路面阻隔了雨水下渗。
答案:(1)D(2)C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下图是北京城郊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1—3题
1.北京前门与通州相比,年平均气温的差值T最大可达()
A.3.1℃T3.9℃B.2.5℃T3.5℃
C.1.7℃T2.O℃D.2.9℃T3.0℃
2.城区气温比郊区气温高,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集中 ②工业发达 ③汽车数量多 ④建筑物密集
A.②④B.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在夏季A、B、C、D四个地点降水量可能稍多的是()
A.A点 B.B点C.C点 D.D点
2004年7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袭,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据此回答下列4-5题。
4.一般而言,城市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高于郊区,这是由于()
A.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高压区B.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低压区_
C.城市建筑物使暖湿气流长期滞留D.城市大多位于沿海低地
5.暴雨对城市的“突发性考验”,将“城市病”暴露无遗,“城市病”主要表现在()
①环境质量②交通堵塞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④排水不畅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⑤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6——8题。
6.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7.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
8.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
9.热岛温度为城区与郊区气温之差,其值高低反映了热岛强度的大小。从下图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某市热岛强度
A.夏季大于冬季B.午后大于夜晚
C.冬、夏季的差异在午后最小D.冬、夏季的差异在日出前后最小
10.我国某些特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的首要原因是
A.城市轨道交通发展B.中心区人口密度大,地价上涨
C.中心区农贸产品供不应求D.中心区绿地面积减少

问题1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早慢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晚快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表导读
(1)市区气温高,郊区气温低。公园、农田等绿地气温比居民区稍低。
(2)从城市下垫面特性、城市大气污染、人工热源等方面分析。
(3)消极影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引起城市热力环流;导致城市大气污染进一步加剧。积极影响:利于市区污染物的扩散;对城市工业区布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措施:增加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人工废热;降低建筑物密度,主干道和夏季盛行风方向一致;把污染重和高耗能的企业及卫星城布置在过读图也可知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中国城市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不高,应加快发展.9.D10.B

精选阅读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案


学习要求:
1、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2、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3、理解城市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知识梳理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1)基本前提:农业生产的发展,的出现
(2)促进因素:社会分工,特别是及商业的出现
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1)产业革命前:城市数量,规模,功能。
(2)产业革命后:城市数量,规模,功能。
(3)“二战”后:城市发展迅速,特大城市和出现,还出现了。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1)概念:人口转化为人口
即三个转化过程:地区转化为地区
活动转化为活动
(2)主要表现为:①增加;
②比重上升;
③增加;
④规模扩大;
(3)主要标志:比重上升,衡量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
(4)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5)逆城市化是指,是的一个新阶段,表明城市化在提高。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1)大大加快(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出现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加大
起步时间城市化
水平目前速度主要表现或问题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积极影响:积极引导和推动合理的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国家实现、
以及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
2.消极影响
(1)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减少;水资源短缺,有些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下沉、恶化等;导致污染、污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此外,还导致效应加剧。
(2)产生社会问题(城市病):、、就业困难、混乱等。
导学检测
1.从城市出现的社会文化角度看,城市的出现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②社会分工的促进③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④农村人口的增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世界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是()
A、产业革命以前B、产业革命至20世纪初期C、二战期间D、二战结束至今
3.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
①美索不达米亚平原②中美洲③印度河流域④黄河流域
A、①B、①②C、①③D、①②③④
4世界上逆城市化现象最早出现在()
A、美国B、法国C、日本D、英国
5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标志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C、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D、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6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内容是()
A、人口向城市集中B、城市规模扩大,大量人造景观出现
C、郊区面积扩大D、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7人类作用于环境最集中、最深刻的区域是()
A、海洋B、农村C、城市D、风景名胜区
8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真心区失业人口的增加B、乡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
C、乡村环境好,基础设施逐步完善D、乡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9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对汽车实行分类牌照进入市区,其目的是()
A、抑制私人出租车B、优先发展公交车
C、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C、减少就业的压力
10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关于城市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乡村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城市B.工业革命是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
C.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制约城市起源的根本因素()
D.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多数出现于河流中下游平原
2、世界最早的城市分布区除了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外,还有
①西亚的两河流域②长江流域③北美洲④亚马孙河流域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关于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城市发展史大致经历了时间相等的三个阶段
B.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城市居于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C.产业革命以后,工业发展促使人口产业在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增加的城市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4、下列关于城市特征与城市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口与产业密集,产生良好的集聚效应B.人口流动、职业变化十分活跃
C.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D.城市化的本质是居民由从事第一、二产业转为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5、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B.自然地理条件不宜于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
D.中小城市的发展,影响了大城市的环境质量
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据此回答6~7题。
6、在大城市提倡营建“绿色屋顶”,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7、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A.落叶阔叶树林B.常绿针叶树林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D.人工草地
8、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宜过快的原因是()
A.人口素质还不高B.科学技术还不发达C.城市建设经验不足D.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9、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A.一般在中小城市中表现最为突出B.在发展中国家暴露得最早
C.是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D.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中解决得最好
10、我国大部分城市存在煤烟型污染,尤其严重的是()
A.北方冬季B.北方夏季C.南方冬季D.南方夏季
2004年7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袭,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据此回答下列11-12题。
11.一般而言,城市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高于郊区,这是由于()
A.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高压区B.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低压区_
C.城市建筑物使暖湿气流长期滞留D.城市大多位于沿海低地
12.暴雨对城市的“突发性考验”,将“城市病”暴露无遗,“城市病”主要表现在()
①环境质量②交通堵塞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④排水不畅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⑤
二、综合题
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此图表示一个地
理事物由t至t4的发展过程)
(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①;
②;
③。
(2)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
是。
(3)此过程被称之为。
(4)该过程可能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不
良影响有、、
等。
12、读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各字母代表的早期城市分布地区的名称:
A,B,C,
D,E,F。
(2)据图分析世界上早期城市:从地形和水文条件看,大多分布在上;从纬度位置看,大多分布在半球纬度范围内。这些地区一般都有肥沃的和便利的,因此,逐渐成为农业生产水平的先进地区,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
课后作业题源:
问题统计分析

城市与城市化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城市与城市化”,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小题)
(2010安徽潍南一中高一检测)若下图城市功能区分布合理,据此回答1~2题。
1.高级住宅区适宜布局在城市的()
A.M处 
B.N处 
C.O处 
D.P处
2.沿图中EOF线所作地租水平曲线正确的是()
 1.A 2.C
 高级住宅区适宜布局在地势较高、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区,越靠近市中心,接近交通干线,地租水平越高。
(2009重庆)下图是某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方案突出优点是规划中的()
A.居住区紧靠旧城、临近铁路
B.居住区环境好、建筑工程量小
C.工业区靠近水源、铁路交通方便
D.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下风向
4.适合布局在防护带的是()
A.停车场、日用品仓库
B.幼儿园、日用品仓库
C.幼儿园、医院
D.医院、停车场
 3.D 4.A
 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规划中的工业区靠近水源(河流),地势平坦,且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对居住区环境污染小,但离铁路线较远,铁路交通不便。第4题,在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建立卫生防护带,在卫生防护带中,一般可以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例如消防车库、停车场、仓库、市政工程构筑物,而体育馆、学校、儿童机构和医院等,就不应布置在防护带内。
2008年春节前,我国南方遭遇了5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冻雨、大雪灾害,许多城市交通阻断,供电停止,湖南郴州市尤为严重,从省会长沙到郴州的各种交通几乎全部中断,但党和政府带领人民群众勇抗灾害,终于使灾区人民过上了一个祥和的春节。据此回答5~6题。
5.关于郴州市和长沙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郴州市比长沙市等级高,同级别城市数目少,服务范围大
B.郴州市比长沙市等级低,同级别城市数目少,服务范围大
C.长沙市比郴州市等级高,同级别城市数目少,服务范围大
D.长沙市比郴州市等级低,同级别城市数目少,服务范围大
6.关于不同等级城市及其服务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等级以城市用地规模来划分
B.城市一般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广州、长沙属于大城市
C.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D.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等级的城市之间距离越近
 5.C 6.C
 本题组以南方雪灾为切入点,考查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第5题,对一省而言,最高级别的城市是省会,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郴州市是一个地级市,相对于长沙市来说等级低,服务范围小。第6题,城市等级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广州市、长沙市人口都超过百万,应属于特大城市。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等级的城市之间距离越远。
下图是“巴西利亚的城市布局示意图”,读图回答7~9题。
7.该城市盛行风的主导风向是()
A.东南 
B.东北
C.西南
D.西北
8.该城市的最主要职能是()
A.文化中心
B.商业中心
C.行政中心
D.经济中心
9.商业中心最宜布局的区域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A 8.C 9.D
 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之上,盛行东南信风,其主要职能是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应位于城市中心④附近。
读下面“中心商务区内部结构中零售业的空间分布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0~11题。
10.对图示含义解释正确的是()
A.距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零售业专门化程度越低
B.距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商品档次越高
C.距市中心越远,租金越低,零售业专门化程度越高
D.距市中心越远,租金越高,商品档次越低
 B
 离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商品档次越高。
11.在图中“角落部位”租金曲线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交通通达度较好,租金较高,各零售业均付不起高昂租金
B.地域狭窄,不适合零售业用地
C.交通通达度较差,无法吸引大量人流,对零售业无吸引力
D.交通通达度较高,适合作为商务机构的办公楼
 C
 角落部位交通通达度较差,租金低。
读下面“伦敦的城市规划和布局图”,回答12~13题。
12.从伦敦市规划和布局图来看,伦敦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城市的政治和文化职能
B.实现城市的工业和商业职能,突出城市中心区地位
C.实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主要目标
D.实现城市郊区为城市服务的主要目标
 C
 从绿地的建设及规划看,其发展趋势是为了实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目标。
13.伦敦既是英国的首都,又是老工业城市,城市中曾经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改善城市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分散和减少大城市的职能
B.在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
C.把政治职能为主的首都和经济完全分离
D.改变城市的各功能区的分布
 B
 从图中可以看出,伦敦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可以改善城市环境。
读下面“世界城市化水平分布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乙国城市化程度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开发历史悠久
B.经济发展水平高
C.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D.社会福利优越
 B
 美国属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都属于发达国家
B.甲国属于城市化速度较快的国家
C.乙国是目前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
D.丙国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
 B
 中国属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较快。
(2010黄冈中学高一期末检测)读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图,回答16~17题。
16.1975年,与英国相比,巴西城市化特点是()
A.城市环境质量更高
B.城市化水平更高
C.城市化速度更快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7.1950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城市环境恶化
②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
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④城市中心区的萎缩
A.①②
B.③④
C.③④
D.②④
 16.C 17.A
 1975年,巴西城市化速度比英国更快。1950年之后,英国城市化水平有所下降,与当地环境恶化,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关。
(2010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上海世博园位于卢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带,规划用地5.28km2,其中浦西1.35km2,这里原来是大片棚户和老工业区。据图完成18~19题。
18.世博园布局在黄浦江两岸,其主导因素是()
A.靠近中心商务区
B.地价低廉
C.有利于城市改造
D.缓解跨江交通压力
 C
 世博园所在地原来是大片棚户和老工业区,借举办世博会对老城区进行改造,使城市功能分区更加合理化。
19.目前上海正在打造的“四个中心”,不属于第三产业的是()
A.国际贸易中心
B.国际金融中心
C.国际航运中心
D.国际经济中心
 D
 第三产业一般包括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如商业、金融、保险、运输、公务(其他公益事业)等,是为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服务的产业部门,即广义的服务业。
结合2010年世博会召开,目前上海市正在以低碳经济理念,全力打造国家环境友好型城市,为实现“天蓝、水清、地绿、住佳”的目标而奋斗。回答20~23题。
20.为实现“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目标,上海市的哪类用地将会增加()
A.工业用地
B.中心商务用地
C.高级居住用地
D.休闲娱乐用地
21.上海浦东新区的地域结构为开敞式——多核心模式,对多核心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建立不同的功能分区,分散城区职能
B.避免人口与工业等过分集中而引起城市环境问题
C.可有效减轻交通压力,缓解交通拥堵
D.目的是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建立国际化大都市
22.为实现“天蓝、水清、地绿、住佳”的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加强绿地建设
B.鼓励使用一次性用品
C.大兴别墅建设,改善居住条件
D.鼓励“花园式工厂”的建设
23.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4月30日开幕,10月31日闭幕,展馆位于外滩,布局于此的理由是()
A.外滩地价便宜,可节省投资
B.位于中心商务区,可吸引更多的人群,获得最大效益
C.外滩开发程度低,空闲土地多
D.目的是接近东方明珠电视塔,方便实况转播
 20.D 21.D 22.A 23.B
 “环境友好型”城市可使休闲娱乐用地增加。多核心的地域结构并不是为了扩大城市用地规模,是为了缓解城市化带来的种种问题。加强绿地建设,可改善城市环境。外滩是上海的中心商务区,人流集中。
(2009上海)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24~25题。
24.该城市2000年与2007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
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
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
④城市规模扩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①蔬菜种植基地 ②高新技术开发区 ③大学城 ④美术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4.C 25.B
 本题组考查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相关内容和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第24题,读图可知,远郊地价升值幅度应低于市中心;市中心外围范围减小,说明中心城区的范围缩小了;2007年的地价整体高于2000年;2007年的远郊区的范围向外延展了,说明城市规模扩大了。第25题,蔬菜种植基地的付租能力较低,不能使近郊形成峰值,而美术馆则一般位于市中心;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学城对环境要求较高,占地面积较大,并有一定的付租能力,所以宜布局在近郊区,并能形成地租的峰值。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26~27题。
26.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D
 由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中各要素对比分析可知,城市建设使地下径流减少了18%,地面径流增加了33%,蒸发量减少了15%,故降水后,大量雨水迅速汇集到河流中,从而导致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7.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C
 城市建设必然会导致地面硬化面积增加,从而使雨水下渗减少,造成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28.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北京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是()
A.市中心规划建设高级公寓
B.广建大型游乐场
C.大力发展高级轿车
D.加快环行道路建设
 D
 加快环形道路建设可改善交通环境条件。
(2010山东临沂高一期末)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变化图”,读图完成29~30题。
29.如上图所示,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数量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B.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C.我国城市化水平总体上已经与发达国家持平
D.城市化水平上断上升,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有关系
30.读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等级越高的城市,数目越少
B.等级越高的城市,服务范围越小
C.职能越低的城市,数目越少
D.城市数目越少,该等级的城市相互间距离越近
 29.C 30.A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不到5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综合题(共55分)
31.(2010广东佛山高一质检)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简述图示地区中等城市的分布规律,并说明城市规模与数量的关系。
(2)根据重庆的发展可以推测,其主要的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A~D中的________点,说明判断依据。
(3)重庆市是长江上游重要的钢铁基地之一,简要分析发展钢铁工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1)多分布在海拔低于500米的地区;多分布在河流沿岸 规模越大,数量越少,反之越多。
(2)A 位于城市中心地区,河流交汇处,是城市早期发展的中心,交通便利。
(3)排放酸性气体,造成酸雨危害;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和污水,污染城市环境。
32.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
(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_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图2中的①、②两线,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_____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
(4)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
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D.增加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1)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2)公路
(3)①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环境污染(或交通拥挤)、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
(4)①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生物多样性
②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
③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
④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5)ABD
33.近几年,由于上海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了上海市的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市区依托黄浦江西岸,向北、西、南三个方向延伸,此外还兴建了大批的卫星城并建立浦东新区。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上海市地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上海市城市等级提升的最主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上海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扩大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化会带来哪些问题?
(4)从城市等级的大小与服务范围的关系角度,分析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1)优越的地理位置
(2)经济因素
(3)地理环境要素发生改变;产生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产生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
(4)城市等级越高,其服务范围越广。上海市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可涵盖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区域中心,上海市的发展会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34.(2010长沙一中高一期末)下图是某发达国家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在城市形成________阶段,由于同一类经济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________,开始出现城市功能分区。
(2)阶段Ⅱ商业用地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阶段Ⅲ商业用地出现的新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厂在城市区位中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阶段Ⅲ中住宅区出现了分化,分析判断图中甲为________住宅区,乙为________住宅区。
 (1)Ⅱ 集聚
(2)位于城市几何中心 在交通干线相交处出现了新的商业中心
(3)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保护城市环境 降低生产成本
(4)低级 高级
35.读下面“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8分)
年份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城市
人口
(亿)城市
化水
平%城市
人口
(亿)城市
化水
平%城市
人口
(亿)城市
化水
平%
19507.4329.24.4753.82.8717.0
196010.3234.25.7160.54.6022.2
197013.7137.16.9866.66.7325.4
198017.0439.67.9870.29.6629.2
199022.3442.68.7772.513.5733.6
200028.5446.69.5074.419.0439.3
201036.2351.810.1176.026.1246.2
 (1)发达国家,在1950~1980年间,城市化水平上升__________%,从1980年~2010年,上升了__________%,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展中国家,在1950~1980年间,城市化水平上升了________%,从1980~2010年,上升了________%,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城市人口数量看,在__________年代内,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逐渐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到2000年,两者之比约为__________,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6.4 5.8 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变慢 (2)12.2 17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3)70 2∶1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2.2.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学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2.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课程标准]:

1.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

[教学目标]:

1.运用资料说明城市起源的条件、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3.能够运用有关文字和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重 点难点]:

1.城市 的起源

2.不同国家城市 化特点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创设情境]展示两种聚落图片:

[讨论]:城市与乡村人们从事的职业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1.你认为二者出现的时间有先后之分吗?试阐述理由。

[交流总结]:

(一)、城市起源的两个基本条件:

[扩展]:

1.由城市的兴起,你能说出城市分布与农业生产有何关系吗?

2.此时,我国城市 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附件下载

2.2.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拓展探究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2.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拓展探究”,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材料: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刮起了一股“大树移植风”,从移植大树再发展到搬迁古树。北方某沿海城市耗资2亿元“邀请”50万株大树进城,以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南方某沿海城市从广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购买了5090余株树龄在100~400年的古树来装扮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无疑是正确的,但大树移植费用昂贵,最大代价是要“牺牲”大量无辜的大树,眼下近距离移植技术的成活率仅60%左右。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移植古树还违反了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是国家的宝贵资源,买卖古树是一种破坏历史文物的违法行为。一棵苗木要十几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说。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耐心地让小树在城市成长。

问题:

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分析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关系。

3.你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你认为应如何搞好大城市的绿化?

依据:1.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刮起了一股“大树移植风”,靠牺牲异地生态环境来满足局部景观工程或“重点项目”的需要。大树移植是“城市化妆”运动的一种现象,是不可取的,是非常有害的。

建设生态城市无疑是正确的,但大树移植费用昂贵,最大代价是要“牺牲”大量无辜的大树,眼下近距离移植技术的成活率仅60%左右。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移植古树还违反了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

2.城市上游山区的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如果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就会造成山区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对下游的城市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①上游山区失去了涵养水源的森林,就造成下游城市失去水源补充,导致枯水季节水资源的缺乏。

②上游山区失去了水土保持的森林,就会造成下游城市的河湖淤塞,泄洪不畅,防洪标准降低,增加防洪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是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城市生态系统是区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必然造成城市生态系统也要失去平衡,产生一系列的城市“病态”的问题。

3.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普遍认为其内涵是: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它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居的聚居地。也就是说,生态城市是可持续的,符合生态规律和适合自身生态特色发展的城市。在这样的城市中,水是清洁的,空气是清新的,栖居于此的人类、动物、植物都和平共处,按自然的规律生存,资源得到循环利用,污染的危害不再产生。道路畅通无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坦诚的。城市以健康的状态运行,并具有独树一帜的魅力。

拓展:大城市的绿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有统一的规划,城市绿化要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要使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通过逐步丰富原有林带的单一树种结构,使防护林带单一的功能向综合的多功能城市绿地转化;建立乡土植物苗圃,突出当地适生和土生草、树种,防止不惜工本到异地乡下、山上挖大树进城;避免刮“草坪风”,坚持宜树则树、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花则花的城市绿化原则,不能只种草,不种树,更不能砍掉树,转种草。另外,还有比绿化更重要的是保护和管理好现有的城市绿地,绝不能只为眼前利益毁树毁草进行道路、广场、住宅的建设。

二、1.材料: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型

乡村—城市转型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城市化现象,包括景观的、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转型过程,实际上是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在我国乡村—城市转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问题: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型?表现在哪些方面?乡村—城市转型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我的思路:乡村—城市转型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方面,本题的讨论主要是根据已知的材料,结合生活常识,进行分析。从资料中可以看出,乡村—城市转型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是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城市化现象。它的主要表现可用下表表示。

项目

表现

景观

乡村景观转变为城市景观。由原来的阡陌纵横变为烟筒林立,由分散的民居变成密集的楼房

社会

文化教育、人们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要发生变化

经济

由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人口

由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

乡村—城市转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2.材料: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使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城市热岛”。通常,城市的年平均气温可比郊区高出0.5~1 ℃。当大的环流微弱时,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热岛环流”。如下图所示。

由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郊区后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带入城市,致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为了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在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注意研究城区上升气流到郊区下沉的距离。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问题:

1.城市热岛是怎样出现的?

2.城市热岛对城市的市区和郊区各有什么影响?

3.我们在城市规划时要注意什么?

我的思路:这是一道人类对城市环境影响的实践题,它考查了人类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环境问题之一。关于城市热岛的产生原因可以从材料中分析得出: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废热。同时也可补充城市建筑物高大也不利于城市散热的问题。

城市热岛效应的出现形成了城市风,对城市的市区和郊区将产生不同的影响:环流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郊区后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带入城市,致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根据上述危害的产生,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注意研究城区上升气流到郊区下沉的距离。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