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一节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5“城市化”一节教学提问设计。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城市化”一节教学提问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不少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教师多提问,学生多回答。这种教师简单的满堂问,学生的简单参与,远远不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要求的。那么课堂教学中,该怎样设问呢?笔者通过对高中地理下册“城市化”一节的教学后认为,通过多种提问方式提高课堂设问的艺术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1.机械问
这是一种最传统的设问方法,即教师设一问,学生答一问,教师所问的,需要学生明确回答。机械问指向单一确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需要作复杂的多视角的思考,这种问答的方式虽不是什么新鲜的设问方式,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而且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这种问答方式的优势是容易设置问题,易于操作,便于教师控制课堂,组织程式化的教学,得到确定的结论;所以“城市化”一节的教学中对于:①什么是城市化?②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什么?③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可分哪三个阶段?这样的三个问题,由于要给学生一个非常明确的学习导入,就比较适宜用机械提问的方法。但它的不足是如果长期大量使用,很容易陷入独裁与专制的境地,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2.对比问
就是需要学生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或命题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认识的一种设问方法。这种设问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所提及的概念或命题有清晰的理解,准确把握每个概念或命题的内涵,还要在此基础上找出不同概念或命题之间的联系及区别,并进行对比分析。在“城市化”一节教学中对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原因有什么差异?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目前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迁移特点有何不同?④中国和美国城市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的速度、城市的主要分布地区、人口的迁移方向有何差异?这样几个问题层层递进,通过比较,增加了学生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学生深入把握城市化的概念和命题,从而提高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选择问
就是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或命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并综合思考,做出选择的一种设问方法。这种设问方法,既不同于机械问的简单问答,也不同于对比问为了把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而进行的对比分析,而是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概念或命题有所鉴别取舍,形成结论。如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示意图后提问:①大约在什么时候发展中国家城市工业人口超过了发达国家?②1920年~2000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农村人口的四个数量比重变化中,比重上升最大的是哪一个?比重下降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③比较上海市1911年、1949年、1990年及课文下一节的上海市卫星城和浦东新区图等四幅城区示意图,说明上海城市化的特点?选择问的理性思考成分更多。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更高。这种设问方法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大有益处,应精心设计不失时机地使用。这种设问方法的不足是容易陷入烦琐论证和不可知论,所以宜谨慎设计。
4.连环问
这是一种在教师提问之后,学生答问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在前一问题的解决中又连环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设问方法。这种设问方法,很多是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中临时受触发而设计的,容易活跃课堂气氛,掀起教学高潮。连环问是一种极富教学艺术的设问方法,它在升华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方面有着其它设问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敏锐的思维。连环问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设问的先后主从关系,避免喧宾夺主,影响主要问题的解决。
在本节教学中,有学生提出:2003年常州市的城市人口比重是多少?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后,笔者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苏南地区比苏北地区城市人口比重大?为什么江苏省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都分布在京沪铁路沿线?常州近年来城市人口、城区面积为什么没有苏州增长快?这既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5.递进问[励志的句子 djZ525.COm]
这是一种为整体把握讲授内容而设计的由浅入深的设问方法。这种设问方法要求设问者有全局观念,前后问题有坡度,既相关联又逻辑层次分明,同时设计的问题必须能抓住内容的精髓,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相关内容。
如在本节教学中对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问题提问时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①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什么?②逆城市化现象给城市建设布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③发达国家大城市周围出现的卫星城及郊区城市化是否与逆城市化有关?为什么?④上海市的周围也出现了卫星城镇,是否说明上海也出现了大规模的逆城市化现象?这样几个问题不仅使学生理解逆城市化的概念,而且也能够区别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这种设问方法,设计得好,坚持下来,能使学生的思维缜密,形成严谨的学风;如果设计不科学,容易导致前后问题串连、条理性不强、层层递进性无从体现的弊端,违背设计的初衷,达不到预期效果。
6.讨论问
这是一种最为开放的设问方法,教师的提问不涉及到课文的具体内容,或者不提供一种结论倾向,而是引导不同学生之间广泛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这种设问方法,营造了开放的课堂气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是自主学习理念的体现。学生在讨论中,容易形成几派甚至更多的意见,教师应高屋建瓴、不失时机地将各种意见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几种最具代表性的意见之间展开更充分、尖锐的讨论,真正达到真理愈辩愈明的效果。
如在“城市化”一节讲完之后提出:常州市目前为江苏省的特大城市,就城市化发展状况而言,宜加快市区城市化的发展好?还是加快卫星城镇的建设好?通过讨论得出:常州由于刚进入特大城市的行列,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使市区面积扩大,城市化水平并不非常高,还不需要大规模建设卫星城的结论。这种设问方法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袖手旁观,如果教师不能适时地引导规范学生的讨论,课堂秩序就无法维持,就可能形成“一锅粥”的现象,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以上六种设问方法除了第一种是传统的设问方法之外,其它五种设问方法都是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教师,后五种设问方法,尤其应大胆尝试使用,因为它们更容易启迪学生思维,发掘学生的潜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当然,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内,并不需要将这六种设问方法都用到。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设问方法多样化。
精选阅读
人教版 《城市化》一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人教版 《城市化》一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模块名称:高一地理oooo必修2
教材版本:人教版
在生活中发现地理,在生活中运用地理
----《城市化》一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解读新课标】
新课标对这节内容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这反映出在新课程中,主张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的结合,学习活的地理,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建构主义思想。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学生通过影像、实地调查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
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比较认识到城市化的双刃性,以
及对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有基本的解决方法
3.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基本的调查步骤,及注意事项
6.4城市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
了解城市化进程;
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应用城市化标志判断城市化;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数据、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明确城市人口、城市用地、社会经济发展等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能够辩证地看待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城市化含义;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难点: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应用城市化标志判断城市化。
教学方法
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从聚落的形成以及乡村──中小城市──大城市的发展过程,由于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比重的不断扩大,就是城市发展过程,那城市化是什么?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城市化及其标志
1.城市化的含义
学生活动:读“上海市的城市图片及人口、用地变化图”。
教师启发:上海市在建设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
教师引导:结合以上结论,理解城市化的含义。
教师引导: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时,人口是否增加?
学生讨论: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时,人口数量增加且城市人口比重也随着增加。
教师启发:通过以上例子,说明城市化有何含义?
学生探究: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以及学生的思考讨论,从而得出城市化应该包含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这两方面的内容。
2.城市化的标志
教师提问:根据城市化的含义,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学生讨论:根据城市化的含义,可以得出其三个主要标准即主要标志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其中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
承转过渡:读图6.17,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如何呢?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学生活动:自学阅读教材,讨论后回答:18世纪中叶前,世界城市人口缓慢增长;自18世纪中叶到二战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世界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都增长很快;自二战结束后到现在的第三个阶段,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教师提问:三个发展阶段人口增长速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探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承转过度:在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否有差异?
三、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师引导:读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6.19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以及右图,如何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填表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学生活动:对比探究。
教师总结:通过右图来帮助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①国代表发达国家,②国代表发展中国家):
1.每一个年代,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都比②国大,反映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起步晚。
2.1980年以前,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比②国大。
3.1960年~1980年间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与1960年以前相比有所下降,但增长速度仍大于②国;1980年以前,②国城市人口比重缓慢增长,1980年以后快速增长,但城市人口比重仍低于①国。
4.1980年以后,②国人口比重快速提高,远大于①国的增长速度,而①国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继续放慢。
结合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6.19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得出:(1)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快;(2)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快;(3)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都上升很快。
学生填表如下:
国家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发达国家
早
慢
高
发展中国家
晚
快
低
学生练习:读港口城市的发展过程图,该城市发展是否属于城市化。
学生讨论和总结:通过某港口城市的发展过程图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概念、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标志在理解和应用上的难点。读图A可看出,这一时期该区域的城市数目少,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低;读图B可看出,此阶段城市数目增加,规模扩大;读图C可知,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发展水平高。根据城市发展过程,可以进一步分析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比重在不断地增加,而由于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人口比重不断降低。根据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可推断出该港口城市的发展过程即是该地区城市化的过程。
教学板书设计
6.4城市化
一、城市化及其标志
1.城市化的含义
2.城市化的标志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三、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国家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发达国家
早
慢
高
发展中国家
晚
快
低
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
1、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类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城市功能区的作用、形态和区位特征。
3、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发展变化。
重点:1、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
2、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解释其成因。
难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解决方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案例论证法、读图分析法、主题讨论法
第三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1.什么是城市化?
2.城市化有哪些主要标志?
城市化水平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三、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一)、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二)、解决办法:
1.改善城市环境:
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2.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
3.控制城市规模
第一课时
一、城市化的含义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5教材内容,思考:
1.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包括人口城市化和城市地域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为什么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经济发展水平?
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3.城市化有哪些主要标志?
城市化水平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55
城市化阶段时间城市人中比重城市化进程
第一阶段1750年前1%—2%缓慢增长
第二阶段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13.3%(1900年)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
第三阶段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1%(1990年)城市化速度、规模、范围达到空前程度
综合上述表述,可以看出,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读《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填写P57活动题表格内容并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年份1960年1980年2000年
世界人口(亿)304560
发达国家总人口(亿)101215
城市人口(亿)5811
城市人口百分比(%)506772
发展中国家总人口(亿)203345
城市人口(亿)3620
城市人口百分比(%)15204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城市化主要特点有:1.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2.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3.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4.城市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读《上海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图》,城市化用地规模扩大,实际上是变农业用地为非农业用地的过程。
读《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表分析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参考]《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表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村、城市人口发展状况。
(发达国家自18世纪中叶开始,欧美各国相继实现产业革命,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图中显示1920年—2000年城市人口稳定增加,而农业人口逐步降低,城市人口占绝对优势,体现出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发展较合理的特点。发展中国家总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近年来,城市人口数量及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而农村人口同样增长,迅速上升,体现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起步晚、水平低、发展快、不合理的特点。)
地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特点起步早起步晚 发展快
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水平低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
阅读课文P56-P57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世界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乡村人口少于城市人口的国家是。
第二、发达国家城市化达到高潮的时间是。
第三、为什么发达国家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英国,英国;1925年前后;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噪音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
第四、逆城市化的表现有哪些?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市迅速发展,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第五、为什么说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主要是因为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造成的,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分析:城市化会带来城市规模扩大,它还会带来周围地区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是不是越大越好?城市是不是越多越好?
(上述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数目增多可引发很多城市问题。关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待我们下节课回答。)
P35面活动题
第二课时
城市化会带来经济效益,但也会带来消极因素,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分析这些城市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三、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一、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阅读《环境污染组图》填写下表:
污染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污染源居民燃烧燃料排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放出尾气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城市固体垃圾
污染物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等造成水源污染噪声废弃物
为什么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污染,使城市环境质量日趋下降。)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读《环境污染组图》思考:造成交通拥挤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原因:汽车的增加、汽车数量与道路状况的比值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思考: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科学技术提高,机器化大生产使劳动者数量要求降低,城市人口本来就未充分就业,再加上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导致失业人数增多。)
二、解决办法:
(以上海市为例,讲解解决的办法。)
1.改善城市环境:
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为改善城市环境,上海市全面展开对大气、河流、噪声等多方面的治理工作。如苏州河的治理、降低城市污染物浓度、加强绿化建设,截止1990年,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3%。
2.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
扩宽主干道,修建环城公路,修筑了南浦大桥和扬浦大桥,新修城市高架公路和地铁,改造住宅。
3.控制城市规模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地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P38面活动题。
城市与城市化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城市与城市化”,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小题)
(2010安徽潍南一中高一检测)若下图城市功能区分布合理,据此回答1~2题。
1.高级住宅区适宜布局在城市的()
A.M处
B.N处
C.O处
D.P处
2.沿图中EOF线所作地租水平曲线正确的是()
1.A 2.C
高级住宅区适宜布局在地势较高、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区,越靠近市中心,接近交通干线,地租水平越高。
(2009重庆)下图是某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方案突出优点是规划中的()
A.居住区紧靠旧城、临近铁路
B.居住区环境好、建筑工程量小
C.工业区靠近水源、铁路交通方便
D.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下风向
4.适合布局在防护带的是()
A.停车场、日用品仓库
B.幼儿园、日用品仓库
C.幼儿园、医院
D.医院、停车场
3.D 4.A
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规划中的工业区靠近水源(河流),地势平坦,且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对居住区环境污染小,但离铁路线较远,铁路交通不便。第4题,在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建立卫生防护带,在卫生防护带中,一般可以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例如消防车库、停车场、仓库、市政工程构筑物,而体育馆、学校、儿童机构和医院等,就不应布置在防护带内。
2008年春节前,我国南方遭遇了5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冻雨、大雪灾害,许多城市交通阻断,供电停止,湖南郴州市尤为严重,从省会长沙到郴州的各种交通几乎全部中断,但党和政府带领人民群众勇抗灾害,终于使灾区人民过上了一个祥和的春节。据此回答5~6题。
5.关于郴州市和长沙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郴州市比长沙市等级高,同级别城市数目少,服务范围大
B.郴州市比长沙市等级低,同级别城市数目少,服务范围大
C.长沙市比郴州市等级高,同级别城市数目少,服务范围大
D.长沙市比郴州市等级低,同级别城市数目少,服务范围大
6.关于不同等级城市及其服务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等级以城市用地规模来划分
B.城市一般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广州、长沙属于大城市
C.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D.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等级的城市之间距离越近
5.C 6.C
本题组以南方雪灾为切入点,考查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第5题,对一省而言,最高级别的城市是省会,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郴州市是一个地级市,相对于长沙市来说等级低,服务范围小。第6题,城市等级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广州市、长沙市人口都超过百万,应属于特大城市。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等级的城市之间距离越远。
下图是“巴西利亚的城市布局示意图”,读图回答7~9题。
7.该城市盛行风的主导风向是()
A.东南
B.东北
C.西南
D.西北
8.该城市的最主要职能是()
A.文化中心
B.商业中心
C.行政中心
D.经济中心
9.商业中心最宜布局的区域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A 8.C 9.D
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之上,盛行东南信风,其主要职能是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应位于城市中心④附近。
读下面“中心商务区内部结构中零售业的空间分布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0~11题。
10.对图示含义解释正确的是()
A.距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零售业专门化程度越低
B.距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商品档次越高
C.距市中心越远,租金越低,零售业专门化程度越高
D.距市中心越远,租金越高,商品档次越低
B
离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商品档次越高。
11.在图中“角落部位”租金曲线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交通通达度较好,租金较高,各零售业均付不起高昂租金
B.地域狭窄,不适合零售业用地
C.交通通达度较差,无法吸引大量人流,对零售业无吸引力
D.交通通达度较高,适合作为商务机构的办公楼
C
角落部位交通通达度较差,租金低。
读下面“伦敦的城市规划和布局图”,回答12~13题。
12.从伦敦市规划和布局图来看,伦敦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城市的政治和文化职能
B.实现城市的工业和商业职能,突出城市中心区地位
C.实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主要目标
D.实现城市郊区为城市服务的主要目标
C
从绿地的建设及规划看,其发展趋势是为了实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目标。
13.伦敦既是英国的首都,又是老工业城市,城市中曾经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改善城市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分散和减少大城市的职能
B.在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
C.把政治职能为主的首都和经济完全分离
D.改变城市的各功能区的分布
B
从图中可以看出,伦敦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可以改善城市环境。
读下面“世界城市化水平分布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乙国城市化程度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开发历史悠久
B.经济发展水平高
C.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D.社会福利优越
B
美国属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都属于发达国家
B.甲国属于城市化速度较快的国家
C.乙国是目前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
D.丙国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
B
中国属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较快。
(2010黄冈中学高一期末检测)读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图,回答16~17题。
16.1975年,与英国相比,巴西城市化特点是()
A.城市环境质量更高
B.城市化水平更高
C.城市化速度更快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7.1950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城市环境恶化
②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
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④城市中心区的萎缩
A.①②
B.③④
C.③④
D.②④
16.C 17.A
1975年,巴西城市化速度比英国更快。1950年之后,英国城市化水平有所下降,与当地环境恶化,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关。
(2010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上海世博园位于卢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带,规划用地5.28km2,其中浦西1.35km2,这里原来是大片棚户和老工业区。据图完成18~19题。
18.世博园布局在黄浦江两岸,其主导因素是()
A.靠近中心商务区
B.地价低廉
C.有利于城市改造
D.缓解跨江交通压力
C
世博园所在地原来是大片棚户和老工业区,借举办世博会对老城区进行改造,使城市功能分区更加合理化。
19.目前上海正在打造的“四个中心”,不属于第三产业的是()
A.国际贸易中心
B.国际金融中心
C.国际航运中心
D.国际经济中心
D
第三产业一般包括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如商业、金融、保险、运输、公务(其他公益事业)等,是为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服务的产业部门,即广义的服务业。
结合2010年世博会召开,目前上海市正在以低碳经济理念,全力打造国家环境友好型城市,为实现“天蓝、水清、地绿、住佳”的目标而奋斗。回答20~23题。
20.为实现“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目标,上海市的哪类用地将会增加()
A.工业用地
B.中心商务用地
C.高级居住用地
D.休闲娱乐用地
21.上海浦东新区的地域结构为开敞式——多核心模式,对多核心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建立不同的功能分区,分散城区职能
B.避免人口与工业等过分集中而引起城市环境问题
C.可有效减轻交通压力,缓解交通拥堵
D.目的是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建立国际化大都市
22.为实现“天蓝、水清、地绿、住佳”的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加强绿地建设
B.鼓励使用一次性用品
C.大兴别墅建设,改善居住条件
D.鼓励“花园式工厂”的建设
23.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4月30日开幕,10月31日闭幕,展馆位于外滩,布局于此的理由是()
A.外滩地价便宜,可节省投资
B.位于中心商务区,可吸引更多的人群,获得最大效益
C.外滩开发程度低,空闲土地多
D.目的是接近东方明珠电视塔,方便实况转播
20.D 21.D 22.A 23.B
“环境友好型”城市可使休闲娱乐用地增加。多核心的地域结构并不是为了扩大城市用地规模,是为了缓解城市化带来的种种问题。加强绿地建设,可改善城市环境。外滩是上海的中心商务区,人流集中。
(2009上海)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24~25题。
24.该城市2000年与2007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
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
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
④城市规模扩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①蔬菜种植基地 ②高新技术开发区 ③大学城 ④美术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4.C 25.B
本题组考查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相关内容和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第24题,读图可知,远郊地价升值幅度应低于市中心;市中心外围范围减小,说明中心城区的范围缩小了;2007年的地价整体高于2000年;2007年的远郊区的范围向外延展了,说明城市规模扩大了。第25题,蔬菜种植基地的付租能力较低,不能使近郊形成峰值,而美术馆则一般位于市中心;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学城对环境要求较高,占地面积较大,并有一定的付租能力,所以宜布局在近郊区,并能形成地租的峰值。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26~27题。
26.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D
由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中各要素对比分析可知,城市建设使地下径流减少了18%,地面径流增加了33%,蒸发量减少了15%,故降水后,大量雨水迅速汇集到河流中,从而导致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7.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C
城市建设必然会导致地面硬化面积增加,从而使雨水下渗减少,造成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28.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北京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是()
A.市中心规划建设高级公寓
B.广建大型游乐场
C.大力发展高级轿车
D.加快环行道路建设
D
加快环形道路建设可改善交通环境条件。
(2010山东临沂高一期末)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变化图”,读图完成29~30题。
29.如上图所示,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数量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B.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C.我国城市化水平总体上已经与发达国家持平
D.城市化水平上断上升,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有关系
30.读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等级越高的城市,数目越少
B.等级越高的城市,服务范围越小
C.职能越低的城市,数目越少
D.城市数目越少,该等级的城市相互间距离越近
29.C 30.A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不到5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综合题(共55分)
31.(2010广东佛山高一质检)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简述图示地区中等城市的分布规律,并说明城市规模与数量的关系。
(2)根据重庆的发展可以推测,其主要的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A~D中的________点,说明判断依据。
(3)重庆市是长江上游重要的钢铁基地之一,简要分析发展钢铁工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1)多分布在海拔低于500米的地区;多分布在河流沿岸 规模越大,数量越少,反之越多。
(2)A 位于城市中心地区,河流交汇处,是城市早期发展的中心,交通便利。
(3)排放酸性气体,造成酸雨危害;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和污水,污染城市环境。
32.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
(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_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图2中的①、②两线,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_____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
(4)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
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D.增加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1)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2)公路
(3)①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环境污染(或交通拥挤)、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
(4)①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生物多样性
②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
③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
④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5)ABD
33.近几年,由于上海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了上海市的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市区依托黄浦江西岸,向北、西、南三个方向延伸,此外还兴建了大批的卫星城并建立浦东新区。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上海市地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上海市城市等级提升的最主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上海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扩大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化会带来哪些问题?
(4)从城市等级的大小与服务范围的关系角度,分析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1)优越的地理位置
(2)经济因素
(3)地理环境要素发生改变;产生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产生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
(4)城市等级越高,其服务范围越广。上海市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可涵盖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区域中心,上海市的发展会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34.(2010长沙一中高一期末)下图是某发达国家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在城市形成________阶段,由于同一类经济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________,开始出现城市功能分区。
(2)阶段Ⅱ商业用地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阶段Ⅲ商业用地出现的新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厂在城市区位中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阶段Ⅲ中住宅区出现了分化,分析判断图中甲为________住宅区,乙为________住宅区。
(1)Ⅱ 集聚
(2)位于城市几何中心 在交通干线相交处出现了新的商业中心
(3)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保护城市环境 降低生产成本
(4)低级 高级
35.读下面“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8分)
年份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城市
人口
(亿)城市
化水
平%城市
人口
(亿)城市
化水
平%城市
人口
(亿)城市
化水
平%
19507.4329.24.4753.82.8717.0
196010.3234.25.7160.54.6022.2
197013.7137.16.9866.66.7325.4
198017.0439.67.9870.29.6629.2
199022.3442.68.7772.513.5733.6
200028.5446.69.5074.419.0439.3
201036.2351.810.1176.026.1246.2
(1)发达国家,在1950~1980年间,城市化水平上升__________%,从1980年~2010年,上升了__________%,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展中国家,在1950~1980年间,城市化水平上升了________%,从1980~2010年,上升了________%,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城市人口数量看,在__________年代内,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逐渐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到2000年,两者之比约为__________,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6.4 5.8 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变慢 (2)12.2 17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3)70 2∶1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