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新课程高一历史教材点拨及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2)

高中必修一历史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3

新课程高一历史教材点拨及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2)。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新课程高一历史教材点拨及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2)”,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新课程高一历史教材点拨及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2)
二 辛亥革命
历史回眸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疑。
(2)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开始为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奋斗。
(3)1905年,孙中山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黄花岗起义;同时,资产阶级立宪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群众性的保路运动。
2.经过:1911年10月10日,起义爆发。次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结果: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
3.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3.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时空隧道11905年的《同盟会宣言》以今日革命之经验,暨将来治国之大本,布告天下:
(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汗人为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汉人有为满奴以做汉奸者,亦如之。
(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昊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三)建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四)平均地权。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生命者,与众共弃之!
思维点睛:《同盟会宣言》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明确表示要推翻清王朝,消灭帝制,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封建的革命愿望。纲领中斥责“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含有对清王朝充当帝国主义走狗、欺压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主张“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表示“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虽含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但并不明确。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中国”“鞑虏”“民族的国家”等问题存在着模糊认识,既没有明确提到反对帝国主义,又把国内的民族、民族压迫问题与外国侵略的界限相混淆,把满洲排除到“中国之外”。这是由他们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所决定的。
时空隧道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节选
材料一:“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材料三:“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思维点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个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临时约法》肯定了国民在国家中的主权地位,人民一律平等,并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从而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否定了君主制的合法性。材料二中规定参议院是立法机构,临时大总统在国务员辅佐下行使行政权,法院为司法机构,从而确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从国家体制方面排除了建立君主专制统治的可能性。材料三规定参议院有弹劾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为今后可能出现的背叛民主共和的独裁者的职务提供了法律依据。这部著名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所以在1912年3月颁布,主要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但是,当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它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南京临时政府在其存在的三个多月里,颁布了不少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主要内容有:
第一,保护人权。根据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原则,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等“私权”;命令各级官厅焚毁刑具,停止刑讯;通令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工;严禁买卖人口,禁止蓄奴,解放“贱民”,允许他们享有“公权”和“私权”。
第二,扫除封建积垢。革除中国官场讲排场、摆架子的恶习,无论官阶大小都着同样制服;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的称呼,政府内一律改以官职相称,社会上则改称“先生”或“君”;革除陋习恶俗,限期剪除发辫、劝禁缠足,禁止赌博、蓄娼,严禁种植和吸食鸦片等。
第三,振兴实业。颁布一系列保护工商业的章程、则例,如商业注册章程、商业银行暂行条例等;废除清朝的一些苛捐杂税;奖励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垦荒,扶植开发西北资源等。
第四,改革教育。否定“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教育;禁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教科书,新编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进行学制改革;旧学堂一律改为学校;男女可以同校;取消读经科,增加自然科学、实业、实用知识方面的课程等等。
帝国主义对辛亥革命的干涉帝国主义一向仇视中国的革命斗争。当武昌起义胜利后,帝国主义在华的舰队便集结在武汉江面,准备进行武装干涉。但是,帝国主义之间又存在着矛盾,同时由于正在准备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抽不出更多的兵力干涉中国革命,于是打出“中立”的幌子,策划破坏辛亥革命的阴谋。他们看到清王朝已经摇摇欲坠,便采取扶植新的代理人袁世凯的办法来干涉中国革命。在袁世凯还未被清政府重新起用时,他们大造舆论,叫嚷“非袁莫属”“非袁不能收拾”。武昌起义胜利后的1911年11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与袁世凯密谋后,由英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向湖北军政府提出了所谓南北停战的建议,给反动封建势力寻求喘息的机会。后来,帝国主义又促使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势力进行“南北议和”。帝国主义大耍反革命两面派手段,一方面通过照会等方式,“劝说”革命派让步,另一方面把军舰开到长江,进行军事威胁,同时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的合法性,扣留全部关余(关税付完后所担保的对外赔款、债款后的余款),对南京临时政府进行经济封锁。结果,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终于在帝国主义的威胁、诱迫下屈服,南北双方达成协议。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合作讨论1
《同盟会宣言》指出:“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厂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想一想:同盟会的民族主义与“反满”问题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
我的思路:同盟会纲领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的内容.就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满洲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解除民族压迫。这里确实包含强烈的“反满”思想,但必须看到辛亥革命前革命派所宣传的“反满”,实际上是反对清王朝的反动统治。革命党内存在过片面的“反满”思想,但遭到刊,中山的坚决批判。利、中山与当时的一些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之所以遭受如此深重的外来压迫,主要原因在于反动腐朽的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人民与清朝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焦点。因此,同盟会民族主义纲领的提出,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统治者,大大加速了清王朝土崩瓦解的过程。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主张民族主义而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这是同盟会纲领的弱点之一。
合作讨论2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其优待条件是:尊号仍存不废,民国以君主之礼待之;皇室费用每年400万元,由民国政府拨付;清帝暂居故宫,日后移居颐和园;原有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
想一想,清帝退位为什么得到如此优厚的条件?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的思路:南北议和期间,袁世凯在得到南方临时政府与孙中山待清帝退位后就推举其为大总统的允诺后,即利用革命的威胁加紧向清廷施压,诱迫清帝退位。1912年1月26日,良弼在北京被同盟会会员彭家珍用炸弹炸伤,两日后死去。这一事件令清廷王公贵族胆战心惊,纷纷逃离北京。与此同时,袁世凯暗中指使文武百官“请愿共和”,胁迫清帝退位。就在彭家珍炸伤良弼的同一天,段棋瑞等46名前线北洋将领,联名通电,要求清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否则将带兵入京,武力解决。 山西、河南、直隶、山东等地巡抚也纷纷电奏朝廷,要求实行共和。读到这些请愿通电后,清室皇族亲贵感到大势已去,于是决定“逊位”,以取得退位后的优待条件。2月3日,清廷授权袁世凯与南京临时政府磋商退位条件。经过多次交涉,2月9日,南北和谈代表就清帝退位问题达成协议。由此可见,这一过程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合作讨论3
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的《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迫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结合你所掌握的课内外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国国歌》的理解。
我的思路:这首《中华民国国歌》以冼练晓畅的文字集中概括了清末以来包括革命党人和立宪派在内的一切有识之士力追不舍的奋斗目标,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唱出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豪情与意气。所谓“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从政治上看,就是要效法欧荚,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的近代民主国字;从社会发展取向上看,意指要赶超列强,使中国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明白宣示了长期以来饱受欺凌的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总而言之,中华民国的国歌以其特有的东方旋律,表达了新时代新国家新国民的心声。
一、选择题
1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
A.兴中会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答案:A
2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 ………………………………………………()
A.资产阶级革命团体B.无产阶级革命团体
C.资产阶级革命政党D.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答案:C
3 下列有关三民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兴中会的革命纲领 B.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C.最早是由孙中山提出的D.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答案:A
下列有关黄花岗起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1911年4月在广州爆发B.黄兴亲自参加了这次起义
C.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D.成为辛亥革命成功的标志
答案:D
四川保路运动发生在 ………………………………………………………………()
A.1894年 B.1905年 C.1911年 D.1912年
答案:C
下列事件发生在1911年的是…………………………………………………………()
A.兴中会成立 B.同盟会成立
C.武昌起义D.黄花岗起义
答案:C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告…………………………………………………()
A.同盟会成立 B.中华民国成立
C.武昌起义成功D.湖北军政府成立
答案: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在 ……………………………………………()
A.1911年10月B.1911年12月
C.1912年2月 D.1912年3月
答案:D
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D.规定实行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C.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D.是中国第二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答案:A
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是在……………………………………()
A.1912年2月 B.1912年3月
C.1912年4月 D.1912年5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关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几则材料:
材料一:(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奴隶……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二)恢复中华。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军政府宣言》
材料二: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洲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三、凡革命前满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亦照旧尊重之,其在革命军兴以后则否。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
材料三:(一)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当时的民族主义的宗旨是什么?这种看法有何局限和失误?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态度有何变化?
(3)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1)宗旨:以汉族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局限和失误:把反封建斗争局限为反对清王朝的统治,把包括满洲贵族在内的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局限在汉民族反对满洲贵族统治的狭隘范畴内。
(2)由承认不平等条约转变为反对一切不平等条约,反帝态度明确、坚决。
(3)说明孙中山具有坚定的民主革命信念,在革命斗争中不断进步。
12 孙中山曾经以“洪秀全第二”自比,但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却远远超越了太平天国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辛亥革命在组织形式、领导阶级,革命纲领和斗争目标上有了哪些新的发展?试分析导致新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1)新发展:①组织形式:从旧式的宗教组织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②领导阶级:从旧式的农民阶级发展到近代民族资产阶级。③革命纲领:从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④斗争目标:从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发展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原因:①经济上,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②阶级力量上,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已进一步壮大。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到了非革命不可的程度了。
13 请结合有关史实,分析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被称为“中国近代一场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参考答案:(1)辛亥革命由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政权领导——1905年成立了中国同盟会;(2)辛亥革命有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3)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进行了反封建斗争——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激发了人们的斗争情绪,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各地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4)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成立了中华民国;(5)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精神普遍高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关知识

新课程高一历史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材点拨及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3)


新课程高一历史教材点拨及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3)
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
历史回眸一、侵华日军的暴行
1.发动军事进攻
(1)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
(2)1933年,日军向长城沿线进犯。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默认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冀东为“非武装区”,华北门户洞开。
(3)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4)1937年?月,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面侵华的序幕。
(5)1937年8月,日军制造八一三事变。随后占领上海、南京、济南、太原等地。
(6)1938年5月,日军攻占徐州。10月,广州、武汉失守。
2.制造大屠杀:先后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惨案,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3.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做试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4.实行所谓的“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进行民族革命战争。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官兵,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从1936年开始,中共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
3.蔡廷锴、蒋光鼐等率领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中奋起抗日,后来,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4.1933年,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5.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促使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6.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它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2。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多次战役,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则根据洛川会议精神,开辟了敌后战场。
3.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组织了枣宜会战等,继续抵抗日军进攻,制造了包括皖南事变在内的反共摩擦活动;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进行了百团大战等战役。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1941年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
2.1944年,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丧师失地。同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3.1945年?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开始。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侵华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不是偶然发生的。中国东北是日本重要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的市场、农业和重工业原料供应地。日本统治者视中国东北为其“生命线”。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在“东方会议”上确立了先占领中国东北、内蒙,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政策,决意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限制日本独占中国的华盛顿体系,加紧推行既定的“大陆政策”,试图称霸亚洲、争霸世界。第二,促使日本在1931年“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的内部原因,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统治集团急需利用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经济危机的困扰。板垣征四郎在《关于满蒙问题》的讲演中宣称:“打开我国目前经济困难局面的根本政策,不外乎是向海外发展。”发动对外战争成为日本政府维护本国垄断资产阶级利益、转移人民斗争视线的“反危机”措施。第三,日本在1931年9月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外部因素是时机有利: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各国正在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顾及中国;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正在南方集结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日本帝国主义趁此“良机”发动了蓄谋已久而又迫不及待的侵华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和全民族抗日战争的比较
(1)相似之处:战争爆发时两国的形势均是敌强我弱;战争爆发时日本都足采取了先制造事端后发动突然袭击的方式;侵华过程中手段残忍,制造了大屠杀;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深重的灾难。
(2)结局完全不同: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全民族抗日战争,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出现不同结局的主要因素有:从领导方面来看,中日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消极避战,求和妥协,这是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日。从民众方面看,清政府压制人民的抗日热情,并阻挠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的积极努力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从战略战术上看,中日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以致坐失良机,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和战争的彻底失败;抗日战争中,正面和敌后两大战场分别开展阵地战和游击战,并相互配合、协同作战,进行持久抗战,最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从国际环境来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华采取支持或默许的态度,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国的抗战得到了苏、美、英等反法西斯国家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时空隧道1中外各派政治力量对西安事变的态度
 材料一:毫无疑问,张学良部队举行兵变的原因,应当从不惜利用一切手段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奴役中国的事业的那些亲日分子的阴谋活动中去寻找。臭名昭著的日本走狗汪精卫的名字同陕西省发生的张学良部兵变紧密相联,这也绝非偶然。——苏联1936年12月《真理报》评论
材料二:英美的舆论,虽对捉蒋表示不赞同,然而也不主张讨伐张、杨。苏联《真理报》两次评论,对西安事变等同两广(倒蒋)事变一样。 日本说苏联造成,苏联说日本造成。双方对事实的实质,都有抹杀。
材料三:苏联因为日本的造谣,只能这样说。同时苏联如表示同情,便可以使与南京对立。这样的舆论,自然对局部的利益是有些妨碍。然而我们是不是能采取这一立场?当然是不能的。……我们的方针应确定为争取成为全国性的抗日,坚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方针。
——材料二、三均摘自毛泽东193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发言》
思维点睛: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外各派政治力量对此极为关注,并发表了自己对这一重大事件的不同看法:苏联和日本相互指责由对方造成事变;英美由于被扣的蒋介石是其统治中国的工具,而不赞同扣蒋,但由于同日本在争夺中国问题上有矛盾,故又不主张讨伐张、杨;中共认为事件的实质是中日之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张、杨从维护民族利益出发,逼蒋抗日而实行“兵谏”。在这一系列的不同看法中,中共不仅正确地分析了西安事变的实质,而且从有利于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形成全国性的抗日浪潮。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已经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的实际问题,表明中共已由幼稚走向成熟。
时空隧道2日本近卫内阁发表的三次对华政策《声明》节录
材料一:在攻陷南京后,帝国政府为了仍然给中国国民政府以最后重新考虑的机会,一直等到现在。然而,国民政府不了解帝国的真意,竟然策动抗战……因此,帝国政府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的中国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并将与此新政权调整两国邦交,协助建设复兴的新中国。——1938年1月16日《声明》
材料二:帝国陆海军已攻克广东(州)、武汉三镇,平定中国重要地区。国民政府仅为一地方政权而已。然而,如该政府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成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方并不予以拒绝。
——1938年11月3日《声明》
材料三:日本政府,本年曾一再声明,决定始终一贯地以武力扫荡抗日的国民政府。 同时和中国同感忧虑、具有卓识的人士合作,为建设东亚新秩序而迈进。……当此之时,政府向国内外阐明同新生的中国调整关系的总方针,以求彻底了解帝国的真意。日满华三国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
——1938午12月22日《声明》
思维点睛:上述材料反映了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1938年1月16日的《声明》体现了日本企图采取不承认国民政府,图谋另立亲日伪政权的方针;1938年11月3日的《声明》反映出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方针又有变化,即改变了不承认国民政府的方针,在对国民政府实行军事打击的同时,伸出诱降之手;1938年12月22日的《声明》则进一步耍出了新的花样,即所谓的“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以此作为诱降的条件。日本对华政策之所以如此调整,主要是因为:从当时中日战争的实际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由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资源紧张,又由于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猛烈发展,严重威胁日军后方,日本被迫改变原来的方针。 日本侵华方针的调整,对国民政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而蒋介石集团则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由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国内资源紧缺,特别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严重威胁着日军后方,这就迫使日本帝国主义基本上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而把其主要兵力转向敌后战场,以巩固其占领区。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应付长期战争,在占领武汉之后,不得不改变其前一阶段的侵华战略方针而开始实施其新的战略方针。它的新的战略方针表现为:
(1)把军事进攻的主要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战场;对国民政府则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2)以“反共”的诱惑之词积极挑拨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破坏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积极利用汉奸,扶持伪政权,达到“以华治华”的目的。
(3)积极掠夺沦陷区的资源,利用中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战养战”。
(4)在世界范围内,配合德、意法西斯轴心国对英、法各国施加压力,同时
在争夺中国利益上,向英、美表示让步,并作出反苏姿态,企图通过英、美、法等国转而压迫国民政府投降。
合作讨论1
 1940年8月22日,聂荣臻司令员《致日本军官长士兵书》摘录:“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岁,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
联系教科书内容读完这封信,你有什么体会?
我的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南京大屠杀”等日军的侵华暴行进行对比,通过侵略者的兽行与八路军的人道,体验革命人道主义的可贵、军国主义的凶残。同时,强调此信的中心意思,是要体验中国人民抗击的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日本人民同样是侵略战争的受害者。中日两国人民应该共同反击侵略者,世世代代友好相处。

2.
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三宅光治说:“关于东北暴徒之根本讨伐,实为极难之事,因其集团作乱,不易治平,且非一朝一夕所能收效。自奉天事变发生后,我军对安奉线附近暴徒中心地之讨伐不下六十二回之多,结果收效甚微。”
想一想:日本侵略者三宅光治的“自白”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的思路:这段话反映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情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了各种番号的抗日义勇军,主要有辽宁省的“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辽宁民众自卫军”“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等,吉林省的“吉林自卫军”“吉林国民救国军”“吉林抗日军”“吉林人民抗日自卫军”等,黑龙江省的“东北民众救国军”“黑龙江救国军”“大刀会”“红枪会”等。这些群众性的抗日武装统称为“抗日义勇军”,大约有30多万人。他们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坚持抗去日伪军。
3.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联合各阶级共同抗日方面做出了哪些重大努力?
我的思路:抗日战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我们通常所说的抗日战争是指狭义的抗日战争,即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即平常所说的八年抗战。在这八年中,中共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等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按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进行梳理。
在防御阶段:卢沟桥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实行全民族抗战,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八一三事变后,中共领导的军队接受改编;抗战初期积极配合国民政府进行正面战场作战。在相持阶段:针对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共,中共以斗争求团结,打退反共高潮;在抗日根据地内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政策和策略,加强根据地建设,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反攻阶段:配合友军积极反攻日军,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举行。与会者有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121万中国共产党员。大会是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为确定打败日本,建设新中国的路线而召开的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愚公移山》的闭幕词和《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了《沦统一战线》的重要发言。大会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制定厂“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大会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建立真正联合政府而斗争。为此要求全党发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规定,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大会选举出新的中央委员会,由44名中央委员和33名候补中央委员组成。这次大会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大会全面总结了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统一战线、群众运动等历史经验,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制定了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高度的统一和团结,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突破思路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侵华日军的暴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四大部分,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头绪繁杂,教学时应采取如下的突破措施:
(1)课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并欣赏反映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图文音像资料,从而对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有一个宏观的大致了解,增强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2)课堂教学时,紧紧抓住四个中心环节进行突破:一是通过考察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的事件,探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认识抗日救亡运动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问题,二是通过梳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其重要性,使学生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适应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而形成的,并成为发动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条件;三是通过让学生阅读南京大屠杀等材料或观看《黑太阳731》等有关影视录像,使学生深刻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期间制造的各种暴行及其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四是通过讲解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使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通过分析、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教科书中的“读一读”“学习质疑”等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抗日战争主要过程的理性认识,以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插图和历史资料的能力。如果条件允许,应尽量联系当前中日双方对抗日战争的不同看法进行教学。
一、选择题
1 20世纪30年代的下列事件中,揭开了日本侵华战争序幕的是 ……………()
A.确定“征服满蒙”方针B.九一八事变爆发
C.日本制造华北事变D.八一三事变爆发
答案:B
2 中国国民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塘沽协定》是在 …………………………()
A.1927年 B.1931年 C.1933年D.1935年
答案:C
3 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 ………………………………………………()
A.揭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
B.导致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打开了中国华北地区的门户
D.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序幕
答案:D
4 日军残酷屠杀我国人民30多万是在……………………………………………()
A.上海B.南京 C.广州D.武汉
答案:B
5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 ……………………………()
A.决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B.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号召工农红军和人民进行民族革命战争
答案:C
6 下列事件发生在1933年5月的是……………………………………………()
A.日军进犯山海关
B.一二八事变爆发
C.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
D.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答案:D
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
C.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D.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答案:C
8 在1940年5月的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的著名抗战将领是 …………………()
A.张自忠B.宋哲元 C.谢晋元 D.林伯渠
答案:A
9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豫湘桂战役
答案:D
10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瓦窑堡会议 B.遵义会议
C.七届二中全会D.中共七大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政府,本年曾一再声明,决定始终一贯地以武力扫荡抗日的国民政府,同时和中国同感忧虑、具有卓识的人士合作,为建设东亚新秩序而迈进。现已感到,中国各地复兴的气势澎湃而起,建设的趋势,日盛一日。当此之时,政府向国内外阐明同新生的中国调整关系的总方针,以求彻底了解帝国的真意。……共谋实现相互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
——1938年12月22日近卫内阁第三次对华声明
材料二:这次近卫的狂妄声明,所谓“完全消灭反日之国民政府”,亦不过是如上次的声明一样一文不值。 日寇所满口鼓吹之“东亚新秩序”“睦邻亲善”……等亦不过是“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完全消灭国民政府”为内容……近卫的狂妄声明,如同日寇军阀手里的刺刀一样凶恶,无非是梦想灭亡中国,想把中国变为第二个满洲。须知今天的中国已找到自己解放的道路,这就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坚决抵制日寇的进攻,驱除日寇出中国。
——1938年12月24日中共《新华日报》社论《近卫狂妄声明》
材料三:(近卫声明)是敌人整个吞并我国,独霸东亚,进而以图征服全世界的一切妄想和阴谋的总自白,也是敌人整个亡我国家灭我民族的一切计划内容的总暴露。……是要以“建立东亚新秩序”来关闭中国门户,打破九国公约,以“东亚协同体”与“经济集团”来排斥欧关在远东的势力。……我是不会背盟弃信,以破坏人类相与维系的正义的。
——1938年12月26日蒋介石的《声明》
材料四:近卫声明在日本方面,有人解释为日本自始即不是侵略主义,有人解释为日本经过反省以后,已放弃侵略主义。无论怎样解释,近卫声明总可以说放弃侵略主义,日本既然放弃侵略主义,我们就开始和平运动。
——汪精卫《所望于产业界诸君》
请回答:
(1)依据有关材料,联系史实说明近卫声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国共双方对近卫声明有什么共识?声明发表后,双方在对日问题上的反省有何异同?
(3)依据材料四,说明汪精卫对近卫声明的态度及目的,并指出其“和平运动”的实质。
(4)依据材料一、二、三、四,简要谈谈你对近卫声明的认识。
参考答案:(1)在日本近卫声明诱降政策的影响下,国民政府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了伪国民政府。国民政府蒋介石集团虽然继续抗战,但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反共投降倾向日益增长。由于日本改变侵华方针,把主要力量用来进攻抗日根据地,造成根据地1941~1942年的严重困难局面。
(2)共识:国共双方都认为近卫声明是灭亡中国的政策,双方都表示要抵抗日寇。异同:蒋介石依靠英美势力,利用政府军队抗日,中共则依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3)态度:汪精卫为近卫声明作掩护,认为它是“放弃侵略主义”。目的:欺骗人民,为其投降日本做准备。实质:是一场叛国投敌、反共反人民的卖国运动。
(4)旨在诱使国民政府投降,排除英美在华势力而独占中国,以打破华盛顿会议后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说到底是灭亡中国的侵略声明。
12 日本右翼势力否认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认为:“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支那战争是试图建设日满支(指日本和日本扶持傀儡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伪满洲国政权与中国)一体的东亚新秩序的、日本同与美、英、苏结盟的蒋介石之间的一场斗争。”试概括日本右翼分子的主要观点,结合有关史实加以批驳。
参考答案:(1)主要观点:日本发动战争没有掠夺中国领土的意图和性质;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建立东亚新秩序;日本是为了对抗蒋介石与美、英、苏结盟。(2)批驳:第一,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已经将中国的东北变为殖民地;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又占领了中国的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第二,所谓的“东亚新秩序”,实质上是日本对中国的殖民统治。大肆掠夺沦陷区的工矿业,将沦陷区变为其工业原料的基地,以满足侵略战争的需要,并从中获得巨额利润;强占沦陷区大量的耕地,建立军事设施和分配给日本移民使用;在沦陷区大肆掠夺劳动力和金融资源,征收苛捐杂税,加紧对人民的搜刮;建立殖民化教育体制,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以消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第三,并不是蒋介石与美、英、苏结盟,而是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为了反对日本等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才与美、英、苏等国家共同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人民在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后,又驱逐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新课程高一历史教材点拨及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课程高一历史教材点拨及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新课程高一历史教材点拨及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3)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
历史回眸
一、伟大的开端
1.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会议规定了党的任务和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
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提出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二、国民革命
1.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1926年,中国国民党决定出师北伐,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工农群众参加革命。
3.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秘密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2.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10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3.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4.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华民族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解放区军民不断地粉碎敌人的进攻。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决定进行土地改革。
3.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底到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l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
(1)据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记载:“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指出,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至于‘二十一条’、1918年中日关于山东的换文,以及英法等国与日本之间关于山东的协约,均因欧战爆发所致,此次和会理应予以变更。中国代表团另提交了取消‘二十一条’、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的书面照会。”
(2)顾维钧在回忆录中写道:“(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外交总长陆征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
(3)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指出:“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办法之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年5月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月6日声请保留……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2.中共三大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
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指出:
……
(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同时依社会各阶级的现状,很难另造一个比国民党更大的党,即能造成,也有使国民革命势力不统一集中的结果。
(四)以产业落后的缘故,中国劳动阶级还在极幼稚时代,多数劳动群众之意识,还停留在宗法社会。非政治的倾向非常之重,只有少数产业工人已感觉国民运动之必要,真能了解共产主义及共产党组织的更是少数,因此工人运动,尚未能强大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势力,以应中国目前革命之需要。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决议。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井冈山位于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远离中心城市,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周围500里都是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四周各县物产丰富,粮食充足,便于筹粮筹款,是进行武装割据的理想地区。尤为重要的是,这里经历过国民革命的洗礼,具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有利条件。
尽管如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仍然经历了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当时,井冈山周围的共产党组织已被完全破坏,群众的革命情绪遭到严重挫伤。因此,毛泽东率领队伍到达后,立即着手恢复和发展地方党组织,积极发动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从1927年10月到1928年2月,先后在宁冈等地建立县委,在酃县成立特别区委,在莲花等地建立起共产党组织;同时,大力进行工农革命军建设,吸收工农子弟入伍,加强部队教育,并对袁文才等地方农民武装进行改造。到1928年春,已初步建立起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革命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迅速溃败的原因
(1)毛泽东同志认为:“总的原因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内战是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战争。由于这个最基本的原因,尽管国民党反动派表面一时很强大,人民革命力量暂时还很弱小,但是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是暂时现象,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在军事方面来说,就是我军制定了正确的军事原则,广大指战员很好地执行了这些正确的军事原则。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站在我们一边,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我党制定了正确的土地改革路线,实行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2)司徒雷登则认为:“共产党,没有战斗力和士气降低的任何迹象……军官和士兵同甘共苦,为了理想而献身地战斗……在国民党内部弥漫的腐化和反动势力已是尽人皆知,无须再说了。在这个党当权的整个时期中,内部分歧从来没有停止过,生活费用的日益高涨大大加剧了中国的局势。前途无望中产生出来的失败主义情绪使一切创造性努力无能为力……”
(3)当代西方学者苏珊娜佩珀认为: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最终胜利,是建立在旧社会的衰弱及支配这个社会的政治体制的衰弱的基础之上的”。
时空隧道1共产国际在第一次国共合作问题上的基本主张
(一)中国唯一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团是国民党,它既依靠自由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小资产阶级,又依靠知识分子和工人。
(二)由于国内独立的工人运动尚不强大,由于中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及其在中国的封建代理人的民族革命……工人阶级又尚未完全形成独立的社会力量,所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认为,国民党与年青的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
(三)因此,在目前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
(四)但是,这不能以取消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面貌为代价……在这一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应当在自己原有的旗帜下行动,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政治集团……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与它合并,也绝对不能在这些运动中卷起自己的旗帜。
——《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决议》
思维点睛: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封建军阀的混战也不断加剧,“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愿望,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共产国际主张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进行国民革命,但中共不能与国民党合并。应该说,共产国际在材料中提出的国共合作的主张及采取的方式是正确的,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大革命的兴起、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是,它过低估计了无产阶级的力量,为后来中共领导人的右倾错误埋下了伏笔。
时空隧道21929~1934年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
材料一:中央苏区进行经济建设,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苏维埃政府努力发展工业、商业,在工业方面,中央苏区建设了一些军需品工厂和民用品工厂。
材料二:在商业方面,把苏区的产品输出到白区去,再从那里换回军民需要的物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苏区的进出口贸易起先几乎全部由私商掌握,为了反对私商的高利盘剥,保证军民的生产需要,中央苏区各级政府成立了对外贸易机关,加强对输入输出的管理,并直接着手经营粮食、盐和布的贸易。
材料三:据1934年3月的不完全统计,中央苏区有较大的军需工厂33座,民用工业方面有制粮、制盐、纺织、煤炭、炼铁、造船、农具以及纸张、烟草、樟脑,肥料、医药等工业。1934年春。苏维埃政府建立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出入口公司——中华商业公司,同福州、厦门和广州等地进行了大宗贸易。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史》
思维点睛:1929—1934年,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总体建设部署是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同时努力发展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这一中心和部署的出发点在于适应革命战争和群众生活需要,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但是,当时的对外贸易方面遇到了极大的阻碍,主要因素包括: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严密的经济封锁;私商利用中介地位控制贸易进行高利盘剥;苏区商品生产规模小、产量少、品种不齐全、技术不雄厚。为此,中央苏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成立专门外资机构,加强管理,对于生活必需品粮、盐等的输入直接经营,避免私商盘剥;建立规模较大的企业,增强经济实力;成立出入口公司,扩大对外贸易。这些措施的实施,促使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成就显著,农业、工业、商业发展起来,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改善了军民生活,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积累了发展生产和管理经济的经验。
时空隧道3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共与国民党的斗争
材料一:希腊人、法国人得到雅典、巴黎,但政权落在或主要落在别人手里。我们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大体上要走法国的路,即资产阶级领导而有无产阶级参加的政府。中国的局面,联合政府的几种形式.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的时期。我们还是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要砍头。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实现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1945年8月26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二:1946年2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认为:“从此中国即走上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目前已由武装斗争转变到非武装的群众与议会的斗争,国内问题由政治方式去解决。”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材料三: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在1946年3月7日一致通过了三项协议:(一)国大为有组织行使四权;(二)取消政协会议“修改宪章第六项”;(三)取消省宪改为省制定自治法规。张继等110人的临时会议都主张推翻政协决议,主张由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策一切。
材料四:1946年3月18日,中共中央致电各地负责同志:我们反对分裂,反对内战,但我们不怕分裂,不怕内战,我们在精神上必须有这种准备,才能使我们在一切问题上立于主动地位。
思维点睛:上述材料反映了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在中国向何处去问题上的斗争。材料一中,毛泽东认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在世界和平形势出现、人民需要和平、蒋介石表面渴望和平的基础上,中共可以通过参加联合政府进行和平合法的斗争;材料二是中共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后的批示,其中的“政治方式”是指谈判、协商、议会斗争等非武装斗争方式;材料三则意味着国民党基于一贯反共的政策和苏美冷战开始的国际形势,坚持一党专政和独裁内战的方针;材料四则反映了中共积极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积极争取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由此可见,当时国共两党的破裂,和平民主建国希望的破灭,责任完全在国民党。
合作讨论1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说:“在这个反抗运动中,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一八四零年的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年中,中国人民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抵御帝国主义……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就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联系前面学到的历史知识,思考:这一论断包含了哪些历史事实和历史经验?
我的思路: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为了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抗争。其中,既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这样激烈的农民起义和反洋教斗争,也有洋务运动这样的“自强”运动,还有戊戌变法和辛女革命这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民主革命。然而,由于没有正确的思想理论作指导,这些运动和斗争或者收效甚微,或者完全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运动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中国革命运动缺乏正确理论作指导、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的面貌。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历史经验表明,只有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中国的革命才能取得成功,中华民族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和解放。
合作讨论2
“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结论性表述。
请你来畅谈: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我的思路: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都是先占城市,后占乡村。为什么中国不能走类似的道路呢?从经济上看,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十分薄弱,工人阶级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到0.5%,没有强大的工人阶级,就没有在城市发动革命的阶级基础。从政治上看,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因此,无议会可以作为合法斗争的阵地,无组织工人罢工和其他政治活动的合法权利,没有在城市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公开政治斗争的客观条件,因此中国只能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这就是说,中国革命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看问题、想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认清矛盾的普遍性,也要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必须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
合作讨论3自1840年以来,中国民主革命先后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各族人民历史的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结合你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学习,思考: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什么异同点?
我的思路:革命性质的确定主要取决于革命的领导者及其纲领、对象、结果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1)社会性质相同,即都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革命任务和对象相同,即反帝反封建;(3)性质相同,即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不同点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1)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2)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车命以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3)群众基础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4)革命的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领导人民走向资本主义,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领导人民走向社会主义。

本节课包含伟大的开端、国民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主要阐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内容头绪多,教师应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以采用重点讲授、讨论交流等方法,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1)伟大的开端 这部分涉及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两大内容,可结合《北京高师欢迎被捕学生获释返校》等反映五四运动过程的图片,简要理清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并从领导阶级、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其历史意义;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应通过比较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革命纲领,重点理解:中共一大在组织上宣告了党的诞生,中共二大则在思想纲领上进一步完成了建党的任务。
(2)国民革命 这部分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梳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兴起→北伐战争开始→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的历史线索,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讨论、交流,阐释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及经验教训,从而为下一目的学习奠定基础。
(3)“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本目主要阐述了1927—1937年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历程。教学时,应重点依据教科书上的有关内容,结合毛泽东等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论述,按时间先后顺序理清线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的艰巨性、曲折性,从而认识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中的伟大历史功绩。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这部分内容包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由于前面已经学过抗日战争,所以本目的重点在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争取民主革命的努力。教学时,可以结合有关音像资料和教科书,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理顺历史线索;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重点明确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最后,简要引导学生回忆近代中国的屈辱和抗争,从人民地位、社会性质、世界格局三个层面,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发生在1919年5月4日B.前期的中心在上海
C.最终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D.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答案:B
2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
A.是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的
B.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C.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答案:D
3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最低革命纲领不包括 ………………()
A.实现共产主义B.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C.打倒封建军阀D.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答案:A
4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B.中国国民党的诞生
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答案C
5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的标志是 ……………………………………………()
A.孙中山逝世 B.“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C.上海获得解放D.“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答案:D;
6 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 ………………()
A.共产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占了上风
B.蒋介石、汪精卫背叛了国民革命
C.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D.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转入了低潮
答案:C
7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是 ………………………………()
A.广州B.南京 C.瑞金D.长沙
答案:C
8 下列事件发生在1935年的是…………………………………………………()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长征开始D.遵义会议
答案:D
9 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是在 ………………………………………()
A.1945年 D.t946年 C.1947年D.1948年
答案:C
10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
A.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B.三大战役胜利结束
C.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我们党的纲领如下:(1)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2)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3)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英文译稿)
材料二: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日前政治状况又另开了一个新局面。这个新局面一方面便利于帝国主义列强实行华盛顿会议所决定的共同侵略政策,一方面延长中国的纠纷情势”。为了实现革命目标,必须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积极性,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小资产阶级的大量群众因遭受极大痛苦,会“加入到革命的队伍里来”;“中国幼稚资产阶级为免除经济上的压迫起见,一定要起来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奋斗”;工人阶级有伟大的势力,这种势力“发展无已”。“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民的目前利益计……奋斗目标是:(1)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2)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3)统一中国(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
材料三……(3)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同时依社会各阶级的现状,很难另造一个比国民党更大的党,即能造成,也有使国民革命势力不统一集中的结果。(4)以产业落后的缘故,中国劳动阶级还在极幼稚时代,多数劳动群众之意识,还停留在宗法社会。非政治的倾向非常之重,只有少数产业工人已感觉国民运动之必要,真能了解共产主义及共产党组织的更是少数,因此工人运动,尚未能强大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势力,以应中国目前革命之需要。(5)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决议。……(8)我们须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以应目前中国国民革命之需要。……
——《中共三大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案》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奋斗目标和革命动力的看法前后有什么变化?中国共产党是否放弃了材料一中的主张?根据材料归纳导致这种变化的思想认识根源。
(2)比较材料三和材料二,中共为实现奋斗目标而提出的方针政策有何共同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材料三所阐述的路线方针有什么缺陷?
根据材料二归纳产生这种缺陷的思想认识因素。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这一时期中共方针政策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1)材料一强调通过工人阶级的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材料二提出工人阶级联合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放弃。材料一强调的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材料二强调的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目标(即最低革命纲领),最高革命纲领仍保持了材料一中的最终奋斗目标。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阶级状况的正确分析和认识。
(2)建立民主主义统一战线。材料三明确提出实行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国共合作。没有提出国共合作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问题。认为只有国民党实力较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力量弱小,觉悟程度不够。
(3)逐步认清了中国国情,开始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12 简要指出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并谈谈你对这次会议的评价。
参考答案:(1)主要内容: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2)评价: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3 结合有关课内外知识分析,19世纪20—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趋势?主要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1)变化趋势:由合作到分裂,再从合作到分裂。(2)主要原因: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国共两党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时,两党从民族大义出发,就能实现合作,当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会产生斗争和分裂。③国际政治势力和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则能促成两党合作;反之就会加速两党合作的破裂。(3)影响:①第一次国共合作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一次分裂则导致国共十年对峙和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②第二次合作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第二次分裂又导致了双方三年多的内战,祖国至今不能统一。

新课程高一历史外交关系的突破与发展教材点拨及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五(2)


新课程高一历史教材点拨及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五(2)
二 外交关系的突破与发展
历史回眸一、风雨如晦中的中国外交
1.背景
(1)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利用台湾问题大搞所谓“两个中国”的阴谋,还公开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
(2)1958年,苏联提出有损中国主权的合作条件,被中国严词拒绝。随后,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与中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
(3)1959年,苏联赫鲁晓夫访华,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不久,中苏两党的分歧公开化,并扩大到国家关系方面。
(4)1960年7月,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单方面决定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此后,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在边境地区爆发了武装冲突。
2.状况
(1)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逐步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这就是被称为“一大片”的外交方针。
(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与大批亚非国家以及拉丁美洲的古巴建交。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则是中国打开同西方资本主义大国间外交局面的一个重大成果。
二、中美关系解冻
1.背景
(1)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要尽快消除越南战争败局造成的影响及改变其在与苏联争霸中所处的守势地位。
(2)中国迫切希望对付苏联威胁,解决台湾问题以实现祖国统一,恢复和扩大国际交往等。
2.经过
(1)1971年4月,毛泽东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正式访问中国,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2)1971年7月,基辛格访问中国。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
1.1972年9月,日本政府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随后,日本同台湾当局断绝了“外交关系”。
2.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并陆续签订贸易、航空等一系列协定。
四、中国重返联合国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立即将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
本节内容包括风雨如晦中的中国外交、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重返联合国四大内容,重点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国重返联合国。这些内容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已经出现过,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头绪繁多,仍然需要采取得力措施予以突破:
(1)风雨如晦中的中国外交 这一子目实质上阐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国的外交状况,教学时应重点解决当时中国外交面临的四大背景:一是适当补充有关资料,说明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二是结合《布尔加宁与艾森豪威尔在一起》等图片,理解当时国际局势的明显缓和,说明中国外交面临的国际形势;三是结合朝鲜战争后的台湾问题、越南战争,引导学生认识中美关系的敌对状态;四是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内容,理清中苏关系逐步恶化的发展趋势。至于中国这一时期的外交方针和成果,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即可,不必展开。
(2)中美关系解冻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应着重处理好三大问题:一是结合美苏争霸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国际形势,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中美关系解冻的主要原因,真正理解“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的共同要求”;二是在学生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出示并分析《美国乒乓球队队员在长城游览》等历史图片,理清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三是适当补充《中美联合公报》有关原文,师生一起分析其内容及意义。
(3)中日邦交正常化 这部分内容可以在欣赏有关影视资料片段的前提下,师生共同分析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结合中日两国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说明建交过程,着重使学生理解:“中美关系改善促进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4)中国重返联合国 这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破性胜利,可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能够重返联合国?”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教科书
有关内容,从中国国际地位和第三世界的支持两个方面进行归纳;然后,结合“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和课本插图,分析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意义.并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合作讨论1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美国的关系逐步解冻,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想一想:为什么中美关系正常化是新中国外交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成果?
我的思路:原则性可以从台湾问题上进行思考,灵活性可以从正常化的历程等方面分析。具体分析时,应着重突出以下问题:中国在与美国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既坚持大节(一个中国),坚持原则(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前提),又照顾现实(同意美国与台湾保持商务、文化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合作讨论2针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毛泽东形象地说:“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议一议:20世纪70年代初期,新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我的思路: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够在1971午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国家实力、外交政策、国际关系格局等方面分析:首先,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国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改变了过去国家积贫积弱的面貌。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国际社会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确认,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其次,中国政府长期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不仅赢得了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尊重,而且也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大势所趋。再次,从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来看,关苏矛盾的激化、各种政治力量的新分化和组合,客观上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极为有利;与此同时,第三世界日渐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同属第三世界,是第三世界国家最可靠、最真诚的朋友。因此,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积极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时空隧道1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对苏联的原则和态度 材料一:1950年我和斯大林在莫斯科吵了两个月,对于订立互助同盟条约、中长路、合股公司(以上三项都是苏联提出的合作项目,具有控制中国经济和利用中国资源的倾向——引者注)、国境问题(指在划分中苏边界问题上中苏两国的争议——引者注)。我们的态度:一条是你提出,我不同意者要争;一条是你一定要坚持,我接受。这是因为顾全社会主义利益。还有两块“殖民地”,即东北和新疆,不许第三国的人住在那里,现在取消了。
——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
材料二: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不太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那时候有这样一种情况,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是长久之计。从1958年起,我们就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毛泽东1962年1月30日的讲话
思维点睛:材料一反映了苏联的霸权主义倾向,企图在政治经济方面对中国进行控制和利用。这是导致以后中苏关系恶化的重要根源。
材料二中,毛泽东认为苏联的农业政策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发展缓慢;在工业上,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因此,他认为由于中国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学习苏联是必要的,但不能照搬苏联的做法,应该具有创造性,要独立自主。这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正视苏联的经验与教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材料一、二、三体现了在20世纪50~60年代毛泽东对待苏联的原则和态度,那就是:对于苏联的霸权主义倾向,要进行斗争,维护本国的利益,又要顾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要学习苏联的经验,又要坚持自己的独立探索。毛泽东的独立自主原则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是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唯一正确的原则和态度。
时空隧道2尼克松和邓小平有关中美关系的言论
材料一:1960年,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
材料二:1960年2月,一贯强烈反共的尼克松在同肯尼迪竞选总统时说:“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不应该太过于僵硬,我们不应对一个有六亿人的政府,保持永久不予承认的态度。”1968午大选时,尼克松又说:“时间已经到来,我们必须掌握中国的现实了。”
材料三:1971年5月5日,尼克松在电台广播《公告》时说:“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正常关系敞开门户。……我谋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的关系的行动不会以牺牲我们的老朋友为代价,这个行动不是针对任何其他国家的。”
材料四:1989年,邓小平在会见尼克松时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二十多年间,中关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在您担任总统的时候,改变了这种状况,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我知道您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
思维点睛:材料一反映了尼克松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表面上的原因是中国不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实际深层次的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支持亚洲各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使美国称霸亚洲和世界的企图难以实现。而且,尼克松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仇视社会主义制度。
材料二则表明美国统治阶级内部对华政策已出现分歧,尼克松有了结束同中国对抗关系的想法。
材料三和材料一相比,尼克松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坚决反对承认新中国,变为表示要主动使中美关系正常化。其主要原因是新中国发展壮大,闽际地位逐渐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在与苏联争霸过程中.由于实力下降而转为战略防御,需要利用同中国和解来取得与苏联争夺的国际战略优势。材料二中“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的关系的行动不会以牺牲我们的老朋友为代价”则暗指美国不放弃对台湾蒋介石集团的支持。
材料四中,邓小平指出了影响国家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但是两国关系的改善既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邓小平说“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
时空隧道3中美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问题上的斗争

 材料一:(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其助手基辛格说)在很机密的基础上,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一一不要告诉任何可能会泄密的人。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我们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逐步造成一种形势,使我们既能保持对台湾的义务,而又不致遭到造成接纳赤色中国的人的抨击。
材料二:(当尼克松通过特使赴华向周恩来转达上述构想时,毛泽东、周恩来表示)绝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双重代表权提案。中国不是联合国会员国的时间很长了,中国还可以再等。 ——以上材料均摘自《美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自1961年第十六届联合国大会起,联合国内外展开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一系列斗争。1971年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又展开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两项议案的争论。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终于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联合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到达纽约,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井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
思维点睛:材料一反映了在第三世界的兴起使联合国结构发生变化,接纳中国成为历史必然的形势下,尼克松基于不愿放弃在台利益的考虑,提出了“双重代表权”的方案,企图在联合国中制造“两个中国”。
材料二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严正立场,说明中国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坚持了外交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材料三的内容主要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和重新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是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最显著标志。它说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影响的扩大;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联合国日益摆脱美国的操纵和控制,成为伸张正义的讲坛;美国图谋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最终失败。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联合国中亚非新会员国的增加,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家越来越多。1971年,第26届联大召开。7月15日,联合国内开始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两项议案的争论。美国先是企图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后又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当有代表权”“应当规定不剥夺中华民国的代表权”,在联合国中制造“两个中国”。为此,我国外交部在8月20日发表严正声明,指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决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类似的荒唐主张,坚决反对“台湾独立”阴谋。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阿尔巴尼亚等国的联合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到达纽约,出席第26届联大。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并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
围绕台湾问题,中美两国的关系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敌视对抗,走到七八十年代的缓和合作,九十年代再次跌入低谷。台湾问题成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也是中美两国关系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后仍未实现关系完全正常化的根本症结所在。其中有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及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最引人注目。
1972年2月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作为新中国成立23年来第一个访华的总统与中国领导人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包括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回归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国一台”“两个中国”“一个中国,两个政府”“台湾独立”和“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美国也在联合公报上发表了自己的声明:对中国政府的声明表示基本赞同。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也是台湾问题逐步解决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1978年12月6日,中美双方在经过多轮双边会谈后,发表了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美国声明在1979年元旦结束美台外交关系,按公报规定终止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并在4个月内从台湾撤出余留美军人员。至此,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完成。
《中美建交公报》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台湾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全部解决。美国仍然坚持它与台湾的官方关系,并采取措施来保证他们所关心的台湾的“安全”。为使这种特殊的美台关系符合美国的法律,美于1979年4月10日批准了《与台湾关系法》称:鉴于美国已于1979年1月1日结束了与“中华民国”的台湾当局的政府关系,国会认为有必要制定本法,以帮助维护西太平洋的和平、安全和稳定,并重申美国的政策是:继续与台湾保持密切的商务、文化关系;限定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为排除武力,“将通过和平方式”;向台湾继续提供武器装备;除“共同防御条约”外,与台湾的其他一大批“协定”“条约”继续有效,等等。可以看出,《与台湾关系法》严重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中的“断交、废约、撤军”三原则,是发展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也是日后中美双方发生冲突与纠纷的主要根源。
迫于中国政府的压力,美国于1982年8月l?日就分步骤直到最后彻底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与中国一道发表了一项联合公报,即“817公报”。在公报中,美国承诺向台湾出售武器无论在质量或数量上都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并保证减少向台湾出售武器,最终导致问题的解决。该公报消除了因美向台售武所具有的爆炸性。
一、选择题
1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B.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
C.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而努力 D.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A
2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
A.中美关系逐步缓和B.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
C.中苏关系渐趋正常化 D.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A
3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推行“冷战”政策
D.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策略
C.中国维护自己国家主权,不作让步
D.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
答案:D
4 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中国奉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指的是……………()
A.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B.大力发展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关系
C.断绝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
D.与柬埔寨、老挝、古巴等国家建交
答案:B
5 1972年,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C.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受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答案:D
6 当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A.有些日本政府要员参拜靖国神社
B.日本文部省审定历史教科书的错误态度
C.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活动猖獗
D.日本对侵华战争的态度问题
答案:D
7 国家之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其主要决定因素是…()
①国家性质 ②国家力量 ③国家利益 ④国家科技发展水平
A.①②B.②③C.①③ D.①④
答案:B
8 中国外交史上发生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中苏建交 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③中美上海公报签订 ④中日邦交正常化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D.①④③②
答案:A
9 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最主要标志是………………()
A.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C.成为第三世界的核心
D.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答案:A
10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友好合作
C.中美、中日关系趋向缓和
D.中国国际威望的进一步提高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
回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它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的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联合国2758号决议
请回答:
(1)上述决议包括哪几项主要内容?
(2)据材料,通过这一决议的原因是什么?
(3)第26届联大通过的这一历史性决议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参考答案:(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中国在联合国享有的权利;驱逐台湾在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中的代表。
(2)维护联合国宪章需要恢复中国合法席位;联合国组织所从事的事业需要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3)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成为中国唯一的合法代表,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查资料分析,中国为何能重返联合国?
参考答案:(1)根本原因是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2)中国政府一直为恢复自己的合法席位进行斗争。(3)亚、非、拉美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第三世界崛起,且在联合国中占大多数。(4)中国正确的对外政策,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家关系,赢得了大多数国家的支持。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专题三导学案


扬中树人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导学案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课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时间:25分钟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1)“一五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①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影响;②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当时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新中国,只有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才能增强国防力量;③因为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①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必要性:A、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首先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B、1950年土地改革建立的农民土地私有制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小农经济自身的弱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使小农经济易破产、分化。
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要性: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相比,是一种落后的、剥削的经济;B、资本主义私有制难以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容易造成生产的盲目性,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1.(2009年,江苏单科,1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
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2010年,江苏单科,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1.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结束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化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3.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B.人民政权与国内外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右面这幅宣传图(图中火车运载的是一根玉米长棒)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
B.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
C.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D.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1.“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
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
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2.下表为我国l957—1958年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粮食植物油猪肉
1957年2032.45.1
1958年163.51.851.55
A.1959至1961年我国出现严重自然灾害B.互助合作运动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D.公私合营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专题三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参考答案(006)

题号12
答案DD


题号1234
答案DDDB


题号12
答案CC

扬中树人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导学案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三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完成时间:25分钟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对外开放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全面理解经济体制改革
(1)概念: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必要性: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4)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5)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7)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时间1950—1952年1953—1956年1958—1978年1978年—至今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
内容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提高公有化制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和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典型例题1: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3.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
阶段政策性调整阶段(1984—1992年)制度创新阶段(1992年—今天)
中心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内容,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措施①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②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分配制度:把平均主义分配改为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②“抓大放小”,在大中企业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小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典型例题2: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008年,广东单科,15)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1.下列属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是:①确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②重新确立了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③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④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④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允许农民自行处理全部农产品B.实质属于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
C.解决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问题D.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B.扩大国企生产经营自主权
C.国有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D.增强企业活力
4.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5.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上海的对外开放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长江沿岸的全线开放D.开发开放上海浦西
6.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其标志是()
A.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召开B.中共十四大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D.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五大
7.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改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8.下列有关中共十五大内容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的规模
C.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D.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并取得空前大丰收,这从根本上表明这
种形式()
A.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B.符合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C.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D.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2.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催化剂,其背景是:()
①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②中国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风波;③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严峻挑战;
④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
的“方向”指()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右图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
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
②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③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④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5.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请分别指出每幅图片反映的中共采取的重大举措,概述其历史意义或影响。(16分)从中能得出哪些经验教训?(6分)

专题三第二、三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参考答案(007)

题号12
答案CC


题号1
答案A


题号12345678
答案CBDABCAB


题号1234
答案CACB
5.答案要点:
(1)图一:举措:中共八大召开。(2分)意义:它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初步成果。(2分)
(2)图二:举措:“大跃进”运动。(2分)影响: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分)
(3)图三:举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分)
(4)图四:举措:对外开放(2分)意义:引进了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2分)
(5)经验教训:①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发展。②必须反对“左”的“右”的错误干扰中国革命和建设,特别防止“左”的错误干扰中国现代化建设。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革命和建设才无往而不胜;党只有探索中,改正错误和缺点,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