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学案(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高中必修一历史教案

发表时间:2020-02-04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学案(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学案(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宝鸡石油中学高一历史学案 

历史:专题二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学案(人民版必修一)

知识能力目标

过程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列强侵华的五次大规模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共同特征主要有:
(1)从背景来看:五次战争都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它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中国的落后和政府的腐败,也是列强敢于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其中两次鸦片战争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则是以侵吞中国邻国和边疆地区,扩大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向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
(2)从发动者来看:侵华国家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再由多国到一国的变化。先是以为首的欧美列强,接着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加入,最后是美日两国在中国进行激烈的争夺。在地域上由欧洲列强为主到以两国为主,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3)从规模来看:战争的持续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危害程度一次比一次大。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甲午战争又大大超过了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在国家、军队数量上和赔款数目上都有远远超过了以前历次战争。
(4)从结果和影响来看:都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的落后和的腐败。同时,每一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最主要根源。两次鸦片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2.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些条约的共同特征主要有:
(1)根本目的是把中国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轨道,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原料,扩大(包括商品和资本市场)。
(2)内容基本涉及开辟通商口岸、赔款、割地、及其它特权。其中《南京条约》的内容主要有割地、赔款、开埠、协定等;《马关条约》增加了在中国通商口岸的特权;《辛丑条约》则重点在赔款和使清政府成为其统治工具。
(3)列强从众多不平等条约中,获取了大量特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列强侵华的主要表现。列强侵华的主要途径是发动侵华战争、利用攫取的特权进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侵略等。列强侵华具体表现在:
(1)发动侵华战争,践踏中国主权,镇压中国革命,逼迫中国签订步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严重灾难。
(2)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割地赔款,破坏了中国、领海和司法等主权。
(3)利用攫取的特征,进行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输出等经济侵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4)划分势力范围,强占,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
4.势力范围。所谓势力范围,是指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其侵略势力,把中国领土分割成若干区域,然后利用不平等条约的形式各自界定,不许他人染指的特定地区。在这些地区内,帝国主义享有土地租借使用权(称“租借地”);铁路修筑投资权;开矿设厂权和其它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优先特权,势力范围是列强从“”资本主义阶段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后瓜分中国急剧升级的结果,也是列强之间,在争夺殖民地权益中矛盾激化的结果。关于势力范围与租借地的关系。从法权上说,中国对“租借地”的出让,具有某种领土“暂时出租借让”性质,中国对势力范围的承认,则具有某种与约国“属地优先权”的性质。二者都不属于领土的正式割让,中国在这些区域内仍然享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5.关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1)背景:当西方列强和日本在华掀起瓜分狂潮的时候,美国正在进行。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立即将注意力转向中国。目的是进入中国市场,分享侵略权益。由于自身军事实力弱,国内人民反战运动强烈,就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提出政策。(2)内容及实质:美国1899年向列强提出,实质是在承认列强在华“”和已经获得的特权的前提下,要求“”。(3)影响:使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暂时取得表面的一致,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训练:基础与巩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世纪上半期,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动力是
A.急需扩大市场和掠夺原料B.中国地大物博且人口众多
C.清政府内部统治出现危机D.资本积累需大量贵重金属
2.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清政府被迫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
A.黄河流域B.东北地区C.东南沿海D.长江流域
4.下列条款不属于《马关条约》的是
A.赔款2亿两白银B.割辽东半岛和台湾及附属岛屿
C.开放沙市等为商埠D.允许日本把山东划为势力范围
5.《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都涉及
A.共同镇压中国革命B.割地、赔款和开埠
C.英国、法国和日本D.损害中国关税自主权
6.列强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①协定关税②领事裁判权③划定使馆界④在通商口岸设厂
A.①②④③B.①③④②C.④①②③D.②③①④
7.揭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序幕的是
A.俄国强占东北地区B.三国干涉还辽C.德国强占山东半岛D.英国强占长江流域
8.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侵吞中国领土有
A.100多万平方公里B.40多万平方公里
C.150多万平方公里D.60多万平方公里
9.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
A.第二鸦片战争后B.中法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10.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意思是说
A.中国在政治上开始成为半殖民地,经济上变为半封建形态
B.中国有些地区成为半殖民地,有些地区变为半封建社会
C.中国开始变为一个不完全的殖民地和不完全的封建国家
D.中国变成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的国家
11.十九世纪末外国侵略者同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十九世纪中期相比,最主要不同是:
A.索取赔款的数额越来越大B.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越深入到中国内地
C.割占中国领土的面积越来越大D.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的特权
12.19世纪,美国为分享侵略权益,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其含义是指
A.中国对列强开放门户B.西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
C.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D.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
13.门户开放政策规定“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的主要目的是
A.避免因税率不一而带来贸易纠纷B.继续维持中国的低关税
C.避免因关税调整而带来的许多麻烦D.尊重中国关税自主权
14.《马关条约》签订,标志着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指
A.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初步形成
B.列强以资本输出、分割世界为主要要求
C.列强以获取大量赔款和割占大片土地为目标
D.划占势力范围、抢占租借地
15.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简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这段话的含义表明,这场战争
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过渡
③是为了进行商业贸易而进行的战争④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探究:提高与超越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留广州一口与外夷通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闭关政策被打破,被迫开放五口通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又增开十一口通商口岸;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中国西南门户被法国洞开;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长江上游。
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的主要特征。
(3)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开放通商口岸对中国历史产生主要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分区占领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瓦德西到北京后住在慈禧太后原先居住的西苑仪鸾殿(后为怀仁堂),其内藏有珍宝极多。不久该殿即遭焚毁,据称这是偷盗者纵火灭迹。“(北京)城破之日,洋兵杀人无算,……但闻枪炮轰击声,妇稚呼救声。街上尸骸枕藉,洋兵驱华人舁而埋之,畚锸既毕,即将舁尸之人尽行击毙,亦埋坑中。……大约禁城之内,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今高门大宅,尚有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敛、蛆出户外者。虽青屑、扬州十日记,何以过之!”(《缘督庐日记》)……侵略军攻陷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甚大,但其详细数目,亦复不易调查。”“(皇宫)最大部分可以移动之贵重物件,皆被抢去。”(瓦德西《拳乱笔记》)第二次鸦片战争劫后残余的《永乐大典》,此次又“失去三百零七册”。此外,遗失的珍贵图书“经史子集等,共四万六十余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庚辛纪事》)……“联军尝将其所获妇女,不分良贱老少,尽驱诸表背胡同,使列屋而居,作为官妓。其胡同西头,当径设法堵塞,以防逃逸,惟留东头为出入之路,使人监管,任联军人等入内游玩,随意奸宿。”(《拳事杂记》)贵族崇绮,“其眷属尽为联军所拘,驱诸天坛,数十人轮奸之。”(《庚辛纪事》)
——人教版高中必修1教师用书
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从近代列强侵华的史实中,你有哪些认识?
3.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图一: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情景图二: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情景
图三:《辛丑条约》签订情景

回答:(1)上述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2)这些重大事件反映了中国历史的什么特征?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7年底开始,德国为了取得在华权益,先后与列强秘密交涉)德、俄两国达成了一项默契:沙皇政府保证将“以最友谊的方式”,支持德国“在北京提出的永久租借胶州的要求”……因为德国的要求涉及整个山东的主权问题,沙皇政府支持德国的要求,实际上就等于承认中国山东省为德国的“势力范围”。根据交换条件,德国承认“中国北部各省,包括全部满洲、直隶及新疆在内”,为俄国的“独占行动范围”。此外,德国政府还积极谋取同日本达成某种协议……向日本政府表示:德国占有胶州,“绝对无意从原则上妨碍日本进取中国大陆的计划”。至于英国,它警告说,清政府已经表示同意让德国在华南取得一个港口。如果英国阻挠德国占有胶州,将对其在华南发展不利。英国对德国在华势力的扩张,虽然心怀嫉妒,但是它又希望能够得到德国的支持,借以对抗沙俄,因而也就无意出来梗阻。
材料二德国业已与有关国家(俄、英、日)在牺牲中国利权的基础上达成了分赃的秘密协议,而蒙在鼓里的清朝统治者还在继续幻想国际干涉,借以解决胶州问题。刘坤一提出了所谓“急图联英救危之策”。张之洞在给总理衙门的电报中进一步提出“联英”并“联日”的主张。但总理衙门则仍以沙俄的“友谊”为重,认为“俄地接壤,且有还辽之助,今又联日、英而拒之,前后三年矛盾如此,恐环球各国皆不直也”。
材料三清政府在德国侵略者的军事威胁和外交诡诈下,表示完全屈服。一八九八年三月六日(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清政府终于被迫在北京和德国缔结了《胶澳租借条约》。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对外关系史讲议》
回答:(1)结合材料一,概括清政府的外交方针及各种外交主张。
(2)依据材料二,说明清政府的外交结果,并就此说说你的认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形势。
三、问答题
5.1840—1900年间,列强发动了哪些重要侵华战争?分析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原因,概括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结果和影响。
6.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看,列强是怎样不断扩大攫取侵华权益的?
7.“门户开放”政策与中国现在的对外开放政策有何不同?
答案详说
一、选择题
1.A、2.A、3.C、4.D、5.B、6.A、7.B、8.C、9.D、10.C、11.D、12.C、13.B、14.B、15.C
二、材料解析题
1.(1)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急需广阔的市场和大量的原料;中国面积大且人口多;清政府国力衰弱,内部危机严重。(2)特征:列强通过侵略战争,打败清政府;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通商口岸的分布由广东到东南沿海,在到沿海地区,最后以长江流域为主。(3)影响:通过通商口岸,使中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的主权不断丧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经济等侵略,引起中国人民的抗争,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2.(1)罪行:残酷屠杀中国人民;大肆掠夺中国财物;污辱中国妇女。(2)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认识:反对战争;反击侵略;奋发图强;增强国力等。
3.(1)事件: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三次战争都以中国战败告终,清政府被迫和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2)特征:中国近代史是屡遭列强侵略的屈辱史,列强侵华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清政府在如何处理列强对中国各地方的争夺问题上,虽然都主张依赖列强干预以摆脱困境,但在具体做法上意见不一。刘坤一主张联英抗德;张之洞主张在联英同时联合日本;总理衙门则主张联俄抗德。(2)从材料三看,清政府在德国的军事威胁和外交诡诈下,被迫就范,答应德国的要求。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列强在对殖民地国家侵略问题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涉及到自己利益时又是互相争夺的;清政府采取依靠一个列强对付另一个列强,这是完全错误的,最终牺牲的还是中国的主权和利益,这更说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3)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民族危机。
三、问答题
5.过程: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原因:列强资本主义发展,迫切需要扩大市场、掠夺原料等;中国的落后和政府的腐败。结果和影响:中国都以失败告终;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签订众多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
6.政治:英国利用《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实际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英国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得领事裁判权,以后各国纷纷效法获取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独立。列强还通过《辛丑条约》取得了在中国首都划定专有占领区以为使馆界的特权,还直接操纵官吏的任免和处置,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通过外交来控制中国内政等特权。经济: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及附件获得赔款2100万银元,东南沿海五口通商、关税协商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日本在甲午战后获得赔款和赎辽费总计2亿3千万两白银,开长江全流域四口通商及在华投资开设工厂等特权;列强还通过《辛丑条约》榨取中国人民本息合计9亿8千万两白银的赔款。其他:强化对清政府控制,《辛丑条约》取得了拆毁大沽炮台并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的特权。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逐渐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和经济命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1)前提不同:“门户开放”政策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中国主权沦丧的情况下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合作时代,中国政府在中外平等交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提出来的。(2)性质不同:“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更好地向中国倾销商品,进行殖民掠夺提出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潮流的。(3)结果不同:“门户开放”有利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有利于中国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扩展阅读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标要求(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专题概述

列强侵略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国际背景

主要战争

侵华方式

爱国官兵

人民群众

工业革命完成

开辟国际市场

鸦片战争

商品输出

(略)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中国边疆危机

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过渡;从瓜分狂潮到“以华治华”。

左宗棠收复新疆

(略)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爱国官兵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瓜分中国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

(略)

义和团运动

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日本侵华

军事侵略

殖民统治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

1840——1949年是中国历史的近代时期,由于列强的入侵,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从侵华原因上看:列强侵略是为了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两次工业革命是列强对外侵略的原动力;从侵华方式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过程。从侵华格局上看:由英法占主导逐步发展为美日争锋,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就是要灭亡中国,实现其罪恶的“大陆政策”。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人民大众自发组织抗击外敌入侵,构成19世纪中国军民捍卫民族尊严的壮烈画面。20世纪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谱就了共御外侮的最瑰丽的篇章。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未发动民众进行甚至压制民众的反侵略斗争;加之中国经济、军事的全面落后,近代前期的反侵略斗争均以失败而告终,但中国人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面前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成全民族抗战的洪流,最终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本专题第1目“国门洞开”侧重于说明列强以军事侵略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侧重说明列强以政治手段企图使中国完全沦为其殖民地的过程及其结果,旨在说明由于外国的入侵造成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第2目“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选取了“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典型事例说明中国军民的斗争是列强未能灭亡中国的原因。第3目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的暴行;以及中国从局部抗战走向全民族抗战并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过程,烘托出抗日战争的伟大和全民族抗战的必要性。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逐渐形成的。在比较一些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性质和危害中,提高学生的比较和概括能力。

3、认识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和“门户开放”政策;概括出其危害。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西方列强在近代发动的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使中国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是形成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

2、通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3、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二、教材要点

国门洞开

(一)原因

1.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二)经过
1.1840年~1842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并通过《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美、法等国也加入了侵华的行列。

2.1894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战后,列强争先恐后地对中国进行政治借款和经济投资,疯狂在中国设厂开矿,修建铁路,以攫取利润。

4.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等1l国签订《辛丑条约》。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三)危害
1.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杀害了数以百万计的无辜百姓;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丧心病狂地毁灭中华文明遗产。

2.政治上,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

3.经济上,列强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一)瓜分狂潮的背景

1895年,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瓜分狂潮的经过

1.1895年的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2.1897年11月,德国派军队占领了胶州湾。12月,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随后,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三)瓜分狂潮的危害

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四)瓜分狂潮的结局

1、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为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矛盾,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新阶段。

2、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图谋,列强被迫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治华”的政策。(第二节)三、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列强侵华的相关历史图片。

教学:

国门洞开

(一)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

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掌握

读史感悟:

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被侵略?通过中国和世界发展状况的比较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列强是采用什么手段来打开中国大门,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的?

1840—1900年列强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主要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1)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①熟悉《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②《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丧失了哪些方面的主权?哪些条款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割让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

五口通商——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

协定关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其中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原料,反映了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

③鸦片战争后,其它主权的沦丧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外国传教士传教权。

史料链接

材料一《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二《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材料三“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赁……”

通过上述条款,列强从中国获取哪些特权?损害了中国的哪些主权?(2)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①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内容方面的异同点。同:都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

异:《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中设厂的规定。

教师总结:《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的新要求。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甲午战后列强侵华方式的改变

甲午战后,列强争先恐后地对中国进行政治借款和经济投资,疯狂在中国设厂开矿,修建铁路,以攫取利润。

教师明确:

资本输出的概念与方式;

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的区别;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②结合下列表格,思考: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割地

香港岛

九龙司地方一区

辽东半岛(因三国干涉未得逞)、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赔款

2100万银元

1800万两白银

白银2亿两

开放口岸

广厦福宁上

南京、天津等11处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关税

中英商定

“值百抽五”

免内地税

其它权益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人可以到内地经商等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①《辛丑条约》的内容有哪些?对中国构成哪些危害?

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

以武力为后盾的“使馆”成了清朝的太上政府,严重侵犯和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是对中华民族的莫大侮辱;

清王朝在京畿战略要地的警备被解除,使北京的大门洞开,方便了帝国主义强盗自由进出;列强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也便于列强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尤其是其中的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相比,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突出反映了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和奴役,以及对中国人民压迫。

③条约中哪一项内容突出反映了清政府已变成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三)列强侵略的影响

论从史出

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践踏中国主权

史实/危害

(1)侵犯中国人民生存权(2)掠夺中国资财,毁灭中国文化遗产政治上破坏中国主权破坏中国领土、领海主权和司法方面的主权经济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小结:

①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后中国已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

③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一、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展示《时局图》,介绍瓜分狂潮的相关情况。

①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②瓜分狂潮的高潮是。③瓜分狂潮的方式。教师简单介绍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概念。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强占,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的地区。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超过100年,期满归还。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特殊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④瓜分狂潮的危害: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二、门户开放政策(1)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设问:当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为什么没有参加?为了染指中国,它提出了什么政策?其本质意图是什么?

(2)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与影响

读史感悟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6的学习思考,提问: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对中美两国和列强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

①对中国:名义上尊重中国领土主权与完整,实际上是列强共同支配和宰割中国;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对列强,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③对美国,列强各国开放了其“势力范围”让美国能“利益均沾”。实际上美国是该政策最大的赢家,它以“机会均等”为手段,利用其经济上的优势,为美国参与侵略中国并取得侵华有时创造了条件。表明美国在侵华问题上从此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美国的对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四、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B、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C、割占中国领土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2、下列开放口岸当中是在《南京条约》中被开放的是

①宁波②广州③重庆④上海⑤苏州

A、①③④B、①②⑤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将来大皇帝有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这一规定

A、出自《南京条约》B、英国人得到了领事裁判权

C、成为英国勒索特权的根据D、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最为不利

4、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给予日本巨额赔款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立的标志是

A、总理衙门的设立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D、允许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

6、.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A、一半是封建社会,一半是殖民地B、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各占一半

C、封建经济为主,大部分主权丧失D、地主阶级与外国势力共同统治的社会

7、下列关于《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哪一项规定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8、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是在

A、甲午战争清军战败时B、列强强占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时

C、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后D、《辛丑条约》签订时

9、“三国干涉还辽”是“瓜分狂潮”开端其中“三国”是指

A、美、英、法B、俄、英、法C、俄、日、法D、俄、德、法

10、“门户开放”政策的含义是

A、清政府向西方列强开放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

C、西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互相开放D、西方列强在华势力向美国开放

二、材料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件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由于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由于我们国土有很长的太平洋海岸线,由于我们对远东的直接贸易日升月盛,我们有理由要求这方面的利益获得友好的待遇。我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乎美国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

──1898年12月美国麦金莱国会咨文

材料二现在似乎是一个良好时机,由美国向英国政府表达,希望英国政府发表正式宣言,并协助美国向在华要求“势力范围”之列强取得同样宣言,宣言内称各国在其势力范围内承认以下原则:

第一,各国对于其在中国的任何所谓“势力范围”或租借地以及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第二,不论何国的货物,进入上述“利益范围”的口岸内,一律适用目前的中国协定关税。

第三,对进入上述范围内口岸的别国船只,各国所谓“利益范围”的国家,不得征收比本国船只更高的港口税。

──1898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致英大使绰特的信件

材料三女王陛下政府对于威海卫租借地和英国今后在中国用其他方式得到的一切领土以及英国现在或将来保有的一切利益范围,准备发表贵国政府所希望的声明,只要其他有关国家也发表类似的声明。

──1899年11月30日英国照会

请回答:

(1)据材料1,分析“已在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什么?(2)试分析美国对华政策的新特点。(3)分析英国对美国的对华政策有何反应?为何英国首先发表宣言和照会?(4)材料所反映的美国对华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三、问答题

12、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结合这一时期不平等条约的有关内容,阐述这一变化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B2、C3、C4、D5、B6、C7、A8、B9、D10、C

材料题

(1)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2)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在对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步骤。(3)英国有条件地支持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因为当时英国的实力及在中国的优势地位已开始削弱。(4)使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暂时取得表面的一致,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问答题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从中取得了“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从而便利了英国上平倾销到东南沿海,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除了取得“开放沙市、重庆等地为商埠”的特权之外,还取得了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这一特权就体现了帝国主义对外资本输出的侵略特征,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目的是逐渐扩大中国市场,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以便大量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而资本输出的表现是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修路、开矿等,这一方面更加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加紧瓜分中国。

第一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案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一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案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后就要挨打。殖民扩张带来了很大危害,其恶果至今尚未根除。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难点:鸦片战争的影响和列强侵华程度是如何不断加剧的?
教学建议
(1)、建议用视频材料导入新课,摘录鸦片战争相关视频资料;也可以复习初中知识导入,通过设问,复习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有关内容,导入新课;还可以联系现实导入,由台湾问题,引出台湾被日本五十年殖民统治的危害,导入新课。
(2)、第一目“国门洞开”,侧重讲述列强的军事侵华,主要讲述三方面内容:即列强打开中国国门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列强打开中国国门的原因,教材讲述了两个方面,即世界形势与中国形势,教材内容十分概括,教师应补充适当的材料来说明十九世纪中期之前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而中国此时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弱,危机四伏。揭示出列强侵华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列强打开中国国门的经过,首先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知识链接”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简表,对这一时期列强侵华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对于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重点应放在《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讲解上,至于战争的具体过程,可结合视频材料,通过投影播放让学生大概了解即可。
列强打开中国国门的影响,可先让学生阅读然后再归纳,既要了解具体的危害,又要总体归纳为“中国主权遭践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要给学生作必要的解释,防止形成错误认识,另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列强的侵华对中国有没有积极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养成。
(3)、第二目“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侧重讲述列强的政治侵华,本目内容不是重点,只需按教材讲清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原因、大概过程及危害,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因、目的、内容、影响,无须过多展开。

高一历史必修1学案(人民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1学案(人民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了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本课重点: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本课难点:西周礼乐秩序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关系的分析。
(四)教学内容:
一、早期国家的出现:
概况、背景
二、夏商政治文化: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目的:“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内容:对象、义务
发展历程:开始推广衰落
影响
2、宗法制:含义、特点、与分封制的关系、衰弱、影响
3、礼乐秩序:含义、目的、特点、实质、发展历程
四、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
“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五)小结:
1、几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夏商政治制度西周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

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六)随堂检测:
一、练一练:
1、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B)
①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②私有制发展的结果③阶级对立的产物④统一国家的需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B)
A、夏民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
3、在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的权利不包括:(B)
A、设置官员B、自称天子C、建立武装D、征派赋役
4、《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D)
A、财产B、地域C、信仰D、血缘
5、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C)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二、考一考:
1、阅读下列材料: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请思考:上文反映出夏朝建立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後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历史》
请思考: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参考:
1、变化:“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保护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已经诞生。
原因:私有制发展和阶级对立的必然结果
2、(1)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教案


课题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养成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通过介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事迹,使学生养成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重点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难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认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的理由。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修改意见
回顾上一课时内容
导入新课:以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导入。

知识点1: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
思考问题: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有哪些?
(1)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进一步暴露出来,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给劳动人民带来灾难,使得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阶级基础: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1931年和1934年法国里昂两次工人起义,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无产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独立的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及其失败表明,革命斗争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胜利。
(3)理论基础:欧洲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成果,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做出了重要贡献,即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继承批判,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批判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及诸多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进行了借鉴,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早在十六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就出现了以英国人莫尔(“乌托邦”思想)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并没有什么改善,甚至更加困苦。这使得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那么的美好,于是各种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勾勒未来理想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开始活跃起来,出现了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更多的欧洲有识之士怀着迫切的心情,深入地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形成诸多的社会主义流派,如被恩格斯“德国无产阶级的第一次独立理论运动”的德意志的魏特林主义。

知识点2:伟大的友谊
1、马克思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成长历程。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小城特里尔。年幼的马克思过着清苦的生活,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在柏林大学期间,参加进步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接受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思想,并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给《莱茵报》撰稿,后成为该报主编。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他更深入地了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进一步看清了统治者的丑恶面目。1843年他来到巴黎,巴黎时期的生活是马克思一生的转折点。他深入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直接参加工人团体的活动,并保持密切的联系。1844年马克思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文中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人类解放的力量,这标志着马克思已经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了共产主义者。
2、恩格斯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成长历程。
恩格斯出生于德国巴门市的工厂主家庭。被迫弃学从商的他,一边工作一边勤奋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1842年,他来到英国的纺织工业中心曼彻斯特,利用空闲时间和工人交往,密切注视和支持英国工人运动的开展,通过革命实践,恩格斯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3、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具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坚持真理和为人类事业用于献身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等。
4、马克思、恩格斯伟大的革命友谊的建立。1842年,恩格斯在科隆《莱茵报》编辑部第一次与马克思会面。1844年,两人在巴黎第二次会面,他们充分交流了思想,在一切理论领域都取得了一致的意见。1845年,他们在布鲁塞尔第三次会晤,两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从此开始了共同的战斗历程。他们志同道合,患难与共,共同研究,共同写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知识点3: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意义。
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起草纲领。1848年2月,新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这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理由。
首先,《共产党宣言》是国际无产阶级第一个具有新思想原则和新组织结构的共产主义政党的政治纲领。共产主义者同盟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其党的纲领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
其次,《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共产党宣言》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基本任务和策略原则;批判了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科学的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和伟大历史使命。


1、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前提和阶级基础
(1)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愈加明显地显露出来。从1825年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给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集中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病。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逐渐暴露,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2)阶级基础:工业革命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而且引起了社会关系方面的深刻变化。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尤其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并且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如: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起义中甚至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英国的宪章运动则是工人阶级在世界上第一次具有全国性的独立政治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从一开始就做到了英法工人运动结束时才做到的事情,即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同时,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在工人中间广泛流传,也反映了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的密切关系。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及斗争的实践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内容:
①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指出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主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②科学的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壮大的历史,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③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④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总之,《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意义:
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使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误会,对欧洲来说,马克思主义诞生是早产儿。”试结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认识,评议这一观点。

见学案“典型例题”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客观条件经济:
阶级:
主观条件理论:
实践:
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作业布置
见学案“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