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小学卫生与健康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案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建议:
(1)、本节教材的课标要求是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关于政治制度涉及面较广,教材讲述的五方面内容主要是体现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内容丰富,充实因而课时较紧,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2)、第一目“法令出一”,讲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即皇帝制度,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的由来及其特征。可结合课本“学习思考”中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的内容来加深对皇帝制度特征的理解。
(3)、第二目“君权与相权”,通过历代削弱、分散相权来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汉武帝削弱相权主要举措有两种:一是频繁换相,二是用中朝来架空外朝权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及召集政事堂会议,实际起到了分散相权的作用。到了宋代通过设置中书门下以及增设参知政事等方式进一步分割相权。到明初正式废丞相。
(4)、第三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主要讲述中国历代监察体制的演变,要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也是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监察制度发展走向健全正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强化。
(5)、第四目“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讲述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对于世官制与察举制可作一般了解,重点应放在科举制的讲述上,应讲清科举制最初实行的进步性。到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科举才成为了人们思想发展的桎梏,其消极性日益显现。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来分析评价历史事物。
(6)、第五目“行省的设置”,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的演变,要给学生理清从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地方行政设置演变情况,关键是突出元朝行省设置的重大影响,同时还需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和调整变化是服务于中央集权的需要。

相关知识

高二历史教案: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下列关于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先秦主要实行官位世袭的制度②九品中正制属于察举制的发展,仍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③科举制属于考试选官的制度④科举制与察举制从考选对象、内容、程序等方面看都带有封闭性特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2、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3、唐宋通过改革中央官僚机构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之一是()

A、形成"中朝"决策机构B、分散宰相权力

C、实行三省六部制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2222

《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导学案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预习思考题]:

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自主学习第一目思考)

二、君权与相权-----中央政治制度(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演变过程

(1)汉朝

汉武帝加强皇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朝: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央设立、、三省,分别负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评价:

①削弱了相权,加强了权(实质),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②特点:三省既有分工、又相互合作、牵制,便于提高行政效率。

③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官僚制度的完善。

(3)宋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二府三司制

A.措施:①设中书门下,长官称(相当于丞相);

②增设“”(副丞相);

③设管军事;

④设管财政。

B.结果(评价):进一步分散了权,加强了权。

(4)元:大都沿用宋制——中书省、枢密院和宣政院的设立。

①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责。

②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③宣政院:统领全国的宗教事务和管辖地区。

评价:

①防范了擅权,加强了统治;

②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也弥补了政事繁多面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三、行省的设置-----地方政治制度(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演变过程:

①秦至宋:(课本阅读第一段得出)

②元代的行省制

(1)目的:为对辽阔疆域有效管理,加强

(2)内容①十行省:(陕西、甘肃、辽阳、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岭北)②两单列:A、中书省直辖的(山东、河北、山西)B、:西藏(川、青部分地区)、佛教事物(3)行省与中央的关系①行省要受中央。A、民政事务报中书省。B、军政事务报枢密院。C、不得更改赋税制度,不得调动军队。②定期觐见、述职。③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御史台)④省官互迁。(4)元朝行省设立的意义:①便利了中央管理地方,加强,有利于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②巩固多民族国家;③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具有深远影响。四、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自主学习思考)

1.演变

①秦朝

②汉朝

2.评价:

五、选官制度((自主学习完成下表)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实行时间

依据

评价

[课堂讨论]:

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导学案及答案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导学案及答案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全面认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1)君主专制: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君主专制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君主专制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2.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3.基本内容:(1)皇帝制;(2)中央行政制度;(3)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4.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5.基本矛盾:
(1)两大矛盾: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2)发展趋势:①皇权加强,相权削弱;②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③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6.发展演变历程:
(1)确立(秦朝):确立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2)巩固(西汉):①汉初:郡国并行制;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设置刺史,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3)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4)发展(元朝):①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5)强化衰落(明清):①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②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6)终结: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
7.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①政治上,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经济上,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①政治上,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和决策的失误;②思想上,易形成文化专制的局面,箝制了思想,不利于先进文化的发展;③经济上,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典型例题1:
下面描述的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秦、唐、元B、汉、宋、明C、秦、元、清D、秦、唐、明
●典型例题2:
(2009年,广东单科,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同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2010年,江苏高考,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
2.(2010年,江苏高考,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市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
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3.(2010年,江苏高考,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
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
隶属于()
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1.秦汉时丞相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朝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到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现象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D、丞相权力不断分散
2.《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面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
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
A、要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B、解除地方割据
C、皇权与相权的冲突D、改革官制
3.君主专制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B、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阶级集团内部争夺激烈D、严重阻碍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
4.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生活:“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拥被。”造成明太祖这一生活写照的主要原因是()
A、废除了丞相制度B、设置了内阁C、扩大了六部权限D、设置了军机处
5.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
权,却有相责。”他描述的这一制度是()
A、汉代的内外朝制B、唐代的三省六部制C、元代的一省制D、明代的内阁制
6.下列对军机处的说法,正确的有:①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②军机
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受外界干扰少;③军机处的政治决策具有明显的开放性;④军机处
的建立,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7.明朝后期,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
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重,下侵六曹(即六部)之职掌,终以取祸。”下列选项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明朝内阁大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B、明朝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C、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D、明朝内阁无法制约皇权
8.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9.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科学性错误的一项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黄帝》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谈谈清雍正帝与军机处的设置》
10.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最能反映出()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相权由削弱走向取消使皇权进一步强化
C、中央机构精减取得较大成就
D、六部的设置是古代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1.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2.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
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
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元朝建立行省制度
C、明朝实行内阁制D、清朝设置军机处
3.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以下对中央集权制度评价正确的有:①有利于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有利于迅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应对突发事件;③阻碍了社会
经济的发展;④是专制统治产生的根源()
A、①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
4.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
策,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宰相的权力。与之有关的措施有:()
①西汉设置“中朝”;②唐朝实行三省制;③明朝设立内阁;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代表人物命运
秦国吕不韦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材料二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于丞相的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职位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军机大臣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三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们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发生的变化是什么?指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2)为解决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矛盾,概述秦朝以后各朝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8分)

(3)你同意材料三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4分)

专题一第四课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参考答案(004)

题号12
答案DD


题号123
答案BCA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AADADBBCAB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1234
答案BDBA
二、非选择题
5.答案要点:
(1)变化:自秦朝开始设立的丞相制度,到明朝被废除。(1分)主要原因:相权威胁到皇权。(1分)
(2)西汉:设立中朝,限制三公的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宋朝:设立参知政事为副丞相,分割丞相的行政权;设立枢密院,分割丞相的军权;设立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财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8分)
(3)同意。(1分)消极影响:政治上,使皇权极度膨胀,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上,使人们思想日益僵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上,使中国日益保守,与世界逐渐隔绝,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增长。(3分)

2015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复习学案


第二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以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基础过关:
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皇权专制
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制度;
2.特点:皇帝有的地位;国家的、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弊端:具有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4.演变:以、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二)调整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措施
1.调整原因:为防范宰相;加强统治提高;弥补政事繁多宰相才干不足。
2.措施:秦朝设丞相,以分割其军权。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通过建立“”对抗“外朝”;唐朝通过建立、、,将相权一分为三;同时在门下省设立作为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宋代设立中书门下,长官称,后又设为副相,同时还设管理军事,另设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3.结果:逐步加强,相劝被分散和削弱。
(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主要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范围内,由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1)含义:由查访合适的人才向推荐,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魏晋南北朝时以为基础选拔官员。
(3)评价:体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其形式都是,操权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
(1)含义:是通过选官的制度;
(2)实施:以后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
(3)实质:是一种将人才诱入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4)评价:破除了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风尚,有益于社会风气的形成;从追求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四)历代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
1.秦汉在地方设、两级,后增加了;
2.唐代设、、;宋代设、、三级;
3.元代以作为地方常设机构,全国共分个,另外设两个单列行政区,即与宣政院,宣政院管辖、和部分地区。
4.元朝省级地方行政机构以下依次为、、、县四级,
5.明代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级。清代在地方上主要有、、、四级行政区划。
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内阁制度的形成
(1)原因:朱元璋废职位,导致政务集中于一身的弊端;
(2)设立:明成祖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机构;
(3)职权: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受的太监牵制;
(4)实质:是皇帝位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2.军机处
(1)设立
①原因:清朝年间,为适应的需要;
②权力:由单纯处理逐渐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2)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
(3)特点: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的特征更为明显。
(4)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制度;其建立与的推行,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
★问题提升:
1.在历代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措施中,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唐代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本质区别是什么?
2.中国古代有那三大地方性机构?分别于何时设置?元朝宣政院的设置有何意义?
3.中国古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上采用了什么办法?你有何评价?
4.元朝设行省的目的。十个主要的行省。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是什么?行省如何受中央节制呢?行省的作用是什么?元朝中书省和唐朝中书省的区别是什么?行省制与郡县制有何异同?
5.从察举制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方法和标准来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标准呈现怎样的趋势?指出这种趋势有何作用?
6.你认为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什么不同?宰相制度被废除有何利弊?
★拓展延伸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5)宣扬“君权神授”;(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1)积极:
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结束和文化在较广泛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
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以后,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同时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巩固(西汉)、完善(隋唐)、加强(北宋)、发展(元朝)、强化衰落(明清)。
4.选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实行时间先秦时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时期
依据世袭才能、品德到门第考试成绩
备注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
5.评价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制之间,职权既相互牵制和监督,又分工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额中央政令的失误;
(2)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是秦汉以来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标志着唐朝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成熟,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6.评价行省制
(1)作用影响:①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制度上的主要进步之处:行省犹如听命于朝廷的十个区域性枢纽,朝廷只要控制了十个行省区域枢纽,对全国成百上千的路府州县的控制就会举一纲而万目张。十行省区域枢纽的形成,弥补了秦汉以降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或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
(3)制度存在的问题:①行省设置完全打破自然界限和地区间长期形成的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给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②行省权力过大(元朝行省制带有强烈的民族征服色彩,行省权力主要掌握在蒙古贵族手中,这些人是元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忠实维护者,很难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代表,但这要放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去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虽然保持行省,但把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就是针对于此)
7.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君主专制: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2)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
(3)官僚政治: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一方面,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官为君设,即所有官员都要听命于皇帝,从而赋予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另一方面是从选拔官员的程序、内容和对象,以及对官员的监察来看都是与皇帝意志相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