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5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复习学案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0

2015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复习学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2015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复习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二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以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基础过关:
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皇权专制
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制度;
2.特点:皇帝有的地位;国家的、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弊端:具有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4.演变:以、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二)调整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措施
1.调整原因:为防范宰相;加强统治提高;弥补政事繁多宰相才干不足。
2.措施:秦朝设丞相,以分割其军权。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通过建立“”对抗“外朝”;唐朝通过建立、、,将相权一分为三;同时在门下省设立作为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宋代设立中书门下,长官称,后又设为副相,同时还设管理军事,另设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3.结果:逐步加强,相劝被分散和削弱。
(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主要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范围内,由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1)含义:由查访合适的人才向推荐,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魏晋南北朝时以为基础选拔官员。
(3)评价:体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其形式都是,操权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
(1)含义:是通过选官的制度;
(2)实施:以后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
(3)实质:是一种将人才诱入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4)评价:破除了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风尚,有益于社会风气的形成;从追求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四)历代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
1.秦汉在地方设、两级,后增加了;
2.唐代设、、;宋代设、、三级;
3.元代以作为地方常设机构,全国共分个,另外设两个单列行政区,即与宣政院,宣政院管辖、和部分地区。
4.元朝省级地方行政机构以下依次为、、、县四级,
5.明代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级。清代在地方上主要有、、、四级行政区划。
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内阁制度的形成
(1)原因:朱元璋废职位,导致政务集中于一身的弊端;
(2)设立:明成祖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机构;
(3)职权: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受的太监牵制;
(4)实质:是皇帝位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2.军机处
(1)设立
①原因:清朝年间,为适应的需要;
②权力:由单纯处理逐渐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2)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
(3)特点: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的特征更为明显。
(4)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制度;其建立与的推行,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
★问题提升:
1.在历代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措施中,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唐代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本质区别是什么?
2.中国古代有那三大地方性机构?分别于何时设置?元朝宣政院的设置有何意义?
3.中国古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上采用了什么办法?你有何评价?
4.元朝设行省的目的。十个主要的行省。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是什么?行省如何受中央节制呢?行省的作用是什么?元朝中书省和唐朝中书省的区别是什么?行省制与郡县制有何异同?
5.从察举制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方法和标准来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标准呈现怎样的趋势?指出这种趋势有何作用?
6.你认为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什么不同?宰相制度被废除有何利弊?
★拓展延伸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5)宣扬“君权神授”;(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1)积极:
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结束和文化在较广泛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
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以后,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同时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巩固(西汉)、完善(隋唐)、加强(北宋)、发展(元朝)、强化衰落(明清)。
4.选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实行时间先秦时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时期
依据世袭才能、品德到门第考试成绩
备注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
5.评价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制之间,职权既相互牵制和监督,又分工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额中央政令的失误;
(2)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是秦汉以来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标志着唐朝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成熟,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6.评价行省制
(1)作用影响:①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制度上的主要进步之处:行省犹如听命于朝廷的十个区域性枢纽,朝廷只要控制了十个行省区域枢纽,对全国成百上千的路府州县的控制就会举一纲而万目张。十行省区域枢纽的形成,弥补了秦汉以降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或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
(3)制度存在的问题:①行省设置完全打破自然界限和地区间长期形成的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给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②行省权力过大(元朝行省制带有强烈的民族征服色彩,行省权力主要掌握在蒙古贵族手中,这些人是元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忠实维护者,很难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代表,但这要放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去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虽然保持行省,但把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就是针对于此)
7.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君主专制: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2)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
(3)官僚政治: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一方面,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官为君设,即所有官员都要听命于皇帝,从而赋予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另一方面是从选拔官员的程序、内容和对象,以及对官员的监察来看都是与皇帝意志相统一的。

精选阅读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和三司、元朝中书省、宣政院等有关中央政府的历史概念,以及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
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3.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立,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
4.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中朝与外朝的形成;(2)三省六部制;(3)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4)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是如何演变的;(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教学难点:(1)理解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和演变过程中呈现的基本规律;(2)认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所起的作用,分析其影响、总结统治者为加强专制皇权所采取的措施的共性。
教学、学法讲解法、开放式教学法、讲读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语:上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政治文明,知道了‘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形成及其影响。那么,秦汉政治制度建设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是它为后世的封建王朝所继承,成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基石。具体地说,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主要从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和选官制度等方面继承了继承了秦汉政治制度。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从汉至元我国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与强化。
一、皇帝制度
1、形成: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1)皇帝制度形成的条件:
①时代趋势:长期以来中央集权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思想基础:法家思想的出现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
③客观条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为高度集中的皇权的确立创立了条件。
(2)皇帝制度发展的关键:历代最高统治者为巩固统治,满足私欲不断强化这一制度。
2、表现: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进行制约。
解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诏书四十字,小篆文体,文为“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说明秦始皇立号为皇帝,“法令出一”的天下独尊地位。
3、特点:(1)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教学资源:①独断性:A.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B.朱元璋“每断大事、决大疑,臣下唯面奏取旨”。(廖道南:《殿阁词林记》)
C.嘉庆:“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臣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扰国是。即朕亲政以来……令行惟行,大权从无旁落”。(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②随意性:“明代《大明律》完全是按朱元璋的意旨制订的;但是,朱元璋自己却根本不按《大明律》行事。在他统治期间,“无几时无变之法”,“或受朝赏而暮戮,或忽罪而忽赦”,完全以个人的好恶行事,士人无使适从”。(刘泽华等主编:《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
(2)官僚体制的变化以维护君权、服务于皇帝位基本原则。
教学资源:法家申不害:“明君如身,臣如手;君若号,臣如响;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事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群书治要大体篇》)即官僚们永远只是君主的工具,官僚机构只能是君主的办事机构。
4、评价:学生讨论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资料卡片:教科书第13页)中对君主专制的观点,教师总结:
(1)积极性: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特定时期,皇帝制度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反抗外来侵略等方面是起过进步作用的;
(2)消极性:造成了极端腐朽的封建专制,加强了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对人民的精神束缚,桎梏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对社会发展起着极大的反动作用。

二、中央集权制度
(一)丞相制度
1、演变的趋势:军权加强,相权减弱。
(1)原因:作为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性质: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之争。
2、演变的过程:
(1)汉代:
①汉初:继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
②汉武帝:逐步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措施有:
A.频繁更换丞相;
B.“中外朝”制度:阅读知识链接第13页“中朝”,分析其组成人员及其特点。
a.“中朝”:(a)组成:由皇帝左右亲信近臣构成(破格提拔的身份低微的士人如霍光、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
(b)职能:实际决策机关。
b.“外朝”:(a)组成: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
(b)职能: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
c.作用:“中朝”与“外朝”相互制衡,加强了专制主义皇权对国家各方面的控制(改变相权)。
(2)隋唐:三省六部制
①职权和运行机制:
②集体丞相制:通过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反映的唐代宰相制度,切入唐代的宰相制度:在《黑衣社》的剧情里面,薇儿刚潜伏到狄仁杰身边时,狄仁杰说过他跟李元芳是“同品不同秩”。当时李元芳的官职是千牛卫大将军,正三品,所以当时狄仁杰也是是正三品。那为什么身为宰相的狄仁杰却只是一个三品官呢?
A.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供三省宰相合议军国大事;
B.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
③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宰相又是政事堂集体议事,避免了个别宰相专权。(分散相权)
教学资源:“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钱穆:《国史概要》)
(3)宋代:二府和三司
机构职权长官备注
二府中书门下
(政事堂)掌行政正相:“同平章事”
副相:“参知政事”范仲淹、王安石
枢密院掌军事枢密使《水浒传》:高俅
三司总理财政三司使
作用:不同于唐代从程序环节分工的分散相权,宋代按照处理政务范围的不同原则分割相权,既保证了提高行政效率,又制衡了相权。
3、调整相权的影响:
(1)加强了专制主义皇权,防止了宰相擅权;
(2)提高了行政效率;
(3)弥补了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二)地方机构
1、元朝以前地方机构:
(1)秦汉:郡——县(汉代后期:州——郡——县);
(2)唐代:道——州——县;
(3)宋代:路——州——县;
2、元朝的行省制度:
学生观察地图,教师提问:“如此广阔的地图,元朝是如何进行统治的?”引出“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创置。
(1)目的: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理;
(2)内容:①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②在十大行政区域外单列两个行政区划:直属中央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地区;③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中央派监察机构监督,通过官吏升迁和定期述职加以控制;④行省以下依次为路、府、州、县。
(3)意义: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②省制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三)监察体制
1、演变历程:
(1)秦代:结合分专题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三公”和“郡县制”内容讲解:①中央:御史大夫;②地方:(郡)监御史
(2)汉代:①中央: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②地方:汉武帝设“十三部州”。
A.原因:结合第9页“史学争鸣”分析:西汉郡级行政区增多,由48郡增至108郡,中央直接管理困难;
B.概况: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政治。
(3)汉以后:
朝代机构职权特点
唐御史台定期向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从历史发展趋势看,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
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元御史台负责复按人命重案,可以先斩后奏
2、影响:
(1)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局限性:实际效能有限,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

三、选官制度
1、演变:
秦汉以前西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
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方式血缘举荐考试
3、具体: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威。
(2)“察举制”:
①概念: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②变化:A.形成:汉武帝时期。结合第15页知识链接“贤良”,分析汉代选拔官员的标准。
B.发展: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③局限:学生阅读“举秀才,不知书;察孝行,父别居。寒清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却如鸡。”(《抱朴子外篇卷二审举第十五》)并总结:封闭性,不利于政府选拔官员。
(3)“科举制”:
①概念:一种考试选官制度。
②影响:教师列举下列材料,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
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赵嘏:《唐摭言》
材料二:“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伏尔泰(第15页学习思考)
材料三:“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摭言》
材料四:“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十六
A.积极性:a.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官吏来源,笼络了各阶层优秀之士,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
b.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c.促成了普通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B.局限性: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进步。

四、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一)特点: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2、地方服从于中央,中央服从于皇帝;
3、中央对地方实行对层次、多渠道管理;
4、地方权力分散;
5、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二)弊端:
1、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
2、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课堂作业1.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循共,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
①阐明了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
②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监督制约机制
③实行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④皇权置于相权的制约之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B)
①行省制②州郡县制③郡县制④道州县制?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③④②①D.②④①③?

3.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B)
A.实行察举制B.设置刺史C.九品中正制D.设置御史大夫

4.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衰

5.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两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C)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课堂反思

高二历史教案: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下列关于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先秦主要实行官位世袭的制度②九品中正制属于察举制的发展,仍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③科举制属于考试选官的制度④科举制与察举制从考选对象、内容、程序等方面看都带有封闭性特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2、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3、唐宋通过改革中央官僚机构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之一是()

A、形成"中朝"决策机构B、分散宰相权力

C、实行三省六部制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2222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导学案及答案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导学案及答案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全面认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1)君主专制: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君主专制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君主专制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2.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3.基本内容:(1)皇帝制;(2)中央行政制度;(3)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4.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5.基本矛盾:
(1)两大矛盾: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2)发展趋势:①皇权加强,相权削弱;②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③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6.发展演变历程:
(1)确立(秦朝):确立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2)巩固(西汉):①汉初:郡国并行制;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设置刺史,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3)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4)发展(元朝):①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5)强化衰落(明清):①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②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6)终结: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
7.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①政治上,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经济上,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①政治上,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和决策的失误;②思想上,易形成文化专制的局面,箝制了思想,不利于先进文化的发展;③经济上,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典型例题1:
下面描述的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秦、唐、元B、汉、宋、明C、秦、元、清D、秦、唐、明
●典型例题2:
(2009年,广东单科,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同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2010年,江苏高考,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
2.(2010年,江苏高考,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市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
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3.(2010年,江苏高考,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
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
隶属于()
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1.秦汉时丞相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朝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到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现象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D、丞相权力不断分散
2.《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面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
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
A、要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B、解除地方割据
C、皇权与相权的冲突D、改革官制
3.君主专制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B、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阶级集团内部争夺激烈D、严重阻碍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
4.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生活:“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拥被。”造成明太祖这一生活写照的主要原因是()
A、废除了丞相制度B、设置了内阁C、扩大了六部权限D、设置了军机处
5.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
权,却有相责。”他描述的这一制度是()
A、汉代的内外朝制B、唐代的三省六部制C、元代的一省制D、明代的内阁制
6.下列对军机处的说法,正确的有:①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②军机
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受外界干扰少;③军机处的政治决策具有明显的开放性;④军机处
的建立,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7.明朝后期,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
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重,下侵六曹(即六部)之职掌,终以取祸。”下列选项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明朝内阁大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B、明朝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C、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D、明朝内阁无法制约皇权
8.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9.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科学性错误的一项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黄帝》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谈谈清雍正帝与军机处的设置》
10.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最能反映出()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相权由削弱走向取消使皇权进一步强化
C、中央机构精减取得较大成就
D、六部的设置是古代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1.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2.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
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
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元朝建立行省制度
C、明朝实行内阁制D、清朝设置军机处
3.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以下对中央集权制度评价正确的有:①有利于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有利于迅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应对突发事件;③阻碍了社会
经济的发展;④是专制统治产生的根源()
A、①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
4.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
策,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宰相的权力。与之有关的措施有:()
①西汉设置“中朝”;②唐朝实行三省制;③明朝设立内阁;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代表人物命运
秦国吕不韦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材料二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于丞相的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职位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军机大臣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三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们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发生的变化是什么?指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2)为解决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矛盾,概述秦朝以后各朝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8分)

(3)你同意材料三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4分)

专题一第四课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参考答案(004)

题号12
答案DD


题号123
答案BCA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AADADBBCAB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1234
答案BDBA
二、非选择题
5.答案要点:
(1)变化:自秦朝开始设立的丞相制度,到明朝被废除。(1分)主要原因:相权威胁到皇权。(1分)
(2)西汉:设立中朝,限制三公的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宋朝:设立参知政事为副丞相,分割丞相的行政权;设立枢密院,分割丞相的军权;设立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财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8分)
(3)同意。(1分)消极影响:政治上,使皇权极度膨胀,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上,使人们思想日益僵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上,使中国日益保守,与世界逐渐隔绝,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增长。(3分)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明清君主专制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明清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政体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君主(常称国王或皇帝)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虽然有的宗教权威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

明朝

1、废除宰相制度:

A、过程: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B、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A、过程:废除丞相后,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明成祖时,“内阁”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提高,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B、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决策大权仍紧握在皇帝手中。

清朝

1、背景: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

2、措施:

A、康熙帝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B、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3、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

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美国的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