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精细化整理

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0-02-04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精细化整理。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精细化整理”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精细化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
(1)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
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P6
(1)商周: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3)战国以后: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
(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附一:战国以后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
①国家土地所有制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④君主土地私有制
附二:土地兼并问题P6
(1)产生原因: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
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
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
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
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
(2)危害: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
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
②民众暴动:提出均田口号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战国以后):
(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
(2)以鉄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3)主导的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4)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
4.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1)主要经营方式:
①家庭手工业特点:与小农业紧密结合,是小农个体经济的组成部分;大部分产品和原料自给自足P10
②田庄手工业特点:在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中进行,
也是自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P10
③官营手工业特点:盐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官办,政府垄断;
皇家工场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物品;
制作工艺水平高,但生产不计成本,使国家财政支出大等P11
④私营手工业特点:民间富人创办,面向市场生产民用产品,属于商品经济性质,后期出现雇工经营的手工工场即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后超过官营占主导)
(2)工官和匠户:P11
①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叫做工官。
②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他们在官营手工业作坊中定期服役。
(3)古代纺织业的发展:P12
①新石器时代:萌芽,原料最初麻、葛,出现育蚕和丝织技术
②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③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
④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4)古代冶金业的发展:P13
①商周:以青铜器为代表。西周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代表权力秩序。
②春秋战国:铁器、炼钢、淬火工艺
③汉代:用煤炭做燃料,水力鼓风的水排
④南北朝:灌钢法
⑤北宋:有用煤冶铁的明确记载
(5)古代陶瓷业的发展:P15
①原始时代:彩陶和黑陶
②商中期:原始青瓷
③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出土青瓷器
④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越青邢白、景德镇和大邑白瓷、唐三彩
釉下彩绘
⑤清代:粉彩瓷器
⑥唐宋以来:多名窑、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品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持续发展。
②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日益细密。
④有着长期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和精湛的工艺。
⑤地区分布广泛且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作相应变化。等
6.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1)商运和商人:P17
①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②汉代:商运活跃,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③唐代:俞大娘航船;客舍、邸店、车坊等商运辅助性经营场所兴隆
④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北宋益州出现纸币交子
⑤明清:会馆和商帮,晋商和徽商最强大
(2)市场:P18
①秦代:法律规定明码标价、当面付钱
②汉代:市有专门管理机构,有亭楼门墙
(只设在国家规定的大都市中的固定场所,并且交易时间固定在日中至日落前)
③南北朝:草市形成,特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离城镇稍远
位于交通便利地点
政府也实行行政管理
④唐代:草市作用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⑤宋代:A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市分散于宅屋之间;沿街列铺形成商业街,
城郊和乡村也出现市。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视。
B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措施。
⑥明清:商业区相当繁华。
(3)城市(商业都会):P19
①战国:(商业城市兴起,多依靠政治中心)出现市井商业区
②汉代: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长安、五都、五均官
③唐代:长安的市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
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
⑤宋代:汴京:夜市晓市庙会集市
⑥清代:苏州,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名镇
(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兴盛)
7.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商业运输和交通发达
②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市、庙会、草市、早市、夜市)
③商业城市兴起和发展
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明以前)
⑤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结成商帮)
⑥商业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⑦商业经济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未能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8.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P22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统治者认为可以安定人心,保障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3)表现:①战国:商鞅变法和《吕氏春秋》提出
②西汉:①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②商人的赋税加倍;
③汉武帝开始盐铁官营制度
④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
③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由朝廷命令,交易时间受限制(4)影响: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使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
的萌芽长期得不到发育。
9.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P24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表现:①明朝维护朝贡贸易体制,禁止民间外贸
②清朝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
③清朝乾隆22年后,只准粤海关一口贸易
(3)原因:①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非法活动猖獗。
②封建专制的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③自然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④(清朝)防范汉人反抗,维护满洲贵族统治。
⑤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⑥明朝为了抗击倭寇、清初防范大陆居民与郑成功等抗清武装勾结
(4)影响:①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②使中国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0.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P25
(1)发展条件: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商品经济的发展
(了解:具体条件有: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专业化商品化的发展,商品市场的扩大、国家对劳动者人身控制的松弛、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出现发展、转向征收银两的赋税改革等)
(2)出现:①时间:明代(中后期)
②地点:江南
③行业:丝织业
④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产生。即雇工生产的手工工场出现。
(3)发展:清朝(鸦片战争前),规模、行业部门、地区扩大或增多。
(4)影响: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
(5)缓慢原因:①明清王朝抑制工商业和闭关锁国政策。
②实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
(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商人买田置地导致工商业缺乏扩大再生产资金、封建制度下的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底下等)
③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精选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古代:西欧)
自查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特点、评价?
罗马法的形成发展历程、评价?
1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
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
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男性公民,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2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人民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人民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第7课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原因:
(1)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3)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2、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3、思想主张:
(1)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4、影响: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2)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3)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鸠:(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2)影响: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4、卢梭:
(1)著有《社会契约论》一书,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2)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3)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2、评价: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四大发明
1、概况: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传播。
a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运算如飞。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3、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3、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6)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现代:全世界)
自查点:
美苏冷战的标志、表现和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
20世纪中后期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20世纪末开始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原因: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特别是国家利益的尖锐对立而破裂。
2.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公开宣称要干涉他国内政,是美国“冷战”政策正式开始的标志。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表现,其实质是通过经济援助,加强对西欧的政治控制。1949年美国策动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体现。
苏联和东欧国家针锋相对,1949年成立经互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3.局部热战:1962年发生古巴导弹事件;亚洲地区发生“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欧共体)与日本的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2.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3.西欧与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以及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1.两极格局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2.多极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不可能建立单级格局、形成独霸世界的局面,因为世界多个政治经济力量崛起(欧盟的建立;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正在对美国形成制约。
3.当今世界格局:世界政治格局从近期看,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并还将继续下去;从长远看,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2020高一历史必修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知识点细化整理(人民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0高一历史必修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知识点细化整理(人民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2020高一历史必修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知识点细化整理(人民版)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1.《权利法案》的制定P118
(1)制定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使国王的权力来自议会。
(2)核心内容:用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护臣民自由,扩大议会的权力权利
(3)影响:使国家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里,确立了法律至上、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P119页
形成过程:
(1)光荣革命后国王威廉三世设内阁成为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2)乔治一世时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后来成为惯例。
(3)1721年财政大臣沃波尔开创多数党领袖任首相组建内阁先例。
从此内阁要对议会负责并定期汇报工作。
(4)18世纪中,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开创了两条对策,分别是_______
首相辞职向议会谢罪(或内阁成员集体辞职)
提请英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新下院决定内阁存留
形成影响:
(1)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
(2)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3)君主立宪制基本形成,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
3.1932年议会改革和内阁成为第三院(不是课标直接内容)见教材120-121此处略
4.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由我校苏建老师整理)
(1)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三者融为一体
(2)君主保留,但议会掌权,君主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
(3)以议会和责任内阁为核心,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
(4)国王临朝不理政,代表国家,仅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5.美国1787年宪法:P122
(1)制定缘由:美国建国初实行松散的邦联体制,造成国家软弱,危机重重。
(2)主要内容:
①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
联邦政府权力大大加强,
各州保持了一定程度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
②中央各部门关系: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原则
三权分立:
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
国会拥有最高立法权,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
最高法院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法官终身任职
相互制衡:
总统对国会立法有否决权
国会又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
最高法院的最高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和议会的法令违宪而失效等
③统治者与人民关系: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总统议员都分别由人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
(3)宪法评价:(答题时讲下面变成通俗语言)
避免专权出现,维护资产民主;
调和三对矛盾,长期稳定发展;
在权限设置上调节中央与地方矛盾;参众两院的设置调节了大州与小州的利益:
给予黑奴5/3选票,缓和南方与北方矛盾
实践启蒙构想,他国政建榜样;
歧视黑印妇女,初无充分人权。
6.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异:
项目
美国总统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是谁?
总统
国王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选民选举
世袭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政府首脑是谁?
总统
首相
政府如何产生?
总统任命
议会选举中获胜多数党组阁
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
总统
议会(后来内阁诠释上升)
同: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政党议会制度——两党制,两院制等
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的主要内容:P129
(1)总统:①任期七年,国家和军队最高统帅,任命官员、缔结条约等权
②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2)议会:两院制。参议院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法律,内阁对参议院负责
(3)(后来加入)马赛曲为国歌、共和形式永不动摇等
特点:总统,参议院权力大,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8.《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的主要内容
(1)宪法内容:
①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②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有权任免官员、创制法律、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
③宰相(内阁首脑):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④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组成:
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组成;
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
(2)宪法特点:①议会软弱,皇权强大。→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②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9.德、法两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有何异同?
不同
法国
德国
政体
共和政体
君主立宪政体
国家元首
总统,选举产生
皇帝,世袭产生
内阁
对参议院负责
只对皇帝负责
相同:都带有与反民主势力的妥协性:
①国家元首权力很大
②上院拥有更大权力,普选产生的下院作用较小
§相同原因:保守势力都比较强
§不同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德国较早成熟
§法国人民坚持民主斗争,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德国统一主要依靠普鲁士政府,人民作用很小
10.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见教材131页末端
专题八、九社会主义运动和当代国际格局的变化
1.《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与意义
(岳麓版教材:①阐明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即私人占有和社会大生产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②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先进的、革命的最有前途的阶级,将成为资本主义掘墓人。
③阐明暴力革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人民版教材教材138页:
《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
《宣言》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
《宣言》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意义:《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战斗纲领。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P141
(1)革命缘由: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但以稊也尔为首的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后更名为国防政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要解除国民自卫军武装)。
(2)革命措施:①废除旧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②普选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下设十委员会。
③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
④国家公职人员最高年薪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等
3.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P143
(1)失败原因:①无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还没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②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没有经验可循。
(2)意义:①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②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
③原则永存,精神不朽。
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P1461917年
(1)背景条件:①发展阶段:俄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有军事封建色彩,依赖西欧资本。
②社会矛盾:复杂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
③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列宁主义思想的诞生。
④参加一战带来的灾难,激化了国内矛盾,加速了革命高潮到来。
(2)革命经过:①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革命后形成两个政权的特殊局面。
②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③七月事件,政权完全转移到资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立局面结束。
④攻打冬宫,通过土地法令和和平法令,建立以列宁为首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3)历史意义:①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②对世界: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同时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4)革命特点:①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②走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
④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5.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和历史意义:
1953-1956年新中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上取代了私有制占据主体地位,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被消灭,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P154
(1)形成背景:
①二战改变了大国间力量对比,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②二战后期战后美苏领导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③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
(2)形成过程: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国家
1947年
1949年
1955年
美国
“杜鲁门主义“提出
(冷战正式开始)
马歇尔计划提出(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苏联
共产党和工人党九国情报局成立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形成影响:①引发美苏军备竞赛,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
表现:1949年德国分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冷战);
1950-1953年朝鲜战争;1961-1975年越南战争(热战)
②美苏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学习借鉴,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④面对两极对峙格局,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7.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P159
时间:20世纪60七十年代
表现:①欧洲共同体的形成②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③中国的振兴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8.欧洲共同体的形成:P159形成过程;
(1)经济一体化方面: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欧洲共同体
目标:实现商品、人员、劳务、资本的自由交流
(2)政治一体化方面:①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外交)
②1973年提出“用一个声音说话”(外交)
③1975年“欧洲议会”成立(立法)
④20世纪80年代防务合作(加快军事)
9.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P160
(1)原因:①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制定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②依赖美国的保护和扶植,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③重视教育
(2)发展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②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纪第二号经济大国等
(3)影响:追求政治大国,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日本和欧共体崛起的影响:
a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b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进程
10.中国的振兴:P161
(1)新中国成立,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2)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国际威望。
(3)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1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P162
(1)时间:1961年,发起者: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的尼赫鲁和埃及的纳赛尔
(2)宗旨和原则:独立自主和非集团
(3)内容:见162页
(4)作用:标志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两极格局。
12.两极格局的瓦解P164
(1)瓦解标志:东欧剧变(1989年起)、
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1991年)
苏联解体(1991年底)
(2)瓦解影响:
①使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②造成东西方力量失衡,国际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发展中国家面临西方大国更大压力。
③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④国际竞争的重点转向综合国力尤其经济较量,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加速发展。
1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P165
(1)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独霸条件:①苏联解体,对手消失
②以经济、军事为后端
③以“民主”“人权”为旗帜
独霸行动:①1999年科索沃战争,北约轰炸南联盟
②2001年阿富汗战争,推翻塔利班政权
③2003年伊拉克战争,推到萨达姆政权
(2)欧盟建立和一体化进程加快(1991年马约签订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元启用)
(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4)俄罗斯走出低谷:①叶利钦推行全方位外交表现P166页
②普金措施:大幅度改组政府,强化中央权力,果断应对车臣问题
(5)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14.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4)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
(为了对付共同的威胁——恐怖主义,大国之间开始尝试进行新的对话,并加强合作,从而使各大国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缓和。)
(5)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6)对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