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8第三课时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3.知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知道物理中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2.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光滑的水平板(一端带有定滑轮);砝码(一盒),细绳、夹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2.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产生加速度,而产生的加速度又和物体的质量及所受力的大小有关,那么: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及物体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2.理解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1)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所用的实验装置,教师进行讲解:图中是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板上,小车的前端各系上细绳,绳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各挂一个小盘,盘里放有数量不等的砝码,使两辆小车在不同的拉力下做匀加速运动。
(2)对本次实验中说明的两个问题
a:砝码跟小车相比质量较小,细绳对小车的拉力近似地等于砝码所受的重力。
b:用一只夹子夹住两根细绳,以同时控控制两辆小车。
(3)实验的做法:
a:在两砝码盘中放不同数量的砝码,以使两小车所受的拉力不同。
b:打开夹子,让两辆小车同时从静止开始运动,一段时间后关上夹子,让它们同时停下来。
(4)需观察的现象,观察两辆车在相等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位移的大小。(实验现象:所受拉力大的那辆小车,位移大)
(5)分析推理:
a:由公式得到在时间t一定时,位移s和加速度a成正比;
b:由实验现象得到:小车的位移与他们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c:推理得到结论:对质量相同的物体,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即:
(6)巩固练习:
a.据得到:要使物体在短时间内速度的改变很大,即加速度很大,就必须给物体提供。
b.竞赛用的小汽车,要求起动后几秒钟内速度由零达到60m/s以上,他们为什么要装备功率很大的发动机?
2: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1)实验装置同上;
(2)说明与前次实验的不同。
前一次实验中,我们是保持小车质量不变,而改变小车所受力的大小,来研究加速度和力之间的关系的。
本次实验是使两辆小车所受拉力相同,而在一辆小车上加放砝码的,以增大质量,研究加速度和质量之间关系的。
(3)实验现象:
在相同的时间里,质量小的那辆小车的位移大。
(4)分析推理,得到结论:
在相同的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
a1/a2=m2/m1或a∝
3: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1)综合上述实验中得到的两个关系,得到下述结论:
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加速度的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2)公式表示:
a∝或者F∝ma
即:F=kma
a:如果每个物理量都采用国际单位,k=1;
b: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叫做1牛顿。
(3)推广:上面我们研究的是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情况,当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上述关系可推广为: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放心跟合力的方向相同。即F合=ma。
(4)介绍F合和a的瞬时对应关系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4:例题分析(课本例题)
(1)学生阅读例题内容
(2)分析:
要求物体的加速度质量m已知必须先求F1和F2的合力,而合力的大小可以用作图法求解,也可以用计算法求解。
(3)用投影片展示解题过程:
如图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把力F1和F2分别沿x轴和y轴的方向分解F1的两个分力为:
F2的两个分力为:
F1y和F2y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抵消,F1x和F2x的方向相同,所以:
已知合力F合和质量m,据F合=ma,即可求得:
三:小结
1:本节课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确定了a和F之间的大小关系,也确定的a和F的方向关系
3:求解合力时,可采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各个力沿x轴和y轴分解,最后求合力的方法。
四、作业
课本P53练习二
五、板书设计:
相关阅读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范围.2.学会分析两类动力学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两类动力学问题.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一、牛顿第二定律
[基础导引]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我们用力提一个很重的箱子,却提不动它.这跟牛顿第二定律有没有矛盾?应该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知识梳理]
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________、跟它的质量成________,加速度的方向跟____________相同.
2.表达式:________.
3.适用范围
(1)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________参考系(相对地面静止或____________运动的参考系).
(2)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________物体(相对于分子、原子)、低速运动(远小于光速)的情况.
二、两类动力学问题
[基础导引]
以15m/s的速度行驶的无轨电车,在关闭电动机后,经过10s停了下来.电车的质量是4.0×103kg,求电车所受的阻力.
[知识梳理]
1.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由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____________
(2)由运动情况判断物体的____________.
2.解决两类基本问题的方法:以__________为桥梁,由运动学公式和____________________列方程求解.
:解决两类动力学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三、力学单位制
[基础导引]
如果一个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l,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W=Fl.我们还学过,功的单位是焦耳(J).请由此导出焦耳与基本单位米(m)、千克(kg)、秒(s)之间的关系.
[知识梳理]
1.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共同组成.
2.力学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时间(s).
3.导出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探究一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例1牛顿第二定律导学案如图所示,自由下落的小球下落一段时间后,与弹簧接触,从它接触弹簧开始,到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小球的速度、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如何?
牛顿第二定律导学案总结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运动过程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a是联系力和运动的桥梁,根据受力条件,确定加速度,以加速度
确定物体速度和位移的变化.(2)
4.3牛顿第二定律
4.3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联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能从实际运动中抽象出模型并用第二定律加以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二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同时又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上一节课的探究实验我们已经看到,小车的加速度可能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大量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由此可以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一、牛顿第二定律:
定义: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比例式:或。
等式:其中k是比例系数。(公式中的F是合外力,而ma是作用效果,不要看成力,它们只是大小相等)
力的单位
K是比例常数,那k应该是多少呢?
这里要指出的是,在17世纪,人类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物理量的计量标准,但还没有规定多大的力为一个单位力,当然也没有力的单位牛顿。科学家们在做与力有关的实验时并没有准确计算力的大小,利用的仅仅是简单的倍数关系。比如当挂一个钩码时,质量为1kg的小车产生大小为2m/s2的加速度,当挂两个钩码时,此时小车受力是第一次的两倍,实验结果是小车产生大小为4m/s2的加速度,由此可以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因为还没有规定一个单位的力是多大,所以你也无法知道一个钩码是几个单位的力。比如只有当我们规定了多长的距离为一个单位长度(1m)后才能知道一根棒有几个单位长度即几米。)。
由于单位力的大小还没有规定,所以k的选择有一定的任意性,只要是常数,它就能正确表示F与m、a之间的比例关系。(或者反过来讲,如果我们当时已经规定了力的单位为N,并且规定一个钩码的重量为1N,那么公式中的k就不具有随意性。在计算时质量的单位用kg,加速度的单位用m/s2,当Fma三者都取值为单位1时有:1N=k1kg1m/s2而我们知道1kg1m/s2表示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力,对照上例应该是半个钩码,那k就应该等于2。如果当时规定两个钩码重量为1N时,那k应该是4。而当规定半个钩码重为1N时,k就是1了。所以由于没有规定1N的力是多大,k的值任意的,只要常数就行。
既然k是任意取的,那取1将会使公式最简便。当k值取定后,力的单位理所当然也定下来了:一个单位力=11kg1m/s2,即规定了1N的力是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用手托住两个鸡蛋大约就是1N。
从上可知力的单位是kgm/s2,后来为了纪念牛顿,把kgm/s2称做“牛顿”,用N表示。
公式:
例1、一物体质量为1kg的物体静置在光滑水平面上,0时刻开始,用一水平向右的大小为2N的力F1拉物体,则
(1)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2S后物体的速度是多少?
(2)若在3秒末给物体加上一个大小也是2N水平向左的拉力F2,则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4秒末物体的速度是多少?
(3)3S内物体的加速度2m/s2是由力F1产生的,3S后物体的加速度为0,那是说3S后F1不再产生加速度了?
解:(1)受力分析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F1=2N,则根据公式有;从0时刻开始做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2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据得2S末速度为4m/s。
(2)3S末加上F2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0,则据有加速度为0;从3S末开始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S末速度仍是4m/s。
(3)可以用平形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合成的不仅仅是力,所有的矢量均可以用平形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合成,当然也包括加速度。3S后F1仍然产生2m/s2的加速度,不过F1产生的加速度与F2产生的加速度相互抵消,所以总的加速度是0。
牢记: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每个力各自独立地使物体产生一个加速度,就像其他力不存在一样,这个性质叫做力的独立性原理。物体的合加速度等于各个分力分别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也等于合外力与质量的比值。
例2:光滑水面上,一物体质量为1kg,初速度为0,从0时刻开始受到一水平向右的接力F,F随时间变化图如下,要求作出速度时间图象。
牢记:加速度与合外力存在着瞬时对应关系:某一时刻的加速度总是与那一时刻的合外力成正比;有力即有加速度;合外力消失,加速度立刻消失;所以加速度与力一样,可以突变,而速度是无法突变的。
例3、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吗?
牢记:牛顿第一定律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定义了力。正因为知道了在没有力的情况下物体是静止或匀速的,人们才能去研究物体在有力的情况下是如何运动的。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第一定律的扩展。
总结分析
1、F与a的同向性。
2、F与a的瞬时性。
3、力的独立性原理。
4、F可以突变,a可以突变,但v不能突变。
5、牛二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
6、牛二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
7、是定义式、度量式;是决定式。两个加速度公式,一个是纯粹从运动学(现象)角度来研究运动;一个从本质内因进行研究。就像农民看云识天气,掌握天气规律,但并不知道云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不同的云代表不同的天气。就像知道有加速度却不知道为何会有。
8、不能认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在合外力为0时的特例。
例4、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我们用力提一个很重的物体时却提不动它,这跟牛顿第二定律有无矛盾?为什么?
答:没有矛盾,从角度来看,因为提不动,所以静止,则合外力为0,所以加速度也为0;从角度来看,物体受三个力,支持力、重力、向上提的力。这三个力产生的加速度相互抵消,所以合加速度也是0。
二、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隔离或整体)
2、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画出示意图
3、规定正方向或建立直角坐标系,求合力F合
4、列方程求解
①物体受两个力:合成法
②物体受多个力:正交分解法(沿运动方向和垂直于运动方向分解)
(运动方向)
(垂直于运动方向)
《牛顿第二定律》导学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牛顿第二定律》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牛顿第二定律》导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3、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学习重点】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学习难点】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自主学习】
一、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阅读教材p74页独立完成下列填空)
1、一定时,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比;即:
2、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比;即:
3、综合以上两个因素,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表达为;
注意:实际物体所受的力往往不止一个,这时式中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
4、如果k=1,这样牛顿第二定律可以表达为。
5、力的国际单位是,他是怎样规定的:。
二、牛顿第二定律深入认识
问题1、牛顿第二定律中指出加速度与力成正比,能否说成力与加速度成正比,为什么?
问题2、从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分析,F、m、a是对于几个物体而言的?
问题3、一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试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某一时刻静止物体受水平向右的恒力F,此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多少?方向怎样?此时速度大小为多少?
(2)进过一段时间,物体速度为v此时撤去力F,对物体施加一方向向左的恒力3F,此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多少?方向怎样?此时速度大小方向又是怎样?
(3)第(2)问中如果不撤去F,对物体再施加一个方向向左的恒力3F,此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多少?方向怎样?
教师提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加速度
三、【合作探究】
1、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我们用力提一个很重的物体时却提不动它,这跟牛顿第二定律有无矛盾?为什么?
2、质量不同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不一样,它们自由下落时加速度却是一样的。你怎样解释?
3、(小组讨论)总结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时的一般步骤:
四、【课堂练习】
1、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有关比例常数k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
B、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的
C、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的
D、在国际单位制中,k的数值一定等于1
2、关于速度、加速度、合外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越大则加速度越大,所受合外力也越大
B.物体的速度为零则加速度为零,所受合外力也为零
C.物体的速度为零而加速度可能很大,所受合外力也
可能很大;
D.物体的速度很大而加速度可能为零,所受合外力也
可能为零。
3、F合和a的瞬时对应和因果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五、【作业布置】
课本P78页课后《问题与练习》第2、3题。
药(第三课时)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欣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其言行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2.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品析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出的氛围及其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欣赏小说的肖像描写
出示投影: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明确:康大叔的肖像描写可算最为精彩。“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满脸横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只这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
二、欣赏小说的行动描写
学生看投影内容,思考:文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出示投影:
(1)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2)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明确:(1)中“掏”“抖抖的”“按了两下”,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困,他们的洋钱多么来之不易。(2)中写康大叔把人血馒头交给华老栓,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生动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胆小、老实。
三、欣赏小说的对话描写
分角色朗读课文——从“包好,包好!”至“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并思考:这段对话描写体现了康大叔、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怎样的性格特征和对革命者夏瑜怎样的态度。
明确:这段对话描写,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康大叔凶残、盛气凌人、极端仇视革命;驼背五少爷趋炎附势、幸灾乐祸、反对革命;花白胡子低声下气,不理解革命;二十多岁的人麻木无知,不理解革命。
四、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1.分析以下描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出示投影:
(1)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前面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
(2)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3)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明确:(1)号衣上“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是清朝士兵衣饰的特点,作者通过衣饰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清末。(2)通过人物语言交代社会背景,说明这是清朝末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3)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坟地环境,层层叠叠的坟冢,表现了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和阶级压迫。
2.让学生找出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段落,说说它的作用。
出示投影:
(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
(2)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学生自由发言,经教师点拨后明确:(1)中短短几句,用“乌蓝”的天、“青白”的光、“灰白”的路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沉寂、凄清,带有几分恐怖,渲染了夏瑜就义时冷峭、肃杀、悲凉的气氛,也暗示了清末这一极其黑暗的时代特征。(2)段是一段十分精彩的景物描写,整段文字,突出写了一个“静”字,先写微风和青草,从侧面烘托,再用心里的感觉“一丝发抖的声音”以反衬这个字,最后写乌鸦“铁铸一般站着”,以“静止”单调的画面烘托这个字,以突出夏瑜母亲迫切期待乌鸦会飞上坟顶以释心头之疑(显灵)的一种心情。她越希望乌鸦动,越会感到周围静得难受;同时,不仅增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气氛,而且也与全篇的背景、环境以及表现的主题协调一致。
五、探究性阅读
课题一:鲁迅在夏瑜的坟上加了一个花环,怎样理解?有何积极意义?
教师出示有关资料: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说:“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他又进一步解释说:“为达到这希冀,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地显出若干亮色。”
明确:作者写到夏瑜的坟头有一个花圈。从小说所塑造的人物看,似乎找不到一个会送花圈的人;从当时的习俗看,送花圈之俗还未兴起。作者突出地写了这“凭空”添上去的花圈,是寓了一种寄托,表示革命后继有人,尽管黑夜漫漫,革命仍后继有人,革命者仍在怀念他,革命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革命的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这就点明了唤起民众的主题。再者华大妈看到儿子坟上没有花圈,心里便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她自然不会深一层地想,为什么夏瑜死后会得到这样一种非常的礼遇。而夏四奶奶并不认识花圈,她根本也不知道花圈所蕴的深意,反而以为这是屈死的儿子要显冤,这就使夏瑜的悲剧意义显得更为深刻。
课题二:如何解读“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的“乌鸦”的寓意。
学生分组讨论,可能有如下观点:
观点一:“乌鸦象征着革命者的战斗雄姿,象征着革命者的海阔天空的远大前程”,甚至说“乌鸦”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武器”“革命者潜伏的时候,就像乌鸦笔直立在树枝间,缩着头,可是‘铁铸一般站着’”,最后,它箭也似的飞去,“汇聚着鲁迅对于革命者雄姿的仰慕和神往”“透露着他对于革命远大前程的无穷渴望”。甚至可说:“夏瑜已经死了,又没有第二个人物或青年可以寄托,因此,鲁迅对于革命的渴望情绪,只有反映在乌鸦身上了。”
观点二:“乌鸦”是黑暗势力的象征,或云“它的破空而去”“正表示黑暗的消失”;或云“乌鸦之所以不敢飞上坟头,正因为有革命的同情者和继起者所奉献的花圈在那儿;它之退避,正暗示着革命前途否极泰来”。
观点三:认为“乌鸦”和坟场上的枯草、寒风、层层叠叠的荒冢……,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凄凉的气氛。
观点四:以为“‘乌鸦’固然与其他景物共同构成了坟场悲凉的气氛,但这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乌鸦的出现和飞逝,是作者用‘曲笔’告诉读者花环来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艺术手法”,“作者写‘乌鸦’远飞而去,否定了‘显灵说’,用‘曲笔’含蓄而有力地说明了花环的来历,颂扬烈士革命精神,显示革命事业后继有人”。
教师针对以上见解,可作如下点拨:
上面所说的第一、二种见解,固然相反,但也有共同点:都把“乌鸦”认作象征力量。第一种说法,把“乌鸦”作为革命的象征,然而鲁迅已经“平空添上”了“花环”,为什么又“平空添上”“乌鸦”,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地重复了一个细节?这样做,岂是鲁迅似的大手笔所为?第二种说法,“乌鸦”因见花环而“不敢飞上坟头”,还因此“退避”远处,那简直是“神鸦”了,未免太神秘费解了。
第四种说法以为,作者用“乌鸦”的描写来否定“显灵说”,是可取的。鲁迅作此小说,还在“五四”运动之前,迷信神鬼还相当普遍,他惟恐读者误信小说里真的在写夏瑜死为鬼雄,于是用乌鸦的描写来否定“显灵说”,让读者思考花环的来历,这种分析大约不悖于作者命意。然而我们并不以为这是“主要的”,“主要的”还在于写坟场的气氛,如第三种意见所示。小说的结尾,并不专在写夏瑜的坟,它同时又写了华小栓的坟,并不专写夏四奶奶上坟,还写了华大妈上坟。夏瑜因从事旧民主主义革命而被杀害,他的血被制成了人血馒头,不觉悟的人们用它来治病,结果怎样呢?也就是说“药”效如何呢?鲜血被制成人血馒头的革命者和以人血馒头为“药”的病人,化成了相邻而又相隔(隔一条小路)的土馒头。此情此境,多么凄惨悲凉!两个老妇人在坟地相见,都在寻求慰藉,又都落空了。她俩对于儿子的死,都迷惑不解。正在这时,“铁铸一般”躲在枝上的“乌鸦”大叫一声向远处飞去,这是沉寂中的孤单的音响,更显出周围“死一般静”。环境描写衬出了两位老妇人心情上的空幻,由此反射,也显示出小栓仍不免于夭折,夏瑜的牺牲也未能唤起周围群众的觉醒,作为“药”效而呈现的,是坟场上的两个相邻又相隔的土馒头。“乌鸦”的细节,主要的艺术意义,该是在全篇的色调上,再添一层阴冷。
六、总结全文
教师出示投影:
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用“药”造句。
(1)药!(2)“药”(3)药?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并总结:作品中烈士的血竟成了治疗痨病的药!多么令人震惊,多么悲惨啊!可见,脱离群众的革命多么可悲,它对病态社会来说只能是一剂无益而荒唐的“药”,那么,究竟什么是疗救病态社会的药?鲁迅先生以其深邃的目光洞察国民愚昧的灵魂,以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为麻木已久的国民苦苦寻求着一剂良方。
七、布置作业
1.根据夏瑜和红眼睛阿义的不同身份和思想性格,试写他们在牢中的一段对话,二百字左右。
2.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写到过看客观看杀人,试阅读这些作品,以《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为题作一研究。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地奔出来,势不可挡。
工地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说道:“这不是拍电影。”
老汉冷冷的:“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顺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他妈的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队伍秩序井然。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他和那小伙子。
小伙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选自《北京晚报》1992年12月25日)
1.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相似点是什么?(不超过20字。)
2.“这不是拍电影。”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不超过20字。)
3.本文最突出的句式特点是什么?用这种句式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什么?
4.这篇小小说表现了“老汉”这个共产党员的什么高贵品质?(不超过30字。)
参考答案:
1.老汉值得依赖,像山一样可靠。
2.是嘲讽社会上存在的形式主义歪风。
3.多用短句,为了突出紧张的气氛。
4.在生死考验的紧急关头,表现出一个老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