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复习学案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1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复习学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复习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主要表现。(重点)
2.掌握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难点)
3.理解某种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重点)
课前预习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A、B、C、D、E。

2.整体性含义: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的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其他地区的产生一定的影响。
正误判断:
(1)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不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独立,彼此不发生任何联系。()
(3)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只影响当地自然地理环境。()
教材整理2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阅读教材P71~P75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成土母质与土壤
(1)岩石风化作用气候与生物作用土壤
(2)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3)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和化学组成。
2.气候与土壤
(1)直接影响: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气候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风化壳最厚的地区是-----。
3.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因素。土壤------的产生与生物密切相关。
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课堂探究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案例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如下图: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案例:破坏森林与绿化造林所引发的不同环境效应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案例:河流中、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的形成为例)

探讨1:图中显示出土壤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探讨2:土壤的组成物质分别来自哪个圈层?
探讨3:绿色植物与土壤有什么关系?
1.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影响

2.气候与土壤

3.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图解分析如下:

5.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2)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3)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
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
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4)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材料 某区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探讨1: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哪些资源?
探讨2: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频繁的“黑风暴”刮起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1)~(3)题。
(1)“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A.植被遭到破坏B.地下水位下降
C.降水异常减少D.温室效应加剧
(2)“黑风暴”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A.地域性B.整体性
C.地带性D.非地带性
(3)“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
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
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课后练习
对点训练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下图为某地理事象关联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A.人口数量增多B.森林破坏
C.气候变化D.围湖造田
2.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综合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D.整体性特征
二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3~4题。

3.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4.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
三读滥伐森林与植树造林的环境变化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地理现象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空白处。
①水土流失 ②鸟类、兽类减少 ③生态失调 ④生物多样性增加 ⑤风速减小、温度增大 ⑥气候恶化
⑦干旱灾害减少 ⑧土地沙化 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图示表示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特征。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分布于赤道附近区域的________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相关知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本章规划
教材的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各自的角度介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几个要素——大气、水、地貌。本章内容在于向学生揭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是绝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方向上发生分化,形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本章的理论性较强,教学时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录像等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通过学习,应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和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规律。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还应使学生建立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课时安排:共5课时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
课时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
课时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1课时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容说课
要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要先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复杂性。教学中可通过一段录像来引出这一问题,选取的地区应具有典型性和鲜明性(如西双版纳或内蒙古草原),引导学生分析景观录像中各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就是地理要素间不是简单的汇集,而是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通过教材P93活动,以生物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要素通过与其他的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从而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在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之后,又从三个方面诠释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能把地理要素彼此割裂开来,而应充分认识到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统筹考虑,避免不合理的利用给生态带来不良的后果。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
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
推进新课
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
师不错。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师很好。请举例说明在西双版纳这几个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的。
(生回答,师总结)西双版纳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很丰富,因此植物种类繁多,相应的动物种类也很多。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总之,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要素并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地汇集,而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教材P91的活动。请思考: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1图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
师对。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水在这几个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师说得很好。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让这一过程更加直观清晰呢?
(生绘制,师总结)
师我们知道,维持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光能,那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生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终放散到环境中去。
师很对,让我们也来绘制一幅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传递示意图。
(生绘制,师总结)
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生物循环的过程。请大家阅读P90的“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仔细观察图5.1并找出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阅读回答)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师那么,生物对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是什么作用?为什么?
(生回答,师总结)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因为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且放出氧气。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植物和动物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环境中,这就是生物循环。它使环境中的物质和化学元素发生迁移,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因此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师请同学们绘出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和能量能动示意图。
师地球自形成以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请同学们阅读案例1,思考:生物循环是怎样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
(活动探究)
生地球早期的大气成分不是今天的以氮和氧为主,而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今的氧气主要是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师对。那么生物又是如何改造着水圈的呢?
生陆地上的水的化学成分也受到生物循环的影响和制约。加上生物有新陈代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生物和地理环境的物质交换,从水中吸取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同时又向水中排放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从而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师不错。不仅如此,事实上绿色植物也参与了水循环,这一环节也改变着陆地的水分状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岩石圈又是怎样受到生物的改造作用的呢?
生有些沉积岩中有化石,说明它们的形成过程是有生物参与的。煤和石油更是由生物的残体堆积变化而成的。
师对。陆地上本来没有土壤,但自从生物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又反过来加速了生物的生长,进而使地理环境受到更大的生物改造。因此,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最终形成了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由于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每个地理要素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绝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汇集,它是一个和谐的系统,这个系统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还会产生一些各要素自身并不具备的新功能。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活动探究)
师请大家看图5.2中的那棵树,想一想,这棵树的长大需要哪些条件?
生需要阳光、水、空气、养分。
师不错。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物质的,植物能独立地完成光合作用吗?试想,我们如果想把这棵树移植到我国西部沙漠中,在自然状态下它能很好地存活吗?
生当然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缺水。
师那为什么也有些植物在沙漠中能很好地存活呢?
生那些植物很耐旱。
师对,是那些植物长久以来适应了干旱的环境。那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说明了在不同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间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
师不错。很显然,植物只是具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还必须有外部条件来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才行。如大气为植物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水圈、岩石圈为植物提供水分和无机盐,这样植物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功能,而非某个单一的地理要素所能具有的功能。
师请同学们看P92的“活动”,思考:藏羚羊的数目为什么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生回答,师总结)藏羚羊在长期的生存中适应了可可西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可可西里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从而使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
师滇金丝猴是我国非常珍稀的保护动物,但据报道,近年来数量呈下降趋势,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生由于滇金丝猴的栖息地植被破坏严重,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们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师很好。显然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下,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可以保持恒定,这说明自然环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生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师对。很明显,这种平衡功能也不是环境各要素所能单独具备的,而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师我们知道,现今地球有变暖的趋势,原因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师对。温室效应也只是人类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在这之前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担心地球变暖,虽然大气本身并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的能力,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没有增多,是什么在起着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呢?
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一部分二氧化碳,在海洋生物的作用下,也可以固定一部分二氧化碳。
课堂小结
对。但自从工业革命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急剧增加,超过了自然界的平衡能力,因此,这种平衡有被打破的危险。因此,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平衡,做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协调。
板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

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

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书】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活动

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解】(具体答案详见教参)

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

【板书】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转折】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这个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讲的陆地环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启发提问】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

【学生回答】

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阐述略)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阐述略)

【板书】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教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请大家阅读教材P94活动,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略。

【转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我们熟知的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板书】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介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国内最大的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转折】不仅如此(其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板书】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96案例3,思考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97活动。

【课堂小结】本课我们以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分析土壤的成因,认识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同时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知识摘要
1.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
2.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
3.关于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要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地球四大圈层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及生物循环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从而各个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并结合教材及相关事例加以巩固。
知识结构
概念: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的整体性表现各要素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同地域之间相互影响。
成因: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构成陆地环境的各要素是()
A.彼此孤立存在的B.相互影响和相互排斥的
C.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D.彼此间杂乱无章的
2.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戈壁和沙漠的原因是()
A.植被稀少,无水分蒸腾B.踞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C.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D.土壤疏松,降水渗透地下
3.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将使大气中增多的化学元素是()
A.碳B.氧C.氮D.氢
4.反映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制约关系的是()
A.沙漠地区的骆驼刺B.海底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C.荷兰的围海造陆、日本的人工岛D.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
5.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是()
A.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生物的生长、繁殖制约着地理环境
6.滥伐森林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②地下水位持续上升③土壤肥力下降④河流水位下降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7.四大圈层的物质循环,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的有()
①大气循环②水循环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④地壳的物质循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④
8.能使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
A.大气循环B.水循环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地壳的物质循环
9.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地球上水被分解的结果
C.火山喷发的结果D.生物呼吸作用的结果
10.从有利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观点出发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将枯枝落叶就地烧掉B.将枯枝落叶打扫干净送到垃圾站
C.将枯枝落叶埋在草地旁边D.将枯枝落叶送到食堂做燃料
二、综合题
11.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
A,B,
C______________。
(2)在图上补画出相应的箭头,图中反映陆地环境
各要素之间的关是、、

(3)写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几种循环:___、___、____、_____。
(4)假如C代表生物(植被),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的变化并导致的失调。相反,通过植树造林,可以调节_,改善,保持___,促使生态环境的。
(5)该图反映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试分析各要素与整体的关系?
12.根据图中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分别代表四种植物形
态,其中反映骆驼刺特点的是,
反映荷花特点的是__,反映热带雨林特点的是______。
(2)图中可能分布在中亚地区的植物形态有_____和______,判断的依据是:中亚地区气候,土壤多呈___性反应,植物叶子____而根系___。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A4.A5.B6.C7.B8.C9.A10.C
二、综合题
11.(1)水文气候植被(2)画图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3)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
(4)全球气候整个生态系统局部小气候水文状况水土良性发展
(5)陆地环境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12.(1)DAC(2)BD干旱中性到碱小发达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多媒体素材库
1课时


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
(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
(3)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略。
(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1、生物循环
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活动
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略。
(具体答案详见教参)
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

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这是一个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讲的陆地环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
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阐述略)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请大家阅读教材P94活动,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
略。(可参考教参)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我们熟知的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不仅如此(其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连年战争,大兴土木森林被破坏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请学生阅读课本P96案例3,思考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完成教材P97活动
略。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生物循环
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