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地理上册《大气环境基础知识》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1

高一地理上册《大气环境基础知识》知识点梳理。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上册《大气环境基础知识》知识点梳理”,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一地理上册《大气环境基础知识》知识点梳理

1.由于地球的作用,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层厚达几千千米的气体,人们称之为大气。

2.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和三部分组成的。

3.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和。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作用;能大量吸收紫外线。

4.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CO2气体的原因是: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燃料。破坏臭氧层的原因是制冷工业中大量使用化合物作为制冷剂。

5.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分为、和。

6.对流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运动显著;天气现象。

7.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气流以运动为主。该层主要是靠大量吸收太阳线而增温。

8.在三层大气中,层和人类的关系最密切,层的运动状况有利于高空飞行,层中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9.对流层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

都集中在这一层;空气(上升或下降)运动明显。

10.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和大气的效应。

1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为、和。

1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性。平流层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气对光吸收的很少。

13.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多少与度有关,太阳越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的就越少。

14.就波长来说,太阳辐射属于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

15.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通过大气来实现的。

16.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和对地面的作用,即降低了的最高气温,又提高了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地球上的气温较差,从而把全球的平均气温提高到了度。

17.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由于各纬度获得的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风是大气的运动。

18.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它是由于地面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19.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压。若没有其它力的影响,风向应该与其方向一致,即风向垂直于线,由压区流向压区。

20.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是垂直于,北半球向,南半球在向。高空大气运动的方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于平行。

21.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反。近地面大气的风向,是、和

三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角,而不会与等压线。

22.力影响风速的大小;力只影响风的方向;力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

23.在同一幅图上,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气压梯度力就越,风速也越;等压线稀疏的地方,气压梯度力越,风速也越。

24.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

25.三圈环流包括环流、环流和环流,由北向南分布的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是:、、、、

、、、、、、

、、。

26.由热力作用形成的气压带是、;由动力作用形成的气压带是、。

27.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的南北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体是夏季移,冬季移;就全球来说,从6月22日到12月23日期间,气压带和风带从向

移动,从12月23日到6月22日期间,气压带和风带从向移动。

28.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的影响,地球上的气压带被切割成气压块,形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1月份,在北半球亚欧大陆上形成压,海洋上形成压;7月份,亚欧大陆形成压,海洋上形成压。

29.形成季风的原因有与。新乡市季风

气候的成因是由于。

29.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的西南季风的成因:南半球的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在影响下向右偏而成的。

30.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夏季盛行风,冬季盛行风;亚洲南部夏季盛行风,冬季盛行风。

31.冷锋是指气团主动向气团移动的锋。冷锋过境时,常出现

天气,过境后,气压,气温和湿度,天气转;暖锋是指气团主动向气团移动的锋,暖锋过境时,会产生,过境后,气温,气压,天气转。

32.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形成的锋面雨,冬季爆发的寒潮是南下是形成的。

33.冷锋的降水多发生在,暖锋的降水多发生在。

34.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

的描述。

35.北半球:气旋的气流状况是从四周向中心成时针方向辐;反气旋是从中心向四周成时针方向辐。南半球:气旋的气流状况是从四周向中心成时针方向辐;反气旋是从中心向四周成时针方向辐。

36.气旋过境时,往往会带来天气,反气旋过境时,往往会带来天气。

37.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大气环流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具有双重性质的因素是。

38.气候的基本特征是由各个气候因子长期作用形成的。太阳辐射可以通过

和影响气候;人类活动既能通过大气和下垫面影响气候,又能影响气候。

39.影响气温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在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尽相同,如暖流经过的地方气温一些。

40.全球少雨区有:、、。

41.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看,地球气候是在着的。

42.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是、和酸雨危害。

43.全球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一是燃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

,特别是对林的破坏。

44.全球变暖带来的危害有:全球;世界各国的结构的变化。

45.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有:气温升高,海水;融化。

46.人们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化合物,可以消耗层中的臭氧。全球臭氧含量减少最严重的地区是,产生了“臭氧洞”

49.人们把PH值小于的雨水称为酸雨,防止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少人为

和的排放。我国酸雨的主要类型是,美国洛杉矶市酸雨的主要类型是。

精选阅读

高一地理上册《陆地和海洋》知识点梳理


高一地理上册《陆地和海洋》知识点梳理

1、地壳是由组成的,岩石是由组成的。

2、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由组成的。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

合而成的或,就是矿物。矿物是地壳物质最的组成单元。有用的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矿物的种类很多,但常见的只有几十种,其中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不过二三十种,如、、、等。

4、大理岩主要是由集合而成,花岗岩则是由、

和等组成的。

5、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岩、岩和岩三大类。

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岩浆是地下深处一种粘稠的高温熔融物质,并含有大量的

气体。

6、岩浆岩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岩和岩等。岩生成于地壳内部,经受温度高、压力高,比较坚硬;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迅速冷却凝固而形成的,故较多,它也被称为岩。

7、按沉积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岩、岩、岩等。还有的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如岩。

8、岩是地球历史的记录,而和则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9、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条件下,使得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称为岩。例如石灰岩受热变成岩,页岩受挤压变质成为坚硬的岩。

10、矿石的优劣用来表示。还有一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岩是烧石灰、制水泥的重要原料;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岩、岩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

11、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它在地表外力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可形成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又成为岩浆回到地球内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循环。

12、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作用和作用。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的,它表现为运动,活动,

作用等;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它表现为

作用,作用等。

13、按照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运动和运动两种类型。

运动使地表岩层在有些地方发生,形成巨大的山系;有些地方则断裂张开,形成或。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或,从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主要以运动为主,运动为辅。

14、全球岩石圈分为大板块。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的地带,和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15、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如、

_________就是这样形成的。

16、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板块因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和。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则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板块和板块碰撞产生的。

17、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世界许多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山脉。它们是由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18、褶皱有和两种基本形态。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向斜常成为或。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容易被侵蚀成,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不易被,反而成为山岭。

19、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或,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这叫做断层。

20、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我国的山北坡大断崖等。断层一侧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断层构造地带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

21、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在工程建设方面,如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22、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作用则不断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

23、流水侵蚀使地面变得。瀑布、峡谷就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我国的黄土高原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24、流水在搬运途中,由于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起来。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则形成宽广的和。

25、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风蚀等地貌。地表沙层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常形成大片的和裸岩荒漠。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便导致风沙堆积,形成、等风积地貌。

25、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或拗陷,形成或盆地;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26、海洋不仅是大气的和,而且积极参与着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海洋和大气之间广泛存在着和能量的交换。

27、是陆地和海洋间的过渡地带。从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塑造海岸地形的重要因素,它引起海岸线变迁,影响沿海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的进行。入海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往往形成和平原。

28、人类通过港口建设、捕捞、排污等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海岸带相互作用。实现海岸带资源的可持续开发,需要研究海岸带相互作用规律,制定期的管理政策。

29、海洋热量的收入,主要是来自的热量。海洋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

所消耗的热量。一年中,世界海洋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的,但是,不同海区或者同一海区不同的季节的热量收支平衡。

30、一般来说,低纬度海区的水温,于高纬度海区的水温。同一海区的水温,

季高些,季低些。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有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高些;有

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低些。

31、海水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由于海水导热率很低,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太阳辐射热量集中储存在海洋表层,一千米以下的深层海水经常保持着状态。

32、海水中含有很多盐类物质,其中主要是和,因此海水的味道既咸又苦。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

33、在外海或大洋,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的影响。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和之差。使海水浓缩,使海水稀释。有河流注入的海区,海水的盐度一般较。例如,在河口,从三角洲向外大160千米内的海水都是淡水。

34、海位于带,从陆地流入的淡水很少,蒸发又强烈,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盐度达4.1%。海有陆上河流汇入大量淡水,蒸发又小,是盐度最低的海区,盐度不超过1%。

35、海水运动表现出多种形式,主要有、、三种。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海啸是由地震、或引起的巨浪,它能毁坏沿海建筑,夷平村镇,破坏力极大。

36、潮汐是海水在和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海水涨落次。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

37、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又叫海流。

38、太阳、月球、地球成时,为大潮;太阳、月球、地球成时,为小潮。

39、和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飘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这叫做海流。

40、按成因,将洋流分为流、流和流。

41、受地中海地区气候的影响,地中海蒸发旺盛,周围又无大河流入,海水的盐度高,密度大,水面降低,与地中海相邻的大西洋水,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小,水面比地中海。于是,表层海水便经由海峡流地中海,地中海底部海水由海峡层流大西洋。

42、补偿流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垂直补偿流又分为流和流两种。秘鲁渔场的形成,就是得益于附近海区盛行的流,冷海水,将深处的磷酸盐、硅酸盐带到表层,给浮游生物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又是鱼类的饵料。

43、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叫做流,它对沿岸地区起、的作用。例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

暖流,如果没有它的作用,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

期。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叫做,它对沿岸地区气候起、的作用。例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44、流和流交汇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这些海区往往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例如渔场和日本的渔场。

45、陆地上的污染物质进入海洋以后,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这样有利于污染物的,加快速度。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

46、陆地水的基本来源是。陆地各种水体从静态储水量看,以和

的储水量最大,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储水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2/3。但是它主要分布在地区和地区,目前人们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

47、根据水体的更新循环周期,人们把水资源分为水资源和水资源,

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的循环周期长,更新缓慢,一旦被开发利用,短期内不易恢复,并会影响到后续的利用;水资源由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期即可恢复更新。因此,水资源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

48、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是最主要的补给。以河流补给为例,我国大多数河流主要靠补给,河流流量变化与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49、冰川在陆地水体中,发挥着储存固态水,输出液态水,以冰川融水补给陆地其他水体的功能。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影响,河流流量变化与

有密切的关系。

50、修建水库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流量变化的作用。

51、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

循环。

52、生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和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受到环境的制约,因此,影响着生物的分布。是影响陆地上生物分布,特别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决定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

53、人们运用在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起多的人工经济林。

54、喜光植物,它们分布在的地方或占据林中的层。喜阴植物,它们多分布在、隐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层。

55、从赤道两极,随着热量和温度的有规律变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植被带;从沿海向内陆,随着水分条件的变化,形成了、、等不同的植被景观;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则又形成了分布的植被带。

56、由于植物生长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大,而且它能产生某些适应性现象,与其生长的环境保持统一,因此,植物对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在干旱地区,人们常借助来寻找水源,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57、为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指示植物,二氧化硫污染会对造成伤害,但对没有影响。

58、动物的分布深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如植物分布、气候差异、地形起伏等,都影响着动物分布。生物分布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外,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59、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

60、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氢、氨和水汽。现今地球大气的成分,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份来自的作用。

61、沉积岩多是在的参与下形成的,并且有一部份是由生物残骸堆积形成的,如、等。陆地上的出现还加快了岩石分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62、植物通过光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气,可以保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具有大气的作用;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63、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过的过渡地带,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自然界中,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

界和界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特性,并且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使地表由裸露变为草木丛生,导致陆地乃至整个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64、土壤是由、、和四种物质组成的。因此,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65、土壤的特性,使它与气候一样,成为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更新资源。但是,如果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减退。

66、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一些和植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着成土过程的开始。在低等植物作用下,岩体风化加速,母质性能得以改善,土壤肥力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土层浅薄的原始土壤,这又为植物的生长提供的可能性。而草木、木本植物的着生,加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

67、生物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一是的积累过程,二是的富集过程。

68、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它能释放土壤母质作没有的氮素养分,并促使“一盘散沙”的土壤颗粒发生,改善母质性状,形成土壤肥力。

69、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也称农业土壤,如我国北方的土,南方的土等。可见,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如土壤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

70、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它还体现在某一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从而使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7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变化的方向做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为基础的。

7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为基础的。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程度不同,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出带、

带、带的有规律变化。这种变化在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7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

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的呈现出分布的规律。

7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的,差异性则是的。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当然,在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也会出现性分布现象。

高一地理上册《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梳理


高一地理上册《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1、在古代,人们把空间称为“”,把时间称为“”。

2、16世纪倡导了“日心说”;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了“”一词;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使天文观测的尺度达到上百亿年和光年。

3、常见的天体有、、、等。

4、天体之间相互和相互,形成天体系统。目前,人们认识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系,系,系,

系,系。系,是目前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5、作为整体的宇宙,经历了温度从到,物质密度从到的演化。

6、地球与其它行星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地球。

7、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原因是:地球处在一个比较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自身又具备了生存所必需的、、等条件。

8、在地球生命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是因为

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附近的行星际空间,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而且绕日公转轨道面几乎,相互碰撞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9、由于地球的和适中,使地球形成了大气层,又经过了漫长的演化过程,逐渐形成了以和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10、地球内部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再加上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地球表面温度的下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大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中。

11、太阳是一个巨大炙热的球,主要成分是和,表面温度6000K。

1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称为,其能量巨大,它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反应。

13、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的,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活动的主要动力。

14、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例如:、等。

15、我们直接能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层。它从里到外分为、

和三层。

16、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有和。太阳(层)常出现一些暗黑的斑点,叫做黑子,其活动的周期大约为年;太阳(层)常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板块,叫做耀斑。

17、太阳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1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地球、和三个方面。

19、世界许多地区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有的地区是相关,有的地区是相关。

20、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的层,会引起层的扰动,此时经电离层反射的波无线电信号回被部分或全部,从而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

21、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的受到扰动,产生“”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

22、1957年10月,原苏联用火箭把第颗人造卫星上了天,开创了从观测、研究地球和整个宇宙的新时代。例如,发现了地球大气层外还有层;宇宙中还存在大量的X射线和γ射线等。

23、20世纪60年代,随着各种航天器进入太空,人类实现了在没有地球干扰的情况下,对月球、大行星的逼近观测和直接取样观测,以及对宇宙空间环境的直接观测。

24、到1981年世界第一架试航成功,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已经从空间

阶段,逐步进入到了空间的新阶段。

25、人类进入宇宙空间并开始适应、研究、认识、和空间环境,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

26、宇宙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资源、资源、资源。

27、宇宙空间资源的特点有:极其、高、强和等。

28、月岩中富含地球上没有的能源,它是核聚变反应的理想燃料。此外,在

和之间运行着成千上万颗小行星,其中有不少富含矿体。

29、空间开发的一个趋势是日益走上合作的道路。

30、人类向宇宙空间发射的各种航天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例如,工作寿命终止的、因意外或有意爆炸产生的、以及航天员扔出舱外的

等。

31、空间垃圾和航天器的相对速度很,破坏力强,因此科学家们呼吁“保持”。现在,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空间垃圾的产生,以及空间垃圾的办法。

32、地球绕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向,自转一周3600所用的时间是小时分秒,这叫做1日。

33、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时,地球表面除了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

34、地球表面的线速度,则因各自的不同而有差异,越低,线速度越快。南北极点的线速度是千米/小时。

35、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时针方向旋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时针方向旋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地球的自转方向都是自向。

36、地球公转的线路叫做,它是近似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

上。地球的近日点在月初,离至日比较近;地球的远日点在月初,离至日比较近。

37、地球自转的平面叫做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叫做平面。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为,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为。

38、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和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日

时分秒,叫做1年。

39、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

的变化。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时间是;位于南半球的时间是

;位于赤道上的时间是。

40、在同一时间里,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昼或夜)半球,背着太阳的一面是

半球,二者的分界线叫做线。太阳高度角等于00的点位于。

41、任一瞬间,地球各处的昼夜状态可以用来表达。在昼半球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00;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00;在夜半球的各地,太阳高度00。

42、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变化周期为小时,叫做1日。

43、日(恒星日或太阳日)制约着人类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44、太阳日时间,是整个地球表面增热和冷却不致过分,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45、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先或后)看到日出,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或晚)一些。

46、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时。经度每隔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

47、国际标准时制度规定,全球可从理论上分为时区,各个时区都以

经线上的地方时为该地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小时。

48、世界上,采用半区时制的国家是;采用东边时区区时作为本国标准时间的家有;中国领土上跨越时区,但是采用区的区时作为全国标准时间。

49、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在北半球向偏转,在南半球向偏转。这种现象在

和水流的运动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我们把这种力称为力。

50、北半球地区,河流对岸冲刷的比较厉害;在南半球,河流对岸冲刷的比较厉害。

51、昼夜长短反映了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的强弱。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定性的表达某时某地

的多少。

52、北半球的夏半年是,自日至日;冬半年是,自日至

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时段是。

53、北半球各地,白天长于黑夜的时段是,在这一时期,越往北(昼或夜)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值。

54、北半球各地,白天短于黑夜的时段是,在这一时期,越往北(昼或夜)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夜长达到一年中的值。

55、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的时间是,出现极夜的时间是。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的时间是,出现极夜的时间是。北极点上出现极昼的时间是,出现极夜的时间是。

56、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的时候,太阳直射,各地昼长均为小时。时间是日和日。

5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点向

递减。夏至日那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由(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那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由(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分和秋分日那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由(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58、夏至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

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是。

59、冬至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

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是。

60、全球各地中昼夜长短始终没有变化的地区是。

61、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变化规律

62、划分五带的界线有:南北、南北,回归线上各点属于带,极圈上各点属于带。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地球上寒带和热带的范围要相应地变(大或小)。

63、现代各国划分四季的依据是和。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大气基础知识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大气基础知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大气基础知识
1、对流层的特点:a.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b.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c.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a.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b.大气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平分布:
a.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b.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c.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a.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b.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a.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b.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c.近地面受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
a.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b.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a.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b.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窗口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窗口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亚撇东亚捺

高一地理上册《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知识点梳理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上册《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知识点梳理,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上册《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知识点梳理

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1、自然资源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和。

2、气候是一种再生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气候资源是、、降水和等。气候资源具有与其他自然资源相同的一些特点。首先,气候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其次,气候同其他自然资源一样,离不开对开发利用的和。

3、气候资源不同与其他自然资源的特点:气候资源具有、、有较大的。

4、气候为农业提供了、、、等物质和能量,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着该地的,包括作物的、、配置与种植方式。

5、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有关。为了保证居住区街道两侧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城镇街道宜与子午线成夹角。

6、风对大气污染物既有作用,又有输送作用。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工厂排出的烟尘、废气对居住区的污染,在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居住区布局在;在风向随季节变化的地区进行城市规划时,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对吹的风向,布局在当地的风向的向,居住区布局在向。

7、公路、铁路的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

和,以及冻土、积雪的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等都需要根据当地强度来设计。

8、航空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风速较的地方。潮湿低洼处易出现雾,城市、工业区易出现烟雾,因此机场宜设在距城市较、地势较

的地方。

9、我国吉林市松花江沿岸的,以其美丽的奇景吸引游人。哈尔滨利用冬季严寒气候发展起来的艺术成为北国一景。

10、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和海洋生物资源,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11、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海域,也就是从沿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因而生物繁盛,它们是鱼类的饵料,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在带海区比较多。

12、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地区,这些地区的国家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量大。和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

13、中国充分利用近海渔场和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捕捞和海水业的同时,捕捞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14、温带地区变化显著,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盐类来自海洋中腐烂的生物遗体。流和流交汇处或有上泛的地方,饵料比较丰富。这些地方通常是渔场所在地。

15、在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天然气以及、硫、磷等矿产资源。近岸带的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在多数中,广泛分布着深海,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

16、运动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属于再生能源,而且没有。但是,这些能量密度很,要开发利用它们,必须采用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发电和发电,但是工程投资较大,效益也不高。

17、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们的发展经历了从海到海、从海到海的过程。

18、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通常利用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海上是实施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基地,它标志着油气开发技术的水平。工作人员和物资在平台和陆地间运输一般通过完成。

19、油气田离炼油厂一般都较,油气要经过装油站通过船舶运到目的地,或直接由海底管道输送到海岸。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是一项投资、技术难度、风险的工程,合作和工程招标是可行方式之一。

20、人类活动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御多变的海洋和海水的;深海活动要能适应、、、的环境;海水的性强,

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21、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

22、交通运输方面包括海港码头、海上船舶、航海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等。

23、生产空间有海上电站、工业人工岛、海上石油城、围海造地、海洋牧场等。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主要是。

24、储藏空间方面,有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洋废物处理场等。文化娱乐设施空间包括海洋公园、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区等。

25、沿海是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和装卸货物的场所,也是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主要场所。它一般有一个服务区域,即,该区域的商品和货物通过它向外扩散。

26、荷兰的很早就是世界贸易的中心,现在它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腹地覆盖了的半数国家。

27、荷兰人从13世纪就开始围海造陆,目前,荷兰有1/5的国土是从海中围起来的。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是它需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特别是做好以工程为中心的配套建设。

28、世界上一些沿海国家如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都已建造了人工岛。其中以的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兴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费用巨大,需要以强大的国力作基础。澳门人利用造陆的方法使土地面积扩大了倍左右。

29、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二是,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和自净能力。

30、造成生态破坏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很多,例如工程建设和生产以及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缺乏论证的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

31、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来源于上的生产过程。活动,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

32、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和城市附近。1953年~1970年,日本九州岛发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为工厂在生产有机产品的过程中,排出含有的废物。它能在生物体内富集。

33、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水,水温较,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施入农田的随雨水流进河流,或者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

34、沿海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集中于水域和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

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点。

35、海上石油泄漏清污方法主要有: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和燃烧五种方法。其中法不宜在近岸或渔场周围使用;这种方法会危害海底生物;

只能在静水环境中进行;小面积油污可用圈住回收,这也需要静水环境;大洋中的原油泄漏通常让其自然分解,也就是;油层厚达2毫米时即可用

法清除。

36、按照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关系,一般可以把陆地资源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其中矿产资源为可再生资源。

37、陆地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是的;陆地资源的利用是无限的;陆地资源有一定的规律;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相互联系的。

38、土地、水、生物等资源,受地球表面各地条件的影响,其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性;矿产资源的分布则主要受的制约。

39、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为一某些资源的是巨大的,但是人类利用的部分是的;二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自然资源的是有限的。

40、陆地资源中,有一部分可以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被称为资源;按照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一般可以把能源资源分为能源和能源。

41、常规能源指在现阶段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已经被人类大规模广泛应用,而且利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资源,如矿物能(、、天然气)、和能等。能源指目前由于技术经济水平的限制,还未被广泛应用的能源资源,如太阳能、地热能和核能。

42、陆地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因为它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构成了社会第一级生产;陆地资源是人类活动得以进行的动力。

43、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台风出现在每年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袭击,就连内陆地区也受其影响。

44、台风、飓风都属于热带中强度最强的一级,仅因所在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在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

45、台风形成于带或带海面温度在260在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北半球为时针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在南半球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46、台风灾害主要由、特大和造成。对台风的和,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卫星。当台风到达近海时,还可用监视台风的动向。

47、在我国,除部一些沙漠地区外,均会有暴雨出现。但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方和部地区,

48、暴雨的形成要具备的条件:源源不断的供应;强烈的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洲是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

49、防洪则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50、我国春旱最严重的地区是地区。干旱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防御干旱应采取多种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和避免干旱的威胁;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都是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

51、由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这样的冷空气过程称为寒潮。寒潮是我国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寒潮引起强烈降温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季和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52、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属于灾害。

53、地震是指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__________有关。在地壳中有,而且它又具有一定活动性的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地震带和地震带。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54、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来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越高。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倍。通常,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称为震;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称为地震。

55、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宇航探测发现月球、火星、金星等天体也有火山活动。火山喷发物从喷出,大部分在火山口周围堆积下来,形成圆锥形的山,叫做火山锥。

56、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可分三类:一是在人类历史时期以前喷发过,称为火山;二是在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的火山,称为火山;三是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称为。

57、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的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58、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加上人类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使滑坡和泥石流成为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59、不同地质灾害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如: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上是有关联的;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诱发其它灾害;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60、我国川、滇(云南)、黔(贵州)接壤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这是因为该地带现代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分明,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61、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