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部编人教版七下历史《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案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1

部编人教版七下历史《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部编人教版七下历史《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1.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发展的具体表现
2.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理解我国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3.认识宋代的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
1.从唐朝中晚期至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________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_________。
2.(1)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________。(2)宋朝时,________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3)长江下游和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常)熟,”。(4)南方各地普遍种植。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3.(1)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南宋后期兴起,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4.河北,河南汝窑,北宋兴起的江西________,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5.广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6.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________,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7.、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____管理海外贸易。
8.南宋的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9.北宋前期,________地区出现了“交子”;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10.从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二、合作探究
“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请你简要分析其原因。
三、练习巩固
1.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是()
A.水稻B.小麦C.小米D.玉米
2.在南宋后期,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
A.辽河流域B.黄河流域C.淮河流域D.长江以南
3.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瓷都的是()
A.海南岛B.邢窑C.景德镇D.越窑
4.宋代的造船技术居于世界前列。海船制造中心分布在什么沿岸的大城市()
A.渤海地区B.黄河流域C.长江沿线D.东南沿海
5.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立的市舶司的职能是()
A.执行削藩政策B.监察百官C.管理海外贸易D.主持变法
6.北宋初期纸币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B.铜钱和铁钱携带不便
C.宋代造纸业相当发达D.政府支持发展纸币业
7.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终完成是在()
A.南朝B.唐朝C.北宋D.南宋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两宋时期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在什么流域。
(2)材料二指宋朝进行的什么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有哪些著名的大商港?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两宋北方人口生产技术2.(1)占城稻(2)水稻(3)太湖天下足(4)茶树南宋3.(1)北宋(2)棉纺织业海南岛4.定窑景德镇5.泉州6.杭州夜市草市7.广州市舶司8.外贸9.四川南宋时10.唐朝中期
二、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引进新品种。
三、1.A2.C3.C4.D5.C6.A7.D
8.(1)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2)海外贸易。广州、泉州。

相关知识

部编人教版七下历史《明朝的统治》教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部编人教版七下历史《明朝的统治》教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
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
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认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明太祖加强军权的措施
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一、自主学习
1.______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2.(1)地方:取消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
(2)中央:①废除_______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________负责。②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__________。
(3)厂卫制度: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________,________时期成立东厂。
3.(1)明朝提倡__________。
(2)科举考试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答卷被称为“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
4.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________、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5.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___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6.北京和________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如晋商、徽商。
二、合作探究
归纳明太祖为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说说你认为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三、练习巩固
1.如果你是明朝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A.南京B.北京C.西安D.洛阳
2.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元朝B.明朝C.清朝D.宋朝
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A.东厂B.西厂C.锦衣卫D.内阁
4.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B.三通四史C.前四史D.四书五经
5.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原产地是()
A.西域B.西洋C.东洋D.南美洲
6.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洛阳和长安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D.北京和洛阳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二: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1)材料一中的“八股之害”和材料二中的“制义取士”共同反映了明朝的哪一选官制度?
(2)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相同点?
(3)明朝时采用这种制度来选拔官吏有何突出的弊端?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1368朱元璋2.(1)行中书省三司(2)①丞相皇帝②五军都督府军事大权(3)锦衣卫明成祖3.(1)尊孔崇儒(2)四书四书集注(3)八股禁锢思想4.甘薯5.苏州景德镇6.南京商帮
二、措施: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设立五军都督府;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影响:明太祖加强皇权,使国家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一人手中,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际的形成和发展。但是这也造成了明朝中后期的腐败,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1.A2.B3.C4.D5.D6.C
7.(1)八股取士。(2)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都摧残了人才,舒服了思想。(3)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部编人教版七下历史《元朝的统治》教学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1.了解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的史实,知道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认识元朝的中央政权机构,掌握行省制度及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认识元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贡献
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一、自主学习
1.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_的。
2.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
3.(1)由____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事务;设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设置________,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负责管辖澎湖和________。
(2)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________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5.(1)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就开始对地区用兵和招降,吐蕃归附后,蒙古统治者在西藏统计户口,设置驿站。
(2)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________直接统辖。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3)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区域。
二、合作探究
与前代相比,元中央政府与西藏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中国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三、练习巩固
1.它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它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它”是()
A.西汉B.唐朝C.北宋D.元朝
2.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这些机构的职能分别是()
A.行政军事监察B.行政外交军事
C.财政监察外交D.财政军事监察
3.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
A.西周的分封制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D.清朝的军机处
4.元朝时,专门负责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A.中书省B.行中书省C.宣政院D.澎湖巡检司
5.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在对国家领土测绘过程中,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这表明()
A.黄岩岛等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B.当时中国元朝的皇帝是成吉思汗
C.蒙古族比汉族强大
D.元代疆域比唐代更加辽阔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图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台湾等地区亦都处在中央王朝管辖之下。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元朝分别设立了什么机构来对西藏、台湾进行管辖?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元朝统一最大2.融合3.(1)中书省军事御史台(2)行省4.(1)澎湖巡检司琉球(2)台湾5.(1)西藏(2)宣政院(3)地方行政
二、西藏正式成为元朝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1.D2.A3.C4.C5.A
6.(1)行省制度。元朝的疆域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2)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部编人教版七下历史《明朝的灭亡》教学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情况,深刻理解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明朝灭亡的必然性
2.正确认识“均田免赋”的口号,识记明朝灭亡的时间和原因
3.知道清朝的建立者和建立时间
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
1.明代,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
2.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兼并_______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3.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__________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尖锐。
4.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____________”的口号。
5.1644年,李自成在________立政权,国号________。
6.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内,明朝末帝自缢,明朝统治被推翻。
7.1616年,____________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史称后金。
8.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
9.________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交战失利,退回北京,最后失败。
二、合作探究
在历史长河中,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却在农民起义的洪流中走向灭亡。你知道明朝的灭亡有哪些原因吗?
三、练习巩固
1.据史书记载:“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内纵情享乐,四处游玩;明熹宗爱好木工,整天沉迷木作,朝政全部交给宦官魏忠贤打理;万历皇帝在位48年,竟有20年不上朝与大臣见面。”从材料中你得出的信息是()
A.明朝社会经济发展缓慢B.明朝中后期皇帝疏于朝政
C.皇室内部钩心斗角D.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1644在西安建立政权,政权名称是()
A.大通B.大利C.大顺D.大西
3.明末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均田免赋”针对的是()
A.宦官专权B.官员贪赃枉法
C.兼并土地,赋税沉重D.皇帝贪图享乐,疏于朝政
4.如果为努尔哈赤写一本传记,下列哪一史料不能作为参考()
A.统一女真各部B.建立后金政权
C.与明军交战,接连取胜D.改族名为满洲
5.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这个王朝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是()
A.1616年,努尔哈赤B.1636年,皇太极
C.1405年,郑和D.1644年,李自成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1)上述材料中的“闯王”是谁?他有什么功绩?
(2)他领导的农民起义提出什么口号?起义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中后期争权夺利2.法纪土地3.财政危机阶级矛盾4.均田免赋5.西安大顺6.1644崇祯7.努尔哈赤大金8.皇太极清9.吴三桂山海关
二、(1)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沉迷享乐,这直接导致朝政混乱,贪腐成风,阶级矛盾尖锐。(2)农民反抗:自明朝中期以来,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民间反抗不断。到了后期,就形成了以李自成为首的较大的农民起义军,直接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3)后金崛起:后金政权以及后来的清朝,不断与明朝交战并占据上风,使明朝的北部受到严重威胁。
三、1.B2.C3.C4.D5.B
6.(1)李自成。推翻了明朝的统治。(2)“均田免赋”。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与清军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