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人口与环境总论

小学环境教育教案

发表时间:2022-01-24

人口与环境总论。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人口与环境总论》,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单元分析:

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人口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构成了可持续发展基础。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人口数量与环境、;第二,人口素质与环境;第三,人口迁移与环境,这三个内容反映了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

本单元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和知识的综合。在初中地理和高中一年级及必修课中,已涉及到一些人口与环境内容,但这些内容主要侧重于感性认识或现象。要以此为基础,对人口与环境之间关系上升到一定的理论性认识。

第二,联系实际,进行案例教学,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多收集一些资料,特别是把当地生活实际中的一些例子,结合到课堂教学中。

第三,突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利用本单元综合练习和各课的"活动"中的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绘图题,还有小调查和读书心得等,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相关知识

人口迁移与环境


1.5人口迁移与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从吸引力和排斥力两方面来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重点是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

3.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从课文中吸引力和排斥力图入手,进而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2.通过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了解,初步学会用运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迁移现象及深刻的原因。

德育目标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人口迁移也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点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人口与环境复习提纲资料


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1.1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1.2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
人口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这种人口增长现象被称为是“人口爆炸”,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可能长时期持续下去。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
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3、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
1.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
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中国文化与人口:
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4.1人口与环境 3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4.1人口与环境 3”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人口与环境

一.人口再生产

人口再生产是指一个国际或地区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并由此可划分为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即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整个世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使是今天,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存在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并不同步,各自具有一些特点。

例1.读我国人口再生产的发展变化图,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三条曲线间的相互关系,表示我国人口出生率状况的是_____________曲线,表示死亡率的是___________曲线,表示自然增长率的是____________曲线。

(2)_______年前后,三条曲线间出现了反常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4.1人口与环境 2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4.1人口与环境 2》,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人口与环境

一.本周教学内容:

人口与环境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环境的关系

3.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二)难点

分析、判读各种图表资料,说明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复习要点:

(一)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1)定义:

人口内部的这种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影响因素:

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3)人口再生产类型

原始型:高高低

传统型:高高低

过渡型:高低高

现代型:低低高

完成现代型的转变应是出生率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