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2-01-28赤潮的成因、危害与防治。
发生赤潮的原因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是赤潮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达到一定的密度,否则,尽管其他因子都适宜,也不会发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环境条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有些鞭毛虫类(或者假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但是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使某些赤潮生物过量繁殖,便形成赤潮。大多数学者认为,赤潮发生与下列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一、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副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据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3的铁螯合剂和小于2mg/dm3的锰螯合剂,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没有铁、锰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适合的温度、盐度、PH和基本的营养条件下也不会增加种群的密度。其次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生物急剧增殖。如用无机营养盐培养简裸甲藻,生长不明显,但加入酵母提取液时,则生长显著,加入土壤浸出液和维生素B12时,光亮裸甲藻生长特别好。(励志的句子 DJZ525.Com)
相关阅读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四个环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材的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一节《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西北荒漠化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成功经验。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整治模式。
(2)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从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中,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仍是总体扩张的趋势,因而防治荒漠化又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动植物的变化对荒漠化的指示作用为本节的难点。
4、教材的处理
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
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作好准备。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他们之间的知识关系:
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土地荒漠化→制约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
二、教学方法
1.图像分析法:分析图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的状况,可看出62年、78年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增加,让学生分析增加的原因(强度开垦草原),88年又有所减小的原因(因有效的进行了治理);分析图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得出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原因造成的;分析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植物固沙成果显著图;分析此类植物的根、叶的特点,分析此类植物与环境的适应。
2.案例分析论证法:本课选取了沙坡头建带状沙障保护包兰铁路一例,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总结:①治沙的关键性措施是什么?②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
三、学法指导
1.观察法:在阅读荒漠化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时用此方法。图a、b是植物的根,c是植物的叶。可仔细观察得出根叶的特点。
2.列表对比法:从三种人为因素的影响的典型地区、危害列表比较;
3.逻辑方法:在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时,采用此方法。
位置、地形→气候(干旱)
荒漠化
人为因素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型为新授课,安排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复习导入、讲授新课、板书设计
1.复习导入
本节的导入采用问题式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的2个问题:西北地区的气候、植被和地貌等各具有什么特征?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学生回答之后承转进入第二个环节。
2.讲授新课
[板书]4.2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根据学生自习课上的预习,让学生回答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之后老师总结性讲解:①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化扩展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联结在一起形成荒漠化或类似荒漠化景观的过程。②从形成机制看,风力、流水、化学、物理这四种外力过程造成土地退化都属于荒漠化的范畴。如风沙活动造成的土地风蚀,粗化以及沙丘形成和发展;流水侵蚀造成的劣地和石质坡地,次生盐渍化和水渍化等。③人类活动导致了植被破坏,破坏了植被也就破坏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就地起沙和外来沙丘前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扩张,从而形成荒漠化的土地。
[板书]一.荒漠化的成因(5分钟)
1.概念
2.成因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自然因素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沉积物多
动力条件:风力作用
人为原因典型地区危害
过度樵采缺乏能源地区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
干旱的绿洲的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
沙化进程
过度农垦旱作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总结完后承转进入第二个问题荒漠化的防治。
[板书]二.荒漠化的防治(25分钟)
学生阅读并分组讨论:1.“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这一结论是依据什么提出来的?2.怎样理解荒漠化防治的三大核心内容?(5分钟)
学生交流发言:①“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这一结论依据的是荒漠化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进程,加重着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并且人类活动在其发生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根据自然规律规范人类的行为,才能达到防治荒漠化的目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防治的核心为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协调”。②既然荒漠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那么我们就有信心去防治和治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荒漠化土地,即潜在的、正在发展的、已经发生的荒漠化土地都应作为我们防治的对象,由此将它们确定为防治荒漠化的核心内容。(10分钟)
[板书]1.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2.核心内容:预防、扭转、恢复
学生阅读并分组讨论: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图表,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根据西北地区的客观实际,确定整治模式,对此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在荒漠化防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应当怎样做?(5分钟)
学生交流发言:①一个行之有效的荒漠化整治模式首先应有明确的目标,我们防治荒漠化的目的是通过人地协调,达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而防治荒漠化的目标是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②实际上以上核心内容包括了土地荒漠化过程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三个阶段。气候趋于干燥,地表植被开始破坏,土地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危险此是发生阶段;地表植被被破坏,出现风蚀、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着风沙活动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的20%以下此是发展阶段;形成阶段则是地表广泛分布着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荒漠化面积占土地面积的50%以上。这样学生也就明白荒漠化的防治就是要针对荒漠化土地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类型、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才能使荒漠化得到治理。③若使荒漠化防治措施得以落实到位,最终实现荒漠化的整治目标,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措施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系统包括:制定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领导决策;加强荒漠化的技术咨询和科技投入;建立基层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行政管理系统,做到各部门分工协作,统一规划和统一领导。④预防的第一原则是预防重于治理。土地荒漠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前兆”,课本表4.1中列举的几种地理现象可用以指示荒漠化的迹象。因而建立早期预警系统不仅是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重视地方参与是我们应当遵循的第二原则。当地人们对自己周围的环境有特殊的认识和理解,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利于防治荒漠化的技术、措施,如新疆的坎儿井。并且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与他们休戚相关,直接关系到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因而在防治荒漠化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需求,鼓励当地社区参与项目的规划、决策和实施。在制定整治方案时,既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又要考虑到社会现状,还要有制度、组织、资金等问题。(10分钟)
[板书]3.荒漠化的整治模式
(1)有明确的整治目标
(2)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
(3)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实施系统
4.主要原则:
(1)预防重于治理——建立早期预警系统
(2)重视地方参与——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需求
承转进入第三个问题治理措施和经验
[板书]三.治理措施和经验(10分钟)
给学生展示材料——沙坡头的治沙“绝招”,并讨论治沙的关键性措施是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
学生交流发言:措施(5分钟)
[板书]1.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
老师点拨:图4.14“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适宜在西北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主要有三类:一是肉质植物,如图4.14中的a类植物,这种植物体内薄壁组织可储备大量水分,接近地表分布的根系可以在偶然而暂短的降水过程中收集水分;二是根系庞大的植物,如图4.14中的b类植物,根系庞大并向纵深发展,以利用稳定的地下水;三是微叶或无叶型植物,如图4.14中的c类植物,这种植物的叶片强烈缩小和退化,以减少叶面的蒸腾,如梭梭、柠条和沙拐枣等根系庞大的植物是优良的固沙植物。(5分钟)
[板书]2.优良的固沙植物:梭梭、拧条和沙拐枣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果。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学习,为把西北地区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的环境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课堂练习:
怎样理解“消除贫困是制定有效防治荒漠化战略和对策的核心”?
课堂小结和课堂练习(5分钟)
3.板书设计
4.2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一、荒漠化的成因
1、概念
自然因素:
2、荒漠化的成因
人为因素:
二、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2.核心内容:预防、扭转、恢复
3.荒漠化的整治模式
(1)有明确的整治目标
(2)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
(3)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实施系统
4.主要原则:
(1)预防重于治理——建立早期预警系统
(2)重视地方参与——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需求
三、治理措施和经验
1.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
2.优良的固沙植物:梭梭、拧条和沙拐枣
恶性肿瘤的发生与防治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恶性肿瘤的发生与防治”,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3节恶性肿瘤的发生与防治
[背景知识互动]
1.什么叫做细胞周期?
2.细胞周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案:1.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细胞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完成为止。
2.细胞周期的影响因素有生长激素、原癌基因等因素。知识链接
细胞癌变的原因是细胞周期的调控的失调,人们又把细胞的癌变叫做细胞周期病。
[典型例题探究]
步入2001年,欧洲大地贫铀弹问题掀起了轩然大波,这是由于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时,大量使用了贫铀炸弹。贫铀是从金属中提炼235U以后的副产品,其中含有238U,比重为钢的2.5倍,贫铀炸弹的最大穿透深度可达900mm,杀伤力极大,残留物可长期起作用。
(1)常规炸弹最大穿透深度可达100mm,弹头可穿过50人,同样形状的贫铀炸弹穿过的人数可达()
A.100人 B.150人 C.450人 D.900人
解析:见第(4)小题解析
答案:C
(2)贫铀炸弹的放射性可使生物体发生变异,导致癌症和白血病,这是射线的作用,导致生物体变异的生物学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见第(4)小题解析
答案:基因突变
(3)残留物对环境可长期起作用,其原因是()
A.爆炸的弹片存在放射性
B.未炸的哑弹存在放射性
C.铀的衰变速率很快
D.铀的半衰期很长
解析:见第(4)小题解析
答案:D
(4)北约轰炸南联盟的目的是()
A.人道主义 B.保护人权
C.霸权主义 D.强权政治
解析:通过对题给信息的筛选、提炼可知,贫铀炸弹穿过人群可类比子弹打木块模型,运用动能定理求出穿过的人数。贫铀炸弹对生物体的危害,必须从基因角度考虑,其残留物可长期起作用,要注意“长期”这一信息,显然“长期”与“半衰期”相关。对前三个问题进行归纳并提炼,不难回答第四个问题。
答案:C规律发现
此题是一道综合性题目。贫铀炸弹的放射性可使生物体发生变异,导致癌症和白血病,这是射线的作用,是物理致癌因子。
[教材习题研讨]
巩固提高:
1.解析: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大致归纳为三大类。一类是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使身体受到辐射损伤,可以引起癌变。例如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都可以致癌。另一类是化学致癌因子,如砷、苯、煤焦油等。再有一类是病毒致癌因子,能引起细胞癌变的病毒,叫做肿瘤病毒或癌病毒,现在已经发现有150多种病毒可以引起动物或植物产生肿瘤。方法点拨
三种致癌因子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能作用于细胞分裂的间期时的DNA分子的复制而导致DNA分子的结构发生变化。
手术治疗恶性肿瘤是最古老的方法之一,目前仍是对某些肿瘤治疗的最有效方法。大部分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约90%的肿瘤应用手术作为诊断和分期的工具。成千上万的人单用放射治疗或并用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后,治愈了他们的癌症。医生在病人手术前,可以用放射治疗来皱缩肿瘤,使之易于切除;手术后,用放射治疗来抑制残存癌细胞的生长。化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和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的一种治疗方式。
答案:目前认为,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大致归纳为三大类,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此外,科学证明:由于体内致癌基因的激活,使细胞发生转变而引起癌变。
现代医学对癌症的治疗方法一般有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因为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征,所以对癌细胞进行治疗的思路有两个:一是防止细胞的有丝分裂;二是加速细胞的死亡。
2.解析:(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①能够无限增殖。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在人的一生中,体细胞能够分裂50~60次,而癌细胞却不受限制,可以长期增殖下去。②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减小,导致癌细胞容易在有机体内分散和转移。③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例如,培养中的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呈扁平梭形,当这种细胞转化成癌细胞后就变成球形了。④接触抑制现象消失。癌细胞的特征有很多,必须掌握的有四个。
因为能无限增殖,所以要治疗癌症,就要想办法抑制细胞的分裂。
(2)化学治疗的原理是利用细胞周期的间期时DNA分子的复制抑制性化学药物阻止细胞的有丝分裂。
答案:(1)无限增殖、细胞表面发生变化(易于扩散)、细胞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变圆和细胞核大)、接触抑制消失
(2)DNA分子复制 细胞分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学案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学案(湘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荒漠化是指由于①__________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②______、草原和③______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④________、风力⑤________;植被⑥________甚至没有,地表⑦________,土壤失去植被保护以及对⑧____的调节作用。
2.人为原因:人口迅速增长,过度放牧、⑨__________、盲目开垦等。
探究点一 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被景观,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通常以外力作用为主要依据,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
1.有的人认为荒漠化就是沙漠化,这种观点正确吗?
2.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3.根据荒漠化的概念及表现,思考荒漠化发生的可能征兆。
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简单地说是指土地退化现象
沙漠化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
荒漠是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分布在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植被缺乏地区
实际上荒漠化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也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例如华北地区的次生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都属于荒漠化的范畴。荒漠化的概念及表现,如下表:
成因地区形成过程结果表现
荒
漠
化
概
念气候变
异等自
然因素①干旱
、半干旱地区
②一些
半湿润
地区
土地退化
↓
荒漠化景
观形成土地沙
漠化
石质荒
漠化
人类不
合理的
经济活
动
次生盐
渍化
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探究点二 荒漠化的成因
楼兰是中国西汉时代西域36国之一。据《史记》记载,楼兰建国至少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当年的楼兰,驼铃悠悠,商贾不绝,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然而,公元四世纪左右,它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了,众多遗民也同时“失踪”。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千年来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1.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2.很大程度上决定西北地区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3.导致土壤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自然原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风蚀、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的破坏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与其海陆位置和地形密切相关。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如图所示的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回答(1)~(3)题。
(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现状,说法正确的是()
A.荒漠化最严重的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土地的99%
B.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
C.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的9个省(区)年降水量都在400mm以下
D.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
(2)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A.甘肃、河北B.新疆、内蒙古
C.陕西、宁夏D.青海、西藏
(3)占全国荒漠化比例最高的省区,其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植被人为破坏严重
B.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C.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D.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气候变化 ②耕地 ③森林 ④稀少 ⑤强大 ⑥稀疏 ⑦裸露 ⑧水
⑨乱砍滥伐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否。 沙漠化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单纯在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水质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于荒漠景观的过程。
2.“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这句话是正确的。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如陡坡开垦和砍伐森林等,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这说明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程度。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土地退化,其结果当然是荒漠化了。
3.荒漠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地表景观和土壤性状及天气现象上可能都会出现一些征兆,如植被覆盖度下降,地表反射率增加;土壤盐碱度升高、水分及肥力逐渐丧失、坚实度增加;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沙丘活化、牲畜数量或品质下降等。
考例探究1 D [解答关于荒漠化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凡是由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均属于土地荒漠化,不仅仅指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土地沙漠化。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中国南方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是植被破坏、流水侵蚀导致的,生态环境并不脆弱;人类活动引起的荒漠化速率远大于自然原因引起的;三江平原过度垦殖,造成黑土流失,肥力下降,主要表现是水土流失而不是土地荒漠化。]
探究点二
1.人口增加、过度利用水资源,造成水资源短缺、枯竭,加上植被破坏严重,最终导致古文明消失。
2.气候干旱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加上每年冬春干旱季节大风日数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3.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等造成植被破坏,土地退化。
考例探究2 (1)B (2)D (3)C [(1)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等内陆省区,这些省区主要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土地的80%。长江以南地区由于水土流失形成的石质荒漠(石漠化)也是荒漠化的一种类型。(2)冻融荒漠化与终年气温寒冷有密切关系,青藏高原地区具备这样的自然环境。(3)由图可知,新疆是全国荒漠化比例最高的省区,其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问题“、“成因”与“对策”探究-新课标[原创]
“问题“、“成因”与“对策”探究-新课标[原创]
问 题
原 因
对 策
大
全 球 变 暖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毁林。
自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或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营林。
气
臭氧层破坏(南极春季9-11月)
人为:使用制冷设备排放氟氯烃化合物。
自然:太阳活动
减少并逐步禁止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研究新型制冷设备;国际合作。
环
酸 雨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释放硫氧化物和氮痒化物。
自然:盆地逆温多雨利于重酸雨的形成。
减少人为的排放;
发展清洁燃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