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2-01-20经典分析--高中地理必修3(鲁教版)。
《课标说明》教学总要求:
1.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即学会学习相同或类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因为同一类区域问题往往具有共性。
2.同时,每个案例都难以研究某类问题的所有内容和方法。因此,有必要补充一些相关的其他实例,以弥补已有案例中未能包括的内容和方法。因为不同的区域间总有一定差异。
《课标说明》教学注意:
关于发展问题:关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要抓好两个发展:(1)区域自身的发展(有基本规律-用案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2)某区域与相关区域的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利弊影响。
关于方法能力:不仅要掌握地理学的学习方法,还要掌握研究方法,增减将地理各要素综合起来研究的能力。
精选阅读
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专题复习 [鲁教版]
新课程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全册
专题一 人口与环境
一、考纲要求:
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人口的增长。中国的人口政策。
人口移动的类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世界人口的分市。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二、典型例题分析:
1.(06年文综重庆卷)图3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1)a、b区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属于
A.现代型和过渡型B.原始型和传统型
C.现代型和传统型C.传统型和过渡型
(2)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1)人口再生产类型概念、类型及特点。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根据各种柱状的长短,结合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点很容易得出a、b、c所代表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为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2)由柱状统计图可知C为现代型,在现代社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答案】D B
2.(06年 江苏卷)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回答: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导学探究题解析 [鲁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导学探究题解析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⑴天体系统的层次是怎样的?
天体和天体系统是两个不同但又密切联系的概念。天体是宇宙物质存在形式的统称。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其有不同的层次和级别,注意它们间的从属和并列关系。
⑵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扰动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讯:当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引起电离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
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导致地球磁场中的小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在高纬度的夜空中,经常能看到绚丽的极光。
影响地球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如气候以11年为周期的异常变化,形成了水旱灾害。
⑶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有哪些?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尤其是高级智慧生物主要得益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的物质条件。
宇宙环境:有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和安全的宇宙运行环境。
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有了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的存在);地球自转周期适中(地表温度变化不至于变化剧烈,保证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有了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层);地球很早出现了海洋(使地球早期形成的单细胞生命,免受紫外线的杀伤)等。
高中地理选修六1.1人类环境导学案(鲁教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选修六1.1人类环境导学案(鲁教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一节人类环境
1.了解环境的概念和分类。
2.结合案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巩固练习:
读图1,回答1-3题
1.对图中所示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西风带,气候温和湿润,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B.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荒漠带,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C.全部为干旱区,自然带体现了明显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D.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径流年际变化大
2.图中A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①太平洋②大西洋③北冰洋④印度洋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
3.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其最有利的自然区位条件是
A.光照B.水源C.地形D.土壤
4.下列民居最能反映人文环境特征的是
A.②③④B.①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5.自然状态下,哪一种陆地自然带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最大
A.中国温带荒漠带B.巴西热带雨林带
C.北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俄罗斯苔原带
6.影响莲藕和仙人掌的个体形态差别的主要因素是
A.光热B.地形C.土壤D.水分
7.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围绕着
A.生产力的发展B.人类文明发展
C.知识的积累D.工业的推进,科技进步
8.骆驼刺根系发达,可达15米长的主要原因是:()
A.沙漠地区沙性土壤利于根系的伸展B.为了避免被沙漠中的大风拔起
C.骆驼刺高大,且枝叶繁茂,根系必然发达
D.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取维持生存的必要水分
课后练习:
9.下列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A.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B.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
C.人类活动都会对生物体带来灾难D.人类对自然的维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
10.莲的独特的个体形态和生理机能说明
A.植物的生活深受环境的制约B.植物对环境的长期适应,造成其对环境的依赖性
C.植物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D.水分条件是植物分布的决定因素
11.有关绿色植物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主导土壤的形成②改变了地球的面貌③维护生态平衡④吸烟滞尘、减轻污染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正确的是①生物的生命活动参与、改变了大气的成分②生物的生命活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③生物促进了土壤的形成④生物的生命活动使自然界的化学元素进行迁移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3.城市绿地的主要作用是①涵养水源②降低噪声③防风固沙④净化空气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14.下列物质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有
A.钢铁B.天然气C.棉花D.煤油
15.下列对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中海沿岸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叶片小,硬叶,叶面表层有蜡质,能反映出该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的气候特点。
B.有树木高大、茂密、枝叶大特点的森林,能反映出该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
C.台风对植物的破坏作用很强,因此在台风活动频繁的地区不可能有高大的树木
D.在碱蓬生长相对集中的地区,能反映出该地区土壤为红壤、紫色土。
16.下列现象中,属于受人类活动影响产生的是:()
A.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周围海面冰山数量增多
B.阿尔卑斯山、喜玛拉雅山等高山区的雪线下降
C.射向地面的红外线增多,皮肤癌发病率提高
D.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
17.有关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发展“能源密集型农业”
B.为扩大耕地面积,我国南方山地丘陵伐林造梯田
C.为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条件,人类设法改变地面状况,修水库,绿化造林是人类与环境统一表现
D.为改变大城市交通条件,大量使用汽车等运输工具
18.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
①在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②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③荷兰人围海造地④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大量增加汽车等交通工具()
A.①②B.①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1.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本题9分)
⑴图中A表示;B表示。
⑵图中箭头1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箭头2表示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活动,以的形式向环境输出。
⑶图中箭头3表示,箭头4表示。
⑷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41.(本题9分)
⑴人类社会环境⑵物质和能量消费废弃物⑶人类社会作用于环境环境反作用于人类本身(环境的反馈作用)⑷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环境的自净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范例
每一位教师在授课之前都必须精心准备教案和课件,因此如果想敷衍了事的话,教师们要多加注意。教案是教学成果的重要证明,所以理想中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向您推荐一篇思维深刻、富有价值的“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文章,阅读本文将会给您带来许多收获和惊喜!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1
主题: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 掌握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主要表现形式。
3. 能够分析并比较中国不同地理特征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中国地理特征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2. 了解不同地理特征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3. 能够分析和组织相关材料,写出不低于1000字的范文。
三、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活动(5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地图等展示中国的各种地理特征,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国地理的探索欲望。
Step 2 知识讲解(20分钟)
1. 自然地理特征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对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 中国的地貌和地形特征。
- 中国的水系和水资源分布。
- 中国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2. 人文地理特征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 中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
- 中国的城市分布和城市化进程。
- 中国的农业和农业区划。
- 中国的工业和工业区划。
Step 3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具体的自然地理特征或人文地理特征,并收集相关材料和数据。
Step 4 汇报和分享(10分钟)
每个小组轮流向全班介绍他们所讨论的地理特征,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Step 5 范文撰写(30分钟)
学生根据自己所讨论的地理特征,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范文。范文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介绍地理特征的基本情况和要素。
2. 分析该地理特征对中国的影响。
3. 分析该地理特征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和特点。
4. 讨论该地理特征在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中的作用。
5. 提出自己对该地理特征的看法和观点。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
学生将写好的范文交给老师,并完成课后的阅读和练习任务。
四、教学辅助手段:
1.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
2. 多媒体设备、电子教案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和范文撰写,学生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分析和写作能力,培养了对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解决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节配置了不少的图片和案例,是教材的组成部分,但似乎离学生们的生活太远。通过乡土地理的活例子,结合该节课程的要旨,既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本册书先讲“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即农业、工业,再讲交通。因此学生对这部分会比较陌生。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通过各种正确途径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可以增加直观的图片适当补充聚落空间形态的有关知识。本校高一新生对计算机有一定的操控能力,但是差异比较明显,建议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课本的地图等,加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有关的图片和资料及相关实际案例,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侧重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交通运输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读图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引用民谚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如今,宝成铁路沟通了巴山蜀水,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日新月异,成绩斐然。
设计意图:这样导课,既传授了知识,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讲授新课
(一)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1、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引导学生归纳聚落的概念、类型。
2、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环节一: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形态的变化
出示案例:嘉兴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指导学生从“时期、形态、原因”等方面分析。(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进行填写)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思考填表对比不同时期,嘉兴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从而得到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形态的变化。环节二:交通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出示小问题:“考考你:“扬州(雄富)冠天下”“十里长街(市井连)”“(夜市)千灯照碧云”,门前(冷落)鞍马稀。”让学生试着填写诗句中缺少的词语,并展示资料“扬州的变迁”,
设计意图:通过诗句及资料,引导学生得出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影响的另一个方面:交通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二)交通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影响
环节三: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出示图片:银川市地图,西夏、金凤、兴庆区的分布图出示案例:株洲市区发展地图。
小组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分析株洲市区发展变化图,并结合自己家乡的首府银川主要的市区分布图,讨论交通干线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教师适当引导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教师的引导归纳,及学生自主探究,结合在生活的所见,得到聚落空间形态一般沿交通干线扩展,并且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环节四: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促使多个城市相互连接,形成沿交通网分布的大城市带
出示图片资料:“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大城市带”,“长江三角洲城市带”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地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交通网络对城市带形成的影响。
过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房价、地价不断上涨还有人们对于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工业区和高级住宅区逐渐向外围地区转移,而商业和服务业则向市中心集聚。工业区和高级住宅区逐渐转移到郊区,就得益与交通网的完善,随后大型购物中心、超市及休闲设施也向郊区迁移。那么这些商业网点(大型购物中心、超市及休闲设施)和商业中心的布局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是什么呢?
(三)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环节五:展示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图(教材P84页图5、8和图5、9)思考:
(1)请观察两张图,说说其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谁大谁小?
(2)请分析原因。
小组讨论:请小组代表说出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此过程中教师须引导学生从自然(地形地势)、社会(人口分布密度)、经济(经济基础、人们的消费水平)和科学技术等因素方面分析,通过影响交通运输的布局,进而影响了商业网点的分布密度。本活动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会分析和交流的能力。
(四)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环节六:石嘴山市的大型商业区的位置和交通之间的关系。
(建立一个班级博客,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然后将搜集到的资料上传,之后在博客上讨论,3天前布置好。在讨论中教师可与学生一起交流。(1)石嘴山商业中心位置(2)石嘴山的市批发市场分布(3)装饰城与建材市场分布(4)仓储超市)
问题引导:(1)这些大型商业网点的布局都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预设:位于城市郊区、新城或旧城改造处,对交通干线有重要的依附关系:一是沿着旧国道或主要城市干道两侧自发形成;二是在城市交通枢纽;三是在快速干线和高速公路的出入口附近形成。
问题引导:(2)仓储等为什么不布局在石嘴山中心呢?
学生回答预设:市中心的地租昂贵,而郊区的地租比较便宜,加上便利的交通,可以带来大量的人流和物流。
设计意图:通过我们生活的城市石嘴山市为例分析讨论,商业布局的原因,这些大型的商业网点布局在市区中心、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是以交通原则代替了市场原则。
总结:板书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3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主题: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对地理的重要性;
掌握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上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环境意识;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上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上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通过放映一段关于地球的视频或展示地球仪等物品,激发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兴趣。
2. 理论学习(30分钟)
a. 地球的形状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介绍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同时影响地球形状的因素有地球旋转、重力等。
b. 地球的运动
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着重解释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和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
3. 实验探究(3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地球自转实验和公转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原理和影响。
观察自转实验中的灯光照射到照明球上的变化,体验地球上不同地方的白天和黑夜;
观察公转实验中地球靠近太阳和离开太阳时的气温和季节变化,体验地球公转运动对地球季节的影响。
4. 知识巩固与拓展(20分钟)
a. 进一步讨论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
让学生思考和探讨地球形状和运动对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对气候、地理分布等的影响,并展示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b. 拓展知识
介绍地理仪器和技术的发展,如卫星、GPS等,利用这些技术对地球形状和运动进行测量和研究。
5. 小结与评价(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同时布置相关作业,如复习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关键概念和知识点,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1. 地球的形状
- 地球的近似形状:椭球体
- 影响地球形状的因素
2. 地球的运动
- 自转:昼夜更替
- 公转:季节变化
五、教学资源准备
1. PPT或其他多媒体设备
2. 地球仪、实验器材
3. 视频资料、图片或实物展示
4. 教学手册和实验指导书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在实验环节设计中,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实践和观察,提高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认知。同时,通过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影响进行讨论和案例分析,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4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主题范文
主题一:地理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它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地理学中有许多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它们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和工具。
一、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地理学是一门以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地球的形态、地球的变化以及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布、经济活动和人类社会等。
二、地理学的分类和分支学科
地理学可以分为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个大的学科,进一步细分为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地貌学、气候学、生态学等分支学科。
三、地球的形态和地球的变化
地球是一个球形的天体,它由地壳、地幔、地核等不同层次组成。地球表面的特征包括陆地、海洋、岛屿等,地球表面也经历着变化,比如地壳运动、陆地的隆起和沉降、海洋的扩张和收缩等。
四、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
地球上有许多宝贵的自然资源,比如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但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地球上的环境问题不断增加,比如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等。
五、经济活动和人类社会
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经济活动对地球上的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地理环境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比如它会影响人口的分布、城市的发展等。
六、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地理学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地理观察可以通过现场观察和遥感技术等方式进行,实验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和实地实验等方式进行,调查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采访调查等方式进行。
通过学习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特征、自然资源、经济活动和人类社会,从而更好地保护地球、利用地球资源和发展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这也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意义所在。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5
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
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的基本内容有: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地方时、北京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推断与图示时间相关的日期(节气)、季节及地理现象等。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
1.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根据太阳直射纬线推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
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6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主题:地球与地图
篇一:
第一节 课程目标
1. 了解地球作为人类生存的家园,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
2. 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运动。
3. 学习地图的基本知识,理解地图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第二节 教学重点
1. 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3. 理解地图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第三节 教学难点
1. 学生较难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 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地图。
第四节 教学方法
1. 导入法:通过以往所学内容或生活经验引入地球和地图的主题。
2. 归纳法:通过归纳整理地球和地图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掌握。
3.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地图的使用方法。
第五节 教学资源
1. PPT演示: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让学生直观理解。
2. 世界地图:用于让学生练习如何使用地图。
第六节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让学生说出地球和地图的重要性,并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2. 知识点讲解:通过PPT演示,讲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方式。
3. 案例分析:给学生提供一张城市地图,让他们找出自己所在的位置,了解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关系。
4. 练习:让学生尝试使用地图,找到指定地点,同时标注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用一张A4纸制作自己所在城市的地图,并标注出学校和家的位置。
7. 反馈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第七节 拓展延伸
1. 制作地球仪:让学生手工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篇二:
第一节 课程目标
1. 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
2. 掌握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外部变化。
3. 理解地壳运动的原因和影响。
第二节 教学重点
1. 掌握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
2. 了解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外部变化。
第三节 教学难点
1. 学生较难理解地球的内外部变化。
2. 学生容易混淆地壳运动的原因和影响。
第四节 教学方法
1. 导入法:通过图像或实物引入地球的内部结构和运动。
2. 比较法:通过比较地球和其他星球的差别,让学生理解地球的特殊性。
3. 故事法:通过讲述地壳运动产生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地壳运动的重要性。
第五节 教学资源
1. PPT演示:展示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让学生直观理解。
2. 实物模型:用于让学生观察地球各层结构。
第六节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照片和实物模型,引起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和兴趣。
2. 知识点讲解:通过PPT演示,讲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
3. 对比分析:引入其他星球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对比了解地球的特殊性。
4. 案例讲解:通过故事讲解地壳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5. 练习:让学生观察一块岩石并描述其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地壳变化的过程。
6.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制作一份海底地貌的研究报告,包括形成原因和变化影响。
8. 反馈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第七节 拓展延伸
1. 参观地质博物馆:带领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了解更多地球的内外部变化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