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Ι《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发表时间:2020-07-15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Ι《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Ι《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Ι《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题目:
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课时)

学习者水平分析:
本节的学习对象是高一的新生,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容易对事物产生好奇心。而本节课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学生以前涉及很少,因此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同时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及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原因。

教学难点: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原因。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讲授法、提问法

导言设计: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所以要研究地球首先要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板书
教师讲解

阅读思考

课件展示

板书

教师小结

板书
布置任务

教师小结

过渡

小组讨论

板书
教师提问

教师点拨

课件展示

启发提问

教师小结

课件展示

精选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1.知道科学宇宙的概念、明白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2.掌握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3.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思想。
4.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1.宇宙处于有序状态之中,是有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
2.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天体系统的层次,天、地、人系统。
3.地球的特殊性和普通性。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作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了“星系”一词。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阅读《探索宇宙》,你能说出一个星空神话的故事吗?
教师举例:如患难与共的双胞胎兄弟、农神和她的女儿、埃及王后的秀发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上网查阅更多的星空神话。
天文学家把人类目前能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根据活动,思考、计算并回答:
何为光年?一光年约为多少千米?
计算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多少千米?
面对上题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慨?
光年为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一光年约为94608亿千米。可见宇宙的半径=94608亿千米×140亿≈1.32×1023千米。由此可见,宇宙的范围是极其宽广的,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宇宙中的奥秘无穷,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什么天体组成?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多少光年?
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哪两类?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约有多少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的关系如何?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了什么天体系统?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恒星组成,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4.2光年。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恒星和星云两类,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已超过1250亿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它包括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的所有天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总星系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可见宇宙。
2.太阳系和地月系
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
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中心天体什么?为何说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系中的行星可分哪两类?与太阳比其质量和体积有何特点?能否自身发光?
组成地月系的天体有哪两个?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太阳的质量占了整个太阳系质量的约99.86%,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行星包括了九大行星和成千上万颗的小行星两大类,质量和体积比太阳要小得多,本身不发光。而地月系则是由地球和它的卫星月球组成,是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
根据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并回答:
太阳系的九大行星是哪九颗?请从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排序。
九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有何共同特征?
请正确描述小行星带的位置
目前已观测到的彗星有多少颗?说明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九大行星是绕日运行的主要天体,按照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绕日公转具有共面、同向和近圆性的特点。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目前已观测到的彗星约有1600多颗,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为扁长轨道,有些是扁长的椭圆轨道。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哈雷彗星,绕日公转周期约为76年。
观察月相一个月。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从地球的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阅读材料,明确在地球之外,高级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极大。
活动1,思考、讨论并回答:
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及其体积、质量的大小等方面,分析地球具有这些有利条件的原因。
假如太阳光照条件变得不稳定,或者太阳突然消失了,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并对此答案作出解释。
请从九大行星的运行特征分析,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是否稳定和安全?
除地球外,太阳系其他八大行星中可能存在生命的是哪个?并简述理由。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日地距离适中,使温度介于0~100之间,水呈液态状态;地球大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大气。太阳的光照条件一旦发生变化,那么地球上所得的热量也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温度和水的相态,以至于影响到生命的存在,地球上的生命也可能随之而消失。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因火星与地球在距日距离、公转周期等方面与地球相似,故火星上可能会存在生命物质。

选择一种你最为擅长的方式,向家人、朋友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并在班会上与同学交流。

地球运动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运动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
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

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略。
教师转动地球仪。
描述自转的方向。
略。
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略。


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
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略。
地球仪自转。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略。
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课本第13页)投影片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注意交代: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球很遥远,不论地球公转到何处,所看到的恒星方位几乎不变
结论:
恒星日23h56'4''(3600)——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h(360059')——昼夜交替的周期

(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S,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E1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P,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
(2)让该吹塑片以P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2位置,作图。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2,P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在黑板上做E2到P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该线与SPE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
(3)要保证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自转一周,地球必须继续向前公转到E3点,使S、P、E3三点一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转出一个角度SE3H。
(4)由于地球每天公转东进59分,即图中的角E1SE3的度数。课本中的示意图实际是夸大了该角度。若按照严格的度数画图,就会发现,E1PS线和E2P线距离很近,该恒星距地球十分遥远,这种误差可以忽略,所以图中的三颗恒星是一颗恒星。角E1SE3和角SE3H是内错角,因此一个太阳日,地球实际自转了360度59分,多出的59分,在时间上要用3分56秒。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请学生看书中第14页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及右侧文字思考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有什么变化规律?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
展示与之对应的立体纸制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含义。
3地球自转速度

通过对地球运动周期的分析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360÷24=15度/每小时
线速度:读图P15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思考各地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
略。
A角速度全球(除南北极点)都相同
B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注:纬度60度的地方的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备注:有时间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分析)
以上我们分析了地球的自转,实际上,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地球的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5相关内容思考: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
略。

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可以简单讲述作为对地球自转方向的巩固
2.地球公转的周期:
365天6时9分10秒
3.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备注:该部分可以补充右图讲解)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观察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关系
(补充知识:开普勒三定律增加学生对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理解)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
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4、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P16活动3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3.地球自转速度
二、地球的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
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4.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
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
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二、能力目标
1.能在不同的光照图中画出晨昏线
2.能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的计算

1、晨昏线的画法;2、时间的计算;

投影片、投影仪、地球仪、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图、或多媒体教具


1.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
2.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轨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有昼夜变化,为什么回出现昼和夜的差别呢?我们在假期中可能看了雅典奥运会,若想看直播现场,大多数会在我们的晚上或夜间进行,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都是由于地球自转与时差造成的,下面我们便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17内容思考什么是晨昏线?地方时又是如何计算的?

一、晨昏线(圈)

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
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
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
阳的半球是黑夜(如图)。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
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把经
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绿色虚线)和夜弧(兰
色虚线)。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晨昏线:
1晨昏圈概念: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2晨昏线的画法:

晨昏线的画法(图2)A

在上图中的B图和C图上绘出晨昏线。

各种不同光照图中晨昏线的画法
1、侧面图:夏至日(6.22)冬至日(12.22)

2、北极上空图:

3、南极上空图

用地球仪演示晨昏线如何画侧面图和极地上空图
假如同学们就是太阳,地球对着太阳的一半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半是黑天,由于每天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时刻要比西边的时刻早。当北京正对着太阳的时候,也就是说北京是12点时,纽约还是黑夜。古时候各地都把正午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12点,因而各地的12点是不同的,所以其他时刻各地也不相同,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称为地方时。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下一个问题:
二、时区和日界线
(出示标明北京、纽约的地球仪)

1.地方时
请学生看教材P16~17页思考:我们看雅典奥运会直播现场,为什么大多数会在我们的晚上或夜间进行?

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在会上创立了标准时制度,明确了世界上的时区划分、时间计算等问题。
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确定
(出示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
1.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少小时?
2.地球每小时转多少个经度?
由于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一小时转15个经度。因此,国际上规定,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
(让同学看书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
北京、东京、莫斯科、开罗、伦敦、纽约、华盛顿各在哪个时区?
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同一时区各处地方时也不相同,因此国际上规定,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例如,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零度经线,零度经线的地方时便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处在东八区,东经120°是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因此北京时间是采用东经120°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东九区和西五区的标准经线各是多少度?
135°E75°W
请同学们做一做教材P17读图思考题5(备注:教师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学会计算时间)
(出示投影片:区时计算图解)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l小时。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其中较东的时区,区时早。因此,出国旅行的人,向东每跨入一个时区,应把表往前拨一小时,向西每跨入一个时区,应把表倒拨一小时,这样才能使游客的表与当地时间一致。
(出示投影片:例题当莫斯科是5点时,伦敦、华盛顿各是几点?)
教师带学生解题:

1.伦敦、莫斯科各在哪个时区?
2.伦敦和莫斯科相差几个时区?几个小时?
3.伦敦在莫斯科的东边,还是西边?
4.伦敦的时刻比莫斯科的早还是晚?
5.当莫斯科是五点时,伦敦是几点?
(华盛顿同理)
1.求区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2.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早。求东边的时刻加时差,求西边的时刻减时差。
(备注:出示投影片:练习题当北京是21点时,东京、开罗、纽约各是几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加以指导并讲解)实际上,在分区计时的基础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有的国家根据领土跨越经度广的实际,不同的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如美国本土部分由东到西包括西5区、西6区、西7区、西8区四个时区。这四个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这就是常说的东部时间、中部时间、山岳时间和太平洋时间。;有的国家为了国内各地联系方便,统一采用首都所在地的区时,如我国跨五个时区,为了便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全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还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将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标准。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还规定了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

1.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已知某区区时,如何计算另一时区的区时?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地球自转→地方时→时差→时间混乱→时区的划分和区时计算。
教材P18活动题。

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
一、晨昏线(圈)
1晨昏圈概念:
2晨昏线的画法:
二、时区和日界线
1.地方时
2.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确定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


1.使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并能正确画图表示。
2..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1.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1.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投影仪、投影片、小地球仪(描出回归线)每组学生四个,教师两个,黄道面及支架每组一个,灯泡和试管架各一个、黄赤交角模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形式——自转和公转,对于二者对地球的影响是否孤立的呢?答案是否定的,自转和公转的叠加构成地球的运动,那么二者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地球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表示。
地球公转和二分二至时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
《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因此,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它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叠
一、黄赤交角:23°26ˊ
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热的变化也与接收到的太阳光热密切联系。地球比太阳小得多,因此我们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成是一组平行光。
平行光照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地球表面有几个直射点,在示意图上如何表示?
学生观察回答。

球面上只有一个直射点。在图上表示的这条直射光线恰好可以把圆心和直射点相连。
演示步骤:
(1)一个小地球仪在灯泡照射下,高光(最亮)点就是直射点;
(2)在小地球仪相对位置摆放另一个地球仪,利用指图杆连接两个小地球仪的直射点,指图杆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位置,三点一条直线;
(3)旋转指图杆一周,说明所有直射光线都在一个平面上。
说明圆盘含义。
圆盘表示黄道面,圆盘与地球仪的每一个接触点都是某一天太阳的直射点位置。盘面上的四个红箭头代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光线。
学生四人一组演示实验。
学生操作步骤:
(1)用一个地球仪从A位置开始演示公转,注意观察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怎样变化的,变化范围是什么?
(2)分别用四个地球仪摆在A.B.C.D四个位置;
(3)学生将观察结果用“*”号填入表1直射点移动一栏中。

教师用箭头表示直射点移动过程。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
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到下面跟踪指导,点拨。
略。

二、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
12月22日3月21日6月229月23日次年12月22日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ABCD
1.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2.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
节变化

3.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纬23°26ˊ(北回归线);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纬23°26ˊ(南回归线)。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间的时段,太阳直射点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春秋分直射赤道
回归线的意义。
哪些地区一年可以有两次直射的机会?什么地区一年只有一次直射机会?什么地区终年没有直射机会?
略。
在下图中画出A.B.C.D四个位置地球的晨昏线、用斜线表示夜半球,注明日期和节气,标出自转和公转方向。
略。
阅读教材P21页最后两段及P22阅读部分,回答: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
一、黄赤交角:23°26ˊ
二、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
12月22日3月21日6月229月23日次年12月22日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ABCD
1.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2.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
节变化

3.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

4.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春秋分直射赤道
三、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第四课时:复习课


1、掌握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规律,特点和地理意义。
 2、熟练的运用地球运动的规律地理意义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

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是高中地理的最重要知识,是历年高考必考知识。

(1)恒星日与太阳日。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太阳高度的计算。
(4)利用地运动知识解决实问题。
精讲精练式教学法。
读恒星日与太阳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线段中: 表示恒星日, 表示太阳日。
(2)恒星日比太阳日 (长或短),原因是 。
(3)地球自转的真正期是 ,时间为 。
答案:(1)BC
(2) 短恒星日比太阳日少转59′。
(3)恒星日,23时56分4秒。
(1)恒星日:真正周期,自转360o,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科学研究用。
(2)太阳日:自转360o59′,所需时间24小时,生活中应用。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1)当自转与公转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
(2)当自转与公转不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
(3)恒星日大小不变。
读右图,完成1-2题的要求(阴影为夜半球)
1.图中的M地时间是
A.3月21日12时B.3月21日8时
C.9月23日6时D.9月23日中午13时
答案A
从图中信息可知,晨线与子午线重合,因此一定是二分日,然后就容易判断了。M点所在子午线比晨线早6小时,即为12点,所以应选A项。
2.图中表示时节,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东北山区的河流有春汛B.我国的植树节马上就到来
C.M点的昼长夜短D.此时太阳直射点是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过渡
答案B
我国植树节为3月12日,图中表示的时间为北半球春分日,即3月21日。东北地区河流春汛大约在4月份左右。
下图是6月22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状况,读图并回答:
①这一天太阳直射 线。
②在图中画一条直线表示黄道面的位
置。
③图中有一处的画法有错误,请改正。
④如果黄赤交角减小,寒带、温带、热带的范围大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
这道题目是全国高考地理试题中第一次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即如果黄赤交角减小,寒带、温带、热带范围大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热带的范围是46°52′(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寒带的范围是90°-23°26′=66°34′,北温带的范围是66°34′-23°26′=43°8′。假设黄赤交角减小到23°,热带的范围是46°,寒带的范围是90°-23°=67°,北温带的范围是67°-23°=44°,即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①北回归线 ②黄道面的画法通过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地轴与赤道的交点。③正确的画法将北极圈向南移动与晨昏线相交。④热带的范围缩小;寒带的范围也缩小;温带的范围扩大。
读中心点为地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1-2题:
1.甲地的时间为
A.8时 B.9时C.15时 D.16时
2.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A.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播种季节
B.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收获季节
C.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时期
D.罗马进入雨季
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
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判断3-4题:
3.甲地的时间为
A.15时B.9时C.3时D.12时
4.北京为
A.6日8时B.7日8时C.6日20时D.7日20时
此题重点检查考生在理解了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之后,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逻辑推理和判断。该题是一道一图两设问题,第一和第二设问中都提示中心点为北极,根据平时复习,学生可以确定该图为北半球的俯视图,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第一设问中已说明阴影部分为黑夜,因此可确定阴影和非阴影区的界线为晨昏线,进而判断甲地时间为晨线所在
经线时间相差3小时,则甲地时间为9时,第①题正确选项是B。图中晨昏线经过极点与经线重合,根据所学知识,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只能在春秋二分,由此判断图中所给时间为春分或秋分,故第②题正确选项A。第二设问中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该图180o的经线和时间为0时的经线,即甲地的时间为3时,北京时间和0o经线的时间相差8小时则时间为7日8时。
读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设北京为7月1日20时,完成以下要求(提示:先判定经线的经度)
1.在图上画出位于东半球,昼夜等长的一点A。
2.A地日期为 月 日。
3.A地地方时应在 时 分至 时 分之间
此图右边第一条经线7月1日12时(因为每天太阳
直射的一条经线为地方时12时)。此时北京(东经120o)为
7月1日20时,正午12时的经线是本初子午线(东经120o-
(20时-15时)×15o),西线20o以东至东经160o为东半球,
A点应标在右边第一条经线(0o)与第二条经线之间(西经
30o)之间。
本初子午线此时是12时,西经20o与本初子午线相差20o,经度相差1o,时间相差4分钟计算,相隔20o相差80分钟,所以A点的地方时在10时40分与12时之间。

(1)A点正确位置应在图中加粗的范围内(占两条经线间范围的2/3),如图
(2)7,1
(3)10,40,12,0

(备注:此部分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安排)
读右图回答1-2题

1.A点位于
A.北极点的西南方向
B.南极点的东北方向
C.北京的东南方向
D.中山站(科考站69o22′24″S,76o22′40″E)的西北方向
2.此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鄂毕河和叶尼寒河下游出现凌汛
B.北印度洋自东向西行驶的船只正好顺水
C.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区正值多雨季节
D.我国长江中正游平原农田中,油菜生长良好
3.图示为北京时间早晨6点的全球昼夜半球图,
分析回答:
(1)这天是 月 日
(2)此时A点的地方时是 点,A点当日的
昼长是 时。
(3)图中A.B.C.D四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点,地转偏向力可忽略不计的是点。
(4)此时地球公转位于 日点附近,我国东部地区盛行 风和 气团,北印度洋洋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
(5)图中C点位于B点的 方向,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4.读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A为太阳直射点),完成以下要求:
(1)该图表现出完整的 (洲或洋)范围,这里蕴藏丰富的
 资源。
(2)此时地球上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
(3)此时北印度洋的洋流是 方向流向。
(4)在图上画出此刻地球上新的一天与过去的一天的两条分界线,
并标注出经度。
(5)此刻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范围 (略大于、略小于、等于)
过去的一天的.范围。

1.C 解析:从图中信息可判断,A点位于南极圈附近,在北京南。A点又在东经130o到东经160oE之间,因此可准确判断A点在北京的东南方向。2、A
3.(1)6月22日 夏至日(2)4点16时
(3)B B(4)远日点 东南季风热带海洋气团
(5)西南60o34′
4.(1)南级洲煤炭(2)北极圈以北地区(3)逆时针
(4)图略,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A点为当日12点,A点所在经线为180o,即日界线,另外可知0o经线此时为零点,因此新的一天与过去一天的分界线即为0o经线和通过A点的180o经线。(5)等于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四节:地球的图层结构

一、知识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能力要求: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1课时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略。
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地震波。
你知道其机理吗?
略。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团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图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从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观结构。对地球内部认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研究地震波变化曲线了解其结构。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读投影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的物质性质而变化。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
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
②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
③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述)

通过分析图表总结(利用表解对比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备注:此部分可以用投影或电脑投到黑板上)
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平均17

1000

2900

5000
6370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幔上地幔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

①可能为固态
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核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

(1)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
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
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2)内核为何是固体?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
解析:①纵波在地下5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壳结构的了解外,还需要对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范围和作用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地球的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范围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略。
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如图所示),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2.水圈3.生物圈

P25活动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太阳的基本特征及其外部结构;
2.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3.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
2.通过对各种资料的观察以及课前室外的观测,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宇宙观,和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1.知道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知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太阳的外部结构和能量来源。
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1.5课时
地图册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方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学生阅读教材和所学知识分析思考
 1.太阳大气的成分
2.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的来源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图1.7)通过资料、地图及同学日常生活经验说明太阳辐射在哪些方面对地球产生影响?)

1.太阳大气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3.(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请你谈谈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阅读教材P9的阅读材料《太阳能量的来源》,思考太阳巨大的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在高温高压下,太阳中心产生核聚变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4太阳能量的来源
而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所获得的太阳辐射数量是不同的,所以对不同地区产生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教材P9的“活动”要求,一起探索以下几个问题:
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2、热带雨林和亚寒带森林生物量有什么差异?
3、问题1和问题2的结论有无相关性?
4、描述着这两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差异?
说明太阳辐射这种自然条件分布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影响人类的活动
我们知道太阳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能量,但由于太阳的不稳定,即太阳活动时,也会给人类产生不利影响。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我们许多同学都听说过太阳黑子,这黑子到底是什么物质?存在于太阳的什么地方?除了黑子之外,太阳上还有些什么?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去了解太阳的结构了。
事实上,人类对于太阳的了解还是太少了。太阳的内部结构,直到目前我们也知之甚少。

我们现在借助探测仪器可以直接观测到的,实际上是太阳的大气层——外部构造,人们发现太阳大气从里向外分为三层。
太阳大气分为哪三层呢?请同学们观察P10太阳大气层结构图、太阳黑子图及太阳耀斑图,以及P12图1.13,并阅读课文,回答:
1.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哪几层?
2.最里的一层厚度、温度如何?什么叫太阳“黑子”?太阳黑子的周期如何?
3.中间的一层有何特点?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4.最外一层有何特点?

1.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为光球、色球和日冕。
2.光球层厚约500千米,表温约6000度。太阳光基本从这里发出。光球表面的黑斑点,叫做太阳“黑子”。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
3.呈现玫瑰色的太阳大气层为色球层,厚约几千千米。色球层在短时间内有突然增亮的现象,叫耀斑。黑子和耀斑都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它们的活动约11年为一周期。
4.最外面的一层,叫日冕。它的亮度仅为光球层的百万分之一。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为:黑子和耀斑增多则干扰或中断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带电离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产生淡绿色和红色的极光;带电离子流还产生“磁暴”现象。
太阳的外部结构
我们能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往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太阳大气的一切活动总称太阳活动。(重点讲述)
层次位置概念厚度亮度温度太阳活动

光球里


外明亮发光的太阳表面






高黑子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色球光球外呈玫瑰色的太阳大气耀斑
日冕色球外很稀薄的完全电离的太阳大气
(1)黑子、耀斑都以什么形式影响地球?
(2)对地球会造成什么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黑子、耀斑增多影响无线电通讯

干扰

2)带电粒子流产生“磁暴”现象
3)带电粒子流产生“极光”现象(两极地区)
除此以外,太阳活动的影响还有很多,现在专门有人在研究“太阳活动与气候”、“太阳活动与人体健康”等,太阳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关键在于它有太多、太大的能量。
《新教材新学案》P11~13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
2.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的来源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能量的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结构:(由外到内)
2、太阳活动
日冕层
色球层耀斑
光球层黑子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磁暴、极光、通信中断、影响气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