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7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3)。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3)”,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具体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

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类活动差异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

主要粮

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

备注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活动:

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

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原因分析

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⑵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社会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概念形成资源状况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区域早期发育阶段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已显现出不协调

后期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本地区资源的耗竭矛盾加剧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划分: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

共性

差异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

哈尔滨一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根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相关阅读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行为目标

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了解区域的含义。

*结合实例说出区域的概念。

*描述区域的一般特征。

*列举不同类型的区域并说明其划分依据。

l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运用案例,理解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概括区域特征。

*比较上述两个典型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l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的不同影响。

*收集某地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分析地理环境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推断当地经济发展方向,提出发展对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1.归纳区域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四、教学过程:

[教师创设各种情境启发问学生----学生看书和图分析、讨论、思考、回答]

导入:我们生活在长江流域,而同学们都知道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基于平时的了解你们认为黄土高原区与我们这里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异?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是怎样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一)、什么是区域:

1、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特征、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区域的分类:

按性质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按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等等。

3、区域的特点: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可变性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由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下面我们通过以下案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设问: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但两地的生产和生活差异显著,你能描述两的人文地理环境差异并从地图中找出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吗?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表和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总结:产生两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

地理环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差异

位于30N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大致位于43~48N,地处我国东北平原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雨热同期,河湖密布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量较少,热量不足

土地条件差异

经人们长期改造形成水稻土,多水田,人均耕地小,较分散

为肥沃的黑土,多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

矿产资源差异

贫乏

石油等资源丰富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产活动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水田为主,盛产水稻、油菜、棉花,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发达

旱地为主,产玉米、春小麦、大豆,一年一熟,西部可发展畜牧业

工业

优越得地理环境使其商业贸易发达、轻工业发达、通过发达得海陆交通引进原料发展重工业,是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城市和人口

人口密度高、城市密集、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人口密度较低,城市发展历史较短

交通运输

内河、海运、陆运、空运发达

内河、陆运发达(铁路网稠密)

(三)、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农业社会)——成长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

2.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地理位置、资源环境(基础)、技术力量和产业结构

(四)、方法归纳: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要分析两个区域差异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归纳如下:

第一步: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

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文字整理归类:数据分析、图标绘制等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

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

区域经济分析

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第四步:探索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五)、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地理位置差异

区区域的概念区域地理气候条件差异

域出现土地条件差异导致生产的地域差异

区域的划分环境差异矿产条件差异

生物资源差异

区域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不同

(六)、课后作业: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请根据本地区的区域优势,提出至少五条合理化建议。

(七)、板书(知识框架)

高二地理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


高二地理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⑴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过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会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首先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让学生做完学案知识点一:区域。
答案:地理差异指标区位特征地理条件C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具体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我们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引导学生完成学案知识点二:地理环境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答案: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北纬30°附近,长江的入海口
北纬43°~48°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__亚热带季风_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_黑土_为主,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
__贫乏____
石油等矿产丰富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记忆区域的概念2.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3.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的对比使学生掌握分析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方法。

2.通过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辩证的、科学的发展观,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可变性(2)差异性(3)层次性(4)整体性

3.划分目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具体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

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备注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活动: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

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⑵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社会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概念

形成

资源状况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区域早期发育阶段

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

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

已显现出不协调

后期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

本地区资源的耗竭

矛盾加剧

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划分: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差异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

哈尔滨一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根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3.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3.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容说课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揭示了区域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着区域发展,是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节突出体现了地理学科的重要思想,即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人类应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人类活动应该因地制宜。

具体地理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结合具体的区域实际,因此“区域”是地理学科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地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正确深刻地理解“区域”是学生形成正确人地关系的基础,所以了解“区域”的含义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教材主要是通过“内容提要”的形式来阐释“区域”的概念与特点的,所以学生在认知上会出现感性认识不足,教师不需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可以通过为学生展示多样的区域地图来帮助学生认知和分析区域的类型、区域的特点,为正确认识区域打下良好的基础。关于区域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第一,区域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四种情况:1.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如国家、行政区等;2.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或结构的一致性。如自然条件一致的气候区、地形区,人文条件相似的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田农业区。3.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和内在的联系,如经济区、贸易区等。4.区域内部具有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第二,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以依据划分的要求有大小差异和级别(如下图所示),大尺度如国家和地区,例如东亚、中东地区等;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大尺度区域则如我国的三大经济地带等,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部的区域,如上海浦东开发区等。第三,一个区域的性质应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其中开放性是指区域不可能独立存在,都会与其他区域发生联系,而且区域的发展也是在与相关区域的联系中发展的。

区域的不同尺度

区域对比是区域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重要的研究方法,区域对比最为重要的就是区域对比的主题、案例、角度、方法与内容,教材以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性为主题,选取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案例进行对比,设置了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等对比角度,具体对比了这些条件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人类活动的具体差异。教材选取这两个区域的原因在于,两个区域的等级相当,区域差异较大,能够突出对比的主题,因此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选择其他条件类似的区域进行对比,同时,教材选取的两幅区域地图还包含了等值线等较难阅读和理解的信息,这无论从地理知识、思维方法还是读图技能上对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也是学生建构区域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对比是本节的重点以及难点。在区域对比之后,教材设置了活动探究,主要为了补充案例研究的不足,使学生进一步应用自己所学的理论来认识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多样的专题与素材,教师在教学上也可以补充其他的区域素材进行对比,使学生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

附件1下载

附件2下载

附件3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