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地理必修2编写说明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发表时间:2022-01-11

地理必修2编写说明。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地理必修2编写说明”,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理2(必修)》编写说明

一、本模块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地位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当代社会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对自然的利用、改造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加之世界各地区间人们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广泛。为此,高中地理课程必修模块2的主题是对人文地理的阐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了本模块的目标: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由此看出,在高中必修的三个模块中,本模块承担了培养学生人文地理素养的基本任务。

本模块侧重人文地理学科领域,它的特点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力求体现基本的人文地理过程:人口过程、城市化过程、农业和工业地域形成过程、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过程等,初步探讨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扩展阅读

高中地理新教材编写的设想


高中地理新教材编写的设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谢辉 张雷 刘慧 陈文言

本文作者在本刊上期中通过对国外高中教材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要了解哪些内容和编写方式是我国可以借鉴的;通过对国内现行的全日制高中地理教材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哪些是新教材应该继承的,哪些是应该改进的。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关于地理新教材编写的一些设想。

一、"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

作为地球表层生态系统的最高等级,人类不仅是地理环境的最大再造者,而且也是地理环境的最大破坏者。正是人类所具有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人地关系发展和演进的关键取决于人类对周围地理环境的认识能力和状态。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高中是基础知识教育和进入专业教育(大学和研究生)的最后一级阶梯。一部好的高中地理教材可以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植入到教育对象(高中学生)的头脑中,从而为这些未来成年人的行为取向奠定一个坚实的知识平台。这正是新的高中地理教材"以人为本"的基本宗旨所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人口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人口》,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人口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2)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2)”,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学习目标
1.说出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的含义。
2.据相关资料,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及原因。
3.对比分析、说明我国1949至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4.根据案例,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意义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教学思路:

学时建议:2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1.本节教材中的表格数据、图像及文字资料;以及中图版教材、地图册、影像资料
2.《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相关网站:
5.生活经验:1.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
2.调查本区(县)近几年人口迁移状况。
教法与学法策略
1.人口的迁移
(1)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图、相关图片,根据图说明人口的迁移状况,阅读教材,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即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及其含义。
(2)社会调查法:联系学生生活体验,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得出人口迁移的概念。
2.人口迁移的因素:
(1)讲授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图像,对比分析讲授国内及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意义。
(2)读图分析探究法: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及图像,分析、说明我国、美国各主要历史时期中,国内人口的迁移规模、特点、原因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评价建议:
1.调查、收集并整理本市或本区(县)有关人口迁移的资料,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并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2.根据视频资料讨论:“民工潮”讨论:民工流动的方向、原因。

高一地理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高一地理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内容。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
2、教学目标
根据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其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理景观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通过中国南北方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难点:影响区位选择的社会因素及如何根据自然和社会因素进行农业区位选址。
二、说教法
课堂上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启发学生找出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偶尔运用比较法和图表分析法,力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三、说学法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讨论,学生完成探究性学习,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程:以当前备受关注的三农问题引入,配以各地区不同特点的农业图片,接下来提处两个问题,引发思考,提出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和我国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二)讲授新课
1、首先介绍农业区位的含义,从绝对区位、相对区位和区位选择的实质三方面入手。
2、分小组讨论是什么自然原因导致我国南耕北麦现象的出现,讨论后每组派代表说明本小组观点。
3、在启发下总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4、提供图表和乳畜业分布在道路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等。
5、在讲授完区位选择因素之后,全方面思考环地中海农业形成的原因,以巩固主要内容,并启发学生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三)巩固小结
尝试让学生构建本节课框架结构,加强本节知识联系,展示人地关系。
(四)作业布置
提供给学生关于本节课所学知识的五道选择题,课上做题巩固。布置课下作业,查找资料思考影响各个学生家乡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下节课进行分享展示。
五、板书设计
大部分内容在ppt课件上展示,部分重点框架以板书形式呈现。
〈一〉农业区位的含义
1、绝对区位
2、相对区位
3、区位选择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