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04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2)。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2)”,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学习目标
1.说出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的含义。
2.据相关资料,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及原因。
3.对比分析、说明我国1949至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4.根据案例,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意义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教学思路:

学时建议:2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1.本节教材中的表格数据、图像及文字资料;以及中图版教材、地图册、影像资料
2.《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相关网站:
5.生活经验:1.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
2.调查本区(县)近几年人口迁移状况。
教法与学法策略
1.人口的迁移
(1)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图、相关图片,根据图说明人口的迁移状况,阅读教材,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即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及其含义。
(2)社会调查法:联系学生生活体验,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得出人口迁移的概念。
2.人口迁移的因素:
(1)讲授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图像,对比分析讲授国内及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意义。
(2)读图分析探究法: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及图像,分析、说明我国、美国各主要历史时期中,国内人口的迁移规模、特点、原因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评价建议:
1.调查、收集并整理本市或本区(县)有关人口迁移的资料,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并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2.根据视频资料讨论:“民工潮”讨论:民工流动的方向、原因。

相关推荐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课标要求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学习目标
1、理解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分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2、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认识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3、举例分析比较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不同。
4、联系北京市、中国及全球人口的实际情况,认识控制人口在合理容量内的迫切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难点: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教学思路:
明确探讨

明确探讨

学时建议:1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1.本节教材中的图像及文字资料;以及中图版教材、地图册、影像资料
2.《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相关网站:
教法与学法策略
1.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讲授法:阅读教材与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讲授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含义、讨论明确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2)合作学习法:指导学生收集人口与环境问题的资料,进而讨论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探讨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明确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及其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2.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讲授法:结合教材及实例,讲授环境人口合理容量。
(2)探究法:结合教材与收集的资料,分组探究,明确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就制约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人口合理容量及人口和环境的可持续等问题发展进行展开和探讨。
重要的是讲清环境、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课堂评价建议
1、举例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2、举例说明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3、办一个辩论会,辩论会主题:地球环境人口容量

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课标要求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
1、读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图(图2.1),对三个城市进行比较、描述其外部特征,说出形成各自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2、读北京市不同功能区举例图(图2.2),说出城市具有的主要功能区及其位置,结合分析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图(图2.3)、纽约CBD——曼哈顿图(图2.4)和常州市工业分布状况图(图2.5),了解并说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发展特点及其区位因素。运用对城市形态及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的理解,读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图2.6),分析并说出香港城市形态、功能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3、将北京市主要功能区位置图与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图2.8)及北京交通干线分布图结合,理解并说出城市功能区分布的一般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北京不同等级住宅区、民族宗教聚集区、历史政治集中区等现象的举例,分析并说出工资水平、民族宗教、历史文化等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通过分析我国北方某城市居住区与工业区的两种布局方案(图2.10),对其进行合理性评价,并说明原因和修改意见。
4、通过上海不同历史阶段城市空间变化图的比较,了解并说出城市空间变化的的一般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城市各功能区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二)教学难点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空间分布规律,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内容安排
(一)知识结构

(二)教学思路

(三)学时建议:2学时
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为一学时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为一学时
五、教学资源建议
根据教材配套光盘获取相关图片和资料自编课件,尽量利用北京城市地图说明问题。
六、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建议
(一)教学方法
本节设计的内容容易和学生城市生活实际相结合,所以案例尽量选择北京的材料,引导学生从现象和问题入手,通过探究,分析、比较和讨论探索原因,总结规律。
(二)学法指导
本节采用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此图应当和具体空间分布图结合,深化学生对城市地域结构的成因认识;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掌握此图的分析步骤,并用此类曲线图对诸如交通运输方式比较和农业地域结构等问题的研究中。
七、课堂评价建议
1、读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图(图2.1),描述其外部特征,说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2、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图2.8),说出城市功能区分布的一般规律。
3、观察北京市区图中功能区分布的特殊情况,说出影响功能区分布的其他因素。
4、分析我国北方某城市居住区与工业区的两种布局方案(图2.10),对其进行合理性评价,并说明原因和修改意见。

全球气候变化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全球气候变化教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03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9—50《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⑤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讨论:
下图是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中灰色线条代表的是仅考虑自然变化得到的模拟值,红色线条代表的是实际气温变化曲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
(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导作用?收集相关资料,说明该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不能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二者的变化差别很大。
(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该因素是通过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毁林等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过渡: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大家公认的事实,那么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请大家阅读结合教材P51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部分思考这一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
板书: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对于有些地区来说,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
板书:1、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介绍:海平面上升是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的海水上涨现象,它是长期缓慢进行的。许多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最高将会上涨88厘米。海平面的上升会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
板书:2、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甚至会加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介绍:温度是农业生产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作物产量无疑是有利的。但是,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又会使作物减产。科学家预测,就地区而言,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由于不少发展中国家位于低纬度地区,因此,气候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性,可能会使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
板书: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介绍: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强,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转折:既然全球变暖会引起很多不利影响,那么作为人类应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
板书: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讨论:请大家阅读结合教材P5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部分讨论人类应如何面对全球变暖这一问题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世界很多国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板书设计: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2、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甚至会加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反馈:
1、与“温室效应”的产生有关的主要是下列气体中的:B
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氧化氮
2、全球变暖的后果有:C
A、因蒸发强烈,海平面下降
B、中纬度温带地区降水倍增
C、对人们的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D、高纬度地区会因气温升高而使降水减少
3、2005年5月22日,中国珠峰登山测量队成功登顶,并测得世界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4.43米,比原珠峰8848.13低了3.7米。珠峰海拔“变”低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B
A、全球气候变暖,峰顶冰雪融化B、测量技术先进,误差变小
C、地壳运动呈下降趋势D、海平面下降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1章人口的变化全章教案(人教版)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课标分析:
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学过。高中地理的学习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感受型为主的学习上升到理性层面,所以本条“标准”要求学生在学完地理课后,会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一是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标准”的前提。二是学生需要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对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三是学生要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把这三点放在一个“标准”中,是因为三者是密切联系的。当学生在分析某一个增长模式的特点时,必然涉及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的现状不同,又一定会与区域发展联系起来,实际上不同增长模式的分布,反映的就是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分布。
本“标准”没有要求学生背记不同人口增长模式,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每种模式的意义。在学习评价中,各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应该是评价活动的背景信息,而不宜作为考核学生是否记住的内容。

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三大热点问题。沿着人类成长的足迹探究三大问题的关系,不难发现,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全书的开篇。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的要求。
第一节教材内容的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首先从数量这样一个最直观的角度来探讨人口的变化,因为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的人口问题,正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并且,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显得顺理成章,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树立起人地关系的思想理念。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源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中心主线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人口的自然增长
(导入新课)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到了50亿。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人口问题更深远的关注,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决定从1988年起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向人们展示了全球人口增长的历程:1840年只有10亿。1927年增长到20亿,1960年增长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上升到50亿,1999年达到了60亿。通过观察这些数字,同学们可以发现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世界人口每增加十亿人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那么世界人口增长有规律可循吗?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有何不同?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人口数量变化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读图)请同学们读P2图1.1“世界60亿人口日”。通过这幅图片,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1999年10月12日,地球村第60亿居民诞生。联合国将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通过这幅图片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一个小孩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是因为,他们的降临人世,标志着世界的人口已经增长到了创纪录的60亿,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继续增大,请大家计算到今年,世界人口已经大概达到了多少?(69亿)
(过渡)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是不断增长的,那么,人口的自然增长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强调)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共同决定。
出生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数—死亡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完成P3的“活动”

(学生活动,教师点拨)
1、这一年增加的人口数:200000×2%=4000人
十年后那一年增加的人口数:200000×(1+2%)×1.7%=4145
(200000×(1+2%)=243799;243799×1.7%=4145)
2、通过活动可以看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承转)世界人口的增长,不仅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而且在地区上也是不平衡的,也就是其具有时间上的不均匀和空间上的不平衡特点。
2、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
(读图思考)请读P2图1.2“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P3图1.3“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思考:(1)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如何?(2)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各有何特点(即完成下表)?

历史阶段农业革命前农业革命
期间工业革命
期间20世纪以来
人口数量情况
人口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原因

(指导读图)指导学生如何从图中获取信息:(1)认清坐标变量;(2)图形的变化特征:曲线坡度大小陡缓程度的含义(3)思考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4)通过曲线的陡缓程度判断不同时期增长的特征。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归纳、总结)(1)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不断增长。(2)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历史
阶段农业革命前农业革命
期间工业革命
期间20世纪以来
人口数
量情况数量少数量较多持续增加数量多
人口增
长情况增长缓慢增长加速明显加快空前增长
人口
变化
原因人们获取食物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害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生产力水平提高,食物供应稳定可靠,死亡率下降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获得充足的食物,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灾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
(强调)图1.2“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这幅图有两个拐点,分别是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被分为两级台阶;通过对两幅图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能促使人口的增长正说明了这个问题:生产力水平高低——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医疗水平——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数量变化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往往也具有不同的人口自然增长特点。
3、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空间)分布特点:不平衡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P3页图1.4“1950—200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讨论思考:世界各洲的人口总数量、人口增长数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差异,并按多(高)到少(低)排序?

(1)大洲之间的差异:人口总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人口增长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讲解)通过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亚非拉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较快,而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这些国家经济水平相比情况如何?(相差甚远)由此可见,目前世界上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国家?(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又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增长较为缓慢)
(阅读思考)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这两类国家当前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4—P5的文字以及P4的“阅读”材料、P5的图1.5“世界部分国家的人口政策”,思考、讨论,完成下表:
自然增长率
水平人口
增长原因
分析今后
变化
趋势典型
国家
举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归纳、总结)(2)国家之间的差异:
自然
增长率
水平人口
增长原因
分析今后变化
趋势典型
国家
举例
发达
国家保持
较低
水平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和日本
发展中国家水平
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
(引导分析)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来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都趋于缓慢,相比二三十年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亿人大国人口增长的速度明显减缓,但是相比较发达国家来说,其增长速度还是快得多。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数量增长较稳定,有些国家还出现了负增长。发达国家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基于社会经济的变化,发达的经济,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使人们老有所依,导致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改变,生育率下降。同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父母为了使子女能够顺利的融入社会,所以在前期教育中的投入比较多,从而使发达国家的生育率进一步降低,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
(提问)人口老龄化都会导致什么样的问题呢?(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社会负担加重,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面临压力增大,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也会影响经济正常发展,是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那么如果人口增长很快是不是就很好呢?(不是,会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交通以及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增大,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过渡)既然人口增长的速度不能过快,也不能太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呢?不同的国家应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3)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
(读图思考)请读P5的图1.5“世界部分国家的人口政策”,并完成下表:
人口问题及其影响人口政策
人口问题影响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学生讨论,教师可以适当的补充材料,并讲解分析、归纳)
人口问题及其影响人口
政策
人口问题影响
发达
国家人口
老龄化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社会负担加重,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面临压力增大,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也会影响经济正常发展,是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鼓励生育
发展中
国家人口增长
过快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交通以及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增大,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控制)生育
注: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小结)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国家应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对与发达国家来说人口增长缓慢,应采取鼓励生育,吸引移民的措施;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实行控制人口的政策已经迫在眉睫。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目标就是实现环境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有哪些?(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基数)世界人口的数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有不同的特点。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应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P2“读图思考”(参考答案:1.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2.(1)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均较快。(2)人口数量的变化与农业的发展的关系:A: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给农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B:农业的发展使人口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因为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促使粮食供应和医疗条件等得到改善,人们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因为节育还不普及,多生子女一方面可以养老,另一方面可以分担工作,增加收入,因此出生率仍然很高,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迅速。3.随着社会向工业化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同时由于人口基数增大也会导致人口增加。)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共同决定。
出生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数—死亡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2、人口在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历史阶段农业革命前农业革命
期间工业革命
期间20世纪以来
人口数量
情况
人口增长
情况
人口变
原因
3、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是不平衡的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特征
自然增长率
水平人口
增长原因
分析今后
变化
趋势典型
国家
举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2)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
人口问题及其影响人口政策
人口问题影响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第2课时人口增长模式及转变
(新课教学)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们衡量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是通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来衡量的,而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这三项指标相结合就形成了人口再生产的不同特征,形成了不同类型,构成3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请大家读P5图1.6“人口增长及其转变示意”,思考:(1)三种不同的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各有怎样的差别?(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可引导学生注意从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入手:原始型发展为传统型主要是由于死亡率发生的变化,传统型逐步发展成现代型则是由于出生率发生了变化,从而探讨可能的原因。)(3)三种模式可能分别出现于人类社会的什么历史时期?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归纳、总结)1、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
增长
模式基本特征所处
历史阶段原因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
增长率
原始型高高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
力的
发展
水平
传统型高低高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工业文明)
现代型低低低现代社会时期
(后工业文明)
比较原始型和现代型这两种“低增长率”的本质区别:原始型的低增长率是因为很高的死亡率造成的,而现代型的低增长率是因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这种模式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
(过渡)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逐步过渡。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社会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密切相关。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案例与活动探究)请同学们阅读P6“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并思考、讨论、探究P7“活动”。

(引导学生结合案例进行探究,后讲解分析)

(讲解)芬兰人口增长模式从原始型转变为传统型: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化),进入工业社会(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科技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改善,死亡率下降;从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进入后工业文明时期(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传统生育观念改变,社会福利提高,使生育率大大下降。
(1)一般过程: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
(2)影响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最根本原因)、国家政策(如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
(过渡)那么,目前世界各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否一样?为什么?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P7的第一、二、三段“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向现代型的转变”文字,完成下表:
地区代表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原因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整个世界讲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讲解、归纳)(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及原因分析:
地区代表
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原因
发达
国家欧洲

北美现代型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亚非拉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
整个
世界讲由传统型转向现
代型的过渡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
(强调)中国: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政策)
本课主要讲述了:人口增长模式是人口发展的基础。在不同的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口增长模式不同。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等的差异,因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增长模式类型转变并不具有同步性。


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
长模式基本特征所处历史阶段原因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1)一般过程: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
(2)影响因素:
(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及原因分析:
地区代表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原因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整个世界讲
中国: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