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

发表时间:2021-11-19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京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丰富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完善认知结构。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角等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关系,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形成网络

1.提出要求

①分别画一条直线、一条射线和一条线段。

②看图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③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关系。

④在纸上画出两条直线

2.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并板书。

a相交(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相交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JaB88.com

b不相交(当两条直线不相交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二、巩固练习,反馈校正

完成教科书第100页“练习十九”

1.完成第2题: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先分小组说,再全班交流

2.完成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再独立思考,最后指导学生用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知识说明。

3.完成第4题:先让学生讨论:通过一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通过两个点呢?再指导学生用两点之间的连线最短的知识说明

4.完成第5题:指导学生说思考过程时,师着重指出:因为从直线外的一点到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直的线段是最短的,因此从A或B点出发,连通主管道的小管道应该与主管道相应部分垂直。最后让学生独立操作。

三、拓展延伸,整理反思

1.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角?你能填写下表吗?学生独立做好后全班交流。

2.师让学生用活动角演示上面的各种角,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讨论后,师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完成教科书第101页“练习十九” 第6题 学生独立填后反馈校对。

4.画角、量角器量角

(1)让学生说一说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师让学生尝试画45度和135度的角各一个,在用量角器量,并让学生对比,这两个角画时和量时有什么不同?要注意什么?

(3)完成教科书第101页“练习十九” 第7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延伸阅读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数学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数的认识”的过程。

2、能对学过的数进行较系统的整理,进一步掌握数的知识,发展数感。

3、积极参加自主整理的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课前预习:

小组合作,交流整理:

回顾以前学过那些数,各举五例。分析不同类数之间有何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回忆数的认识

1、回顾数的意义。

师:你学过那些数?

(生回答)

师出示卡片,生齐读。师:举例说明这些数可表示什么?

(生回答)

2、数的分类。

完成问题(1)。

师:把上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生回答)

师:每种类型的数,除了上面几种类型,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吗?

(生回答)

3、数的互化

师出示问题(2)

呈现表格,完成数的互化,交流做法。

4、数的大小比较。

师出示问题(3)

学生自主完成。

5、适时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到数的哪些知识?

(生回答)

二、整理回顾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1、引出问题。

师:小明的爸爸年龄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且年龄是小明的五倍,同学们能猜出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龄吗?

(生回答)

以上问题,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倍数和因数)

明确:我们一起回顾和整理倍数和因数。

2、小组合作,梳理知识。

师:以小组为单位,将学过的“倍数和因数”知识整理下来。同学们认真讨论,由组长记录,一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整理的更加完整、科学合理。全班交流。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为什么先学因数和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

师:倍数和因数是基础,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整理出来的倍数和因数脉络图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三、复习正数和负数

师出示亮亮家4月份收支情况记录。

学生阅读题目内容。

出示问题(1)。

提醒学生估算时要注意的问题。(生回答)师:(生回答)师:(生回答)

出示问题(2)。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2)。

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关注怎样用正负号表示收支情况,以及怎样基数按每次结余。

四、人民币上的号码

1、让学生拿出自己身上的人民币。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你的经验大胆回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六、课堂作业

1、2、3、4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过程。

2、 能对四则运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定律进行归纳和整理,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3、 体验自主整理数学知识的乐趣,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回顾:

我们学过那些计算?分别写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的算式各一道,并计算出结果。小组内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四则运算

1、师: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计算?

生回答。

小组长汇报 本组在课前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2、议一议

出示问题(1)生归纳整理。

出示问题(2)生举例说明0和1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生整理汇报。(注意提示0不能做除数)

3、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归纳出加减法互为逆运算。

同样的方法总结乘除法的关系。

说一说

师:上述关系在计算中有哪些应用?

启发学生回答,(进行验算、解方程等)

二、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律

1、师: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

小组讨论,自主总结,并写出字母表达式。

2、出示问题(2)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计算后交流做法,注意能简算的要简算。

3、 估算。

(1) 出示问题(1)

先让生独立思考并判断,再回答是如何判断的。

(2) 出示问题(2)

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想,需要几个步骤。

计算问题(2)时可用竞赛的方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回顾了什么内容?需要注意什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使学生掌握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通过整理、交流、反馈等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难点:

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

教学重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教学准备:

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 组织谈话 引出信 息

1.师: 同学们每人都有校服吧, 你们穿的校服尺寸都相同吗?为什么?

2.怎么才能清楚、 准确地知道我们班每种尺寸的校服有多少件?让学生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介绍给大家。

3.借助学生介绍的方法引出课题。

(板书:统计) 学生观察,交流。

感知:服装有大小之分,不同身高的学生适合穿不同号码的服装。 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介绍给大家。探究新知,掌握分段整理的方法。 巩固应用 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 学生经历收集、整 理和分析数据的简 单统计过程,会根 据实际情况,对一 组数据分段进行整 理; 学生在练习中通过一次次的实际的观察、操作和比较、分析、辨别、确认,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有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 的态度。 进一步体会分段整 理数据的方法。

二、 探究新知,掌握分段整理的方法。

1.动态出示本班学生身高记录单,和题目问题。

2.引导学生理解必须要分段整理数据

师:那么现在我们已经把身高的范围分好了,我们如何来整理各个身高段的人数呢?在小组里讨论各自 整理的方法,鼓励不同的方 法。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 方法,分小组合作进行。

3.组织交流反馈整理数据的方法。

借助学生反馈的不同方 法,突出介绍画“正”字的方 法。

4.组织用正字法整理数据。

5.组织完成本班学生校服情 况统计表。

6.结合统计表交流得到的数学信息。

7.小结刚才在整理数据时的各种方法,让学生反思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注意点。

三、巩固发展

1.完成书本P124“想想做做”第1题。

(1) 出示第一题数据和要求;

(2)先让学生初步理解题意 和解题的方法。

(3)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收集和整理数据的体会,并说说对统计结果的看法。

2.完成书本P124“想想做做”第2题。

(1)先投影出示第2题所有 内容,让学生初步理解题意;

(2)让学生用画“正”字的 方法直接对数据进行整理,并 填写统计表;

(3)交流统计的结果,并说 说在统计过程中的体会。

(4)让学生观察统计后的表 格,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说说从 表格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感受到了些什么,有什么心里话 各自报自己校服的尺寸。

(5)教师小结

“想想做做”第3题。 方法同上题。 让学生读一读,再组织交流;最后说说从中了解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小组里讨论各自整理的方法,鼓励不同的方法。

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小组合作进行。

说说根据统计的结果,能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和同桌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小结刚才在整理数据时的各种方法, 独立完成,再交流收集和整理数据的体会,并说说对统计结果的看法。

用画“正”字的方法直接对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写统计表; 交流统计的结果,并说说在统计过程中的体会。 观察统计后的表格,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说说从表格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感受到了些什么,有什么心里话要说说的。 独立完成

四、总结回顾,课外延伸

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整理,巩固,提高、延伸。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数学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2、 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目标展示。

1、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比的知识,你能说说什么是比吗?举例说明比各部分的名称。

2、 今天,我们要在比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新知识(板书:比例)。

3、 看到这个数学新名词——比例,你的脑子里产生出哪些问题?

【老师有选择地板书如:什么是比例(或比例的意义),比例的组成及名称,比和比例的区别等。】

4、 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 我们从学习数学开始,几乎天天都用到等号,你能说出几个含有等号的式子吗?说说等号在式子中的作用是什么?(连接左右两边相等的两部分)

2、 自主探究,初步形成印象。

(1) 两个比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吗?

(2) 你能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可以有用等号连接的比吗?

(3) 和你小组内同学交流你写出的式子,并说明理由。

(4) 学生汇报。

3、 形成概念。

(1) 像黑板上我们所列出的这些式子叫做比例。

(2)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吗?

(3) 老师小结: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4、 深化概念,巩固练习。

(1) 你认为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吗?(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2) 你能抓住这个关键写几个比例式吗?(2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多,并且和别人的不一样。)

〈二〉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 比例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你知道吗?

(预设:学生如果不清楚的话,教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 找出黑板上这几个比例的内、外项。

3、 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1) 把黑板上的这几个比例式写成分数形式。(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2) 找出它们的内、外项。

(3) 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三〉比和比例的区别。

1、 小组讨论、交流。

2、 全班交流。

3、 小结: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比例有4项,比有2项。

三、 巩固练习。

1、 填空。

(1)、表示( )的式子叫做比例。

(2)、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 )是不是相等。

(3)、写出比值是 的两个比( ):( )和( ):( ),写成比例是( )。

(4)、选取48的4个因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

2、课本32页国旗尺寸成比例吗?

3、课本33页“做一做”第2题。(用右图中的4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比例的变化有规律可循吗?若有能用已学的知识解释吗?如不能解释,课后请预习课本34页。下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体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导入新课

以2人小组回顾下列内容:(要求1题组员给组长说,组长补充。2题同桌互说。说完后坐好。)

1、说一说:(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如何用字母表示?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 ) 用字母表示( )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说出解题思路,不计算。)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二)揭示课题

你想知道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体积”吗?你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吗?今天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设问导读

请仔细阅读课本第8-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一)以小组合作完成1、2题。

1、猜一猜 ,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 )×( )

2、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指出: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圆柱的底面也可以像上面说的那样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课本第8页右下图所示)。(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切、拼)观察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之间的关系

(1)圆柱的底面积变成了长方体的( )。

(2)圆柱的高变成了长方体的( )。

(3)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 )×( ),所以圆柱的体积=( )×( )。如果用字母V代表圆柱的体积,S代表底面积,h代表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 )

[汇报交流,教师用教具演示讲解2题]

(二)独立完成3、4题。

3、如果已知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5米,怎样计算柱子的体积?

先求底面积,列式计算( )

再求体积,列式计算( )

综合算式( )

4、要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可以用杯子的“( )×( )”(杯子厚度忽略不计)

【要求:完成之后以小组互查,有争议之处四人大组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挑选一些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并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自我检测

1、课本9页试一试

2、课本9页练一练1题(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完成后小组互查,教师评价】

四、巩固练习

课本练一练的2、3、4题

【要求:组长先给组员讲解题思路,然后小组内共同完成】

教师进行错例分析。

五、拓展练习

1、课本练一练的5题

2、有一条围粮的席子,长6.28米,宽2.5米,把它围成一个筒状的粮食囤,怎样围盛的粮食多?最多能盛多少立方米的粮食?

【要求:先组内讨论确定解题思路,再完成】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我们利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其体积公式,切记用“底面积×高”来求圆柱的体积。

2、作业:课本练一练6题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数学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什么是比例尺(自学书上内容,学生交流汇报)

出示图例1

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介绍数值比例尺

让学生看图。

“我们经常在地图上看到的比例尺有这两种: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也可以写成:1/100000000 ,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

3.介绍线段比例尺

还有一种是线段比例尺(看北京地图),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km的实际距离。”

4.介绍放大比例尺

出示图例2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下面就是一个弹簧零件的制作图纸。“

学生看图,“你知道比例‘2:1’表示什么意思吗?这也是一个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2:1

比较这个比例尺与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不同点:一种是图上距离小于实际距离,另一种是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离。

5.总结

比例尺书写特征。

(1)观察:比例尺1:100000000

比例尺1/5000000

比例尺2:1

(2)看一看,比例尺书写形式有什么特征。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6.比例尺的化简和转化

“我们再看一下北京地图上的这个线段比例尺,这里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50千米,你会把这个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吗?”

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

“50千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把50千米改写成5000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5000000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0厘米:10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数值比例尺)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2.完成课文练习八第1~3题。让学生完成第48页的“做一做”。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1”。

四、课堂小结

(本课要点:1.比例尺的意义;2.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互化;3.注意单位名称的改写,如把千米和厘米的换算就是扩大或缩小100000倍的关系。)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按比分配》数学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按比分配》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解答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要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按比分配问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把比转化成分数。

教学用具:

计算机、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两个人共同出钱买了几张彩票,结果有一张中奖。能平均分配奖金的数目吗?从而引出课题:按比分配(板书)

二、设疑架桥,解决问题。

1、出示例5:请同学们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说一说自己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怎样理解“3:2”的含义,先在小组里交流。

交流的结果可能会有三种:

(1)红色方格数是黄色方格数的3/2,黄色方格数是红色方格数的2/3。

(2)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红色方格数占总数的3/5;黄色方格数占总数的2/5。

按3:2分配涂色,你们估计哪种颜色的格子会多一些?在自己的本子上算一算?

老师说:谁愿意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大家听?

A:学生的第一种方法:3+2=5(份)30÷5=6(格)6×3=18(格)6×2=12(格)老师说:这样的做法可以吗?(他的方法很正确。)

B:学生的第二种方法:3+ 2=5,

红色:30×3/5=18(格)

黄色:30×2/5=12(格)

老师说:这种算法也不错,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说:3+2=5份,总共有5份,红色方格数就占总数的3/5,黄色方格数数就占总数的2/5,拿总共的30格去乘对应的分数就得到了对应的量)

老师说:谁再来说一说这里的3/5和2/5别表示什么?怎么得到的?

老师说:求两种颜色各分得多少,为什么都要拿30去乘这两个分数?(学生说:实际上就求30的3/5和2/5是多少?所以用30去乘这两个分数)

老师说:比较这两种算法,想一想有什么不同?

(第一种算法是先算1份量,再算几份量,第二种算法是先找出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总量去乘这些分数。)

老师说:说得太好了,第一种算法实际上是把比转化成了份数,先算出1份数,再分别算出几份数,第二种算法实际上是把比转化成了分数,先找出各部分量分别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进行计算。

2、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3、修校门路用了20吨的混凝土,水泥、沙子和石子的比是2:3:5,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吨?

三、练习

1、一个长方形周长60厘米,长与宽的比为3 :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有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为3 :2: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按比分配问题)

你们有什么收获?(弄清总量, 总份数,每一个占总数的多少 )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老师在解答。)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难点:

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按一定的比把实际距离进行放大或缩小。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P55的图。

2、说说图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土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新授

1、教学例4

(1) 出示例4,让学生说说题中要求的按“2∶1”放大图形什么意思?(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 学生尝试着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3) 画直角三角形时,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再连成封闭图形就可以了)画完后通过量一量的方式,发现放大后的斜边的长度也是原来的2倍。

(4) 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说说有什么变化?(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2、例4的延伸

(1)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的出:A、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

B、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

(2)学生独立画出缩小后的图形,指名投影展示。

3、归纳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4、学生独立完成书P57的“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P60练习九第1题,找出图形A放大后的图形。

2、教科书P60练习九第2题。

四、总结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

学情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知识后的一个实际运用,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征,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感受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 欣赏图形的美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用于学生画图的水彩笔、尺子、方格纸。贺卡图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温固互查

二人小组互述:

刚才还看不清,现在为什么看清楚了?(投影出示:一张台历纸)

二、自学质疑

1、仔细阅读教材28页,独立完成以下内容。

2、如果下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码?试一试,与同伴交流。

3、如果有图的三角形表示“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个三角形按1: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

3、通过上面的研究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合作解疑

1、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2、讨论交流:怎样画图才能画的与原图像?

四、巩固拓展

1、下面哪个图形是图A按2:1的比放大后的图形?哪个图形是图A按1:2的比缩小后的图形。

2、下面的每个方格表示1cm2。先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在回答问题。

3、把下面的图放大,比一比谁画得像。

4、你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应用到图形放缩的知识呢?

五、总结反馈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自己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同伴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后我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面更加努力的。我可以得到( )颗星。☆☆☆☆☆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数学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同学们自主探究,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同学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采取小组合作、质疑问难、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同学们观察、猜测、分析、比较、综合的学习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流程 :

一、创设情境

让问题来源于生活 为了创设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我先让学生看电脑显示,(在海边堆沙堆的画面),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沙堆都是近似圆锥形的,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他们想知道的知识,有的的同学想知道圆锥的特点,还有的多学生都想知道沙堆的体积有多大,从而确定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这样一来教学问题自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习现场从生活实际巧妙地引进课堂。这一环节的处理,使问题来源于孩子们,来源于生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自主探究

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体是圆锥体的?通过让学生看生活中的圆锥体的图片,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学生对圆锥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制作圆锥体,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纸做的扇子、铅笔、转笔刀、直角三角形等材料,让学生在制作的的过程中,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了圆锥,从而概括出圆锥的特征。同时用课件演示圆锥的各部分名称,并通过指一指实物圆锥的高,从而明确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才是高。同时置疑,从实物中我们无法看出圆锥的高,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它的高呢?我将先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测量方法,并根据汇报出示课件,然后再实际测量自己制作好的圆锥的高。在这一过程中,我充当了一名引导者,提示着研究方向,我与学生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作品。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三、提供时空,让学生品位研究的乐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联想猜测 让学生猜测、设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可能会有以下设想:

1、以长方形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得到圆柱体,以三角形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而得到圆锥体,由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而联想到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一半。

2、学生也可能认为两个同样大小的圆锥把一个倒过来拼不成一个圆柱,圆锥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等等各种设想。这里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联想和交流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第二步:探索质疑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得到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圆锥体积=底面积 ×高 ×倍数。 接着教师用电脑出示一个和圆锥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并提问:“你们所说的圆柱是这样的圆柱吗?”结合学生的回答再显示出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这样的设计,解决了部分有困难的学生心中的疑问。

第三步:分组验证 学生动手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方案:

1、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受到启发,用几个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的圆锥体,捏成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有的学生利用自然课中学过的知识:物体排出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发现实体圆锥三次排出的水正好装满空圆柱。

3、还有的学生利用传统的装沙或装水的方法进行实验等等。 这样的设计,由教师操作演示变学生动手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四步:形成共识 通过学生演示、交流、讨论、教师演示(课件),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圆锥体积=底面积 ×高 ×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设想、探索、实验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四、回归生活,让探究变得富有魅力

1、以练习的形式出示例1。 例1:一个圆锥体冰淇淋的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5厘米。据统计,每毫升冰淇淋约可以产生5.02焦耳的热量。这个圆锥体冰淇淋大约可以产生多少焦耳热量?(得数保留整数)

2、口答

3、变式练习: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2)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这道题是培养学生联系旧知灵活计算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4、操作练习。

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或是利用学生从生活中找的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通过这道练习,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知识对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的现象的解读。书本知识是生活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它给学生学习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一座平台。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我以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创造性地把生活和知识关联起来,原本枯燥的探究也变得充满灵性。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 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 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 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 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师: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探索 图形的运动(板书课题:图形的运动)

二、自主探索

1.情境探索:

课件呈现情境图(教材第32页)

如下图,七巧板中有两个图形移动了位置。

请同学们观察 上图,你能通过平移将图①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想一 想,再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师:哪位同学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做法 。

生1: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10格。

生1:先向左平移10格,再向上平移4格。

2.师:你能通过平移和旋转将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与同伴交流你的做法。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摆一摆, 最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可以边摆边说,教师巡视参与交流,再组织全班反馈。

生1:先左平移9格,再绕直角顶点逆时针旋转900。

生2:先绕直角顶点 逆时针旋转900 ,再左平移9格。

三、课堂练习

1.请将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 900,得到图形B,再将图形B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形C。画一画,说说要注意什么。

2.如下图,图1是一幅由四张卡片组成的图,图2中有两张卡片移动了位置。你能通过卡片的平移和旋转将图2“还原”为图1吗?

3.观察方格纸中图形的变换,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最初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运动的问题,在学 习中你认为哪些是有困难的?哪些 是学得比较好的?你有什么经验可以介绍吗?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图形王国》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图形王国》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整理与复习

第4课时 图形王国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5页整理与复习第18-2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有关知识,理解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的意义。

2、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长、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

教学难点:

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实物展示、揭示课题

出示一个长方体。

师:看了这个盒子,你能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回答:(可能有:这个盒子是长方体,我能求出它的表面积和体积,我还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整理与回顾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

师:谁上来画一个长方体的图给同学们看一看呢?一人上黑板画。指名二人对照这个酒瓶盒和图,说说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口答。

师:正方体呢?指名说说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复习长、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

指名学生回答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练习:求下面各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①长8CM,宽6CM,高5CM

②长12DM,宽6DM,高2.5DM

③ 棱长9M.

学生计算,完成后集体核对。

3、拓展提高。

(1)出示课本第115页第18题。

学生独立填写合适的单位,完成后指名回答,讨论所填写的单位是否合适。

(2)出示课本第115页第19题。

复习单位名称之间的互化。

(3)完成课本第115页第20题。

学生独立填表,填完成集体讨论讲评。

(4)做课本第115页第21题。

出示展开图,你能说出这个正方体相对的面分别是谁吗?指名学生发挥想象力思考,指名回答。

三、练习巩固、开启想象

出示:(每人发一张作业纸)

师:大家自己动手测量所需要的数据,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之后,你对长、正方体的知识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115页第22题。

教学反思: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数学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理解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含义。

3.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个圆柱形物体。

学生:圆柱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要呈现的问题

看“神州五号”图片,了解它的船舱的形状是圆柱,引入课题。

师生活动预设

1.课件出示“神州五号”的图片,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

3.口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内容

自主学习课本30页,了解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师生活动预设

1.出示自主学习内容,并巡视指导。

2.抽生汇报学习内容,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3.强调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

三、互动探究内容

(一)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什么形状?(长方形)

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之间的联系。

3.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面积公式。

(二)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

2.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先算……再算……最后……)

师生活动预设

1.出示自主学习的内容及要求,巡视并指导。

2.指导小组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及时的精讲释疑。

3.出题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4.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直径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5.提醒学生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底面积要乘2。

6.在生活中,有的圆柱形物体如无盖水桶,通风管,烟囱等它们的表面积该怎样计算。

四、当堂测试内容

1.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2.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计算制作一个无盖水桶的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整数。(强调用进一法)

五、课堂评价后记

本节课内容较多,但在小组共同的学习下,多数学生掌握的不错,极个别的差生还需牢记公式,还不能灵活运用。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及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旋转(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旋转(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 转90°。

2、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 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线段旋转。首先回忆一下,什么是旋转?旋转的三要素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来研究图形的旋转。

二、探究交流

1、师:画出图中的小旗绕点M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清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画法,在动手画一画。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并说说哦你们的画法。

同学们很有想法,老师是这样画的,先把旗杆绕点M顺时针旋转90°后在画 出旗子。

师:利用刚才画小旗的方法,来画出三角形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和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2、师:通过刚才三角形ABC的旋转,请同学们想一想旋转后三 角形有什么 变化?

师:对,旋转后的三角形 ,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这就是旋转的一个性质。

3、师:在想一下,画旋转 图形时,要注意什么?

师:旋转时要注意旋转的角度和距离。可以先找一条线段旋转后的位置,在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三、课堂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 1)三角形 A绕点O按( )时针方向旋转( )的三角形B。

(2)三角形A绕点O按( )时针方向旋转( )的三 角形B。

(3)三角形A绕点O按( )时针方向旋转( )的三角形B。

2、画出图中长方形①绕点M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再画出长方形②绕 点N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3、想一想,图①中的三角形绕中心点每次 旋转多少度能得到这个图案?图②中的正方形呢?

四、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