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历史教案:城市沿革和城市经济

高中历史教案

发表时间:2021-11-10

高二历史教案:城市沿革和城市经济。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二历史教案:城市沿革和城市经济》,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扬州城市

1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建筑城池,名"邗城",并开凿了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今扬州邗江区)

2南北朝时期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3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多次巡游江都。(今扬州)

4隋唐时对外交通发达,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今天的韩国、日本。

5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有"天下之盛,扬为首"和"扬一益二"的谚语。

6五代、宋、元时期,扬州是商业繁荣的城市。

7清朝以郑板桥为首的八位画家,因善于创新被称为"扬州八怪",扬州浓厚的文化氛围被世人称为江南"文化之邦"。

8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军从扬州出发进行北伐;后来清兵在扬州建立江北大营,1856年燕王秦日纲东征攻破江北大营;天京变乱后清兵重建江北大营,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江北大营。

9新中国以后,扬州获得了新生。现今南水北调,从扬州取水。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2235

精选阅读

高二地理教案:《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考试要求

考点 城市化

①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②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起源条件: 发展、社会分工、 出现等。

2、世界城市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产业革命以前:数量 ,规模 ,功能

产业革命以后:数量 ,规模 ,功能

二战以后:城市迅速发展,出现了 和 ,

还出现了 等专业化城市。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一般指 人口转变为 人口, 地区转变为 地区,

活动转变为 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主要表现为 增加、 上升和 扩大。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3、当代城市化新特点:

①城市化进程 ;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像一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P33“知识窗”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速度

产业结构

阶段

低于%,

城镇人口增长,发展时期漫长

区域经济主导产业为业。

阶段

30%∽70%

较高

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扩展,出现城市密集区和城市群。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阶段

达到%以上

城市化水平的增长又趋于,甚至

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②大城市数量 , 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包括中国的 城市带、日本的 城

市带、英国的 城市带、欧洲 城市带、美国的

城市带和 城市带。

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 ;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 ;出现了 城市化和 城市化现象;发

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导致大城

市规模 、城市数量 。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使环境向着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但过快的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1)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 面积减少;城市及其周围地区 资源短缺;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地面 ,或海水 而导致地下水 等。

(2)产生社会环境问题: 污染严重、 拥挤、 紧张、 困难、

混乱等问题。

练习巩固

1.城市起源的基本前提是 ( )

A.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B.农业生产中出现剩余产品

C.商业生产的加快和商品交换 D.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完善

2.下列因素与城市起源关联不大的是 ( )

A.生产力发展 B.社会分工 C.社会组织的出现 D.人口数量的增加

3.“科学城”、“旅游城”等专业化城市出现在 ( )

A.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B.19世纪70年代以后 C.二战以前 D.二战以后

4.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城市出现在 ( )

A.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恒河流域和黄河流域

B.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罗河下游和中美洲

C.刚果河流域、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D.尼罗河下游、亚马孙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密西西比河流域

5.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城市占地面积的大小

C.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 D.特大城市、大城市带的出现

6.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  )

A.绿化面积不断减少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7.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是 ( )

A.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也比发达国家多

B.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普遍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

C.当前,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一般在70%以上,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大城市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明显www.

8. 世界上最主要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分布的地区有 ( )

①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②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 ③日本太平洋沿岸④印度恒河沿岸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9.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

①环境污染;②交通拥挤;③住房困难;④失业人口增多;⑤水旱灾害频繁;⑥水土流失加重;⑦社会秩序混乱;⑧人口老龄化加快。

A.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⑤⑧ D.①②③④⑦

10.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城市化水平,图中表示发达国家的是 曲线,表示发展中国家是 曲

线。

(2)近年来,城市化速度较快的是 曲线。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

起步 、发展 、城市化水平 。

(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

起步 、速度 、城市化水平 。

高二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教学建议:

(1)由《乔家大院》剧照,引出明清时代的晋商,引入本节内容。

(2)"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一目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乡村的商业活动和古代商人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四民月令》中内容,使学生明白在乡村中已存在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买卖。对于"古代商人的活动"这部分内容,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让学生阅读教材后,整理出古代商人的活动。

(4)第三目主要讲述了古代"市"的发展。需要按照教材顺序整理出从秦代到明清"市"的发展过程。在讲述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同时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图片,如《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市"的繁荣,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5)"商人重利轻离别"一目,主要讲到商人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发达的古代商运,以及客商的风险三部分内容。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现有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古代商人的奔波、艰苦的生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介绍他们所了解的与商人生活相关名著,激发学生的兴趣。

(6)"商业都会的崛起"一目,主要介绍古代中国商业都会的发展情况。需要按照教材顺序,介绍从战国到清代商业都市的发展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本插图"清《盛世滋生图》",向学生介绍清代苏州城的商业繁荣情况。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2087

高一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教案


高一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教案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概述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面貌,了解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通过学习商业、城市经济在各个时期的演变,提高学生梳理、分析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教材的图表、问题探究以及插图,归纳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等的演变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总的来看违背了历史潮流,是造成农耕社会发展迟滞和漫长的主要因素。
教学过程
一.商业的发展
1.产生和初步发展
先秦时期是我国商业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
(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商朝的商业活动发展水平较高,出现了最早的职业商人和货币。
(3)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4)春秋战国:商业有了重大突破。一是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经营商业,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二是各国纷纷铸造货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黄金和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三是着名都会形成。
2.发展和高峰
(1)隋唐:商业繁荣表现为大都会的出现,如长安、洛阳、扬州;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如西域商人、阿拉伯商人的活动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等。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商业迅速繁荣。
(2)宋元:商业发展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表现为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广泛流通纸币。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政府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加上水陆交通便利,海运、河运发达。
(3)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大量农产品投入市场;农作物商品化;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如徽商、晋商等。
原因: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达,租佃关系普及,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

1.想一想,商业产生的根源何在?它与农业、手工业关系如何?
提示: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此商业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业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又会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即"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2.根据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概括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
提示:商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国家分裂动荡、自然经济影响加大,商业就会萧条;国家统一安定,商业就会繁荣。因此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农业、手工业的发达,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内外交通便利等。
3.想一想,北宋时期为什么能够产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提示:纸币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北宋时期,商业发达、经济繁荣,而当时使用的金属货币质重而值微,无法满足商业发展对货币的要求,急需一种既能大量复制,又携带方便、便于流通的货币;"北宋时期的印刷工艺、技术成熟,应用广泛,恰能满足携带方便而又能大量复制这一要求。纸币便应运而生。
二.城市的繁荣
1.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1)从周至唐: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宋代: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一些乡村也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经营范围的限制,如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城市发展概况
(1)汉唐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沿途城镇的兴起,敦煌、楼兰、于阗、莎车、龟兹、疏勒等就是代表。
(2)唐宋时期:由于海上"陶瓷之路"的兴起,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城市的兴起,如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
(3)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

想一想:中国古代城市经济演变有何规律?
提示:①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减小,日益突出其生产性和商业性。②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但"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未根本改变。③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状况与政治局势有着密切联系。$经济重心南移与城市布局成相应变化。
三.重农抑商
1.产生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崛起。商鞅变法中就有许多"重农抑商"的政策措施。如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盐铁官营,管制粮食买卖;对商业征收重税。
2.发展汉代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汉武帝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对商人征收重税,私营工商业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些许的松动,政府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使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3.强化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继续固守农本思想,严格限制商人的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1.想一想:"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兴起原因是什么?
提示: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时期,小农经济是封建制度的基础。而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政治集权的需要相矛盾,发展商业也会减少农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等。因此,封建统治者从一开始就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实际上是出于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2.想一想,应该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提示:"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也是正确的。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农业也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之上,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后面。

高二历史教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考纲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考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考点知识梳理】

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①“文革’’后的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②1978年5月,开始了关于 的讨论。

(2)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 、 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抛弃了“ ’’的“左”倾错误方针。

③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 上来。

④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以 为中心。

(3)评价

①我国的 从此拉开序幕。

②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③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

①经济上:全国普遍实行以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政治上: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 委员会。

(2)城市

①中心环节:增强 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具体措施a: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 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b: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 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分配,实行以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 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评价: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①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

②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①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 。

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体制

③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⑤到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 体系基本建立。

(3)意义

①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②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达到 水平。

【重点难点突破】

(福建福州八中2009年质检)

材料一 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接下来的20年时间里,党和人民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探索,试图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一中的探索过程中,我国政府进行的成功和失败的探索各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其特点是什么?指出图3所示的地区与前两者开发时相比,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3)说明材料三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图表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哪些现象?并根据这些现象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哪些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进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考点强化训练】

1、央视3套热播的《歌声飘过30年——百首金曲系列演唱会》,下列歌曲不可能入选的是

A.《在希望的田野上》 B.《春天的故事》

C.《走进新时代》 D.《我是公社小社员》

2.(福建南安一中、安溪一中、养正中学2009联考)观察右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山东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下面是湖北天门县一农民家1974年.1980年贴的两幅春联:1974年: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1980年: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出现这种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人民公社制的推行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分别探索有了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二者是最根本

的相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始终注意反地“左”倾错误思想 D.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5.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见右图)。

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曾

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①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

了很大改变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6.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场争论的意义太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

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7.(山东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 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8.右图是安徽省风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不成,我们全部坐牢杀头也甘心。”这份契约签订的背景是

A.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实行

C.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

D.农村解决了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

9、(山东师大附中2009年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l993年版

材料二 1958 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工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4分)他们所起到的作用说明了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4分)

【高考真题再现】

1.(2009广东文基)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D。【解析】题眼:“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文革”结束后,他深刻地总结了国际和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时说的一番话

2.(2009福建文综)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198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

3.(2009山东文综)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答案】D。【解析】此题难度为中,考查提炼多点有效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如图表反映出的信息一是我国农业和轻重工业比例均衡,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种情况综合比较各项,最可能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4.(2009浙江文综)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答案】A。【解析】此题隐性考察历史时间。1977年12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1995年宣布,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

5.(福建龙岩一中2009年阶段考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安徽凤阳县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表明这种责任制

A.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B.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基本相适应

C.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 D.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答案】B。【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由于它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参考答案

【考点知识梳理】【答案】

1、真理标准问题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以阶级斗争为纲 现代化建设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2、 家庭承包经营 村民 企业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公有制 按劳分配 竞争 3、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 商品市场 小康

【重点难点突破】

【解析】第(1)问,扣住材料中1956至1976年考虑,这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其成功和失败探索应不难回答;第(2)问,材料中提供了三个有效信息,即深圳、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最前者是最早经济特区的代表,第二是沿海开放城市的代表,第三是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代表。再联系课本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开放的格局,进而归纳出开放格局的特点。最后一问,可联系材料中的实时间——-2006年回答,第(3)问,从表格中不难看出,GDP同比增速的变化曲线是1978——1998年同比增长,之后大幅下降后又有增长,因此曲线变化有波动;而GDP和农民收入柱状图是持续增长。它们必将带来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变化的原因一般应从社会环境、政策、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方面考虑。

【答案】

(1)成功:《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开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共“八大”对中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经济领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

字方针;文革期间的两次经济整顿;失误: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2)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格局。特点是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优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 (3)现象:GDP持续增长,GDP呈现波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趋势:综合国力持续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原因:社会稳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科教兴国等。

【考点强化训练】

1.D 2.D 3.D 4.D 5.B 6.C 7.A 8.A

9、(1)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共3分) (2)大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1分)结果:①浪费了人力和资源,炼出的钢合格率很低,环境遭到破坏。②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分)(3)异军的作用:外资工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工业化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2分)说明的问题:改革是强国之路;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根据中国经济基础差、劳动力充足等国情,选择符合实际的工业化道路。(2分)(4)中国工业化进程:①“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初步基础;⑵“大跃进”和随后的“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发展,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④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又开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