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高中历史教案

发表时间:2021-11-12

高二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高二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建议:

(1)由《乔家大院》剧照,引出明清时代的晋商,引入本节内容。

(2)"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一目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乡村的商业活动和古代商人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四民月令》中内容,使学生明白在乡村中已存在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买卖。对于"古代商人的活动"这部分内容,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让学生阅读教材后,整理出古代商人的活动。

(4)第三目主要讲述了古代"市"的发展。需要按照教材顺序整理出从秦代到明清"市"的发展过程。在讲述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同时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图片,如《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市"的繁荣,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5)"商人重利轻离别"一目,主要讲到商人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发达的古代商运,以及客商的风险三部分内容。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现有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古代商人的奔波、艰苦的生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介绍他们所了解的与商人生活相关名著,激发学生的兴趣。

(6)"商业都会的崛起"一目,主要介绍古代中国商业都会的发展情况。需要按照教材顺序,介绍从战国到清代商业都市的发展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本插图"清《盛世滋生图》",向学生介绍清代苏州城的商业繁荣情况。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2087

相关知识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了解各朝代文人对当时商业发展的客观性描述;了解各朝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突破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在必要的关键环节上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以适当的指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同时学生还应当认识到,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和总归纳能力。
难点: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等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建议:
(1)由《乔家大院》剧照,引出明清时代的晋商,引入本节内容。
(2)“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一目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乡村的商业活动和古代商人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四民月令》中内容,使学生明白在乡村中已存在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买卖。对于“古代商人的活动”这部分内容,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让学生阅读教材后,整理出古代商人的活动。
(4)第三目主要讲述了古代“市”的发展。需要按照教材顺序整理出从秦代到明清“市”的发展过程。在讲述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同时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图片,如《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市”的繁荣,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5)“商人重利轻离别”一目,主要讲到商人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发达的古代商运,以及客商的风险三部分内容。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现有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古代商人的奔波、艰苦的生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介绍他们所了解的与商人生活相关名著,激发学生的兴趣。
(6)“商业都会的崛起”一目,主要介绍古代中国商业都会的发展情况。需要按照教材顺序,介绍从战国到清代商业都市的发展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本插图“清《盛世滋生图》”,向学生介绍清代苏州城的商业繁荣情况。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

……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北朝民歌《木兰辞》部分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从这首诗歌里可以看出北朝时期在商业上的特点之一,是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所,很不方便。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局面逐渐被打破。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清单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1.商人的地位:四民之末,“四民”即士、农、工、商。
2.经济思想:崔寔、王符的农工商并重论。
3.商品经济的活跃:
(1)汉代:《四民月令》提到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买卖,反映了乡村商业活动的活跃;商运活跃。
(2)唐代:商旅往来频繁;
(3)宋元时代:①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东欧、北非。
(4)明代:
a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势力强大的有②和③;
b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④。
清单一①海外②晋商③徽商④会馆
清单二“市”的发展
1.秦代: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①。
2.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②有9处正式的“市”。
3.六朝:③“”形成
(1)性质:乡村集市
(2)特征: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自然形成、设④“”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
(1)“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2)⑤“”比较繁荣;
(3)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5.宋代:
(1)“市”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街形成;
(2)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3)“草市”已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清单二①明码标价②长安③草市④草市尉⑤夜市
清单三商人重利轻别离
1.生活方式:
(1)商人是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
(2)为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
(3)常面临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
2.主要影响:
(1)促进水陆商运的发展:大的都市往往商船荟萃;唐代①“”规模宏大;
(2)促进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的发展:唐代,客舍、②、车坊生意兴隆;
(3)商业利润吸引③参与争利。
清单三①俞大娘航船②邸店③官吏
清单四商业都会的崛起
1.战国时期:城市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2.汉代:都市因商业集中,形成繁荣景象
(1)王莽时期:以“市”为重要标志的①的商业中心形成
a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b在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控制②。
(2)其他“都会”城市:蓟、江陵、寿春、合肥、吴、番禺。
3.南北朝时期:商业都市有建康、山阴、襄阳、郢州、交州。
4.唐代:
(1)③、④的商业最为繁盛;
(2)广陵“雄富冠天下”。
5.宋代:都市商业繁盛,如汴京(开封)
(1)商市繁荣;有夜市、⑤。
(2)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如相国寺庙会。
6.清代:著名城镇有⑥、盛泽镇、汉口、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清单四①全国性②市场物价③长安④洛阳⑤晓市⑥苏州

1.崔寔、王符的农工商并重论
对于工商业,东汉的崔寔与王符都认为,农桑是“本”,以致用为目的的百工和以通货为目的商贾,也是“本”。他们认为农工商各有本末,要崇尚其本业,抑制其末业。
这种农工商三者各有本末,农工商并重的思想,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中很有见地的思想,对东汉手工技术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例题:东汉的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务本》中说:“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这段材料体现了他的经济思想的核心是()
A.衣食之源论B.重农贵粟论C.农工商并重论D.重农抑商
解析: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王符认为,农工商各有本末,要崇尚其本业,抑制其末业。这是一种农工商三者各有本末,农工商并重的思想。
2.王莽的五均、赊贷和六筦(管)制度。
为了抑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控制物价,改善财政,王莽推行五均六筦制。
五均的具体办法是:在首都长安的东、西市和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主要繁华城市,设立五均司市师,控制市场物价。
所谓赊贷,就是由国家从事赊贷活动,以制止高利贷者的过度盘剥,使国家和人民各得其利。
六筦(即管)制,就是由国家经营管理六种经济事业,即对盐、铁、酒实行专卖;政府铸钱;对名山大泽产品收税;管制城市工商业经营和市场物价,办理官营贷款业务(即五均赊贷)。
例题:据《乐语》、《乐元语》记载五均事宜曰:“天子取诸侯之土以立五均,则市无二贾,四民常均,强者不得困弱,富者不得要贫,则公家有余,恩及小民矣。”由材料可知五均的目的之一是()
A.剥夺农民利益B.限制商人盘剥
C.提高农民地位D.限制封建割据
解析:B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五均作为国家管理城市商业的制度,其目的是通过平抑市场物价以限制商人的剥削兼并活动,并使国家获得经济利益。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发展;
(2)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较发达。因为中国古代经济单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农民需要以自己生产的部分产品去换取那些自己不能生产的东西,尤其是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但是这种交换属于自然经济形态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市场规模不大,社会分工不发达。
(3)古代中国发达的市场交换,没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这是由古代中国传统的市场模式造成的。古代中国的商品市场主要有两种:一是城市市场,其主要功能是满足皇室、贵族、官僚、绅士的享受消费,城市手工业品与乡村农产品的交换处于次要地位;只有城市手工业品和乡村农产品的交换,才能为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一是乡村集市。它狭小、分散,处于相当封闭的状态,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如乡村集市—草市。
(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大官僚、大商人、大地主三位一体,自由、独立的大商人无法立足。在古代中国市场上最有势力的商业资本是享有特权的官商。如封建社会长期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例题: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节目中说“徽商一个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B.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
C.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D.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钱权结合
解析:D中国进入近代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近代经济的出现也是在此之后,A和C两项错在对“儒”的理解;在中国封建社会,商业要想不断发展,就须依附于封建权势,故“儒”并非传统文化之意。而在1840年之后,随着外来侵略,封建统治日趋衰落,因而依附于封建权势的“徽商”也随之衰落。B项表述错误。

1.明朝冯梦龙在《三言两拍》里有很多关于当时社会现象的描写,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杨八志(陕西商人)与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该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八股取士扼杀人才
C.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D.长途贩运发展
1.D材料中反映的内容为“杨八志”要通过经商来改变家境贫困的现状。
2.秦朝时,政府对经济生活的控制已达到非常严密的程度。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
A.公平合理B.明码标价C.利于流通D.不夺农时
2.B此题考查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
3.六朝时代,乡村集市草市开始形成,其特征不包括()
A.远离城镇B.交通便利C.政府管理D.规划形成
3.D六朝时代,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4.陆游《杂赋》诗写到:“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宋代()
A.开始出现草市B.草市具备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C.夜市比较繁荣D.草市交易只能在早上进行
4.B从材料看,诗歌描写的是关于草市的情况,故C错误;草市开始出现于六朝时代,A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来。
5.唐代诗人姚合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社会动荡,田野荒芜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D.商业的繁荣发展
5.D本题的着眼点在“尽去作商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商业的繁荣。
6.《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这样规定的目的是()
A.鼓励五品以下官吏经商B.打击大商人的经营活动
C.放松政府对商业的控制D.限制官吏参与商业活动
6.D由于唐代商品经济非常发达,商人获利丰厚经济实力增强;政府行政官员企图依仗其手中的权力从商人那里获得利益,因此才有此规定。这一规定也说明了在唐代政府对商业的控制依然比较严格。
7.王莽曾经在长安和当时的“五都”设立“五均司市师”,其主要职责是()
A.调节商品流通B.控制市场物价
C.规范市场管理D.防止刁商作乱
7.B此题考查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
8.“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西汉长安B.唐朝洛阳C.北宋开封D.南宋临安
8.C唐朝时夜市比较繁荣,但没有晓市,北宋时才有了晓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概况,如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市的形成与发展、商人及商业都会的形成,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2)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有关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商业的发展情况,借助互联网查阅更多的信息。结合教材中所提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用比较法对史料和文献进行对比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的作用。通过对历史上商业传统和商业基础的分析,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二、重难点

重点:市场的发展

难点:商业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导入:春秋战国的两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和郑人买履引出本课的主题——商业

提问一:“什么是商业?”答案

通过这一提问首先让学生来了解商业的概念

提问二:商业的发展跟哪些因素有关?

这一提问总领本课是贯穿本课内容的主要线索。

我设计了这样的思路:谁到哪里用什么商品交换?“谁”——商人;“到”——交通;“哪里”——市场;“用什么”——货币;“商品交换”——商品,由此看出,商业的发展跟这些因素有关。(幻灯片出示)

商人——交易主体,商品——交易内容

货币——交易媒介,市场——交易场所

交通——交易通道

接下来,我着重就从以上这几方面展开本节课的内容

一、商人

(幻灯片材料):“商人”名称的起源

故事一:弦高救国。通过此故事,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商人群体具有爱国品质。

故事二:晋商和徽商。通过介绍以乔家大院为代表的晋商“秤平、斗满、尺满足”和徽商的代表胡庆余堂的“真不二价”,说明古代商人群体具有的诚信品质。

提问三:古代商人群体有何特点

通过以上两则故事的讲解,基本可以顺理成章的得出答案——活跃、爱国、诚信

(过渡:有商人就得要有商品)

二、商品

幻灯片材料:商周、秦汉、宋元明清三大阶段商品种类的发展情况(奢侈品、生活必须品→铁器、丝绸、瓷器、纸品、药材→粮棉、茶等农产品)

提问四:古代商品有何特点?为什么?

通过这一提问我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认识到商品种类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与前面两课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过渡:买卖商品,还离不开货币)

三、货币

幻灯片图片:贝→秦统一货币→交子→“银”“钱”并用

提问五: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的发展有何特点:通过这一提问,我想让学生认识到古代货币的种类是越来越丰富的。

(过渡:商人用货币到哪里买卖商品呢)

四、市场

幻灯片表格(看书填空)

朝代

市的发展情况

南北朝

幻灯片诗句(王建《汴路即事》和陆游的《杂赋》)

提问六:上述诗句反映了唐朝和宋朝划市各有什么变化?

通过这一提问,其实也是一个比较,让学生认识到草市在唐宋是不断发展的,从逐渐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发展到具备了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幻灯片材料:《唐会典》关于对市在时间上的限制的史料和王建诗中关于唐朝夜市的描述

提问七:如何理解这两段关于唐朝的“市”的材料这两段材料看似矛盾,其实背后隐藏了重要信息:唐朝对市的规定有时间上的限制,但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政府政策的限制是无法阻挡客观经济形势的发展的。

(过渡:于是摆在政府决策者面前的课题就是如何调整政策来适应经济的发展。那么,后来的统治者有没有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呢?答案是肯定的)

幻灯片史料:《宋会要》关于宋太祖“不得禁止”夜市的命令说明到了宋朝,市已经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而且是政府允许的,是合法的。

幻灯片图片:唐长安城的“西市”和“东市”,说明市在唐朝有空间上的限制。

幻灯片材料:《续资治通鉴长编》关于“侵河”“侵街”的史料

幻灯片图片:《清明上河图》关于“侵河”“侵街”的画面

历史虚拟情景:《清明上河图》风靡一时。在看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后,宋徽宗对京城出现的“侵河”“侵街”大为吃惊,于是下令开封府尹彻查此事。开封府尹不敢怠慢,立即进行实地考察……

提问八:你认为为何会出现“侵河”“侵街”?它反映了当时的“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市”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

提问九:你认为在实地考察中,除了“侵河”“侵街”之外,开封府尹将会更多的看到什么景象,请说明理由。

这一提问,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北宋商业发展的繁荣

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汴京城示意图上找出最有可能商业繁荣的地区,以及思考繁荣的时间。(地区:水陆交错的地区;时间:市、夜市、晓市)。并且比较与唐安城在市的布局上的不同点。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到了宋朝,市突破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并得到了政府的允许,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幻灯片图片:明朝《皇都胜迹图》和清朝“繁华的京城前门市街”,以此说明明清时期都市商业区相当繁华。

提问十:总结“市”的发展特点,(提示:从管理程度和服务设施完备程度方面分析)

这一提问,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两点:①管理严格→管理逐渐放松②商品买卖场所→服务设备完备的商业区

(过渡:商业区的不断发展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商业都会)

五、商业都会

幻灯片表格

朝代

商业都会屈起的史实

战国

王莽执政

六、交通

幻灯片图片:隋朝大运河、俞大娘商船

客舍、邸店、车坊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这些图片和材料反映了商业交通的发达,有利于国内外贸易

总结:商业的发展跟商人、商品、货币、市场、商业都会、交通有关

提问十一:除这些因素外,商业发展还跟哪些因素有关?

为了完整性,最后通过这一提问,补充了两个因素:政策、社会环境

最后归纳商业发展的特点

商人:商人群体越来越活跃,具有优秀品质

商品:商品种类越来越多

货币:货币种类越来越丰富

市场:对市场的管理控制越来越放松,市场的服务设施越来越完备,市场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商业都会:商业都会的数量越来越多

交通:商业交通、商路越来越发达,国内外贸易发达,商运辅助性设施越来越完备

政策:重农抑商,但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商业环境:统一、稳定是主流

小结

作业

高一历史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历史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Ⅱ教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概述古代中国在“市”的形成与发展、商业都会的兴盛以及著名商帮等方面呈现出来的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3.描述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些经典场景。感受商业的流动性与活跃性。

一、“市”的形成与发展

1、秦代:管理“市”有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严格管理。

3、南北朝时代:有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其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①“草市”作用显著,作为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②“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①“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原先不允许设置“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也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②“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二、商业都会的兴盛

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都市因商业的集中而繁荣,“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3、王莽执政时期(新朝):①王莽曾经在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

②有“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和成都,以“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4、唐代:①长安的市已经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商业区;②洛阳市场的规模远超长安;③扬州也曾经“雄富冠天下”;④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都会。

5、宋代:都市商业繁盛。①汴京商市异常繁荣,②“夜市”连着“晓市”,③还有定时的“庙会”集市。

6、清代:乾隆时期的苏州和盛泽镇非常繁盛,著名的四大名镇是: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三、著名商帮

明清时期,出现以同一地域为纽带的会馆和商帮,其中,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2、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3、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4、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www.

一、选择题。

(C)1、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A)2、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B)3、“凡市,以日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朝这种政策反映出

①市有严格的空间限制②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③本质上体现出政府的抑商政策④夜市的繁荣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B)4、下列对“草市”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②政府对“草市”未实行行政管理

③“草市”在唐代逐渐演变成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

④宋代的“草市”已有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C)5、“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反映的场景发生在

A、汉都长安B、唐都洛阳C、宋都东京 D、元都大都

(B)6、下图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三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由小说说描写的情景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施复夫妇是机户②当时江南一些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明代手工业还比较落后④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A、①③④B、①②C、①②④D、②③④

(B)7、阅读下图,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的主要不同是:

①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②商业繁荣③出现了“夜市”

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⑤长安城是“棋盘格”结构,东京城是“回”字形结构

A、①③④⑤B、①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④

(D)8、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①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取消②出现了按地域集成的商帮

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④打破了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③④

二、材料题。

9、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用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

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正确处理好农、工、商业的关系,重视商业的作用;要遵循诚信为本的经商之道,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