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地理教案:《城市的合理规划》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

发表时间:2021-10-26

高二地理教案:《城市的合理规划》教学设计。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二地理教案:《城市的合理规划》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六节 城市的合理规划

第4课讲述城市的布局形式,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三部分内容。

一 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及考查要点:本讲讲述第二单元第四节——城市的合理规划

1.了解城市规划的目的、内容及工作程序,从总体上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

2.运用城市规划基本原理观察、分析、比较现实生活中各城市规划的成败所在,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学习指导

1知识结构:

2知识要点

城市规划的目的: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规划的意义: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是城市发展的总计划和综合部署

城市规划的工作程序:

城市的布局形式

确定城市的布局形式:

集中紧凑式——中小城市应采用

分散疏松式——受某些因素限制(地形、矿产、河流、交通干道)

功能区的合理布置

合理协城市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地之间的关系是要注意:

要有便利的交通:

工业用地靠近交通便捷区位

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有方便联系

劳动力多的工业接近居住区(劳动密集型)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位置 ,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污染

基本无污染工业:居民区内

污染较大工业:远离城市并考虑风向、河流(与高一第二章、第六章结合)

有可能污染空气和水体的工业应布局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高中地理(必修)下册》中曾以上海市金山卫石油化工区的布局为例来说明,污染重的化工厂远离居住区,接近居住区的是污染轻微的机修厂。

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带

绿化带

天然河道水面

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

寻求一个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的综合性方案

3.教材分析

一、本课要弄清楚城市规划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城市的布局形式,这是城市规划首先要搞清楚的第一个问题。只有宏观上确定了总体布局形式之后,才可在微观上具体落实功能区的布置。第二层次是合理布置各功能区。城市的功能区有多种,彼此间的相互关系都应协调,但最主要的莫过于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工业布局直接关系到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合理与否,对城市发展的规模与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制约作用。第三层次是对多个布局方案进行比较。要做到合理地规划城市,一般都要做几个不同的规划方案,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各方案的优缺点后,再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

二、城市的布局形式可简单地分为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种,这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的制约。集中式的布局只有一个主要的生活居住区,而其他的生产用地则连片布置在城市生活区的外围,少量规模不大、污染严重的工厂企业则布置在近郊,但职工的生活仍依托中心生活区。中小城市可以采用集中式,因为这样可以设置较完善的公共生活服务设施,投资少,生活方便。而大城市或受地形限制不能集中发展的中小城市,多采用分散疏松式。分散疏松城市由几个片组成,各片相距一定距离,相应布置有独立的生活居住设施,各区片间的联系不紧密,市政投资比较大,但由于工业区的分散,易于保证城市的环境质量。

三、城市各类用地的规划布置均有不同的要求,教材把重点放在如何协调各类用地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上,并以工业区与住宅区这两类用地的关系为例,来说明合理布置功能区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合理布置功能区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三:要有便利的交通;协调好相互的位置关系,以减少污染;设置必要的防护带。这其实也就是工业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和绿地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一、协调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交通用地时,既要保证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内部的交通联系,又要在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之间布置便利的交通,以方便这两类用地之间的联系。以上海市嘉定县的工业布置为例,此外,从第2课图2.10中也可看出工业沿交通线分布的趋势。

第二、合理布局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的相对位置,可相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轻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关于如何布局工业区内部不同类型用地,《高中地理(必修)下册》中曾以上海市金山卫石油化工区的布局为例来说明,污染重的化工厂远离居住区,接近居住区的是污染轻微的机修厂。同样,不同工业类型在城市中的布局,也是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布局在城内的居民区中;而那些对空气、水体污染大的企业,则应远离城市,并布置在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

“活动”第1题就是让学生根据盛行风向和最小风频来合理安排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相对位置。B图上半部分为工业,C图的左下部分为工业,D图的左半部分为工业。

第三、卫生防护带主要指设置在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之间的城市绿地,带内可植树造林,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等,也可以安排一些非公用的建筑物,如仓库和停车场等。这既可起到防护的作用,又可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环境。教材中的例子就是以河流水面做防护带。

四、《高中地理(必修)下册》在介绍交通线走向和交通枢纽时也曾进行过多方案的比较。多方案的比较是一个综合的问题,一般来说,不同方案比较的内容很多,而且各方案中各项指标的优缺点都不一样,有的方案某项指标很好,但另外的指标却很差,最后所确定的方案并不一定是所有指标都是最优的,而是各项指标经平衡后综合效果最优的方案。教材对城市总体布局多方案分别从对农田的占用、生活居住用地组织、工业与居住区的关系、对外交通的关系、与旧城的关系和远期发展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案例提供了有关衡水镇的已知条件是现有城市的南部为高产农田,北部多为盐碱地;有害工业集中在铁路以北;老城及河流集中在东部,铁路线从城市中间穿过,盛行风向是西北一东南。向南发展的方案I的主要缺点是占用良田太多,发展余地少;向北发展的方案Ⅱ占良田少,但对居住区的污染最大;方案Ⅲ只占用一少部分的良田,对居住区的污染也少,远期发展余地较大。考虑到要充分保护有限的耕地,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以利于城市的持续发展,最终确定了方案Ⅲ为衡水镇的规划发展方案。

五、“活动”第2题设计的是一道开放题目,根据所学的有关功能区分布的知识来合理规划这一个小城市。本题没有统一的答案,但中心商务区应位于城市中心交通最便利的地方,工业区也应沿河流和公路布局。

4重点、难点:了解协调城市各类用地、功能区合理布置的内容。

二、网上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城市布局形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城市布局形式在城市规划中不是重大问题

B.中小城市只要有条件,就应采用分散疏松式

C.集中紧凑式布局可节省城市建设的投资

D.分散疏松式布局是城市布局的发展方向

2.关于城市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

A.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是无联系的B.工业用地应靠近市中心,以接近市场和交通

c.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应建卫生防护带 D.在工业区内,工业企业可随意设置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技术密集型工业可设置在中心商务区

劳动密集型工业可设置在居住区

C.防护带内可设置停车场、医院、体育场等设施

D.工业用地接近交通便捷的区位,主要考虑保护城市环境

4下面四图中,工业区布置错误的是( )

(二)综合题

读图 “某城镇现状图与规划图”,请你根据城市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和从环境因素考虑,比较规划图中(1)①至⑦各点、(2)铁路、(3)公路、(4)绿化带的布局,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

答案:

(一)C C B B

(二)要解答此题,必须掌握常见工厂等对环境有哪些特殊要求。

(1)

②水泥厂、⑦印染厂布局不合理

火电厂布局合理,火电厂燃烧大量煤,对大气有污染,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侧和河流下游;②水泥厂布局不合理,水泥厂对大气和水源严重污染,不应设在盛行风上风侧和河流上游;③造纸厂布局合理,造纸厂对河流有污染,设在河流下游;④无线电厂布局合理,无污染,可布局城内;⑤自来水厂布局合理,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⑧学校无污染,设在城内,便利学生上学,布局合理;⑦印染厂对河流有污染,不应设在河流上游,布局不合理。

(2)铁路布局趋向合理,规划前的铁路穿过城市,污染空气并有噪声,规划后的铁路移到城市北郊,该城市盛行西风,故对城市污染轻,减少噪音。

(3)公路布局趋向合理,规划前公路设在城内,对城镇有污染,并有噪音,又不安全,规划后移到东郊、减轻了空气污染和噪音,行车安全。

(4) 城镇四周植树造林,可美化环境,吸烟滞尘,减弱噪音等,布局合理。

扩展阅读

高二地理教案:《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地理教案:《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目标】

1. 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其区别,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 理解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及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重点难点】

1.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 理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学法指导】

比较法 讨论法

【知识链接】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

(1)概念:______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_________。

2.环境人口容量

(1)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__________消费水平对其影响最大,其中______是主要因素。

(2)估计:存在________、悲观者、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三种观点。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1)空间:一个国家或地区。

(2)

(3)实质:________的人口数量。

2.实现的保障措施

(1)世界:___________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___________,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________________的平等权利。

(2)各国、各地区:应尊重____________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___________战略。

【学习过程】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

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具体如下:

[迁移应用]

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自然资源 B.科技水平

C.人类的文化水平 D.人类的生活消费水平

【答案】 A

【解析】 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无论是整个地球,还是某个国家或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具体的估计值,都是建立在环境人口容量相对确定性这一基础上的。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中,假设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必然得出不同的结论。如下表: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观点

着眼点(估计依据)

主要论点

悲观论

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加速,由此引发多种问题

①现今世界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②依照目前科技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的后果不堪设想

乐观论

尚未被开发利用的资源;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

①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②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

中间论

介于悲观论与乐观论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间可通过下表分析: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能量

强调点

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即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大小

关系

某一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共同点

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成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影响因素相似,但每种因素的作用不尽相同。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水平高,人均消费水平高,消耗了世界上的大部分资源,并依靠其优势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因而人均消费水平是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的主要因素;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低,人均消费水平低,人口增长过快是带来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图示如下:

2.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1)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意义

①当前世界上的人口问题

②不同的地区所出现的人口问题

不同地区

人口问题

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

发达地区

人口虽然仅占世界人口的1/5,但消费水平高

实际消耗的资源总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远远超出本国的范围

发展中地区

人均消费水平低,但人口数量多,而且一些国家人口仍在快速增长

若发展中国家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把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所引发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将会相当严重

(2)对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①就整个世界来说,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②就各国、各地区来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的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迁移应用]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

B.不同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差别不大

C.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

D.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影响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是注意人口的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A选项指的是人口的合理容量。C项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而不是科技发展水平。

【基础达标】

下表为“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1~2题。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约16亿人

最适宜的人口

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②10亿之内

小康型消费水平

③8亿~9亿人

富裕型消费水平

④7亿之内

1.表中代表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完成3~4题。

3.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6 000、4 500、10 000,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

A.耕地 B.森林

C.淡水 D.矿产

4.下列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福建——耕地资源

5.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气候适宜

B.本国自然资源丰富

C.大量地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

D.人口素质较高

6.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我国地理环境人口容量大体呈现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

(2)试分析造成东西部地理环境人口容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说明三点即可)。

【拓展提升】

一、选择题

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表”,读表回答1~2题。

气候区

合理人口容量

/亿人

合理人口密度

(人/km2)

热带雨林气候区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9.30

100

地中海气候区

2.25

90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及温带季风气候区

7.35

30

1.表中所列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历史因素

2.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温带季风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

2011年5月16日,广州市统计局在市政府会议室召开广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新闻发布会。据统计,广州市在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为1 270.08万人。离该市1 5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只有约230万人,已接近“临界点”。据此回答3~5题。

3.“1 500万”的数值是()

A.人口合理容量 B.最适宜人口数量

C.环境人口容量 D.固定不变的

4.当广州市的人口超过这个“临界点”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下列问题可能不是由此产生的是()

A.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

B.就业紧张

C.废弃物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D.科技发展迟滞不前

5.下列措施可以使“1 500万”这个“临界点”数值变大的是()

A.控制人口的增长

B.加大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入

C.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鼓励人们适度超前消费

D.努力开发当地的淡水资源以解决供水紧张问题

陕西省北部白于山区39.2万人因干旱缺水和水质差而陷入贫困。2011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将他们搬迁到城镇周边、中心村附近或其他城市。据此完成6~7题。

6.影响白于山区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

C.消费水平 D.开放程度

7.促成此次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是()

A.矿产枯竭 B.经济落后

C.政策扶持 D.教育需求

下图为“四个国家1960年和2011年人口数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有关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德国人口的总量最大、增长量最小

B.美国人口的增速最高、增长量最大

C.印度人口的总量最大、增速最高

D.沙特阿拉伯人口的总量最小而增速最高

9.上述四个国家中环境承载力最小的国家是()

A.沙特阿拉伯 B.美国

C.德国 D.印度

10.21世纪初我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A.a

C.b

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表”,回答11~12题。

具体地区

年生产量/万吨

可载人口量/万人

最大人口密度(人/km2)

长江中下游

88600

22000

395

青海、西藏

10000

1000

4

11.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

①光照 ②地形 ③土壤 ④热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青藏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是()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③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综合题

1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法新社2010年5月22日报道 由于大量外国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寻求借其繁荣经济的光,中国正在考虑制定其首部《移民法》。《移民法》很有可能将潜在移民分成若干类别,如熟练工人、工作移民和投资移民等。

材料2:中新网2009年12月31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2010年1月1日,美国总人口达3亿零840万人,比上年增加260多万人,人口增长率为0.9%。人口普查局人口估算部主任普斯沃夫29日表示,美国人口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新出生人口的自然增长,同时也有国际移民的因素,2009年大约有近90万移民移居美国,大约每37秒钟就有一位外国移民移居美国。

材料3:下图为“美国人口及部分资源消耗所占世界比重图”。

(1)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影响。

(2)结合我国人口国情,说明《移民法》将潜在移民分类的原因。

(3)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试运用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

14.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某地区未来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

耕地/km2

森林面积/km2

淡水/km2

0.001

0.001

2000

材料2: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人口/万

面积/km2

耕地/km2

森林面积/km2

年径流总量/m3

6200

22万

8万

7.5万

5105亿

材料3: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平方千米,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平方千米。

(1)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面积__________________,森林面积______________,淡水______________。

(2)20年后,对该地区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请说明理由。

(3)未来对该地区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是________,仅从有利于增加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分析,这种资源应如何利用?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知识链接]

一、1、环境 人口数量

2、生活和文化 资源 乐观者 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

二、1、最适宜

2、发展中国家 公平的秩序 高水平生活质量 人地协调发展 持续发展

[基础达标]

1.A 2.C 3.C 4.D 5. C

6. (1)具有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环境人口容量逐渐下降的趋势。

(2)①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差异;②人口素质的差异;③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④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的差异等。

[拓展提升]

1.B 2.D 3.C 4.D 5.B 6.A 7.C 8.D 9.A 10. C 11.D 12.B

13. (1)科技发展水平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2)有利于我国合理引进人才,降低我国环境承载压力。

(3)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多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数量正相关,而与消费水平负相关。美国人口基数较大,这种人口基数大的特点若再与人口快速增长相结合,必然会出现庞大的人口增长总量;若再与高消费结合,会给美国和全球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将使其环境人口容量减少。

14. (1)0.001 3 km2/人 0.001 2 km2/人 8 234 m3/人

(2)耕地 20年后,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而减少。

(3)淡水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工程,使其效益最大化。

高二地理教案:《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考试要求

考点 城市化

①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②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起源条件: 发展、社会分工、 出现等。

2、世界城市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产业革命以前:数量 ,规模 ,功能

产业革命以后:数量 ,规模 ,功能

二战以后:城市迅速发展,出现了 和 ,

还出现了 等专业化城市。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一般指 人口转变为 人口, 地区转变为 地区,

活动转变为 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主要表现为 增加、 上升和 扩大。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3、当代城市化新特点:

①城市化进程 ;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像一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P33“知识窗”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速度

产业结构

阶段

低于%,

城镇人口增长,发展时期漫长

区域经济主导产业为业。

阶段

30%∽70%

较高

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扩展,出现城市密集区和城市群。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阶段

达到%以上

城市化水平的增长又趋于,甚至

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②大城市数量 , 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包括中国的 城市带、日本的 城

市带、英国的 城市带、欧洲 城市带、美国的

城市带和 城市带。

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 ;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 ;出现了 城市化和 城市化现象;发

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导致大城

市规模 、城市数量 。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使环境向着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但过快的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1)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 面积减少;城市及其周围地区 资源短缺;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地面 ,或海水 而导致地下水 等。

(2)产生社会环境问题: 污染严重、 拥挤、 紧张、 困难、

混乱等问题。

练习巩固

1.城市起源的基本前提是 ( )

A.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B.农业生产中出现剩余产品

C.商业生产的加快和商品交换 D.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完善

2.下列因素与城市起源关联不大的是 ( )

A.生产力发展 B.社会分工 C.社会组织的出现 D.人口数量的增加

3.“科学城”、“旅游城”等专业化城市出现在 ( )

A.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B.19世纪70年代以后 C.二战以前 D.二战以后

4.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城市出现在 ( )

A.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恒河流域和黄河流域

B.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罗河下游和中美洲

C.刚果河流域、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D.尼罗河下游、亚马孙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密西西比河流域

5.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城市占地面积的大小

C.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 D.特大城市、大城市带的出现

6.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  )

A.绿化面积不断减少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7.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是 ( )

A.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也比发达国家多

B.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普遍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

C.当前,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一般在70%以上,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大城市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明显www.

8. 世界上最主要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分布的地区有 ( )

①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②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 ③日本太平洋沿岸④印度恒河沿岸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9.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

①环境污染;②交通拥挤;③住房困难;④失业人口增多;⑤水旱灾害频繁;⑥水土流失加重;⑦社会秩序混乱;⑧人口老龄化加快。

A.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⑤⑧ D.①②③④⑦

10.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城市化水平,图中表示发达国家的是 曲线,表示发展中国家是 曲

线。

(2)近年来,城市化速度较快的是 曲线。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

起步 、发展 、城市化水平 。

(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

起步 、速度 、城市化水平 。

高二地理教案:《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地理教案:《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教学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题目:高二地理教案: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第三单元环境污染与防治

3.3 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教材分析】

城市垃圾的数量越来越多,形成了垃圾围城的现状,如何减少城市的垃圾数量,将其影响减少到最少是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本节课主要讲授城市垃圾的危害、防治、综合利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城市环境问题的构成和危害,能提出一些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措施和城市垃圾综合利用的方式

2.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城市垃圾问题,与其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和综合利用的对策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维护身边环境的责任感

【重点】

城市垃圾的危害、防治、综合利用

【难点】

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教材的情景及问题)

[资料]1、如目前南京日产垃圾3500吨

2、据统计,散布在北京城郊的、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的各种新旧垃圾填埋场已达4000余座,它们在北京四周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阵势。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占地60公顷,总填埋面积40余公顷,日处理垃圾2000吨,占北京垃圾处理量的1/6

一、 城市垃圾的构成和危害

1、 城市垃圾的构成

[教师导] 城市垃圾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各种废弃物,它的成分和数量都因时、因地而异

[学生研究活动](1)、分析我国某城市某居民区垃圾成分和数量的因时变化(配合照片)

传统的生活时期 现在

城市垃圾成分

城市垃圾数量

(2)、分析城市垃圾成分因地的变化

城市某居民区 城市的某学校

城市垃圾成分

2、城市垃圾的危害

[师生共同完成研究]

占用土地——因城市垃圾是固体废弃物,没有处理前要占用一定的空间,

淤塞河湖水道、污染水质——堆放不合理,如投入河流,就会淤塞河湖水道,垃圾中物质溶解进水里,会污染水质,使水变质,变黑,变臭,富营养化,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

污染大气——城市垃圾燃烧时,特别是化学物质的燃烧,会释放出有毒的物质,从而污染了空气。

[资料]  2005年,建设“法治政府”、依法管理城市,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最急迫的课题。值此岁末年关,本报对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法律盲点、疑点、难点问题作一系列报道,以供城市管理者、立法机关、法律人士和广大民众检视和探讨。

植物都变异了,月季花长得比牡丹花还要大;很多人莫名其妙就患了癌症,比例还在不断扩大———“我不知道这是否跟垃圾场有关,但发生在现实中的事令人恐惧”。这是南京一位环保人士从江宁两处垃圾填埋场探访归来的感受。“原始的填埋方式,正在日益危害这座城市的环境”,这位人士表示,“不能光顾着喊可持续性发展的口号,垃圾问题一天得不到解决,我们的城市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陷入灾难之中。”

二、 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师生共同研究](以本学校和本地的城市垃圾为研究调查对象)

[教师导] 我们对城市垃圾进行处理,最大的目的就是消除城市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达到无害化,减量化;其次,在处理的时候,使垃圾尽可能地被利用,创造财富,即达到资源化。

1、目的:处理城市垃圾 达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1、 学校每天都产生很多垃圾,如何处理的?是否合理?

2、 你所生活的居民小区的生活垃圾又是如何处理的?是否合理?

3、 为更合理地、科学地处理城市垃圾,以达到目的,你还能提出哪些有效措施?

2、过程:

[总结]城市垃圾的处理的程序:

一部分直接回收利用,如废旧报纸、塑料、玻璃瓶、废金属

垃圾 分类收集

剩余垃圾填埋、焚烧、或其它综合利用方式

[教师讲解]1、城市垃圾填埋——

评价:简便、经济,但占地较大,

科学的建设:必须进行严格的防渗漏处理,要科学设置通畅的排气管网系统

2、城市垃圾焚烧——消减固体量最大

4、 城市垃圾堆肥——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垃圾,将垃圾变成无害的优质的有机肥料。

三、 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即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同时也实现了减量化、无害化

(一)、常见的综合利用方式

(二)新颖的综合利用方式

1、城市垃圾发电

2、生产新能源——沼气

3、生产复合有机肥

4、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资料1]我国利用垃圾沼气发电市场前景广阔

伴随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我国垃圾沼气发电市场前景日益看好。目前,南京、上海、北京、深圳、北海等大中城市正在或准备建立垃圾沼气发电厂。而在此之前,1998年10月,我国在杭州天子岭填埋场建成首家垃圾沼气发电厂。1999年6月,广州大田山沼气发电厂投入运行,日发电量2.3万千瓦时,日处理垃圾3000吨。

利用垃圾沼气发电的技术路线是:垃圾填埋-发酵-产生沼气-燃烧-发电-产生电能。这项技术的应用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外国也看好我国这项技术,去年,我国援建的突尼斯沼气发电站正式交付使用。近几年,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垃圾量年均以6.5%的速度迅速增长,为利用垃圾产生沼气发电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在,我国

[知识窗]

[全课总结]

污染危害

综合利用

城市垃圾

污染的防治

[课后活动](见教材)

四、 【板书设计】

一城市垃圾的构成和危害

1、 城市垃圾的构成

2、城市垃圾的危害

占用土地

淤塞河湖水道、污染水质

污染大气

二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1、目的:学校每天都产生很多垃圾,如何处理的?是否合理?

2、过程:

一部分直接回收利用,如废旧报纸、塑料、玻璃瓶、废金属

垃圾 分类收集

剩余垃圾填埋、焚烧、或其它综合利用方式

三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一)、常见的综合利用方式

(二)新颖的综合利用方式

1、城市垃圾发电

2、生产新能源——沼气

3、生产复合有机肥

4、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随堂练习】1.有关“一次性用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初衷是为了方便和卫生 B.会减少城市垃圾排放量

C.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D.有利于节约能源

2.下列城市垃圾中属于危险垃圾的是()D

A.菜皮、剩饭菜 B.废塑料、废橡胶

C.废木料、废旧管道 D.废旧电池、废旧日光灯管

3.消减固体量最大的垃圾处理方法是( )

A.填埋 B.焚烧 C.堆肥 D.生产沼气

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是()

A.数量增加,品种减少 B.数量增加,品种增加

C.数量减少,品种增多 D.数量减少,品种减少

5.以保护环境和垃圾资源化为目的,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属于同一类的是( )

A.果皮、烂菜叶 B.旧报纸、易拉罐

C.玻璃瓶、塑料袋 D.废铜烂铁、旧服装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知道城市环境问题的构成和危害,从生活中发现城市垃圾问题,与其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和综合利用的对策,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维护身边环境的责任感

高二地理教案:《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知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培养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身边地理事物的热情,培养地理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难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播放关于农民工的视频,民工涌入城市,取得城市户籍,在城市安家落户,从事非农业活动,问: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及时进行点拔,导入本节课的课题──城市化的进程。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活动】展示世界城市水平的提高(图2.19),提问学生世界城市化水平有什么特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世界城市化水平逐年升高,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教师总结】的确,世界城市化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最早的10%不到,到现在的50%左右,有了很明显的提升。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一直高于发展中国家,不过在近些年发达国家速度变慢,而发展中国家保持一个较高速的增长。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查看教材的P33的阅读部分,明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出现这种速度与水平差异的原因。接着展示世界城市化进程图。

提问学生,世界城市化进程都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又出现了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分为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

【教师总结】城市化的进程中首先经历的是初期阶段,在这个解读那城市化水平低,发展慢。而后进入加速阶段,人口大量快速向城市集聚,出现了以下列的问题,比如说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人们开始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到了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变缓,城市化地域推向城市,人口、工商业等迁往农村和小城镇,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4的案例,通过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上述城市化进程的的理解,并完成下表:

《城市化的进程》教案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P34的活动部分,分析日本、英国、巴西、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城市化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目前处于哪一个阶段?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随后教师总结得出:

(1)英国、美国最早,印度、巴西最晚。

(2)英国、美国、日本现处于后期阶段,巴西、印度处于加速阶段。

(3)英国、美国、日本未来出现逆城市化或者郊区城市化的现象,而印度、巴西的城市化水平还是会继续升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带领学生总结本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点,加深学生印象。

作业: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的进程情况,包括用地情况、人口比重等。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