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小数》数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10-01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小数》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小数》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小数》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7——6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概念,掌握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掌握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方法。

3、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把单名数改写成小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直接写出答案

4×10= 2.85×100= 6.02×1000= 7.5×100= 0.76×100= 0.374×1000=

4.2÷10= 5÷10= 0.3÷100= 4.04÷100= 20÷1000= 0.6÷100=

2、请你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小数

3、填空

2千克=( )克 3米=( )分米 4厘米=( )毫米 2米4厘米=( )厘米

二、新课引入

前几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也了解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今天我们进一步了解、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出示课题)

生活中的小数

三、汇报交流

1、先看课件的图片,请学生说说图片上小数表示的意义

(1)运动会上老师为同学们记录了成绩:“我的50米赛跑成绩是7.98秒。”

(2)体育老师给大家测量体重:“我的身高是1.35米。”、 “我的体重是39.4千克。”

(3)医生替小红量体温:“你的体温是38.5℃,发烧了。”

(4)面包的价格0.90元、火腿的价格2.85元、牛奶的价格5.98元。

2、为了参加学校举行舞蹈比赛,四(1)班选了4名同学参加,他们需要根据身高排成一队,下面是他们的身高,给他们排排队(出示图片)

讨论: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进行解决这个问题?

汇报交流后得出:把它们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师: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这几个数,有的只有一个单位名称,如80厘米, 0.95米,1.32米,叫做单名数;有的有两个单位名称,如:1米45厘米,叫做复名数。

80厘米用米作单位应该怎样改写呢?

3、小组讨论后汇报总结

(1)直接利用计量单位的关系,如:1米=1/100米,80厘米里面有80个1/100米,所以80厘米=80/100 米=0.80米。

(2)另一种利用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80÷100根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80除以100只要将8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可以了。得出80厘米=0.80米,并根据小数的性质最后得出

80厘米=0.8米。

4、你喜欢哪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把低级单位的书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我们可以把低级单位的数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一位,两位,三位,····。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讨论1米45厘米是多少米?

独立思考,完成后汇报总结

小结:复名数中高级单位的数不动,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把复名数中的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作为小数部分,而且可以通过小数点的移动来实现。

总结:由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板书)

5、给刚才这四名同学按高矮顺序排队。(学生练习,巡视辅导)

四、反馈检测

1、完成课本70页 练习十一 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讲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2、补充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厘米=( )米 450米=( )千米 41公顷=( )平方米 72克=( )千克

8平方分米=( )平方米 97千克=( )吨 5千米250克=( )千克 2米6分米=( )米

3千米700米=( )千米 23分米=( )米 1350克=( )千克 7450米=( )千米

9020千克=( )吨 1米5厘米=( )米 19元5分=( )元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3、拓展延伸

如果让你把10万张一元的人民币每张首尾想来摆成“长龙”,这条“长龙”最多能摆多远?,先估一估,再计算。(一元的人民币的长度为0.138米,宽为0.063米)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课本71页 练习十一 第4题、8题、10题。

板书设计:

由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反思: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我在创设例1这一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精选阅读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 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习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习, 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习。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 同桌讨论: 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 0.30元 500米 1.80元 0.70米 0.04元 600千克 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 0.06 700 3.0 908 104.03 150 10.01 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 30.04 5.4 8.18 14

5.判断.

5.00元=5元( ) 7元=0.7元( ) 8米=8.00米( ) 2.04吨=2.4吨( ) 4.5千克=4.500千克( ) 0.60升=0.6升( )

6.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去掉。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小数》数学教案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小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一位小数的基础上,继续认识两位小数;通过具体形象材料为依托让学生建立起活灵活现的小数形象,加深对小数的理解,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 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认识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关系。

2.通过小数的产生,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通过小数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产生。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小数的应用。

师:一个大练习本多少钱?一支钢笔呢?在标签上它们都是怎样写的?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数吗?你知道它们是什么数吗?看书第2、3页,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你还记得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研究小数。(板书:小数的意义)

二、通过回顾探究,研究两位、三位小数意义。

(一)通过把一条一米长的线段看做“整体1”认识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小数。

1.十分之一的小数

(1)投影显示:把一条一米长的线段看成“整数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怎么表示?(板书:十分之一)

师:十分之一也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看我是怎么写的。(板书:0.1)

0.1就是一个小数,它的计数单位也就是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小数里的点叫小数点。

说说0.1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十分之一表示什么?0.1表示什么?

师总结:十分之一和0.1的意思相同,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

追问:十分之四是把谁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0.1是把谁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2)阴影部分显示3份。

问:现在阴影部分表示几份? 是几个“十分之一”? 是几分之几?

用小数怎么表示? 0.3表示什么?

(3)阴影部分显示7份。

师:阴影部分用小数、分数各怎么表示?

0.7和十分之七都表示把谁平均分成几份?是几份中的几份?

0.7里面有几个0.1? 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师小结:象这些都是特殊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4)通过练习巩固十分之几的数。

①生自己动手操作。用一个正方形代表“整数1”画出相应的阴影部分,并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②师投影出示2份用小数表示0.2,问:0.2是几个0.1?

投影显示6份用小数表示0.6。问:0.6是几个0.1?(0.6里面包含0.2)

师:你发现了什么?

把0.6平移开,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2.通过生活认识百分之几的小数。

(1)百分之几的小数。

①把一个正方形看作“整数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把正方形再继续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出示:百分之一)

—也可以写成0.01。(板书:0.01)

问:0.01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和0.01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②认识百分之几的小数

投影显示8份问:现在是几份? 是几个百分之一? 是百分之几?

用小数怎么表示?(0.08)

0.08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有几个0.01? 8个0.01是多少?

3.认识千分之几的小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 1千克=1000克

根据刚才学习的方法,你能说一说1克用千克表示成小数是多少?(讨论)

1克 =( )千克(用小数表示)

练习: 3 克 =( )千克

11克 =( )千克

108克 =( )千克

4.小结:

(1)刚才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数,到底什么是小数?归纳小数的意义。上面的0.1,0.4表示十分之几,0.01,0.18表示百分之几,0.001,0.284表示千分之几。这种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2)说一说你对小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小数》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小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列举出生活中使用小数的例子。

【过程、能力与方法】

学生通过回忆已学的有关小数的内容及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体会到小 数产生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的实际需要,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小数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地方。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小数产生于实际测量和计算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

课件、图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交流课前收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身高的数据。

学生交流(例): 爸爸:1米80厘米,也就是1.80米;

妈妈:1米62厘米,也就是1.62米;

我:1米36厘米,也就是1.36米。

2.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

学生交流:25厘米9毫米,也就是25.9厘米;

18厘米7毫米,也就是18.7厘米

归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测量和计算时,有的测量结果并不正好就是整数,需要用小 数来表示。

【教学策略:通过观察收集的数据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能有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深切感受生 活中随处可以找到与数学有关的知识。】

二、情景引入

1.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小数。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将这些小数分类归纳

(体重、身高、价格、速度、体温、气温、视力、成绩、面积、容量……)

师: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数。

板书:生活中的小数

2.看书中例子(第15页),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草莓的单价是每千克5.70元;

小丁丁的身高是1.42米;

这棵花菜重0.617千克;

马拉松比赛全长42.195千米;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刘翔夺冠的成绩是12 .91秒;

今天的最高气温达到38.3℃;

一盒牛奶的容量是0.98l

土星绕太阳一周需要约29.5年

一幢大楼高29.5米

问:这里的两个29.5的含义一样吗?

3.小结:虽然在我们的身边 有许多的小数,但是由于单位不同所以它们的含义也就不同。

【教学策略:通过让学生在生活中找用小数表示的数据,在知识面拓宽的同时也进一步认识了小数,并加深了印象,同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认 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数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小数的理解,明白带有不同单位的小数有着不同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

1.找出小数:

9.05 0.15 1 433.72 828 3.13

457 20.1 0.04 104.222 92

小数( )

2.读出下列小数,写出表示的意思:

练习书单价 13.20元 125克酸奶单价 10.40元

表示: 表示:

吸尘器单价 446.50元 身高 142.5米

表示: 表示:

3.小数的实用性。

师:在生活 中,有很多情况最后结果小数部分都有好几位。

出示:

打一小学四年级各班期终练习成绩:

班级 四(1) 四(2) 四(3) 四(4) 四(5) 四(6) 四(7) 四(8)

平均分 97.51 97.77 95.84 95.87 95.52 93.81 96.08 95.01

师:每次练习后,老师都会计算各班平均分,想一想,为什么算平均分通常要保留小数部分?(更精确)

小结:为了能清晰地比较各班的教学情况,也为了避免有些班级的成绩相等,老师在计算平均分时最后至少保留到两位小数,这样更为精确。

4.资料补充

师:我还收集了一些比较有意思和有意义的小数数据,我们再 一起来了解一下。

(1)19 85年,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有人种植的一头大蒜重达1.9千克

(2)世界自然生长第一高人是一个中国人,他 身高2.316米;第一矮人是肯尼亚人,身高1.263米。

(3)1998年6月,在加拿大有人制作了一个大小为68.93平方米、重2.38 5千克的草莓酥。

(4)“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重量是7.8吨,长度是8.65米

(5)宁夏博物馆收藏的《古兰经》长19.6毫米,宽13.2毫米,厚0.631毫米,重1.1克。

(6)珠穆郎玛峰的高度是海拔8848.13米。

(7)我国南极长城站到北京的距离是17501.949千米。

【教学策略: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入课外的内容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拓宽知识面,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本领?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教材以学生的家庭生活为背景,采用对比的方式呈现一家人不同的计算思路,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出三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从而使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学情分析:本节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混合运算、认识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学目标: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3)培养学生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计算器。

教法、学法:教师以指导学生预习,组织探究活动,设疑解难为主;学生以自主尝试、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预习导航:1、关于课本100页的三道算式你是怎么想的?

2、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需要注意什么?

3、你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过程:

一、小组释疑

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在小组内交流预习内容,可以使学生预习到的知识得到互补,解决部分疑问。之后再在课堂上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对教学内容适当调整,以达到课堂效率的最优化。】

二、尝试练习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坐过轻轨吗?五一假期,小明和爸爸妈妈就是从广州坐轻轨去珠海玩,其中经过的站点有顺德站、小榄站、中山站,南朗站和终点站珠海北,下面是各站点之间的距离

路段里程/千米

广州南—顺德16.3

顺德—小榄36.7

小榄—中山30.6

中山—南朗16.2

南朗—珠海北16.4

总里程116.2

小明:“妈妈,我们到小榄了。” 妈妈:“是啊,还有多少千米我们就到珠海北了呢?”

师: 从资料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请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师:小明妈妈的问题你会解答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算式)

生1:30.6+16.2+16.4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116.2-16.3-36.7

生3:116.2-(16.3+36.7)

2、尝试练习

师:请大家尝试在练习本上计算。(请三位同学出来板演)

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0.6+16.2+16.4 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用计算器验算)

116.2-16.3-36.7 从左到右依次计算(验算)

116.2-(16.3+36.7) 先算括号里第1第2赛段路程和(验算)

师:同学们做出了三种解题思路,谁能比较这三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吗?请小组内相互讨论:

小结:求还有多少千米到达珠海北,可以直接把没走的几个路段路程相加,也可以根据总里程多少千米减去已经行驶过的2个路段段的千米数,减的时候可以依次减,也可以求出行驶过的千米数的和来一次减。

【设计意图:因为有了课前的预习,所以就以学生自主尝试,合作探究为主,然后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

三、合作提炼

师:同学们能用一句话小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一个式子里,只有加减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通过在小组内讨论,总结归纳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四、检测反馈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9.72+14.4-9.92 85.7-(15.3-4.8)

40-(2.75+0.86) 9.5+4.85-6.13

2.我是裁判长,错的改正过来。

(1)4.8-1.25+2.75 (2) 8.75-(2.75+3)

=4.8-4 =6+3

=9 =0.8

3.练习十七第3题

4、练习十七第4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分层次展开,由浅入深,由点到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收获。体现新课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有不同的发展。]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30.6+16.2+16.4 116.2-16.3-36.7 116.2-(16.3+36.7)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以突出重点,简洁美观为主。]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探索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 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 起。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被减数减小数需要补0的计算 方法,应用小数的性质可将计算结果简化(去0)。

教具准备:课件,作业纸,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385+48=()(说说方法)。

(2)0.79的计数单位是( ),“9”在( )位上,表示9个( );0.4的计数单位是( ),“4”在( )位上,表示4个 ( )。

(3)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小数加减法)

3、情景: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请看大屏。(课件显示买东西的情景图)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学习小数的加法、减法

1、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①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我们选一题来计算一下,课件显示:一双运动鞋的价格是38.5元,一根跳绳的价格是4.8元,这两样东西一共多少钱?(生说师板书:38.5+4.8= )

②这就是小数加法。该得几呢?请每个同学拿出一张纸来试着列竖式算算看。(生独自演算,请一生板演竖式,教师巡视。)

③交流。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加你们感觉陌生吗?(引导与整数加减法比较异同)哪儿一样?哪儿不一样?

④同学们真是善于带着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发现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板书:从低位算起。)小数加减法除了上面的的情况以外,还会有哪些不同的新情况呢?

2、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

①师生合作报数:请你说出你想的数写在纸上(师板书一个如:0.79)老师也想了一个数(如:0.4),这两个数你想加还是相减?(预设板书:0.79-0.4= 一起读一读) 请一名学生试板演,其他学生在纸上笔算,可也交流。适当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作业纸。

②引导学生总结。板书: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强调“相同”。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板书:计数单位)可让学生讲道理、举例子,教师用小棒演示。

③用相同的教学法探索。如:1.3-0.47= 3.76+1.24= (学生板书,适当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作业纸。)

设计目的:A、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根据什么?) B、得数中小数部分末尾有“0”时,一般要去掉“0”,化简。(板书:添“0”、去“0”。)

3、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课件)

4、游戏强化“小数点对齐”

①开卡车:5.23+0.7=(课件演示)

②开卡车:12+0.43=(课件演示)

③比一比(读题,说结果)3.33+0.02= 3.33+0.2= 3.33+2=(课件呈现)

这三道题挺像的,都有3和2,怎么结果不一样呢?(随着学生回答,2和对应的3变成红色),CAI呈现竖式,难怪结果不一样。同样都是2,但2所在的数位不同。

三、巩固

1、错例辨析。

2、计算并验算(课件出示P97“做一做”第1题,由学生任选1题即可)

方法;

①课件出示,学生选题。

②一生板书,集体练习,提示验算方法。

③订正板演的计算过程,学生互相检查。

3、P97“做一做”第2题第二问。(与开头照应)

四、总结

今天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算起。添“0”;去“0”。

(相同数位对齐) (以下为预设)

38.5+4.8=43.3(元)0.79-0.4=0.391.3-0.47=0.833.76+1.24=5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梯形》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梯形》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

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

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智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高涨的情绪中渗透对比、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教具、学具:

小棒、直尺、三角板、方格纸、七巧板、平行四边形纸、梯形纸、剪刀、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闯关激趣。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李老师邀请同学们去数学王国遨游,你们想不想去呀?师:去数学王国遨游之前,先要闯关。你们有没有信心呢?

2、复习旧知识,闯关激趣。

同学们,现在闯第一关,【分别出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指名说说它们的特征。

你们真的太厉害了!恭喜你们,已经成功闯了第一关!

【设计意图】:此环节体现温故而知新,根据学生已有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通过复习旧知识而自然的引入新知,同时激发学生的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二、闯第二关:认识梯形。

1、你们已经顺利闯了第一关,现在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出示一个普通梯形 ,问:谁告诉我这个是什么图形呢?它有哪些特征呢?

预设(1):如果没有同学回答出来就马上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研究梯形有哪些特征。

(师把梯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梯形的认识。

预设(2):如果有同学回答出来就马上设疑引出课题。

同学们真是他说的那样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研究梯形有哪些特征就知道了。

(师把梯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梯形的认识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梯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设闯关,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望,让学生初步感知梯形,从而揭示课题。

三、闯第三关:生活化知识再现。

同学们,太了不起了,又顺利闯了第二关,下来我们闯第三关:认识生活中的梯形。

1、说说生活中一些梯形的物体。

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梯形。(指名学生说说)

2、课件欣赏生活中的梯形物体。

课件显示(自动播放):屋顶、袋子、水渠的横截面、大坝的横截面、梯子等等。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现生活的画面,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感悟,加深了对梯形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感悟梯形的特征。(闯第四关:做一个梯形)

(1)、认识已有材料。(闯第四关:做一个梯形)

(2)、活动要求:(显示师讲解。)

①、组长先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打算选择哪些材料,怎样做一个梯形?

②、商量好才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梯形。

③、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做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你们所做的梯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④ 、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作品。

(3)、学生制作梯形【播放音乐】

【师巡视了解】。

(4)学生汇报做法,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给予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五、闯第五关:考考你的眼力。

1、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

【方法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们所做的梯形,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谁愿意说说?

那么怎样的图形是梯形?

【方法二】在做与画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了梯形有哪些特征呢?谁来说?那么怎样的图形是梯形?

(生有可能这样汇报):

①、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处对边不平行。

②、梯形也是四条线段围成的,有四个角等等。

2、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区别之处,呈现出梯形的概念。

(1)【课件出示】同学们!请认真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相同的地方? 和你的同桌互相说说。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同桌互说)

(3)学生回报结果(指名学生说)

预设生有可能回报:

相同点:①有四条边,有四个角,都是四边形。

②都有对边平行。

不同点:①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相等且平行。

②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4)验证梯形的特征。

①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发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与不同指出,那么谁能完整的说出梯形有什么特征吗?

生可能:有一组对边平行。(师根据当时学生情况给予相应的提示,引导学生完整说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②师集体小结梯形的特征,强调:“只有”这个词语。

总结梯形特征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全班齐读一次。)

3、练习:以下的图形是梯形吗?

请学生判断,并让学生说说理由。【只要能用以上的特征老师不要重复学生的说话】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经历尝试、探索、观察、比较、分析与验证的过程,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满足学生的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六、闯第六关: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认识上、下底和腰。

(1)师指着梯形问:梯形中平行的这组对边叫做什么?不平行的这组对边又叫做什么?梯形的高又指什么?想知道吗?生:想。师:请打开书第47页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就能找到答案。

(2)学生汇报。

2、小结:无论梯形怎样放着,位置有了怎样的变化,上底和下底、腰会变吗?平行的这组对边永远都是它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这组对边永远都是它的腰。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自主探索,从而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七、闯第七关:给梯形作高。

数学王国小精灵说你们太棒了,恭喜你们顺利闯过了第六关。你们有信心闯第七关吗?

1、认识高

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高怎样画吗?指名说。

请同学们把练习纸上的梯形画出它的高。

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梯形的一条高。

展示一生:你能说你是怎样画高的,谁能说得更完整。

〖板书:从梯形的上底的任意一点向下底引一条垂线,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梯形的高。〗

问:“有谁画的高与他的不同,请拿来展示。”

使学生体会到高可以这样画(标准的画法),体会到梯形的高有无数条。

同学们,高能画在腰上吗?(突出:高只在平行的一组对边上画)

2、对应练习:(想想做做)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引发思维共振,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通过整体的认知,使学生的思维由表象感知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很自然的通过练习(截取两种梯形)过渡引出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为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作铺垫)

3、认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1)认识直角梯形。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生:直角梯形。

师说:为什么?生:因为有直角,且有一组对边平行。(学生答不出来时,师适当给一些提示)。

〖贴出图并板书:直角梯形〗

同学们,你知道直角梯形的高在哪里呢?谁来说说?

(2)认识等腰梯形。

同学们的眼睛真明亮!你们再来看看这个梯形的边,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书上也有一个这样的梯形,我们现在一起打开书本第47页,来验证一下你们的发现是否正确。

请同学们量一量这个梯形的两条腰的长度,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①、学生动手量梯形的腰。

②、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两腰的长度是相等的。

引出:等腰梯形。

〖贴出图并板书:等腰梯形〗

(3)小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进一步探索了梯形的知识,知道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梯形,认识了梯形各部分名称并会画梯形的高。还会根据梯形的角和边的特点认识上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经历了尝试、交流、探讨及验证,使学生认识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并理解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征。

八、闯第八关:巧手专家。

【显示题目】

1、动手做一做:你能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学生动手操作,拼一拼。

九、闯第九关:当小医生。

1、小小医生。(面的每个梯形的高作对了吗?)

师:请同学认真看。

2、上面是用七巧板拼成的小船图。在这个图形中,你能找到梯形吗?你能在七巧板中选出几块拼出不同的梯形吗?先拼一拼,再在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从而深化知识,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不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梯形的认识,而且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理智的愉悦,整个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师生在互动交流中进行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沟通。同时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激情求知欲望,感受到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是来源于生活。

十、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体会。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哪个环节是你学得最开心的?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归纳中获得成就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把知识进行课外延伸,提高了课外知识学习数学的欲望。

十一、板书设计(略)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数学教案

一、学前准备

1.比较下面各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0.84和0.840 2.54和25.4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组根据小数的性质判断小数的大小没有变化,第二组两个小数数字虽然相同,但小数点的位置有了变化,小 数的大小也有了变化。

把下列商品填入适当的单位名称,再用元、角、分表示出来

一块橡皮 1.50( )=( )元( )角( )分

铅笔盒 5.32( )=( )元( )角( )分

学生尺  1.86( )=( )元( )角( )分

计算器 25.73( )=( )元( )角( )分

二、探究新知:

导入新课:

马小虎的妈妈开了一家学习用品商店,买各种学习用品。小马虎平时就做事不认真,所以在开店时也是马马虎虎,大家都叫他小马虎。小马虎有时还自告奋勇给妈妈帮忙,帮妈妈写价目表。由于平时就马马虎虎所以经常把标签写错,不是把小数点向左写一位就是向右写一位。在文具店刚开张的时候去的人不少就是没人买东西,这是他写在标签上的一些商品的价目,请你给他找一找没人买东西的原因:(出示课件)

橡皮15.0元 铅笔盒53.2元

学生尺18.6元 计算器257.3元

小组合作找出没人在这里买东西的原因

小组汇报错在那里

请同学帮助小马虎改正确。

小数点向哪一边移动了?这个数是扩大还是缩小了?扩大了多少倍?

小组讨论: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扩大10倍。那么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四位这个数扩大多少倍?

(以1.000为例)

如果有困难教师引导: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扩大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

反馈:

下面的数同0.372比较,各扩大了多少倍?

- 3.72 372 37.2

教师: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要像小马虎那样把小数点写错。

小马虎这次吸取了教训,不再因为把小数点的位置向右移动而把原数扩大了。他把商品的标签又重新写上了价目:(出示课件)

橡皮0.150元 铅笔盒0.532元

学生尺0.186元 计算器2.573元

新的价格标签公布后小马虎的文具店那个叫火,不一会小马虎所写的文具就买完了,妈妈看买的这么快,就看了看他写的价目表差点儿给肺气炸了。这是怎么回事?请你帮他找出原因。

小组讨论:帮助小马虎找出赔钱的原因

小组派代表发言:这一次他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一位。

激趣: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文具店的买卖怎么就火了呢?

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数就缩小10倍,文具便宜了当然大家才争相购买。

教师提问:你能不能帮他改正价目表呢?

学生改正确

小组讨论: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数就缩小10倍。那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三位、四位原数缩小多少倍呢?

(以1000为例)

小组汇报: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缩小1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 ;

……

反馈: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

5.06 0.506 50.6 0.0506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四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小数》教案分析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小数》教案分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小数》教案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7——6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概念,掌握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掌握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方法。
3: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把单名数改写成小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直接写出答案
4×10=2.85×100=6.02×1000=
7.5×100=0.76×100=0.374×1000=
4.2÷10=5÷10=0.3÷100=
4.04÷100=20÷1000=0.6÷100=2请你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小数
3.填空
2千克=()克3米=()分米
4厘米=()毫米2米4厘米=()厘米
二:新课引入
前几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也了解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今天我们进一步了解、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出示课题)
生活中的小数
三、汇报交流:11、先看课件的图片,请学生说说图片上小数表示的意义:
(1)运动会上老师为同学们记录了成绩:“我的50米赛跑成绩是7.98秒。”
(2)体育老师给大家测量体重:“我的身高是1.35米。”、“我的体重是39.4千克。”
(3)医生替小红量体温:“你的体温是38.5℃,发烧了。”
(4)面包的价格0.90元、火腿的价格2.85元、牛奶的价格5.98元。
2、为了参加学校举行舞蹈比赛,四(1)班选了4名同学参加,他们需要根据身高排成一队,下面是他们的身高,给他们排排队(出示图片)
讨论: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进行解决这个问题?
汇报交流后得出:把它们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师: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这几个数,有的只有一个单位名称,如80厘米,0.95米,1.32米,叫做单名数;有的有两个单位名称,如:1米45厘米,叫做复名数。
80厘米用米作单位应该怎样改写呢?
3、小组讨论后汇报总结
(1)直接利用计量单位的关系,如:1米=1/100米,80厘米里面有80个1/100米,所以80厘米=80/100米=0.80米。
(2)另一种利用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80÷100根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80除以100只要将8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可以了。得出80厘米=0.80米,并根据小数的性质最后得出
80厘米=0.8米。
4、你喜欢哪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把低级单位的书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我们可以把低级单位的数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一位,两位,三位,····。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讨论1米45厘米是多少米?
独立思考,完成后汇报总结
小结:复名数中高级单位的数不动,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把复名数中的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作为小数部分,而且可以通过小数点的移动来实现。
总结:由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板书)
5、给刚才这四名同学按高矮顺序排队。(学生练习,巡视辅导)
三、反馈检测
1:完成课本70页练习十一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讲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2:补充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厘米=()米450米=()千米
41公顷=()平方米72克=()千克
8平方分米=()平方米97千克=()吨
5千米250克=()千克2米6分米=()米
3千米700米=()千米
23分米=()米1350克=()千克
7450米=()千米9020千克=()吨
1米5厘米=()米19元5分=()元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3:拓展延伸
如果让你把10万张一元的人民币每张首尾想来摆成“长龙”,这条“长龙”最多能摆多远?,先估一估,再计算。(一元的人民币的长度为0.138米,宽为0.063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课本71页练习十一第4题、8题、10题。
板书:由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师通过安排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使学生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探索规律》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探索规律》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26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寻找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2.能利用探索出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判断。

3.学习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探究与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理解“扩大”和“缩小”的意思

教师:5扩大3倍用算式表示是:5×3。

20缩小4倍用算式表示是:20÷4。

6扩大5倍用算式表示是什么?15扩大2倍呢?

35缩小5倍用算式表示是什么?60缩小4倍呢?

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后,讨论:你怎样理解“扩大”和“缩小”?

2.谈话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理解了“扩大”、“缩小”的含义。

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探索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口述例1中的信息和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全班汇报。

教师板书:(1)20×2=40 (kg)

(2)20×4=80(kg)

(3)20×8=160(kg)

(4)20×24=480(kg)

教师:认真观察这一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主探索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汇报并进行交流

教师:你是怎样观察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1) 从上往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2) 从下往上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发现了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想一想,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两个规律比较简练的叙述出来吗?

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是怎样写出各式的积的?

2.练习六第1题,学生独立填表,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3.练习六第2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

订正时说说依据。

4.练习六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思考:你是怎样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些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27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和练习六第4~9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发现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在运用规律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趋势。

3.学习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直接写出结果。

3×630×63×1212×6

计算后,以第一个算式为标准,说一说因数与积在怎样变化?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谁能说说因数与积的变化有怎样的规律?

3.谈话引入。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时,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中表格

教师:说说你了解了表中什么信息?比较表中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你是怎样有序地观察的?(学生独立观察,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全班汇报并进行交流

学生第一次探索:观察表中相邻的两列,从左向右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规律。

(两个因数都扩大,积也扩大;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扩大的倍数)

猜一猜:

(1)当两个因数都扩大2倍时,积会怎样变化?

(2)当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

(3)当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2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学生第二次探索:从右向左进行比较,还能从表中发现什么规律?(两个因数都缩小,积也缩小;两个因数缩小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缩小的倍数)

(4)当两个因数都缩小3倍时,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

(5)当一个因数缩小5倍时,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你还能从上表中找出这样的变化规律吗?

找一找,填一填。

(出示:第列与第列比,一个因数倍,另一个因数倍,积就倍。)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一填后,再点名汇报,最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1.课堂活动第2题:学生先观察,再填空,然后说说自己这样填的理由。

2.练习六第5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

反馈时说说自己是怎样运用规律的?

3.练习六第6题: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想想自己是怎样运用规律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7~9题。

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小数》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小数》导学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7——6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概念,掌握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掌握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方法。
3: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把单名数改写成小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直接写出答案
4×10=2.85×100=6.02×1000=
7.5×100=0.76×100=0.374×1000=
4.2÷10=5÷10=0.3÷100=
4.04÷100=20÷1000=0.6÷100=2请你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小数
3:填空
2千克=()克3米=()分米
4厘米=()毫米2米4厘米=()厘米
二:新课引入
前几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也了解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今天我们进一步了解、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出示课题)
生活中的小数
三、汇报交流:11、先看课件的图片,请学生说说图片上小数表示的意义:
(1)运动会上老师为同学们记录了成绩:“我的50米赛跑成绩是7.98秒。”
(2)体育老师给大家测量体重:“我的身高是1.35米。”、“我的体重是39.4千克。”
(3)医生替小红量体温:“你的体温是38.5℃,发烧了。”
(4)面包的价格0.90元、火腿的价格2.85元、牛奶的价格5.98元。
2、为了参加学校举行舞蹈比赛,四(1)班选了4名同学参加,他们需要根据身高排成一队,下面是他们的身高,给他们排排队(出示图片)
讨论: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进行解决这个问题?
汇报交流后得出:把它们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师: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这几个数,有的只有一个单位名称,如80厘米,0.95米,1.32米,叫做单名数;有的有两个单位名称,如:1米45厘米,叫做复名数。
80厘米用米作单位应该怎样改写呢?
3、小组讨论后汇报总结
(1)直接利用计量单位的关系,如:1米=1/100米,80厘米里面有80个1/100米,所以80厘米=80/100米=0.80米。
(2)另一种利用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80÷100根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80除以100只要将8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可以了。得出80厘米=0.80米,并根据小数的性质最后得出
80厘米=0.8米。
4、你喜欢哪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把低级单位的书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我们可以把低级单位的数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一位,两位,三位,····。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讨论1米45厘米是多少米?
独立思考,完成后汇报总结
小结:复名数中高级单位的数不动,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把复名数中的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作为小数部分,而且可以通过小数点的移动来实现。
总结:由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板书)
5、给刚才这四名同学按高矮顺序排队。(学生练习,巡视辅导)
三、反馈检测
1:完成课本70页练习十一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讲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2:补充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厘米=()米450米=()千米
41公顷=()平方米72克=()千克
8平方分米=()平方米97千克=()吨
5千米250克=()千克2米6分米=()米
3千米700米=()千米
23分米=()米1350克=()千克
7450米=()千米9020千克=()吨
1米5厘米=()米19元5分=()元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3、拓展延伸
如果让你把10万张一元的人民币每张首尾想来摆成“长龙”,这条“长龙”最多能摆多远?,先估一估,再计算。(一元的人民币的长度为0.138米,宽为0.063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课本71页练习十一第4题、8题、10题。
板书:由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反思: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我在创设例1这一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数学教案

教学设想:

《确定位置》这节课是西师大版第三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会前后、左右、上下、东南西北等方向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间、第几组第几排等描述物体在平面内的位置,并且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平面图中的位置,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这一部分的知识是对学生以前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围绕去动物学校参观这一主题情境设计教学,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设计电话铃声响起,胜利小学的猴助理接同学去他们学校参观,打电话问我们的教室位置由学生回答,很自然地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接着观看小动物们做操,参观动物宿舍,让学生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间描述物体在平面内的位置的方法,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给房间编号,由此过渡到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平面位置的教学,让学生将自己的座位用两个数表示出来,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建构成新的数学知识。然后猴助理介绍学校周围的环境,拿出学校附近的地图,让学生说一说学校以及周围建筑物的位置,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周末小动物们要到游乐场去玩,让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摆出游乐场的平面图,说一说游乐场各景点的位置,画一条去溜冰场的路线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又溶进了以前方向与路线的知识,加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最后活动阶段安排到动物影院看电影,将教室事先布置成电影院,学生根据电影票在电影院找座位和参加电影中淘气主持的动手做、摆棋子栏目,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丰富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用于现实生活中,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所摆的图形是北斗七星,由淘气讲述北斗七星的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这节课中教师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沟通课堂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许多和学生实际生活极为接近的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能根据所描述的位置找到物体。

2、技能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理解“数对” 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电话、课件、方格纸 、棋子、电影院单号门、双号门、1到7排排号4份,1到7号座位号7份、电影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引入:(响起电话铃声):“电话铃响了,我们来接听一下!”

(配音):喂,你好,我是快乐小学的猴助理,我是来接你们到我们学校参观的,可我找不到你们教室,请问你们教室在哪儿?”

师:谁来回答猴助理的问题?

生1:我知道,我们是鹤湖学校,我们的教室在二楼。

生2:在前面第二幢二楼。

生3:我们教室在求知楼的二楼,靠东边数第二间。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就是我们教室所处的位置,任何物体都有它所处的位置,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去快乐小学。

(评析:教师能充分提炼生活素材,将生活内容数学化,把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学生熟悉的电话铃声响起,接电话的生活场景带进课堂,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设问题情境,自然地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体会感悟 探究新知

(一)用第几排第几个等表示位置。

1、初读信息,形成认知矛盾

师:小动物们要做操了。你们看,这些小动物排得多整齐啊,我最喜欢的小动物在第4排第2个,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生1:小猴。

师: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生1:我是先竖着数第4排,再从下往上数第二个。

生2:不对,是小熊。应该先横着数,我们班上第几排也是横着数的。

师:那你说说应该怎样数?

生2:我是先横着数第4排,再从左往右数第二个所以是小兔。

生3:不对,应该横着从下往上数第4排,再从前往后数第2个。就是小马了。

师: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只有1个,为什么几位同学找到的不一样呢?

生:他们数的方法不同。

师:是啊,有的小朋友是把横行作为一排,有的是把竖行作为一排,有的是从左数起的,有的是从右数起的,有的是从前往后数的,有的是从后往前数的。因此得到的结果不一样。

(评析:让学生猜教师最喜欢的动物,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由不同的答案形成了认知矛盾,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

请几名学生回答,分别哪是第一排?哪是第一个?

2、再读信息,学会确定位置

(1)师:我们来听听小动物他们自己是怎样数的。

(2)确定第几排和第几个。

课件演示确定第几排的方法。

师:你能根据两个小动物说的话,看出从哪里往哪里数确定第几排?

生1:老师,我听出来了,它是从前往后横着数,确定第几排的。

课件演示确定第几个的方法。

师:又是从哪里往哪里数确定第几个的呢?

生2:从左往右竖着数确定第几个的。

师:现在你能确定我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了吗?

生齐答:小兔。

师:说说你最喜欢的动物在第几排第几个,让大家来猜猜是什么。

生1:我喜欢的动物在第二排第三个,是什么?

生:小狗。

生2:我喜欢的动物在第三排第二个,是什么?

生:小牛。

……

(评析:由小动物们说出自己的位置,让学生主动探究规律,找到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物体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用第几层第几间确定位置

师:猴助理先带领我们参观动物们的宿舍。怎样确定房间的位置?

生:从下往上数确定第几层,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间。

师:你说的真棒!

师:现在来猜猜猴助理房间的位置吧。(课件演示小猴住在第二层第三间。)

师:你能给猴助理的房间编号吗?

生1:23

生2:不行,要用203.

师:203表示什么?

生2:203表示它住在二楼的第三间。上次我和爸爸、妈妈到青岛旅游时,就是住在203的。

师:你对生活观察得真仔细,不错,是个有心人。

师:现在给你最喜欢的动物的房间编号,说说它住第几层第几间。

生1:我给小猫的房间编号301,它住在第三层第一间。

生2:我给小狗的房间编号202,它住在第二层第二间。

……

(评析:给房间编号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为后面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埋下了伏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过渡到系统的数学知识。)

(二)用“数对”确定位置。

1、用第几组第几排确定座位。

师:小动物想知道你们的座位在哪儿,你能告诉它们你的座位在哪儿吗?

生1:嗨,小牛,我坐在第一组第三排。

生2:嗨,小马,我坐在第四组第五排。

师:你能把自己的座位记录下来吗?尝试一下。

生1: 1∣3

生2: 4 5

师:很有创意。

(评析:描述自己的位置,将学生的知识用于身边的事物,体验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2、用“数对”确定位置。

师:今天我们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间、第几组第几排描述位置,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都有两个第几。

师:这是他们俩用两个数表示自己的座位 ,你们同意吗?

生3:我觉得第二种方法比较好,因为那两个数分隔开了,清楚一些。

师:有道理。数学上通常把用一对数表示位置的方法叫做用数对表示位置,用数对表示位置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竖的方向。(边讲边用课件展示)

师:你给自己座位编的号是用数对表示的吗?

师讲解:用数对表示位置是用一个括号把两个数括起来,第一个数表示横的方向数的,第二个数表示竖的方向数的,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读的时候括号和逗号不用读出来。

师:下面谁能用“数对”说一说自己的座位。

生1:我的座位号是(4,3)

生2:我的座位号是(2,4)

……

(评析:让学生借助给房间编号的生活经验自己创造用两个数表示座位,使学生体会到有些数学知识是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只是没系统成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知识主动建构成数学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1)课件出示学校附近的地图。

师:猴助理向我们介绍学校周围的环境。

配音:说一说学校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生1:学校的位置在(3,2)

师: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生1:我是先横着数,再竖着数的。

归纳总结:在方格纸上先数水平方向的位置,后数竖直方向的位置。

配音:图上还有哪些建筑物,在什么位置?(互相交流,汇报。)

生:图书馆的位置在(2,1)。

生:体育馆的位置在(4,5)

……

(评析: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渗透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

(2)课件出示游乐场平面图。

师:星期天胜利小学要组织学生去游乐场玩。

生在方格纸上摆出游乐场的平面图。

(评析:这一环节学生要先确定平面图内的景点的位置,然后再根据位置找到景点图片摆放在方格纸的位置,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巩固了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平面图中的位置和根据数对表示的物体在平面内的位置找到物体的方法。)

配音:说一说游乐场各景点的位置。

学生摆好了以后说一说。

配音:现在小猴的位置是(4,2),它要到溜冰场去,请画出路线图。

请一名学生指出小猴的位置,大家再在书上画出路线图,课件演示,集体订正。

(评析:这部分内容溶进了以前所学的路线的知识,加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给枯燥的平面图添上生活的色彩:猴助理想大家介绍学校周围的环境拿出学校附近的地图,星期天小动物们要去游乐场玩,出示游乐场的平面图,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模拟影院 实践升华

1、认识电影院座位排列规律。

师:动物影院正在放映电影,同学们想不想去看啊?

生:想。

课件出示动物影院的座位图。提问:电影院的座位排列有什么样的规律?

生1:是跟教室排座位一样吧?

生2:不同,他有单号和双号。

师:请同学们拿出电影票,仔细观察。

(课件展示电影院座位图)

生1:我发现从中间往右排依次是1、3、5……它把所有的单号排在一起。

生2:瞧,从中间往左依次是2、4、6……中间号码小,两边号码大。

生3:有好几个门,单号座位的人从单号门进,双号座位的人从双号门进。)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是的,从前往后数,依次是第一排,第二排……,而第几号就比较特殊,把所有的单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右排依次是1、3、5……,把所有的双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左依次是2、4、6……,中间号码小,两边号码依次变大。,单号座位的人从单号门进,双号座位的人从双号门进。

(评析:大部分学生已有到电影院看电影的生活经历,这部分内容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2、介绍教室里布置的电影院。

师:在我们教室的座位后分单双号贴有座位号,说一说你坐在几排几号。

(生气氛很热烈)

3、根据电影票找相应的座位。

师:你能根据手中的电影票找到座位吗?

(全体学生下位找座位。)

(评析:把教室布置成电影院,根据电影票找相应的位置,设计这一真实的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地升华。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到数学。)

4、观看电影,动手摆棋子。

电影放映:淘气主持的听口令摆棋子节目。

学生听淘气的口令在方格纸上摆棋子。

(评析: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影《蓝猫3000问》改编成淘气主持的《听口令,摆棋子》节目,学生的兴趣浓厚,既观看了电影,又巩固了知识,巧妙地设计生活情境将本节课所学的用文字和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结合在一起用于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你们摆出来的图案连起来像什么?

生:哈哈!我摆的像一个大勺子。

淘气:这七颗星排列在一起的形状就像一把勺子,像天空中美丽的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它不仅可以给人们判别方向还能告诉人类四季的变化。

(评析:由淘气讲述北斗七星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四、联系实际 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确定位置?

生1: 我知道怎样在电影院找位置。

生2:我知道可以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

(评析:全课总结,将知识系统化,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反思:

1、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导入时的找教室、模拟电影院找新位置的活动和练习时选取的动物园和游乐场的场景等,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遵从学生的原认知

本节课以从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探究确定位置的求知欲。由于学生对第几排第几个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确定位置也是要有一定标准的,当学生明确了用“第几组第几个”的形式可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之后,教师又设计了第二个教学活动——模拟电影院场景,请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座位号找到自己的新位置,整个环节的设定都是建立在学生一定的认知和积累上。这样课堂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3、发挥计算机功能,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是我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其中之一是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利用动态演示,边演示边讲解:用括号来表示一个位置,先横着数,再竖着数,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这种记录方法称为“数对”。使学生明确数对的表示方法。另一处是为了向学生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把座位图抽象成点子图,再把点子图抽象成方格图,从具体到抽象,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这是其它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设计“去动物学校参观”这一主线情境,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及不同的生活场景为学生搭建参与探究的平台,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课设计可谓独具匠心。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教案西师版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教案西师版

小数的意义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69~72页例1、例2和课堂活动第1,3,4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
【实验目标】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认识小数学习小数的欲望。
2、通过直观、操作、推理等活动,让学生清楚、明确地归纳小数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米尺、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课件演示:学生测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的过程
1.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这些数是不是都是整米数?
教师:在测量和计算中,有时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通常可以用小数表示。
2.回忆、练习1角=()10元=()元5角=()10元=()元1dm=()10m=()m3dm=()10m=()m
教师:关于小数,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填一填,说一说。(课件出示例1第1个图)①此图用分数、小数该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说一说:0?7表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0?7里面有()个0?1。②像0?1,0?3,0?5,0?7这些一位小数,都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分别取其中的1份、3份、5份、7份,也就是: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同理说一说。(课件出示后面两幅图)①第1个涂一个小格,第2个涂45个小格,用分数、小数来表示并说说是怎样想的?②讨论并归纳:百分之几写成几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
2.教学例2(认识三位小数)
(1)看一看,填一填。
课件出示①把1m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是1dm;平均分成100份,其中1份是1cm;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1份是1mm。
(出示图)学生填分数和用小数表示。
1mm=()1000m=()m;146mm=()1000m=()m
②把一个正方体平均分成1000份。(第70页例2图)其中1份、25份,107份用分数和小数怎样表示?
(2)课件出示:说一说0?025,0?107分别表示什么以及它们的组成。
(3)归纳:表示千分之几写成几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
3.讨论、归纳小数的意义学生讨论: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归纳:课件出示:像0?7,0?45,0?025,0?25,0?107……这样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小数。0?1,0?01,0?001……就是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
学生自学数位顺序表。
三、课堂活动完成课堂活动第1,3,4题。先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困难?
《小数的意义》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演示:学生测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的过程,对你自己动手测量有帮助吗?()

A、很有帮助B、帮助不大C、没有帮助
2、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你是否加深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A、是的B、不是
3、你喜欢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教授本节课吗?()
A、很喜欢B、无所谓C、不喜欢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认同率%
实验班(40人)3997.5%
对照班(40人)3382.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还是很喜欢有多媒体课件的课堂教学,实验班的认同率达到了97.5%,即使是对照班的学生,他们也希望老师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认同率也有82.5%。
在本节实验课中,通过课件演示学生测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的欲望,也为学生动手测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紧接着通过课件演示“10×1”的方条图、“10×10”的正方形图、直尺图、“10×10×10”的正方体图,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观察它们的特点,从直观入手把图、分数、小数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小数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推理,从而归纳出小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推理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三)》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三)》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三)教材P6~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2.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数位,计量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小数各部分各数位的名称及其意义能够正确读小数。

难点:能够正确写出小数并 能够进行分数和小数间的互化。

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认识了两位及三位小数,老师想看同学们掌握的怎样,咱们可以看课件上的说一说。

1.(出示课件。)

学生:1.8。

教师:为什么呢?

教师:小数1.8中左边的1在图中表示哪部分? 右边的8又表示哪部分呢?

学生:1表示左边的1整块, 8表示右边的8个小长条。这样就组成了1.8。

教师:真聪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

2.( 出示课件。)

教师:谁来说一说这是多少?并解释一下,

学生:2.23,因为左边的两整个正方形表示整数2,右边的是 也就是0.23,合起来就是2.23。

教师:小数点的左边部分和右边部分各表示什么呢?

学 生:左边的2表示2个整块,右边的23表示2个长条和3个小方格。

二、 自主探究。

1. 课件出示教材6页情境图。

(1)小组讨论。

教师:如何在计数器上拨出22.222,并说一下每一个2分别表示多少?

学生 活动,教师巡视。

教师:小数计数器和整数计数器有什么区别?

学生:小数计数器上有小数点。

教师:小数点左边有什么数位吗?右边呢?

学生读出来。

教师:那么每一个2又表示了什么呢?(出示课件。)

(2)认一认。

教师:这是小数数位表,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小数部分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每一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

2.根据小数的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教师:我要面一条毛巾,一个商店标价是5元,另一个商店标价是5.00元,我该买哪一条?(学生讨论并发言。)

学生:价格一 样,因为 5元是五个整1元的,而5.00元是五个整1元+0角+0 分,所以是一样的。

教师:真棒!看起来5元=5.00元,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生同归纳:小数的末尾去掉或添上0,小数 的大小不变,只是数位的表示变了。

教师:说得真好,也就是说“小数的末尾去掉或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是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教师 :根据小数数位表说出小数由几部分构成。

学生:三部分,整数部分和小 数部分和小数点。

教师归纳: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读法与前面整数部分读法不一 样,整数部分按照整数读法,而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各数。

四、课堂作业设计:(出示课件。)

教材上8页的3、4、5题。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小数》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