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小学四年级数学关于四则运算的教案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

发表时间:2021-10-02

小学四年级数学关于四则运算的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特别编辑了“小学四年级数学关于四则运算的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1)987÷3×6(2)6÷3×987

=27+85=329×6=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12-4)(2)42+6×12-4运算顺序:

=42+6×8=42+72-4(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114-4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110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128-128=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延伸阅读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一)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1.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1.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72-44+85(1)987÷3×6(2)6÷3×987
=27+85=329×6=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12-4)(2)42+6×12-4运算顺序:
=42+6×8=42+72-4(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114-4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110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128-128=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二)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三)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练习一第1、2、5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二单元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教案


1、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九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及千万内的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千亿以内的数。

能力训练点:1、能正确判断数位,运用读数法则,正确读数。

2、启发学生归纳读数法则。

教学重点: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的读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读法应用及数中零的读法。

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

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多的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么你们知道数是怎样产生的吗?(开门见山的话题,迅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的产生

自学课本

36页的内容。分组交流,知道了什么?

2、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1)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

亿以内的数字有哪些计数单位?

(2)我们知道,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多少?。。。。十个一千万是多少?

(3)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的关系怎样?

(4)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比亿大的数。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4、教学亿级的读法:(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2)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时,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个“亿”字或“万”字;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5、反馈练习:37页2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从右起第9位是()位。

(2)十个一亿是()亿。

(3)10个一百亿是()亿。

(4)----------、--------------、--------------、--------------是亿级,万级有——-------、----------------、----------、--------。

2、判断:

(1)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308040000000读做三千八十亿四千万。()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十进制计数法,正确读多位数的法则。

整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内容:教材43页例4、例5

教学重点:教学自然数、整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数,你知道这些数是什么数吗??对叫自然数。

0是什么数?讨论

0是自然数也是整数。自然数也是整数。

二、比较数的大小

我们已经学过比较亿以内的数的大小。你还记得吗?你能根据前面讲过的方法,比较亿以内以上的数的大小吗?

三、自己自学

四、练习:数学书:45页1

46页8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汇总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汇总”,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汇总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三)《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五)《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六)《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八)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三)《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五)《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六)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一)《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二)《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三)《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四)《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五)《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六)《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七)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0的运算》教案(一)《0的运算》教案(二)《0的运算》教案(三)《0的运算》教案(四)《0的运算》教案(五)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学教案、教师指导、教学方法

尽在教师窗公众号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四则运算。

过 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做题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 学难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巡视学生练习情况,集体校对。

做口算练习第一页上的1。

二、情境引入

学习有关奥运的知识。

(出示贺年卡)谈话:这是老师在假期收到的贺年卡,你认识它吗?(福娃)

说说有关“福娃”的知识

三、四则运算练习

1. 提问:

你想了解更多奥运知识吗?

正确计算结果就有答案了!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1.没有括号的计算题。

出示:

2630-867+133

581-31×18

做完自觉复习

2.有括号的计算题。

(158+125)×2

196÷(712-698)

456÷19×83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3.小结计算顺序并练习。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齐读奥运知识

2.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3.你们还想了解吗?

33×(225÷15)

944÷(105-89)

1210÷(89+21)

2112÷(16×3)

134×16÷67

1300×(700÷10)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做完自觉复习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齐读奥运知识

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四、课堂总结

归纳: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先乘除后加减,小括号最优先

2630-867+133 33×(225÷15)

581-31×18 944÷(105-89)

(158+125)×2 1210÷(89+21)

196÷(712-698) 2112÷(16×3)

456÷19×83 134×16÷67

1300×(700÷10)

反思与重建

经过一个寒假,学生的口算能力有所下降,速度较慢,必须通过强化训练得到改善。期间要重视学生的书写和计算习惯的培养,注重草稿与验算。

作业布置

基础练习(A套、B套)

A套:P5的递等式计算

B套 :补充计算

每日一题

在 6+36÷3-2×4-1=47

这 个算式中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我们先一起做了几个简单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孩子们先尝试,然后让学生起来讲解怎么做,确定“顺序”是最重要的。虽然没有给他们分类,但是第一层的练习题是同级运算的,在做题时让学生慢慢体会这种类型的题目该怎么去做,先学会方法再去追求正确率。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有些学生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面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含括号的四则运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成功之处:

1、将理解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体验,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每一步算什么?求的是什么问题?将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正确与错误算式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带小括号就出现了下午游人数减去上午保洁员数的错误结果,认识到了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感受括号的实用价值。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印象更加深刻。

2、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第二种解题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重点解读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作好铺垫。其次,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并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实际效果比较好。第三,重视两种不同解决方法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实现对解题方法的优化,切实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在例5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有无括号、括号的位置、括号的多少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感受,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括号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不足之处:

1、 还存在操之过急的现象。学生在用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出现了没用小括号计算。这个时候应该让学生结合题来说一说,可以不可以,为什么。那么在课堂中是由我来告诉学生的。

2、 对于学情分析还不够透彻。在例5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对这样的问题经过前面的学习应该不存在障碍。可以是实际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比较多,体现在不参与计算的数怎么办,运算顺序不清晰等等。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及时的讲解,但也一直在反思学生出现这种无从下手的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感觉还是学生对于前面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另外我认为在教学中也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成功之处:

1、通过一家三口去冰雪天地游玩要买门票的情境图引入,当课件播放出这个图片的时候,学生的眼球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学生特别喜欢,积极的投入到了这节课中,认真的思考起老师提出的问题。

2、在本节课的练习中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小游戏,其实就是平时学生所做的连线题,我设计成了几个小帽子,让学生分别戴在头上,来找和自己的计算顺序相同的。通过这个游戏,我发现学生参与度广了,平时不喜欢举手的学生,小手也举得高高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使枯燥的课堂变的活跃起来了,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

3、注重对学生自学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本节课中对应用的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己来提出,自己来分析的,这样让学生亲自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不足之处:

1、在复习的时候用的时间比较多,使得后面的课程比较仓促;

2、练习设计的不过多样化,使得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比较多。

总之来说,本节课基本上学生对于新知识能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本节课中存在的不足的地方慢慢改正。

四年级数学上册《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加法和乘法的计算中,无论乘法在前和在后都要先算乘法。通过活动,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学习用品吗?

生:买过。

师:买过什么文具?

生:买过2个笔记本和1支笔。

师:你买的笔记本每个几元,笔每只几元?

生:笔记本每个2元,笔每只1元。

师:,你们能帮他算一算一共要用去多少钱吗?

生:5元。

师:你怎么算的?

生:先算笔记本的钱2×2=4(元),再算4+1=5(元)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类的问题。出示课题: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题

师:生读题,说说要解决的问题。

生: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师:独立列分步算式解决问题。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6个文具盒多少钱,就是6×7=42(元)再算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42+55=97(元)

师:谁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到一起吗?

生:可以写成:6×7+55

生:还可以写成:55+6×7

师:这两个算式对不对。(小组讨论)

生:第一个对。因为先算乘法,第二个先算加法。

师:像上面的算式无论乘在前还是在后都应该先算,所以都对。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又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讲解:像同学们这样,分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我们还可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两步的算式,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在综合算式中,我们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设计意图: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2、试试身手。

81-17×4

师:计算这道题时,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81-17×4

=81-68

=13

再次总结: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三、巩固新知

1、完成第59页试一试。

2、将下面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

(1)3×5=15
20+15=35
(2)6×8=48
48-18=30
3、亮亮今年7岁,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5倍,爸爸比亮亮大多少岁?

答案:1、536、12、20+3×56×8-183、28岁

四、达标反馈

1、24×3+19(注意运算顺序)

2、森林医生。(改正错误)

16+40×8

=56×8

=448

3、小红拿50元钱去买8个6元一个的笔记本,应找回多少钱?

答案:1、912、16+40×83、2元

=16+320

=336

五、课堂小结

师:大家回顾一下,综合算式中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乘,再算加减。

师:为什么?

生:因为加减是同级运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六、布置作业

1、我会列式计算。

3个7再加28是多少?

71减去6个8是多少?

2、我来算一算。

65-8×820+5×5

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4、妈妈买来1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1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答案:1、49、232、1、453、37页4、92块

板书设计:

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分步:7×6=42(元)42+55=97(元)

综合:7×6+55

=42+55

=97(元)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和乘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案精选9篇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或许"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案精选9篇"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如果有小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并按照顺序正确计算。

2、在辨析练习中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自省和思辨,从而自觉意识到要养成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3、在对比练习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减法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思考交流,梳理知识。

1、创设情境。

谈话: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前一天,同学们到超市购买食品

一盒德芙巧克力40元一盒牛奶9元两袋可比克薯片6元。

提出要求:根据下面问题直接列综合式,并说说运算顺序和得数。

(1)1盒巧克力、1盒牛奶和2袋薯片共多少元?(出示:40+9+6)

(2)1盒巧克力比1袋薯片贵多少元?(出示:40-62)

(3)1盒牛奶的价钱是1带薯片价钱的几倍?(出示:9(62))

(4)2盒牛奶和2袋薯片共多少元?(出示:29+6)

(5)2盒牛奶的价钱是2袋薯片价钱的多少倍?(出示:296)

2、自主整理。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会按运算的顺序把它们分类整理吗?同桌交流想法,把算式分类整理在作业本上。

全班交流。

学生的分类可能出现以下两种:

(1)从左往右算为一类;先算后面再算前面为一类。

第一类:40+9+629629+6

第二类:40-639(62)

(2)只有加减法的为一类;只有乘除法的为一类;加或减与乘或除混合的为一类;有小括号的为一类。

第一类:40+9+6

第二类:296

第三类:40-6329+6

第四类:9(62)

3、组织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分类的依据,并引导学生将只有加、减法和只有乘、除法的算式调整到一起。

第一类:40+9+6296

第二类:40-6329+6

第三类:9(62)

提问:你知道为什么分成这样的三类吗?

交流后明确:第一类的是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第二类的算式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第三类的算式里有小括号,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板书:从左往右、先乘除后加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揭示课题。

谈话: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复习的混合运算的重点内容,同桌再互相说一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板书:混合运算)

【设计说明】本环节把计算复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把梳理知识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习小组的分类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已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分类,系统地梳理运算顺序,不仅巩固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网络,而且培养了学生比较、分类的能力,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收获。

二、巩固练习,强化方法。

1、基本练习:P109(5)。

过渡: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请同学们练一练下面这几题:P109(5)。

735156=496=294800-60020=800-30=770(704+258)37=96237=2618(537-488)=1849=882

学生完成后汇报运算顺序,报出计算结果。

引导:你认为要又对又快地完成一道混合运算要注意什么?

交流后揭示:老师向你们推荐这样的四步曲:一看(看清运算符号)、二想(想清运算顺序)、三算(细心计算)、四查(认真检查)。按照这样的四步曲一定能很好地完成混合运算。(板书: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2、辨析练习

引导反思:根据以上的四步曲,观察、分析我们以前作业中的错误,从中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吗?

反思小结1:计算混合运算首先运算顺序不能错。

反思小结2:运算顺序对了,可也不能算错了,计算要步步为营。

反思小结3:列综合算式要注意,要想改变运算顺序一定要有特别通行证小括号来帮忙。

点评:你们反思很到位,希望你们能用这些错误提醒自己,告诫自己,使自己计算更准确!

3、对比练习

(1)填<、>、=号。

提出要求:不计算请你比较出各题的大小。

480-18060○(480-180)6098+230○(98+2)30960420○960(420)157-69+31○157-(69+31)学生独立作业后全班交流,要求说出自己判断大小的想法。

引导:观察每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揭示:每组题目数据相同,运算符号相同,但由于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它们计算的结果并不相同。

提问:关于第4题老师还有话想说,如果我想用等于号表示,那么前面的题目怎样改就行了?(生答:157-69-31)依据是什么?

(2)算一算、比一比。

1、沪宁高速公路全长274千米。卡车从南京出发,沿沪宁高速公路开往上海,第一小时卡车行了74千米,第二小时卡车行了83千米。这时卡车离上海还有多少千米?(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

生交流两种方法。

引导小结并板书:a-b-c=a-(b+c)

提问:这里哪种方法计算更简便呢?

2、每6个羽毛球装一袋,每4袋装一盒。600个羽毛球要装多少盒?(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

生交流两种方法。

引导小结并板书:abc=a(bc)

提问:这里哪种计算更简便呢?

引导揭示:这里的混合运算,每题的数据相同,小括号也改变了运算顺序,但计算结果却一样。运用这些规律还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3、简便计算。

提出要求:下面我们直接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71-26-174=387-(287+56)=540156=270(95)=

学生独立作业后汇报想法和计算结果。

【设计说明】本环节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从不同层面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练习的机会。基本练习,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进行指导,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辨析练习继续引导学生反省,用别人或自己的错误教育他们,促进他们习惯的养成。而对比练习,意在强化学生对运算顺序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也有助于数感的培养。而两组对比题的反差也渗透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思想,不仅强调了算,更是凸显了想,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提出要求:现在聪明的你再想想办法,下面的题目你能帮小马虎解答吗?

小马虎在计算80-□5时,先算减法,后算除法,得到结果是4.这道题的正确得数是多少?

学生思考、完成后汇报。

引导揭示:这样的题目叫错中求解,解题的思路一般是先根据错误的算法(80-□)5=4,运用倒推的方法,求出□表示的数,再按正确的算法计算80-□5,算出正确的结果。

【设计说明】这样的错误是部分学生刚学习时受原有定势思维影响而造成的,学生并不陌生,拿来也正好可以作为错中求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渗透审题习惯的教育,另一方面正好可以彰显解决这道题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倒推的方法,有条有理地进行数学思考。

四、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觉得哪些地方你又加深了印象?今后计算混合运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资料链接:

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第二级运算是第一级运算的高级运算,第一级运算是第二级运算的低级运算。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的算式,通常称为混合运算。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也叫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规定的计算先后次序,称为运算顺序。

数学上规定的四则运算顺序如下

(1)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应按照从左到右的次序进行运算。

(2)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既含有第一级运算又含有第二级运算,那么,应先算第二级运算,后算第一级运算。

(3)如果要改变上面所说的运算顺序,就要用到括号。常用到的括号有三种:小括号,又称圆括号,记作();中括号,又称方括号,记作[];大括号,又称花括号,记作{}。使用括号的时候,要先用小括号,再用中括号,最后用大括号。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几种括号,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大括号里面的。在计算时,应该先把括号里面的式子按照前面所说的顺序进行计算,再把所得的结果和括号外面的数按照同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一看一类:40+9+6296从左往右二想二类:40-6329+6先乘除后加减三算三类:9(62)先算小括号里的四查a-b-c=a-(b+c)abc=a(bc)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例l、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l~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

算顺序,能按顺序计算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式题。

2.使学生知道先求两积(两商、一积一商)再求和(差)的混合

运算可以把第二级运算的两步同时计算、脱式,培养学生灵活计算

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

(1)出示150x3+320、400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

(2)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检查每一

步计算。

(3)提问:在我们学过的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两.步计算式题

里,如果有乘法和加、减法,或者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什么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在1昆合运算里,如果没有括号,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l。提问:例1里有没有括号,有哪几种运算乘法

和加法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什么

(2)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检查订正。先看是怎样算的,再看每一步结果。

(3)如果学生没有用比较简便的计算过程,则提问:在加法前

先算的哪两步两步乘法能不能同时计算同时脱式所以可以省

略哪里的一步省略这一步,怎样算,怎样写(计算并板书比较简

便的计算过程)

如果学生已经用比较简便的计算过程,则提问:这道题里先算

了哪两步最后算了什么这样算对不对

小结:这道题按计算顺序,是求前后两部分的积相加的结果,

要算出两步乘法的积之后才能相加,所以,我们可以把前面和后面

两步乘法同时计算同时脱式,这样计算的过程就比较简单。

2.教学试一试。

(1)如果将例1里的加号改成减号,乘号改成除号,(板书:

1503408)应该怎样算怎样算比较简便

(2)指名两人分别板演,其余做在课本第14页上。

(3)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追问:为什么前后两步的除可以先算

3.小结:今天这里学习的是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混合运算。

因为题里都没有括号,所以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由于

这里都是先求前面和后面两部分的积或商,再求这两部分的和或

差,所以前面和后面两部分里的乘或除可以同时计算,同时脱式,这样算比较简便。

(评析:这里的小结,既指出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乘或

除,再算加或减的运算顺序,又让学生明确了本单元学习的混合运

算三步式题的特点和比较简便的计算过程。语言不多,但却全面,

又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让学生把两题里先算的部分画出来。

(2)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然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第1题。

(1)让学生在书上口里填得数。

(2)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得数,老师板书。

(3)提问:每一道题都先把哪两步算出来,再算差或者和

3.做练习三第2题前4题。

(1)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四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

上。

(2)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三第3题。

(1)做第3题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检查板演题。

提问: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再看一看计算的结果相

同吗

指出:第1小题先算30个25和50个25,再加起来是80个

25,得2000,第2小题先算30力口50得80,再乘25就是80个25,也得2000。

(2)做第3题第(2)题。

学生集体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看一看计算结果相同吗

(3)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为了使计算简便,前面和后面的乘或除可以同时计算,同时脱式。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三第4、5题。

2.家庭作业:练习三第2题后4题。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113页例3,完成它下面的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二十六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自主探究,获得新知,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面各题。

4.06+15.913.68-3.9

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说说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问题?

2、笔算:1425+617+3198

三个数连加应怎样列竖式?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3的36.08、12.3、9.72三个数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事情编一道加法或减法题,然后解答。

(2)让学生试着自己列出连加竖式计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讨论:

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

2、教学小数连减

(1)让学生独立计算:26.08-12.3-9.73

(2)引导讨论:该怎么写竖式?

(3)教师小结:三个数(或几个数)连减的,要分步列式计算。

3、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六

1、第4题左边两题。

2、第5题

3、第6题口算

4、第7题左边三题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3、4、7中的习题。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篇4

教学内容:第15页例3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学会口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进行解题。

教学重点: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西山小学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48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五年级(2)班有男生26人,女生23人,五年级(2)班一共有多少人?

3:果园里种有荔枝和龙眼,荔枝50棵,每棵收果子150千克;龙眼收果子6000千克,果园里一共收果子多少千克?

①请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②如果老师修改一下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你还会计算吗?

果园里种有荔枝和龙眼,荔枝50棵,每棵收果子150千克;龙眼有30棵,每棵收果子200千克,果园里一共收果子多少千克?

4:出示课题: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探究学习

1:出示例题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三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①学生合作完成

▲有几个已知条件?

▲问题是什么?

▲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

▲后求什么?

▲怎样列式计算?

▲怎样列式才算是规范的?

②学生口述

▲你是怎样列式的?

▲根据你所列的算式说出你的解题思路。

2:集体讲评

解法一

①先计算三年级的学生人数

404=160(人)

②再计算四年级的学生人数

383=114(人)

③后求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学生

160+114=274(人)

④答: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274人。

▲列出综合算式

404+383

=160+114

=274(人)

解法二

①先计算四年级的学生人数

383=114(人)

②再计算三年级的学生人数

404=160(人)

③后求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学生

160+114=274(人)

④答: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274人。

▲列出综合算式

383+404

=114+160

=274(人)

3:小结:从问题入手,找出直接解决问题的两个已知条件,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后求什么,最后列出算式正确计算,并把答语写完整。

三:课堂练习

1:西山学校三年级有___,每班45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个班有48人,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工程车为建筑工地运输石料,大车有5辆,每辆装10吨;小车有8车,___。工程车一共运输了多少石料?

3:小红在菜园子里种菜,5畦种白菜,每畦种150棵;3畦种西红柿,每畦种60棵。_________?

四:作业:练习四:1、2、3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篇5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2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3+15×4。

2、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展开教学

1、教学例1。

启发:你会算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追问:你觉得按这样的顺序计算正确吗?能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

比较分别计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提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一道三步混合运算的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先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2)反馈,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3、引导归纳。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做练习十一第2题。

(1)出示左边一组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练习后,试着解释两道题得数相等的道理。

(3)出示右边一组题,让学生先按顺序计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出示题目,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求书法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出哪个组的人数?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组织反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4课时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使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525÷(81-56)×3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中括号,引入新课

1、计算525÷【(81-56)×3】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

介绍:“【】”叫做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用在算式中也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回顾本单元学习的计算,说说三步混合运算要按怎样的顺进行计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小结。

3、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算式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

反馈评价。

三、学习“你知道吗”。

阅读教科书第74页的“你知道吗”,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找出典型错误,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及时改正。

2、练习十二第2题。

比较每组中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3、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读题。

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张红平均每小时比王莉多采莲蓬多少个,要先求出什么?

列式解答。组织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课》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课》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5课时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7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计算、比较、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运算技能。

2、学生经历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引导总结:连乘的算式,即使用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也不会改变计算的结果;连除的算式中,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加以分析。

二、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学生读题,解答。

反馈交流。

交流不同的解法,比较,沟通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

2、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学生读题。

比较两条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解答。

反馈,比较在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有什么联系。

3、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学生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说说要求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要先求出什么,怎样求出美术组的认识。

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解答。

反馈交流,说说为什么列综合算式时要用到中括号。

4、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交流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比较两种解题思路的联系与区别。

三、思考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学案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学案苏教版

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

教学内容:p.37、38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综合运用这两方面的知己就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因此,例题直接提出“先计算,再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算的”要求,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通过独立思考确定运算顺序,并按顺序进行计算,主动实现知识的迁移,再通过交流是怎样算的,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p.36第5题)老师板书信息,提醒学生根据“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来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8+18×2+6

可能有的情况:(1)有学生交换加数的顺序。指出:一般我们要顺着题目原来的顺序来列式;(2)有学生提出了列式时要用到小括号。指出:小括号一般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有的时候也是起强调的作用。

二、教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指板书“18+18×2+6”问:谁能给这个算式加小括号,改变它原来的运算顺序。

有三种情况:(18+18)×2+6、18+18×(2+6)、(18+18)×(2+6)

分别让学生在自备本上算一算这三题,指名板演。

交流这三道题,注意发现学生运算过程中的问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你能说说这类题在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吗?

你发现了什么?(运算顺序的不同,运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按照原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练习:300-(120+25×4)

在学生练习时,注意搜集一些错误信息,比如:(1)学生在算完第一步时,没有把括号也移下来;(2)先算括号里的加;……

3、同桌分别练习第2题的两组题,练习完后互相检查。全班交流。

三、学生作业:

第1题:老师注意巡视,发现一些学生中的错误。

第4题:读题要让学生说说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上午加下午”,然后再“对号入座”列式解答。

第5题:要看清楚是“三四年级总人数”的2倍。

两题可做一简单对比:上题括号也可不加,但加了之后感觉思路更清晰;下面一题括号就一定得加,而且要看清楚是加在具体的什么位置,才能表示“三四年级总人数的2倍”。

第6题:学生列式后交流几种解答方法,各自说说列式理由。

480÷3×5,480÷3×(3+2),480÷3×2+480

第7题:也要提醒学生一般要按照最基本的关系“多的-少的”来列式。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教案

教学内容:

练习三p11p12

教学目标:

1、巩固已学过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巩固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解狭问题的能力。

3、体会四则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练习三。

学生独立思考,回想之前所学的内容。

二、知识梳理

1、梳理知识。

(1)提出问题: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三、综合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3题。

1、完成教材第11页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最后集体订正。

反馈时,师生共同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完成教材第11页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计算,然后进行交流反馈。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出综合算式的。

3、完成教材第11页第3题。

题目出示后,引导学生对比上下三道题目有什么不同后,再进行计算。反馈时,让学生总结括号的意义及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出示练习三第4~6题。

4、完成教材第11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独立解决,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教材第12页第5题。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6、完成教材第12页第6题。

交流时,让学生写出三四个不同的算式后,组织交流、评价。

最后归纳出在凑数过程中主要运用83、46、122等基本算式。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则运算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的,都按从

左到右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乘、除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有括号的算式,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运算律复习

教学目标

1.在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中,进一步理解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合理、灵活、正确地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引导观察。

谈话:下面是某新华书店销售的三种图书的价格。

出示:

书名

每本书的价钱(元)

《数学故事》

12

《成语故事》

15

《科幻故事》

18

提问:观察表格,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如:买一本《数学故事》和一本《成语故事》要用多少元?买三本书一共要用多少元?三年级有5个班,每个班买3本《数学故事》,一共要用多少元?等等)

随着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2.解决问题。

提问:同学们很会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你想解答哪些问题?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想一想才能怎样比较快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解决自己所选择的问题,教师巡视。

反馈:你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计算的?(着重交流是怎样运用加法或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

板书:12+15+1812×3×5

12+18+1512×5×3

比较:观察上面的两组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3.揭示课题。

谈话: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经常要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板书课题:运算律复习)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你想怎样复习?通过复习达到什么要求?

[说明:从现实情境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注意对复习方法进行指导,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合作交流,知识梳理

谈话: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学过的运算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来,并在小组内交流你整理的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整理,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整理方法有:举例,文字描述,字母表示等。

小组活动: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了已经学过的运算律,请把你整理的结果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分享,并讨论一下,能把你们小组同学的各种方法整理在一张表格里吗?试一试。

组织交流,由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整理的方法和完成的表格。

根据学生的整理结果,完成下面的表格:

举例

文字描述

字母表示

交换律

结合律

交换律

结合律

[说明:让学生自己整理已经学过的运算律,便于学生加深对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理解,同时,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填一填。

出示题目:

下面的计算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在括号里填一填。

86+35=35+86()

72+57+43=72+(57+43)()

76×40×25=76×(40×25)()

125×67×8=125×8×67()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辨一辨。

出示题目:

先在括号填上适当的数,再连一连。

81+()=0+81乘法交换律

16×4×25=16×()加法交换律

184+168+32=184+()乘法结合律

a×56×b=()×56加法结合律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

3.比一比。

下面每组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1)88+(24+12)(2)28×15

(88+12)+247×(4×15)

(3)856-(656+120)(4)540÷45

856-656-120540÷9÷5

要求:比较每组的两道题,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各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4.算一算。

出示题目:

你能分别算出三角形、正方形中几个数的和,圆中几个数的积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算法,并说一说怎样算比较快。

[说明: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在填一填、辨一辨、比一比、算一算等数学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地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为灵活应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四、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1.下面是某校学生生活区今年上半年用电情况,根据相关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求出一共用电多少千瓦时,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分组汇报怎样算比较快。

提问: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2.下面是四(2)班马小平同学阅读三本课外书的情况统计。

提问:根据表中数据,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提问:怎样分别求出每本课外书一共有多少页呢?怎样算比较快?自己先想一想,再独立解决。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指名介绍自己的算法。

师生共同评价各种算法,并总结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方法。

[说明:本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两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问题中没有要求学生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但学生通过分析题中的数据,会发现这些题具备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特征,通过计算、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进一步感受运算律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五、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提问: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吗?

学生交流,并评价自己与同伴的表现。

[说明:让学生适时反思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所得,及时评价自己与同伴的学习行为、态度,大胆地说出遇到的困惑或困难,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六、课后延伸,挑战自我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95+996+997+998+999125×(17×8)×4

1+2+3+4+5+95+96+97+98+99

25×32×125

[说明:课后安排富有挑战性的练习,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本课学习内容,更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

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成功之处:

1、通过一家三口去冰雪天地游玩要买门票的情境图引入,当课件播放出这个图片的时候,学生的眼球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学生特别喜欢,积极的投入到了这节课中,认真的思考起老师提出的问题。

2、在本节课的练习中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小游戏,其实就是平时学生所做的连线题,我设计成了几个小帽子,让学生分别戴在头上,来找和自己的计算顺序相同的。通过这个游戏,我发现学生参与度广了,平时不喜欢举手的学生,小手也举得高高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使枯燥的课堂变的活跃起来了,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

3、注重对学生自学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本节课中对应用的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己来提出,自己来分析的,这样让学生亲自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不足之处:

1、在复习的时候用的时间比较多,使得后面的课程比较仓促;

2、练习设计的不过多样化,使得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比较多。

总之来说,本节课基本上学生对于新知识能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本节课中存在的不足的地方慢慢改正。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2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300-120+25×4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括号,新课引入

计算300-(120+25×4)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算式里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明确: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如果小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组织反馈与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5题。

(1)先出示左边的一组题,比较第一、二小题,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比较第二、三小题,说一说小括号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评价。

(2)出示右边的一组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比较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反馈评价。

3、做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以及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4、做练习十一第7题。

学生自由读题,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整理条件和问题,在小组里讨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列综合算式解答。

反馈不同的解题方法。

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和列式的依据。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题目,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会列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卡。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些两步计算的式题,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大家试着标出来。

2.出示问题:

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72+30(2)175-254

(3)404+6(4)48-182

3.课件辅助,显示结果:

(1)72+30(2)175-254

(3)404+6(4)48-182

4.师:是这样的吗?画线的这一步应该先算。在混合运算中我们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与计算顺序有关的知识。

(板书:四则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里所说的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就是指系统化的知识。课的开始,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它不仅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唤醒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探究意识。

(二)经历过程,感受作用

1.师:学校艺术节快到了,每个兴趣小组正在进行紧张的练习,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学校航模小组男生有12人,女生有4人,美术小组是航模组的2倍。

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师: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美术小组有多少人?

4.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同学们自己将算式写下来,计算一下。

5.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采样

对比方案:

(1)122+42

(2)(12+4)2

(3)12+42

6.比较方案:(12+4)2和12+42的区别。

(1)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不一样?

预设:

生:运算顺序不同

(2)问: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

生:第一个算式表示男女生人数和的两倍,第二个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两倍。

7.师:这样看我们的运算顺序除了先乘、除,后加、减外还需要补充什么?

预设:

生: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算本身,应该在具体情境当中予以应用。计算不是单独割裂的,而是一种应用手段。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在比较中自然的感悟知识探索的必要,形成最终正确的结论。

(三)深入研究,完善发现

1.继续出示挂图:合唱组及问题。(合唱组:64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2.师:看到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

预设:

生: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几倍

3.师:刚才,我们分步解答了这个问题,先算出了(美术组的人数),然后用(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现在你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在本上试试看,只列式。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预设:可能出现:方法一:64(12+4)2

方法二:64((12+4)2)

方法三:64[(12+4)2]

4.师:我们先来看这个同学列的综合算式,请你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逐一比较学生的算法)

(1)方法一:

①师:这个算式,问题出在哪里?

预设:按照运算顺序,最后算乘法了,而这题的最后一步应该算除法。

②师: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也就是(12+4)2。,这样就和他的算式矛盾了,看来得改变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解决呢?

(2)方法二:

师:再加一个括号,来看看这个算式怎么样?

预设:连续两个小括号,重复了,有些看不清楚。

(3)方法三:

①师:数学上规定,这个算式中已经有小括号了,再添加括号,就要用到中括号。

②师: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伸出手来,一起跟我写一遍(描)。板书:[]

③让学生尝试加中括号:请你在你的综合算式里添上中括号。

5.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6.师:这时的算式中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呢?同桌互相说说这题的运算顺序。

有信心试一试吗?

7.介绍递等式中一步一步脱式的过程和书写的格式要求(等号位置,小括号算好后脱掉,移下来的是中括号)。

8.师:你觉得第一步应该先算?也就是要算出──航模组的人数。

64[(12+4)2]

=64[162]

=6432

=2

9.师:回顾头来看一下,这里的两个算式,一个只有小括号,一个又添加了中括号,那这个中括号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对呀,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也能改变题目中的运算顺序。

10.师: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按什么顺序运算?(学生尝试概括运算顺序)

11.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12.介绍有关括号的数学史。

小括号()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古拉特首先使用的。

中括号[]是公元17世纪由英国数学家瓦里士最先使用的。

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大括号{},又称为花括号。大括号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在1593年首先使用的。

【设计意图】把例题分解利于以旧引新,充分发挥旧知在学习新知中的脚手架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在总体上把握题目数量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使教学直指本课的要点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运算顺序,能使学生对括号的作用以及运算顺序有更深的了解。

(四)巩固练习,不断深化

1.基础练习。p9做一做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360(70-416)

(2)158-[(27+54)9]

2.综合练习。p11练习三3

下面各题,看谁做的都对。

72-463600075-60-10

(72-4)636000(75-60)-10

(72-4)(63)6000[75-(60-10)]

(1)独立解题。

(2)交流结果。

(3)对比说明计算顺序。

3.发散练习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比比算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使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有更全面的认识。

(五)拓展知识,评价总结

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为什么要引入中括号?

(2)中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3)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2.看漫画,悟道理。

(1)问:同学们,上课前让我们先看一个小故事。

①一位教育专家请小学生参加一个小游戏。桌上放着个肚大口小的瓶子,里面有三个拴线绳的小球。

②专家说:我一声令下,看哪组同学能在三秒钟之内,把三个小球拉出瓶口。

③同学们轮番参加,结果不是三个小球都卡在瓶口,就是超过了时间,都失败了。

(2)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吗?

预设:

生:规定顺序后,按顺序依次出来。

(3)这个办法行吗,让我们接着看。

专家一声令下,三个小球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次跳出瓶口,他们成功了!

3.问:看过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吗?

预设:

生:做事要有顺序、要团结协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理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知识上,而是从更大的视角去看待数学问题,短时间看学生可能理解的不够深刻,但在学生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思想的种子已悄悄种下。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0-31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你们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你的购物经验,你能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吗

一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小军说: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绝大部分学生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3.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4.(教师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在这个综合算式里,53的积表示什么20又表示什么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这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还没计算的一步要照抄下来。板书如下(边板书,边说明书写位置):

53+20

=15+20

提问: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该怎么写

指出: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在等号后面写出得数。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53+20

=15+20

=35(元)

5.提问: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20+53②20+53

=15+20=253

=35(元)=75(元)

③20+53④20+53

=15=20+15

=35(元)=35(元)

6.出示学生作业,并逐一讲评。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你认为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7.比较53+20和20+53

=15+20=20+15

=35(元)=35(元)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军解决了问题,小军谢谢你们。(同时课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谁先说说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

谈话: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50-182②50-182

=50-36=322

=14(元)=64(元)

③50-182④50-182

=36=36-50

=14(元)=14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提问性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二、三两个教学环节中,把书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学生脱式计算的错误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比较、反思中,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达成共识。这种经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比较每组中两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进行脱式计算。投影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再次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想一想,

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3.谈话: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怎样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

提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式学到运算顺序的

混合运算是否只有这些大家还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混合运算,希望同学们继续去学习和探索,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运算,并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计算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和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练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好小数加、减法的法则扪混合运算。并能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二、基本运算练习

1.口算:

(1)做练习四第6题。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时间4分钟。

(2)口算下列各题。

3.6+4.45.27+0.73O.44+0.562.91+O.09

3.56-1.564.3-2.313.4-3.48.63-3.63

提问:上面加、减的得数都有什么特点

2、计算下面各题。

45-0.35+6.937.4+(5.96-3.86)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刚才的题是按怎样的顺序运算的

小结: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三、简便算法练习

1.做练习四第7题。

(1)让学牛做后两道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它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你能根据计算的结果说一说发现什么规律吗

小结:小数连减时和整数相同,当一个数减去两个数时,如果减数可以凑成整数,那么从被减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比较简便。

(2)口答。

下面哪道题可以用简便算法为什么

13.4-4.6l-2.869.2-1.86-3.14

(3)让学生做前两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这两题右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哪一题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两题的得数为什么一样

谁能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当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或和时,如果能在计算时把两个数凑成整数,可以先算出得数,再和另一个数相加或相减。

(4)口答。

下面哪些题可以用简便算法为什么?

13.25-(1.25-0.7)4.64-(O.95-O.38)

73.4-(3.4+2.13)4.64-(0.64-O.28)

结合其中可以简便计算的题,让学生说一说减去括号里的第个数后,接着怎样算。并要求说明理由。

2.做练习四第8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口里的数。

提问:这几道题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和规律,

说明:应用第8题里这样的运算定律和规律,可以使些小数计算简便。

3.做练习四第9题前四题。

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指出:在小数加、减计算里,如果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规律,使计算简便,也就是通过计算可以先使两个数凑成整数的,就要尽量用简便方法来算。

四、应用题练习

做练习四第11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学生是怎样思考的。

原来的这个小数是几位小数

原来这个数应该是多少

请大家算一算,正确的得数应当是多少

六、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9题后两题,第10题。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训算,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

2.使学生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使些加法计算简便,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L口算。

(1)用门算卡片依次出示练习四第1题.指名学生说出口算结果。

(2)用卡片出示下列各题,让学生口算。

5.2+2.83.63+6.37O.72+O.28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复习加法运算定律。

提问:在整数加法里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谁来说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哪位同学说一说这两个定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

追问:我们以前学习的这两个运算定律中,加数的范围是什么数

3.做教材第16复习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板书: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从左往右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在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里,没右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说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现在我们来看例6;

(2)出示例6。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在例题要先算的一步下面画横线。

按照刚才说的顺序,这两题能计算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算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师板书用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口述运算过程和结果,老师板书。

(2)追问:谁说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的

4、教学例7。

(1)说明:我们已经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那么,刚才我们复习的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是不是适用于小数加法呢,请看下面两组题。

出示教材中两组题。

要求学生算一算、比一比,看看每组算式里圆圈两边的结果是不是相等,在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提问:第组结果相等吗(板书等号)第二组结果相等吗

(板书等号)

你从这两组算式小发现了什么规律这里字母表示的加法运算定律里,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2)说明:从这里可以看出,加法运算定律里的字母可以表示整数和小数,也就是说,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

(3)出示例7。

请大家仔细看看这里的4千加数,想想可以怎样使计算简便。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4.8+5.2)+(8.63+0.37)

追问:为什么这样算可以简便

提问:这里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接下去怎样做(老师板演)

小结:在小数的连加算式里,如果两个加数可以凑成整数,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把这两个数结合起来先加。这样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5、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三、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些什么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连加计算简便

四、组织练习

1、做练习四第2题。

小黑板山示,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2.做练习四第4题前两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分析练习四第5题。

读题。

提问:这道题要分几步做为什么要用两步解答?

4.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四第3题前两题,第4题后两题第5题。

家庭作业:练习四第3题后两题。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篇9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3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页。

教学目标: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计算训练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混合运算,完成练习十一上的练习。(板书课题)

2、口算:

720÷90484÷2450÷50

28+423×4840÷2

360×265-1756+8

3、计算下面各题。指名说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完成练习十一第9题。

学生独立计算,提醒自觉验算。

4、练习十一第10题。

说说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判断哪道算式的得数大。

通过计算检验。

二、解决问题练习

1、练习十一第11、12题。

学生独立解答。

反馈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说说是怎样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的,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练习十一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估算,并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再列式算出结果,并把它与估算的结果比较。

3、练习十一第14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反馈解题思路。

引导思考“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课题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角的认识

一、理念设计

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的图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材、教学分析

本课是在以前学过的基础上进行新授的,并且本单元要学的图形都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这些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在教学时,应注重把握好旧知向新知的引渡,使学生能自然而然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射线,知道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

四、教学流程

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出示动物百米赛跑图)你知道跑道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生:线段。

师:你会画线段吗?(指名板演)用什么画的?为什么要用直尺画呀?

(此过程自然而然导入线段的特征,从而为后面要学的射线、直线作好准备)

师:线段是直的,这是线段的什么呀?你还知道线段的哪些特征。

生:有两个端点,无限长(可以量出长度)

师:如果将线段的一端延长(或两端都延长)那会变成什么图形呢?

㈡、认识射线、直线。

1、自学课本第109页

2、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并从现实生活中举事例。

师:它们各叫什么名字呀?它们又与线段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呢?

学生回答。

师:你能应用这个知识解释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射线吗?看谁说的多。

生:手电筒的光线。

生:探照灯射出的线……。

(这一环节让学生能把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和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应用数学知识了解社会,并使学生知道数学来自社会,也能用于社会。)

3、做练一练第1题。

㈢、建立角的概念。

4、出示一点,引出两条射线,认识这个图形

5、学生动手画角,说出画法。

6、揭示角的概念及角的名称。

师: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

生: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角的边。

7、角的符号“∠”与“

师:认识角的符号“∠”,它和我们学过的什么符号很相似呢?

生:“

师:一样吗?

生:不一样。

说明不同的地方,并注意区别。

8、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找出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学生用准备的两个硬纸条做成的活动角,按住一个纸条不动,转动另一个纸条,可以出现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角。

师: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学生得出:先使两个角的一边重合,再看另一边,哪个角的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这两个角相等。

㈣、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㈤、综合素质练习。

9、按要求画一条射线。

10、过两点画一条直线。

11、过一点画一角。

12、动手做一做,长方形剪一角,剩下几个角?

13、数一数右图中有几条线段;几条射线;几条直线?

14、用三根小棒摆三个角。

(以上综合练习是通过学生的画、做、数、摆等各个方面进行的,让学生能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

本单元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

共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复习多位数的认识和简单的计算;

第二部分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三部分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四部分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

第五部分复习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

最后复习统计表。

通过期末复习,可以让学生对本册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理清脉络,掌握知识要点和规律,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以便更好地将所领会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同时,注重在总复习阶段温故知新、拾遗补漏和提优补差也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百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使学生理确求平均数的意义,明解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计算它们的面积,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会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4、使学生进一步会用字母表示数、常见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5、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6、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算单位,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用“四舍五人”法按要求求出小数的近似数,会把较大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熟练掌握多位数读法和写法,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会将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数,能按要求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熟练求平均数。

3、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4、会用字母表示数量,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5、熟练掌握小数的有关知识。

难点:

1、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注意的处理。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3、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4、列方程解应用题。

5、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含义。

6、理解小数的意义。

【课时安排】

1、多位数的认识和简单的计算。……………………1课时

2、分数的初步认识……………………………………1课时

3、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课时

4、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1课时

5、简易方程(一)……………………………………1课时

6、简单的统计(二)…………………………………1课时

综合练习…………………………………………2课时

共8课时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统计(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

2、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功能。

3、培养学生数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

二年级时学过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复式统计表与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三年级时还学过了两种不种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与平均数。

二、新授

1、出示某地区城乡统计表

引导学生理解该地区1985年至2000年每隔5年城乡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分别画出2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把城镇与乡村人口进行对比,用一个统计图能描述这些信息吗?画出复式统计图。

3、四人小组讨论小精灵的问题:“这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4、汇报交流,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区别,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5、回答书本上的三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信息?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安排的是四年级男生,女生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统计,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课堂小结。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专题。

四则运算意义和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4l页第1~3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其应用,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定律和一些规律,并能应用这些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以及简便算法。通过复习,要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系统地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认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不同点,进一步认识一些运算的规律,并能熟练地应用运算的定律、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55+20= 75—55= 75—20=

提问:你能说出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吗?(出示加法定义)根据这一组算式中的两道减法再说一说,什么叫做减法。(出示减法定义)它与加法有什么关系?

谁再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出示乘法定义)根据乘法的意义,它与加法有什么联系吗?什么叫做除法?(出示除法定义)它与乘法有什么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并且从上面的每组题可以看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我们能不能用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四则运算的意义呢?请看期末复习第1题。

2.四则运算意义的应用。

(1)请同学们先看第(1)题。谁来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呢?(按照编的题板书)

提问:这道题为什么是加法应用题?

谁能根据编出的加法应用题来编两道减法应用题?(指名学生口头编题)

提问:这两题都是已知加法里的什么数,要求什么数?

(2)请同学们再看第(2)题。谁来编一道乘法应用题呢?(按照编的题板书)

提问:这道题为什么是乘法应用题?

哪位同学能根据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出两道除法应用题?(指名口头编题)

提问:这两道题都是已知乘法里的什么数,要求什么数?

同学们已经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来编出相应的应用题,知道了实际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要用四则运算来解答。为了更好地掌握四则运算的知识,我们现在来回忆一下学过的运算定律。

三、复习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1.整理运算定律。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谁来说一说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板书:a+b=a+b

axb=bxa)

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两个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各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用字母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

[板书(a+b)+c=a+(b+c)

(axb)xc=ax(bxc)]

哪位同学看着这两个字母式子说说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字母式子(a+b)xc=axc+bxc(板书)表示什么运算 定律?你能说出这个式子的意思吗?它与乘法的结合律不同在哪 里?

说明:乘法结合律只有乘法一种运算,乘法分配律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乘法结合律只通过结合改变运算顺序,乘法分配律改变运算顺序后是求两积之和。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还学习过哪些运算的规律?(让学生 口答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

提问:这些运算的定律或规律有什么实际应用?

2.简便计算。

现在请同学们来做第3题。

(1)指名学生板演第1~3行左边三道题,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第1~3行右边三道题。

让学生依次说出每道题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出过程和结果, 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注意结合264—198的计算,提问学 生:为什么减去200后要加上27)

(3)指名学生板演第4行的两道题,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第1小题连乘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想到把6和4交换位置?

第2小题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

(4)谁来说一说,125x48(板书)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板书简便计算过程)为什么要把48看成8x 6的积?

指出:这里把一个数看成两个数的积,应用乘法的结合律来计 算比较简便。

现在请大家来看一看5600÷16,(板书)能不能把哪个数看成两个数的积,应用运算的规律使计算简便?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600÷(8x2)

提问:为什么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小结:我们在计算式题时,有时候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使计算简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你还能说说四则运算的意义吗?你 学过的运算定律有哪些?学习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作用?

五、课堂作业做复习第3题最后两行。

《四则运算》知识点汇总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则运算》知识点汇总”,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四则运算》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

1、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①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②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管,叫做减法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加数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2、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①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②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管,叫做除法

因数×因数=积被除数÷除数=商

积÷因数=因数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3、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4、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5、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6、算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练习题

一、直接写出下面的得数。

24-8+12=()24-(8+12)=()

120+0×2=()360-420÷6=()

二、递等式计算。

35×40-315÷3=()150-(67+83)÷20=()

60+240÷(32-26)=()480÷(144-960÷8)=()

参考答案

一、直接写出下面的得数。

24-8+12=(28)24-(8+12)=(4)

120+0×2=(120)360-420÷6=(290)

二、递等式计算。

35×40-315÷3=(387)150-(67+83)÷20=(142.5)

60+240÷(32-26)=(100)480÷(144-960÷8)=(20)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案4500字模板5篇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对所有老师而言,只有写好教案,才能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写一份完美的教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写呢?88教案网的编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案,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案(篇1)

教学内容:第15页例3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学会口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进行解题。

教学重点: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西山小学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48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五年级(2)班有男生26人,女生23人,五年级(2)班一共有多少人?

3:果园里种有荔枝和龙眼,荔枝50棵,每棵收果子150千克;龙眼收果子6000千克,果园里一共收果子多少千克?

①请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②如果老师修改一下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你还会计算吗?

果园里种有荔枝和龙眼,荔枝50棵,每棵收果子150千克;龙眼有30棵,每棵收果子200千克,果园里一共收果子多少千克?

4:出示课题: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探究学习

1:出示例题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三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①学生合作完成

▲有几个已知条件?

▲问题是什么?

▲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

▲后求什么?

▲怎样列式计算?

▲怎样列式才算是规范的?

②学生口述

▲你是怎样列式的?

▲根据你所列的算式说出你的解题思路。

2:集体讲评

解法一

①先计算三年级的学生人数

404=160(人)

②再计算四年级的学生人数

383=114(人)

③后求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学生

160+114=274(人)

④答: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274人。

▲列出综合算式

404+383

=160+114

=274(人)

解法二

①先计算四年级的学生人数

383=114(人)

②再计算三年级的学生人数

404=160(人)

③后求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学生

160+114=274(人)

④答: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274人。

▲列出综合算式

383+404

=114+160

=274(人)

3:小结:从问题入手,找出直接解决问题的两个已知条件,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后求什么,最后列出算式正确计算,并把答语写完整。

三:课堂练习

1:西山学校三年级有___,每班45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个班有48人,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工程车为建筑工地运输石料,大车有5辆,每辆装10吨;小车有8车,___。工程车一共运输了多少石料?

3:小红在菜园子里种菜,5畦种白菜,每畦种150棵;3畦种西红柿,每畦种60棵。_________?

四:作业:练习四:1、2、3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训算,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

2.使学生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使些加法计算简便,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L口算。

(1)用门算卡片依次出示练习四第1题.指名学生说出口算结果。

(2)用卡片出示下列各题,让学生口算。

5.2+2.83.63+6.37O.72+O.28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复习加法运算定律。

提问:在整数加法里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谁来说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哪位同学说一说这两个定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

追问:我们以前学习的这两个运算定律中,加数的范围是什么数

3.做教材第16复习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板书: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从左往右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在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里,没右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说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现在我们来看例6;

(2)出示例6。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在例题要先算的一步下面画横线。

按照刚才说的顺序,这两题能计算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算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师板书用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口述运算过程和结果,老师板书。

(2)追问:谁说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的

4、教学例7。

(1)说明:我们已经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那么,刚才我们复习的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是不是适用于小数加法呢,请看下面两组题。

出示教材中两组题。

要求学生算一算、比一比,看看每组算式里圆圈两边的结果是不是相等,在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提问:第组结果相等吗(板书等号)第二组结果相等吗

(板书等号)

你从这两组算式小发现了什么规律这里字母表示的加法运算定律里,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2)说明:从这里可以看出,加法运算定律里的字母可以表示整数和小数,也就是说,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

(3)出示例7。

请大家仔细看看这里的4千加数,想想可以怎样使计算简便。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4.8+5.2)+(8.63+0.37)

追问:为什么这样算可以简便

提问:这里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接下去怎样做(老师板演)

小结:在小数的连加算式里,如果两个加数可以凑成整数,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把这两个数结合起来先加。这样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5、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三、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些什么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连加计算简便

四、组织练习

1、做练习四第2题。

小黑板山示,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2.做练习四第4题前两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分析练习四第5题。

读题。

提问:这道题要分几步做为什么要用两步解答?

4.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四第3题前两题,第4题后两题第5题。

家庭作业:练习四第3题后两题。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案(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0-31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你们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你的购物经验,你能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吗

一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小军说: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绝大部分学生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3.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4.(教师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在这个综合算式里,53的积表示什么20又表示什么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这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还没计算的一步要照抄下来。板书如下(边板书,边说明书写位置):

53+20

=15+20

提问: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该怎么写

指出: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在等号后面写出得数。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53+20

=15+20

=35(元)

5.提问: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20+53②20+53

=15+20=253

=35(元)=75(元)

③20+53④20+53

=15=20+15

=35(元)=35(元)

6.出示学生作业,并逐一讲评。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你认为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7.比较53+20和20+53

=15+20=20+15

=35(元)=35(元)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军解决了问题,小军谢谢你们。(同时课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谁先说说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

谈话: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50-182②50-182

=50-36=322

=14(元)=64(元)

③50-182④50-182

=36=36-50

=14(元)=14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提问性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二、三两个教学环节中,把书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学生脱式计算的错误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比较、反思中,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达成共识。这种经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比较每组中两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进行脱式计算。投影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再次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想一想,

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3.谈话: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怎样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

提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式学到运算顺序的

混合运算是否只有这些大家还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混合运算,希望同学们继续去学习和探索,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案(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例l、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l~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

算顺序,能按顺序计算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式题。

2.使学生知道先求两积(两商、一积一商)再求和(差)的混合

运算可以把第二级运算的两步同时计算、脱式,培养学生灵活计算

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

(1)出示150x3+320、400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

(2)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检查每一

步计算。

(3)提问:在我们学过的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两.步计算式题

里,如果有乘法和加、减法,或者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什么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在1昆合运算里,如果没有括号,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l。提问:例1里有没有括号,有哪几种运算乘法

和加法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什么

(2)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检查订正。先看是怎样算的,再看每一步结果。

(3)如果学生没有用比较简便的计算过程,则提问:在加法前

先算的哪两步两步乘法能不能同时计算同时脱式所以可以省

略哪里的一步省略这一步,怎样算,怎样写(计算并板书比较简

便的计算过程)

如果学生已经用比较简便的计算过程,则提问:这道题里先算

了哪两步最后算了什么这样算对不对

小结:这道题按计算顺序,是求前后两部分的积相加的结果,

要算出两步乘法的积之后才能相加,所以,我们可以把前面和后面

两步乘法同时计算同时脱式,这样计算的过程就比较简单。

2.教学试一试。

(1)如果将例1里的加号改成减号,乘号改成除号,(板书:

1503408)应该怎样算怎样算比较简便

(2)指名两人分别板演,其余做在课本第14页上。

(3)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追问:为什么前后两步的除可以先算

3.小结:今天这里学习的是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混合运算。

因为题里都没有括号,所以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由于

这里都是先求前面和后面两部分的积或商,再求这两部分的和或

差,所以前面和后面两部分里的乘或除可以同时计算,同时脱式,这样算比较简便。

(评析:这里的小结,既指出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乘或

除,再算加或减的运算顺序,又让学生明确了本单元学习的混合运

算三步式题的特点和比较简便的计算过程。语言不多,但却全面,

又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让学生把两题里先算的部分画出来。

(2)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然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第1题。

(1)让学生在书上口里填得数。

(2)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得数,老师板书。

(3)提问:每一道题都先把哪两步算出来,再算差或者和

3.做练习三第2题前4题。

(1)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四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

上。

(2)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三第3题。

(1)做第3题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检查板演题。

提问: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再看一看计算的结果相

同吗

指出:第1小题先算30个25和50个25,再加起来是80个

25,得2000,第2小题先算30力口50得80,再乘25就是80个25,也得2000。

(2)做第3题第(2)题。

学生集体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看一看计算结果相同吗

(3)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为了使计算简便,前面和后面的乘或除可以同时计算,同时脱式。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三第4、5题。

2.家庭作业:练习三第2题后4题。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案(篇5)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2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3+15×4。

2、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展开教学

1、教学例1。

启发:你会算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追问:你觉得按这样的顺序计算正确吗?能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

比较分别计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提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一道三步混合运算的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先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2)反馈,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3、引导归纳。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做练习十一第2题。

(1)出示左边一组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练习后,试着解释两道题得数相等的道理。

(3)出示右边一组题,让学生先按顺序计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出示题目,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求书法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出哪个组的人数?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组织反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4课时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使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525÷(81-56)×3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中括号,引入新课

1、计算525÷【(81-56)×3】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

介绍:“【】”叫做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用在算式中也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回顾本单元学习的计算,说说三步混合运算要按怎样的顺进行计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小结。

3、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算式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

反馈评价。

三、学习“你知道吗”。

阅读教科书第74页的“你知道吗”,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找出典型错误,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及时改正。

2、练习十二第2题。

比较每组中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3、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读题。

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张红平均每小时比王莉多采莲蓬多少个,要先求出什么?

列式解答。组织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课》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课》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5课时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7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计算、比较、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运算技能。

2、学生经历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引导总结:连乘的算式,即使用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也不会改变计算的结果;连除的算式中,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加以分析。

二、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学生读题,解答。

反馈交流。

交流不同的解法,比较,沟通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

2、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学生读题。

比较两条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解答。

反馈,比较在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有什么联系。

3、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学生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说说要求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要先求出什么,怎样求出美术组的认识。

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解答。

反馈交流,说说为什么列综合算式时要用到中括号。

4、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交流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比较两种解题思路的联系与区别。

三、思考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学案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学案苏教版

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

教学内容:p.37、38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综合运用这两方面的知己就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因此,例题直接提出“先计算,再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算的”要求,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通过独立思考确定运算顺序,并按顺序进行计算,主动实现知识的迁移,再通过交流是怎样算的,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p.36第5题)老师板书信息,提醒学生根据“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来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8+18×2+6

可能有的情况:(1)有学生交换加数的顺序。指出:一般我们要顺着题目原来的顺序来列式;(2)有学生提出了列式时要用到小括号。指出:小括号一般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有的时候也是起强调的作用。

二、教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指板书“18+18×2+6”问:谁能给这个算式加小括号,改变它原来的运算顺序。

有三种情况:(18+18)×2+6、18+18×(2+6)、(18+18)×(2+6)

分别让学生在自备本上算一算这三题,指名板演。

交流这三道题,注意发现学生运算过程中的问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你能说说这类题在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吗?

你发现了什么?(运算顺序的不同,运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按照原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练习:300-(120+25×4)

在学生练习时,注意搜集一些错误信息,比如:(1)学生在算完第一步时,没有把括号也移下来;(2)先算括号里的加;……

3、同桌分别练习第2题的两组题,练习完后互相检查。全班交流。

三、学生作业:

第1题:老师注意巡视,发现一些学生中的错误。

第4题:读题要让学生说说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上午加下午”,然后再“对号入座”列式解答。

第5题:要看清楚是“三四年级总人数”的2倍。

两题可做一简单对比:上题括号也可不加,但加了之后感觉思路更清晰;下面一题括号就一定得加,而且要看清楚是加在具体的什么位置,才能表示“三四年级总人数的2倍”。

第6题:学生列式后交流几种解答方法,各自说说列式理由。

480÷3×5,480÷3×(3+2),480÷3×2+480

第7题:也要提醒学生一般要按照最基本的关系“多的-少的”来列式。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教案

教学内容:

练习三p11p12

教学目标:

1、巩固已学过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巩固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解狭问题的能力。

3、体会四则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练习三。

学生独立思考,回想之前所学的内容。

二、知识梳理

1、梳理知识。

(1)提出问题: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三、综合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3题。

1、完成教材第11页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最后集体订正。

反馈时,师生共同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完成教材第11页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计算,然后进行交流反馈。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出综合算式的。

3、完成教材第11页第3题。

题目出示后,引导学生对比上下三道题目有什么不同后,再进行计算。反馈时,让学生总结括号的意义及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出示练习三第4~6题。

4、完成教材第11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独立解决,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教材第12页第5题。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6、完成教材第12页第6题。

交流时,让学生写出三四个不同的算式后,组织交流、评价。

最后归纳出在凑数过程中主要运用83、46、122等基本算式。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则运算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的,都按从

左到右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乘、除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有括号的算式,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运算律复习

教学目标

1.在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中,进一步理解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合理、灵活、正确地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引导观察。

谈话:下面是某新华书店销售的三种图书的价格。

出示:

书名

每本书的价钱(元)

《数学故事》

12

《成语故事》

15

《科幻故事》

18

提问:观察表格,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如:买一本《数学故事》和一本《成语故事》要用多少元?买三本书一共要用多少元?三年级有5个班,每个班买3本《数学故事》,一共要用多少元?等等)

随着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2.解决问题。

提问:同学们很会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你想解答哪些问题?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想一想才能怎样比较快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解决自己所选择的问题,教师巡视。

反馈:你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计算的?(着重交流是怎样运用加法或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

板书:12+15+1812×3×5

12+18+1512×5×3

比较:观察上面的两组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3.揭示课题。

谈话: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经常要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板书课题:运算律复习)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你想怎样复习?通过复习达到什么要求?

[说明:从现实情境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注意对复习方法进行指导,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合作交流,知识梳理

谈话: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学过的运算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来,并在小组内交流你整理的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整理,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整理方法有:举例,文字描述,字母表示等。

小组活动: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了已经学过的运算律,请把你整理的结果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分享,并讨论一下,能把你们小组同学的各种方法整理在一张表格里吗?试一试。

组织交流,由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整理的方法和完成的表格。

根据学生的整理结果,完成下面的表格:

举例

文字描述

字母表示

交换律

结合律

交换律

结合律

[说明:让学生自己整理已经学过的运算律,便于学生加深对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理解,同时,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填一填。

出示题目:

下面的计算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在括号里填一填。

86+35=35+86()

72+57+43=72+(57+43)()

76×40×25=76×(40×25)()

125×67×8=125×8×67()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辨一辨。

出示题目:

先在括号填上适当的数,再连一连。

81+()=0+81乘法交换律

16×4×25=16×()加法交换律

184+168+32=184+()乘法结合律

a×56×b=()×56加法结合律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

3.比一比。

下面每组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1)88+(24+12)(2)28×15

(88+12)+247×(4×15)

(3)856-(656+120)(4)540÷45

856-656-120540÷9÷5

要求:比较每组的两道题,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各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4.算一算。

出示题目:

你能分别算出三角形、正方形中几个数的和,圆中几个数的积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算法,并说一说怎样算比较快。

[说明: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在填一填、辨一辨、比一比、算一算等数学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地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为灵活应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四、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1.下面是某校学生生活区今年上半年用电情况,根据相关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求出一共用电多少千瓦时,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分组汇报怎样算比较快。

提问: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2.下面是四(2)班马小平同学阅读三本课外书的情况统计。

提问:根据表中数据,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提问:怎样分别求出每本课外书一共有多少页呢?怎样算比较快?自己先想一想,再独立解决。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指名介绍自己的算法。

师生共同评价各种算法,并总结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方法。

[说明:本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两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问题中没有要求学生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但学生通过分析题中的数据,会发现这些题具备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特征,通过计算、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进一步感受运算律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五、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提问: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吗?

学生交流,并评价自己与同伴的表现。

[说明:让学生适时反思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所得,及时评价自己与同伴的学习行为、态度,大胆地说出遇到的困惑或困难,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六、课后延伸,挑战自我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95+996+997+998+999125×(17×8)×4

1+2+3+4+5+95+96+97+98+99

25×32×125

[说明:课后安排富有挑战性的练习,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本课学习内容,更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

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成功之处:

1、通过一家三口去冰雪天地游玩要买门票的情境图引入,当课件播放出这个图片的时候,学生的眼球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学生特别喜欢,积极的投入到了这节课中,认真的思考起老师提出的问题。

2、在本节课的练习中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小游戏,其实就是平时学生所做的连线题,我设计成了几个小帽子,让学生分别戴在头上,来找和自己的计算顺序相同的。通过这个游戏,我发现学生参与度广了,平时不喜欢举手的学生,小手也举得高高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使枯燥的课堂变的活跃起来了,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

3、注重对学生自学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本节课中对应用的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己来提出,自己来分析的,这样让学生亲自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不足之处:

1、在复习的时候用的时间比较多,使得后面的课程比较仓促;

2、练习设计的不过多样化,使得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比较多。

总之来说,本节课基本上学生对于新知识能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本节课中存在的不足的地方慢慢改正。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2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300-120+25×4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括号,新课引入

计算300-(120+25×4)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算式里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明确: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如果小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组织反馈与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5题。

(1)先出示左边的一组题,比较第一、二小题,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比较第二、三小题,说一说小括号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评价。

(2)出示右边的一组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比较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反馈评价。

3、做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以及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4、做练习十一第7题。

学生自由读题,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整理条件和问题,在小组里讨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列综合算式解答。

反馈不同的解题方法。

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和列式的依据。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题目,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会列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卡。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些两步计算的式题,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大家试着标出来。

2.出示问题:

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72+30(2)175-254

(3)404+6(4)48-182

3.课件辅助,显示结果:

(1)72+30(2)175-254

(3)404+6(4)48-182

4.师:是这样的吗?画线的这一步应该先算。在混合运算中我们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与计算顺序有关的知识。

(板书:四则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里所说的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就是指系统化的知识。课的开始,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它不仅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唤醒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探究意识。

(二)经历过程,感受作用

1.师:学校艺术节快到了,每个兴趣小组正在进行紧张的练习,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学校航模小组男生有12人,女生有4人,美术小组是航模组的2倍。

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师: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美术小组有多少人?

4.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同学们自己将算式写下来,计算一下。

5.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采样

对比方案:

(1)122+42

(2)(12+4)2

(3)12+42

6.比较方案:(12+4)2和12+42的区别。

(1)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不一样?

预设:

生:运算顺序不同

(2)问: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

生:第一个算式表示男女生人数和的两倍,第二个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两倍。

7.师:这样看我们的运算顺序除了先乘、除,后加、减外还需要补充什么?

预设:

生: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算本身,应该在具体情境当中予以应用。计算不是单独割裂的,而是一种应用手段。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在比较中自然的感悟知识探索的必要,形成最终正确的结论。

(三)深入研究,完善发现

1.继续出示挂图:合唱组及问题。(合唱组:64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2.师:看到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

预设:

生: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几倍

3.师:刚才,我们分步解答了这个问题,先算出了(美术组的人数),然后用(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现在你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在本上试试看,只列式。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预设:可能出现:方法一:64(12+4)2

方法二:64((12+4)2)

方法三:64[(12+4)2]

4.师:我们先来看这个同学列的综合算式,请你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逐一比较学生的算法)

(1)方法一:

①师:这个算式,问题出在哪里?

预设:按照运算顺序,最后算乘法了,而这题的最后一步应该算除法。

②师: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也就是(12+4)2。,这样就和他的算式矛盾了,看来得改变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解决呢?

(2)方法二:

师:再加一个括号,来看看这个算式怎么样?

预设:连续两个小括号,重复了,有些看不清楚。

(3)方法三:

①师:数学上规定,这个算式中已经有小括号了,再添加括号,就要用到中括号。

②师: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伸出手来,一起跟我写一遍(描)。板书:[]

③让学生尝试加中括号:请你在你的综合算式里添上中括号。

5.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6.师:这时的算式中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呢?同桌互相说说这题的运算顺序。

有信心试一试吗?

7.介绍递等式中一步一步脱式的过程和书写的格式要求(等号位置,小括号算好后脱掉,移下来的是中括号)。

8.师:你觉得第一步应该先算?也就是要算出──航模组的人数。

64[(12+4)2]

=64[162]

=6432

=2

9.师:回顾头来看一下,这里的两个算式,一个只有小括号,一个又添加了中括号,那这个中括号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对呀,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也能改变题目中的运算顺序。

10.师: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按什么顺序运算?(学生尝试概括运算顺序)

11.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12.介绍有关括号的数学史。

小括号()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古拉特首先使用的。

中括号[]是公元17世纪由英国数学家瓦里士最先使用的。

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大括号{},又称为花括号。大括号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在1593年首先使用的。

【设计意图】把例题分解利于以旧引新,充分发挥旧知在学习新知中的脚手架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在总体上把握题目数量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使教学直指本课的要点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运算顺序,能使学生对括号的作用以及运算顺序有更深的了解。

(四)巩固练习,不断深化

1.基础练习。p9做一做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360(70-416)

(2)158-[(27+54)9]

2.综合练习。p11练习三3

下面各题,看谁做的都对。

72-463600075-60-10

(72-4)636000(75-60)-10

(72-4)(63)6000[75-(60-10)]

(1)独立解题。

(2)交流结果。

(3)对比说明计算顺序。

3.发散练习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比比算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使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有更全面的认识。

(五)拓展知识,评价总结

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为什么要引入中括号?

(2)中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3)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2.看漫画,悟道理。

(1)问:同学们,上课前让我们先看一个小故事。

①一位教育专家请小学生参加一个小游戏。桌上放着个肚大口小的瓶子,里面有三个拴线绳的小球。

②专家说:我一声令下,看哪组同学能在三秒钟之内,把三个小球拉出瓶口。

③同学们轮番参加,结果不是三个小球都卡在瓶口,就是超过了时间,都失败了。

(2)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吗?

预设:

生:规定顺序后,按顺序依次出来。

(3)这个办法行吗,让我们接着看。

专家一声令下,三个小球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次跳出瓶口,他们成功了!

3.问:看过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吗?

预设:

生:做事要有顺序、要团结协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理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知识上,而是从更大的视角去看待数学问题,短时间看学生可能理解的不够深刻,但在学生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思想的种子已悄悄种下。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3课时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页。

教学目标: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计算训练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混合运算,完成练习十一上的练习。(板书课题)

2、口算:

720÷90 484÷2 450÷50

28+42 3×48 40÷2

360×2 65-17 56+8

3、计算下面各题。指名说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完成练习十一第9题。

学生独立计算,提醒自觉验算。

4、练习十一第10题。

说说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判断哪道算式的得数大。

通过计算检验。

二、解决问题练习

1、练习十一第11、12题。

学生独立解答。

反馈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说说是怎样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的,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练习十一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估算,并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再列式算出结果,并把它与估算的结果比较。

3、练习十一第14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反馈解题思路。

引导思考“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课题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关于四则运算的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专题。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