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梯形》数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10-01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梯形》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梯形》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梯形》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

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

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智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高涨的情绪中渗透对比、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教具、学具:

小棒、直尺、三角板、方格纸、七巧板、平行四边形纸、梯形纸、剪刀、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闯关激趣。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李老师邀请同学们去数学王国遨游,你们想不想去呀?师:去数学王国遨游之前,先要闯关。你们有没有信心呢?

2、复习旧知识,闯关激趣。

同学们,现在闯第一关,【分别出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指名说说它们的特征。

你们真的太厉害了!恭喜你们,已经成功闯了第一关!

【设计意图】:此环节体现温故而知新,根据学生已有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通过复习旧知识而自然的引入新知,同时激发学生的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二、闯第二关:认识梯形。

1、你们已经顺利闯了第一关,现在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出示一个普通梯形 ,问:谁告诉我这个是什么图形呢?它有哪些特征呢?

预设(1):如果没有同学回答出来就马上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研究梯形有哪些特征。

(师把梯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梯形的认识。

预设(2):如果有同学回答出来就马上设疑引出课题。

同学们真是他说的那样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研究梯形有哪些特征就知道了。

(师把梯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梯形的认识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梯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设闯关,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望,让学生初步感知梯形,从而揭示课题。

三、闯第三关:生活化知识再现。

同学们,太了不起了,又顺利闯了第二关,下来我们闯第三关:认识生活中的梯形。

1、说说生活中一些梯形的物体。

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梯形。(指名学生说说)

2、课件欣赏生活中的梯形物体。

课件显示(自动播放):屋顶、袋子、水渠的横截面、大坝的横截面、梯子等等。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现生活的画面,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感悟,加深了对梯形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感悟梯形的特征。(闯第四关:做一个梯形)

(1)、认识已有材料。(闯第四关:做一个梯形)

(2)、活动要求:(显示师讲解。)

①、组长先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打算选择哪些材料,怎样做一个梯形?

②、商量好才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梯形。

③、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做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你们所做的梯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④ 、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作品。

(3)、学生制作梯形【播放音乐】

【师巡视了解】。

(4)学生汇报做法,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给予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五、闯第五关:考考你的眼力。

1、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

【方法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们所做的梯形,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谁愿意说说?

那么怎样的图形是梯形?

【方法二】在做与画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了梯形有哪些特征呢?谁来说?那么怎样的图形是梯形?

(生有可能这样汇报):

①、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处对边不平行。

②、梯形也是四条线段围成的,有四个角等等。

2、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区别之处,呈现出梯形的概念。

(1)【课件出示】同学们!请认真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相同的地方? 和你的同桌互相说说。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同桌互说)

(3)学生回报结果(指名学生说)

预设生有可能回报:

相同点:①有四条边,有四个角,都是四边形。

②都有对边平行。

不同点:①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相等且平行。

②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4)验证梯形的特征。

①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发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与不同指出,那么谁能完整的说出梯形有什么特征吗?

生可能:有一组对边平行。(师根据当时学生情况给予相应的提示,引导学生完整说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②师集体小结梯形的特征,强调:“只有”这个词语。

总结梯形特征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全班齐读一次。)

3、练习:以下的图形是梯形吗?

请学生判断,并让学生说说理由。【只要能用以上的特征老师不要重复学生的说话】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经历尝试、探索、观察、比较、分析与验证的过程,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满足学生的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六、闯第六关: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认识上、下底和腰。

(1)师指着梯形问:梯形中平行的这组对边叫做什么?不平行的这组对边又叫做什么?梯形的高又指什么?想知道吗?生:想。师:请打开书第47页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就能找到答案。

(2)学生汇报。

2、小结:无论梯形怎样放着,位置有了怎样的变化,上底和下底、腰会变吗?平行的这组对边永远都是它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这组对边永远都是它的腰。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自主探索,从而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七、闯第七关:给梯形作高。

数学王国小精灵说你们太棒了,恭喜你们顺利闯过了第六关。你们有信心闯第七关吗?

1、认识高

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高怎样画吗?指名说。

请同学们把练习纸上的梯形画出它的高。

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梯形的一条高。

展示一生:你能说你是怎样画高的,谁能说得更完整。

〖板书:从梯形的上底的任意一点向下底引一条垂线,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梯形的高。〗

问:“有谁画的高与他的不同,请拿来展示。”

使学生体会到高可以这样画(标准的画法),体会到梯形的高有无数条。

同学们,高能画在腰上吗?(突出:高只在平行的一组对边上画)

2、对应练习:(想想做做)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引发思维共振,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通过整体的认知,使学生的思维由表象感知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很自然的通过练习(截取两种梯形)过渡引出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为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作铺垫)

3、认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1)认识直角梯形。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生:直角梯形。

师说:为什么?生:因为有直角,且有一组对边平行。(学生答不出来时,师适当给一些提示)。

〖贴出图并板书:直角梯形〗

同学们,你知道直角梯形的高在哪里呢?谁来说说?

(2)认识等腰梯形。

同学们的眼睛真明亮!你们再来看看这个梯形的边,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书上也有一个这样的梯形,我们现在一起打开书本第47页,来验证一下你们的发现是否正确。

请同学们量一量这个梯形的两条腰的长度,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①、学生动手量梯形的腰。

②、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两腰的长度是相等的。

引出:等腰梯形。

〖贴出图并板书:等腰梯形〗

(3)小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进一步探索了梯形的知识,知道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梯形,认识了梯形各部分名称并会画梯形的高。还会根据梯形的角和边的特点认识上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经历了尝试、交流、探讨及验证,使学生认识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并理解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征。

八、闯第八关:巧手专家。

【显示题目】

1、动手做一做:你能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学生动手操作,拼一拼。

九、闯第九关:当小医生。

1、小小医生。(面的每个梯形的高作对了吗?)

师:请同学认真看。

2、上面是用七巧板拼成的小船图。在这个图形中,你能找到梯形吗?你能在七巧板中选出几块拼出不同的梯形吗?先拼一拼,再在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从而深化知识,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不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梯形的认识,而且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理智的愉悦,整个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师生在互动交流中进行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沟通。同时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激情求知欲望,感受到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是来源于生活。

十、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体会。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哪个环节是你学得最开心的?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归纳中获得成就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把知识进行课外延伸,提高了课外知识学习数学的欲望。

十一、板书设计(略)

延伸阅读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69~72页例1、例2和课堂活动第1,3,4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

实验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认识小数学习小数的欲望。

2、通过直观、操作、推理等活动,让学生清楚、明确地归纳小数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课件演示:学生测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的过程

1、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这些数是不是都是整米数?

教师:在测量和计算中,有时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通常可以用小数表示。

2、回忆、练习1角=()10元=()元5角=()10元=()元1dm=()10m=()m3dm=()10m=()m

教师:关于小数,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填一填,说一说。(课件出示例1第1个图)①此图用分数、小数该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说一说:0?7表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0?7里面有()个0?1。②像0?1,0?3,0?5,0?7这些一位小数,都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分别取其中的1份、3份、5份、7份,也就是: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同理说一说。(课件出示后面两幅图)①第1个涂一个小格,第2个涂45个小格,用分数、小数来表示并说说是怎样想的?②讨论并归纳:百分之几写成几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

2、教学例2(认识三位小数)

(1)看一看,填一填。

课件出示①把1m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是1dm;平均分成100份,其中1份是1cm;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1份是1mm。

(出示图)学生填分数和用小数表示。

1mm=()1000m=()m;146mm=()1000m=()m

②把一个正方体平均分成1000份。(第70页例2图)其中1份、25份,107份用分数和小数怎样表示?

(2)课件出示:说一说0?025,0?107分别表示什么以及它们的组成。

(3)归纳:表示千分之几写成几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

3、讨论、归纳小数的意义学生讨论: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归纳:课件出示:像0?7,0?45,0?025,0?25,0?107……这样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小数。0?1,0?01,0?001……就是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

学生自学数位顺序表。

三、课堂活动

完成课堂活动第1,3,4题。先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困难?

《小数的意义》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演示:学生测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的过程,对你自己动手测量有帮助吗?( )

A、很有帮助 B、帮助不大 C、没有帮助

2、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你是否加深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

A、是的 B、不是

3、你喜欢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教授本节课吗?( )

A、很喜欢 B、无所谓 C、不喜欢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 认同率%

实验班(40人) 39 97.5%

对照班(40人) 33 82.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还是很喜欢有多媒体课件的课堂教学,实验班的认同率达到了97.5%,即使是对照班的学生,他们也希望老师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认同率也有82.5%。

在本节实验课中,通过课件演示学生测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的欲望,也为学生动手测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紧接着通过课件演示“10×1”的方条图、“10×10”的正方形图、直尺图、“10×10×10”的正方体图,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观察它们的特点,从直观入手把图、分数、小数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小数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推理,从而归纳出小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推理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数学教案

教学设想:

《确定位置》这节课是西师大版第三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会前后、左右、上下、东南西北等方向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间、第几组第几排等描述物体在平面内的位置,并且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平面图中的位置,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这一部分的知识是对学生以前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围绕去动物学校参观这一主题情境设计教学,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设计电话铃声响起,胜利小学的猴助理接同学去他们学校参观,打电话问我们的教室位置由学生回答,很自然地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接着观看小动物们做操,参观动物宿舍,让学生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间描述物体在平面内的位置的方法,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给房间编号,由此过渡到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平面位置的教学,让学生将自己的座位用两个数表示出来,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建构成新的数学知识。然后猴助理介绍学校周围的环境,拿出学校附近的地图,让学生说一说学校以及周围建筑物的位置,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周末小动物们要到游乐场去玩,让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摆出游乐场的平面图,说一说游乐场各景点的位置,画一条去溜冰场的路线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又溶进了以前方向与路线的知识,加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最后活动阶段安排到动物影院看电影,将教室事先布置成电影院,学生根据电影票在电影院找座位和参加电影中淘气主持的动手做、摆棋子栏目,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丰富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用于现实生活中,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所摆的图形是北斗七星,由淘气讲述北斗七星的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这节课中教师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沟通课堂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许多和学生实际生活极为接近的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能根据所描述的位置找到物体。

2、技能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理解“数对” 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电话、课件、方格纸 、棋子、电影院单号门、双号门、1到7排排号4份,1到7号座位号7份、电影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引入:(响起电话铃声):“电话铃响了,我们来接听一下!”

(配音):喂,你好,我是快乐小学的猴助理,我是来接你们到我们学校参观的,可我找不到你们教室,请问你们教室在哪儿?”

师:谁来回答猴助理的问题?

生1:我知道,我们是鹤湖学校,我们的教室在二楼。

生2:在前面第二幢二楼。

生3:我们教室在求知楼的二楼,靠东边数第二间。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就是我们教室所处的位置,任何物体都有它所处的位置,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去快乐小学。

(评析:教师能充分提炼生活素材,将生活内容数学化,把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学生熟悉的电话铃声响起,接电话的生活场景带进课堂,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设问题情境,自然地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体会感悟 探究新知

(一)用第几排第几个等表示位置。

1、初读信息,形成认知矛盾

师:小动物们要做操了。你们看,这些小动物排得多整齐啊,我最喜欢的小动物在第4排第2个,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生1:小猴。

师: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生1:我是先竖着数第4排,再从下往上数第二个。

生2:不对,是小熊。应该先横着数,我们班上第几排也是横着数的。

师:那你说说应该怎样数?

生2:我是先横着数第4排,再从左往右数第二个所以是小兔。

生3:不对,应该横着从下往上数第4排,再从前往后数第2个。就是小马了。

师: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只有1个,为什么几位同学找到的不一样呢?

生:他们数的方法不同。

师:是啊,有的小朋友是把横行作为一排,有的是把竖行作为一排,有的是从左数起的,有的是从右数起的,有的是从前往后数的,有的是从后往前数的。因此得到的结果不一样。

(评析:让学生猜教师最喜欢的动物,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由不同的答案形成了认知矛盾,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

请几名学生回答,分别哪是第一排?哪是第一个?

2、再读信息,学会确定位置

(1)师:我们来听听小动物他们自己是怎样数的。

(2)确定第几排和第几个。

课件演示确定第几排的方法。

师:你能根据两个小动物说的话,看出从哪里往哪里数确定第几排?

生1:老师,我听出来了,它是从前往后横着数,确定第几排的。

课件演示确定第几个的方法。

师:又是从哪里往哪里数确定第几个的呢?

生2:从左往右竖着数确定第几个的。

师:现在你能确定我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了吗?

生齐答:小兔。

师:说说你最喜欢的动物在第几排第几个,让大家来猜猜是什么。

生1:我喜欢的动物在第二排第三个,是什么?

生:小狗。

生2:我喜欢的动物在第三排第二个,是什么?

生:小牛。

……

(评析:由小动物们说出自己的位置,让学生主动探究规律,找到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物体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用第几层第几间确定位置

师:猴助理先带领我们参观动物们的宿舍。怎样确定房间的位置?

生:从下往上数确定第几层,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间。

师:你说的真棒!

师:现在来猜猜猴助理房间的位置吧。(课件演示小猴住在第二层第三间。)

师:你能给猴助理的房间编号吗?

生1:23

生2:不行,要用203.

师:203表示什么?

生2:203表示它住在二楼的第三间。上次我和爸爸、妈妈到青岛旅游时,就是住在203的。

师:你对生活观察得真仔细,不错,是个有心人。

师:现在给你最喜欢的动物的房间编号,说说它住第几层第几间。

生1:我给小猫的房间编号301,它住在第三层第一间。

生2:我给小狗的房间编号202,它住在第二层第二间。

……

(评析:给房间编号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为后面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埋下了伏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过渡到系统的数学知识。)

(二)用“数对”确定位置。

1、用第几组第几排确定座位。

师:小动物想知道你们的座位在哪儿,你能告诉它们你的座位在哪儿吗?

生1:嗨,小牛,我坐在第一组第三排。

生2:嗨,小马,我坐在第四组第五排。

师:你能把自己的座位记录下来吗?尝试一下。

生1: 1∣3

生2: 4 5

师:很有创意。

(评析:描述自己的位置,将学生的知识用于身边的事物,体验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2、用“数对”确定位置。

师:今天我们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间、第几组第几排描述位置,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都有两个第几。

师:这是他们俩用两个数表示自己的座位 ,你们同意吗?

生3:我觉得第二种方法比较好,因为那两个数分隔开了,清楚一些。

师:有道理。数学上通常把用一对数表示位置的方法叫做用数对表示位置,用数对表示位置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竖的方向。(边讲边用课件展示)

师:你给自己座位编的号是用数对表示的吗?

师讲解:用数对表示位置是用一个括号把两个数括起来,第一个数表示横的方向数的,第二个数表示竖的方向数的,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读的时候括号和逗号不用读出来。

师:下面谁能用“数对”说一说自己的座位。

生1:我的座位号是(4,3)

生2:我的座位号是(2,4)

……

(评析:让学生借助给房间编号的生活经验自己创造用两个数表示座位,使学生体会到有些数学知识是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只是没系统成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知识主动建构成数学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1)课件出示学校附近的地图。

师:猴助理向我们介绍学校周围的环境。

配音:说一说学校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生1:学校的位置在(3,2)

师: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生1:我是先横着数,再竖着数的。

归纳总结:在方格纸上先数水平方向的位置,后数竖直方向的位置。

配音:图上还有哪些建筑物,在什么位置?(互相交流,汇报。)

生:图书馆的位置在(2,1)。

生:体育馆的位置在(4,5)

……

(评析: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渗透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

(2)课件出示游乐场平面图。

师:星期天胜利小学要组织学生去游乐场玩。

生在方格纸上摆出游乐场的平面图。

(评析:这一环节学生要先确定平面图内的景点的位置,然后再根据位置找到景点图片摆放在方格纸的位置,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巩固了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平面图中的位置和根据数对表示的物体在平面内的位置找到物体的方法。)

配音:说一说游乐场各景点的位置。

学生摆好了以后说一说。

配音:现在小猴的位置是(4,2),它要到溜冰场去,请画出路线图。

请一名学生指出小猴的位置,大家再在书上画出路线图,课件演示,集体订正。

(评析:这部分内容溶进了以前所学的路线的知识,加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给枯燥的平面图添上生活的色彩:猴助理想大家介绍学校周围的环境拿出学校附近的地图,星期天小动物们要去游乐场玩,出示游乐场的平面图,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模拟影院 实践升华

1、认识电影院座位排列规律。

师:动物影院正在放映电影,同学们想不想去看啊?

生:想。

课件出示动物影院的座位图。提问:电影院的座位排列有什么样的规律?

生1:是跟教室排座位一样吧?

生2:不同,他有单号和双号。

师:请同学们拿出电影票,仔细观察。

(课件展示电影院座位图)

生1:我发现从中间往右排依次是1、3、5……它把所有的单号排在一起。

生2:瞧,从中间往左依次是2、4、6……中间号码小,两边号码大。

生3:有好几个门,单号座位的人从单号门进,双号座位的人从双号门进。)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是的,从前往后数,依次是第一排,第二排……,而第几号就比较特殊,把所有的单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右排依次是1、3、5……,把所有的双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左依次是2、4、6……,中间号码小,两边号码依次变大。,单号座位的人从单号门进,双号座位的人从双号门进。

(评析:大部分学生已有到电影院看电影的生活经历,这部分内容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2、介绍教室里布置的电影院。

师:在我们教室的座位后分单双号贴有座位号,说一说你坐在几排几号。

(生气氛很热烈)

3、根据电影票找相应的座位。

师:你能根据手中的电影票找到座位吗?

(全体学生下位找座位。)

(评析:把教室布置成电影院,根据电影票找相应的位置,设计这一真实的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地升华。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到数学。)

4、观看电影,动手摆棋子。

电影放映:淘气主持的听口令摆棋子节目。

学生听淘气的口令在方格纸上摆棋子。

(评析: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影《蓝猫3000问》改编成淘气主持的《听口令,摆棋子》节目,学生的兴趣浓厚,既观看了电影,又巩固了知识,巧妙地设计生活情境将本节课所学的用文字和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结合在一起用于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你们摆出来的图案连起来像什么?

生:哈哈!我摆的像一个大勺子。

淘气:这七颗星排列在一起的形状就像一把勺子,像天空中美丽的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它不仅可以给人们判别方向还能告诉人类四季的变化。

(评析:由淘气讲述北斗七星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四、联系实际 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确定位置?

生1: 我知道怎样在电影院找位置。

生2:我知道可以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

(评析:全课总结,将知识系统化,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反思:

1、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导入时的找教室、模拟电影院找新位置的活动和练习时选取的动物园和游乐场的场景等,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遵从学生的原认知

本节课以从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探究确定位置的求知欲。由于学生对第几排第几个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确定位置也是要有一定标准的,当学生明确了用“第几组第几个”的形式可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之后,教师又设计了第二个教学活动——模拟电影院场景,请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座位号找到自己的新位置,整个环节的设定都是建立在学生一定的认知和积累上。这样课堂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3、发挥计算机功能,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是我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其中之一是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利用动态演示,边演示边讲解:用括号来表示一个位置,先横着数,再竖着数,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这种记录方法称为“数对”。使学生明确数对的表示方法。另一处是为了向学生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把座位图抽象成点子图,再把点子图抽象成方格图,从具体到抽象,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这是其它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设计“去动物学校参观”这一主线情境,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及不同的生活场景为学生搭建参与探究的平台,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课设计可谓独具匠心。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 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习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习, 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习。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 同桌讨论: 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 0.30元 500米 1.80元 0.70米 0.04元 600千克 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 0.06 700 3.0 908 104.03 150 10.01 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 30.04 5.4 8.18 14

5.判断.

5.00元=5元( ) 7元=0.7元( ) 8米=8.00米( ) 2.04吨=2.4吨( ) 4.5千克=4.500千克( ) 0.60升=0.6升( )

6.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去掉。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小数》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小数》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7——6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概念,掌握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掌握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方法。

3、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把单名数改写成小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直接写出答案

4×10= 2.85×100= 6.02×1000= 7.5×100= 0.76×100= 0.374×1000=

4.2÷10= 5÷10= 0.3÷100= 4.04÷100= 20÷1000= 0.6÷100=

2、请你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小数

3、填空

2千克=( )克 3米=( )分米 4厘米=( )毫米 2米4厘米=( )厘米

二、新课引入

前几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也了解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今天我们进一步了解、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出示课题)

生活中的小数

三、汇报交流

1、先看课件的图片,请学生说说图片上小数表示的意义

(1)运动会上老师为同学们记录了成绩:“我的50米赛跑成绩是7.98秒。”

(2)体育老师给大家测量体重:“我的身高是1.35米。”、 “我的体重是39.4千克。”

(3)医生替小红量体温:“你的体温是38.5℃,发烧了。”

(4)面包的价格0.90元、火腿的价格2.85元、牛奶的价格5.98元。

2、为了参加学校举行舞蹈比赛,四(1)班选了4名同学参加,他们需要根据身高排成一队,下面是他们的身高,给他们排排队(出示图片)

讨论: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进行解决这个问题?

汇报交流后得出:把它们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师: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这几个数,有的只有一个单位名称,如80厘米, 0.95米,1.32米,叫做单名数;有的有两个单位名称,如:1米45厘米,叫做复名数。

80厘米用米作单位应该怎样改写呢?

3、小组讨论后汇报总结

(1)直接利用计量单位的关系,如:1米=1/100米,80厘米里面有80个1/100米,所以80厘米=80/100 米=0.80米。

(2)另一种利用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80÷100根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80除以100只要将8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可以了。得出80厘米=0.80米,并根据小数的性质最后得出

80厘米=0.8米。

4、你喜欢哪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把低级单位的书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我们可以把低级单位的数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一位,两位,三位,····。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讨论1米45厘米是多少米?

独立思考,完成后汇报总结

小结:复名数中高级单位的数不动,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把复名数中的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作为小数部分,而且可以通过小数点的移动来实现。

总结:由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板书)

5、给刚才这四名同学按高矮顺序排队。(学生练习,巡视辅导)

四、反馈检测

1、完成课本70页 练习十一 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讲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2、补充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厘米=( )米 450米=( )千米 41公顷=( )平方米 72克=( )千克

8平方分米=( )平方米 97千克=( )吨 5千米250克=( )千克 2米6分米=( )米

3千米700米=( )千米 23分米=( )米 1350克=( )千克 7450米=( )千米

9020千克=( )吨 1米5厘米=( )米 19元5分=( )元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3、拓展延伸

如果让你把10万张一元的人民币每张首尾想来摆成“长龙”,这条“长龙”最多能摆多远?,先估一估,再计算。(一元的人民币的长度为0.138米,宽为0.063米)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课本71页 练习十一 第4题、8题、10题。

板书设计:

由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反思: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我在创设例1这一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条形统计图》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条形统计图》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16~117页例1、例2,第118页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五中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实验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现在用1格表示10个来完成书上116页的统计图。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的统计表。

教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获得哪些数据信息?学生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教师:小明要帮爸爸制作条形统计图。思考或同桌交流。①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呢?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小明家苹果产量逐年增加;2007年的苹果产量是2004年的2倍……

教师:根据你的发现,你对小明家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小结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数据都比较小,因此我们都用1格表示1个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接触到更大的数据。

课件出示:为了方便,我们用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不仅可表示10个,也可以表示2个,5个,100个,1000个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条形统计图》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的授课形式,你喜欢吗?为什么?

2.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有哪些帮助?

3.你喜欢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本节课吗?为什么?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二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 认同率%

实验班(40人) 39 97.5%

对照班(40人) 33 82.5%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梯形》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梯形》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梯形,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能测量或画出梯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梯形的认识过程,了解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厅性的高的概念,画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配套教材、直尺、三角尺等。

教学流程:

一、生活导入

1、出示例1的图片,你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重点可让学生上台指一指梯形)

2、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梯形吗?

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梯形。你还记得我们昨天是怎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吗?

根据学生回忆板书:

(1)探究特点

(2)认识高、底

(3)多种练习

有了这些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想自己来进行研究活动吗?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你们准备开展哪些活动来完成(1)和(2)。

老师的友情提醒:研究梯形时注意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将使你事半功倍。

二、小组活动

(一)探究特点

1、展示小组内制作的梯形,介绍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2、归纳梯形的特点: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二)认识高、底

1、介绍小组内的研究成果

2、在此基础上指导看书自学:

量出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这就是梯形的高。这样的高有多少条?为什么? 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是,梯形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说说什么是上底、下底、腰、等腰梯形。

3、试一试: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量出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4、说明:第二个梯形是直角梯形。在直角梯形中有几个直角?

三、练习提高

想想做做1-5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同桌间说说看。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教材以学生的家庭生活为背景,采用对比的方式呈现一家人不同的计算思路,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出三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从而使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学情分析:本节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混合运算、认识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学目标: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3)培养学生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计算器。

教法、学法:教师以指导学生预习,组织探究活动,设疑解难为主;学生以自主尝试、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预习导航:1、关于课本100页的三道算式你是怎么想的?

2、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需要注意什么?

3、你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过程:

一、小组释疑

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在小组内交流预习内容,可以使学生预习到的知识得到互补,解决部分疑问。之后再在课堂上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对教学内容适当调整,以达到课堂效率的最优化。】

二、尝试练习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坐过轻轨吗?五一假期,小明和爸爸妈妈就是从广州坐轻轨去珠海玩,其中经过的站点有顺德站、小榄站、中山站,南朗站和终点站珠海北,下面是各站点之间的距离

路段里程/千米

广州南—顺德16.3

顺德—小榄36.7

小榄—中山30.6

中山—南朗16.2

南朗—珠海北16.4

总里程116.2

小明:“妈妈,我们到小榄了。” 妈妈:“是啊,还有多少千米我们就到珠海北了呢?”

师: 从资料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请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师:小明妈妈的问题你会解答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算式)

生1:30.6+16.2+16.4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116.2-16.3-36.7

生3:116.2-(16.3+36.7)

2、尝试练习

师:请大家尝试在练习本上计算。(请三位同学出来板演)

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0.6+16.2+16.4 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用计算器验算)

116.2-16.3-36.7 从左到右依次计算(验算)

116.2-(16.3+36.7) 先算括号里第1第2赛段路程和(验算)

师:同学们做出了三种解题思路,谁能比较这三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吗?请小组内相互讨论:

小结:求还有多少千米到达珠海北,可以直接把没走的几个路段路程相加,也可以根据总里程多少千米减去已经行驶过的2个路段段的千米数,减的时候可以依次减,也可以求出行驶过的千米数的和来一次减。

【设计意图:因为有了课前的预习,所以就以学生自主尝试,合作探究为主,然后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

三、合作提炼

师:同学们能用一句话小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一个式子里,只有加减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通过在小组内讨论,总结归纳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四、检测反馈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9.72+14.4-9.92 85.7-(15.3-4.8)

40-(2.75+0.86) 9.5+4.85-6.13

2.我是裁判长,错的改正过来。

(1)4.8-1.25+2.75 (2) 8.75-(2.75+3)

=4.8-4 =6+3

=9 =0.8

3.练习十七第3题

4、练习十七第4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分层次展开,由浅入深,由点到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收获。体现新课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有不同的发展。]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30.6+16.2+16.4 116.2-16.3-36.7 116.2-(16.3+36.7)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以突出重点,简洁美观为主。]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探索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 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 起。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被减数减小数需要补0的计算 方法,应用小数的性质可将计算结果简化(去0)。

教具准备:课件,作业纸,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385+48=()(说说方法)。

(2)0.79的计数单位是( ),“9”在( )位上,表示9个( );0.4的计数单位是( ),“4”在( )位上,表示4个 ( )。

(3)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小数加减法)

3、情景: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请看大屏。(课件显示买东西的情景图)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学习小数的加法、减法

1、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①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我们选一题来计算一下,课件显示:一双运动鞋的价格是38.5元,一根跳绳的价格是4.8元,这两样东西一共多少钱?(生说师板书:38.5+4.8= )

②这就是小数加法。该得几呢?请每个同学拿出一张纸来试着列竖式算算看。(生独自演算,请一生板演竖式,教师巡视。)

③交流。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加你们感觉陌生吗?(引导与整数加减法比较异同)哪儿一样?哪儿不一样?

④同学们真是善于带着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发现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板书:从低位算起。)小数加减法除了上面的的情况以外,还会有哪些不同的新情况呢?

2、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

①师生合作报数:请你说出你想的数写在纸上(师板书一个如:0.79)老师也想了一个数(如:0.4),这两个数你想加还是相减?(预设板书:0.79-0.4= 一起读一读) 请一名学生试板演,其他学生在纸上笔算,可也交流。适当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作业纸。

②引导学生总结。板书: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强调“相同”。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板书:计数单位)可让学生讲道理、举例子,教师用小棒演示。

③用相同的教学法探索。如:1.3-0.47= 3.76+1.24= (学生板书,适当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作业纸。)

设计目的:A、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根据什么?) B、得数中小数部分末尾有“0”时,一般要去掉“0”,化简。(板书:添“0”、去“0”。)

3、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课件)

4、游戏强化“小数点对齐”

①开卡车:5.23+0.7=(课件演示)

②开卡车:12+0.43=(课件演示)

③比一比(读题,说结果)3.33+0.02= 3.33+0.2= 3.33+2=(课件呈现)

这三道题挺像的,都有3和2,怎么结果不一样呢?(随着学生回答,2和对应的3变成红色),CAI呈现竖式,难怪结果不一样。同样都是2,但2所在的数位不同。

三、巩固

1、错例辨析。

2、计算并验算(课件出示P97“做一做”第1题,由学生任选1题即可)

方法;

①课件出示,学生选题。

②一生板书,集体练习,提示验算方法。

③订正板演的计算过程,学生互相检查。

3、P97“做一做”第2题第二问。(与开头照应)

四、总结

今天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算起。添“0”;去“0”。

(相同数位对齐) (以下为预设)

38.5+4.8=43.3(元)0.79-0.4=0.391.3-0.47=0.833.76+1.24=5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定律的认同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使用乘法运算定律,体验运算定律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懂得乘法交律换律和结合律的算理,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设境导入

1、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知道,现在全国都在开展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你们知道小学生每天在校要保证多少长的运动时间吗?(1小时)

2、据我所知,你们学校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校每天都要统计参加各种活动的人数,这就要用到加法和乘法等一些运算,为了使统计又快又正确,就要用到一些运算定律。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你们认识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3、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 生答后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 = b+c

加法结合律:(a+b)+c = a+(b+c) )

4、学生们都学得很好,今天吴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乘法的运算定律(板书:乘法运算定律),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出示P61主题图。

(2)这是实验小学四(7)班第一小组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图片,从图片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从图片中,你知道让我们求什么问题?

(4)如何求呢?还可以如何求?

( 板书:5×3 =15(人)3×5=15(人))

(5)观察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6)它们的积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号连接起来?

(7)你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生答师板书)

(8)计算验证。

(9)观察这些等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

(10)组织汇报。

(11)根据这些特征,你还能说出含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好,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老师报算式,你们说出和它相等的另一个算式。(后师生交换角色)

(12)刚才大家说得又对有快,下面老师再出两个难一点的,你们会吗?

板书:1.5×2 =1/2 ×1/3 =

(13)像这样的等式能说完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表示这样规律的等式呢? (板书: a×b = b×a)

(14)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运算定律呢?

师: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15)同学们,在我们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应用过乘法交换律,你知道在什么地方用过乘法交换律?

(16)练习:列竖式计算并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17×15

2、教学乘法结合律:

(1)出示题目,引导审题。

(2)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3)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4)组织汇报,并说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5)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能用等于号连接起来吗?

(6) 你还能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试一试。

(7)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8)组织汇报,师总结: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1) 谁能用字母表示乘法运算定律?

(2) 这里的a、b、c可以代表那些数?

3、练习

(1)出示P62 想想做做 1;引导审题。

(2)指名回答

4、练习

(1)出示P62想想做做;

(2)分组进行练习;

(3)组织汇报

(4)比一比,哪种算法简便一些?为什么?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 P62 试一试 引导审题;

(2)你会用简便方法计算吗?试一试(1、2两组做第1题,3、4两组做第2题;

(3)组织汇报;

(4)为什么说这样计算简便一些?

(5)应用了什么定律?

三、练习巩固 形成技能

1、P62 3

①多媒体出示, 引导审题 ②指名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P62 4

①独立练习; ②评析;

3、请你做回小裁判

(1)14×8×5在简便计算时,应先计算14×8…………( )

(2)25×17×4=(25×4)×17,这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

(3)35×5×2=(35+5)×2 …………( )

(4)在计算15×8×6时,下面的算法都属于简便方法…( )

15×8×6 15×8×6

=(15×8)×6=(15×6)×8

=120×6 =90×8

=720=720

四、全课总结

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3、你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97,98页中的主题图和例题1,例2,以及第97~99页中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二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以及图形的特征;通过操作活动(折纸)认识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形状的过程,了解它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具准备:

一个长方形方框,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每人一块直尺、一副三角板、一张印有平行四边形的白纸和一个剪好的平行四边形、一个硬纸条做的长方形方框。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平行四边形。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在这些物体上找出平行四边形吗?(请同学到台上用鼠标边指边说,然后课件再呈现学生所指出的平行四边形。)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找到了这么多的平行四边形,它们有些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二、 探究新知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教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现在,老师就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方框)这个图形大家认识吗?(它是长方形)

教师:对!这是一个长方形。老师握着这个长方形方框的两个对角,轻轻地拉一拉。变!变!变!这还是长方形吗?(平行四边形)对!这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你们想玩玩这个魔术吗?

(2) 学生自己用硬纸条做的长方形方框来体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3)师:同学们观察老师手里的平行四边形,同桌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对边平行

生2:对边相等

同学们真聪明,真能干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么多!

同学们,这些发现对吗?现在我们来验证我们的发现,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平行四边形,首先我们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来验证对边是否平行。

汇报结果:对边平行

现在我们再来验证一下对边真的相等吗?应该怎样办呢?

生:测量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

师:请拿出你们的直尺测量手中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

汇报结果:对边相等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发现了平行四边形有两个特点,它们是什么呢?

(4)师:我们现在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也知道它的对边相等且平行。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呢?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出: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现在我们来学习平行四边形另外一个特征。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平行四边形跟老师做(折高)。

师:打开平行四边形,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垂直于边)

师:想一想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折平行四边形的高,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教师:对!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

第99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全班交流,教师强调底与高的对应性。

师:引导认识底

3、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1)完成表格

(2)归纳总结第98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它们都有哪些地方一样呢?(它们都是对边相等,对边互相平行……)

教师: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征,长方形、正方形都具备。

我们通常说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具有不稳定性。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能给大家讲讲吗?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数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学生对小学阶段三角形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很常见的一种几何图形,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拓展空间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今后学习三角形全等、相似和解直角三解形,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物和图形理解三角形定义

2、找到所有三角形的共同特点。

3、会用三角形顶点的三个大写字母和形象符号(“△”)来记一个三角形。

4、初步了解任意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

5、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6、初步感受三角形简单、广泛地适用性。

7、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共同特点的理解及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的理解。

难点:应用三边关系性质解决简章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及材料准备

三角板、实物的三角形、包装带、剪刀、头钉、白纸、透明胶等(师生同备)

五、学生情况及教学构思

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阶段,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从实际出发说三角形、找三角形、记三角形、画三角形、算三角形、感悟三角形、剪三角形、做三角形、小结三角形的教学环节。

六、教学实施

1、师:在小学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三角形,今天我们在一起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定义、记法及其相关性质,随之在黑板上板书课题(1 认识三角形)哪位同学能列举日常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实例(同学们争先举手答问)。

生:像铁塔,空调器支架、铁桥、教室里饮水机支架、屋顶支架等都是由许多三角形构成的。

师:在黑板上画出同学熟悉的屋顶框架图。

2、师:既然小到生活小事,大到交通、建筑等随处可见三角形的图形,那么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特点呢?

甲生: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个内角,三个顶点。

乙生:每一个三角形都由三条线段组成。

丙生:任意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都等于180°。

(同学们发言积极)

师:为了方便通常用三角形三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记一个三角形、并在三个大写字母前面加上符号“△”。如图中可记作“△ABC”,(并在黑板上板书△ABC),同时规定每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所对边就用它的小写字母表示,顶点A所对的边BC用a表示,边AC、AB分别用b、c表示。

师:请同学们在屋顶框架图中至少找出5个不同的三角形,并用三个大写字母记出相关的三角形,并与同伴交流。

甲生:有△ABC、△ABE、△AEF、△AFC(师板书在黑板上)

乙生:有△BED、△ADE、△AFP、△PFC(乙生补充)

丙生:还有△ABF、△AEC(丙生进一步补充,在叙述时,有同学将三角形符号“△”口叙掉)。

注:可喜的是能过同学们的交流讨论,逐步补充完善,从而找出了图中所有的10个三角形,在此出现了第一个亮点,部分同学初步具有思维全面性的意识。

3、师:演示① 将用透明胶连接的三条硬包装带围成一个如图所示的三角形。

演示② 演示动画课件:

师:哪位同学能根据上述演示给三角形下一个定义?

甲生: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乙生:我认为是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并举出反例指出了甲生叙述不严密的地方)。

师:将乙生叙述板书在黑板上。

注:在此出现了第二个亮点,同学们已经在注意几何语言的严密、准确性。

4、师:请问同学们观察P118页,屋架彩灯线路图,BC边装红灯线,AB、AC两边上装兰灯线所需线的长短。

生:兰灯线比红灯线长。(兰线长>红线长)

5、师: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三角形三边的大小,然后分别计算比较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大小;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大小,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小组通过画、量、算、比较等活动,大家一致认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师:其它小组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同意他们的结论。

师;将生的语言板书在黑板上,并点评。

注:在此课堂上出现了第三个亮点,同学们认识事物由特殊到一般的理念正在逐步形成。

6、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按规定的尺寸做三角形(①6cm,8cm,10cm. ②7cm,9cm,18cm ③、13cm、18cm、35cm ④16cm、17cm、18cm)将尺寸写在黑板上。

生:小组积极动手,相互配合,在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有的能做成,有的不能做成。

师:对同学所做“三角形产品”进行回收、展示,并提出问题,通过做三角形你们遇到了什么麻烦,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有的尺寸能做成三角形,有的尺寸不能做成三角形,还有的做成后像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其小组代表发言)

生:我们认为构成三角形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意三根木条就一定能构成三角形。

七、学生自学P119例1(同伴交流、探讨、气氛热烈)

八、小组推举代表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收获进行小结

师:每小组小结一个方面,不得重复。

生:(一组代表)任意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

(二组代表)在记三角形时一定要用三个大写字母,不能忘记符号“△”。 为了方便也可用小写字母表示三角形的边。

(三组代表)构成三角形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意三段材料就一定能构成三角形。

(四组代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九、随堂练习、作业P119 1、2

成功之处:

在本节的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了创新教育,学生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的教学理念;通过说、找、记、量、算、悟、剪、做三角形等一系列活动,给了每位学生广阔的活动和认识空间,充分体现了师生交流、同伴交流、小组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学生小结:“我认为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通过做三角形我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条木条就一定能钉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构成是有条件的。” 这对整节课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整节教学活动通过讨论、精讲、合理利用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达到了预期目的。

不足之处:

本节课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还是放得不开、怕教学任务完不成,总是局限在一节课完成这节课的任务上,给学生的时间还不够充分,特别是学生做三角形作品展示、点评的机会不足,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我认为本节课可以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用两节课的时间给学生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使同学们对角的大小关系、以及角的大小和边之间的联系等进行初步认识,可能会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感悟到,新教材要用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课堂评价也要有新章法。校本教研实在而实用,任重而道远,校本教研的春风正初步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灵,真正要深入扎实地开展校开教研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某位教师的个人行为,它需要每位老师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同伴们的互助、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是集体智慧的集中反映,同时教学反思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学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助推器。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包装》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包装》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41页例题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包装”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包装问题,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使学生感受 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竖式计算方法及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板演:

1.5×8= 0.35+2.65= 1.45×6= 3.31+0.07=

(找学生板演同时口算。)

2.口算:

0.2×3= 5×0.01= 3.2+2.3= 10-5.5= 5.5+3.5=

2.5×10= 32.6÷10= 3.25×0= 4.8+1= 2.5×4=

(提问:0.2×3= 2.5×10= 怎么算的? 5×0.01= 算式意义。)

3.检查板演并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小数乘小数。

4.出示课题:《小数乘法》。

二、新授过程。

1.课件出示主题图:包装。

(1)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编一道完整的数学问题吗?

2.课件出示。

例1: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每米2.6元,需要多少元?

(1)谁会列式?(2.6×0.8= )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2.6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3)谁知道列小数乘法竖式要注意什么?(两个乘数末位数字对齐。)

(4)根据它你能推想出2.6×0.8得多少吗?

2 . 6 扩大到10倍 → 2 6

× 0 . 8 扩大到10倍 → × 8

2 . 0 8 ← 缩小到 2 0 8

(注:让学生自主探索。)

(5)小结:做小数乘法时,先把它看成什么乘法来计算呢?(指明学生回答)

3.课件出示。

例2: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每米0.85元,需要多少元?

(1)谁来列式?(0.85×2 .4=)

(2)你能估算出买彩带需要多少钱吗?说说理由。

( 3)看老师列竖式:

0 . 8 5

× 2 . 4

(注:给学生一个错误信息,让学生主动发现 错误,并与板演的小数加法竖式题进行比较,为此加深怎样列小数乘法竖式的印象。)

(4)计算0.85×2.4的竖式时,计算谁乘谁就可以了?(看成85×24。)

(5)再想一想0.85×2.4的积是多少?为什么?

(6)小数末位有零怎么办?[来源:学科网]

(7)通过这道题的计算,你知道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吗?

4.观察。

(1)看黑板的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小数乘法。)

(2)计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按照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3)再看看,这两道题的积的小数点是怎样确定的?

(课件出示: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5.质疑问难。

(1)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是书中第40页,请打开书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2)共同做一道题:1.12×1.4= (找学生板书。)

(3)小结: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1 .3 6 0 . 7 8

× 0.8 × 0 . 0 4

(强调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位。)

2.快速口算。

0.6×0.7= 0.9×0.1= 0.8×5=

3.判断题:

①一个两位小数乘一个两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 )

②一个数除以0.8等于0.7,这个数是 0.56。( )

③因为6×2=12,所以0.6×0.2=1.2。( )

④在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按照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只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就行了。( )

4.用竖式计算:

4.8×0.25= 0.32×1.2= 9.8×0.5= 5.4×0.2=

5.解决实际问题:

草原牛的身高是蒙古牛的1.2倍,体重 是蒙古牛的1.4倍。草原牛的身高、体重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通过学习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优化》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优化》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沏茶”“烙饼”等简单的事例,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2、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难点: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增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最应该要珍惜的是时间,要珍惜时间,就要学会合理的安排时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运用优化的思想去学习怎样合理的安排时间。(板书课题:优化)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情境一:沏茶问题

1、问题导入:你平时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

你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估一估,做这些事情你需要多长时间?

2、课件出示情境图,从画面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怎样安排可以节省时间?

3、先让学生同桌交流,再引导,合理安排时间,要考虑好各项事情的先后顺序。想一想什么事情可以同时做?

4、同桌合作,设计方案。

5、互相交流,展示方案。

课件出示流程图:

方案A:一件一件的做:

方案B:几件事同时做:

6、对这些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理,又省时间?

小结:看来,合理安排时间,不仅要考虑先后顺序,而且还要考虑能同时做的事情要安排同时进行,这样就能节省时间。像这种使用最短时间沏好茶的方案,我们把它称为“最优方案”,这种思想就是“优化”思想。

情境二:烙饼问题

1、出示情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关键的数学信息: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钟。

2、组织活动:接下来进行一次烙饼比赛,看看谁是最聪明的烙饼师?

引导学生用硬币或纸片摆一摆,再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上台展示烙饼的过程,说一说用了多少时间。

课件出示烙饼示意图:

3、小结:这样的安排,用时最少,也就是最优化的方法。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探索烙4张饼,5张饼……所用时间的规律。

知道了烙3张饼最优化的方法,那么烙4张饼、5张饼的最优化方案又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讨论操作寻找最优化方法,并记录过程。

全班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四、联系生活,当堂训练

这样安排时间合理吗?为什么?

A、小东边吃饭边看电视。

B、边打电话边骑车。

C、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D、在马路上踢球。

五、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总结全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梯形》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