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生物教案:《生殖类型》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发表时间:2021-09-07

高一生物教案:《生殖类型》优秀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一生物教案:《生殖类型》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高一生物教案:《生殖类型》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掌握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理解生殖方式的进化趋势。

2.通过总结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

3.通过分析两大类生殖方式的特点,使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生命现象;通过介绍克隆技术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通过理解生殖方式的进化趋势,对学生进行适应、进化等生命科学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是理解生殖方式进化的知识基础。分析两类生殖方式的特点,阐明二者对于物种生存发展的不同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特点分别与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密切相关,加强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将巩固有丝分裂的知识,引出减数分裂的知识,做到温故知新。

在本课题教学中,应对无性生殖有关内容的教学给予充分重视。特别是1997年英国科学家克隆绵羊获得成功,引起了世界的震惊,使无性生殖技术即克隆技术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从激发学生兴趣、关心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加重这部分知识的份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分析两类生殖方式的特点是教学难点。一方面,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保持亲代的性状,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丰富的变异性,这两类生殖方式的特点分别与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相关,而教材中未加以充分说明,加之还没有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物质基础等关键知识,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先天不足;另一方面,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特点的差异极大,都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甚至很多物种在生活史的不同时期,分别具有无性或有性生殖方式,这在学生看来似乎有些矛盾和难以解释。教师应充分估计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的难度,阐明这两类生殖方式各自的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及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第一课时

1.这节课是“生殖和发育”一章的起始课,可通过提问“生物的‘生’有何含义?”引入,指出“生”的含义一是“活的”、“有生命的”,即通过新陈代谢实现自我更新;二是指“生生不息”即通过生殖繁衍后代、延续种族。上一章学习生物的新陈代谢,本章研究生殖和发育的规律。这样引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突出生物的两大本质特征。还需要指出,本章研究的内容都涉及到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人口、粮食、环境和资源等问题的解决。

2.通过设问“生物通过什么方式来传宗接代?不同生物的繁殖方式有何不同”,引出本节要研究的问题,即生殖的种类。

3.复习高等动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请学生举例说明桃的自然繁殖过程、人类生殖过程。注意要尽可能让学生多次参予,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相互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学生回答中如有遗漏、错误和模糊的问题,教师应注意补充和纠正,并提供有关图片如桃的生活史图,人类生殖的示意图等直观教具。桃通过开花结实进行有性生殖,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等,非常复杂,复习时应突出生殖细胞及所在位置、受精过程及特点。还应注意复习子房和胚珠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等,这些内容是学习被子植物个体发育的基础。如果学生对“人的生殖过程”讨论有困难,可由教师带领复习。注意复习有关睾丸、卵巢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等,同时也为学习减数分裂的知识作铺垫。也可以复习青蛙的生殖过程,为学习蛙的个体发育内容做准备。

4.指出低等生物也存在有性生殖方式。利用挂图讲解团藻的卵式生殖。

5.要求学生归纳:上述三种生殖方式中共同的核心过程是:产生精子和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指出这类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6.由教师引导总结有性生殖的概念:通常有父方、母方;产生两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生活史的某一阶段发生减数分裂。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应注意补充下列内容:

(1)有性生殖的“性”在这里不仅是指性别,而且还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这种生殖方式产生的后代通常有父方、母方。(若有同学提出有关“雌雄同体”的问题,应指出雌雄同体的生物也常常是异体受精,如水螅、蚯蚓、大多数开花植物等,只有极少数开花植物进行自花传粉,而自体受精)在师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指出,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亲代双方的遗传特征,会产生丰富的变异,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2)两性生殖细胞也称为配子。根据雌雄配子形态大小的差异,可将有性生殖分为同配生殖和异配生殖。大多数生物产生的卵和精子,两者大小、形状相差悬殊,卵具有较多营养物质作为胚胎发育的基础,精子小、能游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发育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又称为卵式生殖。

(3)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大多数情况下可称为受精作用,在卵式生殖中的合子可称为受精卵。从动植物的进化过程中,可看出受精方式是由体外受精发展到体内受精。

上述内容的补充能使学生了解,整个生物界的生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进化的,加深学生对有性生殖概念的理解,了解生殖方式的进化趋势。

(4)关于“生活史中某一阶段要发生减数分裂”,教学中可启发学生分析精子和卵的成熟是经过细胞分裂完成的,这种细胞分裂是否是有丝分裂?如果是,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将发生什么变化?由此推测精子和卵的形成必须经过减数分裂,才能维持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从而保证物种的稳定性。事实上,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丰富的变异,还与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的多种多样的组合有关,这将在后面进一步学习。

7.在师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有性生殖的特点和意义。强调,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继承了双亲的遗传物质,从遗传性上来说结合了双亲的特性,后代将产生广泛的性状变异,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课时

1.复习上一课内容:提问“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是什么?什么是有性生殖?其核心过程是什么?”随后提出问题“生物界除有性生殖外,有没有其它的生殖方式?请举例说明”,引入到无性生殖内容的教学中。由于多数学生对无性生殖了解较少,所举实例有限,且常将蒲公英种子的传播、蚯蚓的再生等,误以为是无性生殖方式,教师应注意纠正。

2.利用直观教具介绍各种无性生殖方式。

介绍分裂生殖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关于变形虫的分裂生殖的图,要求学生指出“这是哪种细胞分裂方式?这种分裂方式的重要特征是什么?分裂后形成的子代变形虫与亲代相比,大小、形状如何?”。(有学生可能提出此子代变形虫与亲代形态中不完全相同,教师应说明这是因为变形虫身体形状在不断变化的缘故。)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回答问题,可以巩固以前学过的细胞有丝分裂的知识。

介绍孢子生殖时,强调孢子也是一种生殖细胞,但这种生殖细胞不经结合就直接通过有丝分裂形成新个体。绝大多数真菌以此方式繁殖后代。

介绍出芽生殖时,注意提醒学生与高等植物营养生殖中用芽繁殖的方式相区别。

3.在学生了解各种有无性生殖方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指出各种无性生殖方式的共同点,并对照有性生殖的概念,总结无性生殖的概念,强调无性生殖只有1个亲体(母体);不产生两性生殖细胞;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一般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后代。

4.由教师通过一系列设问,引导学生分析无性生殖的特点,并与有性生殖的特点进行比较,明确这两类生殖方式的进化地位,从中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设问如下:

(1)无性生殖一般都由母体经过有丝分裂产生后代,后代从遗传性上来说,具有什么特点?

(2)无性生殖的后代保持了与亲代遗传性的一致,这对于该物种的生存发展是否有利?为什么?

(3)无性生殖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发展,那么为什么有很多生物保留这类生殖方式呢?

(4)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生殖方式的进化趋势如何?为什么?

上述问题中有难度的是第(2)、(3)题,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独立思考,努力探求答案,这样才能训练思维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对于“无性生殖为什么不利于物种的发展”,教师可以逐步启发学生进行讨论,指出,生物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外界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与亲代极为相似,在环境发生变化时,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影响物种的延续。对于“为什么许多生物仍然保留无性生殖方式”,可提醒学生比较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过程。无性生殖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增加种群的数量,占领生存空间,在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下,有利于该物种的延续。因此,许多以有性生殖为主的生物保留无性生殖的方式,如高等植物的营养生殖。再比如,水螅在条件恶劣的情况下,进行有性生殖,而在条件良好的环境中则进行无性生殖。最后教师总结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有性生殖方式比无性生殖高等。

5.介绍无性生殖技术及其应用。无性生殖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如植物栽培中,人们很早就运用扦插、分根、嫁接方法,保持植物的良好品质;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大量使用在花卉、林木的工业化生产中;酿造工业中使用的特定菌种也是以无性生殖来代代保持相似的性状,获得遗传性质一致的产品;1997年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说明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高等脊椎动物(包括人)也可实现无性生殖。可以预测无性生殖技术将对人类产生更大的影响。适当扩充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不仅能开阔学生眼界,展现生物技术发展前景,还能进一步加深对无性生殖特点的理解。

教材中提到的分根、嫁接等人工方法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利用图片简单说明即可。关于组织培养技术的知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学生水平和课时)选择有关内容,如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组培技术的发展史、组培技术的应用价值。

在介绍完上述内容后,指出扦插、嫁接、组培等就是植物的克隆。克隆就是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学生对“克隆”的了解多来自“克隆羊多莉”,出示相关“克隆”图解(图3-1),请学生简要介绍培育过程。(取A绵羊乳腺细胞在实验室培养,并取其细胞核备用;取出B绵羊成熟卵细胞,用电击或其他方法破坏其细胞核及遗传物质,把取自A绵羊的细胞核植入;把换了核的卵细胞进行人工培养,形成早期胚胎;把早期胚胎植入C棉羊的子宫中孕育,成熟后分娩即为克隆羊。)提问:(1)多莉长得像谁?为什么?(2)这种繁殖属于哪一类生殖方式?为什么?(3)是否应对克隆动物技术的应用给予限制?受舆论媒体影响,学生的认识更多地倾向于克隆技术应用产生的负面影响。对于问题(3)的讨论,要引导学生认识某些现代科技是把“双刃剑”,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去把握,如何去运用。

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借助直观教具如录像、挂图等,给学生丰富的实例,增加感性认识,促进概念形成;二要在列举实例时,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的机会,尽可能让学生来举例、描述。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实践中已经拥有许多关于动植物生殖方式的感性知识,应充分加以利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资料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史

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特预言:植物体的任何一个细胞都有长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能力就叫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为证实这个预言,他选植物叶片细胞进行实验培养,但没有获得成功。1937年,美国科学家怀特(此外还有法国科学家高斯雷特和诺贝库尔特)改进了培养基,结果培养的细胞开始分裂,堆积成一团菜花状瘤状物,即愈伤组织,但不能继续分化为根、茎、叶等器官。后来研究发现,只有在培养基中加入适当比例的细胞分裂素和植物生长素,愈伤组织才能分化出芽和根。在这基础上,1958年,美国的斯蒂伍特在培养野生胡萝卜的根细胞时,终于得到了来自单个细胞的完整植株。至此哈伯兰特的预言终于得到证实。70年代,美籍日本学者穆拉稀格经过研究总结出工厂繁殖植物的整套流程,此后工厂化繁殖植物被广泛应用。如荷兰用这个方法繁殖了丝石竹(满天星)、郁金香、康乃馨等著名花卉;我国也建立了这样的花卉工厂,我们还在烟草、油菜、番茄等作物上进行试验并获成功。

二、克隆动物技术发展史

在动物界,特别是高等动物自然情况下都不进行无性生殖。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是否可能克隆动物,即不通过正常的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由不同的动物细胞以无性生殖方式长成新一代的个体。实验沿着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用早期胚胎细胞进行克隆,另一种是用动物的一般体细胞进行克隆。早在上世纪末杜里舒用棘皮动物海胆的受精卵做实验,发现当海胆的受精卵分裂为2个或4个细胞时,如用振荡的方法将细胞摇散,每个细胞都能发育成完整的海胆。70多年前,斯培曼以及而后罗伯特贝林格、汤姆斯金,把各个发育阶段的蛙胚细胞的核取出来,移植到去核的蛙的受精卵中,看是否能开始分裂并完成发育,结果证明蛙胚发育到囊胚期时,每个细胞的核若移植到去核的蛙的未受精卵中,都能启动这个蛙卵进行正常发育。50年代戈登在南非爪蟾身上做实验,他取出南非爪蟾的蝌蚪已分化的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注入到用紫外线辐射破坏了核的同种动物的未受精卵中,于是开始发育,经蝌蚪变态为成蛙,而且成蛙发育正常并能生育。同时他还从移植肠上皮细胞核的未受精卵发育成的囊胚细胞中,取出核移植到已破坏的受精卵中,大多数都发育为南非爪蟾,它们构成了南非爪蟾的无性繁殖系。克隆羊“多莉”的培育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诞生说明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仍具有全能性,只要找到适合的方法,可以恢复其发育的潜能,用于无性繁殖。

三、克隆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既谐音又富有意义。“克”可使人联想起一个小单位,“隆”是发展壮大的意思,克隆当动词用时指人工诱导的无性生殖方式;当名词用时是指通过无性繁殖产生许多相似的后代,即无性繁殖系。

相关推荐

高一生物教案:《生物的生殖》教学设计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教案:《生物的生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高一生物教案:《生物的生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生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掌握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理解生殖方式的进化趋势。了解组织培养的概念和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两种生殖方式的特点,使学生能够辨正的认识生命现象;通过理解生殖方式的进化趋势,对学生进行适应、进化等生命科学观点的教育。

能力目标:通过总结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通过学习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的应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无性生殖的特点、有性生殖的特点及意义

教学难点:有性生殖的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导学法、师生共同探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备 注

引言:我们都知道生物体的寿命是有限的,那么大家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生物的物种不会由于某些个体的死亡而灭绝?(是由于生物体具有生殖的特点。)这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延续和发展,不是靠生物个体的长生不死,而是通过生殖来实现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生物生殖的内容。我们知道生物的种类很多,那么,生物的生殖方式可以分成哪几种类型呢?按生物的进化趋势,我们将生物的生殖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性生殖,另一类是有性生殖。我们先来学习无性生殖。首先我们来学习无性生殖的类型。在初中的时候,我们曾学习过无性生殖的几种方式、下面大家观看大屏幕所演示的几种生物的无性生殖的过程来回答问题。(【多媒体】草履虫的分裂生殖、水螅的出芽生殖、黑根霉的孢子生殖、草霉的营养生殖过程。)问:谁能用较简明的语言来说明一下以上4种生物的生殖过程?以及特点?

生殖方式

特点

举例

分裂生殖

一个母体→两个后代

单细胞生物

出芽生殖

母体→芽体→后代

水螅、酵母菌

孢子生殖

母体→孢子→后代

蘑菇、根霉

营养生殖

母体→营养器官→后代

秋海棠、草莓

大家在观看这几种生物的生殖过程中,是否观察到了生殖细胞的结合?(没有)新个体与母体的关系是什么?(新个体是从母体直接产生出来的)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恰好是无性生殖的概念: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叫做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方式在植物体的生殖过程中应用很广泛。民间有句谚语叫:“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么谁能回答一下,人们是利用无性生殖的哪一种方式来繁殖柳树?(扦插,营养生殖)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保持植物体的优良性状,人们常用扦插、嫁接、压条等营养生殖的方法来繁殖花卉和果树。我们明白了无性生殖的一个特点,即新个体基本上能够保持植物体的优良性状。为什么新个体基本上能够保持母本的性状?(由于新个体是从母体直接产生出来的,新个体含有的遗传物质与母体相同。)在农业、林业上就是利用无性生殖的这一特点来进行扦插、嫁接、压条等营养生殖的方法,来繁殖花卉和果树的。但是扦插和嫁接的过程中难免会将母体的病毒带给新个体,并且人们希望能更快速地繁殖植物体,尤其对于生长期比较短的花卉、蔬菜等。那么,现在有没有一种既快速又脱毒的方法来繁殖植物体呢?这就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性繁殖的新技术——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那么,什么叫做植物的组织培养呢?简单地说,是人们利用植物的组织或细胞将其培养成为一个完整植物体的过程。那么,这种技术有没有理论依据呢?这就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什么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固有能力)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片段切下来,放在适当的人工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这些器官或组织就会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组织——愈伤组织。在适当的光照、温度等条件下,愈伤组织便开始萌发,产生出根、茎等器官,进而发育成一个新的植物体。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有的同学可能要问: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要求这么严格,那么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对植物体进行组织培养有很多优点,具有从植物体上取材少、培养周期短、繁殖率高,而且便于自动化管理等优点。那组织培养是否能应用到动物中去呢?这就是当前非常热门的话题——克隆。克隆的原意是“离体的小树枝发育成一个植物体”,现在,克隆就是无性繁殖的意思。高等植物的无性繁殖比较普遍,而高等动物的无性繁殖则比较困难。1996年7月5日一只名为“多莉”的小羊的诞生,并于1997年2月23日被介绍给公众,以此为标志着——科隆时代的到来。多莉是罗斯林研究所与英国PPL医疗公司共同培育的,当时一共培育了277个胚胎,最后只有原记录为6LL3的羊羔成功出生,他被命名为“多莉”。它的诞生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进步的第一项,也是当年最引人注目的国际新闻之一。那么“多莉”是如何诞生的呢?【多媒体】既然绵羊的体细胞可以被成功地克隆成一个新的个体,是否意味着人类也可以克隆自己呢?是否应该允许进行科隆人的实验?克隆可以被应用到那些领域呢?大家从正反两方面展望了克隆的应用前景。任何一门技术的应用对人类来讲都有其利和弊,如果利用得好,对人类社会大有益处;如果利用得不好,将会带来大的灾难。在“多莉”诞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美国、英国和中国等许多国家和政府都明确宣布不支持任何将克隆技术应用与人类的研究。2001年意大利和美国的3位科学家联手推出科隆人计划,并宣称,如果遭到有关法律的禁止,他们将在公海上实施该项计划。2001年8月7日,支持与反对克隆人的科学家在美国科学院进行了科学界第一次人类克隆问题的直面交锋。但是克隆哺乳动物也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问题,多莉羊也于2003年的2月14日因为肺部感染而死亡,多莉的尸体将被制成标本,存放在苏格兰国家博物馆。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道德观,应该辨正的看待各种问题。刚才我们饶有兴趣的学习了生物的无性生殖的知识,那无性生殖对生物的发展是否有利呢?从进化的角度上讲,无性生殖不利于生物的进化。实际上大多数种类生物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下面我们以被子植物为例,来学习有性生殖的知识。 (【多媒体】被子植物花的结构、胚珠的结构、双受精的过程及种子的形成过程) 什么是双受精?被子植物的这种生殖方式与前面学习的无性生殖有什么区别? 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像被子植物的生殖,由亲本产生有性生殖细胞(也叫做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讨论:1.我们将鸭梨的种子种下去,几年后是否能接出同样甜脆的鸭梨来?2.如果生物的生殖只有无性生殖,没有有性生殖,生物的进化将会怎样? 通过讨论,我们不难看出,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了双亲的遗传特性,这样会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这对于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生殖的两个类型,即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同学们应该理解两者的区别。同时也应注意区分无性生殖的四种方式。特别要注意辨别出芽生殖与营养生殖。如水螅的出芽生殖与土豆的“出芽生殖”。对于无性生殖应用和有性生殖的意义也要有所了解,从而培养科学的价值观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作业:利用营养生殖培养一株植物。结合Flash动画,引入新课展示四种生殖类型的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得出无性生殖概念设问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设问后讨论,引出新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辨正的看待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分离规律》优秀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分离规律》优秀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2.理解基因型、表现型及环境的关系;

3.掌握基因的分离规律;

4.了解显性的相对性;

5.了解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从分离规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规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规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除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外,着重在提高学科科学素质方面进行下列两点教育:

1.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实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2.通过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结果──假说──实验验证──理论;

2.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

[解决办法]

(1)着重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因为这是分离规律包涵的基本概念。

(2)在分离现象的解释、测交的讲授中强调杂合体中等位基因随同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而形成1:1的两种配子。

(3)应用分离规律做遗传习题。

(4)说明不完全显性遗传F2表现型之比为1:2:1,更证明分离规律的正确性和普遍适用性。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1)分离规律的实质。

(2)应用分离规律解释遗传问题。

[解决办法]

(1)运用减数分裂图说明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出示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解。

(3)应用遗传规律解题──典型引路,讲清思维方法。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疑点 相对性状、杂交方法、人的高矮遗传。

[解决办法]

相对性状 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并口头测试。

杂交方法 用挂图说明去雄与授粉。

人的高矮遗传 说明是多基因的遗传。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法 讲述、谈话、练习。

五、教具准备

杂交图、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图、画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解的图、减数分裂示意图、紫茉莉的遗传图解、板书可由银幕显示、多媒体教学器材。

六、学生活动设计

1.让学生判别相对性状或学生自己举例说明。

2.课本上几种显性和隐性状让学生相互识别。

3.测交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做出结果。

4.分离规律讲述后,阅读理解。

5.学生做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到子二代的遗传图解。

6.学生做分离规律的遗传习题。

7.学生做课本上人类显性和隐性的遗传图解。

8.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提出有关遗传的问题。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多媒体教学的银幕上显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

学习孟德尔的科学精神;了解它的研究特点和方法;理解对实验结果的解释;理解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练习规范地做遗传图解。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 言: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中有什么样的传递规律,得先了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

讲 述:

介绍孟德尔简历、豌豆杂交实验,揭示遗传学的经典定律──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35年后三位科学家重新发现被埋没的真理,重新展现真理的光辉。

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杂交实验法。

杂交实验法是研究遗传规律的基本方法。

什么是杂交实验法?银幕显示并讲解如何传粉、受精,受精卵是第二代的起点,发育成胚直到豌豆种子。

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豌豆。自花传粉,也是闭花受粉。实验结果可靠又易于分析,这是他研究的特点,也是他研究成功的原因之一。

基因分离规律

讲述:

由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此概念有三个要点:

同种生物──豌豆

同一性状──茎的高度

不同表现类型──高茎1.5 m~2.0 m 矮茎0.3 m左右

提问:豌豆种子的子叶黄色与绿色是不是相对性状?为什么?(回答:是。具备相对性状概念包含的三个要点:同一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子叶颜色;不同表现类型──黄色与绿色)

检测提问:(问题出示在银幕上)

选出下列不是相对性状的一项:

A.果蝇的红眼和白眼 B.人类的近视和色盲 C.棉花的长绒与短绒 D.豌豆花的腋生与顶生

答案:(B)。因为近视指视觉的远近,色盲指视觉的颜色,不是同一性状。

讲 述: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首先是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然后再对多对相对性状在一起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是他研究的特点,也是他获得成功的又一原因。

讲 述: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银幕出示图象演示杂交实验过程及结果,配合讲述,着重讲清以下三个基本概念:

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在杂交实验中,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简称显性);把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简称隐性)。

杂交子一代全是高茎,自花传粉也叫自交,即同种类型相交,子二代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的数量比是把787:277接近3:1。孟德尔读书时就喜欢数学,因此他在研究中应用了数学统计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这是他研究的第三个特点,也是成功的第三个原因。

孟德尔研究的方法:杂交实验法(生物学方法)。

研究特点:①实验材料──选用自花传粉的豌豆,②分析研究方法──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③运用数学方法──数学统计。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学生活动:联系实际认识显性隐性。对照课本,学生相互识别有无耳垂、卷舌与不卷舌、双眼皮与单眼皮,从而了解人类遗传的显、隐性状。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提 问:什么是基因?基因位于何处?学生答:(略)

讲 述:(1)基因控制性状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在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纯种高茎豌豆用DD表示,矮茎豌豆用dd表示。

在生殖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单存在,因为核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因此高茎豌豆生殖细胞中基因为D,矮茎豌豆生殖细胞中基因为d。

提 问:受精卵为Dd,以后种子的胚及种子播种下去长出的体细胞的基因构成是什么?

受精卵为Dd,即是杂种一代的起点,以后按有丝分裂发育成的胚、豌豆种子、播种后长出的根、茎、叶体细胞的基因构成均是Dd。

讲 述:(2)等位基因的概念

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例如:D和d就是等位基因。

此概念有两个要点: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如图,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

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D:d=1:1;两种雌配子D:d=1:1。银幕出示有染色体遗传的图象,结合讲解,着重强调这是孟德尔解释的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D、d独立存在,它要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

(3)3:1的结果:两种雄配子D与d;两种雌配子D与d,受精就有四种结合方式,因此F2的基因构成情况是DD:Dd:dd=1:2:1,性状表现为:

高茎:矮茎=3:1。

3.基因型和表现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例如,高茎和矮茎。

基因型──指与表现型相关的基因组成。例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有DD和Dd两种,而矮茎豌豆的基因型只有dd一种。

基因型是指生物体内部的遗传物质结构,存在于细胞核(核基因),一般用英文字母表示。

表现型指性状,现阶段我们学习的性状大多可外化于生物体,甚至肉眼可见。表现型大多用中文字母表示。(血型也是性状,但不可见。)

基因型是表现型的内在根据,表现型是基因型的表达形式,是遗传作用的外化。

(三)总结、扩展

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是杂交实验法,用高豌豆和矮豌豆杂交,杂种一代全是高茎豌豆,经自花传粉后,杂种二代发生性状分离。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之比为3:1。孟德尔解释的关键是杂合体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

孟德尔又做了豌豆子叶黄色和绿色等其余六对杂交实验,F2表现型的比例均是3:1,请同学们按板书要求试着做遗传图解。

(四)布置作业

l.杂合高茎豌豆自交产生的后代中,杂合高茎植株约占后代总数的( )?答案:B。

A.1/4 B.1/2 C.3/4 D.100%

2.什么叫等位基因?

3.做遗传图解:

豌豆子叶黄色纯种(YY)与绿色子叶豌豆(yy)杂交,F1表现型全是黄色,让其自交后,F2发生性状分离,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豌豆之比为3:1。请做遗传图解到F2。

(五)板书设计

二、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基因的分离规律

l.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3.表现型和基因型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银幕显示使学生明确本堂课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1.理解测交的概念。

2.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掌握分离规律。

4.了解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5.了解显性的相对性。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 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基因型是生物个体内部的遗传物质结构;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根据大量的实践研究发明,表现型不仅决定于基因型而且还要受环境的影响。

4.环境对生物表现型的影响:

讲 述:

说明太阳红基因在光照下是显性,无光照是隐性。

(2)喜玛拉雅白化兔在30℃以上的温度体色为纯白色,25℃以下身体白色、嘴、耳、尾巴、四肢末端为黑色。

提 问:什么是等位基因?

学生回答:略。

引 言:孟德尔做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并用自己的思想做出了解释,这种解释没有实验验证前叫做假说。那么他的解释究竟正不正确,还要经实验验证。下面就讲他的实验验证──测交。

4.测交:让杂种一代与隐性类型相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教师关键指示:按孟德尔的解释,杂种一代Dd,能产生几种配子?比值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出测交的遗传图解,并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做题。学生可能这样做:

讲 评:(1)这样做也是正确的。

高:矮=2:2=1:1

为简化,d、d两种配子相同,即可写一种d表示。

(2)孟德尔亲自到农田进行豌豆杂交实验,得到高茎:矮茎=30:34,接近1:1。预期结果和实践结果是一致的。测交证实F1是杂合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孟德尔的解释(假说)应上升为真理。

验证结果与假说推论结果

这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物理、化学等科学通用的科研方法)。

4.基因的分离规律

讲 述:老师表述分离规律。然后银幕显示减数分裂活动图象进一步讲清分离规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形成两种配子,明白分离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提 示:分离规律包含的杂合体、同源染色体等几个基本概念务必搞清楚。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分离规律。

提 问:什么是分离规律?

在形成配子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5.显性的相对性

讲述:红花紫茉莉与白花紫茉莉杂交,F1都开粉红花,F2则有开红花粉红花和白花,它们之间比例接近1:2:1。

银幕出示:遗传图。

讲 述:

提 问:它们杂交的F2表现型不是3:1,而是1:2:1,那么是不是说明,分离规律不适用,而是一种特殊情况呢?

学生讨论回答。

(答案:分离规律适用。而且更证明了分离规律的正确性、普遍适用性。因为实践中的1:2:1和按孟德尔分离规律推导F2的表现型也是1:2:1,二者一致。)

(三)总结、扩展

分离规律不是指杂交结果的3:1,无论杂交结果是3:1:1:1或1:2:1,分离规律都是适用的,它是指杂合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孟德尔揭示的分离规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对融合遗传的否定。当时流传很广的融合遗传认为双亲遗传物质在下一代发生融合(“混血儿”一说即是一例)。孟德尔强调杂合体内等位基因互不融合或混杂,保持相对独立性,在形成配子时还要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

扩展应用:应用分离规律,根据亲代、子代的表现型可推知基因型。

讲 评:解题思路:

(l)首先确定显性性状:相对性状杂交,子一代中,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如紫花,而没表现出来的性状则是隐性性状如白花。

(2)先确定隐性性状的基因型,必定是纯合体如白花PP。

(3)显性性状的亲本,后代有性状分离,亲本必定是杂合体,如一组的紫花Pp

(4)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1。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4.环境对生物表现型的影响

5.测交:

证实F1是杂合体;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正确性。

6.分离规律

实质: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结果形成两种类型的配子。

7.显性的相对性

F2既不是红花,又不是白花,而是粉红,这是不完全显性。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银幕出示本堂课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1.了解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2.通过三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重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孟德尔的分离规律,第一次从理论上揭示了生物性状遗传的实质,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在实践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8.基因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l)农业育种

讲 述:第一,根据分离规律知道杂交的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其中隐性性状个体能稳定遗传。显性性状中的部分个体在下一代出现性状分离。因此,目前生产上的有效办法是,年年选用适宜的品种,杂交这种杂种优势(优良性状)的利用只局限在第一代。

提问:第二,小麦的某些抗病性状,多数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很多小麦都是杂种,你怎样得到能稳定遗传,即不发生性状分离的纯种抗病小麦?

学生答:(通过连续的种植,观察、选择,直到确认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抗病类型为止)。

提问:第三,小麦的白粒是隐性性状,红粒是显性性状,你要白粒小麦,手中仅有一些杂种的红粒小麦,是否就没有希望选到白粒小麦?

学生答:(根据分离规律用杂种的红粒小麦自交到F2,会发生性状分离出现白粒小麦,必是纯种,就能稳定遗传。)

(2)人类遗传病

人类单个基因遗传大约有3368种,大部分是异常性状,少数为正常变型。其中显性性状(常染色体)1827种,隐性性状(常染色体)1298种(X──连锁性状243种──不讲)。

显性遗传

多指(如六指)是由显性致病基因A控制的一种常见畸形。

小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

①正常人不会把这种性状传给子女。

②患者大多数为杂合体,子女有1/2的机会患病。

隐性遗传

讲 述:即大家常见的白化病,即洋白头。因缺少黑色素,所以皮肤白色,头发黄色,虹膜带红色(血管颜色),畏光,它是隐性遗传病由隐性基因a控制,正常人由正常A基因控制。

学生活动:请写出以下的基因型

正常父亲×正常母亲

( ) ( )

白化病小孩

( )

讲 评:

①先写隐性性状的基因型,白化患儿必定是aa。

②正常父母必定含有一个正常基因A,父母基因型可暂表示A_。

③基因型aa的白化病小孩,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必定一个a来自卵细胞,一个a来自精子,也就是说父母都必定含有a基因,那么,根据第2项,父母基因就可表示为Aa。

学生活动:大家做遗传图解,抽两个同学到黑板上做。

讲 评:

①在遗传学上,含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体叫做携带者。

②双亲是正常的杂合体,他们的子女有1/4的机会患白化病。

③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就可能从父母那里继承相同的致病基因,这使后代患病机会大大增加。所以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和表姐艾玛结婚生了六个男孩四个女孩,没有一个体格健壮,两个大女儿未成年即夭折,第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终生不育,其余孩子智力低下而且多病,这就是近亲结婚造成的恶果。

小结:应用分离规律可以指导农业培育良种,提高产量;也可以应用在医学上,避免某些遗传病,因此科学技术是伟大的生产力,我们应该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应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

学生活动:联系所学知识,议论、提问。

讲评:学生当中很可能有人由豌豆的高茎和矮茎的遗传联想到人类的身高遗传,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有学生问及的,需解释的是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单基因遗传,人类的身高是多基因遗传,是有很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总结

孟德尔揭示的分离规律奠定了遗传的基础,它的分离规律是经典的遗传定律。对于认识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类遗传现象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基因的分离规律也是随后要学习的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基础。

(四)布置作业

1.用纯合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得F1,F1自花受粉得F2,F2再自花受粉得F3,那么,F3中矮茎豌豆所占的比例是:[ ]

A.l/4 B.1/6 C.3/8 D.1/8

2.狗的卷毛是由于一个显性基因控制,直毛是由于它的隐性等位基因控制。有两只卷毛狗交配,产生出一只卷毛雄狗,你用什么方法,判定这只卷毛雄狗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

3.选做题:(供有兴趣的学生提高用)

在人类遗传中,白化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正常性状受显性基因(A)控制。以下是白化遗传系谱图。

问:(1)1、2、5的基因型?

(2)“5”是杂合体的几率是多少?

(3)“5”若与一个白化男子结婚生一个白化小孩的几率是多少?

答案:1.C

2.测交。即卷毛雄狗与直毛雌狗交配。若后代全是卷毛狗,则被测卷毛雄狗为纯种,若后代有直毛狗出现,则为杂种。

3.(1)Aa、Aa、AA或Aa

(2)2/3。1与2的后代,基因组合如图,已知“5”图中显示是正常而不是白化aa,所以“5”是剩下的AA、Aa、Aa三种,其中有杂合体的机会有两种,故2/3。

(3)1/3。(2/3×1/2=1/3,“5”若是杂合体与白化男子婚配后代患白化病的概率为1/2,(即

Aa×aa→Aa与aa)又因“5”不是100%的杂合体,是杂合体的可能性为2/3。因此,2/3×1/2=1/3。

(五)板书设计

8.基因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1)农业育种

第一,杂交优势利用,仅限第一代。

第二,选显性性状类型,需连续种植选择,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

第三,选隐性状类型,杂合体自交可选得。

(2)人类遗传

显性致病基因:多指。

隐性致病基因:白化病。

近亲结婚,有可能从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相同的致病基因,从而引起后代发病。

八、参考资料

孟德尔 遗传学的奠基人,生于1822年,他原来并非生物学家,而是奥地利的布龙奥大利修道院的一名天主教神父,当他进入修道院时还是个穷苦的孩子,1847年被授予牧师的职位,1851年被送到维也纳的大学学习自然科学。1853年他回到布龙修道院并讲授科学,1857年他开始收集市上商人所出售的豌豆品种。作为业余植物学家的孟德尔对这些品种在株高、花色、种子颜色等方面各有差异很感兴趣,他认为这些特征是研究一个简单而又重要的问题的良好材料,这个问题当时还没有一个植物学家曾给予清晰的解释,更不用谈答案了。孟德尔在修道院的花园里用他收集来的豌豆品种静静地进行了八年的连续观察和实验,并获得了他曾经设想过的答案。他把结果和结论仔细地写成论文,并于1865年春季自然历史学会在布龙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上发表,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孟德尔遗传规律。这篇论文曾刊登于该学会的年刊上,并于1866年分送欧美的许多图书馆。但是,无论听过他的论文的人,还是读过他的论文的人都没有发现这篇论文的重要性。另外孟德尔在宣读论文之前,还寄了一份给瑞士著名植物学家内格利,但内格利不以为然,认为数数豌豆对了解真理毫无益处,况且孟德尔又是一个无名小卒,内格利更不会重视他的论文了。

一直到1900年,荷兰植物学家德佛里斯、德国植物学家柯灵斯和奥地利植物学家丘马克三个各自在同一年里得出了一个和孟德尔在一代人以前所得出的完全相同的结论,当他们三人分别准备发表论文而去查阅文献时,才都十分意外地看到了孟德尔的文章。他们的论文都在1900年发表了,每个人的论文里都提到了孟德尔的文章,并且都把发现归功于孟德尔,而把自己的工作说成只是证实孟德尔的规律而已。孟德尔规律的重新发现为遗传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分离规律表现在比例上至少有三种形式:

3:1,这是对多数二倍体生物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所表现的形式,如豌豆的高茎与矮茎。

1:2:1,这是不完全显性的表现形式,如紫茉莉红花与白花杂交的结果。

1:1,这主要是单倍体生物,如衣藻、酵母菌、红色面包霉等。

高一生物教案:《从生物圈到细胞》优秀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教案:《从生物圈到细胞》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关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这一观点,是为深入学习细胞的知识作铺垫,属了解水平。教材通过事例从几个方面提供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因此,该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为“举例说出”。

在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只有种群和群落是学生没有学习过的,这些结构层次都属于基本概念,因此需要理解学习。不仅理解生命系统的这些结构层次的含义,还应理解这些结构层次是层层相依,紧密相联的,同时,还应初步理解生命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教学目标定为“举例说明”。

在分析组成生命系统的多层次关系的基础上,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设计思路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教学

内容

教师的组

织和引导

学生

活动

教学

意图

问题

探讨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型性肺炎在我国流行爆发,部分城市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商场停业的现象,很多与非典患者共同工作和生活的人被隔离在家。为什么人们对非典型性肺炎这么恐惧呢?这是因为它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而这一切都是由SARS病毒造成的。

教师播放与SARS病毒有关的录像,也可展示SARS病毒的结构示意图、SARS患者肺部的X光照片,等等。

提问:1.结合初中所学病毒的知识,谈谈你所了解的SARS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

2.SARS病毒具有怎样的结构?它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

3.SARS病毒主要侵害了人体哪些部位的细胞?

4.如果离开了活细胞,病毒能够很好地生活和繁殖吗?

总结: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贮存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新的病毒,这就是病毒的生活和繁殖。SARS病毒主要侵害人的肺部细胞,使人发生呼吸困难而死亡。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再表现生命现象。除病毒外,其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呢?

教师呈现资料分析中的实例和图例进行分析。

1.针对实例1,教师可以设问:

(1)草履虫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还有哪些生物体的结构与草履虫相似?

(2)这些单细胞生物能够独立生活,也应该具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2.针对实例2,教师可以设问:

与草履虫相比,人是多细胞的高等生物,人的生命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

(受精卵)

总结:人的生殖细胞是精子和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为受精卵。受精卵是新生命的开始;人的发育其本质是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由此可见,多细胞的高等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也离不开细胞。

3.针对实例3,教师可以设问:

(1)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至少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

(2)我们现在的学习活动,又有哪些细胞的参与呢?

4.针对实例4,教师采取的策略为:

教师介绍艾滋病病毒的相关知识,指出艾滋病病毒是一种攻击人体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受到破坏的病毒,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的某一种细胞受到损害,也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命活动,甚至导致其死亡。

提问:除艾滋病外,你还能举出特定的细胞受到损害导致疾病的例子吗?

教师展示小儿麻痹症患者及相关的脊髓细胞受到损害的图片。

教师总结上面的四个实例,指出这四个实例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这一基本事实。另外,生命活动还有赖于生物体周围的环境,依靠环境提供物质和能量(构成生物体的细胞也是生活在一个液体环境中)。

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图1-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生命系统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请说出除种群和群落之外的其他几个层次的生命系统的概念。(教师简单举例说明什么是种群和群落,例如,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鲤鱼就是一个种群,而这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就构成了一个群落。)

3.请尽量列举除教材中呈现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这4个生命系统例子外,其他的具体例子。例如,细胞这个系统,除教材提到的心肌细胞外,还有骨骼肌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血细胞,等等。

4.你是怎样理解细胞是生命系统的最基本层次的?

(比细胞再小的结构层次,如分子、原子,不可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5.请以一个人,一棵松树或一只草履虫为例,列出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

教师可以呈现教学策略中的表格,引导学生填表。

6.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具体的生命系统,这说明了什么呢?

(越高等的生物其生命系统越复杂,而低等生物则比较简单。由此说明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结:由上可知,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具有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从小小的细胞开始,到最大的系统生物圈,尽管生命系统复杂多样,大小不同,但它们层层相依,紧密联系,都离不开细胞这一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本模块的学习,我们就从细胞这一基本的生命系统开始。

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病毒的知识、观察图片,并根据已有的社会经验回答。

学生阅读实例,观察图示。结合生物的基本特征自由回答,也可以举例回答。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回答。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回答。

可以先让学生简单介绍所了解的艾滋病的知识。

学生根据图片和社会经验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让学生尝试举例说明什么是种群和群落。

学生讨论填表。

考查学生初中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从社会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病毒的生活和繁殖离不开活细胞这一基本事实。

由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转入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

考查和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强调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有其共性,即都离不开细胞这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从人也是从一个细胞(即受精卵)开始的这一事实,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与学习活动相联系,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艾滋病病毒攻击人的淋巴细胞的知识较深,学生不宜深入学习。

从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理解生命系统的层次,同时理解生命系统的复杂多样。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训练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教学中的其他问题及对策

本节教材涉及较多的初中知识,同时,由于时间相隔较长而容易遗忘,因此,本节教学除完成知识上的教学目标之外,还具有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尽量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二是不要仅仅拘泥于具体的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看待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以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三是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教学策略,并注意教师列举的事例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相联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二生物《生殖的类型》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二生物《生殖的类型》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二生物《生殖的类型》教案

一、说教材
1.说地位作用
1.1说本章的地位
本章依旧围绕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展开,和其他章节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尤其为学习第七章《生物的进化》打基础。
1.2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
通过生殖可以产生新个体,新个体经过生长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又可以产生新个体。所以,讲清生殖能更好地与本章第二节《生物的个体发育》内容相衔接,为学生学习第二节内容打下必要的基础;组织培养的讲述,又再次学生回顾加深了第二章有关细胞结构,植物细胞全能性知识及第三章有关植物的新陈代谢知识。
2.说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本小节按照生殖方式的进化趋势,先讲述无性生殖,再讲述有性生殖。关于无性生殖,教材讲述了几种无性生殖的方式,为了使教材内容精练,课本做表格概括,然后归纳无性生殖的概念,最后介绍了近年来在农林生产中一些利用营养器官来进行无性繁殖的广泛应用,关于组织培养的讲述,教材主要介绍了组培的基本方法,优点等。接着介绍了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通过介绍,得出有性生殖的概念及意义,这样,就可以把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进行对比。
因此,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2)无性生殖的意义及应用;
(3)有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4)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比较。
对于无性生殖的概念强调:
“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不等于“不产生生殖细胞”;
“母体”不等同于“母亲”。
穿插区分“芽体”和“芽”。
对于有性生殖的概念强调:
能进行有性生殖,也可进行无性繁殖。……
3.说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1)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2)有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3)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比较。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采用“我们都知道生物体的寿命是有限的,生物体却不会因为某些个体的死亡而灭绝,为什么?”引出课题。
再问“生物的种类很多,生殖方式也很多,但归为两大类,哪两大类?”
讲述:“先学习无性生殖,看无性生殖的类型,比较它们相同点和不同点”
比较提问:(1)新个体产生时是否有生殖细胞的结合?
(2)新个体的形状与母体基本相同说明什么?
(3)“芽体”和“芽”的区别。即马铃薯芽眼生出的芽和酵母菌生出的芽有何不同?
比较完总结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知识;自然引出“如果
有优良品种,该如何保持?”进而实现教学目标一。
讲述:其实在自然界,最常见的是有性生殖,以被子植物为例,来讲述有性生殖。
简单讲述:被子植物开花,传粉受精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有性生殖。
总结:有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由学生自己比较: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五、巩固练习
六、教后反思
最好使用多媒体